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降伏者,降伏妄心也。
妄心者,分別心是。而分別起於執我,故我見 為分別之根。
今故向根本上遣除,我見除 則分別妄想自化矣。
又本科之文,著重在最後一句。
前文皆為引起此句來。因欲說實無眾生得度,故先說 度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欲說令入無餘涅槃,故先說眾生之類不外識、色、欲。然則知所以成眾生,則知所以度眾生。知無邊眾生無非識色欲幻成之虛相,
則知滅其識、色、欲生滅之相,令入不生滅,乃實無眾生,實無眾生得度。
何則,眾生但為識、色、欲所障耳。其本性 原是不生不滅。且與我同體,何所謂眾生,何所謂得耶。
如是觀照純熟,則執我之見,不覺自化。
何以故?知 我亦眾生故。知當體即空故。知起念則有,若無於念,一切皆無故。
知本來平等故。此大乘法所以善巧,乃不降伏之降伏也。
此中尤有要義,當更為言之。
(一)妄想根深,今初發覺,道力微薄,豈能敵之。且真心妄心,原是同體。起心動念,則全真成妄。心開念息,則全妄即真。又何必除。以此兩種原因,所謂除妄,假名曰除耳。實無可除。
所謂降伏,乃善巧轉移,使之歸化。並非敵對而除之之謂也。今令發離相心者,正是善巧方便,大而化之耳。
(二)何故發大心便能化?須知凡夫心量狹隘,所以執我,愈執則愈隘。若發廣度無邊之心,久久觀純,不知不覺,執情消泯矣。
(三)凡夫只知有我。若令就自身上 以觀無我,必不能入。今令從對面向寬闊處 觀無眾生,則心量既擴,一對照間,而我之亦為緣生,為本寂,便洞然易曉。此皆大而化之 之善巧法門也。
(四)見思惑之根本 為我見。今以轉移默化之法,斷之於不自覺。真至堅至利之金剛也。(五)執我 是末那識。
有我,便有人、眾生、壽者等分別。
分別是第六識。今一切不著,是轉六七識也。六七識轉,前五第八 皆隨轉而成智矣。
此之謂般若波羅蜜。
(六)度所有眾生 成佛以遮空,實無眾生滅度以遮有,是為雙遮。
雖廣度而實無,雖實無而廣度,是為雙照。
觀遮照同時以為因,則得寂照同時之果也。
(七)發廣度心,大悲也。觀實無理,大智也。悲智具足,又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之因也。(八)約上所說大悲邊言,即是修福。約大智邊言,即是修慧。
福慧雙修,又是成兩足尊之因。可知一切大乘法,盡在裏許。
且皆是直趨寶所之法。故本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也。(九)未能度己,先欲度他,菩薩發心,所謂大悲也。今觀此科之義,始知度他即是度己。則大悲中便有大智,真善巧也。
(十)此科是令發願。從來學人每苦大願發不起,可依上來(一)至(九)所說者觀之,悲智具足之大願,當油然生矣。
所謂降伏者,降伏妄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