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妙吉祥如意 » 週日 1月 26, 2025 6:16 am
老子與莊子玩公案(煉精化氣)~
道德經第二十九首:萬物自賓 〈原 32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經文導讀】
以上這一首經文正是老子教導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的法程中,所能獲得的證量境界與此階段功夫修練所應堤防注意的關鍵法則!
【經文破譯】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道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無有名狀,是永恆常在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真道之炁(異熟種子),雖然玄微精妙,天下間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祂臣服!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生命的真心去守住祂〈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那麼創生萬物的元炁自然會來賓服〈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當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相交融合,自然就會產生“金津玉液”這種甘露來滋養修道者的五臟六府筋骨皮肉,這時修士應以不伎不求的態度來面對真氣的灌輸運作,這種來自於生命根源的最精純能量(異熟種子)自然就會均勻的分部全身。老子曰:『吾貴食於母。』又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心使氣曰強,益生曰祥。』又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彌勒菩薩曰: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都是與精氣之益生的妙用有關。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這種因修道獲取真炁而變化氣質以達到益生效果,是自古即有所流傳下來的修道法制與境界名相。修道之人既然已獲得這種境界的實質效益,就必須知所滿足不可貪得無饜。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知止可以不殆。】
唯有知足才不會因貪得而落入有為的情識慾得之思維中而自失道量。〈所以老子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心經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修道修佛的功夫,重在無所得心,則修行於自身的生命能量從杳無中來,(異熟種子流注)源源不絕灌輸,若如法修習,行者獲得身心之平衡健康,不在話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修道者想獲得真道的天下,就要能謙柔處下、無慾無為,正像江海納百川百谷之水,則真氣自然來歸。。〈所以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讀經心得】
老子這首經文並非獨立完成之作,事實上本首經文與下一首經文應該是一氣呵成的作品,因為這兩首經文主要是針對修道功夫與驗證境界的陳述,祂們的內容是相承續相貫連的,作者在破譯這兩首經文時甚至發現莊子也在他的著述中設定了兩個謎語,用來對應詮釋老子這兩篇文章所蘊含的修道奧義!所以當我們在破譯老子這首經文後我想就以莊子書中用作解老的這則謎語來引導讀者能更精確的切入本首經文之精義,相信對理解老子這首經文是大有助益的。
【莊子解老】
《莊子‧大宗師》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如果我們對道家的學問了解不夠透徹,而單從文字表相來觀察老莊的這二篇文章,相信讀者們將很難去想像其間的關聯性,更甭談發現莊子書中自設的這則啞謎原來正是對應老子這首經文作藍本而創作出來的寓言。為了要正確破譯老子的經文,就讓我們來猜猜《莊子‧大宗師》的這則謎語吧: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是莊子虛擬的修道隱者。有一天他們聚在一起,便以機鋒語言來互相測試對方修道的境界層次!)
【孰能以無為首】
(作者注:以無為首就是將腦筋放空入靜,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這是修道入門之首要!所以謎語的第一句就說:『誰能將腦筋放空入於靜定。』)
【以生為脊】
(作者注:當修士進入虛極靜篤,這時肉身中就會有真氣生發運作的現象,老子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即是開釋這個功夫進程;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首:天下神器 〈原 29章〉,對修道者自身真氣運作的體驗有極精采的論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彌勒菩薩曰: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這首經文所提到的『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正是開釋修道過程中真氣運作的現象,當修道者體內的真氣精修練集結累積到氣機成熟時,真氣自然就會順著“督脈”〈俗稱脊髓〉而上,莊子這句:『以生為脊』主要就是針對此功夫境界而言,道家稱此為“練精化氣”的法程。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也是強調這個功夫觀念!
為何累積在“丹田”《腹部肚臍稍下方》的真氣會向上走脊髓〈還精補腦〉?此中就牽涉到“無名”與“有名”在肉身上的運作!這部分與人體科學中的神經組織的系統運作有大有關聯。
《莊子。養生主》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老子西昇記說:『陽散以為明,布炁成六根。』
老莊這些話都隱然解答了有關生命與真氣能量相互運作的奧秘!)
