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藍海千尋 » 週三 6月 22, 2022 8:35 am

無明緣行.此時五蘊尚未成形
無明緣行...此事遍十二支

無明為行因.識因因.名色因因因......

行為識因.名色因因.六入因因因.......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蔡葉 » 週二 6月 21, 2022 1:37 pm

Viirya 寫: 週二 6月 07, 2022 10:08 pm 無明緣行.此時五蘊尚未成形
【十二因緣 】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1  無明   (貪瞋癡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     └2  行    (造作諸業)───────(業)
     │     ┌3  識    (業識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  六入   (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 │     │6  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     └7  受    (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愛    (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    (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FROM:【佛學常見辭匯】
蔡葉代言:所謂代言,可能參照古今佛經論或前賢註解,乃至個人嘗試廣猜如來真實義觀點。
1.我們眾生人類的12因緣[身]{心]拆成兩個封孢,一是心{1.無明+2.行+3識],二是身[4名色+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2.心的實體物,類半色物的{識大]。身的實體物,是四大組合物的[名色]{六入]另外還有佛陀發現的七大元素之一的{空大}無相色物,及(見大)的各色物功能。
3.記得楞伽經有佛答弟子問:無明是何物?佛答:因眾生被無明所縛,所以不知無明為何物。
4.從12因緣的先後次第連動來看,{無明]和{行]兩支功能連動並依附在{識大]實體中。並以識大為邊際範圍。
5.>>>>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行{業]常不離無明{惑],所以無明惑滅,{行]業也斷毀不再相續,但要斷毀無明,必須斷毀{識大]阿賴耶識{靈魂投胎識]或沒有[色身]的{死鬼]。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藍海千尋 » 週二 6月 21, 2022 11:21 am

涅槃經云:佛性者,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此處
1.佛性指的是假名.也就是佛性義.非佛性真實體.
2.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指的是果.所以是指:佛性真實體
3.無上大般涅槃也是指果.所以也是指:佛性真實體

佛性(義)作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實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體)為因.得無上大般涅槃果(實體).
是故.無上大般涅槃有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因因佛性.

事實上:佛性真實義為因.不得佛性真實體果.何況是得果果:無上大般涅槃?
(依鑽石說明書不能得鑽石真實體)

佛性真實義為因.不得佛性真實體果故.此段經文是方便說.
既得佛性真實義.還需諸佛授與佛性真實體.乃是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實體)(法華經大白牛車喻甚詳)

佛因必佛果

若佛因非佛果.因果是二.二即非佛

是故佛位:因即果.果即因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實體)為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體)果.
佛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因必佛果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果:無上大般涅槃
佛果與佛果果.差別何在?
遍與非遍而已
若遍即是無上大般涅槃.也稱究竟涅槃.入常樂我淨四德.不復示現度眾如多寶如來(既度盡故)
若非遍即是住無餘涅槃.一再示現以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度眾.直迄度盡為止.

註:究竟涅槃其內涵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外仍有究竟涅槃可得!
涅槃經云: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
此處佛性指的是假名.也就是佛性義.非佛性真實體.
依上上波羅蜜乃至常住十二因緣向上一路.所得是義上的佛性(假名).不能依之得入佛性真實體
簡言之.得佛性真實義(如來藏)的因是十二因緣.因因是波羅蜜....都只是得到述說佛性真實體最詳盡的說明書而已.
不能依之得佛果.是故此處.因非果.因因也非果.因果是二.

這段經文...最重要的是:"佛性義真實義"與"佛性真實體"之間關係的釐清
簡言之:
佛性:假名.真實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故指:真實體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藍海千尋 » 週二 6月 21, 2022 10:43 am

後者世界,先者寂滅,中者空。
這句話就有問題!

世界者.無中生有.有先有後.先者無始.後者無終....無常不定

寂滅者.本也.本然不動.非先非後非次第.

空者.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非先非後亦非中.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黃竹 » 週二 6月 21, 2022 10:29 am

先後之間,不先不後為中。

後者世界,先者寂滅,中者空。

承先啟後,空為中轉性。

心佛眾生,三者同現。
這是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來說佛性。知覺是眾生,眾生即所知覺之法,即佛知見。

佛性者,中道中轉之性,俱承先啟後之德。故說,心佛眾生,三者同現,亦即,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涅槃經云: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

此四等佛性,亦即佛說四等隨順覺性。凡夫隨順覺性,是因佛性。未入地隨順覺性,是因因佛性。入地者隨順覺性,是果佛性,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隨順覺性,是果果佛性,即大般涅槃。

一德二德三德四德,即應化覺德、他受覺德、自受覺德、自性覺德。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藍海千尋 » 週二 6月 21, 2022 10:23 am

何名為六即。
一者理即。二者名字即。三者觀行即。四者相似即。五分證即。六究竟即。
此六即.指的是八地向上十地的修行過程!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藍海千尋 » 週二 6月 21, 2022 10:15 am

全性起修。故言六。
全修在性。故言即。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此二是一個.皆指向:非性莫修.

