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Sherlock » 週四 3月 14, 2024 8:09 pm
「大王!菩薩摩詞薩,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
前引證,此正釋所難,明二諦不二。文有三段:初、舉果對因以明。二、五眼下,偏就果上以釋。三、菩薩未成佛下,雙結因果以釋。今告大王,菩薩摩訶薩:舉實教菩薩而言。實教菩薩,方稱大菩薩,方見第一義。
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者:第一義,雙遮二邊,雙照二邊。此云常照二諦,即約智悲並運,真俗雙照說。照俗諦,則終日運悲,廣度眾生;不同二乘,沉空滯寂。照真諦,則終日運智,無生可度;不同權教,著相修行。「金剛般若經」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即常照二諦,化眾生也。
「佛及眾生,一而無二。何以故?以眾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眾生空。
此明生佛不二,舉佛果以對眾生。若虛妄分別,則見有生佛之殊。達理之士,了知佛及眾生,本來寂滅,故云一而無二。何以故,徵釋之詞。先徵云:何故生佛無二?下釋明:以眾生空故,得置佛果菩提亦空。此以因例果,既無所化,安有能化。又以菩提空故,得置業報眾生亦空。此以果對因,既無能化,安有所化。生佛雖有二名,本來一體故也。又眾生空是人空,菩提空是法空。
「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無相,二諦虛空。般若空於無明。乃至薩婆若,無自相、無他相故。
此明境智不二。以,因也。一切,包括義。不特俗諦空,即真諦亦空。因一切諸法空故,則能空之智亦空,故曰空空。佛為眾生處處著有,故借空智以遺有。恐滯於空,故復以空治空,名曰空空。
何以故下,徵釋空空之義。徵云:何以併智亦空?釋云:般若真空妙智,本來無相。真俗二諦,猶如虛空。畢竟清淨,離諸名相。
般若空於無明下,以智惑對顯無相之旨。般若是能空之智,無明是所空之惑。以般若智,空無明惑,從因至果,乃至薩婆若海;所修離相,無有般若自相,及與無明他相也。
「五眼成就時,見無所見。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
此明能所不二,偏就佛眼以辯。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通收十界。人與修羅畜獄四趣惟具肉眼。天仙鬼神,有業報五通,則具前二。羅漢辟支少後二。菩薩具前四。惟佛五眼全具。五眼成就時,即佛道圓滿時。
五眼頌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見無所見者:上見是無見之真見,以真見故無所見。若有所見,則能所俱妄,如病眼見空中華。真見如清淨眼,觀澄明空,惟一澄空,迥無所有。
又言見者隨俗諦故,如「法華經」云:佛眼見六道眾生。無所見者稱真理故,如「大品」云:五眼不見眾生。此經顯二諦圓融,隨俗則無見而見,即是上一見字;稱真則見無所見,即是下三字。
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者:行與不行,悉皆不著故。「大智度論」云: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見。不行亦不受者,除其無見。說無為有治,非謂有此無。說有以除無,非謂有此有。談無未曾無,說有未曾有。對治因緣,故有此說。欲使兩見之徒,俱得正觀。夷有無,均生滅,亡道俗,泯二際,故云行不行,皆不受也。非行非不行,亦不受者:非行,即離相無修;非不行,即隨相有修;二非皆不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者:即亦行亦不行,非行非不行,亦皆不受。一切二字,包括聖凡、依正、染淨,一概皆不著也。依「大智度論」,即是不受,亦不受也。
「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於第一義而不二故。諸佛如來,乃至一法如故。」
此結因果不二。菩薩未成佛時,即因地為眾生時,迷而不覺,轉菩提為煩惱,譬如結水成冰。菩薩成佛時,即果地成正覺時,覺則不迷,轉煩惱為菩提,譬如溶冰為水。冰水雖有二名,冰水本來一體。因心不離果覺,果覺不外因心。祇在迷覺之分,因果何嘗有二。
何以故,徵釋因果何以不二?釋云:於第一義而不二故。於者在也,在第一義諦體中,煩惱菩提本無所有。迷覺生滅,悉是假名,惟是一真實相,故云不二。
諸佛如來,乃至一切法如故者:諸佛併該有情正報。一切法,包括無情依報。意謂:非但生佛迷覺一如;即一切諸法,無不皆如。正辯二諦不二竟。
