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應如經云
遠離能取所取分別.於依他起種種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計相
各位善知識不就常引金剛經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無相=非有非無
-
- 文章: 808
-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02, 2021 8:41 pm
Re: 無相=非有亦非無
講歸講,實證歸實證。
學佛並不是佛學。
學佛者,其願是成佛。學行古德成佛之路,古仙人路。
真善知識者,善其知識,其善因不在於經籍,而在於智。所謂智,如佛所言,非有非無。識者有相。轉識成智,見智者方為善知識。智分淺深,即還需看,善甚麼知識。
學佛並不是佛學。
學佛者,其願是成佛。學行古德成佛之路,古仙人路。
真善知識者,善其知識,其善因不在於經籍,而在於智。所謂智,如佛所言,非有非無。識者有相。轉識成智,見智者方為善知識。智分淺深,即還需看,善甚麼知識。
-
- 文章: 3150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無相=非有亦非無
世尊於楞伽經示
智有三種.世間智.出世間智.出出世間上上智.
復有三種智.謂知自相共相智.知生滅智.知不生不滅智.
智有三種.世間智.出世間智.出出世間上上智.
復有三種智.謂知自相共相智.知生滅智.知不生不滅智.
Re: 無相=非有亦非無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葢眾生流轉六道。只為執著名相妄想。而起毀譽愛憎。種種意言分別。若得名空。則毀譽不動。相空。則憎愛不生。名滅。則言語道斷。相滅。則心行處滅。若妄想滅。則一心獨顯。若得如如之體。則熾然作用而常在寂滅。若得正智。住煩惱即是菩提。處生死不異涅槃。如是則一切心識。所不能緣。名本無名。相本無相。名相既無。妄想非有。亦無正智。亦無如如。亦無佛無眾生。此所謂入五法淨。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此自覺聖智。是妙覺所證境界。如佛言。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又云。此則是我地。自在最勝處。故知此即是佛智地(如來圓覺,普眼章)。然入此智地。善知一切世間出世諸法。從本不自生。既知本不自生。又何有於妄想耶。
////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虛妄取異相(相本無),大種無差別
葢眾生流轉六道。只為執著名相妄想。而起毀譽愛憎。種種意言分別。若得名空。則毀譽不動。相空。則憎愛不生。名滅。則言語道斷。相滅。則心行處滅。若妄想滅。則一心獨顯。若得如如之體。則熾然作用而常在寂滅。若得正智。住煩惱即是菩提。處生死不異涅槃。如是則一切心識。所不能緣。名本無名。相本無相。名相既無。妄想非有。亦無正智。亦無如如。亦無佛無眾生。此所謂入五法淨。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此自覺聖智。是妙覺所證境界。如佛言。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又云。此則是我地。自在最勝處。故知此即是佛智地(如來圓覺,普眼章)。然入此智地。善知一切世間出世諸法。從本不自生。既知本不自生。又何有於妄想耶。
////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虛妄取異相(相本無),大種無差別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無相=非有非無
無相=夢幻泡影相=非有非無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四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0652_004
