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雲:多少眾?有多少?
殊雲:前三三後三三。
投手舉足,一問一答,在凡也是前三與後三,在聖也是前三與後三,
此三便是法報化三身。其實三身 並不是證佛地才圓滿,在凡時 一樣圓滿的,這是成佛的關鍵。
再看雪竇頌:
千峰盤屈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
千峰盤屈就是,山挨著山 如栲篦的竹絲一樣 密密麻麻緊緊相依,
還有誰能告訴文殊 這對談的意思呢?
堪笑 清涼多少眾,前三三與後三三。
清涼 或謂自性或謂法身,堪笑 是雪竇感嘆的意思,這法身 還能說個數嗎?
要知答案,就在前三三與後三三。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第五十八則 剛經輕賤
示眾云。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返同魔說。因不收。果不入。底人。還受業報也無
舉。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我作糞中蟲)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老僧最先入)以今世人輕賤故(叢林驢騾蹴踏龍象)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甚麼處去也)
師云。見聞為種。八難超十地之階。解行在躬。一生圓曠劫之果。圭峰科此經。為轉罪成佛。此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盤不二。梁昭明太子。科判此經。為能淨業障分。
傅大士頌。先身有報障。今日受持經。暫被人輕賤。轉重復還輕。此正是依經解義也。後面四句 便有衲僧氣息。道。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計情。常依般若觀。何慮不圓成。前四句功德力。後四句觀行力。
六祖口訣云。佛言。持經之人。合得一切人恭敬供養。為多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持此經。常被人輕賤。不得敬養。自以持經故。不起我人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有犯不校。常修般若波羅蜜。歷劫重罪悉皆消滅。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能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既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此理事二解皆約觀行也。
僧問雲居。承教有言。是人先世罪業 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此意如何。居云。動則應墮惡道。靜則為人輕賤。
崇壽稠云。心外有法。應墮惡道。守住自己。為人輕賤。
萬松道。兩箇老漢俗氣也不除。且道。天童分上 又作麼生。
頌云
綴綴功過(唯除頓覺人)
膠膠因果(并法不隨順)
鏡外狂奔演若多(腳下煙生)
杖頭擊著破窖墮(百雜碎)
窖墮破(靈從何生聖從何至)
來相賀(伏惟墮[怡-台+羅])
卻道。從前辜負我(何不早道)
師云。功即持經。過即先業。既立妄因。必招妄果。
楞嚴云。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此迷真執妄也。般若觀照真也。功過因果妄也。真智現前。妄業消滅。阿耨菩提 皎然本具。此正教意。衲僧分上如何。
嵩嶽破窖墮和尚。山塢有廟。殿安一窖。烹宰祭祀不輟。墮領侍者入廟。以杖敲窖三下咄云。此窖泥瓦合成。聖從何來 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窖乃傾墮破落。安國師號為破窖墮。須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設拜云。我本廟神 久受業報。今日蒙師 說無生法。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師曰。是汝本有。非吾強言。神再拜而沒。
土瓦合成。聖從何來。無我人相。般若智也。以真智為妄業。從來辜負。今日相賀。烹宰物命 極多全無福利。禪老敲三拄杖 便得生天。咄。鬼怕惡人難展掌。賊憑贓物易承頭
示眾云。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返同魔說。因不收。果不入。底人。還受業報也無
舉。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我作糞中蟲)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老僧最先入)以今世人輕賤故(叢林驢騾蹴踏龍象)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甚麼處去也)
師云。見聞為種。八難超十地之階。解行在躬。一生圓曠劫之果。圭峰科此經。為轉罪成佛。此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盤不二。梁昭明太子。科判此經。為能淨業障分。
傅大士頌。先身有報障。今日受持經。暫被人輕賤。轉重復還輕。此正是依經解義也。後面四句 便有衲僧氣息。道。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計情。常依般若觀。何慮不圓成。前四句功德力。後四句觀行力。
六祖口訣云。佛言。持經之人。合得一切人恭敬供養。為多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持此經。常被人輕賤。不得敬養。自以持經故。不起我人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有犯不校。常修般若波羅蜜。歷劫重罪悉皆消滅。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能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既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此理事二解皆約觀行也。
