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他起性,即是發起般若。一切菩薩摩訶薩乃至諸佛,皆緣此(依他起性)而得成就。
解深密經……大唐玄奘譯
復次,
德本!!
相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凡夫法印)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菩薩法印)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諸佛法印)
Viirya 寫: ↑週一 7月 14, 2025 9:49 pm
圓成實的狀態是如如.正智
依他起攀緣而起
緣是他
依他起即是緣起
楞伽經卷七
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稱為五法。
前三法攝屬凡夫。後二法:
正智,即是初發心乃至七地大乘菩薩(依他起相)行般若波羅蜜多(法住智)。
如如,即是八地乃至諸佛(圓成實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又稱(涅槃智)。
依他起性,從修佛功夫實證言之:
禪宗曰:
開悟明心。
金剛經云: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法華經云:(開佛知見)。
心經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舵依般若波羅蜜多……)。
以上就是講證悟了(
依他起相,般若正智啟用),而得進階大乘菩薩位。
菩薩瓔珞本願經
初發心菩薩……始住空位,以空理智心,研習古佛之法,一切功德,心不自造。
從理論與實修功夫實踐而論,(依他起性)就是佛子以空理智心,研習佛法~~
依他起性,必須從滅盡定,一切法歸零,心意識止息,即是指真如根本智起用,後才能開始進階大乘菩薩位,而依此無分別心,修習觀照般若。
首楞嚴經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此(知見)即是第一念,依他起。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此(知見)即是第一念,依他起。
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首楞嚴經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此講(法性、物)
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此講(真如、心)
彈指超無學,此阿毘達磨。……此講菩薩(依他起性)為大乘修習佛法之精要。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此講諸佛終究也不離此依他起性而圓滿(涅槃智)。
彈指超無學,一路涅槃門。
……就是講從滅盡定,一切法止息的涅槃生起般若智慧,必須借由外力之觸機(依他起),就如入於深定中的禪者,須經老禪師的(
彈指、敲缽)始得出定。這就是依他起相的白話解說了。
……(此處指從深定中將禪者心直接引回意識界),與大乘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於法界的(依他起性)功夫,當然不在一個層次,又不可同而言之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唐玄奘譯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與諸佛同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可此間涉及修佛功夫之檔次高低深淺差別,豈是可以一概而論??
.
[b][color=#FF0000][size=150]依他起性,即是發起般若。一切菩薩摩訶薩乃至諸佛,皆緣此(依他起性)而得成就。[/size][/color][/b]
[b][color=#800000][size=200]解深密經[/size][/color][/b]……大唐玄奘譯
復次,[b][color=#FF0000][size=150]德本[/size][/color][/b]!!
[b][color=#0000FF]相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color][/b]……(凡夫法印)
[b][color=#FF0000]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color][/b]……(菩薩法印)
[b][color=#8000FF]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color][/b]……(諸佛法印)
[quote=Viirya post_id=179274 time=1752500975 user_id=609]
圓成實的狀態是如如.正智
依他起攀緣而起
緣是他
依他起即是緣起
[/quote]
[b][color=#800000][size=150]楞伽經[/size][/color][/b]卷七
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稱為五法。
前三法攝屬凡夫。後二法:
[b][color=#FF0000][size=150]正智[/size][/color][/b],即是初發心乃至七地大乘菩薩(依他起相)行般若波羅蜜多(法住智)。
[b][color=#8000FF][size=150]如如[/size][/color][/b],即是八地乃至諸佛(圓成實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又稱(涅槃智)。
[b][color=#FF0000]依他起性[/color][/b],從修佛功夫實證言之:
禪宗曰:[b][color=#FF0000]開悟明心[/color][/b]。
金剛經云: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法華經云:(開佛知見)。
心經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舵依般若波羅蜜多……)。
以上就是講證悟了([b][color=#FF0000]依他起相,般若正智啟用[/color][/b]),而得進階大乘菩薩位。
[color=#800000][b][size=150]菩薩瓔珞本願經[/size][/b][/color]
初發心菩薩……始住空位,以空理智心,研習古佛之法,一切功德,心不自造。
從理論與實修功夫實踐而論,(依他起性)就是佛子以空理智心,研習佛法~~
依他起性,必須從滅盡定,一切法歸零,心意識止息,即是指真如根本智起用,後才能開始進階大乘菩薩位,而依此無分別心,修習觀照般若。
[color=#800000][b][size=150]首楞嚴經[/size][/b][/color]
[b][color=#8000FF]知見[/color]立知,即無明本。[/b]……此(知見)即是第一念,依他起。
[b][color=#8000FF]知見[/color]無見,斯即涅槃。[/b]……此(知見)即是第一念,依他起。
[b]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b]
[color=#800000][b][size=150]首楞嚴經[/size][/b][/color]
[b]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b]……此講(法性、物)
[b]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b]……此講(真如、心)
[b][color=#8000FF]彈指超無學[/color],此阿毘達磨。[/b]……此講菩薩(依他起性)為大乘修習佛法之精要。
[b]十方薄伽梵,[color=#8000FF]一路涅槃門[/color][/b]……此講諸佛終究也不離此依他起性而圓滿(涅槃智)。
[b][color=#8000FF]彈指超無學,一路涅槃門。[/color][/b]
……就是講從滅盡定,一切法止息的涅槃生起般若智慧,必須借由外力之觸機(依他起),就如入於深定中的禪者,須經老禪師的([b][color=#8000FF]彈指、敲缽[/color][/b])始得出定。這就是依他起相的白話解說了。
……(此處指從深定中將禪者心直接引回意識界),與大乘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於法界的(依他起性)功夫,當然不在一個層次,又不可同而言之了。
[b][color=#800000][size=150]般若波羅蜜多心經[/size][/color][/b]……大唐玄奘譯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b][color=#FF0000]菩提薩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color][/b],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b][color=#8000FF]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color][/b],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與諸佛同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可此間涉及修佛功夫之檔次高低深淺差別,豈是可以一概而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