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藍海千尋 » 週六 2月 01, 2025 11:30 am

菩提本無樹。
傳燈錄三、無樹作非樹。大藏一覽。又作非樹。
本來無一物

解作:非樹。
剛好吊死在樹上。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2月 01, 2025 11:27 am

菩提本無樹。
傳燈錄三、無樹作非樹。大藏一覽。又作非樹。
○菩提註詳上文 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下。
明鏡亦非台。
傳燈錄三、正宗記六、大藏一覽、明鏡皆作新鏡。此言心鏡 亦無可磨形。實無方圓明暗之影。安有鏡台之相。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卓立無依。靈靈不昧。如鳥飛空、而不住空。似魚游水、而不滯水。從本以來、曾無所礙。
○傳燈錄三、大藏一覽、皆作何假拂塵埃。
正宗記六、作何處有塵埃。光明藏、作爭得染塵埃。會元一、正脈一、類聚八、悉如今偈。

Re: 公案很難懂

藍海千尋 » 週六 2月 01, 2025 11:26 am

無上菩提、須得言 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凡愚永遠辦不到。
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不生不滅
凡愚也辦不到。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2月 01, 2025 11:21 am

無上菩提、須得言 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傳心法要下、達磨來此土至梁魏二國。祗有可大師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會 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大道本來平等。所以深信 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所以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即別、悟即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不生不滅、
黃檗云、百種多知、不如無求 最為第一。諸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便是佛也。
又曰、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於一切時中、自無始以來相續者、名一切時。念念念念、即剎那剎那也。凡物變化於極短之時間、若心念然者。
○維摩方便品、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寶積經九十六、是身無量過患。微塵積集。生住異滅。念念遷流。自見。頓悟入道要門上、問身心以何為見。是眼見耳見鼻見及身心等見。
答、見無如許種見。
云、既無如許種見、復何見。
答是自性見。何以故、為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即於空寂體中 能生此見。
問、只如清淨體尚不可得、此見從何而有。
答、喻如明鑒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何以故、為明鑒無心故。學人若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以清淨故、能生此見。萬法總該萬有事理之語也。法、自體之義。規則之義。萬有之事理、一一有自體、具規則。故皆名法。無滯。
六祖金剛經註云、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不住法者、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
又云、心無所住、隨處解脫。內外根塵、悉皆銷殞。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一真一切真。三藏法數四、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一真 指絕待真理而言。離虛妄謂之真。所謂真如也。真如即自性。念念自見性者。則一切皆離虛妄。故云一真一切真。
○起信論、此真如體 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Re: 公案很難懂

藍海千尋 » 週六 2月 01, 2025 11:10 am

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 性亦不來。死時 性亦不去。
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跟你毫不相干!

眾生是無明的產物。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2月 01, 2025 9:36 am

身是菩提樹。
此譬喻之辭也。○西域記八、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
心如明鏡臺。
起信諭、眾生心者猶如於鏡。
○性理大全三十二、程子曰、聖人之心、明鏡止水。
○鏡奩之大者、上可架鏡故名鏡臺。○庚信賦、鏡臺銀帶。本出魏宮。
○竹窗隨筆、如喻心以鏡。蓋謂鏡能照物。而物未來時、鏡無將迎。物方對時、鏡無憎愛。物既去時、鏡無留滯。聖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際空寂、故喻如鏡。然取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實無知。心果若是之無知乎、則冥然不靈。何以云妙明真體。
時時勤拂拭。
拂拭、謂除其塵埃也。
○南史殷景仁傳、景仁便拂拭衣冠。
勿使惹塵埃。
禪源諸詮卷二、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
○或曰、此偈二句譬喻、言體。二句修行、說功。
○金源史肅詩、身似臥輪無伎倆。心如明鏡不塵埃。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2月 01, 2025 9:25 am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

楞嚴經三、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
○天台四教儀、從地獄至非非想天、雖然苦樂不同、未免生而復死、死已還生。故名生死。
○銷釋金剛科儀曰、百年光景、全在剎那。四大幻身、豈能長久。每日塵勞汨汨、終朝業識茫茫。不知一性之圓明、徒逞六根之貪欲。功名蓋世、無非大夢一場。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爭人爭我、到底成空。夸會夸能、必竟非實。風火散時無老少、溪山磨盡幾英雄。綠鬢未幾、而白髮早侵。賀者才臨、而吊者隨至。一包膿血、長年苦戀恩情。七尺髑髏、恣意濫貪財寶。出息難期入息、今朝不保來朝。愛河出沒幾時休、火宅憂煎何日了。不願出離業网、只言未有功夫。閻羅王忽地來追、崔相公豈容展限。回首家親都不見、到頭業報自家當。鬼王獄卒、一任欺凌。劍樹刀山、更無推抵。或攝沃焦石下、或在鐵圍山間。受鑊湯則萬死千生、遭剉磕則一刀兩段。飢吞熱鐵、渴飲熔銅。十二時甘受苦辛、五百劫不見頭影。受足罪業、復入輪迴。頓失舊時人身、換卻這迴皮袋。披毛戴角、銜鐵負鞍。以肉供人、用命還債。生被刀砧之苦、活遭湯火之災。互積冤愆、遞相食噉。那時追悔、學道無因。何如直下承當、莫待今生蹉過。汝等終日只求福田。求人天有漏之果、福報盡時、還入三塗。
○竹窗隨筆、今生持戒脩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求淨土。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亦多為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有老僧搖手不之信。予謂無論隔世。親見一僧結茅北峰之陰。十年頗著清修。一時善信敬慕。為別刱庵。徙居之。遂致沈溺。前所微得俱喪。見世且然。況來生耶。問此為誰。予云、即老兄是。其人默然。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2月 01, 2025 8:25 am

