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恆不住 » 週二 4月 15, 2025 10:29 am

新老怪 寫: 週二 4月 15, 2025 7:17 am 《心燈錄》卷二
此我無對待


此我無對待,所以獨尊。
此我無比似,所以獨尊。
此我本不是物,而能生出一切物,且能為物安名,而此我獨無名,所以獨尊。
今強名之曰道、曰性、曰真如、曰阿耨菩提。
人只知求道、見性而證真如 至阿耨菩提,竟忘卻了我,這冤苦向誰可訴?
今向人言,只要知此至近之我,則道性等名 皆歸於我矣,其誰信之?

:mrgreen:其誰信之?
>此我無對待
回:
[彼我]是不是對待[此我]?
怎麼丫口罵人:
[斯道非淺非深,有一等粗浮之人,都在淺處會。]?

>其誰信之?

又說:
{[此我]今強名之曰道、曰性、曰真如、曰阿耨菩提。}
那麼請問[彼我]又是甚麼?
是附佛外道信之隨之。


佛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二 4月 15, 2025 7:17 am

《心燈錄》卷二
此我無對待


此我無對待,所以獨尊。
此我無比似,所以獨尊。
此我本不是物,而能生出一切物,且能為物安名,而此我獨無名,所以獨尊。
今強名之曰道、曰性、曰真如、曰阿耨菩提。
人只知求道、見性而證真如 至阿耨菩提,竟忘卻了我,這冤苦向誰可訴?
今向人言,只要知此至近之我,則道性等名 皆歸於我矣,其誰信之?

:mrgreen:其誰信之?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4月 14, 2025 9:05 am

佛、道兩教之皈依,三寶,說法有異,但是意義殊途同歸。

佛教之三寶為佛、法,僧,六祖解釋自性三寶為佛、法、僧,
他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無邪見故,即無人我 槓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皈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自性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要皈依佛,須找佛處,方可見佛,若不知佛在何處,言謂皈依佛者,無異鏡花水月,空空蕩蕩,了無著落,憑何皈依﹖

道教之三寶為精、氣、神,皈依三寶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此謂之三花聚頂,由後天返先天之功夫也。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4月 14, 2025 8:53 am

《心燈錄》卷二
斯道非淺非深


斯道非淺非深,有一等粗浮之人,都在淺處會。
動雲拈花微笑、喫茶去、洗缽盂等等 眼所見者皆是,不可垂眉閉目,在鬼窩裡作活計。
遂終日揚眉捏目,支手舞足,敲禪床,搖拂子,或棒喝,或拂袖,或竟去,久久將此我竟墮在風動窠窟。
而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真實之義,置之罔聞,乃悟後失之於淺者也。
或未曾悟 而私相傳受,以盲引盲。
近來總是 此輩野狐為崇,愈覺可憐。
有一等豪傑之士,悟後極力向深處精研,如大死人,如枯木,如頑石。
遂得前知 及殊勝神通,將世界看作虛幻,而忘卻拈花實義,總不發一度生之心。
不是發顛狂 如神僧之徒,即是入山不返,避世如仇,如兩個泥牛鬥入海,直至而今無消息者,乃失之於深者也。
總不是悟此我,而行於度己度人之中道。
淺者雖不及此,而胥失之矣。
或有未曾悟此我 而求之於深者,亦得神通,乃外道之事,不可並論。
只看臨濟 德山 趙州 諸公之行履,則悟之矣。
總之要明 拈花示眾,而付金色公 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本是一理,則非淺非深之義可知矣。

Re: 公案很難懂

Sherlock » 週日 4月 13, 2025 12:57 pm

離一念心性別無上帝,咱是這樣認為 :D

Re: 公案很難懂

恆不住 » 週日 4月 13, 2025 12:15 pm

佛性有常樂我淨特質,關於這個佛性我,AI妳如何與上述說法會通?

Perplexity
佛性具有「常樂我淨」特質,這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大般涅槃經》中得到闡述。這個概念與佛教對「自我」的詮釋有密切關係,同時也與基督教的「上帝觀」有所不同。以下是對這些概念的會通與分析:
AI可能沒有人餵牠上帝我與佛教我,最根本差別是甚麼?

