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威
修行的目的 在於開悟見性,見性成佛,如此才能永脫生死輪迴的桎梏,離苦得樂,徹證菩提涅槃的果覺。然而佛法的修證以「悟心」為本,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旨在幫助迷苦顛倒的眾生 皆能破迷開悟,瞭解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現象,沒有自性,了不可得;不但世間法不可得, 出世間法也不可得。宇宙的森羅萬相皆是一念無明妄動 所產生的虛妄之相,無非陽焰空花,海市唇樓而已,如何可以真實地擁有!
一般佛法的修證有大小、權實、偏圓、頓漸之別,這些皆是 曲順眾生機宜,隨緣而說,實無有定法可說。出世法中的漸修法門b必須修戒定慧,以誦經、持咒、唸佛、禮拜等作為平日修行的功課;而頓悟的法門 在於悟 道,悟得這一念心 無一法可得,不但染法不可得、善法不可得,連清淨法、出世間法也不可得。若執著了善法、清淨的境界,還是屬於「我」執、「法」執。
真正的菩提涅槃,是湛然寂靜,一法不立、一塵也不染的,沒有善法、惡法,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分別,是虛靈洞徹,本來無一物的。誠如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生,是超越三際,當下即是,所謂「動念乖真」。這念心體,是無相、無念、無住,沒有階級的。
悟到了心之體,就好像找到了水的源頭一樣,於是無量的光明、智慧、德能、神通、道力就源源不絕地流露出來!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趙宇威
有了心之「體」,就有現「相」,有現相就有作「用」。
所謂「體相用」是「即一即三」,「即三即一」,一體三身,不可分離,這些只是吾人一念心性的作用而已。
世間的萬事萬相,都是隨緣而生,皆有它的作用,彼此相互關聯,動一髮而牽全身,
猶如大樹的枝葉,雖然繁多,皆從它的枝幹所生,無非一體,哪有差別!
可惜,世人愚迷,從無分別中,強作分別,所以產生了 許許多多無謂的煩惱。
學佛就是要幫助我們 去除煩惱的惑障,讓我們去蕪存菁,從煩惱的痛苦中 解脫出來,
其方法就是教導我們 斷惡修善、誦經唸佛、持戒佈施,
幫助我們 去除心中的雜質、妄想、分別與執著。
有了心之「體」,就有現「相」,有現相就有作「用」。
所謂「體相用」是「即一即三」,「即三即一」,一體三身,不可分離,這些只是吾人一念心性的作用而已。
世間的萬事萬相,都是隨緣而生,皆有它的作用,彼此相互關聯,動一髮而牽全身,
猶如大樹的枝葉,雖然繁多,皆從它的枝幹所生,無非一體,哪有差別!
可惜,世人愚迷,從無分別中,強作分別,所以產生了 許許多多無謂的煩惱。
學佛就是要幫助我們 去除煩惱的惑障,讓我們去蕪存菁,從煩惱的痛苦中 解脫出來,
其方法就是教導我們 斷惡修善、誦經唸佛、持戒佈施,
幫助我們 去除心中的雜質、妄想、分別與執著。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趙宇威
禪宗有一折公案,香嚴智閒禪師,開始在百丈懷海禪師座下參學。參了很久,一直到百丈禪師圓寂時,都還沒有開悟。於是,他又到六祖的法嗣溈山靈佑祖師那裡參悟。靈佑祖師問他:「聽說你在百丈懷海禪師處學道,能聞一知十,問十答百,頗有智慧。那麼,現在我來考你,你要馬上回答,不能加以思索。」頓教的法門,是不假思索,當悟了這一念心,就能「答在問處,問在答處」,無需思維,就像古德所說的:「即便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因為這一念心是現成的,不是想出來的。若能如此,才是真正的悟道。
