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講述
僧問大隨禪師:“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
這個,是指妙明真心,也就是佛性。佛性不生不滅,怎麼會壞?
若錯認分別心為佛性,那就壞了。
大隨禪師只用一個字作答:“壞!”
大隨禪師怎麼知道他 是錯認分別心為佛性呢?從這僧所問的話 就可以看出來。
其實,劫火是假,大千非真。將佛性與劫火、大千聯繫起來,劫火、大千就是前塵。
這樣的“佛性”分明是前塵分別影事,而不是妙明真心,所以大隨禪師答他:“壞!”
我們說的是妄心本無,不是說沒有真心,真心是有的。
前面講過,連草葉縷結 都有體性,何況真心!真心即法身。
如果法身沒有了,那麼報身、化身也就都沒有了。這豈不是落空了麼?這豈不是斷滅了麼?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常不同常同,常同常不同——智證之五十六
1《起信論》曰:
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
2傳曰:
若真能敬重自己佛性,即於一切眾生,以交神之道見之。何以故?以我與眾生無差別故。比丘辰巳之間齋者,以與眾生接,不得不齋。《易·同人卦》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也。”文明,禮也,粲然與物接而健違之。中正,德也,介然與物辯而應從之。與物接而違,與物辯而從,此君子所以同人之際,不可得而親疏也。龍興宗靖禪師初參雪峰,宗承印可,乃自誓充飯頭,服勞余十載。嘗於眾堂中,袒一膊釘簾,雪峰睹而記曰:“汝向後住持有千僧,其中無一人衲子也。”靖悔過。辭歸台州,住六通院。錢王請居龍興寺,有眾千余,唯三學講誦之徒,果如雪峰所志。
3
悟道後與悟道前 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佛與眾生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悟道前的你,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悟道後也還是如此,不會增減一分。
悟道,即眾生成佛;迷法,則佛是眾生。迷與悟,相對而立言,從本質來看,佛性不會在迷而減,也不會在悟而增。
譬如有燈,則照見屋內一切物件;無燈,則一切物件隱入黑暗。但物件絕不會 因有照無照而增減。這是常同之意。
但迷與悟、有照無照 畢竟不同。
迷則沉淪三界,流轉六道,猶如火宅,不能出得;
悟則一念回光,緣起無生,豁然解脫,如魚脫鉤,似鳥離籠,無礙自在。
譬如有燈,則如入暗屋 而能暢行無阻,無照則難免磕磕碰碰,左右羈絆,不能得出。
這是不同之意。了脫身心者,方能常同 而常不同,常不同而實常同。
有執文迷理之徒,不能證得真實法身,偏著一邊,
聞不同 則執不同,灰身滅智,閉目塞耳,以為真有眾生界可出,真有涅槃可得,行事處世,常悖世間;
聞同則執同,眾生墮己亦隨墮,貪嗔痴惱一刻不休歇,殺人放火,多行不義之事,還自以為高明。
如此之類,皆為不能真實證見,不解同何以同,不同何以不同,何以常差別而常不同,常不同而實常同。
是僧從僧,在俗隨俗,一切皆應如其本分。
龍興宗靖禪師 既蒙雪峰印可,又十年來自薦作飯頭,含辛茹苦為道,其見地不可謂不正,其所修行不可謂不實。
只為心頭 尚有一絲雜念未盡,不能與本分相應,光著一隻膀子釘窗簾,是僧而不從僧儀,致受雪峰之譏,
而後竟真如其師所預見,足見此事不虛!
