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2月 15, 2025 12:50 am

首次从量子纠缠里拍到太极图!太极图不是想像,是来自实际观测!【文昭思緒飛揚291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五 2月 14, 2025 2:09 pm

當創生科學的發展達到量子力學(一切種子阿陀那識)(老子曰:眾妙之門)的層次,那麼,更深入宇宙原意識(瓔珞經云:空理智心、真如根本智)(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的探究,也就順理成章了!!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四 2月 13, 2025 2:43 pm

校正老子書(道德經)原版隱藏的錯簡問題!!

流浪的天書─隱藏在《左氏春秋》的線索:
以下是司馬遷根據傳說記載老子罷官這段史實: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西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太史公記載於史記的這部分資料有幾處重點我們必須釐清:
一是老子由何處出關遇關令尹喜?
一是『關令尹‧喜』為何許人?
一是《道德經》是否如傳說為倉促完成之作品?
我們想要串聯恢復老子其人其書之歷史真相這些都是不可遺落誤判的幾個重要環節;現在我們就先以《道德經》成書於何時這部分來進行探討吧:
根據作者研究有關史料再加以邏輯推理,我們發現太史公所記載的部分史料確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下是我們對此歷史紀錄提出反駁的數項理由:
〈一〉依前文《金人銘》與老子書之牽涉論證做判斷,《道德經》之成書顯然是老子在周京任職時即有規劃的以詩歌之韻體分為多首、多次經長期累積完成之創作,後來再經整理成冊,以《道德經》之內容架構判斷肯定不是專為『關令尹‧喜』所請才倉促完成之作品甚明。
〈二〉由於周代仍以竹片為抄刻文具,記載《道德經》五千餘言必須為數眾多之竹簡,想攜帶此大量之竹策遠行當然有困難,另外一個理由也是比較重要的考證邏輯,老子既食周王朝之俸祿,在祂辭官退隱時留下這些文物絕對合乎為臣之道的;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假設,老子離職時並未帶走這些簡冊,《道德經》之原版竹簡原是存放在周王朝的藏書文庫中;根據歷史記載:

魯昭公二十六年 〈西元前五一六年〉
經:冬,十月,天王入於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
傳: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於滑。辛丑,在郊,逐次於ㄕ。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昭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公囂奉周之典籍奔楚國。

《左氏春秋》記載西元前五一六年,王子朝被周敬王逼出周王城時,曾帶走許多周朝文物,投奔楚國;為何我們要特別提出這段史實?因為我們研究古今眾多版本之《道德經》,其中經文皆隱藏一些相同之錯簡現像,配合歷史事實之推斷,這些錯簡問題之發生,很可能與王子朝投奔楚國時攜帶周王朝大批文物移往楚國有關,存在經典裡的這些錯簡問題,是否就在長途運送中因連結經文簡策的皮索斷裂而造成竹簡散亂?雖然事後再經專人重新整理,但卻因為負責修復之人一時疏忽或對老子道學外行,因此導致小部份散落之竹片未能歸於定位!於是《道德經》這些錯簡問題就如此以訛傳訛,流傳兩千五百多年而不見改善?!

校佶《道德經》─從錯簡問題考證天書之歸宿
據我校佶《道德經》的經驗,我發現《道德經》經文在個別文字方面保存的非常完整,極少錯字或漏字,可見原版《道德經》自老子成書至傳抄流通於世面其間隔時日顯然不長,這表示原本刻在竹簡上的文字並未因為竹片年久腐蝕或毀壞而發生污損錯脫現象,但是在整部經典的文字段落,或八十一章之分章內容,確實發現多處明顯的錯簡〈竹片串聯位置錯亂〉,與經文章節順序混亂問題!會發生這種整個段落文字錯置的狀況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串聯竹簡的皮索一定是經過人為的搬運而鬆脫的!所以內容文字未見因儲存日久而腐蝕殘缺,卻因皮索鬆脫導致原版竹簡錯置,進而造成經文段落與章節之混亂。因此我們假設原版《道德經》竹策由洛陽京城隨王子朝千里巔簸跋涉,最終流落到楚國這項推論,邏輯上是可以成立的!為印證這立論觀點,我們可以找出《道德經》通行本幾處錯簡問題在此稍加研究,並相互做為考證依據:

校佶(1)
《道德經》通行本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通行本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我們從此兩章內容文義可以發現祂們本應同為一首經文,通行本第十八章共〈27〉字顯然是刻於一支竹簡上,此片竹簡由通行本第二章這部份脫落,而後人不查而另編成獨立之一章〈第18章〉。現將此兩章校佶回歸定位:
校正後:第二首:大道廢 〈原 02章‧18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們為何作此校佶?所持的理由是這樣的:
從文理文字義意上做研究『大道廢』等27字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應該是相貫聯而自成完整之段落,『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這一段是用來承接說明『大道廢,有仁義』這27字的,原版這一段是這樣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如此校正後此段文義轉承才能獲得圓滿順暢。
如硬把以上兩段文字拆開,顯然就造成通行本第二章與第十八章兩篇經文皆不得完整之缺憾。這樣與老子著作《道德經》的文藝風格是不相符的。經如此校正後,第二首(大道廢)文義轉承才能獲得圓滿順暢。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四 2月 13, 2025 2:11 pm

第二首:大道廢 〈原 02章‧18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經文導讀】
第二首經文內容正是承續第一首而來,應該是老子書開宗明義,提綱契領,做為道德經揭開序幕,一氣呵成之作品,第一首經文開示真道本體論,第二首經文即是闡明大道破體“無名、真如”,“有名、法性”穿越【眾妙之門】化生出有漏宇宙芸芸眾生的紛擾塵相!!
以『大道廢』三個字做開場白,老子很技巧的將本首經文與第一首經文做串聯,上首經文講『形而上』(實相無漏)的無為道境;這裡則接著開示『形而下』(有漏法界)創生後的物理世界之眾生相。這部份論述可以說已經為道學的立論範圍做出明確之開釋!
末段『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更確立了道學『理論』與『修行』並重的真諦,點出了道學知行合一的要妙。也與《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句話,做首尾的相互輝映。
本文首段:是從人性層面來觀察探討『無名心性』落入人類情識之後的分別心。
本文二段:是從物質層面來觀察探討『有名物元』創生物質宇宙之後的差別象。
本文三段:是從修道功夫理論的進路來詮釋聖者的處世觀。

【經文佼佶】
此首經文前段:【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通行本道德經)原另成一章〈第十八章〉,但根據作者校佶這段經文發現這些文字應是由第二章錯簡而出,理由有三:
〈一〉從老子的文藝風格來研究,《道德經》每一首經文文字雖少但總能兼顧理論敘述與文理結構之完整,依此段文字內容判斷欲獨立成一首完整之經文顯然不夠周全,無法自成一章。極可能為別章之錯簡。
〈二〉此段文意與第二章確有密切關聯之處,原第二章首段:【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根據此段文義判斷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正好可以互相承續而成完整之段落。
〈三〉從校佶完成之第二首經文內容研判,此章與第一首經文應是一氣呵成的作品;道學創生論的主體架構,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老子開宗明義第一、二章即刻給予說明清楚!因此第二首經文首這句『大道癈』顯然是與第一首經文之收尾『眾妙之門』作刻意巧妙的連繫的;
〈四〉據作者針對今版《道德經》多處錯簡問題之深入研究,發現原版《道德經》簡冊很可能於西元前516年,大量周朝文物伴隨王子朝奔椘,從周都洛陽被運往四川楚地,由於《老子書簡》經過長途舟車搬運,簡冊皮索不堪磨損而斷裂造成經文竹簡之散亂;由於後人對老子道學不甚了了,在重新整編經文時自然無法讓散亂的竹簡回歸定位,於是產生出許多的錯簡問題。我們考量原第十八章經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文字字數共25字,恰巧可抄刻收錄於一支竹簡中,再根據以上數項理由,作者大膽判斷其原為第二章之錯簡應是於理有據,合乎邏輯推理!!現今通行本道德經有多處經文皆有隱藏此錯簡的現象。