僧問雲居。承教有言。是人先世罪業 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此意如何。居云。動則應墮惡道。靜則為人輕賤。
崇壽稠云。心外有法。應墮惡道。守住自己。為人輕賤。
萬松道。兩箇老漢俗氣也不除。且道。天童分上 又作麼生。
頌云
綴綴功過(唯除頓覺人)
膠膠因果(并法不隨順)
鏡外狂奔演若多(腳下煙生)
杖頭擊著破窖墮(百雜碎)
窖墮破(靈從何生聖從何至)
來相賀(伏惟墮[怡-台+羅])
卻道。從前辜負我(何不早道)
師云。功即持經。過即先業。既立妄因。必招妄果。
楞嚴云。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此迷真執妄也。般若觀照真也。功過因果妄也。真智現前。妄業消滅。阿耨菩提 皎然本具。此正教意。衲僧分上如何。
嵩嶽破窖墮和尚。山塢有廟。殿安一窖。烹宰祭祀不輟。墮領侍者入廟。以杖敲窖三下咄云。此窖泥瓦合成。聖從何來 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窖乃傾墮破落。安國師號為破窖墮。須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設拜云。我本廟神 久受業報。今日蒙師 說無生法。脫此處生在天中。特來致謝。師曰。是汝本有。非吾強言。神再拜而沒。
土瓦合成。聖從何來。無我人相。般若智也。以真智為妄業。從來辜負。今日相賀。烹宰物命 極多全無福利。禪老敲三拄杖 便得生天。咄。鬼怕惡人難展掌。賊憑贓物易承頭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有一日長沙(景岑禪師)去遊山,回來到了山門前,首座問:“和尚您去什麼地方來?”長沙說:“遊山來。”首座說:“到了些什麼地方?”長沙說:“開始跟隨芳草而去,後來又追逐落花而回。”首座說:“很有春天的意境。”長沙說:“也勝過秋露滴芙蕖。”
〔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這是長沙 借題講說自己 逍遙自在的境界。
〔芙蕖〕荷花。
這是長沙與首座之機鋒對話,二人就此遊山話題,相互切磋參究。
首座雲:“大似春意。”其意是:你的禪境 像春天一樣,充滿生機,逍遙自在。
長沙雲:“也勝秋露滴芙蕖。”其意是:不僅春意盎然時,逍遙自在;就是秋氣肅殺時,也是逍遙自在。
〔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這是長沙 借題講說自己 逍遙自在的境界。
〔芙蕖〕荷花。
這是長沙與首座之機鋒對話,二人就此遊山話題,相互切磋參究。
首座雲:“大似春意。”其意是:你的禪境 像春天一樣,充滿生機,逍遙自在。
長沙雲:“也勝秋露滴芙蕖。”其意是:不僅春意盎然時,逍遙自在;就是秋氣肅殺時,也是逍遙自在。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盤山垂語雲:“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盤山(幽州盤山寶積禪師)垂示道:“三界無一物(無法),哪裡會有心呢?”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既然無境,哪裡會有心呢?
這是說, 既然境是幻象(無境),那麼緣境而起之心(六塵緣影)也一定是幻象。
因此,起心動念皆錯,與諸法實相不相應。
故祖師雲:“起心即錯,動念即乖(謬誤)。”
《傳心法要》雲:“息念忘(通“亡”)慮,佛自現前。”
〔心〕“心”之一詞 在經論中 用得很普遍,其含義有數種。
這裡所說的“心”是緣慮心,即六塵緣影。
〔六塵緣影〕六根緣六塵 所產生的種種念想,而這些念想 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稱之為六塵緣影——緣六塵之幻影。
眾生把這六塵緣影 當作自心。
《圓覺經》雲:“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 四方易處,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 及第二月(喻指幻象)。”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又名六境,這是六根所緣之境。
〔四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由地、水、火、風等四元素組成,故稱之為“大”,所謂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四大在這裡指人的身體。
“三界無法”:
三界之一切事物現象,就其根本(諸法實相)而言,並不存在,是幻象。
這裡的“法”是指事物現象。(詳見《諸法實相》)
“何處求心”:
哪裡會有心呢?所以,心也是幻象。
毗舍浮佛偈雲:“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這是說:心因境有,無境則無心。
“三界無法”
是說就其根本(諸法實相)而言是:境無。既然境無,那麼心亦無。
因此,無想無念 方與諸法實相相應。
《佛藏經》雲:“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是無想無念(微細念滅)。”
〔粗念、細念、微細念〕
心念有三類:粗念、細念和微細念。妄念是粗念;正念是細念,例如唸佛人之佛號,禪人之話頭;微細念是識心之微細生滅遷流,為阿賴耶識之相。
盤山(幽州盤山寶積禪師)垂示道:“三界無一物(無法),哪裡會有心呢?”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既然無境,哪裡會有心呢?
