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12月 04, 2024 7:37 am

16.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
蘇東坡


無情說法。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既然無情能夠說法,那麼山巒秀色 皆是佛的清淨法身的顯現,山間小溪潺潺的流水聲 也意味著是佛在說法,可是對昨夜 山川宣說的無量佛法,以後如何向別人轉述呢?
詩中以「廣長舌」比喻暗夜溪聲如同說法;
既以「八萬四千偈」表示溪聲滔滔不絕,又以「如何舉示人」說明當下似有所感、若有所悟的心理狀態。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佛陀與我們這麼接近,又時時刻刻對我們說法,有八萬四千偈那麼多的妙諦,那麼多的宇宙真理,我們應好好的領會,再傳播給別人。

佛法遍在虛空之中,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這首詩偈說「溪聲盡是廣長舌」,你要聽佛陀說法的音聲嗎?
聽呀!佛陀音聲在大自然中,生滅潺潺的流水聲 就是佛陀廣長舌的音聲。
你要看佛陀的樣子嗎?「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山嵐 就是佛陀清淨的法身!
徹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從一切事相上 洞見人生,無論什麼聲音,只要你能用心觀照,有所覺悟,那就是佛陀的說法聲。

如果我們懂得這首偈語,生生世世活在佛法裡,時時刻刻把佛法弘傳人間。
萬事萬物 無時無刻都在放光說法,因為一切現象存在的本身 都顯示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説而說」,都是佛的廣長舌。
良介禪師說:「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可知。」
世界現象的本質,不是語言文字 所可以描繪的,光用耳朵聽不能體會,必須要用靈心 仔細的去傾聽,用慧眼深深的去觀照。

蘇東坡對於禪的修持很有心得,他有幾首詩說得很好,把禪的境界分 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未參禪之前的境界:
1「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見山是山)
2真正參禪,是另一番境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見山不是山)
3開悟以後,他又做了一首詩:「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見山還是山) 。

一天,證悟禪師 前往謁見庵元禪師。
他倆夜裡閒談,證悟就舉出東坡的東林詩偈,並讚歎地說:「這也是不易到達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為然,批評說:「這種說法還沒有看到路徑,哪裡說到了目的地呢?」
證悟: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消息?」
庵元:「是門外漢而已。」
證悟:「和尚慈悲,可為指破?」
庵元:「且從這裡用心參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 落在何處?」證悟聽了茫然一片。
整夜深思,無法入睡。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忽聞鐘聲,恍然大悟,去其疑雲,
說道:「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拿此偈語奔告庵元禪師,庵元說:「向你說是門外漢嘛!」

禪,不是用語言能說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寫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
禪,完全是透過悟 才能體認的。證悟禪師的一夜深思,那鐘聲終於敲開了心扉。
禪不是知識,是靠自己實證體悟的。
花開花落,緣起緣滅,空有不二,自然之道 乃無常生滅之法。
東坡欲從溪聲山色了悟真性,而不知聲色與見聞等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原是妙明真心,
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mrgreen:聲色與見聞等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原是妙明真心,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12月 04, 2024 7:23 am

14.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

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 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裡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
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
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
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
人們所看到的萬千異態畢竟是局部景致,而並非廬山的本來面目。
原因就在於遊人 未能超然廬山之外統觀全貌,一味山間留連,見木不見林,自然難見其本象。
有一個人有七頭牛,他在牛背上數牛,怎麼數都少了一頭。
不放心地下來重數,沒錯啊!是七頭牛。再跨上牛背一數,咦!怎麼又少了一頭?
這就叫忘失自己,一如身在廬山不知廬山真面目。
如果我們能跳出身心的桎梏,從宇宙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就能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人生的真相。

移步換形法: 亦稱“移步換景法”。
移步即觀察點的變化;換形即景物的轉換。
移步換形法,就是以遊蹤為線索,不斷變換觀察點,來描繪風光景物的寫作方法。
運用移步換形法,“移步”與“換形”同步進行,移一步,換一形,遊蹤多變,景物常新,步步將讀者引入詩情畫意的美好境界之中,令讀者流連忘返。

作者以“移步”為序,不斷“換形”記游,可使文章線索分明,方位清晰,
使所繪景物生動逼真,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運用移步換形法時,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徵,切忌千人一面。
而且從不同的觀察點 所看到的具體景物,不但要各具特色,還要通過對這些 具體景物的描述,反映出景物的總體 特徵和面貌,使之和諧一致。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12月 04, 2024 7:14 am

