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7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信堅

銀碗盛雪 明月藏鷺 類之弗齊 混則知處
A silver bowl filled with snow, a heron hidden in the moon.
Taken as similar, they are not the same; not distinguished, their places are known.
這節詩歌的前兩句是譬喻,形容相似但不相同的事物。.
銀碗與明月都是不動的,代表開悟者的心,意指智慧。
碗內的白雪是動的、無常的。
銀碗(主體)藉由“盛雪(客體)”顯現其容納事物的功能。月光映照白鷺也有類似的寓意,白雪與白鷺,象徵外在環境的種種現象 與內心世界的念頭。

“銀碗盛雪”
都是顏色潔白,內外澄徹,透出一塵不染的境界。粗看很難分辨碗雪。
但是,碗是碗,雪是雪,絲毫不能含糊混淆。

“明月藏鷺”。
一隻白鷺,寧靜的站在明月清輝之中,透出一片銀白,寧靜祥和之境。
粗看也很難在月光下,分辨大地與白鷺。

但是,鷺是鷺,地是地,也絲毫不能混雜。

“類之弗齊 混則知處”: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禪者要八面觀察,才能看清諸法實相,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mrgreen: 於第一義而不動。
新老怪
文章: 527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信堅
背觸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屬染污
Neither reject nor cling to words, both are wrong; like a ball of fire, Useful but dangerous.
Merely expressed in fine language, the mirror will tarnish.

此句是繼續解說,如是之法,意不在言,但不離言。
言論如同大火聚,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離得太遠。
譬喻既不能執著言論,但也不能離言論。
如何保持適當的距離,靈活運用,須要以智了知,以慧決擇。
即閱讀經文,禪宗心法,應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
正解佛法,瞭解真實義,依之修行,是仙丹妙藥。
誤解或爛用佛法,用心意識解讀,是毒藥、戲論。
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如同魔說。

信堅註: 解說此地如大火聚,要依上下文,不能依般若經文句。
即如是之法,是不二之法,禪者應無對立,既不能著有,也不能著空。
但割斷兩頭句、有無句、不無不有句。
非聖非凡,不明不暗。不是有知,不是無知。不是繫縳,不是解脫。謂之佛。
新老怪
文章: 527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信堅
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 為物作則 用拔諸苦
In darkest night it is perfectly clear; in the light of dawn it is hidden.
It serves as a standard that governs all things; Use it to uproot all suffering.

此地回到解說寶鏡、自性。外境會變,但自性恆常不變。
在生死 (無明) 中,這面寶鏡不會變暗;開悟時,它也不會變得明亮。
開悟時,自性不會變得更清淨,在生死流轉中 它也不會被染污。
修行的目的 無非是要去除妄想、分別、執著,自性就顯現,譬如撥雲見日,雲開日現。

“夜”,譬喻在眼睛不能見之時 (也就是不用心意識 去認識它時),它反而非常明顯地 顯示著自己的存在。
相反的,“曉”,譬喻眼睛可見之時 (也就是主動去認識,觀察它的時候),它卻隱匿不見了。
它雖然不可見,卻默默地、無時無地的 作為萬物的根源 和運行的準則,並且也能幫助眾生,脫離苦海。

般若之性,不屬明,不屬暗;不屬隱,不屬顯。
“半夜正明”者,不因夜昧而隱者也;
“天曉不露”者,不待曉明而顯者也。
渾然自在,不化而化,化而不化,一派圓成。
若以為夜暗而隱,天曉而露,更欲求之,則如頭上安頭,騎驢覓驢,日中燃燭。
其須臾未離爾躬,起居飲食,勞作游逸,善惡是非,動靜出入,無不在焉。

寶鏡 是為度眾生的方便假言說。
它賦予禪者目標、悟境。
但修行時,我們必須保持不追求、不執著名相的態度。
此即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新老怪
文章: 527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信堅
悟空、悟道
Posted on April 20, 2017 by wtsai

