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12月 02, 2024 11:42 am

10.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無盡藏


雙腳踏破了芒鞋 深入山嶺白雲深處,但總不見春天的蹤影。
回到家後 偶然聞到梅花飄來的香氣,頓覺枝頭 已有十分春天的氣息,原來春天的蹤跡 就在自己的身邊啊
– 孟子: 道在邇而求之遠。
借尋春來比喻 悟道的艱苦過程,最後終於醒悟 自然妙道存在人心中,只是自己沒有察覺,卻盲目的拚命往外求。
捨近求遠,捨本逐末,捨內求外,結果離道越遠,枉費一片心力
— 蹋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這首詩偈是唐朝無盡藏比丘尼的大作。
主題是說:世人都在心外求法,用眼睛追求美色,耳朵喜聽各類音聲,鼻子聞香嗅辣,舌頭喜嚐甘甜滋味,身體喜愛柔軟觸覺,心裡喜歡各種分別。一顆心,每天都在追逐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迷魂失魄。而禪師們卻只要一閉眼睛,不看、不聽、不說,當下整個宇宙 就都在他心中了。

禪宗看起來很玄。尋春怎麼會找不到呢?
春天的郊野,到處是春意。風是春天的風,水是春天的水,草木花朵都是春。
人的臉孔帶著春天的喜悅,百鳥唱出春天的歌曲,曲中盡是春天的感情。要尋春根本不難!
此處是一個比喻。已經身在春天之中,而且四季常春,你還要找春天?
到哪兒去找呢?也就是說,若只知道春天這個名詞,而不知道春天是什麼,即使身在春天也不認識春,無怪乎永遠找不到春天了。
詩句的本意 是不要去追求智慧;當你一無所求,那就是智慧,心中若有所求、有所尋覓,就是一種牽掛,即使找到了也不可靠。

春天是什麼?鳥語花香山明水秀是春天,可是,它會永遠存在嗎?不能!它瞬息萬變。 當你感受到有那個東西,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春,春天就即刻離開了。也就是說,如果心有所執著,即使你真正見到春天,也會失去它。換個角度看,許多人追求幸福美滿。什麼叫幸福?什麼叫美滿?心中知足就有幸福,待人懇切就是美滿。如果向他人要求幸福,向環境追求美滿,那永遠找不到。 他人給的幸福你不會滿足的。如果只得到一點點,你希望得到更多;別人不讓你得到,你會無比痛苦;一旦得到了,又擔心失去。所以,對幸福的需求,永遠不可能真正滿足,因為那是別人給你的。如果心中有一個觀念:「得多得少都知足。能得多少就得多少,不能得到也就罷了。不是不要,但如果要不到,何必一定要?而即 使得到,也可能會失去,何必擔心?能不失去最好,如果非失去不可,擔心也沒有用。」這麼一想,就會經常感覺在幸福之中。

人與人之間相處,如果自己要求的少而付出的多,不但自己對自己會滿意,他人也會有若干回饋,這就是美滿。即使付出很多 而未得到任何回饋,也會覺得美滿,因為於心無愧。
用這種心態來對待家庭、朋友、社會,則可以時時刻刻 都在幸福和美滿之中。
如果不能實踐這種生活體驗,那的確是尋春不見春,縱然身在春天 也看不到春天。

:mrgreen:終日尋春不見春,
春,本心耳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12月 02, 2024 8:29 am

9.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能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

第一句是說
半畝方塘: 比喻人的心 。
鑑: 鏡子。
開: 比喻對疑難問題豁然開通。
源頭活水: 指多讀好書。
語出朱熹 <觀書有感>。朱熹主張格物致知,也就是強調讀書的重要。
和另外一派由陸九淵主導的”遵德性”相對 (讀書反而會阻礙人們的心性) 。
雖然字面上 是寫景的作品,然而作者 其實是藉著自然景物的描寫,來闡發讀書的重要性,
藉著寫池塘的清澈,並分析清澈的原因 是要源頭活水的注入,
但實際上是詩人 讀書窮理的心境,體會半畝方塘(像)一鑑開 :
人的寸心,就像一面鏡子般,明亮澄淨。

第二句是說
因為方塘非常清澈,得以倒映天上的光和雲彩,正如人的寸心 可以透澈領悟 淵博的書理而思路通達。

第三句
以設問的方式 詢問塘水 為何可以如此清澈明淨? 比喻人心在讀書領悟後,何以如此明潔無瑕?