【以死為尻】
(作者注:由於修道之人講究除情去慾,煉至功夫成熟就會有“男呈女相,女呈男相”的功夫境界。“女呈男相”道家稱此為“斬赤龍”亦即斷除女性月經之困惱;“男呈女相”又稱“馬陰藏相”也就是陽具收縮的現象,老子曰:『搏氣致柔,能嬰兒乎。』“馬陰藏相”正是老子這句:『能嬰兒乎?』在人體身理上的一項具體表徵。“尻”就是脊椎尾端,它的神經叢控制性器官的運作。莊子這句“以死為尻”就是針對修道者這種功夫境界作妙喻!)
【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作者注:
“以無為首”→修道之人屏除知覺意識入於虛極靜篤之境界。
“以生為脊”→弱其志,強其骨,修道可因真氣之運作而強壯體魄。
“以死為尻”→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因此達到生理與心靈的淨化。
“生死存亡一體”→所以修道之人豈非生死得失,同存乎於一體?)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都在修道中獲得這些功夫境界的證驗,當然大家就都心照不宣、相與會心而笑,而成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了!)
【佛道會通】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彌勒菩薩曰: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
彌勒菩薩曰:
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即是
老子曰: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以上老子與彌勒菩薩開示完全相同的實修功夫之證驗,都是強調神氣交融(累積真氣、異熟種子)無二無別。
.
[b][color=#0000FF][size=150]老子與莊子玩公案(煉精化氣)~[/size][/color][/b]
[b][color=#800000][size=150]道德經第二十九首:萬物自賓[/size][/color][/b] 〈原 32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b]【經文導讀】[/b]
以上這一首經文正是老子教導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的法程中,所能獲得的證量境界與此階段功夫修練所應堤防注意的關鍵法則!
[b]【經文破譯】[/b]
[b][color=#800000]【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color][/b]
道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無有名狀,是永恆常在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真道之炁([b][color=#0000FF]異熟種子[/color][/b]),雖然玄微精妙,天下間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祂臣服!
[b][color=#800000]【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color][/b]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生命的真心去守住祂〈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那麼創生萬物的元炁自然會來賓服〈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b][color=#800000]【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color][/b]
“當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相交融合,自然就會產生“金津玉液”這種甘露來滋養修道者的五臟六府筋骨皮肉,這時修士應以不伎不求的態度來面對真氣的灌輸運作,這種來自於生命根源的最精純能量([b][color=#0000FF]異熟種子[/color][/b])自然就會均勻的分部全身。老子曰:『吾貴食於母。』又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心使氣曰強,益生曰祥。』又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b]彌勒菩薩曰:[/b][b][color=#0000FF][size=100]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color][/b][/size]
都是與精氣之益生的妙用有關。
[b][color=#80000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color][/b]
這種因修道獲取真炁而變化氣質以達到益生效果,是自古即有所流傳下來的修道法制與境界名相。修道之人既然已獲得這種境界的實質效益,就必須知所滿足不可貪得無饜。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b][color=#800000]【知止可以不殆。】[/color][/b]
唯有知足才不會因貪得而落入有為的情識慾得之思維中而自失道量。〈所以老子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b][color=#0000FF]心經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color][/b]
修道修佛的功夫,重在[b][color=#FF0000]無所得心[/color][/b],則修行於自身的生命能量從杳無中來,(異熟種子流注)源源不絕灌輸,若如法修習,行者獲得身心之平衡健康,不在話下!!
