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12月 12, 2024 3:46 pm

1●事實上 打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痛。這就說明,能知之 心 不是一體。
2如果能知之心是多體,人有覺知之心,一個人只有一個身體。
現在這個能知的心有多體,那就一定有多個人了,這樣哪一個人 是你阿難呢?!
●所以,這個能知之心 也不是多體。
3如果說能知之心 周遍你的全身,那麼象前面所講的那樣,打你一肢的時候,你的全身都會痛。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個能知之心 也不是周遍全身。
4如果這個能知之心 不是周遍全身,只在你身體中的某一部分。那麼現在我打你的頭的同時 也打你的腳,這樣如果你的頭感到痛了,腳就不應感到痛。因為你的能知之心只在一處。
在頭上就不應在腳上,所以腳 應是沒有知覺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這就說明,你的能知之心 也不是不周遍全身的。

˙ 通過上面對這四個問題的詳細論述,
●說明 能知之心 不是一體也不是多體,不是周遍全身 也不是非周遍全身。
●●●所以能知之心,即我們的本性,是非一非二,非空非有,非即非離。不可執在一處,執在一處就是妄心,就不能圓融了。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12月 12, 2024 8:13 am

萬物的生成與死亡

生命物(動物)是由道境之“情”產生的。
“情”在外界引誘或者說影響下有了欲望和逐求,於是吸納外物組建了生命機體。生物(植物)並非地球物質系統的自發演變產物,而是有情生物建構機體的孑遺、半成品。這就是說,生命物(動物)和生物(植物)存在天然的鴻溝,前者的體內涵有“情”(即生命本相,實即“有欲之情”或者說“德”),後者的體內不涵“情”。
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說的纖細實物 產生完成之後,萬物才誕生。
纖細實物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白話譯文:
大道之生,渾淪為一、「不可言說」,「不可言說」,分裂為二、轉為「可說」;
既為「可說」,參合天地、成就為「說」;「說」必有指,指向對象,構成「萬物」。
萬物存在 載負陰柔而環抱陽剛,養其虛靈之氣 以為調和。
孤、寡、不德這些話頭 是人所厭惡的,而王公偏以此自稱,為的是調和其氣。
如上所說,存在事物雖或減損,反而增益;雖或增益,反而減損;
這道理是前人所留下的教示,我也同樣的教示你!
矜強自恃的人,不得好死,我將以此做為教示世人的綱領。

藥方:
人們用語言名號 去對既有的存在定下標籤,但可不要忘了 未貼標籤前,正是存在事物生長的過程!任何存在事物 總有陰陽剛柔兩個對立面,用你的謙卑心靈 去活轉它吧!
「處環中以應無窮」!教,是不言之教,是柔弱之教,這是生長的關鍵處;即使要說話,還是要歸於不說。損之可益,益之可損,自然有一種持平原則,人間福分亦是如此,且安心吧!

河上公章句:
道始所生者一。一生陰與陽也。陰陽生和氣,濁 三氣分為天地人也。
天地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
萬物 無不負陰而向陽,迴心而就日。
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 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
孤寡不轂者,不祥之名,而王公以為稱者,處謙卑,法虛空和柔。
引之不得,推之必還。夫增高者崩,貪富者致患。
謂眾人所以教去弱為強,去柔為剛。言我教眾人使去強為弱,去剛為柔。
強梁謂不信玄妙,背判道德,不從經教,尚勢任力也,不得其死者,為天所絕,兵刀所伐,王法所殺,不得以壽命死也。
父,始也。老子以強梁之人 為教戒之始也。

王弼注: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
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
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
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
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
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 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
故人相教,違之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也。強梁則必不得其死。
人相教為強梁,則必如我之教人 不當為強梁也。舉其強梁 不得其死以教邪。
若云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

:mrgreen: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12月 12, 2024 7:55 am

