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新老怪 » 週二 2月 18, 2025 8:50 am
原29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6
四、章句详解 7
原29章
一、原文
王弼本: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傅奕本: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噤或吹,或強或剉,或培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帛書甲本: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炅或□□□□□或壞或撱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楮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挫,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
帛書乙本:
將欲取□□□□□□□□□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隋或熱或䂳或陪或墮是以𦔻人去甚去大去諸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熱或䂳,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
二、注釋辨析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將:將要、打算。
欲:想要、欲求。“將欲”實則是複合詞,義為想要。《左傳》、《國語》、《墨子》中均見。
取天下:獲取天下。意指獲得天下民心、使民眾真心依附。
“取”也有訓“治”者,河上公注48章“取天下”雲:“取,治也”。《荀子·王制》:“成侯、嗣公,聚斂計數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產,取民者也,未及為政也;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禮也。故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俞樾說:“此取字,亦當訓治,取民言治民也”。然俞樾此見不當,唐楊倞(jìng,光亮)的注解恰當,其注雲:“取民為得民心”。雖然俞樾立足字義,楊倞立足文意,但俞氏之訓實未安,荀子此段的“取”,文字含義仍為取得、獲取。《呂氏春秋·季秋紀》:“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得民必有道…取民之所說而民取矣,民之所說豈眾哉?此取民之要也”,此“取民”即與《荀子》同。河上公的注解也不確當,對57章的“取天下”就不適用。
而:因而。連詞,表示順承。
為:人為造作、有意營造。意指採用各種辦法去行動、去逐求,這是有意有心的造作事為。
見:預料、預見。
不得已:得不到、不得逞。已:句末語氣詞,加強語氣。此處“不得已”與30章和31章的“不得已”不同,30章和31章都是不得不、被迫無奈的意思,但該義於此不通。
在有關老子其人其書的爭論中,梁啟超也將“取天下”作為一個證據提出來。他認為這是奪取天下,取得天下的統治權,而奪取天下是戰國時代的特徵,故老子一書應是戰國時代的作品,老子其人也是戰國時代的人物【梁啟超對老子其人的年代問題有點含混其辭,在《論老子書作于戰國之末》這篇文章中,他認為:“老子這部書、或者身份很晚,到底在莊周前或在其後,還有商量餘地”,而在《老子哲學》中,只是做了羅列,並未表明態度)。張煦、詹劍鋒等人駁之甚詳(分別見《古史辨第四冊》和《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但都沒有切中要害。
首先,梁啟超及其贊同者沒有正確地理解五千文中三處“取天下”的意思。三處的取天下都是贏取天下民心、民眾自願歸附之意,而非奪取或取得天下政權。這在五千文有不少內證,如32、34、35、37、66、67章等。而按照梁啟超等人的講法,此章和48章、57章的“取天下”基本無解。48章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57章說“以無事取天下”,無論是奪取政權,還是比較中性更加寬泛的取得政權,都與原文表述不調,“無事”和“無為”如何奪取呢?怎麼能是奪取呢?所以奪取政權絕非老子的“取天下”之意。若說是取得政權,“無事”和“無為”又是怎樣取得呢?這只能是五千文一貫主張的依道而行、修養天德,如此就會民眾歸往,自然成為天下所擁戴的君長,於是自動取得政權。所以五千文的“取天下”只能是獲取天下民心、民眾自動歸附。這就與戰國時期武力相加的情形截然不同。有辯者會說,老子的“取天下”針對的是那些企圖用武力奪取天下的人,是對那些人的忠告,換言之,老子的“取天下”是針對當時奪取天下的現實,他看到那些人爭來搶去沒完沒了,也沒有什麼好結果,所以才提出要用無事無為去取得天下。這個辯解在情理上倒是可行,那我們接下來來看看當時的史實。