西遊記第一回,道出西遊的真正主角是 “孫悟空“。故詩雲: 「鴻蒙初辟本無性,打破頑冥須悟空。」
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
知得此性,悟得此空,則色空無礙;
至無而含至有, 至虛而含至實;
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裡施功;
棄後天頑空, 而修先天真空;方是 “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
”雖曰悟空, 其實不空。是謂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未悟之前,”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了悟之後,則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青原惟信禪詩云:「老僧三十年前 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很多人 終身在追尋某種東西,未追求到手時是痛苦, 追求到手後是厭倦、無聊,覺得 “不過如此”,這樣一來, 人生便像鐘擺一樣 在痛苦和無聊之間 作空虛而沉悶的擺動。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 對治好奇心。具備了平常心,體驗了生活禪, 你在實現了 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標時,在看到了 “廬山煙雨浙江潮” 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新老怪
文章: 527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信堅

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
釋達觀 講了下面一個印度大師 在家人悟道的故事,值得我們學習。
這位大師從小總覺得:「奇怪?我什麼都不懂,但是我身邊的大人 好像什麼都懂。」
所以他從小就很注意觀察 他身邊的一切事物;他可以花好幾個鐘頭,觀看一片樹葉,看一隻青蛙。
直到有一天在爬山時,看一塊石頭,他的腦筋好像錯亂了,他分不出他是石頭,還是石頭是他?
(這個跟莊周夢蝶很像,我是蝴蝶,還是蝴蝶是我?)
其實這是一種深定的狀態,四、五個小時,轉眼就過了,好像一瞬間而已
(註: 信堅無憂無慮,晚上睡覺,頭一碰到枕頭就睡著了。一睜開眼睛,已是天亮,好像是剛入睡一樣。 時空是假相)。
他以為這種感覺會消失,結果從山上下山回家之後,看到所有的事情 都是這個樣子,他已經搞不清楚「什麼是我」了。
他處在這種感覺 很久一段時間,甚至不敢出去,因為他有一次出去,路上有一棵樹,就坐在樹下,結果坐下去之後,一坐就十三天,眼睛張開之後,他看到他的脖子 掛滿了花圈,很多人在向他膜拜,他就趕快跑回家。
從那個時候,他開始去察覺,我們的生命 好像在創造某些的東西。
他沒聽過什麼道理,沒學過什麼學派的東西。
(與萬物融為一體,見性了)。
新老怪
文章: 527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湛然 注


從心而修
從何而修?這是修行人十分關切的大問題。《頓悟入道要門論》精彩地論述道:

“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問:)雲何為頓悟?
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心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問:從何而修?
答:從根本修。
(問:)雲何從根本修?
答:心為根本。
(問:)雲何知心為根本?
答:《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經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枉費功夫和辛勞),於外相求,無有是處。
《禪門經》云:‘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心經》告訴我們,如何從心而修:依般若波羅蜜多。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陲,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新老怪
文章: 527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空相〕幻相(幻現的相)。

湛然 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弗!這一切法 都是幻相(空相);實際上 並沒有生和滅,垢和淨,增和減。

〔是諸法空相〕
這一切法,是幻相(幻現的相)。
〔空〕在佛法中,有相而無實體(如夢中事)者,稱為“空”,也就是幻相。
佛說‘空’字,乃破世人妄執諸法為實有之顛倒想。
《持世經》中,佛言:“知諸法空,如幻無實,無有根本。”在描述事物的存在時,除了“有”、“無”之外,還有一種情形 就是幻相,如夢中事,有相而無實體,並非真實存在,就用“空”這個概念來描述。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云:“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這一句中,“諸法”是說相有,“究竟無所有”是說實無,相有而實無的這一情形(幻),稱之為空。
所以,“空”與“幻”是同義詞。
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用語中,“空”是內無所有的意思,例如:這個房間是空的。
〔不生不滅〕
本未有生,故亦無滅——什麼也沒有。
《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云:“法本不生,今則無滅。”
《中論》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此“不生亦不滅”的四句偈文,發明真空第一妙諦,凡佛經均不外此意。本來無一物,哪有生滅可言呢?
這一段是在講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畢竟空,無所有。
因此,它們實際上“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諸法〕一切事物、現象。
〔諸法實相〕所謂“實相”,就是實際的情形;“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諸法)的實際情形。這個實際情形就是:畢竟空,無所有。
《佛藏經》云:“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十·憍陳如品》中,佛言:“一切諸法,皆是虛假。”
《持世經》中,佛言:“知諸法空,如幻無實,無有根本。”
《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諸法 皆如幻相,如來在中以方便力 無所染著。”
《法華經》云:“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 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

