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一日問黃檗云:什麼處來?
檗云:山下采菌子來。
丈云:還見大蟲麼?
檗便作虎聲,丈於腰下取斧作斫勢,檗約住便掌,
丈至晚上堂云:大雄山下有一虎,汝等諸人出入 切須好看,老僧今日親遭一口。
後來溈山問仰山:黃檗虎話作麼生?
仰云:和尚尊意如何?
溈山云:百丈當時合一斧斫殺,因什麼到如此?
仰山云:不然。
溈山云:子又作麼生?
仰山云:不唯騎虎頭,亦解收虎尾。
溈山云:寂子甚有險崖之句。
雪竇引用明前面公案,聲光落落振於大地也,這個些子轉變自在,要句中有出身之路。
大丈夫見也無,還見麼,收虎尾兮捋虎鬚,也須是本分。
任你收虎尾捋虎鬚,未免一時穿卻鼻孔。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19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雲門垂語云:“人人盡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
作麼生是諸人光明?”
自代云:“廚,庫,三門。”
又云:“好事不如無。”】
雲門垂示道:“人人都有光明在,看不見時則其心(思想)、行(行為)昏暗迷昧。
如何是諸人之光明呢?”見眾人無語,雲門自己代為回答道:“廚房,庫房,三門(山門)。”
又開示道:“再好的事,不如心中無一物。”
〔三門〕空門、無相門與無作門稱作三門(三解脫門),後來泛指寺院的大門,即山門。
〔山門〕寺院正面的樓門。過去的寺院 為了避開市井塵俗 而建於山林之間,故稱其大門為“山門”。
後世造於平地、市井中之寺院的大門,亦稱山門。
〔看時不見暗昏昏〕如果不顯發本有之自性光明,則其心(思想)、行(行為)昏暗迷昧。
〔好事不如無〕再好的事,不如心中無一物。
作麼生是諸人光明?”
自代云:“廚,庫,三門。”
又云:“好事不如無。”】
雲門垂示道:“人人都有光明在,看不見時則其心(思想)、行(行為)昏暗迷昧。
如何是諸人之光明呢?”見眾人無語,雲門自己代為回答道:“廚房,庫房,三門(山門)。”
又開示道:“再好的事,不如心中無一物。”
〔三門〕空門、無相門與無作門稱作三門(三解脫門),後來泛指寺院的大門,即山門。
〔山門〕寺院正面的樓門。過去的寺院 為了避開市井塵俗 而建於山林之間,故稱其大門為“山門”。
後世造於平地、市井中之寺院的大門,亦稱山門。
〔看時不見暗昏昏〕如果不顯發本有之自性光明,則其心(思想)、行(行為)昏暗迷昧。
〔好事不如無〕再好的事,不如心中無一物。
-
- 文章: 519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因為一切境界,都是仗境托緣,因緣和合而生。
所以,都是虛妄不實。
祖師說:「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屋裡坐。」
因為金佛、木佛遇火即化;泥做的佛像,遇水則融。
那麼,什麼才是真佛?
真佛就是現前 這一念不動的覺性。
若能悟 得這個道理,就是「見道」。見道之後,就要保任;
保任就是修道的功夫。
當修道成功,能夠消除我們的煩惱、習氣與毛病之時,才是佛。
如 果,保任的功夫不得力,仍然還是一介凡夫。
若不幸走錯了路,起了邪知邪見,即成了魔。
所以說,「迷時眾生,悟即菩提。」能將妄想、煩惱的心收攝回來,住在一處,不起妄動,就是「菩提」。
所以,菩提是清淨心、無住心。
這一念心,念念迷,就是眾生;念念覺悟,就是菩提。
修行就是要在這一念心上用功。
不是悟道即了,就能成佛。
悟道,只是找到了路頭,有了一個正確的方向;若能朝著方向繼續前進,一路上披荊斬棘,破除重重的障礙,才能成就 最後的菩提道業。
因為一切境界,都是仗境托緣,因緣和合而生。
所以,都是虛妄不實。
祖師說:「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屋裡坐。」
因為金佛、木佛遇火即化;泥做的佛像,遇水則融。
那麼,什麼才是真佛?
真佛就是現前 這一念不動的覺性。
若能悟 得這個道理,就是「見道」。見道之後,就要保任;
保任就是修道的功夫。
當修道成功,能夠消除我們的煩惱、習氣與毛病之時,才是佛。
如 果,保任的功夫不得力,仍然還是一介凡夫。
若不幸走錯了路,起了邪知邪見,即成了魔。
所以說,「迷時眾生,悟即菩提。」能將妄想、煩惱的心收攝回來,住在一處,不起妄動,就是「菩提」。
所以,菩提是清淨心、無住心。
這一念心,念念迷,就是眾生;念念覺悟,就是菩提。
修行就是要在這一念心上用功。
不是悟道即了,就能成佛。
悟道,只是找到了路頭,有了一個正確的方向;若能朝著方向繼續前進,一路上披荊斬棘,破除重重的障礙,才能成就 最後的菩提道業。
-
-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 文章: 1419
-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