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老子《道德經》解密

第一首:道可道 〈原 0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經文導讀】
老子講道非常乾脆,開宗明義第一章就將“道”的國度講的一清二楚、毫無保留。讀者研究老子這首經文如果先具備現代最頂尖的微觀物理科學〈量子力學〉的基礎知識絕對可以事半而功倍。
我認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破譯整首經文的關鍵!老子言中的『此兩者』指的是甚麼?『同出而異名』又做何解釋?讀者須從這個進路去思考其中的哲理〈請偏重科學的邏輯思路〉,如此對於中華道學最重要的精義就不會失之交臂!
這一首經文完全是用來描述『本體』的超物理世界:
本文首段:開宗明義,直接表明道學的(知)與(行)與世間學問的慨念是全然不同的。
本文二段:開釋『有名‧法性妙有』與『無名‧真如空性』此兩者之奧義。
本文三段:老子的學問著重“知行合一”,本段文字講到“觀照般若”與實際修行之驗證。
本文四段:首創『玄之又玄』與『眾妙之門』之宇宙創生之真理。

【經文釋義】
『道可道,非常道。』
為甚麼老子說:『道,可道!』?因為祂正準備以五千多言來開釋“道”這個宇宙創生的最極至真理。假如“道學”是無法用文字語言來說明白,那麼老子接下來的五千言豈不都成廢話?所以《道德經》第一句話是老子的自我解說:『道的學問!絕對是可以說清楚的。』
但是老子為何又接著以“非常道”來破前面的“道可道”?因為“真道本體”是“創生宇宙的根源”,“真道本體”是物理世界之母源,就像人類安身立命的物理宇宙一樣真實不虛,“道”是可以說清楚講明白,但是“真道國度”超乎凡人腦筋之思維想像,要體證“真常之道”就必須屏除一切語言文字甚至斷除一切腦筋上的活動..
佛家說:『斷除我執與法執。』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知道”與“證道”是相違背的。所以老子才說:『道可道,非常道』嘛..
道德經這句話的本意就是這麼簡潔明白,尤其對於學佛者讀來更覺親切!!
所以說,真常之道(實相)是必須親自去修練證悟的;『真道本體』這個名堂講的再怎麼清楚,對於聞道的人來說,也只能想像而不能體驗其真實。
老子在此用這“常”字其中精義正是說明“本體境界”的永恒與實際,“常”字用來詮釋道的“真實與永恒”,正是藉此強調道學是理論與修行證悟並重的學術,絕對講求知行合一,可不像世俗的泛泛之學,僅止於口舌辯論!
正如《金剛經》釋迦摩尼佛云:『吾49年未曾說法,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而老子《道德經》更是被稱譽為《無字天書》。

『名可名,非常名。』
“名”指的就是常道的“名狀內涵”〈境界〉,當然也是可以用語言形容清楚的,否則老子《道德經》接下來的五千言豈不盡成廢言?所以老子開宗明義即說:『名可名』!
但是用語言形容的“道之內涵名狀”與實際親自證悟於真道的境界絕對是兩回事,豈可混為一談?所以老子又緊跟著開示“非常名”。
老子這種先立後破的示道方法在佛家經典《金剛經》裡也有類似的所謂透三句說法:『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真道的國度!在至虛中蘊涵至實,為何說至虛?因為真道的名狀是無有名狀的〈於腦筋想像之外的、不可思議的超物理國度〉;為何說至實?因為整個物理宇宙無非來自於道體的幻化生成!實相創生宇宙玄秘奧妙,超越物質情識世界之思量,是無法以肉團腦筋去擬議想像的?
老子曰:『近之者遠之!執之者失之!為之者敗之!』真常之道不可靠聽聞想像而獲得。所以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兩句是從本體上談的,老子用“常道”與“常名”指出本體的永恒實相,而“無名‧真空”與“有名‧妙有”正是這“真道本體”的構成內涵。
“無名”顧名思義就是指“真道”這個“名堂”,在此隱喻為“心之元性”即佛家所最尊崇之『真如』。
“有名”顧名思義就是指“妙有”這個“名堂”,在此隱喻為“物之元性” 就是佛家所言之『法性』。
“無名”與“有名”可以說是老子道論之精髓,宇宙之創生,生命之籓筵正是“無名真如”與“有名法性”的糾纏應化!
莊子曰:『老聃、關尹子,古之博大真人‧‧主之以太一,建之以常有無!』就是參悟老子道學『有』『無』『虛』『實』『心』『物』『性』『命』即是佛家『真如與法性』之妙諦有感而發之言!
『無名指心性之源,祂在創生的過程〈從真道的無為國度到芸芸眾生的物理宇宙〉至始至終都是無形而遍於一切的,所以老子說:『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以『無名天地之始』這句話來形容『天地神明,谷神不死』(無名心性)的存在哲理;
為何用『天地之始』一詞來詮釋『無名心性』?因為心之元性如如自在、無增無滅,無生無滅,至始至終無有變異如天地之長存自在。
『有名』指“物質之元”其性質與『無名』可說大異其趣!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母』這個字正是用以詮釋物質演化成住壞空與生命代代相傳,輾轉於生死輪迴。這就是老子道學的智慧!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經文這兩句話必須從道術(修道的功夫理論)來作詮釋。由於『無名』與『有名』此兩者是真實不虛的存有,故老子又稱『無名』〈真如空〉為『常無』,稱『有名』〈法性有〉為『常有』,並且據此教導修士利用觀照的功夫修練來證悟『常無』(真如之妙)與『有名』(法性之徼)。徼,物質最玄微之邊際也。
《首楞嚴經》云: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鄰。名有頂色邊際,即是(常有,以觀其皦)。
老子以五千言示道用字遣辭非常精妙嚴謹,此間“欲”字有深義,與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的“載”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隱喻修道者的“修道真意”人類之所以能修道證道就是靠這個『真意』,而『真意』的建立主要從『信』與『誠』下工夫。
『常有,欲以觀其徼』在“常有”這個境界中修道者可以從中“觀照”物質元素的創生邊際,這是屬於初段的修練功夫,就是所謂的『練精化氣』的法程,這法程確實是帶意念的,第十六章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就是開示這個(觀徼)的修行功夫!
『常無,欲以觀其妙』在“常無”這個境界中“觀照”心性始源之精妙,這種修練的功夫就更高段了,證悟的境界也是較深入的,就是所謂的『練氣化神』的法程。
所以第十六章老子又接著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隨著修道的功夫純熟就可安住在“常無”〈真如〉的境界,這時便是獲得佛家所謂“開悟”的境界,老子稱此證境為『復命歸根』或『知常曰明』,“觀其妙”就是修練達到“明”的證境體悟。《成唯識論》玄奘大師稱此為:『得根本智』即是佛家說的『明心開悟證真如』
以上這兩句經文正是老子從“功夫理論”的進路來印證“境界哲學”的實際之處。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兩者指的當然是『無名』與『有名』‧或曰『常無』與『常有』,或曰『心』與『物』,或曰『神』與『氣』,或曰『真如空性』與『法性妙有』,祂們同由道之無為國度流化而出。但是此兩者其名狀與內涵作用卻是『虛』『實』互異的。宇宙萬有自此而生『無名』與『有名』又豈是一個玄字了得?

