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則 鐵磨牸牛
示眾云。鼻孔昂藏。各具丈夫相。腳跟牢實。肯學老婆禪。透得無巴鼻機關。始見正作家手段。且道。誰是其人
舉。
劉鐵磨到溈山(相見已了)
山云。老牸牛汝來也(撩蜂剔蝎)
磨云。來日臺山大會齋。和尚還去麼(氣毒煙火然)
山放身臥(半路抽身)
磨便出去(一撥便轉)
師云。溈山自稱水牯牛。以鐵磨為牸牛。安名賞號 作家相見也。他雖是尼。久參溈山。去山十里卓庵。
一日參子湖。湖問。莫是劉鐵磨否。磨云。不敢。湖云。左轉右轉。磨云。和尚莫顛倒。湖便打。
看他與溈山。放則雙放。收便雙收。佛果謂之隔身句。意通而語隔。要知意句俱到麼。更看天童脫體頌出。
頌云
百戰功成老太平(安家樂業)
優柔誰肯苦爭衡(饒人不是癡)
玉鞭金馬閑終日(雖有如無)
明月清風富一生(受用不盡)
師云。小僧多說佛。老將不論兵。山前麥未辨青黃。廬陵米不知價利。更論佛法誰曾夢見。
東漢陳蕃傳曰。蕃 能樹立風聲。抗論昏俗。而驅馳險隘之中。與刑人腐夫爭衡。二人相見 不樹立風聲。不驅馳險隘。優游平易。老成圓熟。天童賞讚不盡何也。得處自然忘計較。用時全不費工夫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1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這是龐居士形容 其念起念滅 不為境緣所牽離的境界。
而全禪客不會(因為尚未到此境界),所以龐居士斷定他煩惱未盡,故不能了生死(閻老子未放汝在)。
“眼見如盲,口說如啞”:
其境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看到的、自己口說的 都不實在。
問:《碧岩錄·第四十二則》雲:“龐居士,......參馬祖,問:‘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祖雲:‘待爾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豁然大悟,作頌雲:‘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請解說。
答:“不與萬法為侶”的意思是:不受萬事萬物的牽纏,也就是說,不受境緣之牽纏。
“祖雲:待爾(你)一口吸盡西江水,則與汝道。”:
馬祖說等你息了滅妄想,我就告訴你 不與萬法為侶 是什麼樣的人。
這實際上是說:不與萬法為侶的 是息滅了妄想之人。
所以,息滅妄想 就不受境緣之牽纏。
〔一口吸盡西江水〕意思是:妄想息滅。
“個個學無為”:個個學無為法。
〔無為法〕離因緣造作之法。這裡指息念。
“此是選佛場”:這裡是選佛場。
〔選佛場〕《傳燈錄》載:“丹霞將應舉,道遇一禪客。曰:‘選官何如選佛?’霞曰:‘選佛當往何所?’客曰:‘江西馬大師(馬祖)出世,此選佛場也。’”〔應舉〕參加科舉考試。
“心空及第歸”:妄想息滅,即考試中選。
〔及第〕科舉時代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未中的稱為落第、下第。
這是龐居士形容 其念起念滅 不為境緣所牽離的境界。
而全禪客不會(因為尚未到此境界),所以龐居士斷定他煩惱未盡,故不能了生死(閻老子未放汝在)。
“眼見如盲,口說如啞”:
其境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看到的、自己口說的 都不實在。
問:《碧岩錄·第四十二則》雲:“龐居士,......參馬祖,問:‘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祖雲:‘待爾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豁然大悟,作頌雲:‘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請解說。
答:“不與萬法為侶”的意思是:不受萬事萬物的牽纏,也就是說,不受境緣之牽纏。
