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堅
參同契》偈頌的重心所在,也是一乘佛法的基本觀念。
它闡明了宇宙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 是“回互而又不回互”的。
1站在回互的角度上講,各種事物間 是相互關涉的,是統攝於法性、本體之中;
2站在不回互的角度上看,各種事物 又各自住位,互不淆雜。
所謂 回互,是指事理無礙,事事無礙;
所謂不回互,是指事理各立,事事住位。
這便向學人 昭示了理 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而一切事物 又在理這個本體的統攝下 各呈差別。
因而學人 在把握事物的本體時,切不能昧失 其現象界的差別;
在認識到現象界的差別時,又不能昧失了 滲透於一切現象界中的“理”。
理事圓融,回互而又不回互,正是石頭“路滑”之處。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19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明、暗」,有兩層含義:
其一,事相顯豁為「明」,性理深奧為「暗」。用中有體,體中有用。
其二,明白的語言稱為「明」,含蓄的語言稱為「暗」。
對明白顯豁的道理,不要以明對明,流於淺薄;
深奧的道理,應當注意語言的通俗易懂,不要以暗對暗,流入晦澀。
理與事、明與暗,各自相對待,而又統一於真如之體,這便如同人在行走時,兩足有先後,不可偏廢一般。
太極圖,一邊明、一邊暗,一邊白、一邊黑。
但是,這個白的部分、明的部分,不是純粹的陽;
黑的部分、暗的部分不是純粹的陰。
太極圖,白的部分中間要加一個黑點,黑的部分中間加一個白點。
就是“當明中有暗”、“當暗中有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明、暗」,有兩層含義:
其一,事相顯豁為「明」,性理深奧為「暗」。用中有體,體中有用。
其二,明白的語言稱為「明」,含蓄的語言稱為「暗」。
對明白顯豁的道理,不要以明對明,流於淺薄;
深奧的道理,應當注意語言的通俗易懂,不要以暗對暗,流入晦澀。
理與事、明與暗,各自相對待,而又統一於真如之體,這便如同人在行走時,兩足有先後,不可偏廢一般。
太極圖,一邊明、一邊暗,一邊白、一邊黑。
但是,這個白的部分、明的部分,不是純粹的陽;
黑的部分、暗的部分不是純粹的陰。
太極圖,白的部分中間要加一個黑點,黑的部分中間加一個白點。
就是“當明中有暗”、“當暗中有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
- 文章: 519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僧問: 如何是古佛心?
國師曰: 牆壁瓦礫是。
僧曰: 牆壁瓦礫,豈不是無情?
國師曰: 是。
牆壁瓦礫是無情,沒有知覺,冥頑不靈,怎麼會是古佛心呢?
國師說: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因分別故,就生出有情無情不同。
如若不分別,一切聲色、山河大地,都在心性中圓,而無一法可得,又有什麼有情無情呢?
僧問:『還解說法否?』
國師答:『常說熾然說。無間歇。』
因為佛是說法度生的,古佛會說法,無情既是古佛心,當然也就會說法了。此僧與我等凡夫一樣。無情說法,無間歇地,時時時刻刻都在說。我們往往都著在所見所聞上,不知道無說才是真說。聽到聲音了,就是聽到;沒有聽到聲音,就是沒有聽到。其實,沒有聽到聲音也是聽到!你聽到個沒有聲音嘛!所以,無說是真說,因大音希聲說之故。聞性 不在有聲與無聲。
僧問:『某甲為甚麼不聞?』
國師答:『汝自不聞,不可妨他聞者也。』
這是你自己不聞,因為你顢頇佛性,著在有聲可聞上了,不知道無聞 才是真聞。進一步看,聞無聞者是誰?聽到了沒有聲音的是誰呀?你的聞性 聽到個無聲,難道不是聽到了嗎?而這個無聲 無分別時,正是你的聞性現前之時,是故是真聞。你自己不聞,不能妨礙那個能聞的啊!