『玄之又玄。』
老子在此連續用了三個“玄”字!當然有其特殊之涵義無庸置疑;“玄”的本意就是“微妙”的意思,但“微妙”在此不能當泛泛之詞要作實解。也就是“事物因不斷的細微化,終於發生奇妙的變化”,老子的這個觀念已在現代物理微觀科學的實驗下一一被證實。
我們若說“玄”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是一點都不為過的,因為“玄之又玄”確實是探究宇宙與生命創生真理的“律則”!所以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善於修道之人必能掌握“反觀”“守弱”而達到“與道玄同”的境界。
庄子有一則寓言:『一尺之捶日取其半,歷萬世而不竭』
宇宙萬物的組成質素的確可以不斷的給以細微化,但在無窮無盡的精微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一個『有形化歸無形』的重要關卡,事事物物突破這關卡就此回歸一個非人類腦筋知識所可臆測的玄妙世界〈超物理空間或曰異次元空間〉,也就是『本體境界』〈無為真道之國度〉。
而這形而上的超物理世界(無漏界)與形而下的物理世界(有漏界)中間分隔關卡就是老子在此揭示的眾妙之門。佛家言:一心開二門。

『眾妙之門。』
是老子道學之宇宙創生論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祂是由【道的國度】化生出【物理宇宙】的一個玄妙不可思議的分界點!當代物理科學家透過對【量子力學】的研究!已漸漸能掌握老子所謂“眾妙之門”的微觀世界:
關於眾妙之門現代物理科學家所積極研究的【量子力學】已漸有觸及,著名物理博士普朗克將【重力常數】、【光速】、【普朗克常數】結合在一起,而得到長度、時間、物質的最小單位,這便是【物理空間】與【超物理空間】的臨界點:
自然長度 1.6 X 10的 - 33次方公分
自然時間 5.3 X 10的 - 44次方秒
自然質量 2.2 X 10的 - 5次方公克
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導出的數學式子【E= MC平方】 也指出光速的極限為秒速三十萬公里;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所發現的【眾妙之門】,已可用現代物理新知給予明確的定義。依據現代最頂尖的量子微觀物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從“時間”“空間”“質量”“速度”都可計算出“萬物”突破“形而上世界”進入“形而下世界”的物理單位(老子曰:『樸散則為器。』)
老子所創見的眾妙之門,正在現代最頂尖的量子微觀物理學研究領域中引領風騷!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主要是用來開示“本體”境界,對創生實相的內涵有極重要的開示;老子指出“無名心性”與“有名物性”是構成“真道”的兩條主幹,“無名”是“無”這個名堂,“有名”是“有”這個名堂,『無』與『有』在老子道學中是並行又交纏的兩種名狀,祂們自始自終相輔相成,說的感性點“常無”與“常有”在“道”的流轉過程始中是“相依為命”“相輔相成”的。
若從現代的物理科學觀點來說明:『物』就屬於老子言中的『有名』,『理』就屬於老子言中的『無名』,本書《道德經》第十六首老子曰:『物形之,勢成之。』就是講這個奧義;所以『無名』與『有名』此兩者應該說是“夫妻關係”而非“母子關係”,確立這個觀念對往後研讀老子道學至關重要。
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眾妙之門】在道的流化過程中佔有非常特殊且重要的關鍵,“道”的創生過程在此被分隔成“本體境界”與“物理世界”;易曰:『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這些都是針對“眾妙之門”再做詮釋。。『眾妙之門』正是劃分形而上與形而下的不可思議的玄妙分界點,這就是道家與佛家都非常重視的不二法門。
修道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讓生命精神藉由心靈修煉而穿越這“眾妙之門”融入永生的境界,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本書《道德經》第三十四首:『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就是老子利用心靈力穿越“眾妙之門”,並(融入)形而上的本體境界所帶回來的證悟體驗。修道之士只有在澈底排除後天物質情識對『無名心性』的牽絆才能穿越此門證入真道國度;
老子曰:『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又據此向關尹喜開釋修道妙訣:『應以無相啟,勿以有相關。』
老子此章論及之“有名、無名”正是破解修道奧義的兩把金鑰匙。
老子曰:無名,有名,沒身不殆!
佛陀說:真如,法性,了脫生死!
生命之所以能夠回歸永生之“道”,其終極機密就隱藏在“常有”與“常無”這兩條『道中之軌』!
莊子讚嘆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哉!』絕非溢美之詞!一本《道德經》已將宇宙物質與知覺生命的創生實相盡洩無遺!

【關尹喜解老】
《關尹子‧宇篇》
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關尹子曰:『道茫茫而無知乎,心儻儻而無羈乎,物迭迭而無非乎。電之逸乎,沙之飛乎。聖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莊子解老】
《莊子‧天下》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說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莊子‧齊物》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無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俄而(有)(無)矣。
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作者注釋)
有即是指(法性),無,即是指(真如)!!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作者注:老子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以上所言正是『道體無極』之概念。)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作者注: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間『無、有』引申『虛、實』就是指『心、物』二著。老子曰:『一生二』,二的境界。)
『有未始(有)(無)也者。』
(作者注:此段言:有名、無名未分之玄德(真一)境界。老子曰:『道生一』,即一的境界。即是佛家言:真空妙有,一合相。)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作者注:老子曰:『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即真道的無極境界。)
『俄而(有)(無)矣。』
(作者注: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作者注: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心經云: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作者注: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莊子‧庚桑楚》
出無本,入無竅。
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有不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
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作者注釋)
『出無本,入無竅。』
(作者注:『物質宇宙的創生,無法探究創生的起始本源,也無法得知創生的通道與孔竅。』)
『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
(作者注:有物質型體之實,卻無法探查物質空間存在的處所依據;有成長順序的更替,卻也無法得知因果、時間的起始。)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作者注:第一句話是用來說明物理宇宙之創生實相,後兩句是用來說明空間(宇)與時間(宙)的本質奧義。老子曰:『其上不曒,其下不眛;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繩繩兮不可名狀,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為眾甫!』)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作者注:老子曰:『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又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作者注: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曰:『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有不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也』
(作者注: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莊這裡所言之(有)與(無有)是針對(形而下)與(形而上)兩個境界而言,其本義為:追究有形物質的生成根源,必然會進入無形質世界的探討。)
『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作者注:在超越物理世界的無何有之鄉,無名(真如)與有名(法性)恍恍惚惚的合而為一,證道聖者的覺性(性命)就在這裡安住!老子曰:『道乃久,歿身不殆!』)

以上莊子書中這些文字創作靈感及其論述道理顯然全部來自老子經文內容!

