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Re: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心開 » 週一 4月 07, 2025 2:42 pm

進一步,退一步,想一想

Re: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藍海千尋 » 週一 4月 07, 2025 2:02 pm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若有人言, 如來得菩提之法,其實 如來從實無有法上了之,此法者為菩堤覺性,本無實色相,同步無我智亦無所得,亦名空、不空如來藏,異名盡虛空、遍法界
執方便以為實作解之凡愚。

不解方便,無有是處!

Re: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蔡葉 » 週一 4月 07, 2025 1:54 pm

上貼送出的內容卻變成 ,且無法更正請注意>>>>>>斷頭可能多重, [大識大論

蔡葉特別說明更正114.4.7.

Re: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cyc320 » 週日 4月 06, 2025 9:58 pm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若有人言, 如來得菩提之法,其實 如來從實無有法上了之,此法者為菩堤覺性,本無實色相,同步無我智亦無所得,亦名空、不空如來藏,異名盡虛空、遍法界

Re: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蔡葉 » 週日 4月 06, 2025 9:18 pm

=藍海千尋 post_id=171725 time=1743171871 user_id=50]
什麼是彼岸?什麼是此岸?

覺也説一下讓大家聞香聞香

該不會説無此岸無彼岸,但覺


無相怎說?
眾生人類四大[名色身]十[見大]十[無明+識大]十[空大]=[此岸眾生]

眾生人類四大[名色身]十[見大]十[識大]十[空大]=[此岸非眾生]=[無明動力]斷毀無法復原,[識大主控名色身]因蘊即[空大]相應動力,故類[空大如來動力],使色身現少分[如來智慧德相]。

眾生人類四大[名色身]十[見大]十[ ]十[空大]=[彼岸非眾生]=[識大]崩毀無法復原,使色身各根[見大]功能增益極限。[識大]崩毀累劫儲存罪福法塵業障散入[空大法界中]。

Re: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逍遙 » 週日 4月 06, 2025 4:01 pm

舉例來說,王小明昨天還歡天喜地,今天卻如喪考妣。這就是識的變異。但終究仍是同一個王小明
==============
所以你對同的定義是---
歡天喜地與如喪考妣都還算是“同”
所以一定是將“同”的重點放在其他方面
沒關係,每個人都有自行決定什麼才是重點的權利
唯一就是要知道是你自己已經先挑出重點了,已經先決定立場了
因為可能有人會覺得--只要有任一點不一樣,就不能稱為同
而任一點不一樣,在佛教中叫“業”
業力複雜,不可預測,不可捉摸,就是因緣法的別名
這業力與因緣法才是佛教真正的精髓
而不是自己對同的定義或是感覺才是精髓

Re: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Sherlock » 週日 4月 06, 2025 2:16 pm

菩薩為什麼還會有隔陰之迷?

Perplexity
「隔陰之迷」是指眾生在輪迴過程中,因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轉換,導致前世的記憶和智慧被遮蔽,進而迷失自我。即使是菩薩,也會受到此障礙的影響,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隔陰之迷的本質**
1. **五陰的轉換**:隔陰之迷源於五蘊的變化。前一世的身心(前陰)與下一世的身心(後陰)雖然相續,但因身心組合的不同,導致記憶和智慧的斷裂[1][2]。
2. **空間維次的差距**:從一個生命形式轉至另一個生命形式,空間維次的不同也會加深忘失。例如菩薩從天界或其他境界轉生至人間時,會經歷一段迷失期[4]。

## **菩薩為何仍有隔陰之迷**
1. **肉身的障礙**:菩薩雖已具備高度智慧,但在投胎成人後,仍需適應肉身的限制。即使是釋迦牟尼佛降生,也花了十幾年才逐漸恢復菩薩的覺性[1][4]。
2. **習氣與緣分**:菩薩在歷劫累世中累積了深厚德行,但仍需面對自身習氣和因緣。不同菩薩解除隔陰之迷所需時間不一,有些可能幾年,有些則需十幾年甚至更久[3][4]。

## **如何應對隔陰之迷**
1. **念佛與依止明燈**:廣欽老和尚指出,修行者可透過虔誠稱念佛菩薩,將其視為明燈,以便在迷失中找到方向。這種方法對菩薩道修行者尤為重要[1]。
2. **修德與去習氣**:善性導師建議「去習氣、修德大」以加速解除隔陰之迷。累積德行和智慧是突破障礙的重要途徑[3]。
3. **求生淨土**:蓮池大師認為,若能往生淨土,可避免隔陰之迷的困擾,使修行更加穩定[1]。

