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Re: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 週二 7月 15, 2025 7:21 am

解深密經……大唐玄奘譯
復次,德本!!
相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凡夫法印)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菩薩法印)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諸佛法印)
大乘菩薩道,即是凡夫開悟明心後,依止(緣於)依他起相,而修習般若。

初地乃至七地猶有宿習,所修乃(方便般若、法住智)。
……故曰:(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

八地乃至成佛,完成心解脫,依止一真如心,而修習(涅槃智)。
……故曰:(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

首楞嚴經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此(知見)即是第一念,依他起。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此(知見)即是第一念,依他起。
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研讀佛經,應能先打好基礎,才能事半功倍,進而融會貫通佛經世尊開示法理真相,而藉由世尊修佛成佛之親身經歷,於(學理上)打開真理之門,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

Re: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 週二 7月 15, 2025 4:24 am

依他起性,即是發起般若。一切菩薩摩訶薩乃至諸佛,皆緣此(依他起性)而得成就。

解深密經……大唐玄奘譯
復次,德本!!
相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凡夫法印)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執以為緣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菩薩法印)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無執以為緣故,圓成實相而可了知。……(諸佛法印)

Viirya 寫: 週一 7月 14, 2025 9:49 pm 圓成實的狀態是如如.正智
依他起攀緣而起
緣是他
依他起即是緣起
楞伽經卷七
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稱為五法。

前三法攝屬凡夫。後二法:
正智,即是初發心乃至七地大乘菩薩(依他起相)行般若波羅蜜多(法住智)。
如如,即是八地乃至諸佛(圓成實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又稱(涅槃智)。

依他起性,從修佛功夫實證言之:
禪宗曰:開悟明心
金剛經云: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法華經云:(開佛知見)。
心經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舵依般若波羅蜜多……)。
以上就是講證悟了(依他起相,般若正智啟用),而得進階大乘菩薩位。

菩薩瓔珞本願經
初發心菩薩……始住空位,以空理智心,研習古佛之法,一切功德,心不自造。

從理論與實修功夫實踐而論,(依他起性)就是佛子以空理智心,研習佛法~~
依他起性,必須從滅盡定,一切法歸零,心意識止息,即是指真如根本智起用,後才能開始進階大乘菩薩位,而依此無分別心,修習觀照般若。

首楞嚴經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此(知見)即是第一念,依他起。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此(知見)即是第一念,依他起。
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首楞嚴經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此講(法性、物)
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此講(真如、心)
彈指超無學,此阿毘達磨。……此講菩薩(依他起性)為大乘修習佛法之精要。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此講諸佛終究也不離此依他起性而圓滿(涅槃智)。

彈指超無學,一路涅槃門。
……就是講從滅盡定,一切法止息的涅槃生起般若智慧,必須借由外力之觸機(依他起),就如入於深定中的禪者,須經老禪師的(彈指、敲缽)始得出定。這就是依他起相的白話解說了。
……(此處指從深定中將禪者心直接引回意識界),與大乘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於法界的(依他起性)功夫,當然不在一個層次,又不可同而言之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唐玄奘譯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與諸佛同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可此間涉及修佛功夫之檔次高低深淺差別,豈是可以一概而論??

.

Re: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 週三 7月 09, 2025 4:07 pm

Viirya 寫: 週日 7月 06, 2025 10:19 pm 神通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5%9E%E9%80%9A

也許都還是在用識
還是當以般若智慧為上
所謂神通。
就是此心進入內法界(色界),達到心物難分難解的異熟種子境界,(即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此,心能馭物,(成唯識論: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菩薩摩訶薩,於此真如智境,法住智起用,即是欲界眾生心生驚奇怪異的神通化境。
由此可知,神通是修佛功夫深入境界層次的檢驗標準。
故曰:初地不了二地事。

傅大士偈頌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下過,橋流水不流。

法界菩薩以心馭物與欲界凡夫心隨物轉,果然大異其趣!!
.