【佛經與老子】

佛藏經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僧俱。皆是衆所知識及無邊大菩薩摩訶薩衆無量無數。爾時舍利弗從三昧起。行詣佛所偏袒右肩。頭面作禮。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
佛告舍利弗。『汝見何利歎言希有。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在靜處每作是念。世尊乃於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思惟是事生希有心。』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是事希有。第一希有。謂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如巧盡師畫於虚空現種種色相。於意云何。是畫師者爲希有不希有。
舍利弗。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所以者何。無名相法。無念無得亦無有修。不可思議非心所依。無有戲論。非是戲論所可依止。無覺無觀無有所攝。不在於心。非得所得。無此無彼無有分別。無動無靜本來自空。不可念不可出。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如是無名相法以名相說。如是舍利弗。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以上就是講,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老子生平與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二首:大道廢 〈原 02章‧18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經文佼佶】
此首經文前段:【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通行本道德經)原另成一章〈第十八章〉,但根據作者校佶這段經文發現這些文字應是由第二章錯簡而出,理由有三:
〈一〉從老子的文藝風格來研究,《道德經》每一首經文文字雖少但總能兼顧理論敘述與文理結構之完整,依此段文字內容判斷欲獨立成一首完整之經文顯然不夠周全,無法自成一章。極可能為別章之錯簡。
〈二〉此段文意與第二章確有密切關聯之處,原第二章首段:【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根據此段文義判斷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正好可以互相承續而成完整之段落。
〈三〉從校佶完成之第二首經文內容研判,此章與第一首經文應是一氣呵成的作品;道學創生論的主體架構,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老子開宗明義第一、二章即刻給予說明清楚!因此第二首經文首這句『大道癈』顯然是與第一首經文之收尾『眾妙之門』作刻意巧妙的連繫的;
〈四〉據作者針對今版《道德經》多處錯簡問題之深入研究,發現原版《道德經》簡冊很可能於西元前516年,大量周朝文物伴隨王子朝奔椘,從周都洛陽被運往四川楚地,由於《老子書簡》經過長途舟車搬運,簡冊皮索不堪磨損而斷裂造成經文竹簡之散亂;由於後人對老子道學不甚了了,在重新整編經文時自然無法讓散亂的竹簡回歸定位,於是產生出許多的錯簡問題。我們考量原第十八章經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文字字數共25字,恰巧可抄刻收錄於一支竹簡中,再根據以上數項理由,作者大膽判斷其原為第二章之錯簡應是於理有據,合乎邏輯推理!!現今通行本道德經有多處經文皆有隱藏此錯簡的現象。

【經文導讀】
第二首經文內容正是承續第一首而來,本文前段指明大道破體“無名,有名”穿越【眾妙之門】化生出宇宙芸芸眾生的紛擾塵相!後段言聖人真知卓見,能捨末而求本‧棄凡修道!並在文尾開釋聖人修道之妙法要訣。
以『大道廢』三個字做開場白,老子很技巧的將本首經文與第一首經文做串聯,上首經文講『形而上』(實相無漏)的無為道境;這裡則接著開示『形而下』(有漏法界)創生後的物理世界之眾生相。這部份論述可以說已經為道學的立論範圍做出明確之開釋!末段『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更確立了道學『理論』與『修行』並重的真諦,點出了道學知行合一的要妙。也與《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句話,做首尾的相互輝映。
本文首段:是從人性層面來觀察探討『無名心性』落入人類情識之後的分別心。
本文二段:是從物質層面來觀察探討『有名物元』創生物質宇宙之後的差別象。
本文三段:是從修道功夫理論的進路來詮釋聖者的處世觀。

【經文釋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一段是從人性層面來觀察探討“無名心性”落入形而下的人類情識世界的顯用。
渾然無為的真道破體了,“無名天性”落於人心,才有塵世所標謗追逐的仁義情操。隨著知識智慧的滋長,一些機偽詐騙也就層出不窮。所謂“孝慈”豈不是在六親不和時才得彰顯?所謂“忠臣”也不過是國家有難時才能有所表揚?所以老子接著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這一段是從物質的現象來觀察探討“有名物性”在形而下物質宇宙的演化籓筵--
在這現實的物理世界,芸芸眾生因循物理的法則規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就是這物質宇宙的眾生相啊!
老子書這部道家聖典,確實有很多內容文字含有極重要的義理,是不可任意錯傳錯解的!
像上面這段經文就有其符契於物理科學的特殊涵義: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老子第二章這些文字是用來詮釋物理宇宙的現象實況,如果用現代的科學觀念來理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有無難易,即指事物之存續因果發展!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長短高下,即言物理空間拓展之概念!
“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音聲前后,即言物理時間相續之概念!
老子雖然寥寥數言,卻已涵蓋了整個宇宙現行實況→〈存在事物“芸芸眾生”在物理時間與空間所限制的模式中開展推移,一切都依“因果”,遵循“自然”之律則,相生相成!〉