大開眼界
「緣起法」已演變成一種邪說
文章 週一 12月 09, 2024 10:47 am

即使佛經已流傳於世, 但緣起法仍然不被99.99%的人所了解, 甚至被錯誤教導,
緣起法儼然已成為一種邪說, 普遍存在於佛教界。
「空並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句話是眾多大師和信徒的普遍說法,
由這句話就能看出人們 對緣起法的錯誤認知.
正確認識「緣起法」的方法,應該是先了解法界的真實情況。
下面經文告訴我們, 法界原來 是空無一物, 什麼東西都沒有。
《大乘入楞伽經》真實中無物。 云何起分別
《父子合集經》眾生界本非有。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法界中本無諸法 亦無衆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觀一切法本性皆空。於此空中都無所有。
《大乘密嚴經》凡夫身宅亦復如是….分析至於微塵。但有空名 都無實物。
《入法界禮性經》世間者但有名字。無實物可見。
《大方等大集經》
一切凡夫無明覆。 常為四倒所圍繞
於無法中作法想。 於無物中作物想
以是因緣名顛倒。 如是之人行邪道
《正法華經_藥草品》不了本無 則名曰癡。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

法界本是空無一物,什麼東西都沒有,為何現今宇宙 卻遍佈森羅萬象的萬物?
原來,從「空無一物」變成「有萬物」的肇因 就是「緣起法」。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眾生妄心起。如翳見空花 
《圓覺經》譬如患瞖。妄見空花.....空本無花
《自在王菩薩經》十二縁生法 無有法生。
《大方等大集經》假名從因緣生。而實無生。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雖一切法 從因緣生。而無所生。
「緣起法」其實是一種「翳眼見空花」的現象
只要墮於12因緣, 就會出現妄見, 以為自己看見東西了
所以佛經提醒大家,從因緣生的萬物,事實上 從未真實出生。

《雜阿含經 卷第十三(335)》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陀將12因緣法稱為「第一義空」,就是因為:從因緣生 即無所出生,
無所出生,所以法界空無一物。因此12因緣法 被稱為「第一義空」
接著必須去了解:為何墮入12因緣 會讓人出現幻見/妄見!
:mrgreen:原來,從「空無一物」變成「有萬物」的肇因 就是「緣起法」。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12月 11, 2024 7:57 pm

這個問題不大容易理解,我們可以再舉個例子來講一下。
譬如,鏡子有光滑的平面,根據光的反射原理,能使物體成像。
不管是古代的銅鏡,還是現在的平面玻璃鏡,只要是鏡子,它就能照出物體的形象,在鏡子裏有影像形成。
你把鏡面朝下放著,放到臺子上,鏡子裏就會有臺面的影子;
放到地上,則有地面的影子;
你把鏡面朝天放,藍天白雲、星星月亮等,就會在鏡了裏出現;
甚至你用布把它包起來,布的像就會照在鏡子裏;
即使把它放在沒有一點光線的漆黑房間裏,鏡子裏也會有一片黑的像。
欲要鏡子裏沒有任何影像 是辦不到的。

倘若不能成像,沒有影子,就不能稱其為鏡子了。
佛性也是如此,它的體就譬喻為鏡子,既然有鏡子,它就能顯現出相來。
但是小乘聖人 對於這個問題總是搞不清楚。他們總認為,鏡子就是鏡子,不要有影子,有影子就不好了。
大乘初門的菩薩 則認為,鏡子是鏡子,影子是影子。他們不曉得鏡子和影子 是不能分的,鏡就是影,影就是鏡。雖不可分,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跟水和波的道理相同。
這才符合佛法的教義教理,這就是「妙有真空」。
只有把這個問題 真正徹底地搞清楚了,才會既不執著影子,同時也懂得 鏡子和影子 是不可分的。
性在作用處見,體、相、用三位一體。
所以,佛法所說的空,照見五蘊皆空的空,既不是析法真空,也不是體法真空,更不是頑虛空 和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

:mrgreen: 性在作用處見,體、相、用三位一體。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12月 11, 2024 4:26 pm

生命物(動物)是由道境之“情”產生的。
“情”在外界引誘或者說影響下有了欲望和逐求,於是吸納外物組建了生命機體。生物(植物)並非地球物質系統的自發演變產物,而是有情生物建構機體的孑遺、半成品。這就是說,生命物(動物)和生物(植物)存在天然的鴻溝,前者的體內涵有“情”(即生命本相,實即“有欲之情”或者說“德”),後者的體內不涵“情”。
原文依據和簡要說明:
五千文對萬物生成的闡述 主要體現在1章、16章、21章、42章和51章。