原12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2
四、章句详解 3

原12章
一、原文
王弼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傅奕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帛書甲本:
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難得之𧷴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𠷹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不□□故去罷耳此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帛書乙本: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仿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是以𦔻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二、注釋辨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此泛指各種色彩。
盲:失明、昏暗。意指迷亂不明。
五音:宮商角徵羽五種音調,此泛指各種聲音。
聾:失聰、聽覺遲鈍。意指意指亂聲盈耳,無法分辨。
五味: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此泛指各種味道。
爽:敗壞,損傷。
明:帛書甲本。此字訛誤。
𠷹:帛書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爽”。

馳聘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畋獵:打獵。畋(tián):同“田”。獵:獵取。
狂:放蕩、縱情。
貨:財物、貨物。金玉布帛的總稱。
妨:阻礙,傷害。
田臘:帛書甲本、乙本。“臘”通“獵”。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又臘者獵也,因獵取禮以祭祀其先祖也”。
𧷴:帛書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貨”。
方:帛書甲本。通“妨”。“方”本有悖逆義,亦通。《尚書·堯典》:“方命圮(pǐ,毀壞)族”,蔡沈《書集傳》:“方命者,逆命而不行也”。
仿:帛書乙本。通“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腹:肚腹。意指內心、實在。
目:眼睛。意指外境、虛華。
罷:帛書甲本。通“彼”。
耳:帛書甲本。當為“取”字之訛。
“腹”和“目”是象徵寓意。腹意味著內裡,而這只能是內心。目意味著外在,是指外界各種事物、景象。五色、五音、五味意指人身體的感覺感受、目盲、耳聾、口爽是指這類繁雜的感受對身體機能的擾亂。馳騁田獵指行為活動,“心發狂”指行為活動對心境的刺激、擾亂。難得之貨指金玉珠寶等奢侈品。老子自然不會反對諸如此類的一切感受和活動,他也反對不了。他只是告誡人們不要過度執持於外境、以至迷不知返。此外,五色、五音、五味、田獵、難得之貨都屬於老子所謂的“華”、“薄”(38章),“榮”(26、28章)等,是虛浮短暫的東西。因此,腹不僅指內心,也同時意指質樸、實在、本根。

三、校定及譯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色彩斑斕 令人看著迷茫,音聲繁雜 讓人聽不清楚,五味過濃 使人味覺遲鈍。縱馬馳騁、田圃狩獵 讓人情意放浪,難得的財貨 讓人行為乖異失常。所以聖人持守實在,不事虛華。應當採取前者,捨棄後者。

四、章句詳解
此章指出過分貪執外境 對人心行的弊害。又以聖人為示範,告誡人們 當持守內心實在、勿為外境所迷。即清心寡欲,素樸敦厚,不可多欲,不可貪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色彩繽紛、花花綠綠使得人看不清楚,就好象眼睛瞎了一樣。
管弦絲竹、燕舞鶯歌一起湧來,使人聽不清楚,就象聾子一樣。
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使人嘗不出味道,就象味覺喪失一樣。
騎馬賓士、逐鹿射兔,讓人心情放縱。
金玉珠寶、珍玩奇物,讓人舉止失常。
老子列舉 這些不同類型的感受和行為,意思都是不要在感官享受 和情欲滿足方面過分沉湎、過度執著。這都是虛華幻彩,沉溺其中 則對人無益有害。從此段表述分析,實則是對上層社會的忠告。自然,這忠告對所有人均適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聖人與俗人大異其趣,他不會被外境繁華所迷,自然也不會 貪執貪求。
他奉道守德,內心清淨,見素抱朴、敦厚實在。
不會受到擾亂、不會輕浮放縱。
聖人是我們的好榜樣,所以我們當如聖人那樣“去彼取此”。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月 31, 2025 4:54 pm

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 性亦不來。死時 性亦不去。
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月 31, 2025 3:41 pm

○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即別、悟即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不生不滅、
黃檗云、百種多知、不如無求 最為第一。諸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求無著。無求 即心不生。無著 即心不滅。不生不滅便是佛也。
又曰、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於一切時中、自無始以來相續者、名一切時。念念念念、即剎那剎那也。凡物變化於極短之時間、若心念然者。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