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1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我有一物——智證之七十八

1
永嘉偈曰: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2
傳曰:六祖嘗謂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不?”
神會者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他日汝但作知解宗徒。”
又嘗令道明安坐,曰:“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而道明乃悟旨。
自是觀之,祖師未嘗肯以是法印人,而永嘉顯告曰“惺惺寂寂是”,則過矣。
而不可以不辯。幽州盤山寶積禪師 知此意有所垂示,
則曰:“心月孤明,光吞萬境。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復是何物?”
至於騰騰作《一缽歌》曰:“萬代金輪聖王子,只這真如靈覺是。菩提樹下度眾生,度盡眾生出生死。不死不生真丈夫,無形無相大毗盧。塵勞滅盡真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騰騰殆可以嗣永嘉也。

3
據說,三峰漢月法藏禪師 未徹時做一夢,夢見觀音菩薩對他說:“我胸中有一物,請你為我拈卻!”
漢月說:“我胸中之物,誰又來為我拈卻?”
大凡學人,胸中若蘊有一物,無論名之曰法身、真如、實際、佛、如來藏、佛性、真心等,還是名之曰煩惱、生死、空滅、眾生、自性、阿賴耶識等,總成窒礙。
何以故?諸法實相,非空非有,不可以一物得故,乃至不可以一物名故。說為真如、法性、實際、如來藏、真心、佛性、涅槃等,不得已而說之假名也。

歷代宗師為接引學人方便,應病與藥,診候臨時,隨機而行,見執有者而說無 以破其有,見執無者而說有以破其無,其實非有非無。
永嘉禪師《證道歌》說:“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是明確說是者。
六祖說:“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背無面,無名無字,諸人還識否?”菏澤神會在場,說:“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被六祖呵責,指為知解宗徒。
大庾嶺上 又曾告慧明:“不思善,不思惡,阿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是明確不肯以實法示人也。
盤山寶積禪師偈曰:“心月孤明,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復是何物?”
有人執著於外境為實,心識是外境的產物;又有人聽聞萬法唯心造 而不能正解,故執心為實有,外境是心所造物。
於此二者,寶積禪師問曰:“光境俱亡,復是何物?”
大概禪師亦不欲以實法示人也。
騰騰和尚作《一缽歌》,其中有“塵勞滅盡真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之句。
騰騰和尚大概又類如永嘉大師之明確說有者。

學人若不識宗旨,依句解義,如藤纏樹,依草附木,見宗師說有處 即起有執,於宗師說無處 即起無執,則不僅埋沒先聖宗旨,亦且辜負己靈,終身無出頭之日也。
且如永嘉大師之說“惺惺寂寂是”,但又說“無記寂寂非”,既說“寂寂惺惺是,又說亂想惺惺非。”
無記之寂寂 則墮空滅,亂想之惺惺 則落生滅,非空滅之無,非生滅之有,大師豈是只以有示人?
六祖說“無頭無尾,無背無面,無名無字”,則知非如世間法之妄有,而是空,既明說“吾有一物”,又豈是只說空而不示人以有?
大概真如實際,非如世間法,不可以有無戲論之,故有種種善巧方便之說也。

a
散淡閒人 發表於 2012-4-24 09:33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這是永嘉大師 對學人平時用功的指示,對嗎?
b
談不上是教人如何用功,永嘉大師只是說了一種狀態,正確的狀態應是如何,錯誤的狀態又是如何,學人若有眼,可與自己平日裡 對照著看。
譬如點豆腐,如果你的滷水下去後,豆腐很快結成固體,那就說明你點對了;如果滷水下去後,豆腐還是散的,那就說明 你的滷水有問題。
新老怪
文章: 521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何以故?諸法實相,非空非有,不可以一物得故,乃至不可以一物名故。
說為真如、法性、實際、如來藏、真心、佛性、涅槃等,不得已而說之假名也。
:mrgreen:假名
普通人
文章: 201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03, 2022 11:02 a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普通人 »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西藏仁波切說無修而不丟失

不過這句話還是南傳法師說明的細節最清楚
【苦】與【苦受】是兩者不一樣的思維,修行的訣竅在此
新老怪
文章: 521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由 普通人 » 週六 3月 25, 2023 12:56 pm