僧問:『未審甚麼人得聞。』
國師答:『諸聖得聞。』
盡大地無一人不聞。因為人人都有聞性。你不聞,是你的聞性被妄念障礙住了。諸佛、菩薩、羅漢、辟支佛等,無妄想執著,因此他們能聞 “聞性”。
僧問:『和尚還聞否?』
國師答:『我不聞。』
你自己能聽到麼? 國師說,我還未見性,故不聞。
僧問:『和尚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法?』
國師答:『賴我不聞,我若聞,即齊於諸聖,汝即不聞我說法也。』
國師說,幸好我不聞,假若我聞到了,我就是聖人了,你也就聽不到我說法了。聖人無說而說,無聞而聞。凡有言說,皆無實義。本來無法可說,本來也無人聞法。若還有法可說、有人聞法,那正是執著在人相、我相上了。(我若聞,你就不聞我說法。意思是真正的聞是無聞,假若能聽到,我就著相了;我著相了,就沒有說法的資格,就不能給你說法了。)
僧緊逼道:『恁麼則眾生無分去也。』
國師答:『我為眾生說,不為諸聖說。』
若是這樣,眾生就不能聽到無情說法了,成道就無望了?國師說,我對眾生方便說法。
僧問:『眾生聞後如何?』
國師答:『即非眾生。』
眾生聽你講過以後,會怎麼樣啊?國師回答說,眾生若能聽到無情說法,薦取這不生不滅的聞性,那就超凡入聖了,就不是眾生了。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迷誤不醒;假如當下一醒悟,即非眾生了。
僧又問:『無情說法,據何典教?』
國師答:『灼然,言不該典,非君子之所談。汝豈不見《華嚴經》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
無情會說法,出自什麼經典?國師說你這樣說當然很對,如果無情說法沒有依據經典,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也不是君子所言了。《華嚴經》云:一切灰塵、一切國土都在說法,一切眾生即包含一切,不管是有情世間,還是無情世間無不在說法,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法無不在說法啊!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真心能夠成就萬物,反過來萬物顯現真心。一切無情本來是佛性所顯現,眾生只是因為無明之故,誤認四大為自己色身,於是就分別有情無情,其實一切都是自己。 所以說「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真正的妙玄奧意是無法表說的,只有意會、神知。若住在言說上,就會不到真義了,故雲「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無情說法是觸景生情,心領神會,無聞而聞的一種心開意解的微妙神境。做功夫參究到無說、無聞,妄念不起處,就能觸景生情,領會個中奧義。
僧問: 如何是古佛心?
國師曰: 牆壁瓦礫是。
僧曰: 牆壁瓦礫,豈不是無情?
國師曰: 是。
牆壁瓦礫是無情,沒有知覺,冥頑不靈,怎麼會是古佛心呢?
國師說: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因分別故,就生出有情無情不同。
如若不分別,一切聲色、山河大地,都在心性中圓,而無一法可得,又有什麼有情無情呢?
僧問:『還解說法否?』
國師答:『常說熾然說。無間歇。』
因為佛是說法度生的,古佛會說法,無情既是古佛心,當然也就會說法了。此僧與我等凡夫一樣。無情說法,無間歇地,時時時刻刻都在說。我們往往都著在所見所聞上,不知道無說才是真說。聽到聲音了,就是聽到;沒有聽到聲音,就是沒有聽到。其實,沒有聽到聲音也是聽到!你聽到個沒有聲音嘛!所以,無說是真說,因大音希聲說之故。聞性 不在有聲與無聲。
僧問:『某甲為甚麼不聞?』
國師答:『汝自不聞,不可妨他聞者也。』
這是你自己不聞,因為你顢頇佛性,著在有聲可聞上了,不知道無聞 才是真聞。進一步看,聞無聞者是誰?聽到了沒有聲音的是誰呀?你的聞性 聽到個無聲,難道不是聽到了嗎?而這個無聲 無分別時,正是你的聞性現前之時,是故是真聞。你自己不聞,不能妨礙那個能聞的啊!