靈佑祖師問智閒禪師:「如何是你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智閒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只好請教靈佑禪師。祖師說:「我的答案,是我所體悟的道理,不是你自己悟出來的;不是自己悟出來的道理,是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意趣與妙義。所以,我的解答對你來說,毫無用處,必須靠你自己 去悟才行。」智閒禪師心想:「學了幾十年的佛法,連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過去所學都白費了!」故而非常沮喪。從此,再也不看經教,不作筆記了。後來,乾脆出去行腳,作個行腳僧,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免得勞役身心,白白浪費時間,消耗體力。
於是,他離開了溈山老人,行腳到了南陽慧忠國師的遺址,就在哪裡住了下來,自食其力,自己種菜、煮飯,過著清閒的日子。有一天,智閒禪師在菜園裡 縟草鋤土的時候,無意中 扔掉土裡的一顆小石子,恰巧這顆石子打在竹子上,發出「啪!」的一聲。剎那間,他就開悟了。
開悟後, 他說了一首偈:「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意思是說,當石頭打到了竹子,發出「啪!」的一聲,就在那個剎那際,這念心 聽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絲毫的雜念;也就是沒有攀緣心,沒有「能」聽 的我,及「所」聽的聲音存在。
若有了「能、所」的存在,就是「知見」的分別。那麼,這念心就不清淨了,立即有了分別、執著的妄知妄見,就像釋迦牟尼佛 夜睹明星悟道時一樣。當時,他老人家的一念心 是清淨無染的,心裡面沒有半點的分別:想著這一顆星 到底距離我們有多遠?或者有多明亮 等種種的雜念妄想。
佛法所說的「悟」,是悟到了這一念心 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也就是說,這一念心是清淨無染的,沒有分別、執著,而且是現成的,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若有修,則必定有一個所修的東西;若有成,則必定有壞。於是,又落到「能所」,「成壞」兩邊的知見上去了。能悟到這念心 是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就是此處所說的「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這一念心
禪宗有一折公案,香嚴智閒禪師,開始在百丈懷海禪師座下參學。參了很久,一直到百丈禪師圓寂時,都還沒有開悟。於是,他又到六祖的法嗣溈山靈佑祖師那裡參悟。靈佑祖師問他:「聽說你在百丈懷海禪師處學道,能聞一知十,問十答百,頗有智慧。那麼,現在我來考你,你要馬上回答,不能加以思索。」頓教的法門,是不假思索,當悟了這一念心,就能「答在問處,問在答處」,無需思維,就像古德所說的:「即便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因為這一念心是現成的,不是想出來的。若能如此,才是真正的悟道。
靈佑祖師問智閒禪師:「如何是你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智閒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只好請教靈佑禪師。祖師說:「我的答案,是我所體悟的道理,不是你自己悟出來的;不是自己悟出來的道理,是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意趣與妙義。所以,我的解答對你來說,毫無用處,必須靠你自己 去悟才行。」智閒禪師心想:「學了幾十年的佛法,連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過去所學都白費了!」故而非常沮喪。從此,再也不看經教,不作筆記了。後來,乾脆出去行腳,作個行腳僧,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免得勞役身心,白白浪費時間,消耗體力。
