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訪客 » 週六 1月 29, 2022 10:32 am
這一部經典有一點困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遣詞用字太過於簡略,所以會讓人看得非常辛苦,所以末學特地在原本的經文裡面,加進一些括號作為輔助解釋,其目的就是希望能讓人看得通順流暢一點,所以希望各位在閱讀的時候,能夠連同括號一起看,相信可以讓人看得輕鬆一點。
這一些括號絕對不是隨便加上去的,而是末學特地反覆對照比較三種不同的版本最後才決定的,如果不嫌棄的話,就請大家參考看看。但由於篇幅太長,末學只會貼由求那跋陀羅所翻譯的版本,其他另外兩種版本,末學就不貼了,以下就是我的貼文。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云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是如來異名?」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等等如是文字語言章句)。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云何世尊(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為(一切法)無性(空無一法),故說不生不滅?為是(不生不滅為)如來異名?」(在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誠如世尊在經典中所說的「不生不滅」等等文字語言章句,請問世尊您所說的「不生不滅」是什麼意思呢?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等等如是文字語言章句)。)
世尊!您又說「不生不滅」就是「如來法身」的異名,請問世尊為什麼不生不滅就是如來法身的異名呢?
(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
世尊!您所說的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是指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不存在的意思嗎?還是您所說的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就僅僅是如來法身的異名呢?
(云何世尊(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為(一切法)無性(空無一法),故說不生不滅?為是(不生不滅為)如來異名?)
注解: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等等如是文字語言章句)。」
世尊在經典中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佛性非生非不生、非滅非不滅。故方便曰「不生不滅」。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例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淨不垢、不來不去等等文字語言章句,這一些全部都是屬於用來描述佛性的「方便之說」,但是佛性的真實意義,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然而我們無法直接利用佛性的方便說,必須要將佛性的「方便說」加以引申之後,才能夠對我們眾生有實際的幫助。
加以引申之後的佛性義,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
所有一切眾生的修行,皆必須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正智修行,唯有回歸於真如實性的修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何謂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呢?其所指的即是: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法身)異名。」
經文中的「如來異名」指的即是:如來法身的異名。
何謂如來法身?其所指的即是:一切諸佛如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佛性。
事實上,所有一切眾生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佛性」,因此不管是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還是迷惑的眾生,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有情的、無情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所以有關於佛性的異名,有無限多種。
「云何世尊(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為(一切法)無性(空無一法),故說不生不滅?為是(不生不滅為)如來異名?」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誤解了世尊所說「不生不滅」的真實意義,所以大慧菩薩才會問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那豈不就是「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嗎?
但事實上,世尊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另外大慧菩薩還問世尊說,不生不滅是不是就是如來法身的異名呢?
是的,世尊所說的不生不滅即是如來法身的異名。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
「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生不滅,有無品(皆)不現。」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我所說的一切法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這是在描述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但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生、滅、有、無的意思。
(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生不滅,有無品(皆)不現。)
注解:
「我說一切法(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生不滅,有無品(皆)不現。」
經文中的「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佛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所可比擬的。
原本經文:「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為說。」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一切)攝受法(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不生故。(但)若名字中有法者(,則不可言一切法不生),惟願為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如果一切諸法皆不生,那麼就表示無有一法可得,既然是無有一法可得,那麼請問世尊為什麼還會有一切法「不生不滅」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的說法呢?懇請世尊慈悲,為我解說。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一切)攝受法(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不生故。(但)若名字中有法者(,則不可言一切法不生),惟願為說。)
注解:
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不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不存在」的意思。真如實性不生不滅。故方便曰「一切諸法(性)不生」。
但是大慧菩薩,卻誤解了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不生」的真實意義,而執著地認為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皆不生」,即是代表著「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空」的意思,因此大慧菩薩才會如此問世尊。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並)非無性(不存在的意思),亦非不生不滅(等等表面文字章句能)攝一切法,(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等等)名號(,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然我所說之)彼不生者(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大慧!彼(我所說之)不生即如來(法身之)異名。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皆是帝釋天王的異名),(雖然一切諸法)一一各有多名,(然)亦非多名而有多性,(然一切諸法)亦非無(有本自具足之)自性(真如實性)。」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我所說的「如來法身」是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而並非是「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不存在」的意思。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並)非無性(不存在的意思)。)
大慧!我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說不生不滅的這個「名詞」,可以攝受、包含所有一切諸法。
(亦非不生不滅(等等表面文字章句能)攝一切法。)
大慧!我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真如實性非因非果、遠離一切世俗生滅因緣所成之相。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
大慧!我所說的「如來法身」是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如果真如實性不存在的話,那麼也就沒有任何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我所說的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並非是「無義」。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無義。)
大慧!我所說的「不生不滅、意生法身、如來法身」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然而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所有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以及七住菩薩等等修行境界,所能夠了知通達的。
(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等等)名號(,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然我所說之)彼不生者(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
大慧!我所說的「不生」,即是「如來法身」(真如實性)的異名,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不生」的意思。
(大慧!彼(我所說之)不生即如來(法身之)異名。)
大慧!例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等皆是屬於帝釋天王的異名;相同的道理,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有著許多的異名。
雖然所有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數量有無限多種,而其名稱也都個個不同,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雖然有著種種不同的異名,但並不表示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有任何的差別。
(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皆是帝釋天王的異名),(雖然一切諸法)一一各有多名,(然)亦非多名而有多性。)
大慧!所有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這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因此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的確存在的。
((然一切諸法)亦非無(有本自具足之)自性(真如實性)。)
注解: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並)非無性(不存在的意思),亦非不生不滅(等等表面文字章句能)攝一切法,(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無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如來」是指如來法身,如來法身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我說如來,非無性」其中的「無性」意思就是:不存在的意思。
經文中的「我說如來,非無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是的確存在的。故曰「我說如來(法身),非無性(是的確存在的)」。
「亦非不生不滅(等等表面文字章句能)攝一切法。」
世尊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因此「不生不滅」的這個名詞,不能夠圓滿地、完整地表達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故曰「亦非不生不滅(等等表面文字章句能)攝一切法」。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一切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
經文中的「不生不滅」即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真如實性非因非果、遠離一切生滅因緣之相。故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無義。」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等等)名號(,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然我所說之)彼不生者(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意生、法身、如來、不生」等等名詞,皆是如來法身的異名,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不生」的意思。
然而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所能夠了知通達的。
「大慧!彼(我所說之)不生即如來(法身之)異名。」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不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不生」的意思。故曰「彼不生(等等文字語言章句)即如來(法身)異名。」
「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皆是帝釋天王的異名),(雖然一切諸法)一一各有多名,(然)亦非多名而有多性,(然一切諸法)亦非無(有本自具足之)自性(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亦非無自性」即是在強調:「真如實性」(佛性)是的確存在的。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因此用來表達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其種類有無限多種。
也就是說:不管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其名詞是什麼,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雖然一切諸法)一一各有多名,(然)亦非多名而有多性。」
原本經文:「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毘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毘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生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所說之)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毘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毘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生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皆是如來法身)三阿僧祇百千名號,(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來法身等等異名,但卻不能夠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的真實意義),(如來法身不增不減)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因此,大慧!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佛性),其「方便之說」有著無限多種,就猶如我在娑婆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的名號一般。
然而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卻不能夠了知通達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而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所以不知道有關於真如實性的「異名」,其實有無限多種,而妄加分別。
儘管異名有無限多種,但是其所要表達的皆是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所說之)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
大慧!例如:如來、一切智、佛、救世者、自覺者、導師者.......無生、無滅、空者......無相者、解脫者、道者、意生者等等名詞,皆是屬於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異名。
大慧!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異名),其數量有無限多種,儘管其數量有無限多種,但是其所表達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真如實性不增不減,就猶如是水中之月一般,不見其出亦不見其入,所以「不出不入」即謂之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大慧!如是等(皆是如來法身)三阿僧祇百千名號,(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來法身等等異名,但卻不能夠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的真實意義),(如來法身不增不減)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注解:
「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所說之)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
經文中的「如來異名」是指如來法身的異名。如來法身指的即是真如實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用來描述「真如實性」(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異名),其數量有無限多種。
為什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有無限多種呢?
