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二 7月 29, 2025 7:15 am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作者:圓行法師


◎付法之法猶種也,付猶言下也,一切有情,既本自具足,更無所欠,亦無有缺少甚麽,向甚道有情邊 來下種耶?
此之有情,指覺有情而言,然有情可分 覺與迷之兩大類,覺之有情,正堪付法,故言有情來下種耳。
◎其理由,就因其心地上,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之果,還從自而生。
其自識自見之 本心本性,本自無生,還生之時,生亦不自,故曰:「果還生」也。
◎因覺 有情本心地(見性是果)還自生 見性之果。所以來下種,付其如是之法而云爾。
◎◎故實際無有情,有情本無故,何有覺迷之可言?亦無有法可付,猶無種來下,亦無有性之自見致果。
見自本性云者,其果無有也。既無有 自見本性之果,亦無有因 識自本心之因地,而生起如所云見自本性之果者,故曰:「無性亦無生。」

◎第一句道出 付法之意義,第二句非謂別有,第三句會歸本無,第四句了無所得相,衹麽做一場懡囉會而云然。
權實照用,賓主君臣,盡在句中,憑何會取?作麽生道?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二 7月 29, 2025 7:00 am

作者:圓行法師

按:
不虛枉做人是名丈夫,徹知自己 本來分內之事,本心本性,證知其實 本無。
故從動相而用,能含萬法以 名心;從體的能生萬法以 名性,其實是一而已矣。
一相無相,任說而何便而何也。
此之頓門,與《楞伽》之流於漸,時機又別,故有謂便傳頓教云云。
1識自本心,為初悟階段;
2見自本性,為證悟階段。

◎1 蓋一發覺自己之心,原來如此,即是識自本心。
心自識心,非謂別有本心,為我所識者。
如是識自本心,本來之心自識,自識之時,識即不自,了了自爾。
若不如是學法,所學之法 盡皆向外逐求,不就本份上設想,有何交涉?
於外求、外學,有何切實之益?徒見其向外著法相,自本位則忘置,終日馳求於外境,而總不自知。若知 自本份之相狀,其體即知,知相無相,常離知相。
◎知為自用,知實無用,用不自用,自用於知。正用知時,用亦不自,是識自本心。
則學如是法,為直指之傳,始有實益也。但此衹屬初心自達,於本份事了了,未到證悟境界。

2 若識自本心之後,推而廣之,一念心知,一即一切,心境一如,知是能含萬法,能生萬法,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自清淨之本性,了了自見,正見之時,見即此性,性見不二,見亦不自,故謂 見不自見,見即性也。
至此見自本性,原來如此。
正見之時,見亦不自,自性自見,自見自性,自見一切,自一切性,自性一切,自見見自,渾無內外,和融上下,正此之時,便名見自本性,更不再分而出離。
◎如此之見與性,亦無入住想,亦無出離想,亦無取捨想,亦無得失想,還其本來無念、無相、無住之本無。
坦坦然,朗朗然,寂然湛然,是證本來 清淨之相,本無一物 之體,本無有住 之用。
正如是之時,見亦不自覺其在見,是謂見亦不自,打成一片。
法界大總持,般若波羅蜜,最尊最第一,既無住往來,諸佛由此出。
我今亦如此,不論迷與悟,見性不見性,都是從此出,打破渾沌竅,虛空呈孔罅,從來無人補。
如是即名丈夫,以其能破此渾沌竅耳。堪與天人為導師,能破三界,不壞法性故也。
自性即如此,三世諸佛從此出,故亦名為佛。
若說妙,妙在平平,無甚奇特;若說不妙,為甚識見者稀,少到可屈指?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二 7月 29, 2025 6:57 am

《心燈錄》卷四
無位真人


  客曰:「濟公所說說法道人、聽法道人,又雲無位真人,曰道人,曰真人,恐非吾輩凡流所能當之也。」
餘振威喝曰:「汝怎麼在此兩字上 生如是邪解?你來聽道求道,即是道人,兼謂舉世人人是佛,非謂明道求道之人 才是佛而他人不能也。界,隱則無形無相,顯則變化難拘。人也。何界而非此人之修為 而成之耶?斷嗔恨,造天魔阿修羅相。日說法而無法可說,終日度生 而無生可度。