於是,他離開了溈山老人,行腳到了南陽慧忠國師的遺址,就在哪裡住了下來,自食其力,自己種菜、煮飯,過著清閒的日子。有一天,智閒禪師在菜園裡 縟草鋤土的時候,無意中 扔掉土裡的一顆小石子,恰巧這顆石子打在竹子上,發出「啪!」的一聲。剎那間,他就開悟了。
開悟後, 他說了一首偈:「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意思是說,當石頭打到了竹子,發出「啪!」的一聲,就在那個剎那際,這念心 聽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絲毫的雜念;也就是沒有攀緣心,沒有「能」聽 的我,及「所」聽的聲音存在。
若有了「能、所」的存在,就是「知見」的分別。那麼,這念心就不清淨了,立即有了分別、執著的妄知妄見,就像釋迦牟尼佛 夜睹明星悟道時一樣。當時,他老人家的一念心 是清淨無染的,心裡面沒有半點的分別:想著這一顆星 到底距離我們有多遠?或者有多明亮 等種種的雜念妄想。
佛法所說的「悟」,是悟到了這一念心 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也就是說,這一念心是清淨無染的,沒有分別、執著,而且是現成的,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若有修,則必定有一個所修的東西;若有成,則必定有壞。於是,又落到「能所」,「成壞」兩邊的知見上去了。能悟到這念心 是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就是此處所說的「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這一念心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不還的部落格
趙州老和尚與他的侍者文遠情同父子,他們經常在一起玩笑,但即使是在遊戲與玩笑當中,趙州也總是不忘用禪法開示文遠。比如有一天二人做一個遊戲,斗劣不鬥勝,也即佔下風者才為贏,佔勝者反為輸,要請對方吃果子,也即一種小點心。於是趙州首先搶著說:“我是一頭驢。”驢當然比人要劣,於是文遠馬上接道:“我是驢胃。”驢胃不過才是驢身上的一個器官,當然又劣一等。趙州又接道:“我是驢糞。”文遠馬上接道:“我是糞中蟲。”趙州機鋒一轉,問道:“你在彼中做什麼?”文遠道:“我在裡邊過夏。”趙州笑道:“買果子去!”文遠不服,賴著不買,但第二天他才終於想明白了,去買了果子請師傅吃。
過夏,在佛家又叫結夏,或叫結夏安居,就是在夏天裡 安住在道場中專修,不再到處行腳雲遊。因為夏季裡蟲蟻最多,為了避免 傷害到這些細小眾生,儘量不出門行走,就在道場中 閉門安居修行。趙州與文遠的遊戲既然是佔勝者為輸,當文遠接說自己是糞中蟲後,趙州問他在裡邊做什麼,他不由自主地回答 說在裡邊結夏,也就是修行,無意中又將自己拔高了,也即是佔勝了,所以趙州要文遠去買果子。
這個小遊戲 在禪機上的落點在哪裡呢?趙州老和尚想要告訴侍者文遠的是什麼呢?那就是一個真修行人,時時刻刻都要警惕 自己的分別心,凡與聖、尊與卑、高與下、勝與劣、榮與辱等等,這些在常人 最容易執著的情結,那種爭強好勝的習氣,對於修行人來說,卻是最大的障礙
趙州老和尚與他的侍者文遠情同父子,他們經常在一起玩笑,但即使是在遊戲與玩笑當中,趙州也總是不忘用禪法開示文遠。比如有一天二人做一個遊戲,斗劣不鬥勝,也即佔下風者才為贏,佔勝者反為輸,要請對方吃果子,也即一種小點心。於是趙州首先搶著說:“我是一頭驢。”驢當然比人要劣,於是文遠馬上接道:“我是驢胃。”驢胃不過才是驢身上的一個器官,當然又劣一等。趙州又接道:“我是驢糞。”文遠馬上接道:“我是糞中蟲。”趙州機鋒一轉,問道:“你在彼中做什麼?”文遠道:“我在裡邊過夏。”趙州笑道:“買果子去!”文遠不服,賴著不買,但第二天他才終於想明白了,去買了果子請師傅吃。