"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西藏仁波切說 無修而不丟失
不過這句話還是南傳法師說明的細節最清楚

惺惺寂寂是,
無記寂寂非;
寂寂無是非
冷眼看
新老怪
文章: 521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見存則凡,情忘則佛——智證之七十九

1
溈山佑禪師曰:學道人,慎弗令心地掩染。但約莫眾苦盡,即是佛心。

2
傳曰:所言眾苦者,冤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重苦,乏受用苦,聲色流轉苦,求不得苦,眾生違害苦等,然皆情也。
棗柏曰:“凡聖體真,唯存見隔。見存則凡,情忘則佛。”
唯此至言,先聖不能加毫末於此矣,而深信之者,世罕見其人。
如林陽瑞峰志端禪師,其殆庶幾乎。開寶元年八月作偈曰:“明年二月二,與汝暫相棄。灰骨撒長江,勿佔檀那地。”
明年正月廿八日,道俗入山,端笑迎甚歡。
二月初吉,郡官俱集,連宵如市。至日,升座辭眾,
有圓應長老者出問曰:“雲愁霧慘,大眾烏乎,願賜一言,未須告別。”
端垂一足,
應曰:“法鏡不臨於此土,寶月又照於何方?”
端曰:“非君境界。”
應曰:“恁麼則漚生漚滅還歸水,師去師來事本常。”
端作噓聲。
乃問四眾曰:“世尊滅度是何時節?”
眾曰:“二月十五日子時。”
端曰:“吾今日午時。”言卒而化。


3
溈山靈佑禪師,溈仰宗創始人。他在接引學人的時候,也並不只說些機鋒轉語,也有本本分分示人處,譬如他說這句:“學道之人,慎勿讓自己的心地有染。只要能盡眾苦,這顆心就是佛心。”眾苦的根源在於有染,有染則有苦,無染則苦盡。

這些苦 些什麼樣的苦呢?
覺範禪師羅列說:“有冤憎會苦,愛別離苦,五蘊重苦,乏受用苦,聲色流轉苦,求不得苦,眾生違害苦等。”這種種苦,皆情染所致。你怨恨的人或事,巴不得它趕緊離開,可它偏偏不離開,這就是冤憎會苦;你愛的人或事物,希望它能時時 與你相伴,卻偏偏生離死別,這就是愛別離苦。你苦苦追求 希望能得到的事物,如財富、美名、權力、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體,卻常常不能得到,即使得到了也會很快失去,因此而產生的苦惱,就是求不得苦。還有其它種種苦,從晝到夜,說不能盡。

這種種苦的根源 在於情染,情染則不智。不智在於無明,因無明故,對世間諸法 不能如實知。
不能如實知,故常常以無為有,以有為無,起種種顛倒見 及諸戲論。
有見則有情,有情則有染,有染則眾苦生焉。無論你是禪宗、淨土、密宗、律宗,還是一心深入經論教門,要解決的 其實都是這個問題。
解決了,即得解脫自在,即是佛;解決不了,則依然流轉六道,眾苦隨身。

李長者說:“凡聖體真,唯存見隔。見存則凡,情忘則佛。”
如志端禪師那樣瀟灑地 自己的生死,不執一法,大概就能稱之為 離見亡情了吧!
要離染,必須忘情。這個情 該如何忘呢?譬如心中起一貪念之情,或一嗔恨之心,無論是以石壓草,還是視而不見,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忘情,也不能真正地忘情。
在中國的古文裡,“忘”字通“亡”,自然消失不見的意思,說“忘情”,其實就是“亡情”。
如同陽光照耀露濕的草地,使其水分自然消失不見,而不是忘記它,不搭理它。
我們的這顆心,早已被七情六欲的露水濕透,只有智慧的光芒 能照徹諸法實相,實相顯現,則諸多虛妄情念自然消失不見,恢復本真。
一些無知學人,常常喜歡與人攀比 見地之高下,卻不知“見存則凡”的道理。凡有執著,皆落俗情,出生死不得,徒戲論耳。