  臨濟公單提正印,只要明此人 即是佛祖,並無一法與人。
故曰:「你取山僧口語,不如休歇無事去。」
蓋謂能明此人,使他自在,萬萬不可向外馳求,被他萬境回換 不得自由,與佛祖有異。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7月 28, 2025 4:32 pm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深度思考(DeepSeek-R1-联网满血版 671B)
阅读全网 68,002篇 相关资料,精选其中的 26篇
已深度思考用时(18.26秒)

智能优选回答
探索法律知识学习路径,2025年PPT助你高效掌握法律精髓
觅知网为您提供精美学习法律知识ppt下载,优质-精品-持续更新.内容完整,方便省时商务-工作总结-公司介绍-竞聘-述职-培训-策划ppt模板齐全,白领,老师办公优选
查看详情
广告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点击试试深度搜索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是禅宗核心教义,出自《六祖坛经》。五祖弘忍对六祖惠能开示时强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1811 其内涵与实践意义如下:

一、核心含义:明心见性是修行根本
本心即佛性

本心指众生本具的清净佛性(如来藏),超越生灭、垢净、增减11118。
若未认知此本性,所学佛法仅成知识积累(“佛学”而非“学佛”),无法解脱烦恼3711。
无益的根源

执着外相:追逐经文字句或形式修行,却未向内体悟自性,如“说食不饱”11。
盲修瞎练:未明心性时,持咒、念佛易流于表面,甚至因妄念增多而退转38。

二、为何“识本心”是修行前提?
修行方向的确立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唯有识本心,才能以真心统摄万法,避免被妄念牵引1118。
例:黄檗希运指出:“一心生万法,离真无妄”,真妄本一体,悟后烦恼即菩提18。
破除二元对立

未悟者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陷入对立;识本心则超越分别,回归“众生一体”的平等观117。

三、如何实践“识本心”?
向内觉照,非向外求索
五祖弘忍传《金刚经》至“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惠能顿悟“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1117。
方法:日常中“反闻闻自性”(观照能听能见的本体),而非追逐外境814。
息妄归真,坐断三际

通过参话头、持戒等方式,截断过去未来念,安住当下“历历孤明”之心1116。
如元音老人所言:“长养后得智”,悟后需在境界中 磨练保任14。 念珠手串
从“行”入“知”的路径
初机者可借小乘法(如十善业)积累资粮,但最终需回归大乘见性3。
误区:将《弟子规》等行仪等同究竟,忽略心性根本,则“如擦黑板绳结而真结未解”116。

四、对现代修行者的启示
警惕“佛学化”陷阱
研究经典却未实修,易成“佛学家”,与解脱无关37。
生活即道场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识本心者于日常烦恼中见性,如拨荆棘自脱116。
根器不同,善择法门
禅宗直指人心,净土持名念佛,皆需以“信解自性”为基,方得实益37。
六祖惠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即对本心最直彻的诠释11。

关键点总结:
阶段 特征 结果
不识本心 执文字、外相,妄念纷飞 学法无益,反增困惑
初识本心 破我执,见空性 修行始入正道
彻悟本性 烦恼即菩提,日用无非般若 成“无位真人”(自在人)
提示:欲深入实践,可参《坛经》11 或黄檗《传心法要》18,并寻明师指点,避免“以盲引盲”。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7月 28, 2025 4:27 pm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找到 26 篇资料作为参考
3步已完成


