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1月 08, 2024 8:44 am

天台.智者大師


智顗 (538~597),隋代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人,俗姓陳,
父親是梁朝的將軍。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
(一說三祖,即以慧文、慧思為初祖、二祖)。
其母在懷孕時,曾夢見五彩的香煙繚繞在懷,
想要拂去時,卻聽到有人說:
「這是宿世的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為甚麼要拂去呢?」
當師出生的那一夜晚,滿室通明,直到第二天夜裡,光明才散去。
全家大喜,欲殺豬宰雞慶賀一番,不料火燒不起來,湯也燒不熱,
慶祝的事很不順,又突然有二僧人敲門,說:
「這小孩有厚德,日後必出家修行。」
說完之後 即消失不見,令在場的眾人 都十分訝異。

大師的眼睛是重瞳,古來的聖賢豪傑如舜、項羽等,都是重瞳。
父母擔心此異相 招來禍害,便刻意掩藏,但終為外人知曉。
師從小睡覺必定合掌,坐必定向西方,稍長即不亂吃東西,
見佛像便拜,遇出家人則十分恭敬。才七歲,
就喜歡到寺院,出家人見師與一般小孩不同,
便教其念誦《法華經》的〈普門品〉沒料到只教一遍,就會背誦了。
父母愛子心切,怕其出家,不准他繼續念誦。
十五歲時,正值梁末兵亂,家人分散,感嘆榮華富貴不久長,
遂發願出家修行,荷担如來家業。十八歲,禮湘州(湖南長沙)
果願寺法緒和尚出家,授以十戒,並依慧曠律師學律。
之後,隱居大賢山讀誦《法華經》、《無量義經》與
《普賢觀經》,約二十天,三部經已讀得精熟。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聽說慧思禪師從北方南下,居於光州(河南光山縣)
大蘇山,就前往依止之。

慧思經常感嘆:
「過去在靈山同聽《法華經》,宿緣所致,現又重聚矣。」
即為其說四安樂行。師於此山修法華三昧,歷經三夜,
當念誦至〈藥王品〉:
「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句時,
便豁然解悟,於定中 見慧思在靈鷲山七寶淨土上,
聽佛說《法華經》。
慧思常派他代為說法,聽者皆十分佩服 其睿智和辯才。
除三三昧、三觀智不甚精通,需向慧思請教外,
其餘的,慧思都任其闡釋、發揮。
有一次,慧思坐在聽眾的席次 聽其講解,就對眾徒說:
「此吾之義兒,恨其定力少耳!」師學成之後 便向慧思辭別,
慧思說: 「你與陳國有緣,前往弘法 必能利益眾生。」

陳光大五年(567)師率領法喜等三十餘人,到了金陵(南京)弘揚禪法。
兩年後,受請住瓦官寺,開講《法華經》題,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
奠定了天台宗教觀的基礎。師在瓦官寺約八年,除講《法華經》題之外,
又說《大智度論》和《次第禪門》,並寫《六妙法門》,當時的達官貴族,
對師非常崇敬,經常往瓦官寺聽法,而江南地帶的名僧大德,
也紛紛率徒眾前來 問道參禪。

陳太建七年(575),師離開金陵,入天台山,在北面山峰,
創立伽藍。又往寺北的華頂峰,修頭陀行,晝夜禪觀,
忽然狂風,雷廷震吼,魑魅蜂湧而來,各各吐火怪叫,
極是恐怖嚇人,師不為之所動,保持正念,
這些現象即一一消失。
又突然之間,出現身心煩痛,如被火燒,
並看見亡故的父母,把頭枕在自己的膝上,苦苦哀號,
師知這些只是幻相,仍依法修持,不為所動,
未久這些現象 也消失了。又突然出現一西域僧人,曰:
「能在各種情況下 制敵勝怨,方才是勇。」

陳後主至德三年(585),受陳後主的七番懇請,
師又回到金陵,住於靈曜寺,被迎至太極殿講《大智度論》、
《仁王般若經》,慧曠、慧辯等名僧
都奉命參加討論。後移居光宅寺,講《法華經》,由弟子灌頂隨聽隨記,
錄成《法華文句》。此後,師所說經義,多由灌頂筆錄成書。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督,
非常崇仰師之修養,欲從師受戒,遂頻頻致書遣使禮請。
師三次婉辭,都推辭不掉,乃請王許其四願,
則同意前往。四願為:
一、勿以禪法相期, 二、勿以世俗應酬相求,
三、隨時可以自由行動,四、應允隨時能回歸林野山澤中。