:mrgreen:
剛剛在中午前,掃墓回來。
掃墓在於感恩祖先們的辛勞,感覺諸法真的無情,無我。
留也留不住,財富,名稱,政治。是法平等。
回來看電視新聞,在美國後院,有個國家與我們斷交了,
哈哈,開口要700億元,請吧,不送。
國與國在有難時互助。不是搞黑金交易。
新老怪
文章: 521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外交部長吳釗燮今天披露,他在3月13日收到宏都拉斯外交部長的一封信 並調整金額,
將興建醫院的金額提高到9000萬美元、蓋水壩增加至3億5000萬美元,另外也希望台灣償還20億美元國債,
上述三項加總共24.5億美元要台灣協助。

宏都拉斯外交部 今天在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發文,宣布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
隨後即與中國外交部 北京簽署建交公報。
逾80年邦誼,不敵北京金錢誘惑,台灣也決定停止雙邊合作計畫,並撤離大使館及技術團人員。
(編輯:林克倫)1120326
新老怪
文章: 521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既然本性清淨,何得有染?——智證之八十

1
《圓覺經》曰:淨諸業障菩薩問曰:“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而世尊但答曰:“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2
傳曰:棗柏曰:“如《起信論》曰: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
又曰:依本覺上,而起覺故。
又曰 智故,生其苦樂。”如《起信論》廣明一切眾生 迷根本智,而有世間苦樂故,為智無性故,隨緣不覺,苦樂業生;為智無性故,為苦所纏。方得自覺根本無性,眾緣無性,萬法自寂。若不覺苦時,以無性故,總不自知有性無性。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問曰:“一切眾生本有不動智,何故不自應真常淨,何故隨染?”答曰:“一切眾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為智無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惡、苦樂等法,為智體無性,但隨緣現,如空谷響,應物成音。無性之智,但應緣分別,以分別故,癡愛隨起。因癡愛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執業便起。因執取故,號曰末那。以末那執取,故名為識。因識種子,生死相續。以生死故,眾苦無量。以苦無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發心;知苦求真者,還是本智。會苦緣故,方能知苦;不會苦緣,不能知苦。知苦緣故,方能發心求無上道。”


3
《圓覺經》中淨諸業障菩薩如是問,《楞嚴經》中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也如是問,雖然所問不同,但其問的意思是一樣的,即既然眾生本性清淨,為何又會有染呢?本性清淨即是佛,有染則是眾生,莫非開始是佛,後來有染又成了眾生,若如此,佛豈不是有退墮?而世尊常說佛無退墮,一旦為金,永不復礦,本性清淨而有染之說,豈不有違佛意?如此之類疑惑,總是未能明見法性所致,一朝雲開日出,則烏雲永盡,如湯潑雪,斯惑則滅。

世尊在《圓覺經》中答得省略,只說因眾生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致。大概此理,若不能明心見性,則不能徹底明了;若只以理說,以意識心去揣度摸索,總是無用。
李長者以《起信論》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理,解說此意。不變之真如,即是清淨之本性,但真如不守自性,時時處處隨緣,法爾如是。隨緣而不知其不變,則是受染;隨緣而時時知其仍是真如,則還復清淨之本性。至於真如本性是如何隨緣而受染的,則當仔細研讀覺範禪師這段話:

無性之智,但應緣分別,以分別故,癡愛隨起。因癡愛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執業便起。因執取故,號曰末那。以末那執取,故名為識。因識種子,生死相續。以生死故,眾苦無量。以苦無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發心;知苦求真者,還是本智。會苦緣故,方能知苦;不會苦緣,不能知苦。知苦緣故,方能發心求無上道。

無性之智,即是真如本性。應緣分別,則生起萬法。不識萬法唯心,則是受染,起種種生死流轉;若明了萬法,唯是一心,無種種妄分別,當下即得清淨。有人於萬法之外,另覓一不變之真心,因法執而起煩惱者,則不知真如隨緣無不隨緣之時也。故六祖說:“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a
散淡閒人發表於2012-4-26 10:01
“無性之智,但應緣分別,以分別故,癡愛隨起。”
從這句話理解,只要有分別,就“癡愛隨起”,並沒說...
b
知諸法是假,假不離真,即得清淨,非滅假歸真方為清淨。
不識假因真有,以假為真,而起種種癡愛,即是不清淨。