常不同常同,常同常不同——智證之五十六
1《起信論》曰:
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
2傳曰:
若真能敬重自己佛性,即於一切眾生,以交神之道見之。何以故?以我與眾生無差別故。比丘辰巳之間齋者,以與眾生接,不得不齋。《易·同人卦》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也。”文明,禮也,粲然與物接而健違之。中正,德也,介然與物辯而應從之。與物接而違,與物辯而從,此君子所以同人之際,不可得而親疏也。龍興宗靖禪師初參雪峰,宗承印可,乃自誓充飯頭,服勞余十載。嘗於眾堂中,袒一膊釘簾,雪峰睹而記曰:“汝向後住持有千僧,其中無一人衲子也。”靖悔過。辭歸台州,住六通院。錢王請居龍興寺,有眾千余,唯三學講誦之徒,果如雪峰所志。
3
悟道後與悟道前 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佛與眾生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悟道前的你,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悟道後也還是如此,不會增減一分。
悟道,即眾生成佛;迷法,則佛是眾生。迷與悟,相對而立言,從本質來看,佛性不會在迷而減,也不會在悟而增。
譬如有燈,則照見屋內一切物件;無燈,則一切物件隱入黑暗。但物件絕不會 因有照無照而增減。這是常同之意。
但迷與悟、有照無照 畢竟不同。
迷則沉淪三界,流轉六道,猶如火宅,不能出得;
悟則一念回光,緣起無生,豁然解脫,如魚脫鉤,似鳥離籠,無礙自在。
譬如有燈,則如入暗屋 而能暢行無阻,無照則難免磕磕碰碰,左右羈絆,不能得出。
這是不同之意。了脫身心者,方能常同 而常不同,常不同而實常同。
有執文迷理之徒,不能證得真實法身,偏著一邊,
聞不同 則執不同,灰身滅智,閉目塞耳,以為真有眾生界可出,真有涅槃可得,行事處世,常悖世間;
聞同則執同,眾生墮己亦隨墮,貪嗔痴惱一刻不休歇,殺人放火,多行不義之事,還自以為高明。
如此之類,皆為不能真實證見,不解同何以同,不同何以不同,何以常差別而常不同,常不同而實常同。
是僧從僧,在俗隨俗,一切皆應如其本分。
龍興宗靖禪師 既蒙雪峰印可,又十年來自薦作飯頭,含辛茹苦為道,其見地不可謂不正,其所修行不可謂不實。
只為心頭 尚有一絲雜念未盡,不能與本分相應,光著一隻膀子釘窗簾,是僧而不從僧儀,致受雪峰之譏,
而後竟真如其師所預見,足見此事不虛!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有而非真,空而不滅——智證之五十七
1
《楞伽經》曰:佛告大慧:“為世間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如春時焰、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
2
傳曰:
《涅槃經》曰: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 實有倒想而無煩惱。是義雲何?”
佛言:“善男子,雲何聖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作牛想,亦說是牛,馬作馬想,亦說是馬。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 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 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
蓋境本自空,何須壞相,而心虛自照,豈假緣生乎?
以是一切聖人,不同凡夫能所情執知見也。
《廣博嚴經》曰:佛令阿難遍告諸比丘,使集聽法。阿難承佛慈旨,報已復還佛所,而白佛言:
“是諸比丘言:我等見祇陀林中,大水盈滿,大光普照,房舍園林,悉不復現。以是事故,悉來不得。”
佛告阿難:“彼諸比丘於非水中 而作水想。不唯於非水中 而作水想,亦於非色中 而作色想,非受、想、行、識中而作受、想、行、識想。”此所謂以彼惑亂,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也。
3
常有學人問:佛法說這也空那也空,譬如這個杯子,我們都看到它是一個杯子,莫非諸佛菩薩看不到它,還是把它看成其它什麼東西了?
答曰:你看到了它,諸佛菩薩也同樣看到了它,沒有什麼兩樣。你說它是個杯子,諸佛菩薩也說它是個杯子,並非把它看成一個碗。
又問: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說它(杯子)空呢?杯子明明是有,是存在的,你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到它,可以端起來喝茶!
答曰:空不是滅,不是沒有。不要一聽說空,就把它想成什麼也沒有,空空如也。空,只是說這個杯子沒有實在的自體,並不固定就是一個杯子。原本是塊泥土,因緣和合,做成了杯子。如果把這個杯子還原成泥土,又可以做成一個碗。你看,泥土——杯子——泥土——碗,它們其實只是一個東西,緣起和合而流轉無窮,一會兒現泥土相,一會兒現杯子相,一會兒現碗相,只是不同的顯現罷了。所以說,杯子無實在的自體,從本質上看,杯子體是空的。凡夫眾生不能達本,只知著相,故起顛倒見,反而認為杯子是實在的有。若能透過種種變化的現象,直觀其本質,則知杯子無自性,諸法皆無自性。無自性,故說其是空。
世尊在楞伽法會上,回答大慧菩薩說:世間諸法,皆如陽焰、火輪、海市蜃樓,如夢如幻,對眾生如此顯現,對諸聖也同樣如此顯現,只是眾生顛倒,執以為實有,諸聖雖現而不顛倒,知其是幻。
諸佛菩薩與眾生的 唯一區別,就在於一個知是幻,一個不知是幻。
1
《涅槃經》曰: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 實有倒想而無煩惱。是義雲何?”