這是因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所以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之「名」,皆可用來作為描述真如實性的「異名」。
「如是等(皆是如來法身)三阿僧祇百千名號。(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來法身等等異名,但卻不能夠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的真實意義),(如來法身不增不減)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經文中的「不增不減、不出不入」皆是屬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原本經文:「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於一切法,隨說計著。」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所說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墮(有無)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辭句義趣,不(能如實)分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不解(我所說之)自通,(總是)計著種種(世俗表面的)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等等用來描述如來法身真如實性的文字語言章句),(妄)作無性(不生)想,不(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名號差別。(如來法身異名)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然迷惑眾生)不解(我所說之)自通,(如是種種如來法身異名)會歸終極(,其所指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迷惑眾生)於一切法,(總是)隨(方便之)說計著。」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迷惑的眾生雖然恭敬供養於諸佛如來,但卻不能夠如實了知用來表達諸佛如來的種種異名,也皆是真如實性的異名,並且執著於「異名」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因此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虛妄分別,故不能夠真正了知通達許許多多不同的如來異名,皆是屬於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所說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墮(有無)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辭句義趣,不(能如實)分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不解(我所說之)自通,(總是)計著種種(世俗表面的)言說章句。)
大慧!我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不生、一切法皆無」(無性)的意思。
(於不生不滅(等等用來描述如來法身真如實性的文字語言章句),(妄)作無性(不生)想。)
大慧!例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等名詞,也皆是屬於用來描述如來法身所作的方便之說。然而迷惑的眾生卻不能夠如實了知,總是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儘管用來描述如來法身的方便之說有無限多種,但是其所要表達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不(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名號差別。(如來法身異名)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然迷惑眾生)不解(我所說之)自通,(如是種種如來法身異名)會歸終極(,其所指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迷惑眾生)於一切法,(總是)隨(方便之)說計著。)
注解: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所說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墮(有無)二邊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故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辭句義趣,不(能如實)分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不解(我所說之)自通,(總是)計著種種(世俗表面的)言說章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迷惑的眾生恭敬供養於諸佛如來,但是卻不能夠了知通達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其實有無限多種,而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虛妄分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因此不能夠深入法性之義。
「於不生不滅(等等用來描述如來法身的文字語言章句),(妄)作無性(不生)想。」
經文中的「無性」即是在表達: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不生。
經文中的「不生不滅」即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說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不生」(無性)的意思。
「不(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名號差別。(如來法身異名)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然迷惑眾生)不解(我所說之)自通,(如是種種如來法身異名)會歸終極(,其所指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迷惑眾生)於一切法,(總是)隨(方便之)說計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總是執著於種種文字語言章句的表面意思之上,因此不能夠如實了知,雖然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有很多種,但是其所要描述的皆是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會歸終極」。
原本經文:「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故。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
「大慧!彼諸癡人,(妄)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彼(癡人)惡燒智,不知(生滅)言說、(不生滅)自性(之差別相),不知(世俗)言說(是屬於)生滅(之法),(然)義(第一義諦)不生滅。大慧!一切(世俗)言說,墮於文字,義(第一義諦)則不墮。(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性非性故,(真如實性)無受生亦無身故。大慧!如來不說(世俗)墮文字法,(世俗)文字有無(皆屬生滅)不可得故,除(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墮文字。大慧!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有(世俗)說言(可表達者),(則)如來(所)說(皆)墮文字法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墮文字者)此則妄說。(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有些愚癡的外道修行人,他們認為:所有一切諸法其背後的真理,可以用文字語言章句,充分地表達出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諸法背後的真理,無形無相,除了可以用文字語言章句來表達之外,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來表達真理。
(大慧!彼諸癡人,(妄)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
大慧!那些愚癡的外道修行人,實在是非常地沒有智慧,不知道生滅無常的「言說」與不生不滅的「自性」(真如實性)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生滅無常的種種文字語言章句,是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大慧!彼(癡人)惡燒智,不知(生滅)言說、(不生滅)自性(之差別相),不知(世俗)言說(是屬於)生滅(之法),(然)義(第一義諦)不生滅。)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種種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生滅無常之法,然而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則是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非生非不生、非身非不身、遠離一切世俗生滅無常之法,因此種種生滅無常的文字語言章句,是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大慧!一切(世俗)言說,墮於文字,義(第一義諦)則不墮。(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性非性故,(真如實性)無受生亦無身故。)
大慧!諸佛如來不說種種落入文字有無兩邊的世俗之法,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章句作完整地表達,即使對真如實性有所表達,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修行人不可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如果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那麼將無法真正了解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大慧!如來不說(世俗)墮文字法,(世俗)文字有無(皆屬生滅)不可得故,除(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墮文字。)
大慧!若有人說,諸佛如來所說之法,也是屬於落入文字有無兩邊的世俗之法,那麼這一種說法,則是屬於毀謗諸佛的虛妄之說。因為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文字語言章句,所有一切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諸佛如來所說之法,並沒有墮入生滅無常的文字語言章句,而是愚癡的眾生,太過執著於「方便之說」的表面文字意思,因此無法了解「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大慧!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有(世俗)說言(可表達者),(則)如來(所)說(皆)墮文字法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墮文字者)此則妄說。(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注解:
「大慧!彼諸癡人,(妄)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然而愚癡的諸外道,卻認為可以用種種文字語言章句,來表達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佛性),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大慧!彼(癡人)惡燒智,不知(生滅)言說、(與不生滅)自性(之差別相),不知(世俗)言說(是屬於)生滅(之法),(然)義(第一義諦)不生滅。大慧!一切(世俗)言說,墮於文字,義(第一義諦)則不墮。(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性非性故,(真如實性)無受生亦無身故。」
經文中的「言說」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中種種生滅無常的文字語言章句。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義」指的即是: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佛性。
經文中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性非性故」即是在表達:佛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愚癡的諸外道,不知道種種用來描述「第一義諦」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然而卻不知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並非是生滅無常之法,因此用生滅無常的文字語言章句,是無法真正地表達不生不滅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生非不生、非身非不身、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
「大慧!如來不說(世俗)墮文字法,(世俗)文字有無(皆屬生滅)不可得故,除(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墮文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親證的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所有一切用來描述佛性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
所以所有一切修行人,皆不可以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如果總是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那麼將無法真正了解真如實性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大慧!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有(世俗)說言(可表達者),(則)如來(所)說(皆)墮文字法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墮文字者)此則妄說。(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文字語言章句,如果有人說諸佛如來所說之法,也是屬於落入文字有無兩邊的世俗之說,那麼這一種說法,這是屬於毀謗諸佛的虛妄之說。
原本經文:「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悕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
「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故諸佛如來為眾生說法)非不饒益義說,(然以種種方便)言說者,(為隨順)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方便)法者,(則)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能說法之成就者)。若無(能說法)者,誰(能)說(諸佛教法)、(諸佛教法)為誰(而說)?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表面)言說,隨宜(眾生)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悕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種種方便)諸法,令離心.意.意識(種種虛妄分別)故,(然為眾生所說之種種方便諸法,)不為(眾生能立)得自覺聖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處。」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因此,大慧!諸佛菩薩有時為眾生說法時,會採取「不說一字、不答一言」的方法,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諸佛菩薩所說之法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然而真如實性遠離一切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無法用任何的文字語言作完整地表達,所以諸佛菩薩有時候會採取「不說一字、不答一言」的方式,來引導眾生契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大慧!諸佛菩薩為眾生說法,並非是不想將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利用言語文字如實地呈現給所有一切眾生,這是因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根本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地描述。
雖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法用任何文字語言作完整地表達,但是諸佛菩薩仍然會透過世俗的種種文字語言章句,隨順眾生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為其說法。
((故諸佛如來為眾生說法)非不饒益義說,(然以種種方便)言說者,(為隨順)眾生妄想故。)
大慧!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必須要用種種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隨順眾生的根器,而為其說法。如果連方便的說法都不存在的話,那麼將無法使佛法流通,既然佛法無法流通,那麼就無法藉由佛法教化眾生,使之成為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能為眾生說法的大成就者,若在境界中沒有任何能說法的成就者存在,那麼自然也就無人可以如實演說諸佛如來所建立的如來正法。
(大慧!若不說一切(方便)法者,(則)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能說法之成就者)。若無(能說法)者,誰(能)說(諸佛教法)、(諸佛教法)為誰(而說)?)