這是說, 既然境是幻象(無境),那麼緣境而起之心(六塵緣影)也一定是幻象。
因此,起心動念皆錯,與諸法實相不相應。
故祖師雲:“起心即錯,動念即乖(謬誤)。”
《傳心法要》雲:“息念忘(通“亡”)慮,佛自現前。”
〔心〕“心”之一詞 在經論中 用得很普遍,其含義有數種。
這裡所說的“心”是緣慮心,即六塵緣影。
〔六塵緣影〕六根緣六塵 所產生的種種念想,而這些念想 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稱之為六塵緣影——緣六塵之幻影。
眾生把這六塵緣影 當作自心。
《圓覺經》雲:“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 四方易處,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 及第二月(喻指幻象)。”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又名六境,這是六根所緣之境。
〔四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由地、水、火、風等四元素組成,故稱之為“大”,所謂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四大在這裡指人的身體。
“三界無法”:
三界之一切事物現象,就其根本(諸法實相)而言,並不存在,是幻象。
這裡的“法”是指事物現象。(詳見《諸法實相》)
“何處求心”:
哪裡會有心呢?所以,心也是幻象。
毗舍浮佛偈雲:“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這是說:心因境有,無境則無心。
“三界無法”
是說就其根本(諸法實相)而言是:境無。既然境無,那麼心亦無。
因此,無想無念 方與諸法實相相應。
《佛藏經》雲:“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是無想無念(微細念滅)。”
〔粗念、細念、微細念〕
心念有三類:粗念、細念和微細念。妄念是粗念;正念是細念,例如唸佛人之佛號,禪人之話頭;微細念是識心之微細生滅遷流,為阿賴耶識之相。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第五十九 青林死蛇
示眾云。去即留住。住即遣去。不去不住。渠無國土。何處逢渠。在在處處。且道。是甚麼物。得恁麼奇特
舉。
僧問青林。學人徑往時如何(舉步即迂迴)
林云。死蛇當大路。勸子莫當頭(慣曾著毒)
僧云。當頭時如何(許爾大膽)
林云。喪子命根(果然)
僧云。不當頭時如何(怎只由爾)
林云。亦無迴避處(築著磕著)
僧云。正恁麼時如何(且莫著忙)
林云。卻失也(雖是死蛇解弄也活)
僧云。未審向甚麼處去也(不信搜懷)
林云。草深無覓處(頭上漫漫腳下漫漫)
僧云。和尚也須隄防始得(迴來也)
林拊掌云。一等是箇毒氣(將謂侯白更有侯黑)
筠州洞山第三世師虔禪師。初從夾山來參悟本。本問。近離何處。林云。武陵。本曰。武陵法道何似此間。林云。胡地冬抽筍。本曰。別甑炊香飯。供養於此人。師乃出去。本曰。此子向後走殺天下人去在。
林 在洞山栽松。有劉翁者。從師求頌。師示之曰。
尖尖三尺餘。鬱鬱覆荒草。
不知何代人。得見此老松。
翁呈悟本。本曰。賀翁之喜。此人第三世洞山也。
林辭悟本。之山南府青銼山。住庵經十載。忽憶悟本遺言。乃曰。當利群蒙。豈拘於小節哉。遂至隨州。緣會眾請。住土門小青林蘭若。故號青林。
嘗曰。汝等諸人。直須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方可保任。若不如是。非吾子息。
僧問。學人徑往時如何。
這僧大悲閣下要去中都。更誇知處直捷要路。殊不知。直下便是早太迂迴也。林以死蛇當大路拒之。這僧不顧危亡道。當頭者如何。已著毒了也。有底道。何不棒喝行令。林又何曾放過。道。喪子命根。這僧稍覺痛痒。待覓出身之路道。不當頭者如何。林云。亦無迴避處。只這青林也免不得。這僧筋舒力盡道。正恁麼時。左右無可奈何。如何即是。林曰。卻失也。活人手段。於斯乃見 能遣能呼。有擒有縱分。付爾身上取摘不下。與爾拈卻 便有下落。僧云。未審向甚麼處去也。林云。草深無覓處。不道無。只是不可見。這僧也怪。道和尚也隄防始得。青林將一條死蛇。招撥這僧。末後卻著腰纏腳。遂拊掌一下云。一等是箇毒氣。