在般若經典中,與本段相類的經文,比比皆是。
例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奉缽品第二》云:“諸法實性 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故,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垢,亦不見淨。”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幻學品第十一》云:“佛告須菩提:於汝意雲何?幻有垢有淨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汝意雲何?幻有生有滅不?不也,世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九十五》中,佛言:“善現,色畢竟空,故不生不滅、不染不淨,受、想、行、識畢竟空,故不生不滅、不染不淨,由此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體悟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能夠平等地 看待一切,無有愛憎得失,不再罣礙。法本不生,何喜乎得?法本不滅,何患乎失?心能平,則自然不驚、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
新老怪
文章: 527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湛然 注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去呀!去呀!到彼岸去。大家都到彼岸去,速證無上菩提。

“揭諦”,意思是“去”;
“波羅”,意思是“到彼岸”,這裡“彼岸”是指涅槃;
“僧”,意思是“大眾”,
“菩提”意思是“覺”,這裡“菩提”是指佛之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薩婆訶”意思是“速疾成就”。

〔揭諦、揭諦〕譯文:去呀,去呀。
〔波羅揭諦〕譯文:到彼岸去。
〔波羅僧揭諦〕譯文:大家都到彼岸去。
〔菩提薩婆訶〕譯文:速證無上菩提。

按照本經經義——離幻出夢,這裡的“去(揭諦)”就是離幻,
“到彼岸去(波羅揭諦)”就是到涅槃彼岸去(出無明夢)。
《圓覺經》云:“見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故將般若波羅蜜多咒意譯成:
離幻呀,離幻!
離幻到彼岸。
大家都離幻,
速速證涅槃。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寂照世間 »

新老怪 寫: 週六 2月 25, 2023 8:09 am 〔空相〕幻相(幻現的相)。

湛然 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弗!這一切法 都是幻相(空相);實際上 並沒有生和滅,垢和淨,增和減。

〔是諸法空相〕
這一切法,是幻相(幻現的相)。
〔空〕在佛法中,有相而無實體(如夢中事)者,稱為“空”,也就是幻相。
佛說‘空’字,乃破世人妄執諸法為實有之顛倒想。
《持世經》中,佛言:“知諸法空,如幻無實,無有根本。”在描述事物的存在時,除了“有”、“無”之外,還有一種情形 就是幻相,如夢中事,有相而無實體,並非真實存在,就用“空”這個概念來描述。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云:“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這一句中,“諸法”是說相有,“究竟無所有”是說實無,相有而實無的這一情形(幻),稱之為空。
所以,“空”與“幻”是同義詞。
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用語中,“空”是內無所有的意思,例如:這個房間是空的。
〔不生不滅〕
本未有生,故亦無滅——什麼也沒有。
《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云:“法本不生,今則無滅。”
《中論》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此“不生亦不滅”的四句偈文,發明真空第一妙諦,凡佛經均不外此意。本來無一物,哪有生滅可言呢?
這一段是在講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畢竟空,無所有。
因此,它們實際上“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諸法〕一切事物、現象。
〔諸法實相〕所謂“實相”,就是實際的情形;“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諸法)的實際情形。這個實際情形就是:畢竟空,無所有。
《佛藏經》云:“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十·憍陳如品》中,佛言:“一切諸法,皆是虛假。”
《持世經》中,佛言:“知諸法空,如幻無實,無有根本。”
《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諸法 皆如幻相,如來在中以方便力 無所染著。”
《法華經》云:“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 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

在般若經典中,與本段相類的經文,比比皆是。
例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奉缽品第二》云:“諸法實性 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故,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垢,亦不見淨。”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幻學品第十一》云:“佛告須菩提:於汝意雲何?幻有垢有淨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汝意雲何?幻有生有滅不?不也,世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百九十五》中,佛言:“善現,色畢竟空,故不生不滅、不染不淨,受、想、行、識畢竟空,故不生不滅、不染不淨,由此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體悟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能夠平等地 看待一切,無有愛憎得失,不再罣礙。法本不生,何喜乎得?法本不滅,何患乎失?心能平,則自然不驚、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
阿彌陀佛,善知識之言

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空相,即是幻相
所以,
諸法空相,即是,諸法幻相
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以夢幻泡影而了悟般若波羅蜜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夢見生死,覺悟即解脫
了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新老怪
文章: 527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感恩您的開示
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俗諦,真諦,中道諦
有,無,空
反正說些方便語
都是教導我們反觀
如人飲水
咽喉體認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