“祖雲:待爾(你)一口吸盡西江水,則與汝道。”:
馬祖說等你息了滅妄想,我就告訴你 不與萬法為侶 是什麼樣的人。
這實際上是說:不與萬法為侶的 是息滅了妄想之人。
所以,息滅妄想 就不受境緣之牽纏。
〔一口吸盡西江水〕意思是:妄想息滅。
“個個學無為”:個個學無為法。
〔無為法〕離因緣造作之法。這裡指息念。
“此是選佛場”:這裡是選佛場。
〔選佛場〕《傳燈錄》載:“丹霞將應舉,道遇一禪客。曰:‘選官何如選佛?’霞曰:‘選佛當往何所?’客曰:‘江西馬大師(馬祖)出世,此選佛場也。’”〔應舉〕參加科舉考試。
“心空及第歸”:妄想息滅,即考試中選。
〔及第〕科舉時代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未中的稱為落第、下第。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公案很難懂
一口吸盡西江水
是無法達成
所以想要一口吸盡西江水就是妄想
馬祖由這個明顯的妄想
來點破龐老想要不與萬法為侶的妄想
已生個萬法再想離他
何不一開始就對萬法沒意見
對萬法沒意見就是不取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都是自心生的東西
有何可離可不離
離還是對待,不離還是對待
聽到此,別說惡要不要離
要問惡從何生,如果不解惡生根源
當然要離,但是不能斷根
只有悟無生才能斷根
頓漸本無二,庸人自擾之
在離惡階段,也要調整最好的心態
就是壓抑最少的狀態
這一牽引
又跟欲望息息相關
總之
龐老悟無生才知萬法本無礙
萬法如此
眾生相如此
如果眾生相,萬法都實有
也沒人能成佛
因為沒有耐性修下去
學習很努力,又沒有耐性的問題
自性就會給您想要的答案
真理就在那裏等您
只要改掉找理由的習慣
不要吃這個癢,吃那個也癢
就會走上大乘道法
全然承擔自心所生一切
這些細節要由大家來譜成
如果用心的人少
那也是因緣
盡大地無一人不是自己
還信嗎
是無法達成
所以想要一口吸盡西江水就是妄想
馬祖由這個明顯的妄想
來點破龐老想要不與萬法為侶的妄想
已生個萬法再想離他
何不一開始就對萬法沒意見
對萬法沒意見就是不取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都是自心生的東西
有何可離可不離
離還是對待,不離還是對待
聽到此,別說惡要不要離
要問惡從何生,如果不解惡生根源
當然要離,但是不能斷根
只有悟無生才能斷根
頓漸本無二,庸人自擾之
在離惡階段,也要調整最好的心態
就是壓抑最少的狀態
這一牽引
又跟欲望息息相關
總之
龐老悟無生才知萬法本無礙
萬法如此
眾生相如此
如果眾生相,萬法都實有
也沒人能成佛
因為沒有耐性修下去
學習很努力,又沒有耐性的問題
自性就會給您想要的答案
真理就在那裏等您
只要改掉找理由的習慣
不要吃這個癢,吃那個也癢
就會走上大乘道法
全然承擔自心所生一切
這些細節要由大家來譜成
如果用心的人少
那也是因緣
盡大地無一人不是自己
還信嗎
-
- 文章: 521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馬祖發現此人雖以打獵為生,尚有慈悲心腸,所以再用一句話來激他一下:「你既知道鹿也愛惜生命,何不用箭射你自己呢?」石鞏的直接反應是:「用箭射自己,就沒有下手處了。」意思是更加硬不起心了。馬祖再點撥他一次:「既然沒有自射的下手處,那表示你的『自我』是不存在的,今日發現你從曠劫之前以來的自我既不存在,一切使你困擾的無明和煩惱,當然也就不存在了!」石鞏一聽,當場開悟了。
其間由打獵殺生 而引發了愛憐生命的慈悲心,再以不忍心以箭自射 而透露出自我不存在的消息,最後領悟到只要將自我的執著心 放下之時,一切的煩惱 也就隨著雨霽雲散了。
「無下手處」和「無置喙處」一樣,都表示人世間一切現象 如果不以主觀的自我中心去做批判,就能尊重客觀的事實,就能避免 自以為是的偏見,也能減少許多 不必要的爭執和麻煩了。否則,總覺得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人事,永遠是對立的,因此都有下手處和置喙處了,也就會不斷地產生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行為了。