楊廣一心求淨戒,便毫不猶豫答應。師為楊廣授菩薩戒,
受到「智者」的稱號。從此,師被稱為「智者大師」。
開皇十三年,師回到故鄉荊州,在玉泉山 創立玉泉寺。
玉泉山地形險惡,荒山草叢,毒蛇遍野,師在此建寺,百姓稱快,謂:
「三毒之藪,踐者寒心;創寺其間,絕無憂慮。」但好景不常,
那年春天乾旱,因此百姓又改口說 是建立寺院,觸怒了山神,故遭此災。
師便率領弟子們 到泉水的發源地,誦經祈雨,不久便感得風起雲湧,
大雨如注,那些謠言 便不攻自破。師在玉泉寺兩年,
宣講《法華經玄義》和《摩訶止觀》。

開皇十五年春天,師接受楊廣之請,再到揚州弘法,並撰《淨名經疏》。
九月,辭歸天台,重整山寺,習靜林泉,並於病中對弟子們口授《觀心論》。
開皇十七年(597)十月,楊廣又遣使 入山迎請下山弘法。
師臨行前,將身邊物分贈他人,又預先設定新寺地,勾畫寺圖藍本,
並囑咐弟子:「在此建佛寺,如同我畫的藍本,這莊嚴的佛寺,
在我死後落成,我無法看到,但你們會看得見。」師標定寺基後,
即隨使者啟程,走到石城時,竟然生病了。師謂:
「晉王希望我下山弘法,我未辜負其期待,但我知 會在石城圓寂,
因此不必再向前趕路。把我的衣缽、道具分為兩分:
一分供養彌勒菩薩,一分充作羯摩。」
然後面向西方,稱念阿彌陀佛 和觀世音菩薩聖號。
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圓寂,世壽六十,僧臘四十。
師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圓寂後,晉王依照師的遺願 在天台山創見佛寺,
於大業元年(605)即帝位時 賜名為國清寺。師弘法三十餘年,著作非常豐富,
少部分是親自撰寫,大部份由弟子灌頂筆錄成書。著作有《淨名經疏》、
《覺意三昧》、《小止觀》、《法華三昧行法》等數十種。
師建立了天台宗的解行規範,其中的《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
《摩訶止觀》稱為天台三大部,《觀音玄義》、《觀音義疏》、
《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
稱為天台五小部。其特色在教觀雙運,解行並重,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1月 08, 2024 8:26 am

朱 士 行
─ 漢土第一位依法受戒之比丘 ─


朱士行,曹魏時代之穎川(河南許州)人,少年出家。
曹魏嘉平年中(249~253),曇柯迦羅傳來《僧祇戒本》,
並提創行羯摩法受戒,師依法受戒成為比丘,不同於之前僅僅以離俗出家
的為僧者;因此,後人將師當作漢土真正比丘的第一人。
師出家之後,專心致力於研讀經典。當時最流行的譯本是《道行般若》
(漢靈帝時竺佛朔譯出,亦即《小品般若經》之舊本,文句比較簡略,
義理也不夠完備。)師在洛陽便常常講解此經,覺得此經之譯本文意
隱晦、艱澀,刪略頗多。師常慨嘆:「此經乃大乘佛法精要之所在,
但所譯的本子義理未盡。」遂立志發願西行 尋找原本來彌補這一缺憾。