第四句
則是以有”源頭活水”回答問題。 也就是說,人心因為多讀書,了解聖賢之意,借這股源頭活水,
了解萬物之理,並且為學 需要持之以恆,不斷地進取,才能清除雜念,使寸心澄明。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12月 02, 2024 8:24 am

8.
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鍼來日日忙;
量盡別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
石屋清珙

「手攜刀尺走諸方」
本意是指裁縫師手裡拿著刀尺,各地奔波丈量,替人穿針引線縫衣裳,
整日「線去針來日日忙」。
我們雖不是裁縫師,卻也每天忙碌奔波,此種忙如能不分別、不計較、不存私 人愛憎,即較容易看清自己面目。反之,一有愛憎之心,往往產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心態,偏見、我執,油然而生,這是很可怕的。
「量盡別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
人皆喜歡量別人之長短,量別人之貧富,量別人之貴賤,量別人之美醜,量別人之好壞,
量別人之是非,卻不知道自我檢討,唯有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反省自己言行舉止,拓寬心量包容別人,方為胸襟開闊之人!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1, 2024 8:06 pm

《第一章眾妙之門》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為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 朱子云:「道猶路也,人之所共同也」。
其實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謂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懸於太空;天地既闢以後,此道寄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不敝。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無可見、亦無可聞。
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費而隱,實無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發見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虛而無物,實無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觀之《詩》乎!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道不可無稱矣。
須知至無之內,有至有者存;至虛之中,有至實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
太上慈悲渡世,廣為說法,曰:鴻蒙未兆之先,原是渾渾淪淪,絕無半點形象——雖曰無名,而天地人物咸育個中。此所以為天地之始也。及其靜之既久,氣機一動,則有可名,而氤氤氳氳,一段太和元氣,流行宇宙,養育群生。此所以為萬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開之前,一團元氣在抱也;母者,天地既闢之後,化生萬物是也。

3 學人下手之初,別無他術,惟有一心端坐,萬念悉捐,垂簾觀照。心之下,腎之上,仿佛有個虛無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兩者 凝注中宮為主。不傾刻間,神氣打成一片矣。
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斯時也,不知神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聵也——若使昏聵,適成枯木死灰。修士至此,當滅動心,不滅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來真覺。

4 道家為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
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
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
人欲修成正覺,惟此一覺而動之時,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覺 而生萬萬物,人有此一覺 而結金丹。但此一覺 如電光石火,當前則是,轉眼即非,所爭只毫厘間耳。
學者務於平時審得清,臨機方把得住。古來大覺如來,亦無非此一覺 積累而成也。

5 修士興工,不從無欲有欲、觀妙觀竅下手,又從何處以為本乎?雖然,無與有、妙與竅,無非陰靜陽動,一氣判為二氣,二氣仍歸一氣而已矣。
以其靜久而動,無中生有,名為一陽生、活子時;以其動極複靜,有又還無,名曰複命歸根。要皆一太極所判之陰陽也。
兩者雖異名,而實同出一源——太上為之一玄。
玄者,深遠之謂也。學者欲得玄道,必靜之又靜,定而又定,其中渾然無事,是為無欲觀妙。此一玄也。
及氣機一動,雖有知,卻又不生一知之見;雖有動,卻又不存一動之想。
有一心,無二念,是為有欲觀竅。此又一玄也。
至於玄之又玄,實為歸根之所,非眾妙之門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竅,不知直養,是以旋開旋閉,不至耗盡而不已。
至人於玄關竅開時,一眼覷定,一手拿定,操存涵養,不使須臾或離,所以直造無上根源,而成大覺金仙。

6 下手工夫,在玄關一竅。
太上首章即將無名有名、觀妙觀竅指出,足見修道之要,除此一個玄關竅,餘無可進步也。
故開頭四句,說大道根源,實屬無形無狀,不可思議窮究。
惟天地未開之初,混混沌沌,無可端倪,即如人直養於靜時也。
天地忽闢之際,靜極而動,一覺而醒,即人偵氣於動,為煉丹之始基。
第此轉眼之間,非有智珠慧劍,不能得也。
要之,念頭起處為玄牝,實為開天闢地之端。自古神仙,無不由此一覺而動之機造成。又曰無欲觀妙,有欲觀竅,兩者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同出而異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
若此妙竅,無而有,有而無,實不可以方所名狀。
縱舌如懸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謂之玄玄。
學者亦不有視為杳冥,毫不窮究一個實際下落。
果於此尋出的的確確處,在人視為恍惚,在我實有把憑。久之著手生春,頭頭是道