其間由打獵殺生 而引發了愛憐生命的慈悲心,再以不忍心以箭自射 而透露出自我不存在的消息,最後領悟到只要將自我的執著心 放下之時,一切的煩惱 也就隨著雨霽雲散了。
「無下手處」和「無置喙處」一樣,都表示人世間一切現象 如果不以主觀的自我中心去做批判,就能尊重客觀的事實,就能避免 自以為是的偏見,也能減少許多 不必要的爭執和麻煩了。否則,總覺得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人事,永遠是對立的,因此都有下手處和置喙處了,也就會不斷地產生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行為了。
-
- 文章: 521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第六十一則 乾峰一畫
示眾云。曲說易會。一手分付。直說難會。十字打開。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不信試舉。看
舉。
僧問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盤門。未審。路頭在甚麼處(快馬不如鈍坑)
峰以拄杖一畫云。在這裏(且信一半)
僧舉。問雲門(疑則別參)
門云。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乞漢語)
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會麼會麼(恁麼解說更難理會)
師云。
越州乾峰禪師。僧問。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盤門。未審路頭在甚麼處。此問本出楞嚴經第五。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盤門。未審路頭門戶 在甚麼處。若依經解此義。如來自說。與圓通張本。第六卷中。文殊方揀圓通也。若衲僧分上。
天童曾道。十方無壁落。從本來元沒遮欄。四面亦無門。只這裏便是入處。所以乾峰一畫云。在這裏。不知者往往喚。作乾峰與這僧指路。不然道。與這僧畫斷 更不他游。決不是這箇道理。爾不見。雲門注解得。八米九糠。
黃龍南云。乾峰一期指路。曲為初機。雲門乃通其變。故使後人不倦。
萬松道。曹溪波浪如相似。無限平人被陸沈。雲門久在乾峰曹山疏山。這僧謂必知乾峰用處。故求請益。若卻用乾峰針線。乃繫驢橛也。忽然拈出睦州秦時[車*度]輅鑽。只得盞子落地。楪子成七片。這僧不會乾峰意。雲門別與一條活路。大似潑油救火。鼓扇消冰。
竹庵早曾點破。頌云。
乾峰不用指陳。雲門休打骨董。
自然東海鯉魚。築著帝釋鼻孔。
竹庵更比雲門。忒曬慈悲。人越難會。不如。天童於冷眼不防卻較些子。
頌曰
入手還將死馬醫(下霹靂手用狼虎藥)
返魂香欲起君危(揭棺救死別有神方)
一期拶出通身汗(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方信儂家不惜眉(和頂[寧*頁]沒卻)
師云。乾峰死馬醫。醫不可。這僧已是喪身失命底人。雲門收得返魂香。能令已死者再甦。
拾遺傳。漢延和元年。西胡月氏(音之)國。遣使獻香四兩。大如雀卵。色如桑椹。至始元年。京城大疫。死者太半。帝取香焚之。其死未三日皆活。香氣三月不歇。香出聚窟洲人鳥山。樹如楓。香聞數里。名返魂樹。伐根玉釜煮汁黑粘。一名驚精魂。二名返生。三名振檀。四名卻死。
天童小參云。十分收得返魂香。一等來撾塗毒鼓。雲門一落索。
天童道。是返魂香。諸方變為塗毒鼓。直教轉身 吐氣不得。把斷咽喉。塞卻鼻孔。也百體汗流一場。
誌公云。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熱病得汗。雖然萬松眉毛有幾莖
