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大開眼界 » 週六 2月 22, 2025 3:43 am

Viirya 寫: 週二 2月 18, 2025 10:07 pm 苦的集起
就從那瞬間一念開始?
這一念是心、是識?
十二因緣法是大乘佛法 唯識.唯心教法興發的源頭?
12因緣法 是佛法的核心
所以沒錯, 12因緣法也是大乘佛法, 而且甚深難懂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大開眼界 » 週六 2月 22, 2025 3:37 am

漫步的犀牛 寫: 週四 11月 18, 2021 2:05 pm 在 印順導師的著作中,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第三節 戒‧定‧慧

在這一節中,印順導師衡定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

......總之, 大乘佛法,到龍樹時代,並沒有菩薩僧團的存在。龍樹時,「出家菩薩,總說在比丘、比丘尼中 」(34),出家菩薩是不離傳統僧團的。

這個結論,包含太多信息,此處不予討論。

所以,犀牛才想了解 ~ 既然龍樹時代,都沒有大乘菩薩僧團,那何時才出現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乘菩薩僧團呢? !
很多人沒在信印順
拿他的說法當基礎, 而斷言【龍樹時代,都沒有大乘菩薩僧團】; 這種結論根本不值得採信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cyc320 » 週五 2月 21, 2025 10:59 am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平等性本空)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緣生及緣滅)
外現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動態如如)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勝義無自性性)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中道不落兩邊)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菩薩道之無生法忍、大悲方便無功用行)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Viirya » 週四 2月 20, 2025 11:16 pm

僧團未必刻意成立
但直搗黃龍是必然發展
也必引發學風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cyc320 » 週三 2月 19, 2025 2:45 pm

苦的集起
就從那瞬間一念開始?
這一念是心、是識?
十二因緣法是大乘佛法 唯識.唯心教法興發的源頭?
//個人見地,為了生存各自找出路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Viirya » 週二 2月 18, 2025 10:07 pm

苦的集起
就從那瞬間一念開始?
這一念是心、是識?
十二因緣法是大乘佛法 唯識.唯心教法興發的源頭?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妙吉祥如意 » 週二 2月 18, 2025 7:35 am

我認為下面收錄在詩經的《詩經‧國風‧匪風》,極有可能是老子辭去周朝廷收藏吏官職,而西隱時所留下的作品!!

老子辭官歸隱西去(公元前520年~518年間),藏在詩經的典故!!

《詩經‧國風‧匪風》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願瞻周道,中心憺兮。
匪風飄兮,匪車飆兮。願瞻周道,中心弔兮。
誰能烹魚,溉之釜薪?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作者註解:
文采的聖人就像風起一般的出走了,載著聖人的采車決定出發,回想周朝的政局,文采的聖人心中充滿痛苦與惆悵。
文采的聖人就像飄零的風退隱而去,載著聖人的采車疾行飛揚,回想周朝的政局,文采的聖人心中充滿牽掛與擔憂。
有誰能治理國家大政,就像烹飪鮮魚一般從容不迫呢?
而文采聖人披葛懷玉,即將歸隱西竺去廣傳五千道文!

誰能烹魚,溉之釜薪?……(老子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
誰將西歸,懷之好音?……(老子道德經:聖人披褐懷鈺。)
一隻青牛馱靈文,西去廣傳中華龍。
萬匹黃驢載薪火,東來卻乘西竺佛。

※“道”字乃“龍”之像形體字,【道】上“兩撇”正是“龍角”,接下“一橫”象“龍眉”,“目字”為“龍鼻”,下方“跑首部”為“龍身”!道家文化是中華數千年血脈的傳承密旨,所以說中華民族正是【龍“道”的傳人】!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妙吉祥如意 » 週二 2月 18, 2025 7:12 am

http://yhyz5032.org.tw/modules/tadnews/pda.php?nsn=3058

審定 243-詩經(149)-檜風·匪風-陳建利老師
律心律志 - 審閱區 | 2024-01-12 | 人氣:310
《詩經·檜風•匪風》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顧瞻周道,中心吊兮。
誰能亨魚?溉之釜鬵。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詩旨:詩人家住西方,而遠遊東土,久滯不歸,因作是詩以寄思鄉之情。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那風呼呼的響,那車子急馳而去。回頭看大路,我心中ㄧ陣憂傷。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顧瞻周道,中心吊兮。」(1)那風颯颯的吹(2)那風直刮得打旋,那車快速奔馳離去。回頭看大路,我心中ㄧ陣悲傷。誰能煮魚?
「誰能亨魚?溉之釜鬵。誰將西歸?懷之好音。」(1)我願意替他洗鍋子。(2)請給他鍋子。誰要回西方?(1)託他帶好消息回家(2)我要贈言為他祝福?
詩人家住西方,而遠遊東土,久滯不歸,因作是詩以寄思鄉之情。《毛詩序》以為檜邦“國小政亂,憂及禍難,而思周道焉”,鄭箋曰:“周道,周之政令也。”孔疏曰:“上二章言周道之滅,念之而怛傷;下章思得賢人輔周興道:皆是思周道之事。”朱熹《詩集傳》云:“周室衰微,賢人憂歎而作此詩。言常時風發而車偈,則中心怛然。今非風發也,非車偈也,特顧瞻周道而思王室之陵遲,故中心為之怛然耳。”其說皆不足為訓。