13.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東坡—

形容一般人嚮往廬山的濛濛煙雨 和浙江錢塘潮水的澎湃,
很遺憾一直沒有機會 登臨廬山及親見浙江錢塘潮水。
後來終於親臨廬山感受濛濛煙雨,也看到浙江錢塘澎湃潮水,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覺得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 不就是浙江潮水嘛!
“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我們對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對得不到的東西 總是一心追求。
廬山煙雨在未曾體會之前,它是神奇的廬山煙雨,見著了,心裡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 在未親見之前,它是澎湃壯觀的浙江潮,你到了,它還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減。

佛法,就是以平常心 對治好奇心,萬事萬物 皆有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 才是我的,非要見到才是我的。
沒有見過的東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聽,不必刻意渲染。
只要我們用平常心 來看待這個世界,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無也好,能夠不在這些外境上面計較、起煩惱,一切就會顯得那麼自然,那麼本色了。
很多人憤世嫉俗,有懷才不遇的慨嘆,實在是多餘的。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世事無常,諸相皆空,只要一顆平常心,世間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做鏡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憂愁;
無,也可以心靈自在,深入體會無限、無邊、無量!
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氣,失去是結緣。常懷一顆平常心
,能讓我們在生活裡 不因好奇而顛倒掛礙!

劉家昌驚傳癌逝 最後遺願:盼我死的時候,大家再唱一次 《我是中國人》

軟體之美 » 週二 12月 03, 2024 9:03 pm

https://www.taiwanhot.net/news/1087837/ ... A%E3%80%8B
83歲的愛國作曲家劉家昌驚傳癌逝的消息,根據媒體報導,他的香港友人證實他昨日病逝,年初發現腦跟肺部有腫瘤,不願積極治療,家人低調不公布死訊。

Re: 公案很難懂

軟體之美 » 週二 12月 03, 2024 8:52 pm

新老怪 寫: 週二 12月 03, 2024 8:35 pm正確無誤
先搞清楚我爺爺100%南方中國人
他明媒正娶我祖母

我擁有10個國家血統
不成立你的強姦幻想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二 12月 03, 2024 8:35 pm

新老怪 寫: ↑士兵定姦當地女人
有此血脈,可憐啊
老阿伯


軟體之美會

別忘了你的漢族殺漢族
你逃難到台灣島
正確無誤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二 12月 03, 2024 8:32 pm

二、道德經第一章 通行版經文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3.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說此章,文分三段,第一段說明 “道” 的體用,第二段說明 “一心三觀” 的入道法門,第三段則是三觀具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的証道法門。

三、第一章真諦解說 第一段: 道之體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段總言道之體用,為此經之總論。所言道者,乃真常之道。大道沖虛,無相無名,幽微寂寞,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詮。大道本無言,藉言而顯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可道之道,即語言、文字,皆是方便假言說,如指標月,非真常之道的本體。

3.1 道可道,非常道。
道,乃無名、無相、無形、無色,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不生不滅、寂而常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此道即是佛經裡所謂自性、佛性、真如、法性。

可道,著於竹帛,鏤於金石,可傳於人者,可道之道,是道之用。

至道無形,至理無言,雖理絕名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麤而現形,非言無以設教。依道言理,則是真理;循理言道,則是真道。

常道。常道是真常之道,自然而然,隨感應變,擬物不窮,不可以言傳,不可以智索,但體冥造化,含光藏暉,無為而無不為,默通其極。

非常道。夫道者,「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口既能言,有所形容,有所指示,亦必有所變換,既有變換,則非真常之道。言可以詮道,終不能盡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體道之要,在於心印,不涉言詮。

3.2 名,可名,非常名。
名,指不生不滅之常名,即是無名之常道。可名,凡可名者,後天強名之名,皆是方便假名。文字言說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可名”。

非常名。世人以言詮道,徒求於名稱象色之間,名稱象色可以盡物,不可以盡道,是道之一隅,非道之全體。

道是體,名是用,因體起用,既標其名,即可稱用,稱用既立,故曰可名。故於無名之道,以假名相解說。名以召法,法以應名。是以經之指歸,蘊在名內。尋名得理。文字言說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

3.3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真空妙有,天地皆從道而生。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物皆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天施地化,茂養萬物,亭之毒之,如母養子,故曰為萬物之母。

四、第二段是說明入道的 “空、假、中” 一心三觀法門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乃說明入道的工夫。此即佛經的 “一心三觀” 法門: 觀空、觀有,及有無潼觀的中道觀。