金剛經
無我相(點),無人相(線),無眾生相(面),無壽者相(時間)。

也是都講物理宇宙四維空間的現象,與老子論道異曲同工。
有些人以為女渦補天、盤古開天地等等神話是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其實這些都是未曾涉獵中華道家學問的無知之言!道家老子在2500多年前對宇宙的形成與運作之道,早就了然於胸啦!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聖人‧‧』是老子在《道德經》經文著作上非常重要的體例,聖人就是修道有成之人,相當於佛家所言的『佛』『大菩薩』。
此段指有道聖人看破紅塵假相,深知“大道流化‧真如法性常在”的奧義,塵世間因果緣起聚會無常的紛擾境相只不過是“真道”的幻化景象罷了,故聖人能格遵修道法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雖得萬物之元氣〈道炁〉並作,道之妙用無窮!有道聖者卻能“不伎不求”總是秉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無為無得之修道妙法義;有道聖人能以“無為法”潛修證道豈不正是效法“大道”作育萬物“成其大功而無所居功”的大自然哲理,這種不有、不恃、不居功的常則也就是真道流化運作卻能與萬物同在且永保“不去”的“真如”本性啊!
心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佛家言:如來。道家言:不去!!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子道德經云:萬物並作,此(萬物)隱喻真氣,也就是佛經講的諸法種子,即是成就五蘊熏習之異熟種子、乃至一切種子。

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
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

【讀經心得】
此章與第一章經文要合參,這兩章可以說是老子道論的綱領概述;
第一章講:“道之本體”在形而上(超物理境界)“無名”“有名”無聲無息的孕育著創生的不可思議之能量;
第二章緊接著講:“大道破體”在形而下(物理世界)“常無”“常有”的應化與顯用。而老子第一章所開釋的“眾妙之門”正是劃分此截然不同兩個世界的門檻!

於是:『一個玄妙不可思議之國度,孕育著玄之又玄的『有名』與『無名』;此兩者!共同穿越一扇眾妙之門,開展了創生之旅,幻化出一個美醜善惡喧嚷紛紜的物理宇宙‧‧‧』老子就是如此揭開祂的道學序幕─ ─

圓覺經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

【關尹喜解老】
《關尹子‧宇篇》
關尹子曰:『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聖智造迷,鬼神不識。惟不可為,不可致,不可測,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
『天物怒流』
(作者注:通天下一氣也。)
『聖智造迷』
(作者注:無名心性迷戀塵勞流轉生死。)

【莊子解老】
《莊子‧庚桑楚》
道通!其分也成,其成也毀也。
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也。
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
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而定矣!

(作者注釋)
『道通!』
(作者注:道之創生萬物,至頭至尾參與其間,老子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其分也成,』
(作者注:為成就物質界而自破其道體,老子曰:『朴散則為器。』)
『其成也毀也。』
(作者注:因此成就萬物卻也自毀真樸之境,老子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所惡乎分者?』
(作者注:為何要分散其真樸之體呢?)
『其分也以備。』
(作者注:為了達成私我的完備;)
『所以惡乎備者?』
(作者注:為何要求所謂的更完備呢?)
『其有以備也。』
(作者注:因為在物質界私我各有封域(我執個體),於是就有追求自以為更完備之慾望。)
『故出而不反,』
(作者注:所以樸散後,氣(器)質界就為私慾所主導,再也無法復歸真道境界,)
『見其鬼。』
(作者注:宇宙萬物表現於外表的只是虛妄不實,如鬼魅般之幻影;)
『出而得,』
(作者注:樸散為器,成就阿賴耶識我執妄心,看是有所得,)
『是謂得死。』
(作者注:其實卻是落入生死輪迴,看似肉身情慾之生,卻是真如本性之死。)
『滅而有實,』
(作者注:只有在肉身情慾寂滅後才能再次證得萬物之實相,所謂涅槃重生也。)
『鬼之一也。』
(作者注:在此實相境界乃萬物根源,於此諸法無所分別,圓融為一合相。)
『以有形者象無形,』
(作者注:修道聖者能夠看穿有形塵世表象的迷妄,以無形無著而自處,)
『而定矣!』
(作者注:這樣就可以不為物累,而回歸心靈的禪定,而般涅槃!)

【佛、道會通】

圓覺經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老子生平與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三首:天下母 〈原 52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經文導讀】
這首經文是從境界理論講到功夫修行,並從修行驗證中再透露其實際的切身妙用,此間用詞雖然很淺白,其中所隱藏之義理卻頗為深奧,自古自今不知有多少學人為此所迷惑?我們如果利用前兩章所掌握的老子道學之精義作基礎,明白老子創見之“道”就是統攝物理與超物理世界的終極實相,對於老子在這首經文裡的異常用語就不會覺得突兀而不知所云了。
本首經文:
第一段對於道學涵蓋形而上〈母世界〉與形而下〈子世界〉兩範疇再作確立,並據此為世人追求“永生之道”指出其哲理與修證之依據!
第二段講功夫理論,其中牽涉仍舊不離“心.真如”“物.法性”二著!
第三段講道術益生之妙用,對修道所獲得於己身之效益有明確且極重要之開示。

【經文釋義】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這個有形的器(氣)質宇宙(子天下)背後必然隱藏著創生的本體(母天下),我們可以稱此為宇宙之母源!能夠獲知宇宙的創生母體之內涵(得其母),那麼也就可以由此了解物理世界的實質意義與萬事萬物的運行律則了(知其子)!
老子言下的物質宇宙之母源其內涵並不複雜,就是“無名”與“有名”而已,也就是千古以來集人類智慧所不斷探討追尋的“心性之始”與“物質之母”。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既然發現這個物理宇宙的存在奧秘(知其子),我們就可順著這創世的理則逆修返回真道的國度,並將生命安住在創生的母源(守其母),這時就是沒有物質肉身的罣礙仍然可以獲得精神靈性之長存,生命亦因此得以永生(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這段緊接著前段開釋修行人應如何“復守其母”以獲得“沒身不殆”的功夫理論!
“塞其兌”就是老子所言的嗇!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
老子承襲周文王後天八卦以“兌”為正西方,五行屬金,在身主口齒。道學之五行理論,以“金”代表先天真一之氣,老子認為多言散失其真氣,所以這裡說的『塞其兌』就是閉塞真氣之出口。也就是:『行不言之教!』
『門』就是佛家所言六根門頭,人類自此向外接受信息與反應處理切身事務,也就是個人追逐慾望的開始,故“閉其門”即是:『處無為之事!』。老子三寶中的“儉”就是『閉其門』的實踐,“儉”指的正是“簡緣”,盡量排除外來之干擾與誘惑。
修道之人對外能夠格遵簡緣之道,緊閉六根門頭,對內又能『取食於母』『嗇惜精氣』,那麼終生就少有憂患了!所以大聖人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針對“塞其兌,閉其門”的功夫實踐與落實來講的。俗人不知修道,整日對外追逐於聲色名利,這就叫“開其兌,濟其事”,那便終身無可救藥了。道家說:『口開神氣散,意亂火功寒。』就是指這麼一回事!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老子曰:『此兩者,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道學不外乎“玄妙”一詞,“玄妙”的涵意正是指出“在萬事萬物的最幽微的根源處,存在著人類腦筋思考無法契及的、不可思議之實相!唯有聖人能了悟此“玄微實相”之存在真理,所以說:『見小曰明。』“明”也就是佛家所謂的開悟的意思。
而修士如何使生命安住於“明”這個開悟的境界呢?老子認為只有進行“守柔”的功夫才能與道玄同。所以說『守柔曰強』也就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就是老子道學中的“功夫理論”了。以上『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這句話正是從『修道功夫證驗』的角度來開示『實有境界的證悟』。
『用其光,復歸其明。』
“守柔”的結果就是“見小”;“見小”的結果就是開悟(明);開悟以後就可享用“道炁”的加持了(用其光);老子曰:『用其光。』就是第二十章:『我獨異於人,而貴食于母!』利用真一之氣來保衛生命,是老子道學中的最重要啟示,這也就是講究『性命雙修』的道學與佛學的差異之處了!所以第五十五章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這些都是有關道家修命的開示。
老子為何在『用其光』後緊跟著開示『復歸其明』?這就是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段開導的真髓呢!修道稽式“無為法”強調的就是這種“無智亦無得”的功夫。復歸其明就是鎮之以無名之朴(此言真如),知止可以不殆了。
『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佛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修士能夠修練到“明”的境界那麼生命與肉身又有何憂患?老子說,這就是叫做『習常』─“修練承襲”於“真道之常”了!