前兩章字句略同,意思重複,寫法也一樣。前兩句寫所見之景,後兩句直抒胸中憂思。詩人滯留東土,佇立大道旁,見車馬急馳而過,觸動思歸之情。他的心也隨急馳的車輛飛向西方,但是,車過之後,留下一條空蕩蕩的大道和他孤身一人,車去而人竟未去。風、車之急速,他人之已歸去,與自己之滯留不得歸,動與不動,形成多層對比。“顧瞻周道”,描繪詩人徬徨無奈情狀如在目前。這時詩人再也按捺不住滿腔的憂傷,終於噴發出強烈的心聲:“中心怛兮”,“中心吊兮”。其聲如急管繁弦,反映詩人思歸的急切心態。

第三章句法忽變,陡然一轉,以“誰能”二句起興,興中有比,是在無可奈何的境地中發出的求援呼聲,“誰將”二句,寫詩人既不得歸,只好托西歸者捎信回家,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但這次著也未必能實現,“誰能”、“誰將”均是疑問希冀之詞,還沒有著落。詩人不說自己如何思鄉殷切,羈旅愁苦,反以“好音”以慰親友,情感至為深厚。陳震《讀詩識小錄》評曰:“意在筆先,神愴言外。”誠然。

後世對收錄在詩經的這首(匪風)之研究註解
https://yuangcheh.wordpress.com/2018/06 ... %E8%80%85/

參考文章: 詩經翻譯與賞析。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妙吉祥如意 » 週一 2月 17, 2025 12:48 pm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五 2月 14, 2025 9:16 pm 至於,原始僧團建立於何時(確實年份)??
我認為這個問題也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頗值得認真面對,找出正確答案!!
魯昭公二十六年 〈西元前五一六年〉
經:冬,十月,天王入於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
傳:冬,十月,丙申,王起師於滑。辛丑,在郊,逐次於ㄕ。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昭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公囂奉周之典籍奔楚國。

《左氏春秋》記載西元前五一六年,王子朝被周敬王逼出周王城時,曾帶走許多周朝文物,投奔楚國;為何我們要特別提出這段史實?
老子是得道大聖人無庸置疑,但是,聖人老子大隱於朝廷,且職司周景王之守藏吏,負責保管整理皇家收藏黃帝以降中華數千年之文化傳承、文物庫藏。
可,魯昭公二十六年 〈西元前五一六年〉周景王駕崩後四年,王子朝因爭奪皇位落敗,將周朝庫藏文物以百輛牛車裝載,從河南洛陽千里迢迢運往楚國,當時負責保管之大聖人老子,肯定是先走為上策(西隱),提前離開朝歌是非之地,眼不見為淨,也避免被怪罪失職守藏不力,因而獲罪之大禍也。
.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妙吉祥如意 » 週一 2月 17, 2025 11:44 am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五 2月 14, 2025 9:16 pm 至於,原始僧團建立於何時(確實年份)??
我認為這個問題也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頗值得認真面對,找出正確答案!!
Sherlock 寫: 週一 2月 17, 2025 8:39 am 印度佛教史簡表(中道僧團原始佛教會/隨佛禪師 講述)

印度年代及佛教發展史的推算基準:
印度歷史年代的考證及推算基準,是以阿育王即位(公元前271~268年)為基準,佛教年代是以記錄較早及可信的《阿育王》、世友論(公元前一世紀)為推算基準,佛滅後116年阿育王統一中印。

印度佛教的發展史,可以分為八個階段:
一、原始佛教(佛陀正覺後至佛滅當年「第一次結集」;B.C.432~387)
現代史學界考證 佛陀生於公元前約466~463年,正覺於公元前約432~429年,佛滅於公元前387~384年。
圖檔
https://arahant.org/yin-du-fo-jiao-shi-jian-biao
老子辭官歸隱西去(公元前520年~518年間),藏在詩經的典故!!

《詩經‧國風‧匪風》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願瞻周道,中心憺兮。
匪風飄兮,匪車飆兮。願瞻周道,中心弔兮。
誰能烹魚,溉之釜薪?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作者註解:
文采的聖人就像風起一般的出走了,載著聖人的采車決定出發,回想周朝的政局,文采的聖人心中充滿痛苦與惆悵。
文采的聖人就像飄零的風退隱而去,載著聖人的采車疾行飛揚,回想周朝的政局,文采的聖人心中充滿牽掛與擔憂。
有誰能治理國家大政,就像烹飪鮮魚一般從容不迫呢?
而文采聖人披葛懷玉,即將歸隱西竺去廣傳五千道文!
一隻青牛馱靈文,西去廣傳中華龍。
萬匹黃驢載薪火,東來卻乘西竺佛。

※“道”字乃“龍”之像形體字,【道】上“兩撇”正是“龍角”,接下“一橫”象“龍眉”,“目字”為“龍鼻”,下方“跑首部”為“龍身”!道家文化是中華數千年血脈的傳承密旨,所以說中華民族正是【龍“道”的傳人】!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