佛言:“善男子,雲何聖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作牛想,亦說是牛,馬作馬想,亦說是馬。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
3
《涅槃經》中,迦葉菩薩以為,一切聖人見牛作牛想,也說是牛,見馬作馬想,也說是馬,其它諸如男女、大小、舍宅、車乘、來去等,也無不如此。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一切聖人豈不同凡夫一樣,也有顛倒想了?
世尊解釋說: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是世間流布想,一是著想。而一切聖人隨順世間,也可以順從世間的一切名言分別,見牛作牛想,見馬作馬想,說牛是牛,說馬是馬,只是不執著於牛相馬相,即只有世流布想而無著想。
譬如同看一場電影,愚人與智者 所見無二,但愚人迷惑,執著電影中所見全是真實,而智者知道,這只是一場電影,由眾演員、道具眾緣和合,表演所現。
聖賢與凡夫的區別無他,只在於一個不迷惑,一個迷惑。
a些慢 發表於 2012-3-16 09:30
聖賢與凡夫的區別無他,只在於一個見實相,一個見幻相
可以這麼說嗎?
b不可以!
實相無相,你怎麼能見?如果一個見實相,一個見幻相,莫非有二相?
聖賢與凡夫,同見幻相,只是聖賢知是幻相,凡夫不知,以為真實。
什麼是“春時焰”:
《楞伽經》:“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
春時焰,大家應該都見過,就是天氣轉暖時,大地升發的水汽。有時在太陽底下看書,在白紙上 看到有一縷縷升騰的影子,就是此物。
什麼是“火輪”:
用一根點燃的木柴,在空中快速畫圈,就產生了一個看似燃燒著的輪子,其實是視覺殘留。
什麼是“垂髮”:
眼睛有翳的人(近視眼的師兄應該有體會),常看見有一條條,彷彿絲一樣的物體在眼前飄動。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頭髮垂下來了。
其實不是,現代醫學叫做“玻璃體混濁”,古人叫做翳。
a些慢 發表於 2012-3-16 09:47
老師,前面卡在一個地方。
總認為眼病是可以治療好的,
以為佛菩薩都是無眚人
b有眚見空花,無眚者不見,比喻也,不可執比喻而失實義。
眚之有無,非關眼睛,而在乎智慧,智者無眚,愚夫有眚。
眚之有無,相對而立言也,較凡愚之執所見為實,諸佛菩薩知所見為幻,並非實有,也可言諸聖無眚。
無眚,非無見也,見而知其空,乃真無眚也。
若只是無見,以斷滅為無眚,非真無眚,無見正是其眚,非真無眚也。
a甲方乙方 發表於 2012-3-16 18:50
學人對“世流布想”還沒能正確理解,是指“見世間和合相變化相”嗎?
請老師說說。
b世間見此物流動之相,為便於指稱,說它是水;又見此物蒸騰之相,為便於指稱,說它是汽;
又見此物凝固不動之相,為便於指稱,說它是冰。這就是世流布。
世流布就是給一切事物 貼上名相的標籤,方便指認和言說。
聖賢隨順世間,世間人見水說是水,見汽說是汽,見冰說是冰,聖賢也如是見如是說,並無異見異說。
唯一不同的是,世間凡夫執相各有自體,聖賢卻認為,若水若汽若冰等,皆是名相,
名相本身 是沒有自身本體的,不過是此物的不同的相狀而已。
《金剛經》曰:“我說如來,即非如來,是名如來。”
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相非相,則見如來。”
a甲方乙方 發表於 2012-3-17 10:26
謝老師,學人是在流布二字上鑽牛角尖了。呵呵!關健正是“此物的流動之相”!老師說的“此物”也是個比喻 ...
b這個此物,三世諸佛 也不知它是個什麼東西,為了方便說法,給它起了很多名字,譬如真如、法身、法性、如來、涅槃、佛、自性、法界等等。雖有種種名字,還是不能說它 就是個什麼。何以故?隨緣而不變,不變而又隨緣故。
一切無自性,故一切無相
有而非真,空而不滅——智證之五十七
1
《楞伽經》曰:佛告大慧:“為世間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如春時焰、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
2
傳曰:
《涅槃經》曰: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 實有倒想而無煩惱。是義雲何?”