因此,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作完整的描述,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所以菩薩摩訶薩在為眾生講經說法的時候,必須要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為其說法,切不可執著於經文的表面文字意思上。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表面)言說,隨宜(眾生)方便,廣說經法。)
大慧!因為聽法眾生所具備根器種種不同,所具備的種種煩惱障礙也不一樣,所以諸佛如來會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為其講經說法,並且希望眾生都能夠遠離內心的意識妄想,解脫而得大自在。
(以眾生悕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種種方便)諸法,令離心.意.意識(種種虛妄分別)故。)
大慧!由於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作完整的描述,所以諸佛如來為眾生說法的目的,並非是要將佛性的「真實意義」完完整整透過文字語言來表達給眾生,而是希望眾生能夠以佛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然為眾生所說之種種方便諸法,)不為(眾生能立)得自覺聖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處。)
注解:
「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諸佛菩薩有時候會用「不說一字、不答一字」的方式,來引導眾生深入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為什麼呢?因為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故曰「(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故諸佛如來為眾生說法)非不饒益義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並非是諸佛如來不想將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完完整整地透過文字語言章句呈現給所有一切眾生,而是因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根本無法用任何的文字語言來作完整地表達。
「(然以種種方便)言說者,(為隨順)眾生妄想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儘管無法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充分表達「佛性」的真實意義,但是如果離開了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那麼就無法把佛性的概念介紹給眾生,所以諸佛如來使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描述佛性,這是必要的手段。
「大慧!若不說一切(方便)法者,(則)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能說法之成就者)。若無(能說法)者,誰(能)說(諸佛教法)、(諸佛教法)為誰(而說)?」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使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描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這是必須的手段,如果連描述佛性的「方便之說」都不存在的話,那麼要如何傳播諸佛如來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如來正法呢?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表面)言說,隨宜(眾生)方便,廣說經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一切菩薩摩訶薩,在為眾生講經說法的時候,能夠衡量眾生所具備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並且不可使眾生執著於經文表面的文字意思上。
「以眾生悕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種種方便)諸法,令離心.意.意識(種種虛妄分別)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因為所有一切眾生其所具備的根器不同,其所具備的種種妄想與煩惱也不同,所以諸佛如來在為眾生講經說法的時候,會根據眾生所具備的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希望所有一切聽法眾生皆能夠遠離意識妄想心的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然為眾生所說之種種方便諸法,)不為(眾生能立)得自覺聖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處。」
經文中的「得自覺聖智處」即是在表達:真正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所以諸佛如來在向眾生講經說法的時候,並非是希望能夠藉由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令眾生了知佛性的真實意義。
因為如要真正了知通達佛性的真實意義,這是有條件的,什麼樣的條件呢?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因此諸佛如來為眾生講經說法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唯有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大慧!於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訶薩依於義,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為眾說,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眾生。」
「大慧!(是故修行人應如實知)於一切法無所有(之真實義),(如實)覺自心現量,(如實)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訶薩(應)依於(真實之)義,(而)不依(世俗表面)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執著)依(世俗表面)文字者,(則)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若如此則)墮惡見(生滅)相續,而(復)為眾說(種種虛妄之法),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亦不知(如是)章句(皆是方便之說)。若(菩薩能)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則能)通達(如是)章句,具足(通達)性義,(若如此)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如實引導眾生入於)平等大乘,(如實)建立眾生(種種方便之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如實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即可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虛妄分別之相,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大慧!(是故修行人應如實知)於一切法無所有(之真實義),(如實)覺自心現量,(如實)離二妄想。)
大慧!所有一切菩薩摩訶薩,在教化眾生的時候,皆應當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依於義),而不可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方便之說」(不依文字)。
(諸菩薩摩訶薩(應)依於(真實之)義,(而)不依(世俗表面)文字。)
大慧!如果修行人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那麼將無法真正通達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不僅僅耽誤了自己,也耽誤了他人。
(若善男子、善女人(執著)依(世俗表面)文字者,(則)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
大慧!如果修行人執著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種種「方便之說」,那麼就表示他不能夠了知通達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亦不知所有一切用來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修行人若是如此愚癡,那就表示他已經落入有無兩邊,並且執著於一切生滅無常諸相,根本沒有資格為眾生說法。
((若如此則)墮惡見(生滅)相續,而(復)為眾說(種種虛妄之法),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亦不知(如是)章句(皆是方便之說)。)
大慧!如果修行人若能夠善加了知一切諸法、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如實通達一切用來描述真如實性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修行人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可通達一切諸法,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能夠如實以「真如實性」(無相)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如實為眾生建立種種方便之法,如實引導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平等大乘。
(若(菩薩能)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則能)通達(如是)章句,具足(通達)性義,(若如此)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如實引導眾生入於)平等大乘,(如實)建立眾生(種種方便之說)。)
注解:
「大慧!(是故修行人應如實知)於一切法無所有(之真實義),(如實)覺自心現量,(如實)離二妄想。」
經文中的「一切法無所有」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故方便曰「一切法(性)無所有」。
經文中的「覺自心現量」意思就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如實知何謂「一切法無所有」的真實意義。
何謂「一切法無所有」呢?「一切法無所有」即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修行人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遠離一切落入有無兩邊的妄想分別,解脫而得大自在。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一切法無所有」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覺自心現量」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離二妄想」的具體表現。
「諸菩薩摩訶薩(應)依於(真實之)義,(而)不依(世俗表面)文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成就的菩薩摩訶薩,皆應該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作為修行的唯一依歸,如實實踐相應於真如實性的種種清淨梵行,而不可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執著)依(世俗表面)文字者,(則)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若如此則)墮惡見(生滅)相續,而(復)為眾說(種種虛妄之法),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亦不知(如是)章句(皆是方便之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如果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那麼將無法真正了知一切諸法的真實意義,若如此愚癡還為眾生講經說法,那麼不僅僅會耽誤了自己,也會耽誤了別人。
「若(菩薩能)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則能)通達(如是)章句,具足(通達)性義,(若如此)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如實引導眾生入於)平等大乘,(如實)建立眾生(種種方便之說)。」
經文中的「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即是在表達:通達一切諸法。
經文中的「通達章句」即是在表達:通達了知所有一切用來描述「佛性」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不會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經文中的「具足性義」意思就是:通達了知一切諸法。
經文中的「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其中的「正無相樂」指的即是:種種相應於真如實性的清淨梵行。梵行之樂,其樂非屬世間世俗之樂,其樂實不可思議。
經文中的「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摩訶薩,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遠離一切妄想分別,解脫而得大自在。
經文中的「平等大乘建立眾生」即是在表達:菩薩摩訶薩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如實為眾生演說種種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方便法門,並且如實引導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平等大乘坦途。
原本經文:「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訶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通達眾生形類悕望煩惱諸相,如實說法。」
「大慧!(若信心不墜)攝受大乘者,則(能)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所說之法)。(若能)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所說之法)者,則(能慈悲)攝受一切眾生(苦難之處)。(若能慈悲)攝受一切眾生(苦難之處)者,則(能)攝受正法。(若如實)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若如實)知得殊勝入處,(則)菩薩摩訶薩(為教化眾生),(則)常得(種種)化生(之處),(並且如實為眾生)建立大乘(佛法)。(菩薩具足一切)十自在(神通之)力,(隨順眾生)現眾色像。(如是菩薩)通達(種種)眾生形類悕望煩惱諸相,如實(為種種不同眾生)說法。」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信心不墜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即是屬於攝受大乘的行者,攝受大乘的行者,即可如實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大成就者所說的清淨圓滿,若能如實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大成就者所說的清淨圓滿,即可慈悲感受一切眾生苦難之處,若能慈悲感受一切眾生苦難之處者,即可如實攝受如來正法,若能如實攝受如來正法者,則佛種不斷。
(大慧!(若信心不墜)攝受大乘者......則佛種不斷。)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即是屬於延續佛種不斷、攝受大乘的行者,此等大乘行者,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通達一切諸法,入於究竟圓滿殊勝之處。
(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
大慧!成就不可思議「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即可通達一切諸法,入於究竟圓滿殊勝之處,如實具足十自在神通之力,如實通達一切眾生虛妄分別等等煩惱之相,為引導眾生走向大乘,善用各種善巧方便,隨順眾生習氣不同,而現種種形象,如實為眾生演說如來正法。
((若如實)知得殊勝入處,(則)菩薩摩訶薩(為教化眾生),(則)常得(種種)化生(之處),(並且如實為眾生)建立大乘(佛法)。(菩薩具足一切)十自在(神通之)力,(隨順眾生)現眾色像。(如是菩薩)通達(種種)眾生形類悕望煩惱諸相,如實(為種種不同眾生)說法。)
注解: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因此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當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
何謂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呢?其所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阿含經有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一句經文即是充分說明了如欲成就「如來智慧」其所需要的「條件」是什麼。