過夏,在佛家又叫結夏,或叫結夏安居,就是在夏天裡 安住在道場中專修,不再到處行腳雲遊。因為夏季裡蟲蟻最多,為了避免 傷害到這些細小眾生,儘量不出門行走,就在道場中 閉門安居修行。趙州與文遠的遊戲既然是佔勝者為輸,當文遠接說自己是糞中蟲後,趙州問他在裡邊做什麼,他不由自主地回答 說在裡邊結夏,也就是修行,無意中又將自己拔高了,也即是佔勝了,所以趙州要文遠去買果子。
這個小遊戲 在禪機上的落點在哪裡呢?趙州老和尚想要告訴侍者文遠的是什麼呢?那就是一個真修行人,時時刻刻都要警惕 自己的分別心,凡與聖、尊與卑、高與下、勝與劣、榮與辱等等,這些在常人 最容易執著的情結,那種爭強好勝的習氣,對於修行人來說,卻是最大的障礙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不還的部落格
參公案難就難在初學者 往往不知道從何下手,一般人只好根據 自己多年的習慣與經驗、知識等,從語言的表意上來“解讀”公案,故爾未能了悟 祖師們的真正用心,把參公案弄成了文言名句的 考證或詮釋,所以被祖師們斥為“參死句”。一些佛學學者們 最容易犯的就是這種錯誤。
比如我在前邊的一篇短文中 舉的那個解讀“藏頭白,海頭黑”的例子,說這則公案的意思是說 智藏頭髮白年紀大因而辦事老成,懷海頭發黑年紀輕 因而辦事生澀,這就是典型的“參死句”。
就連一些非常著名的學者,也犯這種錯誤。比如日本的一位佛學大師,那都是在全世界 都有名望的學者,他在解讀“麻三斤”這則公案時就說:麻三斤=三斤麻=一件袈裟的原料=一件袈裟=與佛共參,所以他最後得出結論說,麻三斤的意思 就是與佛共參。
他得出這樣的結論 也是不容易的,是經過了非常艱苦的考證,查閱了大量的史料,最後才考證出古時候做一件袈裟需要用三斤麻。他很不容易,可以說治學態度 非常認真。但是,參公案是這樣參的嗎?這還叫參公案嗎?這與祖師的用心,不但南轅北轍,並且十分牽強。
實際上,當學僧問洞山如何是佛,而洞山隨口即答“麻三斤”時,並沒有去考證做一件衣服 需用多少麻這件事,他只是在“直指人心”。“麻三斤”不過就是說“一團亂麻”,和前人所說過的“亂草”“雜草”沒有區別。
前人說:“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就是說,我們自己的那個 一天到晚都在亂七八糟的象亂草一樣的 打妄想的心,其實就是你所要認清的 那個本性所在。
修心,怎麼修呢?就是“一回入草去,拽鼻牽得回”,心亂了,打妄想了,再把它收回來就是了。
因此,禪宗祖師所說的“麻三斤”,其實不過是告訴我們後學:妄心即真心。和做服裝的原料沒關係。
不過近些年來,許多學者 也已經認識到了 這個特殊的問題,即:不能用傳統的語言 學來對待禪宗的語言現象。因此在語言學中,近年來又專門分出了一支,叫“禪宗語言學”,在“禪宗語言學”裡,學者們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在禪宗的語言裡,有一種專門的、不同於傳統的語言模式,那就是“答非所問”“問東答西”和“語中無語”等等極其獨特的句式,這種語言現像 在一般情況下 是不合理的,但在禪宗那裡 卻不屬病句,而是“風格”。這樣的研究 是有益而中肯的。
參公案難就難在初學者 往往不知道從何下手,一般人只好根據 自己多年的習慣與經驗、知識等,從語言的表意上來“解讀”公案,故爾未能了悟 祖師們的真正用心,把參公案弄成了文言名句的 考證或詮釋,所以被祖師們斥為“參死句”。一些佛學學者們 最容易犯的就是這種錯誤。
比如我在前邊的一篇短文中 舉的那個解讀“藏頭白,海頭黑”的例子,說這則公案的意思是說 智藏頭髮白年紀大因而辦事老成,懷海頭發黑年紀輕 因而辦事生澀,這就是典型的“參死句”。
就連一些非常著名的學者,也犯這種錯誤。比如日本的一位佛學大師,那都是在全世界 都有名望的學者,他在解讀“麻三斤”這則公案時就說:麻三斤=三斤麻=一件袈裟的原料=一件袈裟=與佛共參,所以他最後得出結論說,麻三斤的意思 就是與佛共參。
