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心即真如」的本體論
「本體」(實是自我意識的外化)、「真如」和現實世界的關係問題,本是佛教哲學的核心。禪宗明確地指出,「心」就是「本體」,心外別無「本體」;現實世界一切,都依存於「心」。慧能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壇經.般若品》) 客觀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運動,是由「心生」,或取決於「心動」,這是佛教立論的出發點。
慧能為首的禪宗學派的思想特點,一方面把「本體」直接安置在人心上,試圖把它放回到現實的人的人理活動中去恢復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把作為主體的「自我意識」直接提昇為作為「本體」的「無限的自我意識」,縮短了在自我意識的循環中主體與「本體」互相冥合的過程。因而,禪宗所謂「成佛」,如「證真如」、「得解脫」,便不在於追求另一個遙遠的「彼岸世界」,而在了徹現實世界 (禪宗術語謂之「本地風光」) 所依存的「本體」,也就是了徹人人都具有的現實的「自我意識」本身。禪宗把這個自我意識的本身,叫做「本源清淨心」、「念之體」、「心體」等,認為它就是「真如」、「本體」,也就是「佛」。所以,慧能說:「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壇經.般若品》) 又說:「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同前) 又說:「一切般若知,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同前) 這是說「心」就是「佛」,「心體」就是「真如」。
禪宗又以本體與現象彼此之間的關係來論證「心之體」與「心之用」之間的關係。黃蘗說:「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識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傳法心要》) 亦即在「見聞知覺」以外,另有一個作為「本體」的「本心」;「本心」和常人的「見聞知覺」是矛盾的,但也可以統一於所謂「直下無心」,並非「百物不思」或「空心靜坐」,而是「於念而無念」、「於相而離相」、「不於境上生心」的精神境界,是一種通過不認識得到的「認識」。這種認識能力的改變,一下子達到主體之「心」與本體之「心」互相冥合,乃是一種精神狀態的改變。禪宗有關「心即是佛」、「無心之心」的教法,即是「親證體悟」的成佛方法的理論根據。
劉蔚風,《中國學術思想史試題解析(下)》,高雄:復文,2005,頁242-243
https://blog.xuite.net/liuty1976/wretch/112772442
////
壇經云: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用...念有背塵合覺(正念),背覺合塵(妄念),皆是念(真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