【讀經心得】
老子言中的『小』與『柔』到底有多『小』?多『柔』?那是一個怎樣的境界?庄子有這麼一則寓言以瞻明道學中這個『小』與『柔』的慨念--
《庄子‧知北游》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庄道學對“光線”的物質性質就有所認知,道家“氣”的境界比『光子』的尺度還細微,“炁”的境界套句莊子的術語:『有物而未始有封也。』
老子所謂“小與柔”的境界顯然已遠遠超乎人類腦筋感官之外,『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這些開示語言純屬功夫理論的層次,必須親自從修練中去體驗祂,老子道學確是至誠之言,《道德經》中每一句每一字皆真實不虛!
老子言中的“柔”到底作何隱喻?庄子曰:『道炁包裹天地,貫穿萬物!』而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閒。』老子此話就是在講“真一之炁”,古來儒哲皆不肯以“炁”作解老子道學,實在因為儒家崇尚之『道』,與老子道學之『道』層次相去太遠!太史公司馬遷不是亦為此下評語了嗎:『道不相同,不相與謀!』中華道學是耀古爍今的實證科學,其中對宇宙萬有的創生真理之發現比諸當代最頂尖的物理科學知識更加精闢深入!古代儒者以世俗的知見來注釋《道德經》的深奧義理當然是不得其門而入。
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顯然莊子對儒家所標謗之『道』僅給予口頭便給的評價:『從擱淺於泥沼的群魚嘴裡掙扎出的口沫,怎可能與大海之水相提並論?與其和這些大儒們爭辯真道之理,互相噴得滿臉飛沫,倒不如兩忘於江湖享受遨遊大海(隱喻:真道國度)的樂趣!』

【莊子解老】
《莊子‧在宥》
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作者注釋)
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
(作者注:不明白於創生之實相者,其道德修養不得精純。)
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
(作者注:不通達於真道之哲理者,無有自己而隨波逐流。)
不明於道者,悲夫!
(作者注:老子曰:『不知常,妄做凶』。)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
(作者注: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無為而尊者,天道也;
(作者注:天道:超物理制約的『無為國』)
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作者注:人道:受物理制約的『有為國』)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作者注: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作者注:老子曰:『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瑜伽師地論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

雪竇禪師頌云:大冶精金應無變色。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老子生平與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四首:道沖 〈原 04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經文導讀】
就這麼寥寥數語,老子將宇宙之根源實相描繪的多麼傳神貼切啊!讀太上這首經文怎能不震攝於老子道學之高深妙絕?老子道學之成就已得性命、宇宙創生根源之極至實相,已臻哲學家所欲追尋之終極真理無庸置疑!經中一句:『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豈不道盡道體無極,創生實相無始無終的妙諦!
老子這首經文不只是一首美妙絕倫之詩作,其間文字應用更是巂永睿智,此中數句『或』『似』『似或』更是為一幅超世脫俗的畫境增添幾許飄邈恍惚!

【經文破譯】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真道本體無為又虛空!但是整個宇宙無窮無盡的芸芸眾生卻是由此所化生供養。
『淵兮似萬物之宗。』
祂是如此的淵深莫名呢,這裡正是宇宙萬物的創生根源啊!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真道”挫解自我的銳氣!化解與眾生的對立與紛爭。真道自在!祂隱藏起自我與萬物和光同塵。
『湛兮似或存。』
雖然真道讓萬物無法感知祂的存在,但祂卻是如此的真實不虛呢!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偉大而真實的自在者啊,我不知道祂是從何而來?祂的前面還有誰?但我肯定真道創生一切,包括天帝與仙佛!