他得出這樣的結論 也是不容易的,是經過了非常艱苦的考證,查閱了大量的史料,最後才考證出古時候做一件袈裟需要用三斤麻。他很不容易,可以說治學態度 非常認真。但是,參公案是這樣參的嗎?這還叫參公案嗎?這與祖師的用心,不但南轅北轍,並且十分牽強。
實際上,當學僧問洞山如何是佛,而洞山隨口即答“麻三斤”時,並沒有去考證做一件衣服 需用多少麻這件事,他只是在“直指人心”。“麻三斤”不過就是說“一團亂麻”,和前人所說過的“亂草”“雜草”沒有區別。
前人說:“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就是說,我們自己的那個 一天到晚都在亂七八糟的象亂草一樣的 打妄想的心,其實就是你所要認清的 那個本性所在。
修心,怎麼修呢?就是“一回入草去,拽鼻牽得回”,心亂了,打妄想了,再把它收回來就是了。
因此,禪宗祖師所說的“麻三斤”,其實不過是告訴我們後學:妄心即真心。和做服裝的原料沒關係。
不過近些年來,許多學者 也已經認識到了 這個特殊的問題,即:不能用傳統的語言 學來對待禪宗的語言現象。因此在語言學中,近年來又專門分出了一支,叫“禪宗語言學”,在“禪宗語言學”裡,學者們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在禪宗的語言裡,有一種專門的、不同於傳統的語言模式,那就是“答非所問”“問東答西”和“語中無語”等等極其獨特的句式,這種語言現像 在一般情況下 是不合理的,但在禪宗那裡 卻不屬病句,而是“風格”。這樣的研究 是有益而中肯的。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不還的部落格
“藏頭白,海頭黑”,智藏的頭髮白,懷海的頭發黑,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實嗎?心本無生,因境而顯,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你看到了智藏頭髮白 懷海頭發黑,這個隨境而轉、了了分明的,不是你的心在動又是什麼?達摩祖師西來之意,就是要直指人心,讓你明心見性,所以,“藏頭白,海頭黑”,馬祖已經直接指出 學僧的心 之所在之處了,這還不明確嗎?
馬祖不得不最後提示“藏頭白,海頭黑”,的確是慈悲心切,只好再說得直白一點。
其實,前面他說“我沒心情回答,你問智藏去”,讓學僧以為 他避開了問題,沒有回答,
自然就不存在 觸及到“四句”和“百非”的錯誤,
但他其實早就不動聲色地 回答過了:我讓你去問智藏,你就去了,
這個應聲而動的 能聽的東西,不是你的心又是什麼?
祖師的西來之意,就是讓你明這個心呵!
智藏和懷海的回答,也都是附合了老師的這一層旨趣。
“藏頭白,海頭黑”,智藏的頭髮白,懷海的頭發黑,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實嗎?心本無生,因境而顯,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你看到了智藏頭髮白 懷海頭發黑,這個隨境而轉、了了分明的,不是你的心在動又是什麼?達摩祖師西來之意,就是要直指人心,讓你明心見性,所以,“藏頭白,海頭黑”,馬祖已經直接指出 學僧的心 之所在之處了,這還不明確嗎?
馬祖不得不最後提示“藏頭白,海頭黑”,的確是慈悲心切,只好再說得直白一點。
其實,前面他說“我沒心情回答,你問智藏去”,讓學僧以為 他避開了問題,沒有回答,
自然就不存在 觸及到“四句”和“百非”的錯誤,
但他其實早就不動聲色地 回答過了:我讓你去問智藏,你就去了,
這個應聲而動的 能聽的東西,不是你的心又是什麼?
祖師的西來之意,就是讓你明這個心呵!
智藏和懷海的回答,也都是附合了老師的這一層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