「大王!菩薩摩詞薩,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
前引證,此正釋所難,明二諦不二。文有三段:初、舉果對因以明。二、五眼下,偏就果上以釋。三、菩薩未成佛下,雙結因果以釋。今告大王,菩薩摩訶薩:舉實教菩薩而言。實教菩薩,方稱大菩薩,方見第一義。
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者:第一義,雙遮二邊,雙照二邊。此云常照二諦,即約智悲並運,真俗雙照說。照俗諦,則終日運悲,廣度眾生;不同二乘,沉空滯寂。照真諦,則終日運智,無生可度;不同權教,著相修行。「金剛般若經」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即常照二諦,化眾生也。
「佛及眾生,一而無二。何以故?以眾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眾生空。
此明生佛不二,舉佛果以對眾生。若虛妄分別,則見有生佛之殊。達理之士,了知佛及眾生,本來寂滅,故云一而無二。何以故,徵釋之詞。先徵云:何故生佛無二?下釋明:以眾生空故,得置佛果菩提亦空。此以因例果,既無所化,安有能化。又以菩提空故,得置業報眾生亦空。此以果對因,既無能化,安有所化。生佛雖有二名,本來一體故也。又眾生空是人空,菩提空是法空。
「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無相,二諦虛空。般若空於無明。乃至薩婆若,無自相、無他相故。
此明境智不二。以,因也。一切,包括義。不特俗諦空,即真諦亦空。因一切諸法空故,則能空之智亦空,故曰空空。佛為眾生處處著有,故借空智以遺有。恐滯於空,故復以空治空,名曰空空。
何以故下,徵釋空空之義。徵云:何以併智亦空?釋云:般若真空妙智,本來無相。真俗二諦,猶如虛空。畢竟清淨,離諸名相。
般若空於無明下,以智惑對顯無相之旨。般若是能空之智,無明是所空之惑。以般若智,空無明惑,從因至果,乃至薩婆若海;所修離相,無有般若自相,及與無明他相也。
「五眼成就時,見無所見。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
此明能所不二,偏就佛眼以辯。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通收十界。人與修羅畜獄四趣惟具肉眼。天仙鬼神,有業報五通,則具前二。羅漢辟支少後二。菩薩具前四。惟佛五眼全具。五眼成就時,即佛道圓滿時。
五眼頌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見無所見者:上見是無見之真見,以真見故無所見。若有所見,則能所俱妄,如病眼見空中華。真見如清淨眼,觀澄明空,惟一澄空,迥無所有。
又言見者隨俗諦故,如「法華經」云:佛眼見六道眾生。無所見者稱真理故,如「大品」云:五眼不見眾生。此經顯二諦圓融,隨俗則無見而見,即是上一見字;稱真則見無所見,即是下三字。
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者:行與不行,悉皆不著故。「大智度論」云: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見。不行亦不受者,除其無見。說無為有治,非謂有此無。說有以除無,非謂有此有。談無未曾無,說有未曾有。對治因緣,故有此說。欲使兩見之徒,俱得正觀。夷有無,均生滅,亡道俗,泯二際,故云行不行,皆不受也。非行非不行,亦不受者:非行,即離相無修;非不行,即隨相有修;二非皆不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者:即亦行亦不行,非行非不行,亦皆不受。一切二字,包括聖凡、依正、染淨,一概皆不著也。依「大智度論」,即是不受,亦不受也。
「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於第一義而不二故。諸佛如來,乃至一法如故。」
此結因果不二。菩薩未成佛時,即因地為眾生時,迷而不覺,轉菩提為煩惱,譬如結水成冰。菩薩成佛時,即果地成正覺時,覺則不迷,轉煩惱為菩提,譬如溶冰為水。冰水雖有二名,冰水本來一體。因心不離果覺,果覺不外因心。祇在迷覺之分,因果何嘗有二。
何以故,徵釋因果何以不二?釋云:於第一義而不二故。於者在也,在第一義諦體中,煩惱菩提本無所有。迷覺生滅,悉是假名,惟是一真實相,故云不二。
諸佛如來,乃至一切法如故者:諸佛併該有情正報。一切法,包括無情依報。意謂:非但生佛迷覺一如;即一切諸法,無不皆如。正辯二諦不二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