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
蘇東坡
無情說法。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既然無情能夠說法,那麼山巒秀色 皆是佛的清淨法身的顯現,山間小溪潺潺的流水聲 也意味著是佛在說法,可是對昨夜 山川宣說的無量佛法,以後如何向別人轉述呢?
詩中以「廣長舌」比喻暗夜溪聲如同說法;
既以「八萬四千偈」表示溪聲滔滔不絕,又以「如何舉示人」說明當下似有所感、若有所悟的心理狀態。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佛陀與我們這麼接近,又時時刻刻對我們說法,有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妙諦,那麼多的宇宙真理,我們應好好的領會,再傳播給別人。
佛法遍在虛空之中,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這首詩偈說「溪聲盡是廣長舌」,你要聽佛陀說法的音聲嗎?
聽呀!佛陀音聲在大自然中,生滅潺潺的流水聲 就是佛陀廣長舌的音聲。
你要看佛陀的樣子嗎?「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山嵐 就是佛陀清淨的法身!
徹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從一切事相上 洞見人生,無論什麼聲音,只要你能用心觀照,有所覺悟,那就是佛陀的說法聲。
如果我們懂得這首偈語,生生世世活在佛法裡,時時刻刻把佛法弘傳人間。
萬事萬物 無時無刻都在放光說法,因為一切現象存在的本身 都顯示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説而說」,都是佛的廣長舌。
良介禪師說:「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可知。」
世界現象的本質,不是語言文字 所可以描繪的,光用耳朵聽不能體會,必須要用靈心 仔細的去傾聽,用慧眼深深的去觀照。
蘇東坡對於禪的修持很有心得,他有幾首詩說得很好,把禪的境界分 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未參禪之前的境界:
1「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見山是山)
2真正參禪,是另一番境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見山不是山)
3開悟以後,他又做了一首詩:「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見山還是山) 。
一天,證悟禪師 前往謁見庵元禪師。
他倆夜裡閒談,證悟就舉出東坡的東林詩偈,並讚歎地說:「這也是不易到達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為然,批評說:「這種說法還沒有看到路徑,哪裡說到了目的地呢?」
證悟: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消息?」
庵元:「是門外漢而已。」
證悟:「和尚慈悲,可為指破?」
庵元:「且從這裡用心參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 落在何處?」證悟聽了茫然一片。
整夜深思,無法入睡。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忽聞鐘聲,恍然大悟,去其疑雲,
說道:「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拿此偈語奔告庵元禪師,庵元說:「向你說是門外漢嘛!」
禪,不是用語言能說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寫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
禪,完全是透過悟 才能體認的。證悟禪師的一夜深思,那鐘聲終於敲開了心扉。
禪不是知識,是靠自己實證體悟的。
花開花落,緣起緣滅,空有不二,自然之道 乃無常生滅之法。
東坡欲從溪聲山色了悟真性,而不知聲色與見聞等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原是妙明真心,
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聲色與見聞等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原是妙明真心,
16.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
蘇東坡
無情說法。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既然無情能夠說法,那麼山巒秀色 皆是佛的清淨法身的顯現,山間小溪潺潺的流水聲 也意味著是佛在說法,可是對昨夜 山川宣說的無量佛法,以後如何向別人轉述呢?
詩中以「廣長舌」比喻暗夜溪聲如同說法;
既以「八萬四千偈」表示溪聲滔滔不絕,又以「如何舉示人」說明當下似有所感、若有所悟的心理狀態。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佛陀與我們這麼接近,又時時刻刻對我們說法,有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妙諦,那麼多的宇宙真理,我們應好好的領會,再傳播給別人。
佛法遍在虛空之中,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這首詩偈說「溪聲盡是廣長舌」,你要聽佛陀說法的音聲嗎?
聽呀!佛陀音聲在大自然中,生滅潺潺的流水聲 就是佛陀廣長舌的音聲。
你要看佛陀的樣子嗎?「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山嵐 就是佛陀清淨的法身!
徹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從一切事相上 洞見人生,無論什麼聲音,只要你能用心觀照,有所覺悟,那就是佛陀的說法聲。
如果我們懂得這首偈語,生生世世活在佛法裡,時時刻刻把佛法弘傳人間。
萬事萬物 無時無刻都在放光說法,因為一切現象存在的本身 都顯示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説而說」,都是佛的廣長舌。
良介禪師說:「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可知。」
世界現象的本質,不是語言文字 所可以描繪的,光用耳朵聽不能體會,必須要用靈心 仔細的去傾聽,用慧眼深深的去觀照。
蘇東坡對於禪的修持很有心得,他有幾首詩說得很好,把禪的境界分 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未參禪之前的境界:
1「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見山是山)
2真正參禪,是另一番境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見山不是山)
3開悟以後,他又做了一首詩:「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見山還是山) 。
一天,證悟禪師 前往謁見庵元禪師。
他倆夜裡閒談,證悟就舉出東坡的東林詩偈,並讚歎地說:「這也是不易到達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為然,批評說:「這種說法還沒有看到路徑,哪裡說到了目的地呢?」
證悟: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消息?」
庵元:「是門外漢而已。」
證悟:「和尚慈悲,可為指破?」
庵元:「且從這裡用心參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 落在何處?」證悟聽了茫然一片。
整夜深思,無法入睡。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忽聞鐘聲,恍然大悟,去其疑雲,
說道:「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拿此偈語奔告庵元禪師,庵元說:「向你說是門外漢嘛!」
禪,不是用語言能說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寫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
禪,完全是透過悟 才能體認的。證悟禪師的一夜深思,那鐘聲終於敲開了心扉。
禪不是知識,是靠自己實證體悟的。
花開花落,緣起緣滅,空有不二,自然之道 乃無常生滅之法。
東坡欲從溪聲山色了悟真性,而不知聲色與見聞等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原是妙明真心,
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mrgreen:聲色與見聞等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原是妙明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