[b][color=#800000]【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color][/b]
修道者想獲得真道的天下,就要能謙柔處下、無慾無為,正像江海納百川百谷之水,則真氣自然來歸。。〈所以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b]【讀經心得】[/b]
老子這首經文並非獨立完成之作,事實上本首經文與下一首經文應該是一氣呵成的作品,因為這兩首經文主要是針對修道功夫與驗證境界的陳述,祂們的內容是相承續相貫連的,作者在破譯這兩首經文時甚至發現莊子也在他的著述中設定了兩個謎語,用來對應詮釋老子這兩篇文章所蘊含的修道奧義!所以當我們在破譯老子這首經文後我想就以莊子書中用作解老的這則謎語來引導讀者能更精確的切入本首經文之精義,相信對理解老子這首經文是大有助益的。
[b]【莊子解老】[/b]
[b][color=#800000][size=150]《莊子‧大宗師》[/color][/b] [/size]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如果我們對道家的學問了解不夠透徹,而單從文字表相來觀察老莊的這二篇文章,相信讀者們將很難去想像其間的關聯性,更甭談發現莊子書中自設的這則啞謎原來正是對應老子這首經文作藍本而創作出來的寓言。為了要正確破譯老子的經文,就讓我們來猜猜《莊子‧大宗師》的這則謎語吧:
[b][color=#800000]【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color][/b]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是莊子虛擬的修道隱者。有一天他們聚在一起,便以機鋒語言來互相測試對方修道的境界層次!)
[b][color=#800000]【孰能以無為首】[/color][/b]
(作者注:以無為首就是將腦筋放空入靜,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這是修道入門之首要!所以謎語的第一句就說:『誰能將腦筋放空入於靜定。』)
[b][color=#800000]【以生為脊】[/color][/b]
(作者注:當修士進入虛極靜篤,這時肉身中就會有真氣生發運作的現象,老子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即是開釋這個功夫進程;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首:天下神器 〈原 29章〉,對修道者自身真氣運作的體驗有極精采的論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b][color=#BF0000]彌勒菩薩曰: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color][/b]
這首經文所提到的『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正是開釋修道過程中真氣運作的現象,當修道者體內的真氣精修練集結累積到氣機成熟時,真氣自然就會順著“督脈”〈俗稱脊髓〉而上,莊子這句:『以生為脊』主要就是針對此功夫境界而言,道家稱此為“練精化氣”的法程。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也是強調這個功夫觀念!
為何累積在“丹田”《腹部肚臍稍下方》的真氣會向上走脊髓〈還精補腦〉?此中就牽涉到“無名”與“有名”在肉身上的運作!這部分與人體科學中的神經組織的系統運作有大有關聯。
《莊子。養生主》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老子西昇記說:『陽散以為明,布炁成六根。』
老莊這些話都隱然解答了有關生命與真氣能量相互運作的奧秘!)
[b][color=#800000]【以死為尻】[/color][/b]
(作者注:由於修道之人講究除情去慾,煉至功夫成熟就會有“男呈女相,女呈男相”的功夫境界。“女呈男相”道家稱此為“斬赤龍”亦即斷除女性月經之困惱;“男呈女相”又稱“馬陰藏相”也就是陽具收縮的現象,老子曰:『搏氣致柔,能嬰兒乎。』“馬陰藏相”正是老子這句:『能嬰兒乎?』在人體身理上的一項具體表徵。“尻”就是脊椎尾端,它的神經叢控制性器官的運作。莊子這句“以死為尻”就是針對修道者這種功夫境界作妙喻!)
[b][color=#800000]【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color][/b]
(作者注:
“以無為首”→修道之人屏除知覺意識入於虛極靜篤之境界。
“以生為脊”→弱其志,強其骨,修道可因真氣之運作而強壯體魄。
“以死為尻”→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因此達到生理與心靈的淨化。
“生死存亡一體”→所以修道之人豈非生死得失,同存乎於一體?)
[b][color=#800000]【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color][/b]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都在修道中獲得這些功夫境界的證驗,當然大家就都心照不宣、相與會心而笑,而成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了!)
[b]【佛道會通】[/b]
[b][color=#800000][size=150]瑜伽師地論[/size][/color][/b]卷第五十一
[b]彌勒菩薩曰:[/b]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b][color=#BF0000]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color][/b],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b][color=#BF0000]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color][/b]。
[b]彌勒菩薩曰:[/b]
[b][color=#BF0000][size=120]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color][/b][/size]
即是
[b]老子曰:[/b]
[b][color=#8000FF][size=120]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size][/color][/b]
以上老子與彌勒菩薩開示完全相同的實修功夫之證驗,都是強調神氣交融(累積真氣、異熟種子)無二無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