由 怪道1412 » 週二 12月 20, 2022 1:56 pm
第八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
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二乘無生智)
唯識三十頌研究(一八八) 智 果
新譯《華嚴經》三十八云:「若諸佛不與此菩薩(八地菩薩)起智門(令念本願,起願興悲)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由此益見學佛者,親近善知識之重要性。孰為善知識?《華手經》八載佛云:「善知識者,謂諸佛是。」
上來「傍敘諸佛七勸」已訖。
※會通妨難(將經論中,似有抵觸處,融會貫通之,令圓融無礙也)
《華嚴經》三十八,說「八地沉空難」,然《大智度論》十,則說「沉空」是第七地,彼云:「七住菩薩(即七地菩薩,漢譯本中,羅什大師將『十地』稱為『十住』,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故)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入涅槃。」是為「七地沉空難」之出處。
以上二說如何會通?
欲會通二說,須先了知,十地中之每一地,皆各有「入住出三心」。
1、入心(初心)── 初始入其地,所得功德,是為入心(初心)。
2、住心── 久居其地,所得功德,是為住心。
3、出心(滿心)── 滿足其地功德,將出其地,入後地勝位之心,是為滿心(或云「終心」、「後心」)。
又案丁氏《佛學大辭典》之「沉空」一則云:「大乘菩薩,於二阿僧祇之終(即指第七地滿心,將入第八地之初心),於第七地專修無相觀,上無菩提之可求,下無眾生之可度,於是鈍根怯弱菩薩,著此空相,而廢自他之大行(行業廣大,即指菩薩行),謂之『七地沉空之難』。」
據此當知:七地之滿心,亦即是初始入八地之初心也。故知:《大智度論》十,乃約七地滿心故,說「七地沉空」。
而《華嚴經》等,則約八地初心故,說「八地沉空」。以上二說,並不相違也。
又曇公之《往生論注》下,依《大智度論》之說,謂:「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實際』,即是指『涅槃』。古德有:『化息雙林,終歸實際』之語),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云云。
於戲!此土《華嚴》七地滿心,八地初心之大菩薩,其修行已歷二祇劫,尚且有遭此「沉空」之難,而不得成佛之虞!若修淨土法門,信願持名,而往生西方,以蒙阿彌大悲願力攝持故,則無退墮、沉空之難,更有一生成佛之功。研學至此,觀曇公《論注》之意,我輩學佛行者,能不斬釘截鐵,寶此一行,將此一句阿彌陀佛,奉為無上至寶,死盡「者山看見那山高」之狂妄偷心乎?(全文未完待續)
》回明倫首頁
////
得無生(法)忍,寂滅現前,未得佛十力,不動地前才捨藏(生心無住),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安住法雲地,金剛道後異熟空(異熟習氣已盡,等覺最後心),上品寂滅忍(融入常寂光)...妙覺?!
第八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color=#0000FF]寂滅現前[/color]。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捨於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二乘無生智)
[Supplementary]
唯識三十頌研究(一八八) 智 果
新譯《華嚴經》三十八云:「若諸佛不與此菩薩(八地菩薩)起智門(令念本願,起願興悲)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由此益見學佛者,親近善知識之重要性。孰為善知識?《華手經》八載佛云:「善知識者,謂諸佛是。」
上來「傍敘諸佛七勸」已訖。
[color=#FF0000]
※會通妨難(將經論中,似有抵觸處,融會貫通之,令圓融無礙也)
《華嚴經》三十八,說「八地沉空難」,然《大智度論》十,則說「沉空」是第七地,彼云:「七住菩薩(即七地菩薩,漢譯本中,羅什大師將『十地』稱為『十住』,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故)觀諸法,空無所有,不生不滅。如是觀已,於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捨六波羅蜜,入涅槃。」是為「七地沉空難」之出處。
以上二說如何會通?
欲會通二說,須先了知,十地中之每一地,皆各有「入住出三心」。
1、入心(初心)── 初始入其地,所得功德,是為入心(初心)。
2、住心── 久居其地,所得功德,是為住心。
3、出心(滿心)── 滿足其地功德,將出其地,入後地勝位之心,是為滿心(或云「終心」、「後心」)。
又案丁氏《佛學大辭典》之「沉空」一則云:「大乘菩薩,於二阿僧祇之終(即指第七地滿心,將入第八地之初心),於第七地專修無相觀,上無菩提之可求,下無眾生之可度,於是鈍根怯弱菩薩,著此空相,而廢自他之大行(行業廣大,即指菩薩行),謂之『七地沉空之難』。」
據此當知:七地之滿心,亦即是初始入八地之初心也。故知:《大智度論》十,乃約七地滿心故,說「七地沉空」。
而《華嚴經》等,則約八地初心故,說「八地沉空」。以上二說,並不相違也。[/color]
又曇公之《往生論注》下,依《大智度論》之說,謂:「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實際』,即是指『涅槃』。古德有:『化息雙林,終歸實際』之語),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云云。
於戲!此土《華嚴》七地滿心,八地初心之大菩薩,其修行已歷二祇劫,尚且有遭此「沉空」之難,而不得成佛之虞!若修淨土法門,信願持名,而往生西方,以蒙阿彌大悲願力攝持故,則無退墮、沉空之難,更有一生成佛之功。研學至此,觀曇公《論注》之意,我輩學佛行者,能不斬釘截鐵,寶此一行,將此一句阿彌陀佛,奉為無上至寶,死盡「者山看見那山高」之狂妄偷心乎?(全文未完待續)
》回明倫首頁
[/Supplementary]
////
得無生(法)忍,寂滅現前,未得佛十力,不動地前才捨藏(生心無住),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安住法雲地,金剛道後異熟空(異熟習氣已盡,等覺最後心),上品寂滅忍(融入常寂光)...妙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