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11月 23, 2024 11:24 pm

新老怪 寫: 週六 11月 23, 2024 9:12 pm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物)或(損)之而益,或
益之而(損)。故(古)人之所教,夕(亦)議(我)而教人。 
故強良(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道德經》校正後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道德經,在本首經文有發生錯簡!!
即是老子利用竹簡刻製之原版,因為在長途搬運中捆綁繩索磨損斷開,造成老子書之散亂,雖經負責照付護之人重組竹籤,亦因為處理散亂竹籤者,對老子道學不能充分掌握理解,於是讓原版五千靈文產生錯簡問題,一錯就錯了2500年。

道:
廣義說,路程也,即是講整個創生過程的實相。
狹義說,創生源頭的無漏實相,又稱無極。意思就是不斷的玄微深入,而找不到創生的起點。
老子曰: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
道生一:
一即是金剛經講的(一合相)。所謂真空妙有,真如法性冥合於有漏實相。老子稱為德,道生德,即是(得)也。
禪宗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關尹喜:人能得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鬼神服。
一生二:
指原本如如自在的一合相,因法性之粗化,而與空性真如不能相安於實相,於是無漏法身自此破體,流化出有漏宇宙萬法…佛教所謂十二緣起法,有漏三界便是從此開展(緣起法首支第一無始無明,就是指突然失去法性冥合的空性真如…
二生三,三生萬物:
(真如)與(法性),流行於有漏界,造作出個體,生起分別,即是(我執)的顯現,佛家曰(異熟種子)境界。宇宙萬法皆不離(真如)(法性)(我執)三者方得成辦。所謂萬法唯心所造,此有漏心識若拆開來說,就是此三者,故佛教密語:皈依三寶,皈依佛(真如)、皈依法(法性)、皈依僧(我執)。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負陰,就是指流化於有漏界之法性有。
抱陽,就是指流化於有漏界之真如空。
沖氣以為和,就是指真如法性於有漏界交纏而生起之我執(個體分別),(在物為理則,在眾生為心識)。

科學家從微觀物理學發現一切有漏物質的最初始基質,“量子”(約是佛教異熟種子共相的境界)就有已經有個體的性質,但是,所有個別量子的內涵卻是完全一致無有分別的,真是不可思議!!

老子曰: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11月 23, 2024 11:23 pm

魯昭公二十六年 〈西元前五一六年〉
經:冬,十月,天王入於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
傳: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於滑。辛丑,在郊,逐次於ㄕ。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昭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公囂奉周之典籍奔。


《左氏春秋》記載西元前五一六年,王子朝被周敬王逼出周王城時,曾帶走許多周朝文物,投奔楚國;為何我們要特別提出這段史實?因為我們研究古今眾多版本之《道德經》,其中經文皆隱藏一些相同之錯簡現像,配合歷史事實之推斷,這些錯簡問題之發生,很可能與王子朝投奔楚國時攜帶周王朝大批文物移往楚國有關,存在經典裡的這些錯簡問題,是否就在長途運送中因連結經文簡策的皮索斷裂而造成竹簡散亂?雖然事後再經專人重新整理,但卻因為負責修復之人一時疏忽或對老子道學外行,因此導致小部份散落之竹片未能歸於定位!於是《道德經》這些錯簡問題就如此以訛傳訛,流傳兩千五百多年而不見改善?!

(8)校佶《道德經》─從錯簡問題考證天書之歸宿
據我校佶《道德經》的經驗,我發現《道德經》經文在個別文字方面保存的非常完整,極少錯字或漏字,可見原版《道德經》自老子成書至傳抄流通於世面其間隔時日顯然不長,這表示原本刻在竹簡上的文字並未因為竹片年久腐蝕或毀壞而發生污損錯脫現象,但是在整部經典的文字段落,或八十一章之分章內容,確實發現多處明顯的錯簡〈竹片串聯位置錯亂〉,與經文章節順序混亂問題!會發生這種整個段落文字錯置的狀況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串聯竹簡的皮索一定是經過人為的搬運而鬆脫的!所以內容文字未見因儲存日久而腐蝕殘缺,卻因皮索鬆脫導致原版竹簡錯置,進而造成經文段落與章節之混亂。因此我們假設原版《道德經》竹策由洛陽京城隨王子朝千里巔簸跋涉,最終流落到楚國這項推論,邏輯上是可以成立的!為印證這立論觀點,我們可以找出《道德經》通行本幾處錯簡問題在此稍加研究,並相互做為考證依據:

道德經校佶(4)
另外發生在《道德經》通行本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共五章,這部份因簡策皮索斷脫而產生的錯簡現象就更嚴重更清楚了,現在先把通行本這幾首經文原文摘錄於下: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耶?非與?
故至譽無譽。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從第三十九章一直到第四十三章這五章除了第四十一章文字內容段落未有錯簡問題,其他四章都很清楚的可以發現簡策因皮索斷脫造成的錯簡現象,《道德經》通行本從第三十九章一直到第四十三章這部份產生的錯簡問題非常嚴重,顯然串聯竹片的皮索在此附近斷裂,有很多片竹簡因脫落而造成這部份經文的混亂。
第四十一章文字內容段落雖然未有錯簡問題,但這裡也潛藏一個問題頗耐人尋味的。那就是《道德經》另一版本《帛書甲》第四十一章這首經文並未抄寫在這個位置,也就是說《帛書甲》從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直接就跳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這一章,第四十一章這首經文完全漏抄了;而且《帛書甲》這一版本從通行本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這裡開始被擺放在整部經典的最前面,而分為《德經》與《道經》兩部份,這也正好證明簡策的皮索確實在第三十八章到第四十三章這附近有嚴重的斷裂現象,所以才發生這些不同版本的所謂『道經』『德經』前後經文倒置的問題!
現在就再針對這些錯簡問題來做經文之校正比對吧,我們先從較明顯的第四十二章『道生一』這一章下手:

《道德經》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首經文由文義內容與文字之字數來判斷,很可能此章經文是抄刻於三支竹片之上,前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26字的文義與後段『人之所惡‧‧吾將以為教父。』48個字之文義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我們甚至很容易便發現後段『人之所惡‧‧吾將以為教父。』共48字的兩片竹簡與原通行本第三十九章的內容文字類似,現在先把這部份錯簡歸回原位。與原三十九章合併後再開成分成兩章。

《道德經》校正後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耶?非與?

《道德經》校正後第四十章
至譽無譽。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原通行本第四十二章剩下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支竹簡應放到哪裡呢?我們先了解一下通行本這部份經文互有關聯的竹簡位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共26字原通行本放在第四十二章的前段部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共21字為原通行本第四十一章,自成獨立一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共39字原通行本放在第四十三章成獨立一章。
以上三章之經文依文字內容研判,我們可以肯定他們原是同一首經文,卻因簡策經長途搬運〈根據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原版《老子書》之竹策由『洛陽』京城隨『王子朝』千里巔簸跋涉,最終流落到楚國〉,搬運過程中皮索斷裂而被錯置成各自獨立的三個章節。以我對老子道學的認知,並深入研究參考老子的文藝作風,經文寫作與用字習慣,敝人認為原文應做以下之校佶:

《道德經》校正後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經校佶完成之經文在段落的安排恢復原狀後,我們對此首經文意理的推演舖陳終於能達至圓滿;本章很清楚的分成四個段落:
第一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主要開釋創生之過程實相。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些文字正是老子用來詮釋道之『創生論』的一組方程式,這組方程式肯定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博大精深”!
第二段:『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是對第一段做輔助說明;道體化生宇宙萬物之過程由“玄微”到“粗麤”,由“形而上”到“形而下”,從“無形”到“有形”。所以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即是佛家言,背塵合覺
第三段:『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也是順著對第二段做具體深入的陳述;這段經文我們如果用現代微觀物理科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破解(此言:電子環繞於原子核的現象之微觀物理層次),那麼我們將會對老子道論的科學成就另眼相看,任誰都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其實莊子說:『通天下一氣!』或是佛大乘教的『一切種子緣起』,就都是揭示老子這一句話的奧義!
第四段:『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最後這一段是老子撰寫經文的慣例,大凡研究《道德經》的文章當我們在經文後段讀到『吾是以知‧‧』或『是以聖人‧‧』這些文字時,便要正襟危坐洗耳恭聽了,因為老子接下來的開釋可都是修道“箴言”證道“寶籤”,正是有心修道者的無價寶呢!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經校正後我們會發現這首經文在老子道學中佔有非常重要之地位,我甚至認為這首經文正是整部《道德經》畫龍點睛之處!一部五千多言的《道德經》就在這最關鍵的節骨眼發生錯簡,其影響所及竟是讓全人類最重要之寶典被誤解埋沒二千五百多年,此莫非也是天意吧?
我們從掌握《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錯簡問題對本經進行重點校佶,一方面讓老子書能回復原貌,另一方面也正好可以印證歷史記載西元前五一六年,王子朝被周敬王逼出周王城時,帶走許多周朝文物投奔楚國這件史實;原版《道德經》也正是於此時由周都洛陽跟隨其他文物千里迢迢被移往楚國。所以太史公根據傳說在《史記》中記載老子出關時關令尹喜著作《道德經》這段典故顯然是失真的!根據作者之研究,老子出關西隱的確曾經遭遇關尹喜之招待慰留,老子也確實為其開釋《道德經》之精奧義理,並授與修道要妙,這部分情節我們後文當有詳述。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11月 23, 2024 9:41 pm