佛言:“善男子,雲何聖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作牛想,亦說是牛,馬作馬想,亦說是馬。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 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 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
蓋境本自空,何須壞相,而心虛自照,豈假緣生乎?
以是一切聖人,不同凡夫能所情執知見也。
《廣博嚴經》曰:佛令阿難遍告諸比丘,使集聽法。阿難承佛慈旨,報已復還佛所,而白佛言:
“是諸比丘言:我等見祇陀林中,大水盈滿,大光普照,房舍園林,悉不復現。以是事故,悉來不得。”
佛告阿難:“彼諸比丘於非水中 而作水想。不唯於非水中 而作水想,亦於非色中 而作色想,非受、想、行、識中而作受、想、行、識想。”此所謂以彼惑亂,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也。
3
常有學人問:佛法說這也空那也空,譬如這個杯子,我們都看到它是一個杯子,莫非諸佛菩薩看不到它,還是把它看成其它什麼東西了?
答曰:你看到了它,諸佛菩薩也同樣看到了它,沒有什麼兩樣。你說它是個杯子,諸佛菩薩也說它是個杯子,並非把它看成一個碗。
又問: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說它(杯子)空呢?杯子明明是有,是存在的,你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到它,可以端起來喝茶!
答曰:空不是滅,不是沒有。不要一聽說空,就把它想成什麼也沒有,空空如也。空,只是說這個杯子沒有實在的自體,並不固定就是一個杯子。原本是塊泥土,因緣和合,做成了杯子。如果把這個杯子還原成泥土,又可以做成一個碗。你看,泥土——杯子——泥土——碗,它們其實只是一個東西,緣起和合而流轉無窮,一會兒現泥土相,一會兒現杯子相,一會兒現碗相,只是不同的顯現罷了。所以說,杯子無實在的自體,從本質上看,杯子體是空的。凡夫眾生不能達本,只知著相,故起顛倒見,反而認為杯子是實在的有。若能透過種種變化的現象,直觀其本質,則知杯子無自性,諸法皆無自性。無自性,故說其是空。
世尊在楞伽法會上,回答大慧菩薩說:世間諸法,皆如陽焰、火輪、海市蜃樓,如夢如幻,對眾生如此顯現,對諸聖也同樣如此顯現,只是眾生顛倒,執以為實有,諸聖雖現而不顛倒,知其是幻。
諸佛菩薩與眾生的 唯一區別,就在於一個知是幻,一個不知是幻。
1
《涅槃經》曰: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 實有倒想而無煩惱。是義雲何?”
佛言:“善男子,雲何聖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作牛想,亦說是牛,馬作馬想,亦說是馬。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
3
《涅槃經》中,迦葉菩薩以為,一切聖人見牛作牛想,也說是牛,見馬作馬想,也說是馬,其它諸如男女、大小、舍宅、車乘、來去等,也無不如此。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一切聖人豈不同凡夫一樣,也有顛倒想了?
世尊解釋說: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是世間流布想,一是著想。而一切聖人隨順世間,也可以順從世間的一切名言分別,見牛作牛想,見馬作馬想,說牛是牛,說馬是馬,只是不執著於牛相馬相,即只有世流布想而無著想。
譬如同看一場電影,愚人與智者 所見無二,但愚人迷惑,執著電影中所見全是真實,而智者知道,這只是一場電影,由眾演員、道具眾緣和合,表演所現。
聖賢與凡夫的區別無他,只在於一個不迷惑,一個迷惑。
a些慢 發表於 2012-3-16 09:30
聖賢與凡夫的區別無他,只在於一個見實相,一個見幻相
可以這麼說嗎?
b不可以!