【讀經心得】
陳鼓應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認為本首經文:『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句應為第五十六章之『錯簡重出』;教授這種說法本身就不合乎校佶古書的邏輯,所謂錯簡就是本來應該不屬於這個章節或段落的那隻竹簡因串聯書策的皮索斷裂而經重新整理時被安置在錯誤的地方,所以從校佶古書的邏輯上來說絕對無所謂『錯簡重出』這回事,因為刻有上項四句合計十二個字的竹簡只有一支,若此支竹簡是從經文別處錯簡而來,那原來被錯簡的地方就不可能再有這些相同的文字內容之出現,試想只有一支竹簡如何能『重出』?(先不深論這錯簡內容是否剛好僅是抄刻這十二個字)
事實上我們知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話在第五十六章還是存在的,因此可以肯定老子書之內容原來就重複存在這四句文字的應用,原版竹簡在這部份顯然並無錯簡問題。
再參考陳教授懷疑本首經文這四句為錯簡所持理由在其《老子今註與今譯》這本著作上是這樣註釋的:
馬敘倫:『(挫其銳)四句乃五十六章錯簡;而較者有增無刪,遂複出也。』
陳柱曰:『按馬說是也。(淵兮似萬物之宗)與(湛兮似或存)相接,若閒以(挫其銳)四句,文義頗為牽強。』
陳鼓應:『以上各說甚是,惟帛書甲、乙本均有此四句,其錯簡重出早在戰國時已形成。』『(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句乃五十六章錯簡重出,因上一句(淵兮似萬物之宗)與下句(湛兮似或存)正相對文。這四句從略。』
雖然,教授們對老子經文之校佶見仁見智,但是學者這種草率的定見卻是頗為值得商榷,根據作者對老子文藝風格深入研究了解,認為老子此首經文驟然被刪去(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極為不妥,我們姑且先不必從道家學術的專業素養來評論此種校佶行為是否為無知之舉(請讀者參考下面第五首經文注釋內容)?是否將造成老子道學無可彌補的傷害?就單從文章意境與文字應用等純文學的角度來探討,學者們如此的教佶態度與結果對老子的文藝風範絕對是一種侮辱。老子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話來作為(淵兮似萬物之宗)與下句(湛兮似或存)之間的聯繫詞彙,事實上拜讀老子這首經文我們可以發現正是這十二個字點活了真道實相的悠微與雅玄,老子文藝修為的不同凡響也在此充分展現。若說當時職司掌管古中華民族文化命脈的老子為當代最有才學的人是一點都不過份的;一代大文豪,大詩人,大聖人,道家始祖周之守藏史老聃!絕對名符其實!

【莊子解老】
老子言下之『道』其真諦到底為何?莊子書中這則寓言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
《莊子‧知北由》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東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東子曰:「何其下邪?」
莊子曰:「在稊稗。」東子曰:「何其愈下邪?」
莊子曰:「在瓦甓。」東子曰:「何其愈甚邪?」
莊子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莊子說的不錯,道!為萬物的創生元素,道!無所不在。因為道造化整個宇宙並且隱藏於其間。說的更明白:『整個物質宇宙,正是『道』的表象!』而老子做《道德經》也只有一個主旨:『教導世人如何破除對真道表象的迷思,而求取隱藏於表象下的真實內涵。』所以經文說:『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人類要如何借修道來破除物理塵世的假相?這就是老子道學之真諦!學者若能掌握這個重點,研習老子就不會走冤枉路!

《莊子‧大宗師》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勝鬘經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如來藏章第七
聖諦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諦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諦亦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老子道德經曰:真道,和其光,同其塵。。即是佛家講的(如來藏)思想之緣起。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老子生平與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五首:玄同 〈原 56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經文導讀】
作者將此首經文編列於此是有原因的,本文重點文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是老子結合前面第三、四首經文而開講的,其中自然是隱含修道之奧義的,試分析於下─
第三首〈天下母〉提到:『塞其兌,閉其門。』是從修道者的功夫進路而言,這是老子教導世人屬於道術的功夫理論。
第四首〈道冲〉提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從真道本體而言,這是老子對真道創生實相的了解與詮釋。
本首〈玄同〉提到:『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結合道術的功夫理論與道學的創生實相,也是修道者在自我修持必須依止的哲理。所以老子曰:『是謂玄同。』
修道之人由自身『塞其兌,閉其門。』起修,並效法大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然後才能因此證道而與道合一;此句尾以『是謂玄同。』作總結,玄同就是與道玄同。正是修道的終極標地『與道合真』。也就是佛家講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圓覺、法身佛性。

【經文破譯】
本首經文必須從實修的角度去理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古德云:『言語道斷。』修道不在言詞思想之間,所以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塞其兌,閉其門。』
『兌』在此引申為『真氣』;『門』:指的是眼耳鼻舌身義等六根。
經言:『治人事天莫若嗇。』這裡所說的『嗇』就是『塞其兌』。嗇塞精氣之意。
經言:『為道日損,損之又損。』這裡所說的『損』就是『閉其門』。棄除情識慾念。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有道聖者雖有偉大的證量,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能夠知其榮守其辱,和光同塵於俗世之間。這就是修道聖人能體合真道義理的表現啊!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因此於聖人的行止是:『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這也就是聖人為何會讓『大道』所特別珍愛而願意有所託付的原因啊!

『讀經心得』
這章老子開示的妙諦是勸戒修道之人,應首重內得於道的國度而不與世人交爭於物慾的天下,這裡可以說為第二首經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再做註解。
老子二千五百多年前就用淺白的文字講道,此首經文本就是一首白話文,故作者在此不多做註解。

【關尹喜解老】
關尹子曰:『言道者如言夢。夫言夢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獸;言者能言之,不能取而與之,聽者能聞之,不能受而得之。惟善聽者,不泥不辨。』

【莊子解老】
《莊子‧寓言》
『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無言!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六首:有物混成 〈原 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經文校佶】
這首經文現時流通之通行本蒐錄文字有錯,此首經文在歷代承傳中曾經被儒家將原文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私下擅改成: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現通行版本即是以此為版本。
古之學者會將域中四大之一的“人”擅自篡改成“王”可說此乃理之必然;試想身為君主極權專制朝代的臣奴。焉敢將“人民百姓”置於“君主侯王”之上而為四大之一?古之儒者既已將前兩個“人”字篡改成“王”字為何卻留下第三個“人”字不予更動?因為第三句是:『人法地』,如果繼前例二句改成『王法地』那豈不又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普遍天下莫不王土,“王”豈有法于“地”之理?於是大儒在此保留了原文,也因此將這種封建的媚君之居心完全洩漏無遺。
修道事業必須從人身情識中開始入門起修,所有有情物種也唯有人類能具足靈修之智慧,聖人老子也因此有人居四大之論說;在佛教甚至以兩隻小船漂流在茫茫大海中而能幸運互撞的微小機率來比喻比喻投胎人身之難得…
此首經文“人”字被篡改成“王”字對於老子道學影響自是非常深遠,儒家解老一直便離道家聖教而流於泛泛凡學諍論,於此“人”“王”二字之偽篡後事學子應該也可窺之一二了!