【經文釋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是從人性層面來觀察探討“無名心性”落入形而下的人類情識世界的顯用。
渾然無為的真道破體了,“無名天性”落於人心,才有塵世所標謗追逐的仁義情操。隨著知識智慧的滋長,一些機偽詐騙也就層出不窮。所謂“孝慈”豈不是在六親不和時才得彰顯?所謂“忠臣”也不過是國家有難時才能有所表揚?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所以老子接著說:當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那麼,也就有惡的、不美好的事情互為比照了,當知有良善可稱讚褒獎時,那麼,也就有不善的事物發生,所謂芸芸眾生,有美醜善惡之分別對立,不就是有漏法界的必然嗎!?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這一段是從物質的現象來觀察探討“有名物性”在形而下物質宇宙的演化籓筵--
在這現實的物理世界,芸芸眾生因循物理的法則規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就是這物質宇宙的眾生相啊!
老子書這部道家聖典,確實有很多內容文字含有極重要的義理,是不可任意錯傳錯解的!
像上面這段經文就有其符契於物理科學的特殊涵義: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老子第二章這些文字是用來詮釋物理宇宙的現象實況,如果用現代的科學觀念來理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有無難易,即指事物之存續因果發展!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長短高下,即言物理空間拓展之概念!
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音聲前后,即言物理時間相續之概念!

老子雖然寥寥數言,卻已涵蓋了整個宇宙現行實況→〈存在事物“芸芸眾生”在物理時間與空間所限制的模式中開展推移,一切都依“因果”,遵循“自然”之律則,相生相成!〉

金剛經
無我相(點),無人相(線),無眾生相(面),無壽者相(時間)。

也是都講物理宇宙四維空間的現象,與老子論道異曲同工。
有些人以為女渦補天、盤古開天地等等神話是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其實這些都是未曾涉獵中華道家學問的無知之言!道家老子在2500多年前對宇宙的形成與運作之道,早就了然於胸啦!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聖人‧‧』是老子在《道德經》經文著作上非常重要的體例,聖人就是修道有成之人,相當於佛家所言的『佛』『大菩薩』。
此段指有道聖人看破紅塵假相,深知“大道流化‧真如法性常在”的奧義,塵世間因果緣起聚會無常的紛擾境相只不過是“真道”的幻化景象罷了,故聖人能格遵修道法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雖得萬物之元氣〈道炁〉並作,道之妙用無窮!有道聖者卻能“不伎不求”總是秉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無為無得之修道妙法義;有道聖人能以“無為法”潛修證道豈不正是效法“大道”作育萬物“成其大功而無所居功”的大自然哲理,這種不有、不恃、不居功的常則也就是真道流化運作卻能與萬物同在且永保“不去”的“真如”本性啊!
心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佛家言:如來。道家言:不去!!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子道德經云:萬物並作,此(萬物)隱喻真氣,也就是佛經講的諸法種子,即是成就五蘊熏習之異熟種子、乃至一切種子。

【讀經心得】
此章與第一章經文要合參,這兩章可以說是老子道論的綱領概述;
第一章講:“道之本體”在形而上(超物理境界)“無名”“有名”無聲無息的孕育著創生的不可思議之能量;
第二章緊接著講:“大道破體”在形而下(物理世界)“常無”“常有”的應化與顯用。
而老子第一章所開釋的“眾妙之門”正是劃分此截然不同兩個世界的門檻!
於是:『一個玄妙不可思議之國度,孕育著玄之又玄的『有名』與『無名』;此兩者!共同穿越一扇眾妙之門,開展了創生之旅,幻化出一個美醜善惡喧嚷紛紜的物理宇宙‧‧‧』
老子就是如此揭開祂的道學序幕─ ─

【關尹喜解老】
《關尹子‧宇篇》
關尹子曰:『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聖智造迷,鬼神不識。惟不可為,不可致,不可測,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
『天物怒流』
(作者注:通天下一氣也。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聖智造迷』
(作者注:無名心性迷戀塵勞流轉生死。)

【莊子解老】
《莊子‧庚桑楚》
道通!其分也成,其成也毀也。
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也。
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
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而定矣!

(作者注釋)
『道通!』
(作者注:道之創生萬物,至頭至尾參與其間,老子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其分也成,』
(作者注:為成就物質界而自破其道體,老子曰:『朴散則為器。』)
『其成也毀也。』
(作者注:因此成就萬物卻也自毀真樸之境,老子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所惡乎分者?』
(作者注:為何要分散其真樸之體呢?)
『其分也以備。』
(作者注:為了達成私我的完備;)
『所以惡乎備者?』
(作者注:為何要求所謂的更完備呢?)
『其有以備也。』
(作者注:因為在物質界私我各有封域(我執個體),於是就有追求自以為更完備之慾望。)
『故出而不反,』
(作者注:所以樸散後,氣(器)質界就為私慾所主導,再也無法復歸真道境界,)
『見其鬼。』
(作者注:宇宙萬物表現於外表的只是虛妄不實,如鬼魅般之幻影;)
『出而得,』
(作者注:樸散為器,成就阿賴耶識我執妄心,看是有所得,)
『是謂得死。』
(作者注:其實卻是落入生死輪迴,看似肉身情慾之生,卻是真如本性之死。)
『滅而有實,』
(作者注:只有在肉身情慾寂滅後才能再次證得萬物之實相,所謂涅槃重生也。)
『鬼之一也。』
(作者注:在此實相境界乃萬物根源,於此諸法無所分別,圓融為一合相。)
『以有形者象無形,』
(作者注:修道聖者能夠看穿有形塵世表象的迷妄,以無形無著而自處,)
『而定矣!』
(作者注:這樣就可以不為物累,而回歸心靈的禪定,而般涅槃!)