:mrgreen:
玄之又玄,實為歸根之所
下手工夫,在玄關一竅。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1, 2024 5:27 pm

道德經觀妙章第一 真諦解說
by wtsai

一、前言
道德經是見性聖人老子所箸,共八十一章。四年來,信堅在此園地,講解了其中十七章的真義,但一直很遺憾,至今仍未以真諦解說 此經的開宗明義第一章。
主要原因是兩千多年來,古德對此章的解說,相當多。
如依文解義,則信堅只是炒冷飯,無法超越古德。如依帛本經文,則其境界止於天道,道法自然。
如依通行版經文,則可以一乘真諦解說。但要達到將全章義理,以最上乘的真義,前後聯貫解說,則仍未得其門而入,因此沉吟至今。

昨天Emily師姐來函,建議多張貼幾篇道德經的解說。信堅因此被逼上梁山,急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茶飯不思,競競業業,才稍有進展。今日終於,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作為來日,更上一層樓解說的階梯。
帛本經文,與通行版異,所說義理境界亦異。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各執己見。
若依帛本,則所說止於天道,道法自然。
若依通行版,則其義理,通於一乘佛道。
老子是得道聖人,佛佛同道,所說義理,應符合一佛乘妙道才是。
因此,信堅在此,採用通行版經文,加以真諦解說。

二、道德經第一章 通行版經文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3.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說此章,文分三段,第一段說明 “道” 的體用,第二段說明 “一心三觀” 的入道法門,第三段則是三觀具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的証道法門。

三、第一章真諦解說 第一段: 道之體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段總言道之體用,為此經之總論。
所言道者,乃真常之道。大道沖虛,無相無名,幽微寂寞,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詮。
大道本無言,藉言而顯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可道之道,即語言、文字,皆是方便假言說,如指標月,非真常之道的本體。

3.1 道可道,非常道。
道,
乃無名、無相、無形、無色,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不生不滅、寂而常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此道即是佛經裡所謂自性、佛性、真如、法性。
可道,
著於竹帛,鏤於金石,可傳於人者,可道之道,是道之用。
至道無形,至理無言,雖理絕名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麤而現形,非言無以設教。依道言理,則是真理;循理言道,則是真道。
常道。
常道是真常之道,自然而然,隨感應變,擬物不窮,不可以言傳,不可以智索,但體冥造化,含光藏暉,無為而無不為,默通其極。
非常道。
夫道者,「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指示,亦必有所變換,既有變換,則非真常之道。言可以詮道,終不能盡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體道之要,在於心印,不涉言詮。

3.2 名,可名,非常名。
名,指不生不滅之常名,即是無名之常道。
可名,凡可名者,後天強名之名,皆是方便假名。文字言說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可名”。
非常名。世人以言詮道,徒求於名稱象色之間,名稱象色可以盡物,不可以盡道,是道之一隅,非道之全體。

道是體,名是用,因體起用,既標其名,即可稱用,稱用既立,故曰可名。
故於無名之道,以假名相解說。名以召法,法以應名。
是以經之指歸,蘊在名內。尋名得理。
文字言說 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

3.3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真空妙有,天地皆從道而生。
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物皆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天施地化,茂養萬物,亭之毒之,如母養子,故曰為萬物之母。

四、第二段是說明 入道的 “空、假、中” 一心三觀法門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乃說明 入道的工夫。此即佛經的 “一心三觀” 法門: 觀空、觀有,及有無潼觀的中道觀。

4.1 空觀: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無” 是 “真空、真諦”,意指心 恆常處於無念的 清靜寂滅狀態。
此即修道者,要觀至道,真空妙有,生化之妙。
以真諦觀諸法,皆空之理。一切諸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空寂無相。
觀是以體驗者 觀照萬物。妙 是不能用意識、思維的妙觀察智。觀空不著空。