經文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指的即是成就如來智慧所需要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唯有透過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並且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攝受大乘的行者。
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並且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的行者。
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並且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攝受一切眾生的行者。
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並且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攝受正法的行者。
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並且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不斷佛種的行者。
原本經文:「如實者,不異。如實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捨,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
「如實(之相)者,不異。如實(之相)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之相)。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第一義諦)真實者,離文字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卻只)觀指,(而)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世俗)言說指,(不斷)攝受計著,(而)至竟不捨,(是故)終不能得離(世俗)言說指,(而不能如實知)第一實義。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何以故?)不知(修行)次第(為漸次)方便熟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諸佛如來所說的「如實之相」呢?諸佛如來所說的如實之相,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佛性非異非不異、不來不去、遠離一切虛妄分別戲論之相。
(如實(之相)者,不異。如實(之相)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之相)。)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所有對於佛性所作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所有一切修行人,皆不可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第一義諦)真實者,離文字故。)
大慧!就猶如有人用手指為愚夫指物,但是愚癡的人總是看著指著物品的手指頭,卻不知道應當順著手指頭的方向,才能看到所希望看到的東西。然而諸佛如來對於真如實性所作的種種方便之說,也就如同是手指頭一般,如果修行人總是執著於「方便之說」表面文字的意思上,那麼將無法真正了解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
(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卻只)觀指,(而)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世俗)言說指,(不斷)攝受計著,(而)至竟不捨,(是故)終不能得離(世俗)言說指,(而不能如實知)第一實義。)
大慧!譬如嬰兒應當吃熟食,而不可吃生食,如果讓嬰兒吃生食,則可能會讓嬰兒發狂生病。然而所有一切為眾生說法的菩薩摩訶薩,應當善加分別聽法眾生種種不同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循序漸進引導眾生,切不可壞了次第之法,如果不顧眾生根器的優劣,而壞了修行的次第,那麼對於聽法眾生而言,則是有害無益。
(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何以故?)不知(修行)次第(為漸次)方便熟故。)
注解:
「如實(之相)者,不異。如實(之相)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之相)。」
經文中的「如實者」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如實之法」。
何謂如實之法呢?世尊所說之法皆是以「真如實性」(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說法,即謂之如實之法。
佛性不生不滅、非異非不異、不來不去、遠離一切有無、遠離一切虛偽分別戲論之相。
「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第一義諦)真實者,離文字故。」
經文中的「真實者」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所有一切對於佛性所作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所有一切修行人,切不可執著於方便之說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故曰「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
「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卻只)觀指,(而)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世俗)言說指,(不斷)攝受計著,(而)至竟不捨,(是故)終不能得離(世俗)言說指,(而不能如實知)第一實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如果修行人總是執著於種種有關於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那麼將無法真正了解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不僅不能夠了解,而且還會助長自己內心深處的種種執著、分別與妄想,實在是無有任何的利益。
「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何以故?)不知(修行)次第(為漸次)方便熟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一切向眾生說法的菩薩摩訶薩,皆應當善加分別聽法眾生所具備的種種不同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循序漸近引導眾生,如果不顧眾生根器的優劣,而向眾生說種種深法,那麼不僅無法對眾生帶來任何的法益,甚至還會使聽法眾生遠離諸佛如來所建立的正法。
原本經文:「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於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大慧!如是(第一義諦)不生不滅(真實之法),(如)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應當(令眾生如實)善修方便,(但)莫隨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如是)於真實義,當(如實)方便修。(第一義諦)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世俗)言說者,(乃)妄想合。(若)妄想者,(則)集生死。大慧!(第一義諦)實義者,從多聞(大德)者得。大慧!多聞(大德)者,謂善於(真實之)義,非善(種種華麗虛偽)言說。善(真實之)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真實之)義者,當親近多聞(大德),(即是)所謂(親近)善義者。(如是)當親近多聞,(即是)所謂(親近)善義。(如是)與此(多聞)相違,(如是)計著言說,(皆)應當遠離。」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實是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那麼所有一切向眾生說法的菩薩摩訶薩,要如何才能夠引導眾生的修行,相應於真如實性,即是屬於非常重要的課題。說法的菩薩若不能夠使眾生的修行相應於真如實性,那麼即是表示該菩薩不善向眾生說法。
(大慧!如是(第一義諦)不生不滅(真實之法),(如)不方便修,則為不善。)
大慧!因此所有一切向眾生說法的菩薩摩訶薩,皆應當善加引導眾生如實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令眾生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若能夠如此引導眾生,即是屬於「善修方便」,不僅如此,還可以使眾生不再執著於種種有關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
(是故應當(令眾生如實)善修方便,(但)莫隨言說,如視指端。)
因此,大慧!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當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若能夠如此修行,即可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是故,大慧!(如是)於真實義,當(如實)方便修。)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微妙寂靜,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唯有相應於真如實性的修行(實踐清淨的梵行),才可以引導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第一義諦)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
大慧!如果修行人執著於種種有關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而不知道要善加分辨,終日埋首於虛偽的文字妄想,那麼只會更加增長自己的執著分別與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世俗)言說者,(乃)妄想合。(若)妄想者,(則)集生死。)
大慧!那麼眾生要在哪裏才能夠聽聞諸佛如來所建立的真實之法呢?一切眾生皆應當從「多聞者」之處聽聞。
(大慧!(第一義諦)實義者,從多聞(大德)者得。)
大慧!所謂的多聞者指的即是通達「真如實性」的成就者,唯有通達真如實性的成就者,才可稱為多聞大德,然而真正的多聞大德並不會使用種種華麗的虛偽善說,去迷惑、欺騙眾生。
(大慧!多聞(大德)者,謂善於(真實之)義,非善(種種華麗虛偽)言說。)
大慧!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真如實性的多聞者,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華麗虛偽善說,也令一切眾生遠離外道邪說邪見,並且能夠如實地向眾生演說甚深如來正法者,即謂之「大德多聞」。
(善(真實之)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
大慧!因此所有一切求法眾生,皆應當親近通達「真如實性」的大成就者,因為通達一切法義的「大德多聞」,將可引導眾生走向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不僅可令眾生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華麗虛偽善說,並且更加勸勉眾生在境界中勤行清淨梵行,因為唯有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導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真實自在。
(是故欲求(真實之)義者,當親近多聞(大德),(即是)所謂(親近)善義者。(如是)當親近多聞,(即是)所謂(親近)善義。(如是)與此(多聞)相違,(如是)計著言說,(皆)應當遠離。)
注解:
「大慧!如是(第一義諦)不生不滅(真實之法),(如)不方便修,則為不善。」
經文中的「不生不滅」即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如果說法的菩薩不能夠善用各種善巧方便,引導眾生走向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那麼即是表示該名說法的菩薩,不善向眾生說法。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此不管說法的菩薩向眾生如何說法,皆不可背離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因為唯有令眾生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最終才可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是故應當(令眾生如實)善修方便,(但)莫隨言說,如視指端。」
經文中的「善修方便」指的即是: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眾生皆不可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應當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修行人若能夠如此修行,才能夠真正得到不可思議的無量利益。
「是故,大慧!(如是)於真實義,當(如實)方便修。」
經文中的「於真實義,當方便修」指的即是:修行人應當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第一義諦)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
經文中的「真實義」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眾生,皆應當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最終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為什麼呢?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所有一切眾生如欲成就「如來智慧」就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因此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涅槃之因」。
「(世俗)言說者,(乃)妄想合。(若)妄想者,(則)集生死」。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不可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如果執著於種種方便之說,那麼就會墮入文字語言的妄想,不僅對自己的修行沒有幫助,而且還會助長自己的執著分別與妄想,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大慧!(第一義諦)實義者,從多聞(大德)者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通達「真如實性」的大德多聞,才能夠引導眾生更加深入諸佛如來所說的甚深法義。
「大慧!多聞(大德)者,謂善於(真實之)義,非善(種種華麗虛偽)言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通達真如實性的大德多聞,並不會使用種種華麗虛偽善說,迷惑、欺騙、討好眾生,多聞大德唯有善用各種善巧方便,引導眾生走向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實踐清淨的梵行)。
「善(真實之)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通達真如實性的大德多聞,不僅僅自己不會墮入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華麗虛偽善說,也令其他眾生不再墮入外道所建立的種種邪說邪見。
「是故欲求(真實之)義者,當親近多聞(大德),(即是)所謂(親近)善義者。(如是)當親近多聞,(即是)所謂(親近)善義。(如是)與此(多聞)相違,(如是)計著言說,(皆)應當遠離。」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一切求法的眾生,皆應當親近大德多聞,並且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華麗虛偽善說。
這一部經典有一點困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遣詞用字太過於簡略,所以會讓人看得非常辛苦,所以末學特地在原本的經文裡面,加進一些括號作為輔助解釋,其目的就是希望能讓人看得通順流暢一點,所以希望各位在閱讀的時候,能夠連同括號一起看,相信可以讓人看得輕鬆一點。
這一些括號絕對不是隨便加上去的,而是末學特地反覆對照比較三種不同的版本最後才決定的,如果不嫌棄的話,就請大家參考看看。但由於篇幅太長,末學只會貼由求那跋陀羅所翻譯的版本,其他另外兩種版本,末學就不貼了,以下就是我的貼文。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云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是如來異名?」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等等如是文字語言章句)。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云何世尊(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為(一切法)無性(空無一法),故說不生不滅?為是(不生不滅為)如來異名?」(在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誠如世尊在經典中所說的「不生不滅」等等文字語言章句,請問世尊您所說的「不生不滅」是什麼意思呢?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等等如是文字語言章句)。)
世尊!您又說「不生不滅」就是「如來法身」的異名,請問世尊為什麼不生不滅就是如來法身的異名呢?