【佛、道會通】
圓覺經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一 2月 10, 2025 12:08 pm

老子書,又名(無字天書),其中開示道理,絕非一般凡夫知見所能理解,古今多少號稱註解老子道德經專家,其實都在世俗學識上玩腦筋急轉彎的搞笑戲論,根本很少能摸著老子道學之皮毛,更遑論得其精髓了!!

道德經第一首:道可道 〈原 0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經文導讀】
老子講道非常乾脆,開宗明義第一章就將創生之源,“道”的國度講的一清二楚、毫無保留。讀者研究老子這首經文如果先具備現代最頂尖的微觀物理科學〈量子力學〉的基礎知識絕對可以事半而功倍。
我認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破譯整首經文的關鍵!老子言中的『此兩者』指的是甚麼?『同出而異名』又做何解釋?讀者須從這個進路去思考其中的哲理〈請偏重科學的邏輯思路〉,如此對於中華道學最重要的精義就不會失之交臂!
這一首經文完全是用來描述『本體』的超物理世界:
本文首段:開宗明義,直接表明道學的(知)與(行)與世間學問的慨念是全然不同的。
本文二段:開釋『無名‧真空』(佛言:真如)與『有名‧妙有』(佛言:法性)此兩者之奧義。
本文三段:老子的學問著重“知行合一”,本段文字講“觀照”實際修行之功夫理論驗證。
本文四段:首創『玄之又玄』與『眾妙之門』之宇宙創生之真理。