心無心相。不取虗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梵語般若。此云智慧。以世人聞般若。則生尊重想。言智慧則輕。故從梵語也。知法性體明。離於無明。故修般若。然凡夫執心有相。諸佛則心無心相。二乘取著空相。大乘則不取虗空。權教行於諸行。實教則諸行不生。二乘取證寂滅。菩薩則不證寂滅。二乘心有出入。性非平等。菩薩則心無出入。性常平等。如是。則了知諸法實際。皆決定性。此即是般若真義。然得此般若。自不依於諸地漸修。而又不住著於智慧。此為大乘般若度也。昔如來為蕩相遣執。與二乘人。廣談般若實相之義。而後方說法華授記作佛。葢非由般若之妙。決不能泯法見之執情。苟無般若之力。又何能受菩提之記莂耶。至拈華直指。盡掃言說之筌罤。獨顯當機大用。惟有迦葉尊者。一笑相傳。此佛祖授受般若之法印也。且夫拈華一著。世尊於三百餘會。言說不到。五千教典。詮註不及。然非拈華。則不能顯示般若之法。苟非般若。亦無以深悉。拈華之旨。逮後列祖傳此心印。或以機語。或行棒喝。覿面全提。不容擬議。是深得於般若者也。故達磨一宗惟貴明心見性。視一大藏教。皆為剩語。何有二十餘年之廣談哉。嗟末世狂禪。撥置教乘。妄談般若。其行同於凡夫。便擬與諸佛齊等。實可悲憫。夫如來所演法藏聲教。皆名為文。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是名為義。故經云。凡有言說。名世俗諦。若知無相之相。即是實相。通達實相。即名第一義空。如來知世諦。知第一義諦。以剎那相應般若。便能證得一切智智。一切微細煩惱習氣。皆永不生。名無餘斷。得名為佛。何名為法。實法不壞。是名為法。又於心無所著。名為真法。於一切法無所求。是真求法。於一切法。皆無取著。以諸法實相。不可得故。於一切法。皆不取相。亦不思惟無相諸法。以相無相。俱不可得故。是以行深般若。都無所見。無所得。亦無所住。亦非不住。無變易。無分別。故云不斷凡夫法。不取如來法。是修行般若波羅蜜。然不為得法故修。不為不得法故修。不為修法故修。不為不修法故修。信於般若。則不信一切法。修行於般若。則不修一切法。然欲成立一切法。應學般若。以般若能成立一切法。一切法。皆般若中生故。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實相法中。無取捨故。又善達實相。了知其中。無染淨故。又不應觀一切法。若可得。若不可得。而能住一切。法。修一切行。成一切智。所以云。若無善巧方便。則不能行於般若也。然諸相應中。與一切諸法空相應為第一。如經云。或遇惡心以刀割佛左膊者。或遇敬心以香塗佛右肩者。如來於割者。不以為恨。塗者不以為恩。故永嘉大師云。心與空相應。譏毀讚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施與劫奪。何得何失。此實能與空相應者也。然能與一切諸法空相應。即與般若相應。能與般若相應。乃最尊最勝。最為第一。葢般若相應。即是空相應。即是無相相應。即是無願相應。究竟亦無若相應。若不相應。是以學般若菩薩。於諸法門。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水月。如空華。如變化事。如尋香城。雖皆無實。而現似有。故於一切法。不取有。不取非有。不取亦有亦非有。不取非有非非有。至於不取亦不取。故於一切法。都無所取。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性為自性故。於一切法如是。故於般若亦不取行。不取不行。不取亦行亦不行。不取非行非不行。至於不取亦不取。故於般若。都無所取。由般若自性不可得。以無性為自性故。如來知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不可得。三界所有。惟是一心。眾生執於有我。起於妄行。於第一義諦不了。自性迷妄。乃有眾苦增長。諸根不實。若能明了第一義諦。則知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受者。既無我我所。無作無受。亦無無明。無明既無。餘十一支。隨之而滅。一切眾生。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是故輪轉。亦不能見其始終。十住菩薩。惟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見始見終。故了了得見佛性。但緣合謂之生。生非實生。緣離謂之滅。滅非實滅。若執空。則為斷見。若執有。則為常見。此二俱邪見。非正見也。
又眾生因五蘊諸法。葢覆真性。不知不見。墮於凡夫異生類中。不能出離。是故菩薩於身五蘊。觀色如聚沫。觀受如浮泡。觀想如陽𦦨。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事。作是觀已。則諸識空。無分別相。諸行空。無造作相。諸想空。無取像相。諸受空。無領納相。諸色空。無變礙相。如是。則不見色與受合。受與想合。想與行合。行與識合。無有少法與少法合。本性空故。又觀身中四大。由執見生。故有地大。由愛見發。故有水大。由緣見起。故有火大。由妄見動。故有風大。此四大者。因眾生四見。相感而生。若形質歸地。精液歸水。煖熱歸火。運轉歸風。四大各歸。無少法可得。本性空故。二乘聲聞。於五蘊中。見身有苦。常懷厭離。欲斷諸集。恒畏其生。證於寂滅。心契無為。勤修道法以求自度。志趨涅槃。菩薩心雖向涅槃。而不取涅槃。身雖住世間。而不為世間法之所染污。葢以處生死為樂。不以涅槃為樂也。又邪見外道。為求解脫。但欲斷死。不知斷生。若法不生。即無有滅。菩薩但斷其生。而死自滅。是故菩薩於苦集滅道四諦。無有少法可得。不見身有苦。亦無集可斷。無寂滅可證。無道法可修。以一念相應妙慧。知自性諸法本空。行於般若。得善方便。