a
散淡閒人發表於2012-4-26 10:43
眾生自性本來清淨,怎麼出現的識與不識呢?
b
言語道斷則無說,也無識與不識;說故假有,有識與不識。
如《起信論》所說:“因本覺故,而有不覺;因不覺故,而有始覺。”若眾生不迷,則非本覺非不覺,也非始覺,為開示悟入,不得不因言立言,以楔出楔。

a
散淡閒人發表於2012-4-26 15:40
暫時還是沒有理解。
如《起信論》所說:“因本覺故,而有不覺;因不覺故,而有始覺。”若眾生不...
b
只說眾生本性清淨,不說眾生本來不迷。
眾生若本來不迷,即非眾生。眾生無始以來,流轉六道,本即是迷,故名之曰眾生,非本來不迷也。
迷者,即迷清淨本性;不迷者,亦不迷其本性清淨。因有迷者有不迷者,即說有佛有眾生。雖說有佛有眾生,有迷與不迷,然其本性,則清淨如一,即佛之本性與眾生本性無二。此是世尊夜睹明星時,豁然所悟。
譬如明鏡,因有塵染,故不能照用,但非無本來清淨之明鏡。若無本來清淨之明鏡,則雖拂去外塵染污,也不能照用。本來清淨之明鏡,即喻佛與眾生清淨本性;受外塵染污之明鏡,即喻眾生。
又如杯子,因受外塵染污而不淨,故說有不淨的杯子,有乾淨的杯子。但其實外塵自外塵,杯子自是杯子,外塵絕不是盃體,故說盃體本淨。若外塵即是盃體本身,則永遠洗不淨此杯,如以水洗墨,只會越洗越黑。

a
永浩發表於2012-4-26 12:18
“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為何眾生妄想執著四相?
b
以分別故,癡愛隨起。因癡愛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執業便起。


a
永浩發表於2012-4-26 16:39
師父
為何眾生會分別?
因無明嗎,為何有無明呢?
b
真如不守自性,不變而隨緣。因隨緣故,無性之智,但應緣分別。譬如金成種種器,愚癡眾生,妄加分別,只知是某種某種器,而不識其本質是金。

:mrgreen:知是器,而不識其本質是金。
執著相,不覺覺
新老怪
文章: 521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月藏
所愛非真——智證之八十一

1
《瑜伽師地論》曰:又諸眾生,將命終時,乃至不到昏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前。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若預流果及一來果,爾時我愛 亦復現行,然此預流及一來果於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製而不著,猶如壯夫與羸劣者 共相粗力,能製伏之。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不還果,爾時我愛,不復現行。

2
傳曰:圭峰禪師曰:“當以空寂為自己,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隨妄念。妄念若起,都莫隨之,自然臨命終時,舍短為長,易粗為妙。學者能令此觀常在現行,則是真智慧之力也。”
今皆不然,徒循其名,輕道甚矣。
唐明皇至蜀,與裴士淹論數十人無不當,至李林甫,則曰:“是子妒賢嫉能,舉無比者。”
由是知明皇知林甫之不可用而用也。知不可用而用之者,明皇有輕天下之心故也。至德宗與陸贄論盧杞,則曰:“天下皆知杞姦,而朕獨不知,何也?”夫德宗不知杞姦者,輕道也。苟知敬道,則必自反而求天下之理,天下之理得,則奸邪安能昧之哉?明皇之輕天下,德宗之輕道,皆致大盜以亂天下,例禪者不能以智慧之力破滅無明,至老死而不暇,悲夫!

3
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即小乘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位。預流,表示入流,已入出生死之流。一來,表示此果位之修道者死後,到天上為天人一世,再來人間一世後,即不再受生欲界。不還,表示此果位之修道者此生結束後,即不再受生欲界。中有生身,六道眾生死後與轉生之前這一段身,稱為中有生身。

《瑜伽師地論》說,凡夫人臨死時,只要還不到昏昧無知的地步,由於多年來的貪著習氣,便會這樣想:我就快要死了,死了就沒了。於是起貪愛之心,貪愛自身。由此貪愛念力故,死後即受中有身報。而修道至須陀洹及斯陀含果位的人,臨終時由於有智慧故,能夠數數推求,控制自己不貪著此身,如同一個大力士與一個力弱者較量一樣,能夠制服自己的貪愛之心。而至於阿那含果位的修道者,更能純粹不起此貪愛之心,也不須制服什麼。