實相無相,你怎麼能見?如果一個見實相,一個見幻相,莫非有二相?
聖賢與凡夫,同見幻相,只是聖賢知是幻相,凡夫不知,以為真實。
什麼是“春時焰”:
《楞伽經》:“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
春時焰,大家應該都見過,就是天氣轉暖時,大地升發的水汽。有時在太陽底下看書,在白紙上 看到有一縷縷升騰的影子,就是此物。
什麼是“火輪”:
用一根點燃的木柴,在空中快速畫圈,就產生了一個看似燃燒著的輪子,其實是視覺殘留。
什麼是“垂髮”:
眼睛有翳的人(近視眼的師兄應該有體會),常看見有一條條,彷彿絲一樣的物體在眼前飄動。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頭髮垂下來了。
其實不是,現代醫學叫做“玻璃體混濁”,古人叫做翳。
a些慢 發表於 2012-3-16 09:47
老師,前面卡在一個地方。
總認為眼病是可以治療好的,
以為佛菩薩都是無眚人
b有眚見空花,無眚者不見,比喻也,不可執比喻而失實義。
眚之有無,非關眼睛,而在乎智慧,智者無眚,愚夫有眚。
眚之有無,相對而立言也,較凡愚之執所見為實,諸佛菩薩知所見為幻,並非實有,也可言諸聖無眚。
無眚,非無見也,見而知其空,乃真無眚也。
若只是無見,以斷滅為無眚,非真無眚,無見正是其眚,非真無眚也。
a甲方乙方 發表於 2012-3-16 18:50
學人對“世流布想”還沒能正確理解,是指“見世間和合相變化相”嗎?
請老師說說。
b世間見此物流動之相,為便於指稱,說它是水;又見此物蒸騰之相,為便於指稱,說它是汽;
又見此物凝固不動之相,為便於指稱,說它是冰。這就是世流布。
世流布就是給一切事物 貼上名相的標籤,方便指認和言說。
聖賢隨順世間,世間人見水說是水,見汽說是汽,見冰說是冰,聖賢也如是見如是說,並無異見異說。
唯一不同的是,世間凡夫執相各有自體,聖賢卻認為,若水若汽若冰等,皆是名相,
名相本身 是沒有自身本體的,不過是此物的不同的相狀而已。
《金剛經》曰:“我說如來,即非如來,是名如來。”
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相非相,則見如來。”
a甲方乙方 發表於 2012-3-17 10:26
謝老師,學人是在流布二字上鑽牛角尖了。呵呵!關健正是“此物的流動之相”!老師說的“此物”也是個比喻 ...
b這個此物,三世諸佛 也不知它是個什麼東西,為了方便說法,給它起了很多名字,譬如真如、法身、法性、如來、涅槃、佛、自性、法界等等。雖有種種名字,還是不能說它 就是個什麼。何以故?隨緣而不變,不變而又隨緣故。
一切無自性,故一切無相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石頭希遷禪師在《參同契》中說:“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什麼意思呢?譬如朝日初生,普照大地,一切世間萬物,無不在此光明中。
有一間屋子,門窗緊閉,雖也在此光明中,但其內部卻是黑暗的。這就是當明中有暗。
如果在這間黑屋子 裡點亮一盞燈,立即顯現出光明。這就是當暗中有明。
黑暗如果沒有光明,不能顯示其為黑暗;
同理,光明若無黑暗,也不能顯示其為光明。
光明與黑暗,相形相生,互相對照 比較而存在。
當我們在光明中 看到黑暗時,不要把它真當成黑暗來對待;
當我們在黑暗中 看到光明時,也不要真把它當成光明來看待。
明暗相對,才有了光明與黑暗的 不同說法。
譬如前後步一樣,
若沒有前一步,就沒有後一步,若沒有後一步,也談不上有前一步。
如實觀察這一步,其實無前無後。
單獨觀察明暗之一種,若不與另一種比較,其實非明非暗。
因為光明與黑暗,都無實在的自體,不過是一個事物 不同的兩種相狀。
無論光明與黑暗,這間屋子 皆不會因之而改變。
所以,明與暗,不過是基於其不同相狀的言說,並無實在的功用。
如果萬物 皆有實在的自體,當言說此物時,就應當顯現其功用。
譬如說火,就應該燒到嘴唇;說日,就應該放出光芒。其實不然!