(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
世尊!您所說的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是指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不存在的意思嗎?還是您所說的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就僅僅是如來法身的異名呢?
(云何世尊(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為(一切法)無性(空無一法),故說不生不滅?為是(不生不滅為)如來異名?)
注解: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等等如是文字語言章句)。」
世尊在經典中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佛性非生非不生、非滅非不滅。故方便曰「不生不滅」。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例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淨不垢、不來不去等等文字語言章句,這一些全部都是屬於用來描述佛性的「方便之說」,但是佛性的真實意義,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然而我們無法直接利用佛性的方便說,必須要將佛性的「方便說」加以引申之後,才能夠對我們眾生有實際的幫助。
加以引申之後的佛性義,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
所有一切眾生的修行,皆必須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正智修行,唯有回歸於真如實性的修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何謂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呢?其所指的即是: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法身)異名。」
經文中的「如來異名」指的即是:如來法身的異名。
何謂如來法身?其所指的即是:一切諸佛如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佛性。
事實上,所有一切眾生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佛性」,因此不管是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還是迷惑的眾生,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有情的、無情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所以有關於佛性的異名,有無限多種。
「云何世尊(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為(一切法)無性(空無一法),故說不生不滅?為是(不生不滅為)如來異名?」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誤解了世尊所說「不生不滅」的真實意義,所以大慧菩薩才會問世尊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那豈不就是「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嗎?
但事實上,世尊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另外大慧菩薩還問世尊說,不生不滅是不是就是如來法身的異名呢?
是的,世尊所說的不生不滅即是如來法身的異名。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
「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生不滅,有無品(皆)不現。」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我所說的一切法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這是在描述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但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生、滅、有、無的意思。
(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生不滅,有無品(皆)不現。)
注解:
「我說一切法(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生不滅,有無品(皆)不現。」
經文中的「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佛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並非是生滅無常的諸法所可比擬的。
原本經文:「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為說。」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一切)攝受法(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不生故。(但)若名字中有法者(,則不可言一切法不生),惟願為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如果一切諸法皆不生,那麼就表示無有一法可得,既然是無有一法可得,那麼請問世尊為什麼還會有一切法「不生不滅」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的說法呢?懇請世尊慈悲,為我解說。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一切)攝受法(皆)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不生故。(但)若名字中有法者(,則不可言一切法不生),惟願為說。)
注解:
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不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不存在」的意思。真如實性不生不滅。故方便曰「一切諸法(性)不生」。
但是大慧菩薩,卻誤解了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不生」的真實意義,而執著地認為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皆不生」,即是代表著「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空」的意思,因此大慧菩薩才會如此問世尊。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並)非無性(不存在的意思),亦非不生不滅(等等表面文字章句能)攝一切法,(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等等)名號(,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然我所說之)彼不生者(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大慧!彼(我所說之)不生即如來(法身之)異名。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皆是帝釋天王的異名),(雖然一切諸法)一一各有多名,(然)亦非多名而有多性,(然一切諸法)亦非無(有本自具足之)自性(真如實性)。」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我所說的「如來法身」是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而並非是「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不存在」的意思。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並)非無性(不存在的意思)。)
大慧!我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說不生不滅的這個「名詞」,可以攝受、包含所有一切諸法。
(亦非不生不滅(等等表面文字章句能)攝一切法。)
大慧!我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真如實性非因非果、遠離一切世俗生滅因緣所成之相。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
大慧!我所說的「如來法身」是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如果真如實性不存在的話,那麼也就沒有任何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我所說的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並非是「無義」。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無義。)
大慧!我所說的「不生不滅、意生法身、如來法身」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然而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所有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以及七住菩薩等等修行境界,所能夠了知通達的。
(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等等)名號(,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然我所說之)彼不生者(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
大慧!我所說的「不生」,即是「如來法身」(真如實性)的異名,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不生」的意思。
(大慧!彼(我所說之)不生即如來(法身之)異名。)
大慧!例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等皆是屬於帝釋天王的異名;相同的道理,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有著許多的異名。
雖然所有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數量有無限多種,而其名稱也都個個不同,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雖然有著種種不同的異名,但並不表示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有任何的差別。
(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皆是帝釋天王的異名),(雖然一切諸法)一一各有多名,(然)亦非多名而有多性。)
大慧!所有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這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因此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的確存在的。
((然一切諸法)亦非無(有本自具足之)自性(真如實性)。)
注解: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並)非無性(不存在的意思),亦非不生不滅(等等表面文字章句能)攝一切法,(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無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如來」是指如來法身,如來法身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我說如來,非無性」其中的「無性」意思就是:不存在的意思。
經文中的「我說如來,非無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是的確存在的。故曰「我說如來(法身),非無性(是的確存在的)」。
「亦非不生不滅(等等表面文字章句能)攝一切法。」
世尊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因此「不生不滅」的這個名詞,不能夠圓滿地、完整地表達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故曰「亦非不生不滅(等等表面文字章句能)攝一切法」。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一切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
經文中的「不生不滅」即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真如實性非因非果、遠離一切生滅因緣之相。故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非無義。」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等等)名號(,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然我所說之)彼不生者(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意生、法身、如來、不生」等等名詞,皆是如來法身的異名,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不生」的意思。
然而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所能夠了知通達的。
「大慧!彼(我所說之)不生即如來(法身之)異名。」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不生」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不生」的意思。故曰「彼不生(等等文字語言章句)即如來(法身)異名。」
「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皆是帝釋天王的異名),(雖然一切諸法)一一各有多名,(然)亦非多名而有多性,(然一切諸法)亦非無(有本自具足之)自性(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亦非無自性」即是在強調:「真如實性」(佛性)是的確存在的。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因此用來表達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其種類有無限多種。
也就是說:不管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其名詞是什麼,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雖然一切諸法)一一各有多名,(然)亦非多名而有多性。」
原本經文:「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毘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毘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生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所說之)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毘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毘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生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皆是如來法身)三阿僧祇百千名號,(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來法身等等異名,但卻不能夠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的真實意義),(如來法身不增不減)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因此,大慧!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佛性),其「方便之說」有著無限多種,就猶如我在娑婆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的名號一般。
然而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卻不能夠了知通達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而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所以不知道有關於真如實性的「異名」,其實有無限多種,而妄加分別。
儘管異名有無限多種,但是其所要表達的皆是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所說之)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
大慧!例如:如來、一切智、佛、救世者、自覺者、導師者.......無生、無滅、空者......無相者、解脫者、道者、意生者等等名詞,皆是屬於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異名。
大慧!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異名),其數量有無限多種,儘管其數量有無限多種,但是其所表達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真如實性不增不減,就猶如是水中之月一般,不見其出亦不見其入,所以「不出不入」即謂之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大慧!如是等(皆是如來法身)三阿僧祇百千名號,(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來法身等等異名,但卻不能夠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的真實意義),(如來法身不增不減)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注解:
「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所說之)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
經文中的「如來異名」是指如來法身的異名。如來法身指的即是真如實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用來描述「真如實性」(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異名),其數量有無限多種。
為什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有無限多種呢?