示眾云。曲說易會。一手分付。直說難會。十字打開。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不信試舉。看
舉。
僧問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盤門。未審。路頭在甚麼處(快馬不如鈍坑)
峰以拄杖一畫云。在這裏(且信一半)
僧舉。問雲門(疑則別參)
門云。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乞漢語)
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會麼會麼(恁麼解說更難理會)
師云。
越州乾峰禪師。僧問。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盤門。未審路頭在甚麼處。此問本出楞嚴經第五。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盤門。未審路頭門戶 在甚麼處。若依經解此義。如來自說。與圓通張本。第六卷中。文殊方揀圓通也。若衲僧分上。
天童曾道。十方無壁落。從本來元沒遮欄。四面亦無門。只這裏便是入處。所以乾峰一畫云。在這裏。不知者往往喚。作乾峰與這僧指路。不然道。與這僧畫斷 更不他游。決不是這箇道理。爾不見。雲門注解得。八米九糠。
黃龍南云。乾峰一期指路。曲為初機。雲門乃通其變。故使後人不倦。
萬松道。曹溪波浪如相似。無限平人被陸沈。雲門久在乾峰曹山疏山。這僧謂必知乾峰用處。故求請益。若卻用乾峰針線。乃繫驢橛也。忽然拈出睦州秦時[車*度]輅鑽。只得盞子落地。楪子成七片。這僧不會乾峰意。雲門別與一條活路。大似潑油救火。鼓扇消冰。
竹庵早曾點破。頌云。
乾峰不用指陳。雲門休打骨董。
自然東海鯉魚。築著帝釋鼻孔。
竹庵更比雲門。忒曬慈悲。人越難會。不如。天童於冷眼不防卻較些子。
頌曰
入手還將死馬醫(下霹靂手用狼虎藥)
返魂香欲起君危(揭棺救死別有神方)
一期拶出通身汗(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方信儂家不惜眉(和頂[寧*頁]沒卻)
師云。乾峰死馬醫。醫不可。這僧已是喪身失命底人。雲門收得返魂香。能令已死者再甦。
拾遺傳。漢延和元年。西胡月氏(音之)國。遣使獻香四兩。大如雀卵。色如桑椹。至始元年。京城大疫。死者太半。帝取香焚之。其死未三日皆活。香氣三月不歇。香出聚窟洲人鳥山。樹如楓。香聞數里。名返魂樹。伐根玉釜煮汁黑粘。一名驚精魂。二名返生。三名振檀。四名卻死。
天童小參云。十分收得返魂香。一等來撾塗毒鼓。雲門一落索。
天童道。是返魂香。諸方變為塗毒鼓。直教轉身 吐氣不得。把斷咽喉。塞卻鼻孔。也百體汗流一場。
誌公云。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熱病得汗。雖然萬松眉毛有幾莖
-
- 文章: 521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第六十二則 米胡悟否
示眾云。達磨第一義諦。梁武頭迷。淨名不二法門。文殊口過。還有入作分也無
舉。
米胡令僧問仰山。今時人還假悟否(還曾迷麼)
山云。悟即不無。爭奈落第二頭何(如何免得)
僧迴舉似米胡(是第幾)
胡深肯之(肯即不無爭免第二)
師云。
京兆米禪師。一曰米七師。一曰米胡。俗舍第七美髯。因有二名。八方珠玉。嗣雪峰。今據仰山同參。嗣溈山。這僧正問。自古上賢還達真正理麼。胡曰。達。僧云。只如真正理作麼生達。此與假悟底時節不殊。胡云。當時霍光賣假銀城。與單于契書。是甚麼人做。佛果稱胡。為大善知識。名不虛傳。僧曰。某直得杜口無言。胡曰。平地教人作保。只如米胡道達。
仰山道。悟即不無 爭奈落第二頭何。若不假悟。又道唯人自肯乃方親。
勝默和尚常謂。投子拈古。內秀俏措無賽。嘗拈此話云。然仰山恁麼道即得。還免得自己落麼。若免得。更有一人。大不肯在。若免不得。亦落第二頭。米胡雖然肯他。自己還有出身之路也無。諸人試點檢看。若點檢得出。兩人瓦解冰消。若點檢不得。且莫造次。
頌云。碧岫峰頭借問人。指山窮處未安身。雖然免得重陽令。爭似靈苗不犯春。