僧問:『未審甚麼人得聞。』
國師答:『諸聖得聞。』
盡大地無一人不聞。因為人人都有聞性。你不聞,是你的聞性被妄念障礙住了。諸佛、菩薩、羅漢、辟支佛等,無妄想執著,因此他們能聞 “聞性”。
僧問:『和尚還聞否?』
國師答:『我不聞。』
你自己能聽到麼? 國師說,我還未見性,故不聞。
僧問:『和尚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法?』
國師答:『賴我不聞,我若聞,即齊於諸聖,汝即不聞我說法也。』
國師說,幸好我不聞,假若我聞到了,我就是聖人了,你也就聽不到我說法了。聖人無說而說,無聞而聞。凡有言說,皆無實義。本來無法可說,本來也無人聞法。若還有法可說、有人聞法,那正是執著在人相、我相上了。(我若聞,你就不聞我說法。意思是真正的聞是無聞,假若能聽到,我就著相了;我著相了,就沒有說法的資格,就不能給你說法了。)
僧緊逼道:『恁麼則眾生無分去也。』
國師答:『我為眾生說,不為諸聖說。』
若是這樣,眾生就不能聽到無情說法了,成道就無望了?國師說,我對眾生方便說法。
僧問:『眾生聞後如何?』
國師答:『即非眾生。』
眾生聽你講過以後,會怎麼樣啊?國師回答說,眾生若能聽到無情說法,薦取這不生不滅的聞性,那就超凡入聖了,就不是眾生了。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迷誤不醒;假如當下一醒悟,即非眾生了。
僧又問:『無情說法,據何典教?』
國師答:『灼然,言不該典,非君子之所談。汝豈不見《華嚴經》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
無情會說法,出自什麼經典?國師說你這樣說當然很對,如果無情說法沒有依據經典,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也不是君子所言了。《華嚴經》云:一切灰塵、一切國土都在說法,一切眾生即包含一切,不管是有情世間,還是無情世間無不在說法,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法無不在說法啊!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真心能夠成就萬物,反過來萬物顯現真心。一切無情本來是佛性所顯現,眾生只是因為無明之故,誤認四大為自己色身,於是就分別有情無情,其實一切都是自己。 所以說「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真正的妙玄奧意是無法表說的,只有意會、神知。若住在言說上,就會不到真義了,故雲「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無情說法是觸景生情,心領神會,無聞而聞的一種心開意解的微妙神境。做功夫參究到無說、無聞,妄念不起處,就能觸景生情,領會個中奧義。
-
- 文章: 519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一位勇士力大無比,世間英雄乃至眾神無有人能戰勝他。但他有個弱點,即他的腳後跟不能離開大地,一旦離開大地,他就不堪一擊。是大地賜予他 無窮無盡的力量,離開了大地,他什麼也不是。而大地常常被人們踩在腳下,沒有誰看得起。人們好高騖遠,總喜歡去追求 那些玄而又玄的事物。無論再玄妙的事物和境界,離開了泥土,離開了實實在在的大地,其實什麼也不是。
罔明菩薩比七佛之師的文殊菩薩高明之處,不在於他的定力 或他的智慧有多高,僅僅在於 他就是大地的象徵,他與大地融為一體,他是大地身上的一塊混沌的泥土。“離心意識參!”“看腳下!”“吹布毛!”“截斷眾流!”“棒喝!”“莫踏空!”等等,無不時時處處 要你回歸到堅實的大地上來,學人不會,總在處處尋求奇妙之物與事,就是你真的尋得到,又有什麼氣力?總嫌蒼白得很!
《華嚴》有幾重境界,而最高的不是事法界,也不是理法界,乃至也不是理事無礙法界,而是事事無礙法界。當窮盡一切理,一法也不可得,唯剩下一真實在時,自然能入事事無礙法界了。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一位勇士力大無比,世間英雄乃至眾神無有人能戰勝他。但他有個弱點,即他的腳後跟不能離開大地,一旦離開大地,他就不堪一擊。是大地賜予他 無窮無盡的力量,離開了大地,他什麼也不是。而大地常常被人們踩在腳下,沒有誰看得起。人們好高騖遠,總喜歡去追求 那些玄而又玄的事物。無論再玄妙的事物和境界,離開了泥土,離開了實實在在的大地,其實什麼也不是。
罔明菩薩比七佛之師的文殊菩薩高明之處,不在於他的定力 或他的智慧有多高,僅僅在於 他就是大地的象徵,他與大地融為一體,他是大地身上的一塊混沌的泥土。“離心意識參!”“看腳下!”“吹布毛!”“截斷眾流!”“棒喝!”“莫踏空!”等等,無不時時處處 要你回歸到堅實的大地上來,學人不會,總在處處尋求奇妙之物與事,就是你真的尋得到,又有什麼氣力?總嫌蒼白得很!