其實大家都知道佛教基本原理:

佛教是:宇宙是緣起性空。宇宙觀與人生觀都是無我二空。

他教是:上帝創造宇宙。宇宙觀與人生觀都是由上帝我主宰。

這樣就產生自我的根本差別。

佛教對我的說法是:大涅槃常樂我淨四德,這個[真我]是指佛、佛性故,大覺真心大自在、無罣礙。

他教對我的說法是:三位一體的宇宙真主、神、上帝,有主宰宇宙,創造宇宙一切萬能。

Re: 公案很難懂

恆不住 » 週日 4月 13, 2025 12:03 pm

此我本來是三身
何不說
此我是上帝三位一體呢?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沒有人用[此我]或[彼我]來相對比喻,除非標新立異而已。

佛都說是如來藏義、是佛性
佛拈花微笑,是比喻蓮花,花果同時,
這其中還意味一層是眾生成佛的因,是六度萬行可在法體中圓滿
,而不是眾生已圓成佛果。

所以叫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大般涅槃經: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4月 13, 2025 6:35 am

《心燈錄》卷二
此我本來是三身


  此我本具三身:一曰法身,一曰報身,一曰化身,三身俱足成佛。
說法身示人,易於悟入。
連報身化身說法,人便著相,矻矻難通。
今當下肉身 即報身也,世尊常說法,大眾聽佛之言,追思其理,讚歎其妙,要知都是意見知解。
或一時不落言句,直指真實,在報身上示人,則皆罔措。
蓋此時無言語可追求,無理路可尋究,惟見上座下座,拈花微笑,無可用心處。
哪知道此理 原不要你用心,當下即是。
若涉絲毫用心,則劍去仙人遠矣。

Re: 公案很難懂

Sherlock » 週日 4月 13, 2025 6:06 am

有網友提出問題:

佛教的我
與基督教的我
怎麼區別?

關於各種對「我」的詮釋與深入分析,AI妳有甚麼看法?

Perplexity
佛教與基督教對「自我」概念的詮釋存在根本性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本體論、救贖觀與實踐方法等層面。以下從五個核心維度進行對照分析:

---

### 一、本體論差異:無我 vs. 位格存有
維度佛教基督教
**自我本質**否定常一主宰的「我」,主張「諸法無我」[1][2]肯定上帝賦予的「位格存有」,具有永恆靈魂[3][4]
**構成基礎**五蘊(色受想行識)暫時聚合,無實體性[1]按上帝形象創造,具內在神性印記[4]
**存續狀態**剎那生滅的意識流,如瀑流相續[2]靈魂永存,死後審判決定終極歸宿[5]
佛教透過「五蘊分析」解構自我:身體(色)、感受(受)、認知(想)、意志(行)、意識(識)皆屬無常聚合[1]。如《雜阿含經》所述:「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基督教則強調「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林前6:20),肯定個體在神救贖計劃中的獨特性。

---

### 二、痛苦根源與解脫路徑
- **佛教診斷**:
- 苦來自「我執」與「法執」,將無常誤認為恆常[1]
- 解脫需證悟空性,破「人我執」與「法我執」[2]
- 實踐方法:止觀雙運,透過四念處等禪修直觀五蘊無我[1]

- **基督教診斷**:
- 苦根源於「罪」——與神的關係斷裂[4]
- 救贖依靠基督代贖,重建神人關係[5]
- 實踐方法:信心與恩典,透過聖禮與社群生活成聖[4]

兩者根本差異在於:佛教視「自我認知」為痛苦之源,需透過智慧消除;基督教則視「關係破裂」為核心問題,需透過救贖恢復。

---

### 三、現代心理學的對話
佛教無我觀對當代心理學產生深遠影響:
1. **認知行為治療**:借鏡「無常觀」處理執著型思維模式[1]
2. **身份建構理論**:解構固定身份認同,緩解自我敘事壓力[1]
3. **腦神經科學**:禪修改變默認模式網絡,降低自我中心神經活動[2]