萬松道。不得春風花不開。及至花開又吹落。
忠國師問紫璘供奉。佛是何義。璘曰。是覺義。國師曰。佛曾迷否。璘曰。不曾迷。國師曰。用覺作麼。璘無對。此亦本無迷悟之意也。
常愛雪竇道。本無迷悟。數如麻。獨許靈雲是作家。悟即落第二頭 不悟又唯人自肯。如何即是。天童自有方便。
頌云
第二頭分悟破迷(普州人送賊)
快須撒手捨筌[罩-卓+弟](放下著)
功兮未盡成駢拇(終是分外)
智也難知覺噬臍(禹力不到處 河聲流向西)
兔老冰盤秋露泣(戀著即不堪)
鳥寒玉樹曉風凄(坐著即不可)
持來大仰辨直假(一點難謾)
痕玷全無貴白珪(切忌觸破)
師云。第二頭分悟破迷。明來暗謝。智起惑亡。皆是途中事。
周易略例。[罩-卓+弟]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罩-卓+弟]。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然則言者象之[罩-卓+弟]也。象者意之筌也。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若向第二頭。道少他悟。達一迴不得。爭奈道。設有妙悟亦須吐卻。快須撒手 到家更無一物。始忘[罩-卓+弟]捨筌。功夫智識。盡屬第二頭。及盡功夫。不可智知。始得少分相應。
莊子外篇 駢拇第八云。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注駢拇足大指。連第二指也。枝指六指也。功若不盡。如駢拇連無用之肉也。春秋。楚文王伐申過鄧。鄧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騅甥聃甥養甥。請殺楚子。鄧侯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臍。注云不及也。智不到處。智不能知。兔老圓月也。
丹霞淳和尚道。水澄月滿道人愁。冰盤秋露泣。戀著即不堪也。
大荒經。崑崙丘上。有琅玕玉樹。結子如珠而小也。
玄中銘。靈木迢然 鳳無依倚。與鶴不停機。皆不許守戀坐著也。鳥寒而凄。不欲落他根株枝葉也。
詩抑篇。白珪之玷尚可磨也。玉內病曰瑕。體破也。外病曰玷。色污也。
此頌。仰山貴白珪無玷。不落第二頭。如何是第一頭。大悟後方知不是
示眾云。達磨第一義諦。梁武頭迷。淨名不二法門。文殊口過。還有入作分也無
舉。
米胡令僧問仰山。今時人還假悟否(還曾迷麼)
山云。悟即不無。爭奈落第二頭何(如何免得)
僧迴舉似米胡(是第幾)
胡深肯之(肯即不無爭免第二)
師云。
京兆米禪師。一曰米七師。一曰米胡。俗舍第七美髯。因有二名。八方珠玉。嗣雪峰。今據仰山同參。嗣溈山。這僧正問。自古上賢還達真正理麼。胡曰。達。僧云。只如真正理作麼生達。此與假悟底時節不殊。胡云。當時霍光賣假銀城。與單于契書。是甚麼人做。佛果稱胡。為大善知識。名不虛傳。僧曰。某直得杜口無言。胡曰。平地教人作保。只如米胡道達。
仰山道。悟即不無 爭奈落第二頭何。若不假悟。又道唯人自肯乃方親。
勝默和尚常謂。投子拈古。內秀俏措無賽。嘗拈此話云。然仰山恁麼道即得。還免得自己落麼。若免得。更有一人。大不肯在。若免不得。亦落第二頭。米胡雖然肯他。自己還有出身之路也無。諸人試點檢看。若點檢得出。兩人瓦解冰消。若點檢不得。且莫造次。
頌云。碧岫峰頭借問人。指山窮處未安身。雖然免得重陽令。爭似靈苗不犯春。
萬松道。不得春風花不開。及至花開又吹落。
忠國師問紫璘供奉。佛是何義。璘曰。是覺義。國師曰。佛曾迷否。璘曰。不曾迷。國師曰。用覺作麼。璘無對。此亦本無迷悟之意也。
常愛雪竇道。本無迷悟。數如麻。獨許靈雲是作家。悟即落第二頭 不悟又唯人自肯。如何即是。天童自有方便。
頌云
第二頭分悟破迷(普州人送賊)
快須撒手捨筌[罩-卓+弟](放下著)
功兮未盡成駢拇(終是分外)
智也難知覺噬臍(禹力不到處 河聲流向西)
兔老冰盤秋露泣(戀著即不堪)
鳥寒玉樹曉風凄(坐著即不可)
持來大仰辨直假(一點難謾)
痕玷全無貴白珪(切忌觸破)
師云。第二頭分悟破迷。明來暗謝。智起惑亡。皆是途中事。