其次,梁啟超等人所說的戰國時代才有奪取天下的事實,因其沒有詳細論說,不好置喙。但從史實看,所謂奪取天下或者說取得天下政權,是在戰國末期才有的事情。準確講應當是在秦昭王後期(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至秦孝文王和秦昭襄王時期(前250年-前247)。秦自孝公變法(西元前359年),慢慢強大起來,成為天下最強國,而此前各國實力此消彼長,沒有任何可以取天下的實力和現實作為,這從前344年當時最強的魏國主持的逢澤之會、會後一起去朝見周天子;從前325年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即可證實。但秦國雖然強盛,仍然憂懼“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詳見《荀子》中《議兵》和《強國》兩篇)。西元前288年秦、齊甚至互尊對方為帝,旋即取消,足證此時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有取天下的實際行動和現實能力,無非是相互征伐互有勝負的地盤爭奪。秦趙長平之戰(前260年)後,秦國才真正勢如破竹,有了併吞天下、代周而王的行為。前256年併吞西周【周考王時(前446年-前426年在位)分封其弟於今洛陽西,史稱西周國,西周國前367年又分裂為東周和西周】,遷其寶器,此年周代末王周赧王死而無後,天下權力象徵的九鼎遷往秦國。前249年東周小國滅,周朝徹底終結。前211年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因此,按照梁啟超等人的看法,老子一書甚至老子其人應屬戰國末期,這樣一來將導致許多事實上的衝突,此不詳論。總之,梁氏對“取天下”的論斷在史實上是不成立的。當然,好辨者會提出思想上的、念頭上的“取天下”來應對,但基於同樣的理由,春秋時代也存在這種想法。我們可以在文獻中找到蛛絲馬跡,《左傳·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這是西元前606年的事。《史記·晉世家》:“十二年冬,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史記·齊太公世家》:“十一年,晉初置六卿,賞鞍之功。齊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晉景公不敢受,乃歸”,這是西元前588年的事(此事史學界見解不一,但不論是朝會禮制上的授玉、還是事實上的尊王,齊侯方面是有讓晉景公擔當天下王者之想法的)。《左傳·成公三年》:“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杜預注雲:“為六軍,僣王也。萬二千五百人為軍”(這是前588年之事,事在齊頃公如晉之前,可能就是因為晉國作六軍僣王,所以齊頃公想賣個人情)。因而,老子一書完全可以是春秋時代的作品,“取天下”就是針對這樣的想法、念頭乃至晉國那樣的僭越。此外,天子即位也稱“有天下”,與老子“取天下”意有相通,《逸周書·太子晉解》載叔譽言:“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臣弗能與言。君請歸,聲就複與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將以為誅”即其證。
再次,五千文中不少表述其實主要針對周天子、周王室,這從26章“萬乘之主”、五千文中的“天下”、“聖人”、“天下王”的有關表述中可以確知,此不煩證。
最後,先秦文獻中“取天下”也不少見,所論之意基本上與老子此章相近相通。本書顯然不會如那些缺乏深思出語驚人的學者那樣,斷定這些思想全都源自老子——就象他們論證老子晚出說的方式——但是,有可能接觸五千文的先秦諸子,應當受到老子的影響(這並不排除一些思想家經過獨立思考之後的個人認知,因為在經驗世界,具有一定的學識背景且對於人生世務、歷史現實善於洞察和運思者,往往會得出同樣的體認)。以下僅作簡單羅列,亦可見老子思想之影響,或者英雄所見略同之意。
《墨子·魯問》:“昔者,三代之聖王禹、湯、文、武,百里之諸侯也。說忠行義,取天下。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讎怨行暴,失天下”。《荀子·榮辱》:“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同書《王制》:“故古之人有以一國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莫不願,如是而可以誅暴禁悍矣”,同書《正論》:“湯、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也。桀、紂非去天下也,反禹、湯之德,亂禮義之分,禽獸之行,積其凶,全其惡,而天下去之也。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呂氏春秋·季春紀》:“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管子·樞言》:“先王取天下,遠者以禮,近者以體。體、禮者,所以取天”,同書《霸言》:“夫先王取天下也,術術乎大德哉”。
有辯者會說,梁啟超雖沒有說戰國末期才有取天下的事實,但他說老子書作于戰國末(標題就是《論老子書作于戰國之末》),所以你上文說戰國末期才有取天下的事實恰好印證了梁啟超的說法。那好,上文所舉先秦典籍如《管子》、《墨子》等也理當作于戰國末(確切講作於前260年以後)。此外更重要的是,先前典籍中有許多“王天下”、“得天下”之語,這些“王天下”絕大部分不是描述遠古先王的情境,所以,與老子取天下民心的聖人王意同,而“得天下”則多半與老子“取天下”意同。按照梁啟超等人的看法,這些書也應當作于戰國末。茲摘其主要者列之於下,以供參驗。
王天下方面:
《國語·周語中》:“故王天下者必先諸民,然後庇焉,則能長利”,《禮記·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莊子·天道》:“一心定而王天下”。《墨子·尚賢中》:“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諸侯,夫無德義,將何以哉?…其說將必挾震威強。今王公大人,將焉取挾震威強哉?傾者民之死也?民,生為甚欲,死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屢至,自古及今,未嘗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諸侯者也。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諸侯,將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後世,故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此聖人之厚行也”,《管子·形勢》:“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管子·五輔》:“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諸侯”,《管子·重令》:“而求王天下,不可得也”,《管子·君臣》:“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管子·形勢解》:“故曰:“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商君書·開塞》:“故以王天下者並刑,力征諸侯者退德”,
得天下方面:《孟子·盡心下》:“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墨子·魯問》:“我得天下而不義,不為也”,《文子·下德》:“所謂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稱尊號,言其運天下心,得天下力也”,《管子·霸言》:“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商君書·畫策》:“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吳起兵法·圖國》:“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
另外也有“爭天下”一說。《管子·霸言》:“夫爭天下者,以威易危暴,王之常也”。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神器:神奇的器物、神妙的事物。神:神妙、神秘。器:器具、器物。“神器”一詞為老子首創,後世多用以指謂國家政權。
敗:毀壞、損壞、破敗。
執:操縱、執持、主宰。
此段劉師培從王弼注文和《文子》引文,認為缺了“不可執也”四字,易順鼎、馬敘倫,高亨等附議之,各有徵引。然帛書本同王本,看來老子原文或即如此。另外,定州出土的竹簡《文子》作“地,大器也,不可執,不可為,為者敗,執者失”,而傳世本《文子·道德》作:“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均有“不可執”。但《淮南子·原道訓》:“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不可執”。看來分歧在先秦就存在,估計帛書本和《淮南子》屬於另一傳本系統。本書認為,從文句看當有“不可執也”,一則可與下文“執者失之”對應,二則與64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相應。本書校訂文仍依王本。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或:不定代詞。有的。
行:運行、活動。
隨:跟隨、跟從。隨亦通墮,墮有懶惰義,意指活動少,此意似更恰當。
歔:呵氣、噓氣。意指緩慢的出氣。意指溫暖。“歔”的文字含義於此費解,河上公注雲:““歔,溫也。吹,寒也。有所溫必有所寒也”,與帛書本的“熱”恰相對應。冬天人呵氣暖手即此意。故此處當意謂溫熱。傅奕本作“噤”,義為閉口、因寒冷而閉氣,《廣韻》:“噤,寒而閉口”,倒是與“吹”義對應。
吹:急促吹氣。意指寒涼。人對熱東西吹氣使其涼下來,蓋即此意。但吹與傅奕本的噤更能對應。
強:強健、強盛。
羸:衰弱、瘦小。
挫:曲折、折斷。
隳:崩塌、崩解。
炅:帛書甲本。熱、火氣。炅的“熱”義僅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舉痛篇》:“得炅則痛立止”,王冰注雲:“炅,熱也”。45章帛書甲本有“靚勝炅”,亦熱義。
壞:帛書甲本。腐敗、變壞、傷病。整理者釋為“培”。培:增益、培植。“壞”與“撱”的含義不大相應。乙本作“陪”,傅奕本作“培”,故當以“培”為是。
撱(wěi):帛書甲本。拋棄、撫摸。本字含義未達,整理者釋為“墮(huī)”。墮:毀壞、破敗。
隋: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當通“隨”,義為跟從。隋亦通“惰”,義為懶惰,即動作遲緩或沒有太多活動。
䂳(cuǒ):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注雲:“‘或䂳’上似可據傅奕本、范應元本補‘或吹或強’四字,熱與吹對言,強與䂳對言。䂳,傅、範本作剉,折傷也”。整理者以此思路已對帛書甲本做了補足。高明《帛書老子校注》釋為“吹”,認為䂳、吹二字“古為雙聲疊韻,音同通假”。