萬松道。熏天炙地。
無盡燈云。青林樞機急峻。非獨一時之光。亦曠世為標式耳。
萬松道。惱亂春風卒未休。更看。天童吹花擺柳。
頌云
三老暗轉柁(夜壑藏舟)
孤舟夜迴頭(澄源著棹)
蘆花兩岸雪(自他玄契)
煙水一江秋(上下冥通)
風力扶帆行不棹(隨流得妙)
笛聲喚月下滄洲(任運落前溪)
師云。丹霞淳禪師頌。
長江澄徹印蟾華。滿目清光未是家。
借問漁舟何處去。夜深依舊宿蘆花。
二老同頌 澄源湛水尚棹孤舟。丹霞 用雪竇頌玄沙和尚云。
本是釣魚舡上客。偶除鬚髮著袈裟。
祖佛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
萬松道。將謂別有。
古今詩話云。川峽呼梢翁篙手。為長年三老。
杜詩云。蜀鹽吳麻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裏。白晝攤錢高浪中。
此事如人行舡相似。不著兩岸。不住中流。丹霞夜宿蘆花。天童信風橫管。且道。轉柁迴舟時作麼生。夜深不向蘆灣宿。迥出中間與兩頭
示眾云。去即留住。住即遣去。不去不住。渠無國土。何處逢渠。在在處處。且道。是甚麼物。得恁麼奇特
舉。
僧問青林。學人徑往時如何(舉步即迂迴)
林云。死蛇當大路。勸子莫當頭(慣曾著毒)
僧云。當頭時如何(許爾大膽)
林云。喪子命根(果然)
僧云。不當頭時如何(怎只由爾)
林云。亦無迴避處(築著磕著)
僧云。正恁麼時如何(且莫著忙)
林云。卻失也(雖是死蛇解弄也活)
僧云。未審向甚麼處去也(不信搜懷)
林云。草深無覓處(頭上漫漫腳下漫漫)
僧云。和尚也須隄防始得(迴來也)
林拊掌云。一等是箇毒氣(將謂侯白更有侯黑)
筠州洞山第三世師虔禪師。初從夾山來參悟本。本問。近離何處。林云。武陵。本曰。武陵法道何似此間。林云。胡地冬抽筍。本曰。別甑炊香飯。供養於此人。師乃出去。本曰。此子向後走殺天下人去在。
林 在洞山栽松。有劉翁者。從師求頌。師示之曰。
尖尖三尺餘。鬱鬱覆荒草。
不知何代人。得見此老松。
翁呈悟本。本曰。賀翁之喜。此人第三世洞山也。
林辭悟本。之山南府青銼山。住庵經十載。忽憶悟本遺言。乃曰。當利群蒙。豈拘於小節哉。遂至隨州。緣會眾請。住土門小青林蘭若。故號青林。
嘗曰。汝等諸人。直須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方可保任。若不如是。非吾子息。
僧問。學人徑往時如何。
這僧大悲閣下要去中都。更誇知處直捷要路。殊不知。直下便是早太迂迴也。林以死蛇當大路拒之。這僧不顧危亡道。當頭者如何。已著毒了也。有底道。何不棒喝行令。林又何曾放過。道。喪子命根。這僧稍覺痛痒。待覓出身之路道。不當頭者如何。林云。亦無迴避處。只這青林也免不得。這僧筋舒力盡道。正恁麼時。左右無可奈何。如何即是。林曰。卻失也。活人手段。於斯乃見 能遣能呼。有擒有縱分。付爾身上取摘不下。與爾拈卻 便有下落。僧云。未審向甚麼處去也。林云。草深無覓處。不道無。只是不可見。這僧也怪。道和尚也隄防始得。青林將一條死蛇。招撥這僧。末後卻著腰纏腳。遂拊掌一下云。一等是箇毒氣。
萬松道。熏天炙地。
無盡燈云。青林樞機急峻。非獨一時之光。亦曠世為標式耳。
萬松道。惱亂春風卒未休。更看。天童吹花擺柳。
頌云
三老暗轉柁(夜壑藏舟)
孤舟夜迴頭(澄源著棹)
蘆花兩岸雪(自他玄契)
煙水一江秋(上下冥通)
風力扶帆行不棹(隨流得妙)
笛聲喚月下滄洲(任運落前溪)
師云。丹霞淳禪師頌。
長江澄徹印蟾華。滿目清光未是家。
借問漁舟何處去。夜深依舊宿蘆花。
二老同頌 澄源湛水尚棹孤舟。丹霞 用雪竇頌玄沙和尚云。
本是釣魚舡上客。偶除鬚髮著袈裟。
祖佛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
萬松道。將謂別有。
古今詩話云。川峽呼梢翁篙手。為長年三老。
杜詩云。蜀鹽吳麻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裏。白晝攤錢高浪中。
此事如人行舡相似。不著兩岸。不住中流。丹霞夜宿蘆花。天童信風橫管。且道。轉柁迴舟時作麼生。夜深不向蘆灣宿。迥出中間與兩頭
-
- 文章: 5272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僧問雲門:“如何是清淨法身?”