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指生命機體的建構 跟隨著大道的生演歷程。
21章帛書本還有“以順眾父”,是指跟隨各個階段 物質的生成而演進。
第廿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白話譯文:
最大的德行願景,就是順從著自然大道。自然大道究是何物呢?
有無虛實,恍惚難辨!恍恍惚惚中,自然大道顯現了意象;
恍恍惚惚中,那意象逐漸轉為具體的形物了;
自然大道 是何等深遠而幽冥,卻隱含著 精誠的動力,自然大道的精誠是真切的,這裡有其確信不移的地方。
從古到今,人們用了許多名言概念 去建構這世界,它總離不開「自然大道」。
就是經由「自然大道」,才能審閱人間大眾 各種事物。
我何以能夠知道 人間大眾各種事物的情狀呢?就憑這「自然大道」。

藥方:
具體的形物要分辨清楚,但要超越它,真實的圖象要明白,但要空卻它。
自然大道 是無名、無形、無情、無象的,只是個自然而已!
順從著自然大道,就不必強調自覺的德行,精誠自可以不移,真正的精誠不是勉強,而是自然。
回得「自然大道」,一切清楚明白,人間事物,整整齊齊,一個走不了!

河上公章句:
孔,大也。有大德之人,無所不容,能受垢濁,處謙卑也。
唯,獨也。大德之人,不隨世俗所行,獨從於道也。
道之於萬物,獨恍忽往來,於其無所定也。
道唯忽恍,無形之中,獨為萬物法像。道唯恍忽,其中有一,經營主化,因氣立質。
道唯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相薄,陰陽交會也。
言存精氣,其妙甚真,非有飾也。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自,從也。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
閱,稟也。甫,始也。言道稟與萬物始生,從道受氣。
我何以知從道受氣。此,今也。
以今萬物 皆得道精旡而生,動作起居,非道不然。

王弼注:
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恍惚無形,不繫之歎。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
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至真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 說萬物始也。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 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

:mrgreen:萬物之始於無哉,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二 12月 10, 2024 7:55 am

原文依據和簡要說明:
五千文對萬物生成的闡述 主要體現在1章、16章、21章、42章和51章。

1章“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是指動物尤其是人的本來和誕生。“名”指記憶、名辨、分別、辨識,“有名”意指原本真純空無的“情”具有了記憶辨別(“有名”實指機體建構和調理模式,是以記憶形式保存的)。“觀”指呈現、顯現,“徼”指循行和顯相。“常有欲,以觀其徼”是說“情”若永遠有欲,那就呈現出來,沿循不已。結合16章表述,實則就是佛陀的輪回流轉。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白話譯文:
「道」是可以說的,但說出來了,就不是那恆常的「道」。
「名」是可以表白的,但表白出來了,就不是那恆常的「名」。
在還沒有表白前,那個無分別的狀態 是天地的本源;
既有了表白,這個分別了的狀態,是萬物生長的母親。
回到恆常而無分別的狀態,便可以觀看到 道體的奧妙。
經由恆常而現出分別的跡向,便可以觀看到道體的表現。
無分別的狀態、有分別的跡向,兩者都出於恆常的道體;
但在表白上,名稱卻是不同的。就這樣的不同而又同,我們說它叫做「玄同」。
「玄同」是說在生命的玄遠之源 是相通的,這便是「道」;
「道」是萬有一切所依歸 及開啟的奧秘之門啊!

藥方:
遇到了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靜的思考,不必急於表白。只要問心無愧也就可以了。
人間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長,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自在、自然。
「道」的門是為沉默而生長的,喧嘩的人們 就讓他們喧譁吧!
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沉靜的去管他,管他就要先自在。

河上公章句:
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自然長生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
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愛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
妙,要也。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徼,歸也。
常有欲之人 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徼,音叫,又古吊反,即竅字。
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
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
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聖賢;得錯亂污辱,則生貪淫也。
能知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王弼注: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 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
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 以玄之又玄也。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
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
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
謂之然 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
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12月 09, 2024 5:28 pm

信堅早年,一直嚮往道家修真,夢想長生不老,白日昇天。多年來,念道德經 不只百千次,想從中找到成仙妙道。但卻一直停留 在依文解義,一知半解狀況。更勿言找到妙方。

近年來修心養性,禪坐觀心,勤讀一乘佛經,始知人生的意義與目的,在於見性成佛。始知只求儒術,止於人道,不知天高地厚。
只求道術,止於天道,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釋家,才真瞭知 整體諸法實相。
因此,修行由人道,入天道,成佛道。
一以貫之,道通為一,天地與我同根,萬法與我一體。
至此境界,返觀人道、天道,一切融攝貫通。無幽不通,無理不澈。