這是因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所以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之「名」,皆可用來作為描述真如實性的「異名」。
「如是等(皆是如來法身)三阿僧祇百千名號。(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來法身等等異名,但卻不能夠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的真實意義),(如來法身不增不減)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經文中的「不增不減、不出不入」皆是屬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原本經文:「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於一切法,隨說計著。」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所說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墮(有無)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辭句義趣,不(能如實)分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不解(我所說之)自通,(總是)計著種種(世俗表面的)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等等用來描述如來法身真如實性的文字語言章句),(妄)作無性(不生)想,不(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名號差別。(如來法身異名)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然迷惑眾生)不解(我所說之)自通,(如是種種如來法身異名)會歸終極(,其所指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迷惑眾生)於一切法,(總是)隨(方便之)說計著。」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迷惑的眾生雖然恭敬供養於諸佛如來,但卻不能夠如實了知用來表達諸佛如來的種種異名,也皆是真如實性的異名,並且執著於「異名」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因此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虛妄分別,故不能夠真正了知通達許許多多不同的如來異名,皆是屬於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所說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墮(有無)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辭句義趣,不(能如實)分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不解(我所說之)自通,(總是)計著種種(世俗表面的)言說章句。)
大慧!我所說的「不生不滅」,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不生、一切法皆無」(無性)的意思。
(於不生不滅(等等用來描述如來法身真如實性的文字語言章句),(妄)作無性(不生)想。)
大慧!例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等名詞,也皆是屬於用來描述如來法身所作的方便之說。然而迷惑的眾生卻不能夠如實了知,總是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儘管用來描述如來法身的方便之說有無限多種,但是其所要表達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不(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名號差別。(如來法身異名)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然迷惑眾生)不解(我所說之)自通,(如是種種如來法身異名)會歸終極(,其所指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迷惑眾生)於一切法,(總是)隨(方便之)說計著。)
注解: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所說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真實意義),墮(有無)二邊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故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之)辭句義趣,不(能如實)分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不解(我所說之)自通,(總是)計著種種(世俗表面的)言說章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迷惑的眾生恭敬供養於諸佛如來,但是卻不能夠了知通達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其實有無限多種,而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虛妄分別種種如來法身異名,因此不能夠深入法性之義。
「於不生不滅(等等用來描述如來法身的文字語言章句),(妄)作無性(不生)想。」
經文中的「無性」即是在表達: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不生。
經文中的「不生不滅」即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說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不生」(無性)的意思。
「不(如實)知(種種)如來(法身)名號差別。(如來法身異名)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用來表達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然迷惑眾生)不解(我所說之)自通,(如是種種如來法身異名)會歸終極(,其所指的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迷惑眾生)於一切法,(總是)隨(方便之)說計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總是執著於種種文字語言章句的表面意思之上,因此不能夠如實了知,雖然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有很多種,但是其所要描述的皆是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會歸終極」。
原本經文:「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故。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
「大慧!彼諸癡人,(妄)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彼(癡人)惡燒智,不知(生滅)言說、(不生滅)自性(之差別相),不知(世俗)言說(是屬於)生滅(之法),(然)義(第一義諦)不生滅。大慧!一切(世俗)言說,墮於文字,義(第一義諦)則不墮。(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性非性故,(真如實性)無受生亦無身故。大慧!如來不說(世俗)墮文字法,(世俗)文字有無(皆屬生滅)不可得故,除(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墮文字。大慧!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有(世俗)說言(可表達者),(則)如來(所)說(皆)墮文字法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墮文字者)此則妄說。(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有些愚癡的外道修行人,他們認為:所有一切諸法其背後的真理,可以用文字語言章句,充分地表達出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諸法背後的真理,無形無相,除了可以用文字語言章句來表達之外,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來表達真理。
(大慧!彼諸癡人,(妄)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
大慧!那些愚癡的外道修行人,實在是非常地沒有智慧,不知道生滅無常的「言說」與不生不滅的「自性」(真如實性)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生滅無常的種種文字語言章句,是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大慧!彼(癡人)惡燒智,不知(生滅)言說、(不生滅)自性(之差別相),不知(世俗)言說(是屬於)生滅(之法),(然)義(第一義諦)不生滅。)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種種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生滅無常之法,然而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則是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非生非不生、非身非不身、遠離一切世俗生滅無常之法,因此種種生滅無常的文字語言章句,是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大慧!一切(世俗)言說,墮於文字,義(第一義諦)則不墮。(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性非性故,(真如實性)無受生亦無身故。)
大慧!諸佛如來不說種種落入文字有無兩邊的世俗之法,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章句作完整地表達,即使對真如實性有所表達,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修行人不可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如果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那麼將無法真正了解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大慧!如來不說(世俗)墮文字法,(世俗)文字有無(皆屬生滅)不可得故,除(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墮文字。)
大慧!若有人說,諸佛如來所說之法,也是屬於落入文字有無兩邊的世俗之法,那麼這一種說法,則是屬於毀謗諸佛的虛妄之說。因為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文字語言章句,所有一切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諸佛如來所說之法,並沒有墮入生滅無常的文字語言章句,而是愚癡的眾生,太過執著於「方便之說」的表面文字意思,因此無法了解「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大慧!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有(世俗)說言(可表達者),(則)如來(所)說(皆)墮文字法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墮文字者)此則妄說。(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注解:
「大慧!彼諸癡人,(妄)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然而愚癡的諸外道,卻認為可以用種種文字語言章句,來表達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佛性),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大慧!彼(癡人)惡燒智,不知(生滅)言說、(與不生滅)自性(之差別相),不知(世俗)言說(是屬於)生滅(之法),(然)義(第一義諦)不生滅。大慧!一切(世俗)言說,墮於文字,義(第一義諦)則不墮。(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性非性故,(真如實性)無受生亦無身故。」
經文中的「言說」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中種種生滅無常的文字語言章句。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義」指的即是: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佛性。
經文中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離性非性故」即是在表達:佛性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愚癡的諸外道,不知道種種用來描述「第一義諦」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然而卻不知世尊所親證的第一義諦並非是生滅無常之法,因此用生滅無常的文字語言章句,是無法真正地表達不生不滅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生非不生、非身非不身、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
「大慧!如來不說(世俗)墮文字法,(世俗)文字有無(皆屬生滅)不可得故,除(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墮文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親證的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所有一切用來描述佛性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
所以所有一切修行人,皆不可以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如果總是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那麼將無法真正了解真如實性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大慧!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有(世俗)說言(可表達者),(則)如來(所)說(皆)墮文字法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墮文字者)此則妄說。(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遠離一切文字語言章句,如果有人說諸佛如來所說之法,也是屬於落入文字有無兩邊的世俗之說,那麼這一種說法,這是屬於毀謗諸佛的虛妄之說。
原本經文:「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悕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
「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故諸佛如來為眾生說法)非不饒益義說,(然以種種方便)言說者,(為隨順)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方便)法者,(則)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能說法之成就者)。若無(能說法)者,誰(能)說(諸佛教法)、(諸佛教法)為誰(而說)?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表面)言說,隨宜(眾生)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悕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種種方便)諸法,令離心.意.意識(種種虛妄分別)故,(然為眾生所說之種種方便諸法,)不為(眾生能立)得自覺聖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處。」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因此,大慧!諸佛菩薩有時為眾生說法時,會採取「不說一字、不答一言」的方法,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諸佛菩薩所說之法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然而真如實性遠離一切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無法用任何的文字語言作完整地表達,所以諸佛菩薩有時候會採取「不說一字、不答一言」的方式,來引導眾生契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大慧!諸佛菩薩為眾生說法,並非是不想將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利用言語文字如實地呈現給所有一切眾生,這是因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根本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地描述。
雖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法用任何文字語言作完整地表達,但是諸佛菩薩仍然會透過世俗的種種文字語言章句,隨順眾生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為其說法。
((故諸佛如來為眾生說法)非不饒益義說,(然以種種方便)言說者,(為隨順)眾生妄想故。)
大慧!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必須要用種種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隨順眾生的根器,而為其說法。如果連方便的說法都不存在的話,那麼將無法使佛法流通,既然佛法無法流通,那麼就無法藉由佛法教化眾生,使之成為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能為眾生說法的大成就者,若在境界中沒有任何能說法的成就者存在,那麼自然也就無人可以如實演說諸佛如來所建立的如來正法。
(大慧!若不說一切(方便)法者,(則)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能說法之成就者)。若無(能說法)者,誰(能)說(諸佛教法)、(諸佛教法)為誰(而說)?)