雲門回答說:“花藥欄。”
這是泯去 法身與萬物之差別。
法身與萬物都是幻,究其實相而言,無有差別,因此雲門隨指一物(例如他眼前的花藥欄)而答。
這是超越法身(法身向上事)之境界。
《碧岩錄·第九十九則》雲:“肅宗皇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
國師雲:檀越踏毗盧頂上行。
帝雲:寡人不會。
國師雲: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法身是幻〕《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常觀諸佛妙法身,體性如空不可得。”
《大乘入楞伽經》雲:“法身如幻夢,雲何可稱贊?知無性無生,乃名稱贊佛。”
僧說:“我就這樣去世怎麼樣?”
雲門回答說:“金毛獅子。”
在這裡,“金毛獅子”是喻指該僧 可了生死,但還不究竟,未到達大自在境地。
雲門回答說:“花藥欄。”
這是泯去 法身與萬物之差別。
法身與萬物都是幻,究其實相而言,無有差別,因此雲門隨指一物(例如他眼前的花藥欄)而答。
這是超越法身(法身向上事)之境界。
《碧岩錄·第九十九則》雲:“肅宗皇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
國師雲:檀越踏毗盧頂上行。
帝雲:寡人不會。
國師雲: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法身是幻〕《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常觀諸佛妙法身,體性如空不可得。”
《大乘入楞伽經》雲:“法身如幻夢,雲何可稱贊?知無性無生,乃名稱贊佛。”
僧說:“我就這樣去世怎麼樣?”
雲門回答說:“金毛獅子。”
在這裡,“金毛獅子”是喻指該僧 可了生死,但還不究竟,未到達大自在境地。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公案很難懂
《心經》新老怪 寫: ↑週六 8月 20, 2022 8:52 am 僧問雲門:“如何是清淨法身?”
雲門回答說:“花藥欄。”
這是泯去 法身與萬物之差別。
法身與萬物都是幻,究其實相而言,無有差別,因此雲門隨指一物(例如他眼前的花藥欄)而答。
這是超越法身(法身向上事)之境界。
《碧岩錄·第九十九則》雲:“肅宗皇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
國師雲:檀越踏毗盧頂上行。
帝雲:寡人不會。
國師雲: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法身是幻〕《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常觀諸佛妙法身,體性如空不可得。”
《大乘入楞伽經》雲:“法身如幻夢,雲何可稱贊?知無性無生,乃名稱贊佛。”
僧說:“我就這樣去世怎麼樣?”
雲門回答說:“金毛獅子。”
在這裡,“金毛獅子”是喻指該僧 可了生死,但還不究竟,未到達大自在境地。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得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妄想,究竟湼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照見五蘊皆空而得「無所得」的智慧,三世諸佛皆是是依此智慧的開展,而達到無上正等正覺。
所有經典,講的都是一樣的道理,法身,就如《心經》「無所得」智慧的體,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常觀諸佛妙法身,體性如空不可得。又因「無所得」故,生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無其自性,故《大乘入楞伽經》雲:“法身如幻夢,雲何可稱贊?知無性無生,乃名稱贊佛。
白雲禪師的這句解釋我很歡喜:
「般若是什麼?般若是智慧所展現的力量」。
希望學友都能把無所得的智慧展現在生活中
解脫世間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