【經文釋義】
『道可道,非常道。』
為甚麼老子說:『道,可道!』?因為祂正準備以五千多言來開釋“道”這個宇宙創生的最極至真理。假如“道學”是無法用文字語言來說明白,那麼老子接下來的五千言豈不都成廢話?所以《道德經》第一句話是老子的自我解說:『道的學問!絕對是可以說清楚的。』
但是老子為何又接著以“非常道”來破前面的“道可道”?因為“真道本體”是“創生宇宙的根源”,“真道本體”是物理世界之母源,就像人類安身立命的物理宇宙一樣真實不虛,“道”是可以說清楚講明白,但是“真道國度”超乎凡人腦筋之思維想像,要體證“真常之道”就必須屏除一切語言文字甚至斷除一切腦筋上的活動..
佛家說:『斷除我執與法執。』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知道”與“證道”是相違背的。所以老子才說:『道可道,非常道』嘛..這句話的本意就是這麼簡潔明白!
所以真常之道的實相是必須親自去修練證悟的;『真道本體』這個名堂講的再怎麼清楚,對於聞道的人來說也只能想像而不能體驗其真實之處。老子在此用這“常”字其中精義正是說明“本體境界”的永恒與實際,“常”字用來詮釋道的“真實與永恒”,正是藉此強調道學是理論與修行證悟並重的學術,絕對講求知行合一,可不像世俗的泛泛之學,僅止於口舌辯論!正如《金剛經》釋迦摩尼佛云:『吾49年未曾說法,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而老子《道德經》更是被稱譽為《無字天書》。
『名可名,非常名。』
“名”指的就是常道的“名狀內涵”〈境界〉,當然也是可以用語言形容清楚的,否則老子《道德經》接下來的五千言豈不盡成廢言?所以老子開宗明義即說:『名可名』!但是用語言形容的“道之內涵名狀”與實際親自證悟於真道的境界絕對是兩回事,豈可混為一談?所以老子又緊跟著開示“非常名”,老子這種先立後破的示道方法在佛家經典《金剛經》裡也有類似的所謂透三句說法:『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真道的國度!在至虛中蘊涵至實,為何說至虛?因為真道的名狀是無有名狀的〈於腦筋想像之外的、不可思議的超物理國度〉;為何說至實?因為整個物理宇宙無非來自於道體的幻化生成!實相創生宇宙玄秘奧妙,超越物質情識世界之思量,是無法以肉團腦筋去擬議想像的?
老子曰:『近之者遠之!執之者失之!為之者敗之!』真常之道不可靠聽聞想像而獲得。所以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兩句是從本體上談的,老子用“常道”與“常名”指出本體的永恒實相,而“無名‧真空”與“有名‧妙有”正是這“真道本體”的構成內涵。
“無名‧真空”顧名思義就是指“真空”這個“名堂”,在此隱喻為“心之元性”即佛家所最尊崇之『真如』。
“有名‧妙有”顧名思義就是指“妙有”這個“名堂”,在此隱喻為“物之元性” 就是佛家所言之『法性』。
“無名”與“有名”可以說是老子道論之精髓,宇宙之創生,生命之籓筵正是“無名心性”與“有名物性”的糾纏應化!莊子曰:『老聃、關尹子,古之博大真人‧‧主之以太一,建之以常有無!』就是參悟老子道學『有』『無』『虛』『實』『心』『物』『性』『命』即是佛家『真如與法性』之妙諦有感而發之言!
『無名指心性之源,祂在創生的過程〈從真道的無為國度到芸芸眾生的物理宇宙〉至始至終都是無形而遍於一切的,所以老子說:『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因此老子便以『無名天地之始』這句話來形容『天地神明,谷神不死』(無名心性)的存在哲理;為何用『天地之始』一詞來詮釋『無名心性』?因為心之元性如如自在、無生無滅,至始至終無有增減、無有變異如天地之長存自在。
『有名‧妙有』指“物質之元”其性質與『無名‧真空』可說大異其趣!所以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母』這個字正是用以詮釋物質生命的代代相傳,輾轉於生死輪迴。這就是老子道學的智慧!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經文這兩句話必須從道術(修道的功夫理論)來作詮釋。由於『無名』與『有名』此兩者是真實不虛的存有,故老子又稱有漏界之『無名』〈真如空〉為『常無』,稱有漏界之『有名』〈法性有〉為『常有』,並且據此教導修士利用觀照的功夫修練來證悟『常無』(真如之妙)與『有名』(法性之徼)。徼,物質最玄微之邊際也。
《首楞嚴經》云:『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鄰。名色邊際。
老子以五千言示道用字遣辭非常精妙嚴謹,此間“欲”字有深義,與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的“載”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隱喻修道者的“修道真意”人類之所以能修道證道就是靠這個『真意』,而『真意』的建立主要從『信』與『誠』下工夫。
『常有,欲以觀其徼』
在“常有”這個境界中修道者可以從中“觀照”物質元素的創生邊際,這是屬於初段的修練功夫,就是所謂的『練精化氣』的法程,這法程確實是帶意念的,第十六章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就是開示這個(觀徼)的法程!
『常無,欲以觀其妙』
在“常無”這個境界中“觀照”心性始源之精妙,這種修練的功夫就更高段了,證悟的境界也是較深入的,就是所謂的『練氣化神』的法程。所以第十六章老子又接著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隨著修道的功夫純熟就可安住在“常無”〈真如〉的境界,這時便是獲得佛家所謂“開悟”的境界,老子稱此證境為『復命歸根』或『知常曰明』,“觀其妙”就是修練達到“明”的證境體悟。《成唯識論》玄奘大師稱此為:『得根本智』即是佛家說的『明心開悟證真如』
以上這兩句經文正是老子從“功夫理論”的進路來印證“境界哲學”的實際之處。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兩者指的當然是『無名』與『有名』‧或曰『常無』與『常有』,或曰『心』與『物』,或曰『神』與『氣』,或曰『真空』與『妙有』,或曰『真如』與『法性』,祂們同由道之無為國度流化而出。但是此兩者其名狀與內涵作用卻是『虛』『實』互異的。宇宙萬有自此而生『無名』與『有名』又豈是一個玄字了得?
『玄之又玄。』
老子在此連續用了三個“玄”字!當然有其特殊之涵義無庸置疑;“玄”的本意就是“微妙”的意思,但“微妙”在此不能當泛泛之詞要作實解。也就是“事物因不斷的細微化,終於發生奇妙的變化”,老子的這個觀念已在現代物理微觀科學的實驗下一一被證實。我們若說“玄”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因為“玄之又玄”確實是探究宇宙與生命創生真理的“律則”!所以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善於修道之人必能掌握“反觀”“守弱”而達到“與道玄同”的境界(佛家言:背塵合覺)。
庄子有一則寓言:『一尺之捶日取其半,歷萬世而不竭』宇宙萬物的組成質素的確可以不斷的給以細微化,但在無窮無盡的精微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一個『有形化歸無形』的重要關卡,事事物物突破這關卡就此回歸一個非人類腦筋知識所可臆測的玄妙世界〈超物理空間或曰異次元空間〉,也就是『本體境界』〈無為真道之國度〉。而這“形而上的超物理世界”與“形而下的物理世界”中間分隔關卡就是老子在此揭示的眾妙之門。
『眾妙之門。』
是老子道學之宇宙創生論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祂是由【道的國度】化生出【物理宇宙】的一個玄妙不可思議的分界點!當代物理科學家透過對【量子力學】的研究!已漸漸能掌握老子所謂“眾妙之門”的微觀世界:
關於眾妙之門現代物理科學家所積極研究的【量子力學】已漸有觸及,著名物理博士普朗克將【重力常數】、【光速】、【普朗克常數】結合在一起,而得到長度、時間、物質的最小單位,這便是【物理空間】與【超物理空間】的臨界點:
自然長度 1.6 X 10的 - 33次方公分
自然時間 5.3 X 10的 - 44次方秒
自然質量 2.2 X 10的 - 5次方公克