《華嚴》有幾重境界,而最高的不是事法界,也不是理法界,乃至也不是理事無礙法界,而是事事無礙法界。當窮盡一切理,一法也不可得,唯剩下一真實在時,自然能入事事無礙法界了。
-
- 文章: 519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宋.寂音尊者慧洪覺範撰
1 涅槃經曰。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眾人中擊之發聲。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經 亦複如是。在在處處。諸行眾中。有聞聲者。所有貪欲.瞋恚.愚癡悉皆滅盡。其中雖有 無心思念。是大涅槃因緣力故。能滅煩惱。諸結自滅。犯四重禁及五無間。聞是經已。亦作無上菩提因緣。漸斷煩惱。除不橫死一闡提也。
又曰。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從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 亦非涅槃。如來之身 亦非涅槃。摩訶般若 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 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傳曰。岩頭奯禪師嘗曰。涅槃經此三段義。略似宗門。夫言似 則非宗門旨要明矣。然宗門旨要。雖即文字語言不可見。離文字語言。亦安能見哉。
臨濟曰。大凡舉唱。須一句中 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此塗毒鼓聲也。
臨濟歿二百年。尚有聞而死者。夫分賓主。如並存照用。如別立君臣。
如從慈明曰。一句分賓主。照用一時行。若會個中意。日午打三更。
同安曰。賓主穆時全是妄。君臣合處正中邪。還鄉曲調如何唱。明月堂前枯樹花。
如前語句。皆非一代時教之所管攝。摩醯首羅面上豎亞一目。非常目也。
1 涅槃經曰。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眾人中擊之發聲。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經 亦複如是。在在處處。諸行眾中。有聞聲者。所有貪欲.瞋恚.愚癡悉皆滅盡。其中雖有 無心思念。是大涅槃因緣力故。能滅煩惱。諸結自滅。犯四重禁及五無間。聞是經已。亦作無上菩提因緣。漸斷煩惱。除不橫死一闡提也。
又曰。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從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 亦非涅槃。如來之身 亦非涅槃。摩訶般若 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 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傳曰。岩頭奯禪師嘗曰。涅槃經此三段義。略似宗門。夫言似 則非宗門旨要明矣。然宗門旨要。雖即文字語言不可見。離文字語言。亦安能見哉。
臨濟曰。大凡舉唱。須一句中 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此塗毒鼓聲也。
臨濟歿二百年。尚有聞而死者。夫分賓主。如並存照用。如別立君臣。
如從慈明曰。一句分賓主。照用一時行。若會個中意。日午打三更。
同安曰。賓主穆時全是妄。君臣合處正中邪。還鄉曲調如何唱。明月堂前枯樹花。
如前語句。皆非一代時教之所管攝。摩醯首羅面上豎亞一目。非常目也。
-
- 文章: 5196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
太極圖,白的部分中間 要加一個黑點,黑的部分中間 加一個白點。
就是“當明中有暗”、“當暗中有明”。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勿以暗相遇”,
不能夠沉溺到陰暗地帶去了。跟大家在一起的時候,自己保持心明眼亮,雖然和光共塵,但是也不會“以暗相遇”,不會放棄自己的原則和本分,不會隨波逐流。
凡是菩薩示現在世間,顯出的都是普通凡夫的樣子,同樣就要顯出普通凡夫的煩惱。
但他不把煩惱當真,不會被陰暗的煩惱,牽牢自己的鼻子。
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
太極圖,白的部分中間 要加一個黑點,黑的部分中間 加一個白點。
就是“當明中有暗”、“當暗中有明”。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勿以暗相遇”,
不能夠沉溺到陰暗地帶去了。跟大家在一起的時候,自己保持心明眼亮,雖然和光共塵,但是也不會“以暗相遇”,不會放棄自己的原則和本分,不會隨波逐流。
凡是菩薩示現在世間,顯出的都是普通凡夫的樣子,同樣就要顯出普通凡夫的煩惱。
但他不把煩惱當真,不會被陰暗的煩惱,牽牢自己的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