師於曹魏甘露五年(260)從洛陽出發,西行出關,
渡過沙漠,輾轉到了大乘佛法盛行的于闐(新疆),
果然得到《放光般若經》的梵本,
共九十章,即派弟子弗如壇 把經本送回洛陽。
正要出發之時,于闐的一些小乘學僧 向國王報告:
「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
國王是一國之王,此事若不加以制止,
將來必定會擾亂大法,欺惑漢地民眾,此乃國王之過失。」
因此,國王就下令 不准把經典帶出于闐。
師得知這消息後,十分悲痛,就請求國王 以焚燒經典為試驗。
國王准許了師的請求,於是就在宮殿前堆起木柴,以火燒之。
師走至火堆之前,發誓道:「若佛法應當流傳漢地,經書不應被燒毀,
如果不能得到護祐,也只好聽從天命之安排了。」
立誓畢 就把經典投進火堆中,大火馬上熄滅,經書一字無損,
大家十分驚異,讚歎佛法的神通廣大。終於獲准 把經書帶出于闐,
於西元二八二年送回洛陽。
之後又過了十年,於西元二九一年才在陳留界內 倉垣水南寺 由無羅叉比丘
(西域人,稽古通今,博識多學。)和竺叔蘭居士(印度人,
其父輩時避難於河南;居士少年時好游獵,由於親見殺生的種種因緣果報,
就改邪歸正,學習佛法,博究音律,擅長梵漢兩種語言。)
合譯為漢文,稱為《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與《光讚般若經》是同一部經典的兩種譯本,
《光讚般若經》是由于闐僧人祇多羅在西元二八六年帶來,
由竺法護在同年中譯出,傳來的時間比《放光般若經》晚四年,
但譯出的時間 卻早五年。譯文完全依照印度文句直譯,不加修改潤飾,
內容雖然詳盡,但言辭直拙,缺乏文采。
而《放光般若經》的譯文則文字精練,崇尚簡約,刪減了重複之處,
從而使每項內容 都凸顯易見,一目了然。然而崇尚簡約,
就必然對經文有所割捨,及謄寫時 總是以竺叔蘭翻譯的為準則。

《放光般若經》的譯出,對當時的佛學影響重大,
譯本盛行於華夏京師,凡有心學習的都奉為圭臬。
中山(河北定縣唐縣一帶)支和尚派人到倉垣,
用斷絹謄寫,帶回中山,中山的最高長官 以及眾多僧眾,
於中山城南四十里處,持幢幡隆重迎接這部經,可謂空前盛況。
當時學者如帛法祚、支孝龍、竺法汰、于法開等,
或者加以注疏,或者從事講說,
都借著《放光般若經》來弘揚般若學說。
師終生留在西域,八十歲示寂。
依西域的習俗,採用火化,當柴火都燒盡時,
身體卻很完好無恙,大家十分驚異,主持葬禮者 乃念道:
「如果是真得道,身體則當化為灰燼。」話音剛落,屍骨即碎散。
於是收拾其遺骨舍利入殮,並為之建塔紀念。師之弟子名法益的,
從于闐回來,就把親眼目睹 其師的事跡流傳開來,
於是師的神異事跡 就普為漢人所知了。
師生於魏晉玄學(老莊玄理)盛行之際,而佛教的《般若經》
也正於此時傳來中國,般若學說頗契合當時之時機,因此得以普遍傳揚,
而《般若經》的傳譯,師之功德獨卓。

師自曹魏甘露五年(260)離開洛陽,西行求法,
至太康三年(283)卒於于闐,共二十多年,師行萬理路,
搜尋梵本,並派遣弟子 將梵本送回漢士,
所願得遂,而己身卻卒於異域,可謂為法忘軀。之後,西行求法者,
代不乏人,師可謂開風氣之先者,是西行求法的第一人。
四百年後,
唐代玄奘大師 繼承前人之志業 而邁越前古。論及成就,師固不能與之相抗衡;
但誓志堅貞,風骨嶙峋,則亦不多讓焉!

文:千佛山雜誌 編輯部 / 出處:高僧傳略記 /期數:229期 2008年9月刊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1月 08, 2024 8:00 am

禪宗歷代法偈-禪宗公案314


釋迦佛入涅盤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至尊釋迦牟尼佛傳法之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葉尊者傳法偈: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難尊者傳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傳法偈: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傳法偈: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傳法偈: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六祖彌遮迦尊者傳法偈: 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須蜜尊者傳法偈: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傳法偈:虛空無內外,心法亦然。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傳法偈: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十祖脅尊傳法偈: 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馬鳴尊者傳法偈: 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法偈: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龍樹尊者傳法偈: 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嗔亦無喜。
十五位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十六祖羅多尊者法偈: 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雲何起?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法偈:心地本無生,因地従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是。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法偈: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傳法偈:言不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偈: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羅尊者法偈: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偈: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從華開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祖師偈:吾本來磅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傳法偈: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鑑智禪師傳法偈:華種雖因地,従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傳法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六祖慧能大鑑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南嶽懷讓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馬祖道一禪師傳法偈: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尺童——
心心法法心心法,心花心花。
情種種情情種種,瓜果果瓜果。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11月 07, 2024 9:30 am

溈山靈祐禪師摘茶次,欲示仰山證入體性之法門。
(緣起於現象兼帶本體界,禪師見仰山終日性用,未得空理,欲與他參究理事體用道理。)

禪師謂仰山曰:「終日摘茶,袛聞子聲,不見子形。」
(整日只聽汝喋喋不休,未見汝體性顯露片刻。)

仰山撼茶樹。
(振撼茶樹,以示其體,及體之用也。)

禪師曰:「子袛得其用,不得其體。」
(振撼茶樹亦僅得其用而已,卻不能悟其體性真實!)