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導出的數學式子【E= MC平方】 也指出光速的極限為秒速三十萬公里;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所發現的【眾妙之門】,已可用現代物理新知給予明確的定義。依據現代最頂尖的量子微觀物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從“時間”“空間”“質量”“速度”都可計算出“萬物”突破“形而上世界”進入“形而下世界”(老子曰:『樸散則為器。』)的物理單位,老子所創見的眾妙之門,正在現代最頂尖的量子微觀物理學研究領域中引領風騷!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主要是用來開示“本體、如來藏”境界,對創生實相的內涵有極重要的開示;老子指出“無名心性、真如”與“有名物性、法性”是構成“真道”的兩條主幹,“無名”是“無”這個名堂(心性),“有名”是“有”這個名堂(物元),『無』與『有』在老子道學中是並行又交纏的兩種名狀,祂們自始自終相輔相成,說的感性點“常無”與“常有”在“道”的流轉過程始中是“相依為命”“相輔相成”的。若從現代的物理科學觀點來說明:『物』就屬於老子言中的『有名』,『理』就屬於老子言中的『無名』,本書《道德經》第十六首老子曰:『物形之,勢成之。』就是講這個奧義;所以『無名』與『有名』此兩者應該說是“夫妻關係”而非“母子關係”,確立這個觀念對往後研讀老子道學至關重要。
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眾妙之門】在道的流化過程中佔有非常特殊且重要的關鍵,“道”的創生過程在此被分隔成“本體境界”與“物理世界”;易曰:『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這些都是針對“眾妙之門”再做詮釋。。『眾妙之門』正是劃分形而上與形而下的不可思議的玄妙分界點,這就是道家與佛家都非常重視的【不二法門】。從佛家講,十二緣起法首支無始無明,就是無漏實相與有漏法界的關鍵,修佛修道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讓生命穿越這“眾妙之門”融入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而得永生!!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
本書《道德經》第三十四首:『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都是老子利用心靈力穿越“眾妙之門”並(融入)形而上的本體境界所帶回來的證悟體驗。修道之士只有在澈底排除後天物質情識對『無名心性』(真如根本智)的牽絆才能穿越此門證入真道國度。
所以老子曰:『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又據此向關尹喜開釋修道妙訣:『應以無相啟,勿以有相關。』
老子此章論及之(有名、法性)(無名、真如)正是破解修道奧義的兩把金鑰匙。
老子曰:沒身不殆!
佛陀說:了脫生死!
生命之所以能夠回歸永生之“道”,其終極機密就隱藏在“常有、法性”與“常無、真如根本智”這兩條『道中之軌』!莊子讚嘆老子:『建之以常有無,主之以太一,古之博大真人哉!』絕非溢美之詞!一本《道德經》已將宇宙物質與知覺生命的創生實相盡洩無遺!

