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會
一乘菩提道次第
隨佛禪師對佛教教法的探究與修行,主要是「從佛教傳承的最古老教義中,探尋佛教初始時期的教法,並致力於 釋迦佛陀教法、禪法及菩提道次第原貌的探究、闡揚與實踐」。禪師在部派佛教分裂史的考證研究,還有部派佛教在教法上的演變始末上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
隨佛禪師根據漢譯《相應阿含》及南傳《相應部》之〈因緣相應〉、〈食相應〉、〈聖諦相應〉、〈界相應〉、〈五陰(蘊)相應〉、〈六處相應〉、〈四念處等道品相應〉等七事修多羅當中古老經法的共說,比對、還原佛滅當年「第一次結集」的集成。經過多年的探究與修行,在回歸 釋迦佛陀的原說教導上,主要有十點作為與貢獻:
1. 考證、顯現印度佛教僧團與教法演變的真相。
2. 還原「十二因緣法」:還原依「六處為分位」之「十二因緣法」的原說。
3. 重現「十二因緣觀」:從「六入處觀集法、滅法」入手,現觀「十二因緣集法與滅法」。同時確定「觀四念處集與滅」、「觀五陰集法與滅法」、「觀六觸入處集與滅」、「觀世間集與世間滅」、「觀有身集與有身滅」、「觀食之集與滅」、「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觀老死集與老死滅」、「觀四聖諦(初轉)的苦諦、苦集諦、苦滅諦」,都是修習「觀十二因緣的集與滅」。
4. 重現
「一乘菩提道次第」:還原
「先斷無明,後斷貪愛」,重現佛陀原說「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一乘菩提道次第」。
5. 重現「七菩提支」之「中道禪法」:經由還原佛陀親說的「十二因緣法」,才能重新顯現「修十二因緣觀,次第起七菩提支,統貫三十七道品,次第的圓滿四聖諦三轉、十二行,成就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中道禪法」。
6. 建立「中道僧團」:確立了「依經、依律、不依論,戮力實踐,篤實修行」的學風。唯以經教、禪法、道次第弘法化眾,建立既不受取、不使用、不積蓄錢財,也無有「專為僧人管理金錢供養、買辦事宜的『淨人』」,修行、宣揚、傳承「中道禪法」的中道僧團。
7. 還原「經說傳誦」:根據漢譯《相應阿含》、南傳《相應部》當中七事相應教的古老共說,將漢譯說一切有部誦本的《相應阿含》予以整治、濾淨後世部義的揉雜,還原為契合「佛陀原說」的傳誦,並進一步編著出易讓一般民眾了解的白話本與解說。這是攸關原始佛教復興的根本大事,目前中道僧團正積極進行中,預計在2016 年完成整編。這將為佛法再現人間,做出可貴與廣大、長遠的貢獻。
8. 創立原始佛教會:依據「原始佛教」的教法及次第,團結海內外的各派佛教學人,共同為世間的昌隆與佛教的團結盡一份努力。
9. 創立四聖諦佛教會:依據「四聖諦」促進「原始佛教」及「南傳部派」的團結,稟持「原始佛教、南傳上座、漢傳顯教、藏傳密乘,四系一家、同利人間」的準則,共同昌隆佛教。
10. 完成人間佛教的思想及實踐論證:
一、二十世紀初,太虛大師首先提倡「法界圓覺學為本」的人生佛教,針砭以超薦、度亡為主的傳統佛教弊病。
二、二十世紀中葉,印順導師提倡「性空唯名學為本」的人間佛教,走出中、後期大乘佛教思想的「唯心、唯識」,重視十善為基礎的人間正行,歸向「空、無自性」的印度初期大乘教說。
兩位佛教大師盡一生的努力,前後經過近約百年的「人間佛教」革新運動,都為華人佛教及社會產生巨大、正面、可貴的影響。但是,不論是以「唯心、唯識」,或採用「無常、苦、非我、空」作為認識論,都是源自《舍利弗阿毘曇論》之「破邪即顯正」的思惟,偏向「否定現實世間」的訛誤,無法達成「開展人間生活與修證菩提的一致性」。
三、二十一世紀初,承續 佛陀及太虛、印順兩位大師的利世精神,隨佛禪師從古老〈七事修多羅〉探得「因緣法」是世間的真相,重新依據「因緣法」為核心,「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為實踐次第,契合「顯正得捨妄,捨妄不顯正」的事實,回歸「解決問題,滅除苦惱」的佛法宗旨,遂能達成「契合真實佛法,體現開展人間生活與修證菩提的一致性」,完成人間佛教的思想及實踐論證。人間佛教百年三部曲的探究與革新運動,終於在思想、實踐的主軸,徹底回歸 佛陀親教的因緣法、四聖諦,證明了人間佛教即是佛陀的佛教,充份展現 佛陀的佛教是真正的人間佛教。
https://arahant.org/sui-fo-zun-zhe-jian-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