基督教則提供:
1. **存在意義框架**:在流動的後現代社會中提供穩定身份錨點[4]
2. **關係修復模型**:從個體治療擴展到社群性療癒[4]
3. **終極歸屬感**:對抗虛無主義的「被知曉的存在」(加4:9)[4]

---

### 四、倫理實踐的對照
實踐領域佛教進路基督教進路
**自我認知**破除我相,成就無緣大慈[2]以上帝形象為本,活出聖潔[4]
**社群關係**緣起共生,消弭自他對立[1]彼此相愛,在基督裡合而為一[4]
**終極關懷**涅槃解脫,超越輪迴[2]與神復和,進入新天新地[5]
佛教倫理建基於「同體大悲」,基督教則根源於「愛神愛人」。前者透過智慧消解自我邊界,後者透過愛的行動實踐神聖使命。

---

### 五、當代文化衝擊下的調適
- **佛教挑戰**:
- 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中,如何維持「無我」與「責任倫理」的平衡[1]
- 科學唯物論對輪迴說的質疑[2]

- **基督教挑戰**:
- 後現代身份政治對「神聖敘事」權威性的解構[4]
- 神經科學對靈魂實體性的挑戰[5]

兩大傳統皆發展出回應策略:佛教透過正念科學化融入現代醫療體系,基督教則加強敘事神學與公共神學建構。

---

### 思想啟示
1. **認知彈性**:佛教無我觀提供解構固着認知的工具,基督教位格論賦予存在深度
2. **終極關懷互補**:前者破除虛妄,後者建立意義,共同回應現代性困境
3. **實踐智慧融合**:正念訓練與禱告傳統可形成心靈培育的完整架構

當代尋道者可借鏡兩大傳統:在佛教的「無執智慧」與基督教的「關係復和」間,發展出兼顧解脫與委身的生命實踐。這種對話不僅促進宗教理解,更為處理現代身份危機提供多元參照。

Citations:
[1]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self-bud ... y-petruzzi
[2] https://carm.org/buddhism/anatta-the-bu ... f-no-self/
[3] https://www.wisdomlib.org/christianity/ ... sonal-self
[4] https://www.patheos.com/blogs/euangelio ... -identity/
[5] https://jashow.org/articles/buddhism-vs-christianity/
[6] 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216790922
[7] https://carm.org/buddhism/is-buddhism-c ... istianity/
[8]
[9] https://philosophy.stackexchange.com/qu ... m-and-soul
[10]
[11] https://www.middlebury.edu/college/site ... v=bdeOuBFS
[12]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ind ... -buddhism/
[13] https://www.lionsroar.com/buddhism/no-self-anatta/
[14] https://www.middlebury.edu/college/site ... v=lnS8Mf7t
[15] https://academic.oup.com/book/1607/chap ... m=fulltext
[16] http://www.homeoint.org/morrell/buddhism/anatta.htm
[17] https://revelpreview.pearson.com/epubs/ ... c_12.xhtml
[18] http://archive.sciendo.com/IRSR/irsr.20 ... 9-0003.pdf
[19]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113631/
[20] https://encyclopedia.pub/entry/34603
[2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645519/
[22]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anatta
[23]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Christ ... n-identity
[2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206792/
[25] https://www.pewresearch.org/religion/20 ... al-person/
[26] https://www.wisdomlib.org/christianity/concept/my-soul
[27] https://www.mdpi.com/2077-1444/14/3/332
[28] https://www.cru.org/us/en/train-and-gro ... hrist.html
[29]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Christ ... f-the-soul
[3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ligious ... n_the_self
[31] https://rts.edu/resources/what-is-your- ... christian/
[32]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soul-r ... philosophy
[33]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2908758/
[34]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ab ... 0539AB8825
[35] https://metanexus.net/personhood-or-non ... cientific/
[36]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373579/
[37] https://www.buddhanet.net/e-learning/buddhism/nshell09/
[38]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740732/
[39] https://pro-papers.com/samples/religion ... ristianity
[40] https://bigthink.com/thinking/buddhism-anatta/
[41] https://tricycle.org/magazine/no-self-or-true-self/
[42] https://www.mdpi.com/2077-1444/16/3/291
[43] https://carm.org/buddhism/do-buddhism-a ... in-ethics/
[44]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 ... 00217/full
[45]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dharma-kaya
[4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4%80tman_(Buddhism)
[4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att%C4%81
[48]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498085/
[49]
[50] https://www.wisdomlib.org/christianity/ ... stian-soul
[51] https://www.wisdomlib.org/christianity/ ... /true-self
[52] https://www.biblicalcounselingcoalition ... -identity/
[53] https://www.encyclopedia.com/environmen ... n-concepts
[54] https://bible.org/seriespage/mark-4-bib ... pt-oneself
[55] https://www.wisdomlib.org/christianity/ ... l-and-body
[56] https://biblehub.com/q/how_do_buddhism_ ... differ.htm
[57] https://www.academia.edu/24181816/ANATT ... d_HINDUISM