智能优选回答
探索不识本心学法无益,AI智能助手助你在线生成心得体会
智能AI写作,一键在线生成内容,学法用法心得体会心得体会1000字,原创真实,采用4.0模型引擎,助力高效办公.学法用法心得体会心得体会1000字,可任意复制编辑,提供丰富场景...
查看详情
广告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点击试试深度搜索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核心内涵与意义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是达摩祖师十大箴言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了解自身本心的重要性。若盲目追求外在知识和技能,而不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本质,那么学习将是徒劳无益的。它告诫我们在学习和修行中,首先要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内心1。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本质(或本性、初心),那么学习各种法门或知识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在佛教等修行体系中,本心通常指的是人最原始、纯净无染的心性,它超越了世俗的烦恼和执着。如果一个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即使学习了再多的法门和知识,也难以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2。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出处与修学阐释
出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是《坛经》里的说法,这是祖上修学的经验之谈3。
修学阐释
与大乘法的关系:大乘佛经里,佛陀要求的,往往是“非学大乘法而不能识本心”。从祖师经验这方面讲,若有师父引导,直指人心,用言语和方便让徒弟首先“识自本心”,进而再“广学多闻”,研习大乘经典,直至通达无碍;若无师父引导,就只能靠硬学大乘法教,从世尊佛经的文字言语中,完成“识自本心”的过程3。
先识本心的重要性:一定是“先识本心”,之后才能得到“广学多闻”的真实利益。很多硬学法教的人,因为一直没有契入“识自本心”的状态,最终变成了一个佛学家。虽然学的很多,见的很广,最后统统变成了佛学学问,没有实质上的“悟入”,这对于了却自己的生老病死,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
明心见性是关键:学佛要抓住核心,才会事半功倍,学佛就是要明心见性、背尘合觉,祖师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明心见性以前,无论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逃不出盲修瞎练的范畴5。
如何理解“识本心”及其与“学法”的关系
“识本心”的内涵:佛说“无一众生,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句话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切众生,当然也包括你、我,都有佛性,本来都是佛;因为妄想执着的障碍,佛性本具的智慧妙用不能证得;放下妄想执着,就能恢复本具佛性5。
“识本心”与“学法”的正确关系:要想不做“佛学家”,就一定要先入实修,皈依受戒,持咒念佛,听闻大乘法教,最终识自本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识本心”与“学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职能,先识本心,之后学法才能得到真实利益3。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要我们在境相上回光返照,体认能起作用的自性,进而绵密保护,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持之以恒,除尽习气,必将成就无上道果5。
以上内容均由AI搜集总结并生成,仅供参考
类型:泛类其他
分享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7月 28, 2025 4:03 pm

作者:圓行法師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五祖聽到能祖如是一氣說出 五個何期,乃知 其真悟見本性,本心 同歸本無之際,而復具足一切,無欠無餘。
◎乃謂之曰:「不認識 自己本來真心,學盡千萬經法,無益於本來心性,實與本來之心性 不相關涉;若識自己本心,見到自己本性,此之心也、性也、識也、見也,完全是一片,從言說而分別名之耳。如是明識之本位,乃即是心,見之本位,亦即是性。
如是知見,即名大丈夫,堪作天人之師,直是正徧知之佛矣。」
於是三更子夜,受五祖印定,傳其祖祖相承之法,外面諸人盡皆不知,便傳付其頓教嗣祖之信衣及鉢並言句。曰:「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持,而不忘失。廣度有情,流通徧布於將來,莫令此頓法別傳之宗斷絶。責任都在汝身上,善自行之。」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7月 28, 2025 11:09 am

作者:圓行法師

初〈法會因由分〉、二〈善現啟請分〉、三〈大乘正宗分〉、四〈妙行無住分〉、五〈如理實見分〉、六〈正信希有分〉、七〈無得無說分〉、八〈依法出生分〉、九〈一相無相分〉、十〈莊嚴 淨土分〉。


十〈莊嚴 淨土分。
◎成就 莊嚴,淨明心地,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由是證悟 自己之心,本無所住,坦坦然,蕩蕩然,迷 則觸境生心,悟 則對境不生。
體自無生,本來無住,所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到此之際,無棲泊處,即是不可思議 解脫自在,即是行諸佛所行之道,即履踐祖師 妙行無相之迹,發揮自己 本具之智種,至於圓滿。
如是相應,便是大悟境界。
從此以後,更不復起 思惟妄想分別,一切相泯然,一切境湛然,正智即真如,真如即正智,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不知不覺間,得到如此境。初發覺之時,便名大悟,以後漸歸平淡,便是脚踏實地也。

