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譯的三十卷,可分四部分。一、從「病行品」到「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五品,明「五行」、「十德」,以十一空或十八空來說明一切,可說是依『般若經』義來說明佛性、涅槃的。關於佛性(佛種姓,成佛可能性),如『經』上(9)說:
「若見佛性,則不復見一切法性(無性);以修如是空三昧故,不見法性(無性),以不見故,則見佛性」。
「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假眾緣故,則便可見。假眾緣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待眾緣然後成者,則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見法性,……則見佛性」,佛性是「絕無戲論」的空性。一切都是依待眾緣而成的,所以是無性Asvabhāva的,空的。般若Prajñā,如來,大般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ṃbodhi,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依待眾緣──修行而能得、能成、能見;隨順世俗而說是有的。
佛性是常住無為的;「不說佛(如來)及佛性、涅槃無差別相,惟說常恆不變無差別耳」(10)。經依緣起無性空說佛性,當然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不過眾生有佛性,不是芽中有樹那樣,而是說:以善巧方便修習(空三昧),離一切戲論,不見一切法,就可以見佛性了。(如來藏與「真常唯心論」,印順法師)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 ... /html/3124
////
眾生佛性(佛姓,佛種姓),待眾緣然後成者(無性,法性,空性)…有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