【經文導讀】
為何老子以『混成』這兩個字來形容『道體』? 人為何能與道、天、地同列於四大之一?
天、地在此又做何隱喻?老子道學中的『自然』一詞其精義為何?這些都是讀此首經文必須深入研究的議題!
第一段:再次確認道為天下母。
第二段:老子依本體之流化運轉紀實而以“道”之一字命名。
第三段:天地人三才並舉,讚嘆真道傑作。人身智慧之殊勝。
第四段:強調自然的道理。

【經文破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這句“有物”當然不能以物質的概念作思考,在這首經文稍後老子為此“物”強字之曰:『道』。所以我們知道,此句“有物”指的是不可思議的、莫名的存在者;佛陀稱此為“如來”;老子叫祂為“不去”。“如來”也好,“不去”也好,總是用來形容那如如常存的真如實相 ─ “大自在”本體。
『混成』不可做『渾沌』解,這是兩個極易混淆的觀點,自古許多學者都在此產生誤解,因此錯失道家學術的奧義。
那,為何老子又以“混成”這樣的形容詞來形容道體呢?這個答案就在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真道”本體正是“無名”與“有名”,也就是心、物二者的混合體。宇宙生命,天地萬物無不由此兩者“造化生成”,是故老子才說:『有物混成』。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大自在〈真道之根源、本體境界〉!寂靜無音,寥遠無狀,聽之不可聞,視之不可見,搏之不可得。獨立長存而無所變易!
『周行而不殆,可為天下母。』
雖然祂是不可思議,無形無狀,無聲無息,但是宇宙萬物自此而生,依此而養。真道周遍宇宙,閱歷古今,衣養萬物。無始無終,其用不窮。老子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即是指此言之。所以說:大道化化無窮,周行而不殆,可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對於這麼個無可名狀,不可思議的“大自在”,我真不知如何去形容稱呼祂,只好考量祂的創生流程通路而以一個“道”字來勉強代表祂了。
『強為之名曰大。』
如果我們硬要去說明祂的名狀,那大慨可以用『大』來做個形容的開始吧!
『大曰逝。』
說祂大!還是無法貼切的形容,因為祂不只“大”,祂還不斷的擴充飛逝著。
『逝曰遠。』
說祂不停的擴充飛逝!這個觀念似乎亦無法盡情的形容祂,因為祂是無窮無盡永無有止極的遼遠。
『遠曰反』
說祂是無窮無盡的遼遠!也有所不足,因為祂是不始不終、無首無尾的、不受時空限制、無有內外邊際,全然不可思議的真常自在。。〈古往今來,形容宇宙現象,恐怕找不到相老子講的這麼貼切精彩的了,就是現代宏觀物理科學家對於宇宙現象之研究也不離老子之描述。〉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所以說:
“道,如來藏法身”這宇宙創生根源的本體是最偉大的!
“無名心性。真如”,真道的主體之一,虛無莫名,主宰生命之總理體的虛無天性,也非常偉大。
“有名物元。法性”,真道的另一主體,現象界所有形質的元素,如大地般承載萬物衣養生命也非常偉大。
為何說:人亦大!?因為人類是已知“大道”化生的最精妙之傑作!在芸芸眾生中只有人類能獲得“真如、法性”的精華,因而有這聰明天賦可以去追尋生命和宇宙之實相,亦只有人類能經過修道而擁有自我性命的不滅,能“與天地分一炁而治”併享生命之永恆。因此老子認為:『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雖然說人亦為四大之一,但“人”無“地”〈隱喻物性〉則無所依怙;“地”無“天”〈隱喻心性〉則無所顯用;“天”無“道”則無所生成;而“道”之造化作育天地萬物,也以無為而任物質與生命依循因果,自然生化而已。

【讀經心得】
《道德經》兩千五百多年來含冤莫白,正是儒家鵲佔鳩巢,以顯學的思考邏輯,妄自從政治君權這種最世俗的思路來注釋老子之(聖學),更因如儒學挾中國二千多年來文化主流之優勢,一家獨大,排除異己,嚴重窒礙(道家學術)之發展,這豈不正是老學不彰之主因?聖凡殊途!以大儒之顯學素養來註解老子超乎物理的形上科學,真是糟蹋《道德經》啊!其遺毒一直到科學昌明,民權高張的民主時代,文化界、高等學府中不知還有多少研究中華道學的學者專家教授,仍舊深陷古儒解老之泥沼而不自知呢!

【莊子解老】
《莊子‧天下篇》
『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由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與古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天下篇此些文字正是莊子對當時百家諸學誤解道家學術所發自肺俯的慨歎!道術將為天下裂!!
然,兩千多年以來,當今中華老子道學不也還是被世俗所誤解與埋沒嗎?


老子道德經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一隻青牛駝靈文,西去廣傳中華龍。
萬匹黃驢載薪火,東來卻乘天竺佛。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七首:夷希微 〈原 14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物,無物之狀,是謂惚恍。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經文導讀】
這首經文是老子用來開示本體實像的另一章,前段文字是利用功夫修練帶入境界理論,再從境界證悟契入實相本體作開釋,太上此處雖然在形而上哲學作演示,通篇讀來卻有拿“虛無之道”把玩於指掌之間的瀟灑,老子演道能(虛中取實)、(實裡見虛),講道精妙絕倫如數家珍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那些從來將老子之道解譯成世俗的王侯政治、空泛的律則規範的古今大哲們,想在此有所獲得,我看其不得已也!

【經文破譯】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用肉眼看不見的名堂,但祂卻存在著!我給祂一個名稱就叫“夷”!
用肉耳聽不的著名堂,但祂卻存在著!我給祂一個名稱就叫“希”!
用指掌抓不得的名堂,但祂卻存在著!我給祂一個名稱就叫“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要如何溶入形上境界去證驗“夷”“希”“微”這種超感的存在?那只有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了(致虛極,守靜篤),既然是以“無為法”修道,就無有“欲得之心念”,也無有“疑惑之思辯”!這時你所證悟的“夷”“希”“微”也就無有差別相,這就是所謂“一”的境界啊!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當修道聖者在溶入無為國度“一”的境界時,將有這樣的證驗--
在祂的上面無有更明亮之上方,在祂的下面也無有更幽暗之下方(道體無上下之分,無空間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想要迎接祂卻找不到祂的前端,想要追隨祂卻找不到祂的尾端(道體無前後之分,無時間感);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
有時覺得繩繩繼繼的無有窮止無法形容祂的名狀,有時而又覺得遙遙冥冥似乎空無一物,無能察知祂的存在(道體沖虛飄邈,無有止境);
『是謂無狀之物,無物之狀,是謂惚恍。』
這就是《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老子說:『似無形卻有狀,似無物卻有象』,這裡正是心物渾沌、恍恍惚惚的無為菩薩之道境了!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修士能親身證驗這恆古至今之常道,就可以掌握了解萬物創生的過程與理則,再利用此創生的原理來駕馭應對有形器界的事事物物,這便是道術的妙用了。像這樣能夠明白物理宇宙與萬物生命創生之實相始末過程,我們也大概就知道大道的綱紀了吧!