而於布施。心無所著。三輪體空。無施受故。
住於尸羅。不見戒相及持犯者。
行內外忍。不見能忍及可忍者。
行於精進。不見能行及所行法。
正念靜慮。不見散亂及寂靜者。
行深般若。正智觀察一切法空。不可得故。
以不可得。而行六度。具修萬行。於自身命。無所顧惜。於世樂具。心不好樂。知一切法。性皆平等。永不退捨一切智願。知法如空。心無所依。無所著。實無少法可得。本性空故。是以菩薩行深般若。觀如來所說。諸法祕藏。言語道斷。文字性空。眾生十二有支。由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亦無滅者。故緣起性空。於身五蘊。因虗妄而有。故五蘊性空。所有四大。由眾生情見。外感以成。虗假不實。故四大性空。至於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因五蘊四大。故起六根。由內六根。取外六塵。謂之入。根塵相生而成。謂之處。根塵識。互相因而立。謂之界。諸法相因。俱非實有。故入處界等。諸法性空。如是。乃知眾生無性。謂之人空。知諸法無性。謂之法空。人法既空。則不見有四諦。以至六度萬行。亦無少法可得。無少法可得。故心無所思。心無所思。故無所著。無所著。故名漏盡。於本性空法。真無漏故。不墮三界。故經云。一切墮三界法。是名有漏。出世間法。是名無漏。又修習一切法門。有生住異滅。則名有為。若法無生住異滅可得。則名無為。於一切法。著我我所。此非菩提。覺知一切法平等。離我我所。名為菩提。若不違法相。與法相應。能入平等。顯現義理。此是善巧方便說。我今於大般若經六百卷中。略說其義。有如是也。且吾禪宗一門。稱學般若菩薩。如從上百丈黃檗臨濟一輩。大善知識說法。皆是大乘般若義。而後學反謂支離。棄而不顧。祇取其問答機語。謂之真截提持。而又有執棒喝言語為實法。又認個主人公。本來面目為實解者。其去般若遠矣。然此不住智慧一語。可為宗門藥石。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四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0652_004
心無心相。不取虗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梵語般若。此云智慧。以世人聞般若。則生尊重想。言智慧則輕。故從梵語也。知法性體明。離於無明。故修般若。然凡夫執心有相。諸佛則心無心相。二乘取著空相。大乘則不取虗空。權教行於諸行。實教則諸行不生。二乘取證寂滅。菩薩則不證寂滅。二乘心有出入。性非平等。菩薩則心無出入。性常平等。如是。則了知諸法實際。皆決定性。此即是般若真義。然得此般若。自不依於諸地漸修。而又不住著於智慧。此為大乘般若度也。昔如來為蕩相遣執。與二乘人。廣談般若實相之義。而後方說法華授記作佛。葢非由般若之妙。決不能泯法見之執情。苟無般若之力。又何能受菩提之記莂耶。至拈華直指。盡掃言說之筌罤。獨顯當機大用。惟有迦葉尊者。一笑相傳。此佛祖授受般若之法印也。且夫拈華一著。世尊於三百餘會。言說不到。五千教典。詮註不及。然非拈華。則不能顯示般若之法。苟非般若。亦無以深悉。拈華之旨。逮後列祖傳此心印。或以機語。或行棒喝。覿面全提。不容擬議。是深得於般若者也。故達磨一宗惟貴明心見性。視一大藏教。皆為剩語。何有二十餘年之廣談哉。嗟末世狂禪。撥置教乘。妄談般若。其行同於凡夫。便擬與諸佛齊等。實可悲憫。夫如來所演法藏聲教。皆名為文。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是名為義。故經云。凡有言說。名世俗諦。若知無相之相。即是實相。通達實相。即名第一義空。如來知世諦。知第一義諦。以剎那相應般若。便能證得一切智智。一切微細煩惱習氣。皆永不生。名無餘斷。得名為佛。何名為法。實法不壞。是名為法。又於心無所著。名為真法。於一切法無所求。是真求法。於一切法。皆無取著。以諸法實相。不可得故。於一切法。皆不取相。亦不思惟無相諸法。以相無相。俱不可得故。是以行深般若。都無所見。無所得。亦無所住。亦非不住。無變易。無分別。故云不斷凡夫法。不取如來法。是修行般若波羅蜜。然不為得法故修。不為不得法故修。不為修法故修。不為不修法故修。信於般若。則不信一切法。修行於般若。則不修一切法。然欲成立一切法。應學般若。以般若能成立一切法。一切法。皆般若中生故。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實相法中。無取捨故。又善達實相。了知其中。無染淨故。又不應觀一切法。若可得。若不可得。而能住一切。法。修一切行。成一切智。所以云。若無善巧方便。則不能行於般若也。然諸相應中。與一切諸法空相應為第一。如經云。或遇惡心以刀割佛左膊者。或遇敬心以香塗佛右肩者。如來於割者。不以為恨。塗者不以為恩。故永嘉大師云。心與空相應。譏毀讚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施與劫奪。