仰山曰:「未審和尚如何?」
(請和尚垂示,應如何始得?)

師良久。
(當下即是,動念即乖,若不如此用功,將永無了悟體性,證得無上禪定解脫力。)

仰山曰:「和尚袛得體,不得其用。」
(師父僅會住空守寂,不得其用。)

禪師曰:「放子三十棒!」
(執著有為之法,始終不能真實了悟自性,更未能體會 本無自性;體性 因緣而生諸法,超現實中 吾等體性自應緣之道理。仰山師只逞口舌之能,更不聽教導,該放三十棒!)

仰山曰:「和尚棒某甲喫,某甲棒教誰喫?」
(戲罵之間,傳承心法,乃禪宗之特質。)

禪師曰:「放子三十棒!」
(再加三十棒可也。)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11月 07, 2024 7:50 am

拖死屍者是誰


  高峰原妙是南宋時的一位偉大禪師。
當他老師第一次要他參「趙州之無」時,他便盡力參證這個問題。
有一天,他老師雪岩欽和尚突然問他:「誰替你 拖個死屍來?」
  這個可憐的傢夥不知怎樣回答。  
  他的老師很嚴厲,常常打人。
  
  後來有一天,他在夢中 想起他的另一位老師。
老師曾要求他參悟「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公案,
這使他三天三夜沒有閤上眼。在這種內心極度緊張狀態下,
有一天他看到五祖法演給自畫像的題詞,其中有兩句是:
   百年三萬六千朝,  
   反覆原來是這漢!
  這使他突然打破了「拖死屍者是誰」的永久疑團。
他整個改變了,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高峰在語錄中 告訴了世人 在那些日子裏他的內心傾向:
  「當我回到參堂一個月之後,有一天夜裏,睡夢中突然間注意到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問題。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我失眠了,
忘記吃東西,也不辨東西,不分晝夜。
當我擺餐巾擺飯碗甚至上廁所時,不管走動或停下,不管說話或默不作聲,
我整個生命都充滿著『一歸何處』的公案。我的心不曾想到別的事情,
即使稍微想到一些與這問題無關的東西,也不能夠。
我像是被釘住 了或是被膠住了,不論我怎樣想擺脫也無法動一下。
雖然我置身於許多人或集會中,總覺得好像一個獨處似的。
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我的感覺 是如此的清楚,如此的平靜,
如此的超越一切事物之上!絕對地淨純而一塵不染!
自始至終 只有一個心思。外界是如此的寧靜,我是如此地 忘記他人的存在。
  「六天六夜就像白痢一樣過去了。最後當我跟著大家 到來三塔講經時,
偶然擡頭看到五祖演師的詩句。這使我突然間從恍惚迷離狀態中 醒悟過來,
而從前老師所問的問題『誰能替你拖個死屍來』的意義,也在剎那間領悟了。
我感到這個無邊的空間 似乎破為碎片,而大地 也完全毀滅了。
我忘了自己,也忘記了這個世界。它好像是一面 反映另一世界的鏡子。
我試驗過我所知道的幾個公案,發現它們是非常的明白清楚!
我不再迷惑於般若的妙用。」
  
  後來,高峰見到了他的老師。
老師一見他就問:「誰替你拖個死屍來?」
   高峰大笑。  
   老師想用棒子打他,高峰便握住棒子說:「今日你打不得我!」  
   老師問:「怎麼不能打你?」  
   高峰便拂袖而出。
   第二天,老師又問他:「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高峰回答說:「狗舔熱油鍋。」  
   老師問:「你從哪裏學這些無聊話來搪塞老夫?」  
   高峰說:「正要你疑著呢。」
   老師便高高興興地走了。
  
   大凡公案,都像一把生了銹的鎖,或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初學者未知深淺,便用鑰匙一個勁地桶,一股氣的解,
結果自然是出了一聲冷汗,氣喘吁吁地 累趴在地上。
坐在地上凝神靜氣地想上幾年,鎖也爛了,繩子也斷了,上前一摸,
正要驚喜地進去,卻又發現房子裏 空空如也,於是連呼上當。
而當他驀然回轉身來時,竟意外地發現,
自己原來所處的世界 卻是皓月當空,
群花爛漫,百鳥啼鳴,好一片美麗的天地。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11月 07, 2024 7:28 am