:mrgreen: 細說在 十〈莊嚴 淨土 分〉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7月 28, 2025 10:47 am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作者:圓行法師


◎能祖用對法,成其宗用。神秀心存有見,身是菩提。今言菩提本無,直道見處,更何有於樹、於身等見?以言心之能覺,尚不可得,謂如明鏡之臺,更非實義也,簡直本來無有一物可得,更謂從何處 而惹何種塵埃之名乎?

◎此心 覺知本無,知亦不立,卓然無依,了了自知,是即了了現前。此了了本無之知,不用拂拭,本來清淨,因本無體性故。無處亦無塵,更何所染而云耶?
此之知見,確超諸見,而自無超越之想;
此之知見,徧入諸見,而自無從入之想;
此之知見,自亦不立,見亦不自,如如相應於本無,如是而已。

因神秀之有偈而作,遂自呈之無偈 成有無一對,來去相因,為中道義,惟有其義之作用。
須明其義 沒有高下之見,使人生起 取捨得失之心。
若人生高下之見,取捨得失之心,則是其人 未見本性可知,猶未能讀《壇經》。
蓋愈遠於此(能祖說出神秀及自己)之偈意也。
◎此能祖 衹在說明 此二偈之用意,意外生心,自離本份,適成凡夫之見而已。學者請加意焉。

:mrgreen: 有,無,真空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7月 28, 2025 10:29 am

《心燈錄》卷四
向外所求 皆是文字名相


濟公又雲:「山僧所說,只是道流 現今目前 孤明歷歷的聽法者。此人處處不滯,通徹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差別境,不能回換,一剎那間 透入法界。」
又雲:「你欲識佛祖麼?只你能聽見祖麼?法的便是。見得,即是一生無事人。
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
欲得生死去住自由,即今識取聽法的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活潑潑地。
。前現今的人,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入三途地獄如遊園觀,入餓鬼畜生而不受報。
看靜,舉心外照,攝心內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
又雲:「動與不動是二種境,還是無依道人 用動用不動。」
湛愚曰:「我今略指出 濟公將說法的人 聽法的人 叮嚀囑咐,說而又說,真可謂婆心極矣。魔濟公見得真、說得苦,說而又說,真可謂婆心極矣。魔濟公見得真、說得苦,總是說到讀者若重。

:mrgreen: 用動用不動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7月 27, 2025 11:21 am

作者:圓行法師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本源真性佛,無少法可得,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而無上菩提,須要得到 一聽言句之下,一念纔動之際,識自本無之心,體見自位 本無之自性。
◎此之識也,見也,本心也,本性也,就是無上菩提,實同一體性,名字別耳。
衹因有念、有求,則心性 有生,有滅;
但證無念,無求,則心性 不生不滅。
◎因無念 則不起分別,有何生滅可得?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是名無上菩提。
所謂正無念之時,無念不自,了了常知,則萬法盡通。自爾若有滯礙,若有念,則有滯礙,衹通一法,如何通萬法耶?
甚至一法不通,何以故?一通一切通,一法通時 法法通故。
此之境界,最為真實,此之真實,一真一切真。
◎何以故?無上菩提,乃最真故。如其最真,一切境界 本自如如。以言萬境,則萬境自如如;以言自心,心境自如如。
此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如如不逾,了了常知。若如是見者,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
若如是知,即是自性之 無上菩提也;
若如是聞,即言下 識自本心;
若如是覺,則當下 見自本性,是謂不生不滅。
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自聞、自覺、自知,六根受用境上,了無滯礙矣。
如此開示,徹底了未?
◎神秀大師聽是聽到,了則未了,此事大須時節因緣也。然此無上菩提之獲證 在一句說話中,分明直指,毫無隱匿,特人多未會耳。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