空觀,是用般若智,先觀一切外境,皆是緣起假象,當體即空,本非實法。
次觀 四大假合,終歸壞滅,離四大之外,本無實我,其次再觀六識妄心,生滅無常,離根塵之外,本無自性。
修空觀,破我直及法執,了知過、現、未三心不可得。
上士見微知著,睹其未然,已盡其妙。

4.2 觀有、假觀: 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有” 是 “妙有、俗諦”。
此句是觀有、假觀。”假觀” 是用般若智慧,觀一切境,雖體達空義,而不廢緣起諸法,能夠應物隨緣,於一切境上不生執著。
又修假觀,泯色身之我,破我執。假觀即對外界一切有相物質不染,了知一切法畢竟歸空。
人們要想體認大道 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 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

此句意指心常處於 念頭剛剛生起的時候,即有了念頭的時候。
虛無之道體,既成有名之萬物。
是 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
是 則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而非道之所在。
如此深觀,纔見道之妙處。

修道人在常有之中,觀察道之歸趣,隱微之處。即觀萬殊歸一本之理。
如果要想體認到 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從有處 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
(徼,端倪, 指推測事物的始末,也指頭緒、跡象、窺測、捉摸、邊際。)

4.3中道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同謂之玄” 是有無、空有 齊觀的中道觀。
中道觀是用般若智,觀一切法非空,非假,皆是中道,徹證性相不二,色空不異之理,不取不廢,圓融無礙。
修中觀,空幻一如,泯虛空之我,破俱生我執;即修中觀,空有雙超,泯我法二執。

“此兩者”,謂常無、常有,空觀、假觀也。
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做兩邊,故在此說,此兩者是一體的兩面。
有無之名雖異,其實皆在無極中而所出。

“同出”:無有,空假,都是一個心的 兩種狀態,區別只在於觀察者的 角度不同,有欲或無欲,主觀或客觀。
叫同出,有如水和浪花一樣。意謂我觀虛無體中,含有造化生物之妙。
我觀有,不單是觀萬物之象,而是觀虛無妙道之理。
是則 有無並觀,同是一體。
意謂有不自有,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固有無相生。

又恐人又疑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故又釋曰,”同謂之玄“。
玄的本意 是指黑線與紅線,交替編織而成的絞狀絲繩。
即有無是交織在一起,緊密不可分。
亦即天地同根,萬物一體。
名殊理同;從可道可名 之有,可契入真常無名 之無。

五、第三段: 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而入眾妙之門,達到見性成佛境界。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大道體中,不但絕 有無之名,抑且離玄妙之跡,因此修道工夫至此,雖是有無同觀,若不忘心、忘跡,仍不能滌除玄覽,還須更進一步,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

玄之又玄 是將主客觀、有無,緊密交織在一起,然後再複合,再交織在一起。工夫到此,忘懷泯物,無往而不妙,則可入眾妙之門,此即得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玄之又玄,
即《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所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亦即心經所云: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
故,菩提薩埵」。
耳根圓通法門所說: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1, 2024 4:33 pm

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自然長生之道也,
常道 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者, 愛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 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

:mrgreen:

無名者,常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

有名者 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1, 2024 8:09 am

河上公章句:

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自然長生之道也,
常道 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
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 愛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 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
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
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
徼,歸也。常有欲之人 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
徼,音叫,又古吊反,即竅字。
兩者,謂有欲無欲也。
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
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
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聖賢;
得錯亂污辱,則生貪淫也。
能知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 道要之門戶也。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1, 2024 7:57 am

常無欲,以觀其妙。
修道修德要無私無欲,才能守靜,這樣方能觀察道的奧妙。
第十一課,天道。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牖以見天道。
不出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需要通過窗戶 就可看見大道。

常有欲,以觀其徼。
修道有私心、欲望,便不能守靜,要麼什麼也看不到,即使觀察到的也是有限的。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同是為了修道修德,一個沒有私心欲望,一個有私心欲望,其結果各不相同。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欲和無欲的兩者 都在叫玄,但玄的內容大不相同,
有欲的在表面玄、門外玄;
無欲的在道裡玄、門內玄。
玄是一種前進的形式,成為螺旋式的上升;各種行業,即七十二行,行行都有門。這個門,就是進入大道之門。
所以玄!玄!玄!就能玄入道門。
奧妙之門多得很,只要苦練就能進。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1, 2024 7:20 am