近年來,信堅閒餘之暇,由上而下,回頭重念道德經。
一切明瞭,真實義自然浮現,手舞腳蹈,喜不自勝。
再看古往今來,名家大德解說。慨歎道德五千言,解說億萬言,繁文雜言,仍然不解老君真實義。因此有意以真諦 重解道德經,願解老君真實義。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12月 09, 2024 4:22 pm

萬物的生成與死亡

生命物(動物)是由道境之“情”產生的。
“情”在外界引誘或者說影響下有了欲望和逐求,於是吸納外物組建了生命機體。生物(植物)並非地球物質系統的自發演變產物,而是有情生物建構機體的孑遺、半成品。這就是說,生命物(動物)和生物(植物)存在天然的鴻溝,前者的體內涵有“情”(即生命本相,實即“有欲之情”或者說“德”),後者的體內不涵“情”。
原文依據和簡要說明:
五千文對萬物生成的闡述 主要體現在1章、16章、21章、42章和51章。
1章“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是指動物尤其是人的本來和誕生。“名”指記憶、名辨、分別、辨識,“有名”意指原本真純空無的“情”具有了記憶辨別(“有名”實指機體建構和調理模式,是以記憶形式保存的)。“觀”指呈現、顯現,“徼”指循行和顯相。“常有欲,以觀其徼”是說“情”若永遠有欲,那就呈現出來,沿循不已。結合16章表述,實則就是佛陀的輪回流轉。
16章“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歸根”指回返本源,對人等生命物而言,“根”實指1章的“常有欲”和“有名”。這就是反復生滅、輪回流轉。16章的表述似乎也適用於植物。
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指生命機體的建構 跟隨著大道的生演歷程。21章帛書本還有“以順眾父”,是指跟隨各個階段物質的生成而演進。
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說纖細實物的產生完成之後,萬物才誕生。
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這是說萬物都由“道”生出,亦即“道”乃萬物本源;萬物都由“德”畜養,亦即生命機體均有“德”,“德”哺育、滋養、調理著生命機體(“德”的養育調理與“道”不同。“道”“是外在的普遍的永恆的。“德”是內在的,僅適用於自身機體和生命歷程);萬物都由實物結合而成,具有形體貌相;萬物的現實情形 乃是環境態勢造就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12月 09, 2024 8:11 a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 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
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 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白話譯文:
調解了大怨,之後,一定有餘怨,這怎可以說 是完善的結局呢!
因此聖人執拿著債券,卻不向人逼求。有德的人 手拿債券亦無所逼求,無德的人 手拿著租稅章例向人逼索稅租;
自然大道 是無所偏私的,祂永遠幫助 那有德的善人。

藥方:
與其事後還要調節,無寧就不要發生,這要有一點歷史發展的智慧!
還它個本來面目,讓出一片天地,這世界就會變得很美好,不是嗎!
站到裡面去,會很擠;站出去,一切不就都好了嗎?另立新的生長可能!
什麼是「德」,就是讓他覺得有「得」,若老讓人覺得 失去了什麼,這德就不叫德。

河上公章句: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任刑者失人情,必有怨及於良人也。
言一人吁嗟則失天心,安可以和怨為善也。
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無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為信也。
但刻契之信,不責人以他事也。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
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者也。

王弼注:
不明理其契 以致大怨已至 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
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有德之人 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徹,司人之過也。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12月 09, 2024 7:58 a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 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
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 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白話譯文:
真實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不真實;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真懂的人不炫博,炫博的人不真懂;聖人不積蓄,他深切體認:盡力助人,反而更富有;盡力給予別人,反而更充足。上蒼的自然之道,利益萬物而無害於萬物。人間的聖人之道,服務大眾 而不與大眾相爭!

藥方:
話要聽真的,不要聽漂亮的;人要交善良的,不要找會說話的;懂了就懂了,不必找那麼多啦啦隊!利他就能利己,這原則是一共利的生長性原則!退到後頭去,讓該上場的上來,舞一番新姿,便會有新的氣象!說了就算了,沒說也不必再說,反正說了還是白說,一切默然可也!

河上公章句:
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滋美之言者,孳孳華詞,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
善者以道修身,不綵文也。辯者謂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
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濁其淵,辯口多言,亡其身。
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多見聞,不知者,失要真也。
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也。既以為人施設德化,己愈有德。
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而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也。
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
聖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下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