凡夫眾生由於貪愛此身心,而受種種苦報;須陀洹、斯陀含者,比凡夫強一些,但還是有較弱的貪愛之心產生,不過能以智慧力 控製而已;阿那含則對此身心 不起貪愛,自然也無需制服什麼。綜合來看,各有高低不同之境界次第。

凡夫眾生 不能知無我,以此肉身為我身,以此意識為我心,以為死後,此身心即入斷滅,於是起大貪愛,也起大恐懼。自入流以上之小乘修道者,雖不知萬法皆空,但漸漸能知無我,故於死時能不貪著,其苦則或弱或盡。
按圭峰宗密禪師的話說,不能認此四大五蘊和合之肉身為身,也不能認此意識妄念為心,而應以靈知為真心。若能如此,自然臨命終時,能不隨妄念,捨此短暫之身 而得恆常之身,捨此粗糙之識心 而得妙心。但臨終時才下此功夫,似乎晚了些,不如平日里 即常修習此觀,智慧力量自然顯現。

凡夫眾生之認肉身為己身,認識心為真心,恰如唐朝皇帝 認李林甫、盧杞之流一樣,是重小人而輕天下之大道也。玄宗皇帝出逃至山窮水盡之時,與旁邊的人 反省自己的朝政,他只是覺得李林甫這個人 有些嫉賢妒能,不能提拔比他有本事的人,還不至於像人們說的那樣壞。其實李林甫 口蜜腹劍,結黨亂政,才導致安史之亂,天下人都看得見,何以玄宗會不知道呢?
德宗皇帝與人談論奸相盧杞時說:“怎麼你們個個都認為 盧杞奸邪,我怎麼不覺得呢?”玄宗重小人而輕天下士子,德宗重用奸佞 而不顧道義,正如凡夫重妄識而捨真心,貪四大和合假有之身 以為自己,不亦悲乎?不亦愚之甚乎?

用功須在平時,若臨終時才來用功,希望自己不貪著 不恐懼不苦,哪裡還有那麼多時間呢?
新老怪
文章: 521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元音老人


●但在眾生份上來說,就必須要分清楚真假,否則就會認假迷真。
眾生因為迷而不覺之故,不知道四大 本來周遍法界,圓融無礙,儘管生一切法,起一切用,都是自己本體,而不是另有別物。
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會著相,而忘記了本體。
本來這個地水火風 就是自己,因為不認識,反而去認假相,就好象天上的雲 所現的獅子相、老虎相,只看見獅子和老虎,而忘記它的本體是雲。
見性並不是要廢掉相,這個相還是有的,不是離開相另有一個性,我們錯就錯在這一點,誤以為修法 就是要把一切相都去掉。
不是這樣的,離開這個相,真如也就沒有啦,這就好比水上起的波浪,若把波浪都取消不要了,那麼水也就沒有了。
因此要透過相,而不要執著相,知道一切相 是真心的顯現,是真心的妙用,這樣才能隨緣起用。
因為真心 貴在能夠隨緣起用,就象天空中的雲,本來沒有固定的形狀,但可以任意變現 各種各樣的形狀。
識得真心之後,就可以妙用無邊,若不識得真心,執著這個色相,那就是滯礙,就死在這個相上,自己造業受報,隨業輪轉,而不能自主。
新老怪
文章: 521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元音老人


●我們上面說過,佛菩薩看這個世界,與我們所見的不一樣,是不思議境界。
所謂不可思議者,佛看起來是覺觀、是真空,沒有東西。
菩薩看這個世界 是七寶所成。
阿羅漢看這個世界是空。
而眾生看這個世界是泥土。
眾生的業力同樣不可思議,因為各自的業力不同,所起現的境緣、障礙也就不同。
有共業、別業、同分共業、同分別業等等。
我們地上人所看見的水,
天人看見是琉璃,
魚龍看見是屋子,
餓鬼看見是大火。
由於心量不同,所見的境界也不同。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