陪:帛書乙本。增進、增益。本字含義亦通,整理者釋為“培”。《左傳·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鄭以陪鄰”,杜預注雲:“益也”。
墮:帛書乙本。敗毀、敗落。
此段諸本文字差異頗大,早前注家意見紛紜,帛書本出土後更複如此。
因其于此處文意無關痛癢,故本書不一一具引。王弼對此章的注解比較恰當:
“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復,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 而物性自得之也”。
此段之意是事物 各有其不可變易的天性,這些不變的天性 有些甚至是對立衝突的。天性既不可變易,那就只能順應之,否則就要傷損他、就會毀壞它。“天下”更是神奇的東西,人如不以其道卻用自己設想的方式方法去獲取、去強制、去改易、去宰割,那麼結局就是“敗之”和“失之”。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離開、去除。
甚:貪愛聲色、耽于喜樂。《說文》:“甚,尤安樂也”,意指過度逸樂。河上公注雲:“甚謂貪淫聲色。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宮室台榭。”
奢:奢侈、揮霍。
泰:驕縱、放肆、傲慢。
聲:帛書甲本。通“聖”。
大:帛書甲本。通“太”,意同“泰”。
楮(chǔ):帛書甲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奢”。楮、奢、諸古屬魚部,音近可通。
諸: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奢”。
三、校定及譯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獲取天下 而有意事為,我看他是不能如願的。天下(民心民意)是一個神奇的東西,不可有意作為。有意作為者敗壞他,執持不放者失去他。萬物有的自主運作、有的跟從依隨;有的溫暖、有的寒涼;有的強健、有的羸弱;有的一折而斷、有的一觸崩塌。所以聖人遠離過度逸樂、去除奢侈豪華、放棄驕縱傲慢。
四、章句詳解
此章前段講述“有為”無法贏得民心民意。即強行執取、有意拉攏等,不可能真正獲取 民眾擁戴,反而會對民眾 造成傷害,反而會失去民心。
後段以自然界萬物的 不同性象,來闡述不能強制和無法整齊劃一 這個道理。
隱含著只有依順大道、以“無”為用,方是治國為政之道。最後告誡統治者 不要極端過分。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取天下”意指獲取天下民心、取得天下擁戴,並非指奪取天下君位、獲得統治天下的權能(當然,取得天下民心就意味著取得了天下統治權,但老子之意乃是指贏得民心)。“天下”不是指統治權力、九五尊位,而是指民心民意(後文“天下神器”也是此解的確證。若如往舊注解那樣當成王位王權,勢必會得出王權是神奇之物、甚至是冥冥之中天定神賦,但此解與五千文意旨不合。況且老子不至於不知道現實社會中統治權力都是強力智謀所獲得)。“為”是有意作為、成心事為,意指用各種手段方式如強制、教化、欺騙、利誘等去有心造作。“不得已”是說不能得逞、無法如願。在老子看來,民心民意不可採用手段獲取、不可有意為之。唯一的方式就是依道而行,民眾自然擁戴、自然歸依,這才是永恆不易的根本途徑。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民心民情、民意民志,這是一個非常神奇微妙的東西,根本就不可能採取手段獲得。無論是強力壓服、暴力驅使,還是智計百出、算無遺策,無論是教化訓誡、還是故施恩惠,都不可能成功。或許偶爾能夠奏效、但效用短暫且有後患。有意為之者必將敗壞之,強權逼迫則民眾受傷受損、身服而心不服,愚弄欺蒙則民眾情感被辱、終必離心離德。教導馴化則因統治者表裡不一而失去效力(老子的主張是統治者親力親為),小恩小惠雖有短期之效卻無長久之功(如果能夠普施且持久,倒也不失為一種辦法)。那些總怕民眾不歸附、民眾不擁戴的蠢材們,雖然搜腸刮肚、用盡力氣,但都屬白費,既然民眾不擁戴,那他的王位就岌岌可危乃至喪失了。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此段老子以自然界事物(實際上包括人甚至主要是指人)的不同性情、不同方式為例,表明無法用某種確定的方式去統一之、改易之。唯一的途徑就是大道那樣的“無”,亦即“無為、無事、無欲”等等。萬物以其天性而運作活動,這些天性是無法改變、無法支配的。有的主動地運行、自主地活動、比如日月晝夜。有的只能順從跟隨,比如風吹而塵土飛揚。有的天性溫良和順,有的天性躁烈激切。有的強勁有力,有的瘦弱乏力,有的可以折彎,有的一碰就碎。自然界氣象萬千、生命物各有其性,人類也同樣。這就表明,沒有一種固定確定的方式,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存在物。如果強行用一種或數種方式去規範萬物、去役使萬物,那麼要不將萬物毀損,要麼自身遭殃。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順物之情、抱道而行。他柔弱和緩,謹慎從事,不偏執、無偏向,不以己意己願而強行驅使。這樣即便不明萬物之情之理,但因方式得當,因而對萬物沒有傷損。在人生社會領域,聖人則是不極端、不過度。他不貪愛享樂、不奢侈淫佚、不放縱恣肆。聖人這樣作為,就對民眾沒有索求盤剝、就不會勞民傷財,臣屬也不會群起效仿,於是民眾不會受到損害。此段即是統治者自我修養、自我斂約的原則、指向,也涵藏著治國為政不能偏激極端之意。