Re: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 週三 7月 09, 2025 4:01 pm

Sherlock 寫: 週三 7月 09, 2025 9:22 am 神通與神變 :D

小乘把成就了禪定、神通的阿羅漢稱為「定慧俱解脫」,作為完成一切學業的合格畢業者。大乘更重神通,作為菩薩度化眾生必具的「方便」,《大寶積經》卷四十九稱成就神通智業圓滿為「菩薩摩訶薩靜慮作業」。《善戒經》謂「若須神通應感化度為示神足」。...
viewtopic.php?p=171023#p171023
云何天眼?答曰:能見一切色相光明,而無所著。
云何天耳?答曰:聞一切聲,離諸聲相。
云何他心?答曰:了知諸心識生滅流注。
云何宿命?答曰:不動實際,了知前際。
云何神通?答曰:不動魔業,摧破諸魔。

《大寶積經》卷四十九稱成就神通智業圓滿為「菩薩摩訶薩靜慮作業」。
《善戒經》謂「若須神通應感化度為示神足」。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說:「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於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
把得了神通而不去用它度化應該用神通度化的眾生列為犯菩薩戒。
《大法炬陀羅尼經》卷七謂得神通無智慧力及有智慧無神通力者,「皆於生死不速出離」,強調菩薩須智慧、神通雙全、才堪出離生死、度化眾生。
《大般若經·淨土方便品》說「若遠離神通,如鳥無翅,不能飛翔」,神通乃菩提資糧。
阿底峽《菩提道燈論》說:「一切佛共許,為引發神通,如鳥未生翼,不能騰虚空,若離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

Re: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 週一 7月 07, 2025 8:38 pm

識為流轉之種子 認知世間即不起
此如幻人之影像 人亦如是有生死


……要如何理解,以上楞伽經經文法義??
……例如,宇宙一切物質,追根究底發現都是由比光線還細微的‘’量子‘’(佛教曰:種子)聚集而成,人之肉體甚至心識,亦都不例外!!
那麼,深入了解這個真相,修佛成就聖者,其心靈融入量子(或曰種子)的境界,真正體驗一切都是量子或種子的組合,那麼世間豈不如(光影)一般!?因此,有人修佛可以達到穿牆過壁的功夫,也就不足為奇了!!





《庄子.知北游》
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那麼,量子,或曰種子,或曰氣,又是從何而來??
.

Re: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 週一 7月 07, 2025 2:12 am

Viirya 寫: 週日 7月 06, 2025 10:19 pm 神通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5%9E%E9%80%9A

也許都還是在用識
還是當以般若智慧為上
所謂神通。
就是此心進入內法界(色界),達到心物難分難解的異熟種子境界,(即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此心能馭物,(成唯識論: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菩薩摩訶薩,於此真如智境,法住智起用,即是欲界眾生心生驚奇怪異的神通化境。
由此可知,神通是修佛功夫深入境界層次的檢驗標準。故曰:初地不了二地事。

傅大士偈頌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法界菩薩以心馭物與欲界凡夫心隨物轉,果然大異其趣!!
.

Re: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 週日 7月 06, 2025 4:55 am

妙吉祥如意 寫: 週六 7月 05, 2025 7:55 am 那麼,世尊深知小乘烏陀夷的落腳處,因此,僅僅只問一句:
「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世尊為何會問烏陀夷,你認為意生天,是(色)嗎??
世尊此問,其中又隱藏與透漏出甚麼佛法實修實證的甚深奧義呢??
針對世尊此問題,又該作何回答,才能如法過關?


中阿含22經/成就戒經(舍梨子相應品)(莊春江標點)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022.htm
獨覺認為(定)外,皆是有色煩惱,所以證入滅盡定,就不敢出定,以為自此一了百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殊不知般若要在(法流)中才能修習,才能顯用!!
因此,
獨覺學修佛法,雖然棄背行相(深入定境)但其功夫主軸乃一路藉由斷離煩惱(背棄行相)為修定因,因此,少有迴光返照(趣向行相),於法流水(種子流注)中,生起般若作為依止,趣向真理實相,而得真解脫。。。。

勝鬘夫人所說經、大寶積經
阿羅漢不為如來出家受具足故。阿羅漢有怖畏想,歸依如來。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行住怖畏想,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不證出離究竟安樂

大佛頂首楞嚴經
復次,阿難!!
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于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成唯識論
又不動地已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
.