笑一句,道一聲
尺童

香嚴智閒禪師,參師兄溈山靈佑禪師。溈山問:“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智閒禪師茫然無對,感嘆道:「畫餅不可充飢。」
便將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 付之一炬,說道:「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智閒行腳到南陽慧忠禪師的舊址,覺得這個地方挺不錯,於是在這裡住下來。 
一日,智閒禪師正在芟除草木,不經意音,拋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他忽然大悟。
於是便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讚歎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並作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悄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機。 」
  溈山禪師聽說後,對仰山禪師道:“這哥們悟了。”
  仰山禪師道:“這是用心機意識,著述而成。我去當面印證一下。”
  於是仰山便前往見智閒禪師,說道:“和尚讚歎師弟開悟,你試說看。”
  智閒於是說那首見道詩。
  仰山禪師道:“這是舊習記持而成,如果真正開悟了,另外說一下。”
  智閒禪師一聽,便又作一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
  仰山禪師道:“你會瞭如來禪,祖師禪還沒夢到。”
  智閒禪師於是又作一頌,曰: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
  仰山禪師這才印可。

  智閒禪師,有一天開示:「公案這個事,如人在樹上,只靠口咬著樹枝,手腳都抓不到支撐時,樹下突然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這時怎麼回答 而又不摔死?
這時上座虎頭招說:「先不說樹上,請和尚把未上樹時,試說一句。」
(影射香嚴苦參的「父母未生前」公案)
逗得香嚴呵呵大笑,同時也用笑聲印可了虎頭招。

尺童-
石擊竹子發聲,妙聲起時,香嚴突然離境忘言,感受奇特,剛笑人、石、竹如此巧合發聲,突然回想起「父母未生(聲)前」公案,頓悟無生事業。
如來禪嘛,山河大地是如來,得了個全體。
祖師禪呢?瞬目揚眉,吞山吐海,得了個自在。
關於“父母未生時”,也就是未上樹時——既然未上樹,也就沒有樹上許多事,什麼“祖師西來意”,什麼怎麼回答的,全部解套。
今天徹底點破 這個千古坑人句——“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我是誰”,三者並立同等,歸根結底。千百年來,這種話頭,不知坑了多少迷人,也不知度了多少痴漢。
父母未生時,當然無一事,本來無面目,何處弄張臉?
我是誰誰誰,需見如來面,如來說無我,空空無所依。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11月 06, 2024 4:05 pm

剛才,惡狗當選
世紀亦要惡化矣
所以
大家必然會感覺
如萬象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11月 06, 2024 9:43 am

能 所 俱 泯
吳言生


「水月相忘」是禪者審美直覺論的特徵,其根本特徵是能所俱泯。
表達這一觀照的範型,是天衣義懷法語:
「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禪者通過直覺觀照,以體證遍佈宇宙的自性,就形成了直覺境。
它的關鍵 是保持主體心靈的空靈自由,即無住生心。
象徵、吟詠無住生心的,有「急水上打球」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80則:
僧問趙州:「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
趙州云:「急水上打球子。」
僧復問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
子云:「念念不停流。」

初生孩子,雖然有六識,眼能見耳能聞,並不去分別好惡長短、是非得失。
學道之人 要像嬰孩那樣,眼見色如盲等,耳聞聲似聾,如癡似兀,才是真正的受用處。
在急水中行船,坐在船上的人 有一種錯覺,誤認 為水是靜止的。
由意識所衍生的諸法 也是如此。
趙州的答語跟這些譬喻一樣,急水上打球,轉眼就流過。
那僧又問投子,投子說:“ 念念不停流。”
嬰孩六識,雖然不起執著作用,卻念念不停地遷流,如急水之駛。
雪竇頌云:
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
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
修行者到了這種境界,就跟嬰兒一樣,雖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卻不加分別,這就是“無功用行”。
不過雖然是無功用,卻依舊 山是山 水是水。
因為趙州、投子都是宗師,故兩人都深明其意。