何得何失。此實能與空相應者也。然能與一切諸法空相應。即與般若相應。能與般若相應。乃最尊最勝。最為第一。葢般若相應。即是空相應。即是無相相應。即是無願相應。究竟亦無若相應。若不相應。是以學般若菩薩。於諸法門。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水月。如空華。如變化事。如尋香城。雖皆無實。而現似有。故於一切法。不取有。不取非有。不取亦有亦非有。不取非有非非有。至於不取亦不取。故於一切法。都無所取。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性為自性故。於一切法如是。故於般若亦不取行。不取不行。不取亦行亦不行。不取非行非不行。至於不取亦不取。故於般若。都無所取。由般若自性不可得。以無性為自性故。如來知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不可得。三界所有。惟是一心。眾生執於有我。起於妄行。於第一義諦不了。自性迷妄。乃有眾苦增長。諸根不實。若能明了第一義諦。則知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受者。既無我我所。無作無受。亦無無明。無明既無。餘十一支。隨之而滅。一切眾生。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是故輪轉。亦不能見其始終。十住菩薩。惟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見始見終。故了了得見佛性。但緣合謂之生。生非實生。緣離謂之滅。滅非實滅。若執空。則為斷見。若執有。則為常見。此二俱邪見。非正見也。
又眾生因五蘊諸法。葢覆真性。不知不見。墮於凡夫異生類中。不能出離。是故菩薩於身五蘊。觀色如聚沫。觀受如浮泡。觀想如陽𦦨。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事。作是觀已。則諸識空。無分別相。諸行空。無造作相。諸想空。無取像相。諸受空。無領納相。諸色空。無變礙相。如是。則不見色與受合。受與想合。想與行合。行與識合。無有少法與少法合。本性空故。又觀身中四大。由執見生。故有地大。由愛見發。故有水大。由緣見起。故有火大。由妄見動。故有風大。此四大者。因眾生四見。相感而生。若形質歸地。精液歸水。煖熱歸火。運轉歸風。四大各歸。無少法可得。本性空故。二乘聲聞。於五蘊中。見身有苦。常懷厭離。欲斷諸集。恒畏其生。證於寂滅。心契無為。勤修道法以求自度。志趨涅槃。菩薩心雖向涅槃。而不取涅槃。身雖住世間。而不為世間法之所染污。葢以處生死為樂。不以涅槃為樂也。又邪見外道。為求解脫。但欲斷死。不知斷生。若法不生。即無有滅。菩薩但斷其生。而死自滅。是故菩薩於苦集滅道四諦。無有少法可得。不見身有苦。亦無集可斷。無寂滅可證。無道法可修。以一念相應妙慧。知自性諸法本空。行於般若。得善方便。
而於布施。心無所著。三輪體空。無施受故。
住於尸羅。不見戒相及持犯者。
行內外忍。不見能忍及可忍者。
行於精進。不見能行及所行法。
正念靜慮。不見散亂及寂靜者。
行深般若。正智觀察一切法空。不可得故。
以不可得。而行六度。具修萬行。於自身命。無所顧惜。於世樂具。心不好樂。知一切法。性皆平等。永不退捨一切智願。知法如空。心無所依。無所著。實無少法可得。本性空故。是以菩薩行深般若。觀如來所說。諸法祕藏。言語道斷。文字性空。眾生十二有支。由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亦無滅者。故緣起性空。於身五蘊。因虗妄而有。故五蘊性空。所有四大。由眾生情見。外感以成。虗假不實。故四大性空。至於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因五蘊四大。故起六根。由內六根。取外六塵。謂之入。根塵相生而成。謂之處。根塵識。互相因而立。謂之界。諸法相因。俱非實有。故入處界等。諸法性空。如是。乃知眾生無性。謂之人空。知諸法無性。謂之法空。人法既空。則不見有四諦。以至六度萬行。亦無少法可得。無少法可得。故心無所思。心無所思。故無所著。無所著。故名漏盡。於本性空法。真無漏故。不墮三界。故經云。一切墮三界法。是名有漏。出世間法。是名無漏。又修習一切法門。有生住異滅。則名有為。若法無生住異滅可得。則名無為。於一切法。著我我所。此非菩提。覺知一切法平等。離我我所。名為菩提。若不違法相。與法相應。能入平等。顯現義理。此是善巧方便說。我今於大般若經六百卷中。略說其義。有如是也。且吾禪宗一門。稱學般若菩薩。如從上百丈黃檗臨濟一輩。大善知識說法。皆是大乘般若義。而後學反謂支離。棄而不顧。祇取其問答機語。謂之真截提持。而又有執棒喝言語為實法。又認個主人公。本來面目為實解者。其去般若遠矣。然此不住智慧一語。可為宗門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