4.1 空觀: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無” 是 “真空、真諦”,意指心恆常處於無念的清靜寂滅狀態。此即修道者,要觀至道,真空妙有,生化之妙。以真諦觀諸法,皆空之理。一切諸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空寂無相。觀是以體驗者觀照萬物。妙是不能用意識、思維的妙觀察智。觀空不著空。

空觀,是用般若智,先觀一切外境,皆是緣起假象,當體即空,本非實法。次觀自身四大假合,終歸壞滅,離四大之外,本無實我,其次再觀六識妄心,生滅無常,離根塵之外,本無自性。修空觀,破我直及法執,了知過、現、未三心不可得。上士見微知著,睹其未然,已盡其妙。

4.2 觀有、假觀: 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有” 是 “妙有、俗諦”。此句是觀有、假觀。”假觀” 是用般若智慧,觀一切境,雖體達空義,而不廢緣起諸法,能夠應物隨緣,於一切境上不生執著。又修假觀,泯色身之我,破我執。假觀即對外界一切有相物質不染,了知一切法畢竟歸空。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

此句意指心常處於念頭剛剛生起的時候,即有了念頭的時候。虛無之道體,既成有名之萬物。是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是則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而非道之所在。如此深觀,纔見道之妙處。

修道人在常有之中,觀察道之歸趣,隱微之處。即觀萬殊歸一本之理。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端倪, 指推測事物的始末,也指頭緒、跡象、窺測、捉摸、邊際。)

4.3中 道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同謂之玄” 是有無、空有齊觀的中道觀。中道觀是用般若智,觀一切法非空,非假,皆是中道,徹證性相不二,色空不異之理,不取不廢,圓融無礙。修中觀,空幻一如,泯虛空之我,破俱生我執;即修中觀,空有雙超,泯我法二執。

“此兩者”,謂常無、常有,空觀、假觀也。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做兩邊,故在此說,此兩者是一體的兩面。有無之名雖異,其實皆在無極中而所出。

“同出”:無有,空假,都是一個心的兩種狀態,區別只在於觀察者的角度不同,有欲或無欲,主觀或客觀。叫同出,有如水和浪花一樣。意謂我觀虛無體中,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觀有,不單是觀萬物之象,而是觀虛無妙道之理。是則有無並觀,同是一體。意謂有不自有,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固有無相生。

又恐人又疑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故又釋曰,”同謂之玄“。玄的本意是指黑線與紅線,交替編織而成的絞狀絲繩。即有無是交織在一起,緊密不可分。亦即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名殊理同;從可道可名之有,可契入真常無名之無。

五、第三段: 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而入眾妙之門,達到見性成佛境界。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大道體中,不但絕有無之名,抑且離玄妙之跡,因此修道工夫至此,雖是有無同觀,若不忘心、忘跡,仍不能滌除玄覽,還須更進一步,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

玄之又玄是將主客觀、有無,緊密交織在一起,然後再複合,再交織在一起。工夫到此,忘懷泯物,無往而不妙,則可入眾妙之門,此即得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玄之又玄,即《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所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亦即心經所云: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故,菩提薩埵」。耳根圓通法門所說: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禪修, 諸法實相, 道德經 by wtsai.

Re: 公案很難懂

軟體之美 » 週二 12月 03, 2024 8:18 pm

新老怪 寫: 週二 12月 03, 2024 7:56 pm 士兵定姦當地女人
有此血脈,可憐啊
老阿伯

別忘了你的漢族殺漢族
你逃難到台灣島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二 12月 03, 2024 7:56 pm

小小荷蘭藉軍艦佔地台灣
小小英國藉軍艦佔地美澳,
用槍打敗彈箭
士兵定姦當地女人
有此血脈,可憐啊

Re: 花了2200多元驗DNA

軟體之美 » 週二 12月 03, 2024 6:35 pm

新老怪 寫: ↑週三 8月 14, 2024 3:33 pm
軟美兄,你拿得出荷蘭人的血液嗎?
日本學者安倍明義氏《台灣地名研究》云: 「荷蘭人的文書中記載著:鄭軍攻進臺灣時,當時在赤崁之北的荷蘭人先到索蘭(蕭壠,今臺南佳里)避難,可是由於該地不穩,又撤退到麥達(麻豆),更輾轉到多魯哥(哆囉嘓,今台南市東山區),後因食糧缺乏再向北方的帝洛森(諸羅山,今嘉義)退卻」。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