## **結論**
隔陰之迷是所有眾生,包括菩薩在輪迴中的必然現象。然而,菩薩具備覺醒能力,即使短暫昏昧,也能逐漸恢復智慧並繼續行菩薩道。因此,透過修行、念佛和累積德行,可以有效應對隔陰之迷並持續精進[1][3][4]。

Citations:
[1] https://blog.udn.com/saso168/124403288
[2]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92
[3] https://buddhayana.info/Article/Info/2475
[4] https://www.bgm.org.tw/view-news.php?item=4840
[5] https://new500arhat.wordpress.com/2013/ ... %E8%BF%B7/
[6]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2470&page=61
[7] https://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trueheart/t409
[8] https://www.shishengru.com/wap/tip/2495.html
[9] https://blog.udn.com/arongsh/3897657
[10] http://m.fodizi.tw/qt/qita/25317.html
[11] https://www.sohu.com/a/320174250_534777
[12] http://read.goodweb.net.cn/news/news_vi ... wsid=82450
[13] https://www.amtb.tw/blog/archives/130
[14] https://vocus.cc/article/64ec8c44fd89780001dcece5
[15] https://www.drbachinese.org/readers/art ... realms.htm
[16]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70&page=10
[17] https://www.lama.com.tw/content/meet/act.aspx?id=5837
[18] https://bestzen.pixnet.net/blog/post/61702906
[19] https://www.lnanews.com/news/130142
[20] https://benleehk168.pixnet.net/blog/post/222696232
[21]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inde ... B%EF%BC%89
[22]
[23]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17-a05_080
[24] http://big5.xuefo.com/nr/article2/18286.html
[25]

---
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https://www.perplexity.ai/search/pu-sa- ... opy_output

Re: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心開 » 週四 4月 03, 2025 11:36 pm

阿羅漢斷四十里瀑流(阿賴耶識瀑流)

Re: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Viirya » 週四 4月 03, 2025 11:21 pm

是最初一切種子心識
它具有多種功能.故依其功能而命名
其中一名稱阿陀那識
以其攝持有情生命的一切色心染淨以及五根身.使之相續而不失壞地存在下去
從無始以至成佛.此識攝持作用無有改變.

Re: 是同一個識在輪迴!

Sherlock » 週三 4月 02, 2025 9:43 am

我性即實性,實性即佛性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5:「從初住已上,總論功用;若豎功未深,橫用不廣;豎功若深,橫用必廣。譬如諸樹,根深則枝闊,華葉亦多。初住豎破一分無明,獲一分二十五三昧,顯一分我性。論其實處,不可思議,依於教門。橫則百佛世界,分身散影,作十法界像,利祐眾生。如是住住豎入,倍倍轉深,無明漸漸盡、三昧轉轉增,我性分分顯、橫用稍稍廣。千佛界、萬佛界、恒沙佛界、不可說不可說佛界,遍如是界,八相成道,教化眾生,況餘九法界身耶?諸行、諸地,亦復如是。論其滿足,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無明之源。故經言:「如佛心中無無明,唯佛法王住究竟王三昧。毘盧遮那法身,橫周法界,豎極菩提,大功圓滿,勝用具足」(云云)。

卷4:《大經》云:「無苦、無諦,有實。無集、道、滅、無諦,有實。」實即中道、如來、虛空、佛性。如此觀時,無緣慈悲,拔二邊苦,與中道樂。修色非淨、非不淨,即空、即假、即中、非枯、非榮,中間論滅,一切道品無不具足。遍捨十法界依、正,名檀;中道、道共,到尸彼岸,名戒;住寂滅忍,二邊不動名忍;二邊不間,名牢強精進;入王三昧,住首楞嚴,名禪;實相般若名智慧;無謀巧用名方便;八自在我名力;無記化化禪名願;三智一心中得名智。一波羅蜜具十,亦具一切佛法。一行無量行、無量行一行,是如來行,是名無作四諦慧。修此慧時,即得住於無所畏地,即初歡喜地。我性即實性,實性即佛性。開佛之知見,發真中道,斷無明惑,顯真、應二身,緣感即應百佛世界,現十法界身、入三世佛智地,能自利、利他,真實大慶,名歡喜地也。(圓初住即別初地)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