“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上句頌投子道“念念不停流”,下句引導讀者仔細觀看:
湍急的河水,表面似乎靜止不動,但是把球子丟在上面,刹那間就流走了,這就是靜中有動。
禪者如魯如愚,像是一潭死水,實際上 卻是一湍急流,
這便是“悟了同未悟”的風範神儀,是受過洗煉的向上境界。
對此投子 以一念一念 流轉不停來表示,念念正念相續,在無心的狀態下,一瞬一瞬都是正念。 
此詩通過對公案情景的生動再現,引導人們 對公案自身進行體證。
六識無功的境界,是淵深莫測的境界,只有宗師 才能達到。
為了避免讀者 受自己評判的干擾,雪竇在詩中以反詰的句式,
啟發讀者開啟般若慧眼,“觀看”急水浮球的“落處”。

表達、吟詠無住生心的,還有“ 三種病人 ”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88則:
玄沙示眾云:
“ 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種病人來,作麼生接?
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
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
患啞者,教伊說,又說不得,且作麼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

僧請益雲門,雲門云:“ 汝禮拜著。”
僧禮拜起,雲門以拄杖至,僧退後,
門云:“ 汝不是患盲。”
復喚近前來,僧近前,門云:
“ 汝不是患聾。”門乃云:“ 還會麼?”
僧云:“ 不會。”
門云:“ 汝不是患啞。”僧於此有省。

玄沙所說的三種病人,並非指肉體上的盲、聾、啞,
而是指昧於真見、真聞、真語之人。
諸佛出世,旨在教化被無明所障,而迷失本心之人,
故玄沙說 如果接引不了這類人,佛法就沒有靈驗。
公案的後半部分,僧用玄沙的話向雲門請益,
雲門以直接動作作答,絲毫不給其僧分別思量的機會,
促使他當下明白,自己本來就是不盲、不聾、不啞之人。
迷失的凡夫,本來具有真如佛性,由於見聞覺知 妄起分別,迷頭認影,沿門乞食,
以致於有眼而盲、有耳而聾、有口而啞。

公案,旨在超越 見聞覺知的分別妄想,撥落見塵明見性,蕩除妄心見本心,以契入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實相無相境界。
雪竇頌,則翻出新境。
頌云:
盲聾喑啞,杳絕機宜。
天上天下,堪笑堪悲。
離婁不辨正色,師曠豈識玄絲。
爭如獨坐虛窗下,葉落花開自有時。

“ 盲聾喑啞,杳絕機宜。”
見與不見,聞與不聞,說與不說,雪竇全都予以破除,
使得障蔽本心 而形成的盲聾喑啞見解、機宜計較,總用不著,然後才是向上一路的
真盲、真聾、真啞,無機無宜。

“ 天上天下,堪笑堪悲。”
堪笑者是啞卻不啞,是聾卻不聾
( 雖然達到 無分別般若智的聾啞,心裏卻歷歷孤明 );
堪悲者 明明不盲卻盲,明明不聾卻聾。
( 雖然有正常的感覺器官,卻溺於聲塵色塵,而使聞見之性聾盲 )

“離婁不辨正色,師曠豈識玄絲。”
離婁乃黃帝時著名的明目者,能在百步外 明察秋毫之末,卻不能辨“正色”,不瞎而瞎;
師曠是春秋時著名樂師,能辨音以知吉凶,隔山聞蟻鬥,卻不能聆辨“玄絲”,不聾卻聾。
正色、玄絲,縱是離婁、師曠也辨識不得。
那些囿於分別情識、淪喪天然本真之人,縱然目明如離婁,
耳聰如師曠,也無法辨正色、聆玄絲,進行對大道的體證。

雪竇此詩,用反形手法,在理性與悟境間,壘起了一道銀山鐵壁,
並指出悟者應有的態度:既不作離婁,也不作師曠,

“ 爭如獨坐虛窗下,葉落花開自有時 ”。
此境界,見似不見,聞似不聞,說似不說,饑餐困眠,任他葉落花開。
葉落時是秋,花開時是春,
各各自有時節 ( 圓悟語 )。 


表達水月相忘禪悟觀照的還有“花如夢”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40則:
陸亙大夫,與南泉語話次,
陸云:“ 僧肇法師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甚奇怪。”
南泉指庭前花,召大夫云:“ 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陸亙是南泉的久參弟子,一天提出:
“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兩句話,認為很奇特。
“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是僧肇《肇論》中的名句。
僧肇此語的思想基礎是 ─ 般若空觀。
依佛教的說法,天地、萬物和我都是因緣所生,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由於其性本空,具有可變性,
因而在不同的條件下,有著不同的變化,
這也就是宇宙萬有,生生不息的原因。