性起修.修在性.......守性而修

據性才有真.有真乃能容佛賜佛性.依此佛性乃奪真.盡奪乃入究竟.
全性起修
全者.恆不變易
全性者.恆守真如性不動
起修者.滅阿賴耶.轉阿賴耶識.
全性者.指己心真如.所謂八地
全性起修者.指九地
(楞嚴經卷八:一真如心。名不動地(八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九地)。)

全修在性
全者.不遺
全修者.修行位圓滿.即:盡滅阿賴耶.盡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
(楞嚴經卷八: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自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全修在性者.指十地菩薩.遍一切處皆真空無物.所謂一真法界(全體真如.全體真空無相)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探長 » 週二 6月 21, 2022 9:05 am

佛法「圓融性」略談

印順法師在《印度之佛教》以「殷鑒不遠,勿謂圓融神秘而可以住持正法也!」作為結尾,對於佛教為適應眾生廣行方便而日益「梵化」深不以為然。

「圓融」可說是教理上的唯心傾向暨玄學化,表現在修行上易走向神秘,減損佛法平實平易的特質。然而「圓融」一詞原是好的,乃為正面肯定之語,一如印順法師在《印度之佛教》序言說:「圓融方便,昔嘗深信不疑,且以此為佛教獨得之秘也。」然而他愈深入探究,發現問題重重,一來和佛陀的原始立意有所出入,二來「過度的圓融」帶來不少弊端。

如此,印順法師對於「圓融」多所評論,僅就《印度之佛教》一書之序言及總結,可知他有著愛深責切的批判,如書末說:「擬議聖境之圓融論者,忘其自身為凡愚,不於悲心利他中求之,乃欲於「唯心」「他力」「神秘」「欲樂」中求之。」(頁331)以及「圓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為佛教光,而吾則恥之。」(頁331)

中國佛學(台賢禪淨密)以「圓融」為佛教之光,不少宗派最後都以「圓教」體系為最高,中國佛弟子也以「圓融」引以為傲。「圓融」原是好的,但過猶不及,最後如印順法師所說「好大喜功」、「高推聖境」等,相對於人間的佛法,天化、神化色彩更為濃厚,一如「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一樣,主要是在信仰和理想中滿足信眾的想望,似是佛法走向「宗教化」(大乘佛法)不可避免的。


印順法師對於佛法「圓融性」之批判,力道不可謂不大,當中涉及到他對「人間性」佛法的堅持,期能擺脫神化的影子。佛法及一切世間事可說皆如此,利之所在往往是弊之所現,當我們肯定某一優點時,此優點就另一個角度而言很可能是缺點,如何達致「中道」(如平衡理性和感性、究竟和方便等),頗值得進一步的探索。

探長隨筆: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探長 » 週二 6月 21, 2022 9:04 am

CBETA 電子佛典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卷上
(明智旭要解,達默 造鈔,達林 參訂)

六即性修者

六。顯因果之事相。
即。顯佛性之理體。

全性起修。故言六。
全修在性。故言即。


何名為六即。
一者理即。二者名字即。三者觀行即。四者相似即。五分證即。六究竟即。

普潤大師。有六即佛頌曰。


【鈔】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此頌理即佛也。

動靜理全是者。謂一動一靜。約理全是佛性也。

行藏事盡非者。行藏。即動靜也。由不達萬法唯心。故所作事動靜。約事全不合理也。

冥冥隨物去者。謂佛性之體。隨六塵而流轉也。

杳杳不知歸者。無有覺照之功。故不知歸也)。


【鈔】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此頌名字即佛也。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者。悟得佛性之理也。佛性本不生滅也。

今知當體是者。現在當體苦即法身。惑即般若。業即解脫也。

翻恨自蹉跎者。翻恨理即位中。行藏事盡非也)。


【鈔】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此頌觀行即佛也。

念念照常理者。明觀照之功也。常理。即不生不滅法身理也。

心心息幻塵者。幻塵。即五住地惑也。謂正當照常理時。五住便息而不起也。

遍觀諸法性者。謂二邊法性也。

無假亦無真者。全體中道。故曰非假非真也)。


【鈔】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此頌相似即佛也。

四住。謂見思二惑。見為一住。思為三住。先落。謂法執後斷。我執先斷也。

六塵未空者。法執未忘也。

由法執故。故曰眼中有翳。空裏見花紅也)。


【鈔】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豁爾心開悟者。以中道觀智。豁破無明一品也。

湛然一切通者。六塵空也。

窮源未盡者。還有四十一品無明未盡。

故曰尚見月朦朧也)。


【鈔】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從來。指前五位也。真是妄者。三德之真。全成三障之妄也。如水成冰也。

今日者。指今究竟位也。妄皆真者。三障之妄。全成三德之真也。

但復本時性者。復還其本時之佛性也。

更無一法新者。非從冰外更得水也)。


【鈔】此六即義。四教(藏通別圓)皆判。而有權實不同。

前三教(藏通別)是權。唯圓教是實。

藏教但六而不即。二諦不相即故。
通教雖二諦相即。而不能即佛。不達中道故。
別教雖談中道。而不能六即佛。但中不即二邊故。

唯圓教六即佛義全。故但約圓教。判六即佛義也。

即而常六。如冰水之不同。
六而常即。如溼性之體一也。

釋佛字竟。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藍海千尋 » 週二 6月 21, 2022 8:38 am

心佛眾生,三者同現。
怪物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