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初心 寫: ↑週五 12月 13, 2024 3:45 pm
〈清凉〉。
牛哥你指的是 → 暫伏/降伏《五蓋》吧?!
不鐠!無論是南傳、漢傳、藏傳教法上講到《清凉》,必定
意味稍許或已具足五襌支。
相反的就是⇒《五蓋》
五蓋的出現,意味著心缺少喜、樂、定、尋與伺。 這五個善心所是初禪的五支,它們是成就修觀不可或缺的部分, 每個禪支都能對治特定的蓋,而每一蓋都是 襌支的障礙。
五力的〈平衡〉!!
是决不能或缺的!!
你同意嗎?!
學友,
Q1: 牛哥你指的是 → 暫伏/降伏《五蓋》吧?!
A1: 是的,沒錯。
Q2: 每個禪支都能對治特定的蓋,而每一蓋都是 襌支的障礙。五力的〈平衡〉!!是决不能或缺的!!你同意嗎?!
A2: 就字面上而言,
不同意都不行。
但就實務面來說,
卻有一些出入。
就好比 ~ 一般說來,尋對治昏睡、伺對治疑、喜對治嗔....等等。
但是,實際上,學友可以可試試看,真的是否如此?!
當禪修者把尋、伺,的定義,看成 :
尋,乃是專注力的
集中 (就像瞄準鏡準星,對準靶心)
伺,則是上述專注力的
維持 (就像手撐住槍托)
那麼,此際,禪修者的內心狀態,是一種
高度凝結、且具有全然的排他性的一種品質。
因為凝結又排他的狀態,所以....昏睡、法疑、都生不出、進不去。
這似乎是一種"
純粹" 的狀態,
有人稱讚祂....
無心或是無念
有人讚美祂....
念頭死、法身活、一念不生
這種 "
純粹"......幾乎是
八宗共主、十方法界共許。
===========
上述所言,沒錯吧 !
如果稍微研讀過原始經典的禪修者看到這裡,應該頭皮有點發麻了 !
因為,他結合實務操作地回想剛剛的
凝結、排他;
再對照經典中記載的 "自在"。(e.g.AN4.35,對婆羅門的開示)
禪修者意會到.....他剛剛或許走到地雷區了。
那是........
外道式婆羅門式的禪修法。
(
為什麼? 自我檢測一下 : 這種凝結式排他性的禪那,能在動態的行動中產生嗎? 簡單說,能在尾牙宴唱唱跳跳中辦到嗎?
佛陀的正定之道,卻可以在行、住、座、臥中,各種動態狀況中,達成正定。)
====
所以,犀牛的看法是:
禪支對治五蓋,犀牛不反對這樣的 "
敵對法式" 的搭配說明。
但是,實際上,或許未必。
關鍵點在於 : 尋伺的語意,後代論典的尋伺語意,比較接近婆羅門,與 佛陀不太一樣。
如果照原始經典的描繪,
尋,是有特定意向引導的念頭 (對,就是一種念頭引導,是許多禪修者,感到大逆不道的念頭)
伺呢 ? 就是審批、審視、評估..這樣的意思。(這就是後期論典,
分別智的濫觴)
===
就先說到這裡,這不太容易消化,
因為對沒經驗者,會感到咬文嚼字,自己會產生許多不切實際的文字聯想。
對於有經驗者,則是.....當頭沒禮貌地打了一巴掌、會很
肚爛。
(
肚爛之處 : 禪修者當然會感到肚爛,照你犀牛這樣一說,
請問 : 剛剛的從游絲凝結成精閃的
似相,我還要處理嗎? 要分析似相的色法成分嗎? 這.....
業處,你說該怎麼處理? 就算練過
出入自在,這種轉彎,就像鐵達尼號要在1000公尺內急轉彎,衝擊大不大? 就算轉彎了、跳過
名色分別智的
心清淨、見清淨,又如何
回溯緣起? 怎麼達到
緣攝受智、自證
度疑清淨呢? ......這問號,可能一路打到底了,怎麼辦呢?)
所以,先到此。
正所謂 :
學佛一定有風險,身心投入有賺有賠,禪修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