因此,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作完整的描述,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所以菩薩摩訶薩在為眾生講經說法的時候,必須要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為其說法,切不可執著於經文的表面文字意思上。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表面)言說,隨宜(眾生)方便,廣說經法。)
大慧!因為聽法眾生所具備根器種種不同,所具備的種種煩惱障礙也不一樣,所以諸佛如來會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為其講經說法,並且希望眾生都能夠遠離內心的意識妄想,解脫而得大自在。
(以眾生悕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種種方便)諸法,令離心.意.意識(種種虛妄分別)故。)
大慧!由於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作完整的描述,所以諸佛如來為眾生說法的目的,並非是要將佛性的「真實意義」完完整整透過文字語言來表達給眾生,而是希望眾生能夠以佛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然為眾生所說之種種方便諸法,)不為(眾生能立)得自覺聖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處。)
注解:
「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諸佛菩薩有時候會用「不說一字、不答一字」的方式,來引導眾生深入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為什麼呢?因為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故曰「(第一義諦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故諸佛如來為眾生說法)非不饒益義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並非是諸佛如來不想將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完完整整地透過文字語言章句呈現給所有一切眾生,而是因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根本無法用任何的文字語言來作完整地表達。
「(然以種種方便)言說者,(為隨順)眾生妄想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儘管無法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充分表達「佛性」的真實意義,但是如果離開了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那麼就無法把佛性的概念介紹給眾生,所以諸佛如來使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描述佛性,這是必要的手段。
「大慧!若不說一切(方便)法者,(則)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能說法之成就者)。若無(能說法)者,誰(能)說(諸佛教法)、(諸佛教法)為誰(而說)?」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使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描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這是必須的手段,如果連描述佛性的「方便之說」都不存在的話,那麼要如何傳播諸佛如來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如來正法呢?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表面)言說,隨宜(眾生)方便,廣說經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一切菩薩摩訶薩,在為眾生講經說法的時候,能夠衡量眾生所具備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並且不可使眾生執著於經文表面的文字意思上。
「以眾生悕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種種方便)諸法,令離心.意.意識(種種虛妄分別)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因為所有一切眾生其所具備的根器不同,其所具備的種種妄想與煩惱也不同,所以諸佛如來在為眾生講經說法的時候,會根據眾生所具備的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希望所有一切聽法眾生皆能夠遠離意識妄想心的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然為眾生所說之種種方便諸法,)不為(眾生能立)得自覺聖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處。」
經文中的「得自覺聖智處」即是在表達:真正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所以諸佛如來在向眾生講經說法的時候,並非是希望能夠藉由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令眾生了知佛性的真實意義。
因為如要真正了知通達佛性的真實意義,這是有條件的,什麼樣的條件呢?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因此諸佛如來為眾生講經說法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唯有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大慧!於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訶薩依於義,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為眾說,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眾生。」
「大慧!(是故修行人應如實知)於一切法無所有(之真實義),(如實)覺自心現量,(如實)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訶薩(應)依於(真實之)義,(而)不依(世俗表面)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執著)依(世俗表面)文字者,(則)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若如此則)墮惡見(生滅)相續,而(復)為眾說(種種虛妄之法),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亦不知(如是)章句(皆是方便之說)。若(菩薩能)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則能)通達(如是)章句,具足(通達)性義,(若如此)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如實引導眾生入於)平等大乘,(如實)建立眾生(種種方便之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如實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即可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虛妄分別之相,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大慧!(是故修行人應如實知)於一切法無所有(之真實義),(如實)覺自心現量,(如實)離二妄想。)
大慧!所有一切菩薩摩訶薩,在教化眾生的時候,皆應當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依於義),而不可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方便之說」(不依文字)。
(諸菩薩摩訶薩(應)依於(真實之)義,(而)不依(世俗表面)文字。)
大慧!如果修行人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那麼將無法真正通達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不僅僅耽誤了自己,也耽誤了他人。
(若善男子、善女人(執著)依(世俗表面)文字者,(則)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
大慧!如果修行人執著於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種種「方便之說」,那麼就表示他不能夠了知通達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亦不知所有一切用來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修行人若是如此愚癡,那就表示他已經落入有無兩邊,並且執著於一切生滅無常諸相,根本沒有資格為眾生說法。
((若如此則)墮惡見(生滅)相續,而(復)為眾說(種種虛妄之法),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亦不知(如是)章句(皆是方便之說)。)
大慧!如果修行人若能夠善加了知一切諸法、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如實通達一切用來描述真如實性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修行人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可通達一切諸法,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能夠如實以「真如實性」(無相)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如實為眾生建立種種方便之法,如實引導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平等大乘。
(若(菩薩能)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則能)通達(如是)章句,具足(通達)性義,(若如此)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如實引導眾生入於)平等大乘,(如實)建立眾生(種種方便之說)。)
注解:
「大慧!(是故修行人應如實知)於一切法無所有(之真實義),(如實)覺自心現量,(如實)離二妄想。」
經文中的「一切法無所有」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故方便曰「一切法(性)無所有」。
經文中的「覺自心現量」意思就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如實知何謂「一切法無所有」的真實意義。
何謂「一切法無所有」呢?「一切法無所有」即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修行人若是能夠如此成就,即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遠離一切落入有無兩邊的妄想分別,解脫而得大自在。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一切法無所有」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覺自心現量」的具體表現。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屬於「離二妄想」的具體表現。
「諸菩薩摩訶薩(應)依於(真實之)義,(而)不依(世俗表面)文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成就的菩薩摩訶薩,皆應該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作為修行的唯一依歸,如實實踐相應於真如實性的種種清淨梵行,而不可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執著)依(世俗表面)文字者,(則)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若如此則)墮惡見(生滅)相續,而(復)為眾說(種種虛妄之法),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亦不知(如是)章句(皆是方便之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如果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那麼將無法真正了知一切諸法的真實意義,若如此愚癡還為眾生講經說法,那麼不僅僅會耽誤了自己,也會耽誤了別人。
「若(菩薩能)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之真實意義),(則能)通達(如是)章句,具足(通達)性義,(若如此)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如實引導眾生入於)平等大乘,(如實)建立眾生(種種方便之說)。」
經文中的「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即是在表達:通達一切諸法。
經文中的「通達章句」即是在表達:通達了知所有一切用來描述「佛性」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不會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經文中的「具足性義」意思就是:通達了知一切諸法。
經文中的「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其中的「正無相樂」指的即是:種種相應於真如實性的清淨梵行。梵行之樂,其樂非屬世間世俗之樂,其樂實不可思議。
經文中的「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菩薩摩訶薩,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遠離一切妄想分別,解脫而得大自在。
經文中的「平等大乘建立眾生」即是在表達:菩薩摩訶薩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如實為眾生演說種種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方便法門,並且如實引導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平等大乘坦途。
原本經文:「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訶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通達眾生形類悕望煩惱諸相,如實說法。」
「大慧!(若信心不墜)攝受大乘者,則(能)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所說之法)。(若能)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所說之法)者,則(能慈悲)攝受一切眾生(苦難之處)。(若能慈悲)攝受一切眾生(苦難之處)者,則(能)攝受正法。(若如實)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若如實)知得殊勝入處,(則)菩薩摩訶薩(為教化眾生),(則)常得(種種)化生(之處),(並且如實為眾生)建立大乘(佛法)。(菩薩具足一切)十自在(神通之)力,(隨順眾生)現眾色像。(如是菩薩)通達(種種)眾生形類悕望煩惱諸相,如實(為種種不同眾生)說法。」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信心不墜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即是屬於攝受大乘的行者,攝受大乘的行者,即可如實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大成就者所說的清淨圓滿,若能如實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等等大成就者所說的清淨圓滿,即可慈悲感受一切眾生苦難之處,若能慈悲感受一切眾生苦難之處者,即可如實攝受如來正法,若能如實攝受如來正法者,則佛種不斷。
(大慧!(若信心不墜)攝受大乘者......則佛種不斷。)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即是屬於延續佛種不斷、攝受大乘的行者,此等大乘行者,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通達一切諸法,入於究竟圓滿殊勝之處。
(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
大慧!成就不可思議「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即可通達一切諸法,入於究竟圓滿殊勝之處,如實具足十自在神通之力,如實通達一切眾生虛妄分別等等煩惱之相,為引導眾生走向大乘,善用各種善巧方便,隨順眾生習氣不同,而現種種形象,如實為眾生演說如來正法。
((若如實)知得殊勝入處,(則)菩薩摩訶薩(為教化眾生),(則)常得(種種)化生(之處),(並且如實為眾生)建立大乘(佛法)。(菩薩具足一切)十自在(神通之)力,(隨順眾生)現眾色像。(如是菩薩)通達(種種)眾生形類悕望煩惱諸相,如實(為種種不同眾生)說法。)