新老怪 寫: 週六 11月 23, 2024 9:04 am 夾山雲-禪宗公案348

落浦和尚嗣夾山
師進問:「如何是和尚活人之劍?」
夾山雲:「青山不掛劍,掛劍勿人知。」
師又問:「佛魔不到處,猶未是學人本分事。如何是學人本分事?
雲:「燭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
師又問:「朝陽已升,夜月未現時如何?」
夾山雲:「龍含海珠,遊魚不顧。」師聞此語,莫知所從,便止夾山。摳衣數載,不憚勞苦,日究精微。至夾山化緣畢,初開落浦,後住蘇溪矣。
活人劍:
落浦和尚來請示修佛之要訣,(活人之劍)。即是教導此心向道,背塵合覺之正知正見也。
禪宗認為未修凡夫解皆是鬼窟裡做活計(活死人)。

青山不掛劍:
如(文殊劍),講砍除煩惱之義。
行人修佛參禪入定,方於入門首要,即讓此煩躁之心平靜下來,故不宜執著於斷除煩惱。故曰:青山常不動,浮雲自來去(青山不掛劍)。
老子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掛劍勿人知:
但是,修佛又不能不去除煩惱習氣(掛劍),只是行者於斷除煩惱的方法上,不能頭上安頭,欲冶還焚。其重點在不起分別心,若參禪修定有棄除煩惱的意念,則落入分別心而不自知……
(勿人知),此中(人知)指的是自己的妄識起用。意思就是修佛者對於斷離煩惱,是不能落入起心動念,因為斷除煩惱的最後一絲念頭,也是分別心(煩惱)是永遠無法根除的。
須深經
佛告須深: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
「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魔不到處,猶未是學人本分事。
…意思很簡單,就是講行者證悟空性真如(真見道),修佛進入一切法止息的空定中(無佛無魔),所謂滅盡定(寂靜涅槃)也不是參禪修佛的終究目的。

落浦和尚問:如何是學人本分事呢?
雲:「燭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

…以上就是講開悟明心(真如根本智啟用),即是開展般若。
燭明千里相,暗室老僧迷:
道家曰,元神主事,識神退聽。
老子曰: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落浦和尚又問:「朝陽已升,夜月未現時如何?」
夾山雲:「龍含海珠,遊魚不顧。」

…哈哈~~既然已得全體大用(朝陽),還在乎於小智小慧(夜月)嗎!?
故曰:驪龍已得明珠(一真如心,涅槃智),還顧得一幫小魚小蝦(法住智等)嗎?

大乘修佛有固定的流程,許多祖師造設此指導參禪次第等類型之公案,亦都不離此義。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cyc320 » 週五 11月 15, 2024 11:01 am

圓融說即性、相一如,超越兩邊則絕對性,破解圓融一體即有、空無礙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Viirya » 週四 11月 14, 2024 10:01 pm

無所得

以有缺
故以有為補之
如有病
施之以藥

Re: 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與《道德經》註解

妙吉祥如意 » 週四 11月 14, 2024 5:24 pm

妙吉祥如意 寫: 週六 7月 13, 2024 5:05 pm 【創世紀三】無名的流化‧〈心意識的流轉〉

下面這章是老子專為“無名‧心性”的流轉所作的重要開釋:

第四首:上德不德    〈原 38章〉
上德不知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經文破譯】
老子在此章利用人類的品性情操之標準來指出【無名的流化】與佛家唯識法相宗之論述,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子其超世絕倫的智慧與文藝風格也在此展露無遺:
“道”生“一”,“一”就是“德”的境界;道是【體】,德便是道所顯化之【用】。老子將德的境界分成【上德】與【下德】。

【上德不知德,是以有德】
上德(佛家言:一合相。)的境界依順於道旁,一切依道而行,無心留德,反而不失其上德之境界。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皆言上德的境界!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下德的境界(約是一切種子阿陀那識的境界層次)離道愈遠,為不失其德而用心求之,反而無法把持其如如不動的境界,所以下德因犯得犯失反而無德,於是仁、義、禮、智、信便從【眾妙之門】由天性到人心一路流化而下‧‧‧