周易略例。[罩-卓+弟]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罩-卓+弟]。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然則言者象之[罩-卓+弟]也。象者意之筌也。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若向第二頭。道少他悟。達一迴不得。爭奈道。設有妙悟亦須吐卻。快須撒手 到家更無一物。始忘[罩-卓+弟]捨筌。功夫智識。盡屬第二頭。及盡功夫。不可智知。始得少分相應。
莊子外篇 駢拇第八云。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注駢拇足大指。連第二指也。枝指六指也。功若不盡。如駢拇連無用之肉也。春秋。楚文王伐申過鄧。鄧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騅甥聃甥養甥。請殺楚子。鄧侯弗許。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臍。注云不及也。智不到處。智不能知。兔老圓月也。
丹霞淳和尚道。水澄月滿道人愁。冰盤秋露泣。戀著即不堪也。
大荒經。崑崙丘上。有琅玕玉樹。結子如珠而小也。
玄中銘。靈木迢然 鳳無依倚。與鶴不停機。皆不許守戀坐著也。鳥寒而凄。不欲落他根株枝葉也。
詩抑篇。白珪之玷尚可磨也。玉內病曰瑕。體破也。外病曰玷。色污也。
此頌。仰山貴白珪無玷。不落第二頭。如何是第一頭。大悟後方知不是
-
- 文章: 5217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俗諦、真諦〕
俗諦又名世諦,或世俗諦,即諸法之事相——無明夢中 所見之森羅萬象。
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即諸法之實相——畢竟空、無所有,這是無明夢醒之境界。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無明夢醒而成佛。
古德雲:“若有若空(這裡的“空”,是空無),皆是世諦;非有非空,始是真諦。”
龍樹菩薩雲:“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俗諦),二、第一義諦(真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中論·觀四諦品》)
〔若有若空(這裡的“空”,是空無),皆是世諦;非有非空(這裡的“空”,是空無),始是真諦〕‘說有說無,皆是世諦’:在論說無明夢中事時,是相對於有來說無,相對於無來說有。
例如:牛有角,兔無角。‘非有非空,才是真諦’:在諸法實相(真諦)中,根本就沒有 相對之有或無,而只是絕對的無。
俗諦又名世諦,或世俗諦,即諸法之事相——無明夢中 所見之森羅萬象。
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即諸法之實相——畢竟空、無所有,這是無明夢醒之境界。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無明夢醒而成佛。
古德雲:“若有若空(這裡的“空”,是空無),皆是世諦;非有非空,始是真諦。”
龍樹菩薩雲:“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俗諦),二、第一義諦(真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中論·觀四諦品》)
〔若有若空(這裡的“空”,是空無),皆是世諦;非有非空(這裡的“空”,是空無),始是真諦〕‘說有說無,皆是世諦’:在論說無明夢中事時,是相對於有來說無,相對於無來說有。
例如:牛有角,兔無角。‘非有非空,才是真諦’:在諸法實相(真諦)中,根本就沒有 相對之有或無,而只是絕對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