原29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6
四、章句详解 7
原29章
一、原文
王弼本: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傅奕本: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或噤或吹,或強或剉,或培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帛書甲本: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炅或□□□□□或壞或撱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楮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熱或吹,或強或挫,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
帛書乙本:
將欲取□□□□□□□□□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隋或熱或䂳或陪或墮是以𦔻人去甚去大去諸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熱或䂳,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
二、注釋辨析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將:將要、打算。
欲:想要、欲求。“將欲”實則是複合詞,義為想要。《左傳》、《國語》、《墨子》中均見。
取天下:獲取天下。意指獲得天下民心、使民眾真心依附。
“取”也有訓“治”者,河上公注48章“取天下”雲:“取,治也”。《荀子·王制》:“成侯、嗣公,聚斂計數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產,取民者也,未及為政也;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禮也。故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俞樾說:“此取字,亦當訓治,取民言治民也”。然俞樾此見不當,唐楊倞(jìng,光亮)的注解恰當,其注雲:“取民為得民心”。雖然俞樾立足字義,楊倞立足文意,但俞氏之訓實未安,荀子此段的“取”,文字含義仍為取得、獲取。《呂氏春秋·季秋紀》:“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得民必有道…取民之所說而民取矣,民之所說豈眾哉?此取民之要也”,此“取民”即與《荀子》同。河上公的注解也不確當,對57章的“取天下”就不適用。
而:因而。連詞,表示順承。
為:人為造作、有意營造。意指採用各種辦法去行動、去逐求,這是有意有心的造作事為。
見:預料、預見。
不得已:得不到、不得逞。已:句末語氣詞,加強語氣。此處“不得已”與30章和31章的“不得已”不同,30章和31章都是不得不、被迫無奈的意思,但該義於此不通。
在有關老子其人其書的爭論中,梁啟超也將“取天下”作為一個證據提出來。他認為這是奪取天下,取得天下的統治權,而奪取天下是戰國時代的特徵,故老子一書應是戰國時代的作品,老子其人也是戰國時代的人物【梁啟超對老子其人的年代問題有點含混其辭,在《論老子書作于戰國之末》這篇文章中,他認為:“老子這部書、或者身份很晚,到底在莊周前或在其後,還有商量餘地”,而在《老子哲學》中,只是做了羅列,並未表明態度)。張煦、詹劍鋒等人駁之甚詳(分別見《古史辨第四冊》和《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但都沒有切中要害。
首先,梁啟超及其贊同者沒有正確地理解五千文中三處“取天下”的意思。三處的取天下都是贏取天下民心、民眾自願歸附之意,而非奪取或取得天下政權。這在五千文有不少內證,如32、34、35、37、66、67章等。而按照梁啟超等人的講法,此章和48章、57章的“取天下”基本無解。48章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57章說“以無事取天下”,無論是奪取政權,還是比較中性更加寬泛的取得政權,都與原文表述不調,“無事”和“無為”如何奪取呢?怎麼能是奪取呢?所以奪取政權絕非老子的“取天下”之意。若說是取得政權,“無事”和“無為”又是怎樣取得呢?這只能是五千文一貫主張的依道而行、修養天德,如此就會民眾歸往,自然成為天下所擁戴的君長,於是自動取得政權。所以五千文的“取天下”只能是獲取天下民心、民眾自動歸附。這就與戰國時期武力相加的情形截然不同。有辯者會說,老子的“取天下”針對的是那些企圖用武力奪取天下的人,是對那些人的忠告,換言之,老子的“取天下”是針對當時奪取天下的現實,他看到那些人爭來搶去沒完沒了,也沒有什麼好結果,所以才提出要用無事無為去取得天下。這個辯解在情理上倒是可行,那我們接下來來看看當時的史實。