注解: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依歸、作為核心,因此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當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
何謂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呢?其所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阿含經有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一句經文即是充分說明了如欲成就「如來智慧」其所需要的「條件」是什麼。
經文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指的即是成就如來智慧所需要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唯有透過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並且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攝受大乘的行者。
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並且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的行者。
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並且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攝受一切眾生的行者。
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並且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攝受正法的行者。
修行人若能夠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並且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不斷佛種的行者。
原本經文:「如實者,不異。如實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捨,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
「如實(之相)者,不異。如實(之相)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之相)。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第一義諦)真實者,離文字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卻只)觀指,(而)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世俗)言說指,(不斷)攝受計著,(而)至竟不捨,(是故)終不能得離(世俗)言說指,(而不能如實知)第一實義。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何以故?)不知(修行)次第(為漸次)方便熟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諸佛如來所說的「如實之相」呢?諸佛如來所說的如實之相,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佛性非異非不異、不來不去、遠離一切虛妄分別戲論之相。
(如實(之相)者,不異。如實(之相)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之相)。)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所有對於佛性所作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所有一切修行人,皆不可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第一義諦)真實者,離文字故。)
大慧!就猶如有人用手指為愚夫指物,但是愚癡的人總是看著指著物品的手指頭,卻不知道應當順著手指頭的方向,才能看到所希望看到的東西。然而諸佛如來對於真如實性所作的種種方便之說,也就如同是手指頭一般,如果修行人總是執著於「方便之說」表面文字的意思上,那麼將無法真正了解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
(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卻只)觀指,(而)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世俗)言說指,(不斷)攝受計著,(而)至竟不捨,(是故)終不能得離(世俗)言說指,(而不能如實知)第一實義。)
大慧!譬如嬰兒應當吃熟食,而不可吃生食,如果讓嬰兒吃生食,則可能會讓嬰兒發狂生病。然而所有一切為眾生說法的菩薩摩訶薩,應當善加分別聽法眾生種種不同的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循序漸進引導眾生,切不可壞了次第之法,如果不顧眾生根器的優劣,而壞了修行的次第,那麼對於聽法眾生而言,則是有害無益。
(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何以故?)不知(修行)次第(為漸次)方便熟故。)
注解:
「如實(之相)者,不異。如實(之相)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之相)。」
經文中的「如實者」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如實之法」。
何謂如實之法呢?世尊所說之法皆是以「真如實性」(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說法,即謂之如實之法。
佛性不生不滅、非異非不異、不來不去、遠離一切有無、遠離一切虛偽分別戲論之相。
「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第一義諦)真實者,離文字故。」
經文中的「真實者」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所有一切對於佛性所作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因此所有一切修行人,切不可執著於方便之說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故曰「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
「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卻只)觀指,(而)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世俗)言說指,(不斷)攝受計著,(而)至竟不捨,(是故)終不能得離(世俗)言說指,(而不能如實知)第一實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如果修行人總是執著於種種有關於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那麼將無法真正了解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不僅不能夠了解,而且還會助長自己內心深處的種種執著、分別與妄想,實在是無有任何的利益。
「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何以故?)不知(修行)次第(為漸次)方便熟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一切向眾生說法的菩薩摩訶薩,皆應當善加分別聽法眾生所具備的種種不同根器,善用各種善巧方便,循序漸近引導眾生,如果不顧眾生根器的優劣,而向眾生說種種深法,那麼不僅無法對眾生帶來任何的法益,甚至還會使聽法眾生遠離諸佛如來所建立的正法。
原本經文:「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於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大慧!如是(第一義諦)不生不滅(真實之法),(如)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應當(令眾生如實)善修方便,(但)莫隨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如是)於真實義,當(如實)方便修。(第一義諦)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世俗)言說者,(乃)妄想合。(若)妄想者,(則)集生死。大慧!(第一義諦)實義者,從多聞(大德)者得。大慧!多聞(大德)者,謂善於(真實之)義,非善(種種華麗虛偽)言說。善(真實之)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真實之)義者,當親近多聞(大德),(即是)所謂(親近)善義者。(如是)當親近多聞,(即是)所謂(親近)善義。(如是)與此(多聞)相違,(如是)計著言說,(皆)應當遠離。」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實是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那麼所有一切向眾生說法的菩薩摩訶薩,要如何才能夠引導眾生的修行,相應於真如實性,即是屬於非常重要的課題。說法的菩薩若不能夠使眾生的修行相應於真如實性,那麼即是表示該菩薩不善向眾生說法。
(大慧!如是(第一義諦)不生不滅(真實之法),(如)不方便修,則為不善。)
大慧!因此所有一切向眾生說法的菩薩摩訶薩,皆應當善加引導眾生如實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令眾生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若能夠如此引導眾生,即是屬於「善修方便」,不僅如此,還可以使眾生不再執著於種種有關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
(是故應當(令眾生如實)善修方便,(但)莫隨言說,如視指端。)
因此,大慧!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當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若能夠如此修行,即可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是故,大慧!(如是)於真實義,當(如實)方便修。)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微妙寂靜,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唯有相應於真如實性的修行(實踐清淨的梵行),才可以引導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第一義諦)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
大慧!如果修行人執著於種種有關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而不知道要善加分辨,終日埋首於虛偽的文字妄想,那麼只會更加增長自己的執著分別與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世俗)言說者,(乃)妄想合。(若)妄想者,(則)集生死。)
大慧!那麼眾生要在哪裏才能夠聽聞諸佛如來所建立的真實之法呢?一切眾生皆應當從「多聞者」之處聽聞。
(大慧!(第一義諦)實義者,從多聞(大德)者得。)
大慧!所謂的多聞者指的即是通達「真如實性」的成就者,唯有通達真如實性的成就者,才可稱為多聞大德,然而真正的多聞大德並不會使用種種華麗的虛偽善說,去迷惑、欺騙眾生。
(大慧!多聞(大德)者,謂善於(真實之)義,非善(種種華麗虛偽)言說。)
大慧!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真如實性的多聞者,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華麗虛偽善說,也令一切眾生遠離外道邪說邪見,並且能夠如實地向眾生演說甚深如來正法者,即謂之「大德多聞」。
(善(真實之)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
大慧!因此所有一切求法眾生,皆應當親近通達「真如實性」的大成就者,因為通達一切法義的「大德多聞」,將可引導眾生走向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不僅可令眾生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華麗虛偽善說,並且更加勸勉眾生在境界中勤行清淨梵行,因為唯有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導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真實自在。
(是故欲求(真實之)義者,當親近多聞(大德),(即是)所謂(親近)善義者。(如是)當親近多聞,(即是)所謂(親近)善義。(如是)與此(多聞)相違,(如是)計著言說,(皆)應當遠離。)
注解:
「大慧!如是(第一義諦)不生不滅(真實之法),(如)不方便修,則為不善。」
經文中的「不生不滅」即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如果說法的菩薩不能夠善用各種善巧方便,引導眾生走向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那麼即是表示該名說法的菩薩,不善向眾生說法。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此不管說法的菩薩向眾生如何說法,皆不可背離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因為唯有令眾生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最終才可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是故應當(令眾生如實)善修方便,(但)莫隨言說,如視指端。」
經文中的「善修方便」指的即是: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眾生皆不可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應當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修行人若能夠如此修行,才能夠真正得到不可思議的無量利益。
「是故,大慧!(如是)於真實義,當(如實)方便修。」
經文中的「於真實義,當方便修」指的即是:修行人應當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第一義諦)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
經文中的「真實義」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眾生,皆應當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最終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為什麼呢?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所有一切眾生如欲成就「如來智慧」就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因此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涅槃之因」。
「(世俗)言說者,(乃)妄想合。(若)妄想者,(則)集生死」。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不可執著於種種用來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如果執著於種種方便之說,那麼就會墮入文字語言的妄想,不僅對自己的修行沒有幫助,而且還會助長自己的執著分別與妄想,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大慧!(第一義諦)實義者,從多聞(大德)者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通達「真如實性」的大德多聞,才能夠引導眾生更加深入諸佛如來所說的甚深法義。
「大慧!多聞(大德)者,謂善於(真實之)義,非善(種種華麗虛偽)言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通達真如實性的大德多聞,並不會使用種種華麗虛偽善說,迷惑、欺騙、討好眾生,多聞大德唯有善用各種善巧方便,引導眾生走向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實踐清淨的梵行)。
「善(真實之)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通達真如實性的大德多聞,不僅僅自己不會墮入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華麗虛偽善說,也令其他眾生不再墮入外道所建立的種種邪說邪見。
「是故欲求(真實之)義者,當親近多聞(大德),(即是)所謂(親近)善義者。(如是)當親近多聞,(即是)所謂(親近)善義。(如是)與此(多聞)相違,(如是)計著言說,(皆)應當遠離。」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希望所有一切求法的眾生,皆應當親近大德多聞,並且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華麗虛偽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