【佛經與老子】
大寶積經
佛告舍利弗。彼佛功德法門亦復如是。菩薩先得。是諸菩薩當不退轉。若聞此法,必能受持讀誦通利。為無上菩提,於真如性當勤修學。
……(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欲住不退地者。聞此稱讚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於法性中當不退轉。
……(老子曰:常有,欲以觀其徼。)

佛藏經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俱。皆是衆所知識及無邊大菩薩摩訶薩衆無量無數。爾時舍利弗從三昧起。行詣佛所偏袒右肩。頭面作禮。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
佛告舍利弗。『汝見何利歎言希有。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在靜處每作是念。世尊乃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思惟是事生希有心。』……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是事希有。第一希有。謂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如巧盡師畫於虚空現種種色相。於意云何。是畫師者爲希有不希有。
舍利弗。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所以者何。無名相法。無念無得亦無有修。不可思議非心所依。無有戲論。非是戲論所可依止。無覺無觀無有所攝。不在於心。非得所得。無此無彼無有分別。無動無靜本來自空。不可念不可出。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如是無名相法以名相說。如是舍利弗。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一 2月 10, 2025 11:53 am

老子書,又名(無字天書),其中開示道理,絕非一般凡夫知見所能理解,古今多少號稱註解老子道德經專家,其實都在世俗學識上玩腦筋急轉彎的搞笑戲論,根本很少能摸著老子道學之皮毛,更遑論得其精髓了!!

道德經第三十八首:知不知上 〈原 71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經文導讀】
本文內容是老子以另一種語文來詮釋『修道終極稽式』,老子個性之幽默,智慧之妙絕於此可見。

【經文破譯】
『知,不知。上!』
就是講:『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這個些修道功夫理論的證悟境界。
佛言:『般若波羅蜜多!』意指智慧到彼岸!老子在此章也技巧的利用文字的排列順序幽默睿智的點出了:
先天道境的真知─指上面的【知】;
後天世俗的才智─指下面的【不知】。
聖人因圓證道果,而能夠擁有無上正等正覺、一切種智,這都是聖人能捨棄物質人腦有為的情識知見,這也只有修士經歷了『損之又損』的苦心修練而成真作聖後,才配擁有的上等福報啊!
『不知,知。病!』
上面的【不知】指對先天道境的『真知』一無所悉;
下面的【知】指對後天世俗的『情識智巧』機關用盡。
凡人對於先天道境的真智慧一無所知,只知利用後天才智情識追逐於虛幻的物慾世界;這就是凡夫俗子的千秋大病啊!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有道聖者擁有大智慧(般若)是不會與凡夫犯同樣對於無為真道之無知大病的,就因為聖人厭棄這種凡人的毛病,有道聖者就也不會自陷於塵世汲汲營營無知迷夢之病態中。

【讀經心得】
佛家經典《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第二方便品):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從《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內容之鋪陳布局來考證,顯然,其著作靈感有可能承襲自老子書。
佛陀說:『人生如夢幻泡影!』
老子說:『人生如一場大病!』
佛陀否定物質的一切;老子並未否定物質,只是告訴我們在超越物理世界另外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美妙國度,那便是道的天下,宇宙萬物與人類性命之原鄉!
世人一向沉迷於物慾情識之幻覺中,對超越物理知識的【生命真諦】之無知,爭如大病一場啊!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太公兵法》逸文〈第三篇〉
太公曰:知與眾同者,非人師也。大知似狂。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一 2月 10, 2025 11:36 am

阿飄 寫: 週四 10月 31, 2024 9:32 pm 🤫 老子出家? 🧐

漢傳佛教開創者釋僧肇論師
在年少時以抄書維生,因此精研《老子》和《莊子》,
他對《老子》的評價是:「美則美矣,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
後來在讀到大乘佛教典籍《維摩詰所説經》時,感到十分高興,感嘆道:「始知所歸矣。」因而決定出家。(維基百科)
研讀大乘經典《維摩詰所説經》,依據其中開示內容法義、人事角色安排、文字文藝應用等邏輯作研判,可以確定此經乃中土著作,甚至發現取材自老子道德經而著作命名。
大乘佛經按其體例,文藝作風,可以肯定甚多出自中土漢文著作,佛教界自古即有龍樹菩薩至龍宮取出大乘經典之傳說,其中(龍宮)所隱藏之機密,是否代表中土,(孔子曰:老聃其猶龍乎?)肯定值得參考。
根據敝人專研老子道學與佛家經典,強烈懷疑,維摩詰大士即是暗指中華道家老子。