---
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https://www.perplexity.ai/search/nie-pa ... opy_output

佛性有常樂我淨特質,關於這個佛性我,AI妳如何與上述說法會通?

Perplexity
佛性具有「常樂我淨」特質,這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大般涅槃經》中得到闡述。這個概念與佛教對「自我」的詮釋有密切關係,同時也與基督教的「上帝觀」有所不同。以下是對這些概念的會通與分析:

### 佛性與常樂我淨

佛性是指所有眾生內在的佛陀本質,這種本質具有「常樂我淨」的特質。這四德分別是:

- **常**:指如來法身的恒常不變,超越生死與涅槃的二邊[1][3]。
- **樂**:指涅槃的寂滅安樂,遠離一切苦集相[2][3]。
- **我**:指如來法身的自在無礙,超越有我無我二執[1][3]。
- **淨**:指如來法身的清淨無染,湛然無垢[1][3]。

這些特質代表了佛教中出世間的真實常樂我淨,與世間的顛倒妄執有所區別[2][3]。

### 佛性與佛教的「我」

佛教中的「我」觀念在不同經典中有所不同,但在《大般涅槃經》中,佛陀的法身被視為真正的「我」,而非世間的執我。這種「我」是超越有我無我二執的,代表著佛陀的自在與無礙[1][3]。

### 與基督教的對比

基督教中的「我」觀念則與上帝的形象相關,強調上帝賦予的位格存有。基督教的終極關懷在於與上帝建立關係,獲得永生,而佛教則關注超越生死輪迴的涅槃境界。

### 佛性與上帝觀的會通

雖然佛性與上帝觀在本質上有所不同,但兩者都代表著對超越性的追求。佛性中的「常樂我淨」與愛因斯坦所信仰的非人格化上帝觀念在某些層面上有相似之處,例如都強調超越有限的、無常的存在,追求永恆不變的真理。

然而,佛性是內在的覺悟,而上帝觀則是外在的信仰體系。佛性強調自力修行以證悟真實的常樂我淨,而基督教則強調上帝的恩典與救贖。

### 結論

佛性具有「常樂我淨」特質,這是佛教中對自我的詮釋的一部分。這種詮釋與基督教的上帝觀念有所不同,但兩者都代表著人類對超越性的追求。佛性強調內在的覺悟,而基督教則強調外在的信仰體系。這種對比為我們提供了不同宗教傳統對自我與終極實在的多元詮釋。

Citations:
[1] https://tdbc.org.tw/archives/9594
[2] https://elearning.thanhsiang.org/node/2995
[3] https://ff1964.pixnet.net/blog/post/166692561
[4] http://www.cl.ntu.edu.tw/uploads/root/% ... 6/36-1.pdf
[5] https://www.lnanews.com/news/120664
[6]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 ... 540147.pdf
[7] https://www.ddm.org.tw/xmnews/cont?xsms ... 9477672412
[8] https://www.chibs.edu.tw/ch_html/hkbj/05/hkbj0514.htm

---
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https://www.perplexity.ai/search/nie-pa ... opy_output

Re: 公案很難懂

恆不住 » 週六 4月 12, 2025 11:09 pm

您何不問問AI
佛教的我
與基督教的我
怎麼區別?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