Re: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7月 05, 2025 3:58 am

Viirya 寫: 週五 7月 04, 2025 4:25 pm 無有棄背趣向行相
聲聞通常被認定100%以定為主
但假如他無有棄背趣向(利益有情)行相
那他也是具備智.只是與佛菩薩相比.少而已

同理
獨覺是靠己智而開悟.縱使棄背趣向(利益有情)行相
還算有少份智
聲聞學修佛法,無有背趣行相,就講(未修定)既然無有禪定,當然就起不了(般若),為何不起般若??因為,無法趣向行相(入不了法流、異熟種子境界),這是修佛功夫理路的法則,必須先修定(開悟、真見道),然後才能入法流(明心、相見道)。
獨覺學修佛法,雖然棄背行相(深入定境)但其功夫主軸乃一路藉由斷離煩惱為修定因,因此,少有迴光返照(趣向行相),生起般若作依止而得真解脫。。。。

大佛頂首楞嚴經
復次,阿難!!
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于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鈍阿羅漢、獨覺就是心有罣礙,有罣礙故,就有恐怖畏縮(無能趣向法流)的顛倒夢想。

勝鬘夫人所說經、大寶積經
阿羅漢不為如來出家受具足故。阿羅漢有怖畏想,歸依如來。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行住怖畏想,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不證出離究竟安樂

成就戒經
於是,世尊問曰:「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尊者烏陀夷白世尊曰:「是也。世尊!」
世尊面訶烏陀夷曰:「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
.

Re: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 週四 7月 03, 2025 5:24 am

Viirya 寫: 週三 7月 02, 2025 11:11 pm 於作有情一切義利
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弘法.傳授四聖諦.八正道.卅七道品.十二因緣.六度.予樂拔苦.利益有情眾生
是講(般若)乃一切有情之(義利)。
所以,此智(般若)於做一切有情義利,重點在行者自身的修行。
這是從大乘行者依止般若智(定慧等持)之修佛功夫理論角度而講。

經文:
復言:「世尊!全分無量法界妙智,為何所緣?有何行相?作何事業?」
世尊告曰:「此智亦以如是四諦為其所緣,除諦相想清淨行相,入一切種諸諦行相,於作有情一切義利,趣向行相

少分有量法界妙智。
若諸聲聞,於作有情一切義利,無有棄背趣向行相。……(聲聞無有定慧,故曰:無有棄背、趣向行相
若諸獨覺,於作有情一切義利,棄背行相。……(獨覺執持一法不染之空性真如,故曰:背棄行相

全分無量法界妙智
能作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離繫所依事業,又作證得一切種智極淨法界所依事業,又作救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患所依事業。……(大乘佛法真如法性平等,入煩惱而不失菩提,終究證悟一切種智,即是中道
是名無明對治殊勝。

背棄行相……即是講(定)
趣向行相……即是講(慧)
唯有常常時,恒恒時,如來若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法流法行,法住法相,法爾如是~~
維摩詰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

Re: 10分鐘搞懂大乘之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源。

妙吉祥如意 » 週三 7月 02, 2025 4:39 am

Viirya 寫: 週二 7月 01, 2025 11:20 pm 經之頌云
  253 心之體性為清淨 非由迷亂心生起
    迷亂原從迷亂生 由是心即不可見
  254 虛妄本身無非義 義不在行及餘處
    然卻有處觀其行
  255 當行成為可見時 能相所相都遣除
    一切推斷皆遠離 唯自心而見世間
  256 行者得入唯心時 即停分別外世間
    由是得安住真如 從而超越於唯心
  257 由於得超越唯心 彼亦超越無相境
    若安住於無相境 是則不能見大乘
讀經要先建立佛法基礎知見,然後才能在融會貫通之下,一眼拿定浩瀚如大海的佛典文字中,取其精髓。
如此,讀經才能事半功倍,才不會忙無頭緒,更或誤解經義。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