不論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其性皆空,
因此都具有共同的屬性。

然而,對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理性認知,不等於真參實證。
陸亙的問話,並沒有超出經教的道理。
南泉替他指出要害,以破除他的無明窠窟,指著庭前花對陸亙說:
“ 當一個人清淨到了極點,整個身心充滿了光明,寂照時 涵蓋整個虛空,再回頭來看這株花,仿佛是夢中所發生的事。”
這句話就像引人走到萬丈的懸崖上,
然後把他推下,以斷絕他的命根。


詩意謂映現在我們感官上,見聞覺知到的物象,並不是事物自身的真相;
山河大地映 在我們眼簾上的姿態,僅是鏡中之影,而不是山河的原形。
人們的見聞覺知,由於受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所站的立場不同,所得到的觀感也不同。
所以僅僅憑見聞覺知,想體達物的真相,是根本辦不到的,好像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到廬山的形象也就大異其趣。

要體證 如如不動的本來面目,就不能在“ 鏡中觀 ”。
但既然“ 不在鏡中觀 ”,到底要在什麼地方觀?
這就要求參禪者:
立在萬籟俱寂的絕塵之境上,斷滅心機意識的作用,使心靈 渣滓盡化,如同澄潭。
心境雙泯,能所不立,才能體證到:萬物一體的如如。
這是揚棄了感覺,而臻於清澄的心境,始能體證到的境界。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11月 06, 2024 6:50 am

接棒-禪宗公案312
尺童

 !有一天,克勤、慧勤、清遠三人 陪侍法演禪師,夜間走山路,燈半路燃盡熄滅了,黑暗中…
  法演禪師吩咐三人道:“都來一句,隱喻這個情境。”
  慧勤禪師道:「彩鳳舞丹霄。」(我們是得道的鳳凰 夜裡起舞玩金丹)
  清遠禪師說:「鐵蛇橫古路。」(鐵蛇:黑蛇。道路黑如蛇。)
  克勤禪師說:「看腳下。」(黑!這哥們太黑了--天黑呀,別嘚瑟掉坑裡。)
  法演禪師聽了這三人所下的轉語,說:「滅吾宗者,乃克勤爾!」
(還是克勤能滅一切宗門疑難,連宗門都滅,滅得徹底--這個轉語 也挺黑)

  !因為門庭日漸興盛,法演禪師後來 命眾又新建了一座東廚,廚房當庭有一棵大樹,長得非常茂盛,但是對廚房有所妨礙。
當時克勤禪師負責寺務。法演禪師事先囑咐道:「樹子無論如何不能砍。」
可是後來克勤禪師 還是讓人把那棵樹砍掉了。法演禪師非常震怒,舉著拄杖追打克勤禪師,克勤禪師撒腿就跑…
  就在跑的過程中,他突然猛醒:“這老東西平日像佛,今天怎麼跟惡鬼似的?”
  於是便停下,接過法演禪師手中的拄杖,說:“老賊,我今天總算認識你了。”!接棒
  法演禪師一聽,哈哈大笑。
  從此提升克勤禪師 為禪忽悠學會二把手,可以平行代理自己忽悠大眾。
尺童——妄想是禪之賊也。趙州接南泉拄杖,克勤接法演衣缽。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二 11月 05, 2024 10:41 pm

菩提心,就是「真性」,真性不易,是恆常不變的。
不會隨著時間、空間,歲月的改變而變化。
人從出生到童年,由童年到少年,由少年而壯年,如此展轉到晚年以致老年,身體的形相、機能都一直在轉變退化之中,從童顏的細皮嫩肉,逐漸變成雞皮鶴髮,頭童齒豁,老態龍鍾,甚至舉步維艱,形態肢體完全都不一樣了,但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 始終沒有變易。
就像釋迦牟尼佛開示 波斯匿王所說的話:「大王,你從出生到現在,一共看過幾次恆河呢」?
王回答道:「兩次,一次是在三歲的時候,今年六十二歲時也去看過」。
世尊問王:「你三歲和六十二歲時,這個能看恆河的心,是一個,還是二個呢」?
王答:「當然是一個」。
佛說:「
這就是『覺性』,覺性沒有生滅;能知、能覺的這念心始終存在,不會變易」。
所謂「覺性」不變。
故六祖惠能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mrgreen:這就是『覺性』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