菩薩瓔珞本業經
初發心菩薩,始入空位,以空理智心,研習一切古佛之法…

【讀經心得】
首段『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這三句哲理非常深奧;
佛學一部《楞嚴經》用了幾十萬言來談“耳根圓通”,老子一句:『聽之不聞名曰希』就說盡此中奧妙;
粹取六百部般若精華而成的佛家重要經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的“觀自在”豈不就是『視之不見名曰夷』這一回事?
整部《金剛經》所深入探討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無非就是老子所言:『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這種功夫哲學與證悟境界罷了!
佛家重要經典《唯摩詰所說不可思議經》據作者之研究顯然與老子此首經文有甚深之淵源。不管是從經典所取名稱《唯摩詰》(根據作者猜測此部佛經應是借用《道德經》本首經文:『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句作比興!),或從其內容作比較我們都不難發現此中與《道德經》經文有甚多不可忽視的巧合之處。老子道學哲理境界之高我常以一句話來作讚嘆:『只要能讀懂道德經,天下也就沒有任何哲學理論能讓你迷惑了!(包括最深澳的佛教經典)』
我們如果更精深的契入此章經意,老子所開導的這寥寥數語甚至可以圓滿詮釋佛學的重要課題-“能”“所”哲學慨念之不足!我們甚至可以沿此進路聯繫上宇宙生成與本體論的哲學缺口,並一舉攻下集一切人類知識所欲揭開的宇宙創生之終極奧秘!
佛家的“能”“所”哲學慨念,確實是破解“創生實像”的利器,只不過佛學本身以唯心論為其立教宗旨,故而對這“能”“所”哲學慨念就形成自綁手腳無法盡情發揮的缺憾,俗云:『解鈴還須繫鈴人!』能解佛學之縛恐怕還是得求諸老子之道學了。有關這個破解宇宙最高機密的哲學課題,作者在此且先賣個關子,我們留待以後再作深入的專題探討吧!
經文這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也是有大學問的!
現今宏觀天文物理學家,從時空(時間、空間)的擴展來探究宇宙創生的起源,我們可以利用一條橫向的【x】軸來標示宇宙演化的進路,天文物理學家就是以此逆時空方向推究而發現當今廣大無痕的宇宙,來自於大約150億年前的一個(奇點),此(奇點)歷經一次大爆炸,這裡便是這條【x】軸的“0標”(起點),科學家也承認在這“0標”之前是一個完全無法解釋不可思議的“存在”!
老子探究宇宙的生成選擇另一條進路,他是從物質的生化這條理路切入觀察的,這個由物理構造往內探究宇宙創生起源的進路,我們用另一條縱向的【y】軸來標示;這也就是近百年來科學家結合人類尖端觀測器材科技,而獲得突飛猛進的微觀物理科學,科學家對於物質基本構造的探究已經推進到量子的境界〈10-33次方公尺〉,在達到量子的境界,顯然科學家也遭遇到無法再突破的瓶頸,因為再尖端的科技器材都已無法勝任觀察如“量子”如此玄微的尺度!看來現代最頂尖的微觀物理科學家探究宇宙生成實像在此也是遇到了無法突破的瓶頸。
但是當我們將老子道學完全融會貫通,我們會發現老子之書其實就是極為尖端的宏觀天文宇宙物理科學暨微觀物理之宇宙創生科學巨著,一部《道德經》豈不就是一本精深的最尖端物理科學專著?!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將心靈學與物理學統合在一起了。由老子一脈相傳的道學其科學成就絕對可以比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實關尹喜在《文始真經》一書就有類似相對論的重要論說,《文始真經》第三卷關尹子曰:『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晝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嘗有南北。』“時”就是時間,“方”意指空間,“氣”與“形”就是講“有名”也就是物質之元炁。
〈愛因斯坦〉發現“時間”與“空間”與物質能量息息相關,時空是一種物理現象,這種科學新知老子之學生關尹喜比愛因斯坦早二千五百年便已發現,且翔實的紀錄在祂的著作中。當我們從科學的角度切入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我們將為中華傳統道家學問所蘊藏的科學真理所震撼!

【莊子解老】
《莊子‧庚桑楚》
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作者注釋)
出無本,入無竅;
(作者注:宇宙之創生本源是虛無的,造化出入之間也未見其孔竅;)
有實而無乎處;
(作者注:宇宙之創生本源雖然說是虛無的,但卻是實有的存在者,可是這個真實的存在者,卻找不到他的存身之所!)
有長而無乎本剽;
(作者注:萬物確實隨著造化自然籓筵,但是生死出入之間卻又未能追蹤他的本末!)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
(作者注:宇宙之創生與萬物之造化籓筵,雖然尋找不到它出入的竅門,但是,這創生的本體是確實不虛的存在著;)
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
(作者注:此句說明空間的形成;上下四方,空間無邊無際。老子曰:『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作者注:此句說明時間的形成;古今往來,時間無始無終。老子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關尹喜解老】
《關尹子‧一宇》
關尹子曰:『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晝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嘗有南北。
何謂非氣?氣之所自生者,如搖箑得風。彼未搖時,非風之氣;彼已搖時,即名為氣。何謂非形?形之所自生者,如鑽木得火。彼未鑽時,非火之形;彼已鑽時,即名為形。』
(作者按:關尹子以上所言之『氣』以現代物理科學語言名之就是『能量』;『形』就是『質量』。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相對論》發現『時間』與『空間』是由『能量』、『質量』所創造與制約的。)

【老子引用古籍考證】
《六韜逸文。龍韜》:凡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索之不得,不可以治勝敗,不能制死生,故明將不法也。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Viirya »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穴曰兌
止曰救. 是"靜"義?相對於前之動。
Viirya
文章: 3138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Viirya »

母指因.子指果?如是因.如是果?循環迭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物指四大或所有基本元素(包含人類已知或未知的)?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Viirya 寫: 週六 4月 08, 2023 10:57 pm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穴曰兌
止曰救. 是"靜"義?相對於前之動。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不勤)就是(不盡)的意思。終生不盡,即是老子講的(沒身不殆)。佛家講的(了脫生死。)
此即言,背塵合覺,修道者要做到收攝六根,入流亡所。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不救),就是六根不淨,背覺合塵,隨波逐流,終其一生無可救藥。

兌:道家言真氣,佛家言異熟種子。
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