其次,梁啟超等人所說的戰國時代才有奪取天下的事實,因其沒有詳細論說,不好置喙。但從史實看,所謂奪取天下或者說取得天下政權,是在戰國末期才有的事情。準確講應當是在秦昭王後期(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至秦孝文王和秦昭襄王時期(前250年-前247)。秦自孝公變法(西元前359年),慢慢強大起來,成為天下最強國,而此前各國實力此消彼長,沒有任何可以取天下的實力和現實作為,這從前344年當時最強的魏國主持的逢澤之會、會後一起去朝見周天子;從前325年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即可證實。但秦國雖然強盛,仍然憂懼“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詳見《荀子》中《議兵》和《強國》兩篇)。西元前288年秦、齊甚至互尊對方為帝,旋即取消,足證此時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有取天下的實際行動和現實能力,無非是相互征伐互有勝負的地盤爭奪。秦趙長平之戰(前260年)後,秦國才真正勢如破竹,有了併吞天下、代周而王的行為。前256年併吞西周【周考王時(前446年-前426年在位)分封其弟於今洛陽西,史稱西周國,西周國前367年又分裂為東周和西周】,遷其寶器,此年周代末王周赧王死而無後,天下權力象徵的九鼎遷往秦國。前249年東周小國滅,周朝徹底終結。前211年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因此,按照梁啟超等人的看法,老子一書甚至老子其人應屬戰國末期,這樣一來將導致許多事實上的衝突,此不詳論。總之,梁氏對“取天下”的論斷在史實上是不成立的。當然,好辨者會提出思想上的、念頭上的“取天下”來應對,但基於同樣的理由,春秋時代也存在這種想法。我們可以在文獻中找到蛛絲馬跡,《左傳·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這是西元前606年的事。《史記·晉世家》:“十二年冬,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史記·齊太公世家》:“十一年,晉初置六卿,賞鞍之功。齊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晉景公不敢受,乃歸”,這是西元前588年的事(此事史學界見解不一,但不論是朝會禮制上的授玉、還是事實上的尊王,齊侯方面是有讓晉景公擔當天下王者之想法的)。《左傳·成公三年》:“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杜預注雲:“為六軍,僣王也。萬二千五百人為軍”(這是前588年之事,事在齊頃公如晉之前,可能就是因為晉國作六軍僣王,所以齊頃公想賣個人情)。因而,老子一書完全可以是春秋時代的作品,“取天下”就是針對這樣的想法、念頭乃至晉國那樣的僭越。此外,天子即位也稱“有天下”,與老子“取天下”意有相通,《逸周書·太子晉解》載叔譽言:“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臣弗能與言。君請歸,聲就複與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將以為誅”即其證。
再次,五千文中不少表述其實主要針對周天子、周王室,這從26章“萬乘之主”、五千文中的“天下”、“聖人”、“天下王”的有關表述中可以確知,此不煩證。
最後,先秦文獻中“取天下”也不少見,所論之意基本上與老子此章相近相通。本書顯然不會如那些缺乏深思出語驚人的學者那樣,斷定這些思想全都源自老子——就象他們論證老子晚出說的方式——但是,有可能接觸五千文的先秦諸子,應當受到老子的影響(這並不排除一些思想家經過獨立思考之後的個人認知,因為在經驗世界,具有一定的學識背景且對於人生世務、歷史現實善於洞察和運思者,往往會得出同樣的體認)。以下僅作簡單羅列,亦可見老子思想之影響,或者英雄所見略同之意。
《墨子·魯問》:“昔者,三代之聖王禹、湯、文、武,百里之諸侯也。說忠行義,取天下。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讎怨行暴,失天下”。《荀子·榮辱》:“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同書《王制》:“故古之人有以一國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莫不願,如是而可以誅暴禁悍矣”,同書《正論》:“湯、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也。桀、紂非去天下也,反禹、湯之德,亂禮義之分,禽獸之行,積其凶,全其惡,而天下去之也。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呂氏春秋·季春紀》:“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管子·樞言》:“先王取天下,遠者以禮,近者以體。體、禮者,所以取天”,同書《霸言》:“夫先王取天下也,術術乎大德哉”。
有辯者會說,梁啟超雖沒有說戰國末期才有取天下的事實,但他說老子書作于戰國末(標題就是《論老子書作于戰國之末》),所以你上文說戰國末期才有取天下的事實恰好印證了梁啟超的說法。那好,上文所舉先秦典籍如《管子》、《墨子》等也理當作于戰國末(確切講作於前260年以後)。此外更重要的是,先前典籍中有許多“王天下”、“得天下”之語,這些“王天下”絕大部分不是描述遠古先王的情境,所以,與老子取天下民心的聖人王意同,而“得天下”則多半與老子“取天下”意同。按照梁啟超等人的看法,這些書也應當作于戰國末。茲摘其主要者列之於下,以供參驗。
王天下方面:
《國語·周語中》:“故王天下者必先諸民,然後庇焉,則能長利”,《禮記·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莊子·天道》:“一心定而王天下”。《墨子·尚賢中》:“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諸侯,夫無德義,將何以哉?…其說將必挾震威強。今王公大人,將焉取挾震威強哉?傾者民之死也?民,生為甚欲,死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屢至,自古及今,未嘗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諸侯者也。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諸侯,將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後世,故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此聖人之厚行也”,《管子·形勢》:“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管子·五輔》:“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諸侯”,《管子·重令》:“而求王天下,不可得也”,《管子·君臣》:“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管子·形勢解》:“故曰:“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商君書·開塞》:“故以王天下者並刑,力征諸侯者退德”,
得天下方面:《孟子·盡心下》:“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墨子·魯問》:“我得天下而不義,不為也”,《文子·下德》:“所謂得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稱尊號,言其運天下心,得天下力也”,《管子·霸言》:“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商君書·畫策》:“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吳起兵法·圖國》:“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
另外也有“爭天下”一說。《管子·霸言》:“夫爭天下者,以威易危暴,王之常也”。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神器:神奇的器物、神妙的事物。神:神妙、神秘。器:器具、器物。“神器”一詞為老子首創,後世多用以指謂國家政權。
敗:毀壞、損壞、破敗。
執:操縱、執持、主宰。
此段劉師培從王弼注文和《文子》引文,認為缺了“不可執也”四字,易順鼎、馬敘倫,高亨等附議之,各有徵引。然帛書本同王本,看來老子原文或即如此。另外,定州出土的竹簡《文子》作“地,大器也,不可執,不可為,為者敗,執者失”,而傳世本《文子·道德》作:“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均有“不可執”。但《淮南子·原道訓》:“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不可執”。看來分歧在先秦就存在,估計帛書本和《淮南子》屬於另一傳本系統。本書認為,從文句看當有“不可執也”,一則可與下文“執者失之”對應,二則與64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相應。本書校訂文仍依王本。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或:不定代詞。有的。
行:運行、活動。
隨:跟隨、跟從。隨亦通墮,墮有懶惰義,意指活動少,此意似更恰當。
歔:呵氣、噓氣。意指緩慢的出氣。意指溫暖。“歔”的文字含義於此費解,河上公注雲:““歔,溫也。吹,寒也。有所溫必有所寒也”,與帛書本的“熱”恰相對應。冬天人呵氣暖手即此意。故此處當意謂溫熱。傅奕本作“噤”,義為閉口、因寒冷而閉氣,《廣韻》:“噤,寒而閉口”,倒是與“吹”義對應。
吹:急促吹氣。意指寒涼。人對熱東西吹氣使其涼下來,蓋即此意。但吹與傅奕本的噤更能對應。
強:強健、強盛。
羸:衰弱、瘦小。
挫:曲折、折斷。
隳:崩塌、崩解。
炅:帛書甲本。熱、火氣。炅的“熱”義僅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舉痛篇》:“得炅則痛立止”,王冰注雲:“炅,熱也”。45章帛書甲本有“靚勝炅”,亦熱義。
壞:帛書甲本。腐敗、變壞、傷病。整理者釋為“培”。培:增益、培植。“壞”與“撱”的含義不大相應。乙本作“陪”,傅奕本作“培”,故當以“培”為是。
撱(wěi):帛書甲本。拋棄、撫摸。本字含義未達,整理者釋為“墮(huī)”。墮:毀壞、破敗。
隋: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當通“隨”,義為跟從。隋亦通“惰”,義為懶惰,即動作遲緩或沒有太多活動。
䂳(cuǒ):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注雲:“‘或䂳’上似可據傅奕本、范應元本補‘或吹或強’四字,熱與吹對言,強與䂳對言。䂳,傅、範本作剉,折傷也”。整理者以此思路已對帛書甲本做了補足。高明《帛書老子校注》釋為“吹”,認為䂳、吹二字“古為雙聲疊韻,音同通假”。
陪:帛書乙本。增進、增益。本字含義亦通,整理者釋為“培”。《左傳·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鄭以陪鄰”,杜預注雲:“益也”。