言說相 皆非真實,皆是相對而有的假名。
《寶積經》中說得很明白,我們能說這黑暗是從哪裡來的嗎?
若這黑暗真有自體,當有來去;當黑暗滅時,也應有去處。
來去去處皆不可得,可知此黑暗並無自性。
光明也與黑暗一樣,皆無自體。
《楞嚴經》說得更明白,譬如虛空,體非諸相,卻不礙諸相發揮。
諸位更應該知道,石頭禪師說明暗,並非真說明暗,亦不過借論述 明暗之有無,以證諸法變化萬相,
而萬相實無自體,以無自體故,可有種種相狀顯現。
而萬相實無自體
石頭希遷禪師在《參同契》中說:“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什麼意思呢?譬如朝日初生,普照大地,一切世間萬物,無不在此光明中。
有一間屋子,門窗緊閉,雖也在此光明中,但其內部卻是黑暗的。這就是當明中有暗。
如果在這間黑屋子 裡點亮一盞燈,立即顯現出光明。這就是當暗中有明。
黑暗如果沒有光明,不能顯示其為黑暗;
同理,光明若無黑暗,也不能顯示其為光明。
光明與黑暗,相形相生,互相對照 比較而存在。
當我們在光明中 看到黑暗時,不要把它真當成黑暗來對待;
當我們在黑暗中 看到光明時,也不要真把它當成光明來看待。
明暗相對,才有了光明與黑暗的 不同說法。
譬如前後步一樣,
若沒有前一步,就沒有後一步,若沒有後一步,也談不上有前一步。
如實觀察這一步,其實無前無後。
單獨觀察明暗之一種,若不與另一種比較,其實非明非暗。
因為光明與黑暗,都無實在的自體,不過是一個事物 不同的兩種相狀。
無論光明與黑暗,這間屋子 皆不會因之而改變。
所以,明與暗,不過是基於其不同相狀的言說,並無實在的功用。
如果萬物 皆有實在的自體,當言說此物時,就應當顯現其功用。
譬如說火,就應該燒到嘴唇;說日,就應該放出光芒。其實不然!
言說相 皆非真實,皆是相對而有的假名。
《寶積經》中說得很明白,我們能說這黑暗是從哪裡來的嗎?
若這黑暗真有自體,當有來去;當黑暗滅時,也應有去處。
來去去處皆不可得,可知此黑暗並無自性。
光明也與黑暗一樣,皆無自體。
《楞嚴經》說得更明白,譬如虛空,體非諸相,卻不礙諸相發揮。
諸位更應該知道,石頭禪師說明暗,並非真說明暗,亦不過借論述 明暗之有無,以證諸法變化萬相,
而萬相實無自體,以無自體故,可有種種相狀顯現。
而萬相實無自體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元音老人
“人從橋上過”,
肉身就比作橋,人就是主人公,人在世上不過住一段時期,就要走了,就圓寂了,等於在橋上走過去了。人生無常。古人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就是個旅館,暫時住一住就要走的。大家何必在這裡爭王稱霸,鬥爭不息,殺戮不休呢!?
“橋流水不流”。
人從橋上過,是說我們這肉身殼子 是不長久的,是變遷的。人由少而壯,由壯而老,
這“橋”不就是在流轉嗎?在變化嗎?
“水不流”,水是代表我們的佛性,它是不流動的。它是亙古常存,不來不去,不動不搖的。
“人從橋上過”,
肉身就比作橋,人就是主人公,人在世上不過住一段時期,就要走了,就圓寂了,等於在橋上走過去了。人生無常。古人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就是個旅館,暫時住一住就要走的。大家何必在這裡爭王稱霸,鬥爭不息,殺戮不休呢!?
“橋流水不流”。
人從橋上過,是說我們這肉身殼子 是不長久的,是變遷的。人由少而壯,由壯而老,
這“橋”不就是在流轉嗎?在變化嗎?
“水不流”,水是代表我們的佛性,它是不流動的。它是亙古常存,不來不去,不動不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