道體:是【無為】。
上德:是【無為】而【無以為】。本來清清靜靜的無為道境,這時多了個【無以為】,已隱然有動的機兆。
下德:是【無為】而【有以為】。下德雖然乃“無為”但其心念已動;整個宇宙的創造便是緣自於這細微的一念之動。
上仁:是【為之】而【無以為】。上仁的境界(約是共相異熟識的層次、大悲心。)已脫離【無為道境】而開始有所作為,不過上仁之作為完全出乎天性。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孟子稱仁為:惻隱之心。佛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些都是講【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的境界。
上義:是【為之】而【有以為】。創生宇宙的一念已是義不容辭拼命的在執行。
上禮是:是【為之】而【莫之應攘臂而扔之】。上禮的境界除了自己拼命的在做還要強拉別人一起做,這創生的一念之動由上德發展至上禮已是一發不可收拾,離無為道體已是越來越遠,天性也就自此落於人心而流浪生死。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因此,失去道的境界才流化成德,失去德的境界才流化成仁,失去仁才有義,失去義才有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禮啊!它是大道趨於澆薄的顯象,人心對大道失去忠信,而帶來一切混亂的開始啊!
前面所認知的德、仁、義、禮,這些情愫亦僅是由大道所幻化下來的花朵,卻是愚昧的開始啊!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應該矢志求道,而不應該安居於仁義禮之末流,應該常處於大道之實,而不可屈身於大道之華。故聖人取無為而棄有為!
老子:無為,就是佛家講的無漏界。
佛道一家親,佛家道家都是追究創生根源的至高絕學,雖然各自利用不同語言文字相來表法、詮釋此創生實相之內涵,可,佛道兩家,其所揭示之真理與法義,甚至實修實證的過程(修道、修佛之程序)是無二無別的。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四 11月 14, 2024 5:03 pm

Viirya 寫: 週一 11月 11, 2024 10:27 pm 平等性智為菩提四智之一
以無漏平等性智觀一切諸法及一切有情.於自於他.悉皆平等。
與大慈大悲等善心恆共相應,隨有情所樂.示現種種他受用身.他受用土相。
老子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仁即是佛家講的大慈大悲心。為之,而無以為也。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阿飄 » 週五 11月 01, 2024 9:10 am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五 11月 01, 2024 1:24 am
根據敝人專研老子道學與佛家經典,強烈懷疑,維摩詰大士即是暗指中華道家老子。

呵呵呵~~
🫣 佛祖轉世說? 🤭 嘻嘻嘻…

懼小的猜,老子可能是佛祖的轉世?!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五 11月 01, 2024 1:44 am

老子西隱,藏在詩經的典故!!

《詩經‧國風‧匪風》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願瞻周道,中心憺兮。
匪風飄兮,匪車飆兮。願瞻周道,中心弔兮。
誰能烹魚,溉之釜薪?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註解:
文采的聖人就像風起一般的出走了,載著聖人的采車決定出發,回想周朝的政局,文采的聖人心中充滿痛苦與惆悵。
文采的聖人就像飄零的風退隱而去,載著聖人的采車疾行飛揚,回想周朝的政局,文采的聖人心中充滿牽掛與擔憂。
有誰能治理國家大政,就像烹飪鮮魚一般從容不迫呢?
而文采聖人披葛懷玉,即將歸隱西竺去廣傳五千道文!

一隻青牛馱靈文,西去廣傳中華龍。
萬匹黃驢載薪火,東來卻乘西竺佛。

※“道”字乃“龍”之像形體字,【道】上“兩撇”正是“龍角”,接下“一橫”象“龍眉”,“目字”為“龍鼻”,下方“跑首部”為“龍身”!道家文化是中華數千年血脈的傳承密旨,所以說中華民族正是【龍“道”的傳人】!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五 11月 01, 2024 1:24 am

阿飄 寫: 週四 10月 31, 2024 9:32 pm 🤫 老子出家? 🧐

漢傳佛教開創者釋僧肇論師
在年少時以抄書維生,因此精研《老子》和《莊子》,
他對《老子》的評價是:「美則美矣,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
後來在讀到大乘佛教典籍《維摩詰所説經》時,感到十分高興,感嘆道:「始知所歸矣。」因而決定出家。(維基百科)
研讀大乘經典《維摩詰所説經》,依據其中開示內容法義、人事角色安排、文字文藝應用等邏輯作研判,可以確定此經乃中土著作,甚至發現取材自老子道德經而著作命名。
大乘佛經按其體例,文藝作風,可以肯定甚多出自中土漢文著作,佛教界自古即有龍樹菩薩至龍宮取出大乘經典之傳說,其中(龍宮)所隱藏之機密,是否代表中土,(孔子曰:老聃其猶龍乎?)肯定值得參考。
根據敝人專研老子道學與佛家經典,強烈懷疑,維摩詰大士即是暗指中華道家老子。

呵呵呵~~
此經緣起於維摩詰稱病
《維摩詰所説經》…文殊師利問疾品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老子道德經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維摩詰(唯,莫詰)名稱的考證
老子道德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一隻青牛馱靈文,西去廣傳中華龍。
萬匹黃驢載薪火,東來卻乘西竺佛。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