墮:帛書乙本。敗毀、敗落。
此段諸本文字差異頗大,早前注家意見紛紜,帛書本出土後更複如此。
因其于此處文意無關痛癢,故本書不一一具引。王弼對此章的注解比較恰當:
“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復,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 而物性自得之也”。
此段之意是事物 各有其不可變易的天性,這些不變的天性 有些甚至是對立衝突的。天性既不可變易,那就只能順應之,否則就要傷損他、就會毀壞它。“天下”更是神奇的東西,人如不以其道卻用自己設想的方式方法去獲取、去強制、去改易、去宰割,那麼結局就是“敗之”和“失之”。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離開、去除。
甚:貪愛聲色、耽于喜樂。《說文》:“甚,尤安樂也”,意指過度逸樂。河上公注雲:“甚謂貪淫聲色。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宮室台榭。”
奢:奢侈、揮霍。
泰:驕縱、放肆、傲慢。
聲:帛書甲本。通“聖”。
大:帛書甲本。通“太”,意同“泰”。
楮(chǔ):帛書甲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奢”。楮、奢、諸古屬魚部,音近可通。
諸: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奢”。
三、校定及譯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獲取天下 而有意事為,我看他是不能如願的。天下(民心民意)是一個神奇的東西,不可有意作為。有意作為者敗壞他,執持不放者失去他。萬物有的自主運作、有的跟從依隨;有的溫暖、有的寒涼;有的強健、有的羸弱;有的一折而斷、有的一觸崩塌。所以聖人遠離過度逸樂、去除奢侈豪華、放棄驕縱傲慢。
四、章句詳解
此章前段講述“有為”無法贏得民心民意。即強行執取、有意拉攏等,不可能真正獲取 民眾擁戴,反而會對民眾 造成傷害,反而會失去民心。
後段以自然界萬物的 不同性象,來闡述不能強制和無法整齊劃一 這個道理。
隱含著只有依順大道、以“無”為用,方是治國為政之道。最後告誡統治者 不要極端過分。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取天下”意指獲取天下民心、取得天下擁戴,並非指奪取天下君位、獲得統治天下的權能(當然,取得天下民心就意味著取得了天下統治權,但老子之意乃是指贏得民心)。“天下”不是指統治權力、九五尊位,而是指民心民意(後文“天下神器”也是此解的確證。若如往舊注解那樣當成王位王權,勢必會得出王權是神奇之物、甚至是冥冥之中天定神賦,但此解與五千文意旨不合。況且老子不至於不知道現實社會中統治權力都是強力智謀所獲得)。“為”是有意作為、成心事為,意指用各種手段方式如強制、教化、欺騙、利誘等去有心造作。“不得已”是說不能得逞、無法如願。在老子看來,民心民意不可採用手段獲取、不可有意為之。唯一的方式就是依道而行,民眾自然擁戴、自然歸依,這才是永恆不易的根本途徑。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民心民情、民意民志,這是一個非常神奇微妙的東西,根本就不可能採取手段獲得。無論是強力壓服、暴力驅使,還是智計百出、算無遺策,無論是教化訓誡、還是故施恩惠,都不可能成功。或許偶爾能夠奏效、但效用短暫且有後患。有意為之者必將敗壞之,強權逼迫則民眾受傷受損、身服而心不服,愚弄欺蒙則民眾情感被辱、終必離心離德。教導馴化則因統治者表裡不一而失去效力(老子的主張是統治者親力親為),小恩小惠雖有短期之效卻無長久之功(如果能夠普施且持久,倒也不失為一種辦法)。那些總怕民眾不歸附、民眾不擁戴的蠢材們,雖然搜腸刮肚、用盡力氣,但都屬白費,既然民眾不擁戴,那他的王位就岌岌可危乃至喪失了。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此段老子以自然界事物(實際上包括人甚至主要是指人)的不同性情、不同方式為例,表明無法用某種確定的方式去統一之、改易之。唯一的途徑就是大道那樣的“無”,亦即“無為、無事、無欲”等等。萬物以其天性而運作活動,這些天性是無法改變、無法支配的。有的主動地運行、自主地活動、比如日月晝夜。有的只能順從跟隨,比如風吹而塵土飛揚。有的天性溫良和順,有的天性躁烈激切。有的強勁有力,有的瘦弱乏力,有的可以折彎,有的一碰就碎。自然界氣象萬千、生命物各有其性,人類也同樣。這就表明,沒有一種固定確定的方式,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存在物。如果強行用一種或數種方式去規範萬物、去役使萬物,那麼要不將萬物毀損,要麼自身遭殃。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聖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順物之情、抱道而行。他柔弱和緩,謹慎從事,不偏執、無偏向,不以己意己願而強行驅使。這樣即便不明萬物之情之理,但因方式得當,因而對萬物沒有傷損。在人生社會領域,聖人則是不極端、不過度。他不貪愛享樂、不奢侈淫佚、不放縱恣肆。聖人這樣作為,就對民眾沒有索求盤剝、就不會勞民傷財,臣屬也不會群起效仿,於是民眾不會受到損害。此段即是統治者自我修養、自我斂約的原則、指向,也涵藏著治國為政不能偏激極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