7.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布袋和尚

這首偈語,是布袋和尚在耕種時見道所作,道本自然,道在一切生活之中,農夫的生活最近道。他們識天時,敬天、畏天,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生活素樸,知福、惜福。在這首偈語中,暗含著無上天機。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
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
頗有哲理意味。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尋求更大的成功。

手把青秧插滿田:
「手」 乃是下手、入手、首要。「田」是我們心田,性地。我們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及阿賴耶識。佛家又將這八識比做田地,人心稱為七識田,就如同種田。人生在世,所種的善惡,就是來世的富貴、貧賤,二十八宿為人的藏田,稱為八識田,是善惡的倉庫,古語說:耕田不下種,枉費耕田力。但是第八識田所種的善惡,即成為輪迴的種子。「青秧」:青(清)也是一種顏色。看到青色,就感清涼、舒暢、無憂無慮。青秧,即青苗、幼苗,乃赤子之心,懷赤子之心,離道不遠,赤子之心,貴在天真未鑿,一片圓明,後有善惡。人身中也有一個樸,就是上天所賦予我們的本性,它的本體也是清靜無為,光明如日月,是靜定之心,未動心以前的心。簡單的說,即是「道心」。天下蒼生,生性都是極其良善,就是原來的善,原來的初,也就是完完全全純潔不染的 赤子之心。但人因落了凡身,物欲蒙蔽太深,氣稟薰染太重,自性迷昧,有而不知有。同時受累世因果業力的影響,七情六慾攻其中,十色五光擾其外,靈性日喪, 心中無主。永遠也不能超脫七情六慾的束縛了。

低頭便見水中天:
水中天,便是性天,莊嚴之天。反過來說,明心見性,須低頭。人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低心下氣,把一切心放低下來,把一切火氣意識、念頭放下。我們平常不願低頭,乃是我執、我見、我慢的障礙。

六根清靜方為道:
人剛生時,一塵不染,天性喜愛清靜。長大後,涉世一深,接觸一廣,慾望也就跟著多了。長春子曰:人生本靜是其性也,感物而動是其欲也。人為什麼有「慾」呢?那是因為生而有六門,由六門生六塵,再生六欲之故。六門: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都是向外發展,所以具有六塵。六塵:視、聽、嗅、嚐、覺、知的功能。六門配合六塵就有六慾:色、聲、香、味、觸、法的需求。三者聯合作業,便有眼喜視色、耳喜聽聲、鼻喜嗅香、舌喜嚐味、身喜接觸、意喜知情,人心也就被慾牽著走。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退步即是不爭,道家一味守柔,居後不居先,謙退而不爭,道德經上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聖人之道,為而不有,有而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 爭。又說不爭之德可以配天。因為二人爭,一勝一敗,三人爭一勝二敗,十人爭一勝九敗,損九敗而益一勝,豈是天地之初心。天道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惡。退步乃是知止。知止、知足才能不危、不辱。退步並不是放棄、消極,而是要效法彌勒祖師的大肚能容,慈心佈滿,善利萬物而無形,人己兩忘,無以為爭,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不爭才是道用之無窮。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1, 2024 7:12 am

6.
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

這一首醒世詩偈。有的人總覺得在世間上受盡委屈,懷才不遇啦,給人誤解啦,不受重用啦,就慨嘆「龍游淺水遭蝦戲」,
好像自己是條蛟龍,沒有足夠的水,也就是說沒有良好環境 讓自己活動發展,一展抱負,如同在淺水裡遭蝦戲弄,受到小魚小蝦干擾欺負,因此憤世嫉俗,認為人人都對不起他,不免怨天尤人。
「虎落平陽被犬欺」,
他覺得自己本來很有辦法,像老虎、獅子般威風,卻沒有山林讓他一展身手,落到平地上 連狗都欺侮他,既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自是恨天恨地,怨恨國家對不起他,社會對他不好。他不會反省自己不是一條龍,不是一隻虎,只是一個普通人,只要改掉一些惡習,只要一轉念,和氣慈悲待人,就能旋乾轉 坤,人人都會樂意與你相處。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
人情如水,有高有低。俗語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你貧窮,在鬧市有親友也不聞不問;你富貴了,即使住在深山 也有絡繹不絕的親戚 去拜訪你。其實這是世間實相,常情本如此。所以最好看淡世情,勘破世事,讓世事如雲任卷舒,不比較,不計較,才是最幸福的!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