呵呵呵~~
此經緣起於維摩詰稱病
《維摩詰所説經》…文殊師利問疾品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老子道德經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維摩詰(唯,莫詰)名稱的考證
老子道德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一隻青牛馱靈文,西去廣傳中華龍。
萬匹黃驢載薪火,東來卻乘天竺佛。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日 2月 09, 2025 9:25 am

《莊子‧庚桑楚》
出無本,入無竅。
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有不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
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作者注釋)
『出無本,入無竅。』
(作者注:『物質宇宙的創生,無法探究創生的起始本源,也無法得知創生的通道與孔竅。』)
『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
(作者注:有物質型體之實,卻無法探查物質空間存在的處所依據;有成長順序的更替,卻也無法得知因果、時間的起始。)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作者注:第一句話是用來說明物理宇宙之創生實相,後兩句是用來說明空間(宇)與時間(宙)的本質奧義。老子曰:『其上不曒,其下不眛;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繩繩兮不可名狀,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為眾甫!』)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作者注:老子曰:『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又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作者注: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曰:『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有不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
(作者注: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莊這裡所言之(有)與(無有)是針對(形而下)與(形而上)兩個境界而言,其本義為:追究有形物質的生成根源,必然會進入無形質世界的探討。)
『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作者注:在超越物理世界的無何有之鄉,無名(心性、真如)與有名(物元、法性)恍恍惚惚的合而為一,證道聖者的覺性(性命)就在這裡安住!老子曰:『道乃久,歿身不殆!』)

以上就是道家的創生理論,可以比美現代微觀物理科學發現的量子力學更加精深玄妙!!
莊子書中這些文字創作靈感及其論述之創生道理,顯然全部來自老子道德經開示的內容而發揮!!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日 2月 09, 2025 9:18 am

《莊子‧齊物》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俄而(有)(無)矣。
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作者注釋)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作者注:老子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以上所言正是『道體無極』之概念。)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作者注: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間『無、有』引申『虛、實』就是指『心、物』二著。老子曰:『一生二』,二的境界。)
『有未始(有)(無)也者。』
(作者注:此段言:有名、無名未分之玄德(真一)境界。老子曰:『道生一』,即一的境界。)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作者注:老子曰:『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即真道的無極境界。)
『俄而(有)(無)矣。』
(作者注: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作者注: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作者注: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 週日 2月 09, 2025 9:01 am

《莊子‧天下》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說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莊子‧天地篇》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而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作者注釋: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
……太初(指真道),心(無)與物(有),兩者在創生之源頭,是虛無而不可名狀的存在。此真道國度,姑且稱之為(無極)。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無極真道,蘊釀驅動著創生元力,這時心物一如,杳然無形,不可分別,就是道生一,即所謂(德)的境界。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雖然心物還未能開始彰顯其創生作用(此處即是講十二緣起之首支無始無明住地),但是,心(真如)與物(法性),已經不再冥合於一合相,(老子曰:一生二。)
留動而生物。
……當實相破體,流化出有漏法界,此時原本從一合相分開的(真如)與(法性),又重新糾纏結合(也就是老子曰:二生三)(即是十二緣起第二行支,這也就有漏宇宙萬物生靈創生的開始)
物成生理,謂之形;
當萬物乃至各人之生命,擁有其形體、心識,那麼,其各自順其稟性而發展。
形體而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創生洪流來到欲界眾生,雖各自擁有其表相樣貌,但,卻遵循內在的理性軌則而發展自我。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有志修道者也就逆著此創生流化之理,而返修歸於德(道生一),佛言(一合相)的境界,甚至(一)也無所得,而能體合虛而無極之大道。
關尹子曰:人能得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鬼神服。
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修士在禪定內觀中,心性與物性(佛言:一切種子)不可分辨,有如遠處觀察聽聞鳥叫的鳴啼,鳥喙與鳥聲,虛虛實實,不可分辨。禪定中的修道者亦復如是,心識恍兮惚兮、惚兮恍兮。若愚若昏,與天地冥合…
修道者的心靈(背塵合覺)終究歸於萬物之創生根源,這裏就是萬物一體(玄德)的境界,若修道能達到真空妙有的創生實相,那麼,修士自我的身心也可與道合真,同乎於大順了。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