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藏
利用獄,亨——智證之九十五
1
《易》噬嗑卦曰:利用獄。亨。
2
傳曰:黃龍南禪師昔住廬山歸宗寺,火一夕而燼,下獄,不食六十日。既釋放,庵於石門之南塔,嘗謂門弟子曰:“我在獄,證《法華經》菩薩遊戲三昧。經曰: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心不好樂。呵小乘也,以其不能成就眾生耳。”弟子請聞其說,黃龍曰:“凡獄吏之治有罪者,察見其情偽,必痛加捶楚,欺詐之實盡,則自釋。雖有酷刑,不能申也。罪至於死,亦所甘心者,智迄情枯故也。今禪學者,馳求之狂,欺詐之病,不以知見之慧鍛之,何由而釋?”故其平生止以三種語驗天下衲子。予少年聞老宿夜語及之,今二十年也。其說有補叢林,故錄焉。
3
黃龍慧南禪師住廬山歸宗寺時,一個晚上,大火把整個寺院燒個精光,師也因此下獄。在獄中,慧南禪師一連六十天不吃飯,釋放之後,對弟子說:“我在獄中,證得菩薩遊戲三昧。”弟子請聞其說,南禪師說:“我看那些獄吏審問犯人,如果知道你有所隱瞞,必動用一切酷刑,直到你完全招供 盡得其實情為止。如果你沒有絲毫隱瞞,所說全部為實情,即使死也心甘情願,則無論動用怎樣的酷刑,也不可能再多得半個字。
現在天下的學禪者,四處痴狂尋求,一味欺詐隱瞞,未得謂得,如果不以真實知見之慧 去鉗錘鍛鍊,又怎麼能使其釋然於懷,去其所障呢?”因此,黃龍慧南禪師 平生以三種語勘驗學人,只為盡得學人之實情,方好對症下藥,攻以藥石。
南禪師的三句勘驗語,即初見學人,就伸出一手,對他說:“我手何似佛手?”
然後又垂下一足,說:“我腳何似驢腳?”
未等學人擬議,又說:“人人都有個生緣,上座生緣在什麼處?”
覺范禪師說,他很小的時候,就聽一位老宿說起慧南禪師 鍛鍊勘驗學人 如同獄吏拷問犯人的事,現在已經二十多年過去了,覺得南禪師所說 有補於當下叢林之時弊,故將它記錄下來。
其實,豈止慧南、覺范禪師所處那個時代的 學禪者情偽可疑,今天之學禪人 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個個鑽頭覓縫,在古德語句中頭出頭沒,模仿得幾句口水話 珍藏在胸中,一味耍弄機鋒轉語,以為這就是禪了。卻不知 盡被古德語句所埋沒,正死於機鋒轉語之深坑窠臼。
遙想大慧宗杲禪師當年,對會下弟子約束甚嚴,凡模仿祖師一掌一喝者,罰銀一兩,凡模仿祖師一句語者,罰掃地一天。大慧師門下多貞實之士,與此等鉗錘不無關係。從另外一個角度 也可看出,大慧師也是實出於無奈也。到了明代,藕益大師曾說,現在的學人 喜歡參禪,喜歡耍機鋒轉語。同樣意思的一句話,如果是出自經論,則棄之如敝屣;若出自宗門之口,則寶之如珍藏。佛法真如是乎?為什麼會如此?大師說學禪易出名,學機鋒轉語 易偽裝藏拙,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這些話,可謂洞見野狐偽禪之心肺!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經文解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章經文,是在解說道的本體、德相與作用,顯示自然大道之妙義。全章可分為五段。
2.1第一段描述 “道” 的本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物」是表「一個東西」,因其不可名狀、不可思議,故假名為「物」,指非物質的存在狀況,即「道」(或自性、真如)。此物中既含有“五太”( 太虛、太易、太初、太素、太始) 混合物質,也蘊含有無極太極的極至之理。是“心物一元”的混合體。
此物若言無。卻又無而不無,真空妙有。若言有。又未嘗見其有。空空洞洞、渾渾沌沌、未有相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可以神會、不可以言傳、不可思議、說似一物皆不中。
道者,即鴻蒙未判之前,天地未兆,人物無形,渾渾沌沌,渾然一氣。無涯無際,無量無邊,似有一物,由渾沌而成。未有天地,先有此物,它早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存在。萬物由之以成。
『寂兮寥兮』
描述此物的渾沌狀態,形容道的境界與現象。清虛寂靜,沒有形象聲色可尋,看不見、摸不著。靜而無聲,聽之不聞,謂之“寂”。廣闊無邊、大而無外、空而無象,視之不見,不見其始,不知其終,謂之“寥”。
『獨立而不改』
此物超然於萬物之上。從無始以來 到無終以還,此物獨立存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始終如一,永不改變。
2.2 第二段是描述道的德能 與作用:
『周行而不殆。』
“道” 無形、無相、無聲、無色,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道之運行,周流三界,充滿群生,無所不在,無所不至,永不止息。
『可以為天下母。』
宇宙森羅萬象,皆從此物“無中生有”中出生,由此物而立,它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母”。(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2.3 第三段是解說 “道”之本體 的無名之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本無名,它是宇宙萬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言與道斷,心行處滅,無法以世間語言文字來形容,不得已勉強將它命名為“道”,並用它來統括萬法的究竟歸處。
又因它高而無上,大而無外,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廣大無窮,故雖稱為「道」,亦不足以道盡其奧妙,故多加個「大」字來形容道絕無邊表之大。
大曰逝
「逝」是永遠的向內外,四面八方,延伸發展,無限擴張。等於說宇宙 是無限的向外擴張膨脹。大到無量無邊,無有涯際,故雲大曰逝,形容道周行無所不至,難以言喻之大,此即形容道無所不在。
逝曰遠
遠乃窮極,道之體所周流不息,而無所不至。大道之流逝,流之無窮,氣布十方,充滿宇空,無所不通,九天之上不為高,六極之下不為低,無邊無際,無往而弗屆,周行無所不窮其極。大道四通八達,放之四海而皆準,沒有不及的地方。故又強名曰“遠”
遠曰返
正因為“道”太大太遠了,它遍佈一切處,無所不在,通於古今,貫於萬物,若求大求遠去追求它,反而難以得到。其實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就在每個人的心靈裡,須臾不離。若能反求諸己,回頭自省,觀心自醒,即可見“道”。
大道本無時空,最遠的也是最近的,最後的也是最前的,只要神志清醒,常覺常悟,好好張眼一看,天邊就在眼前。若以遠求之,遠而無窮,沒有盡頭,其遠之實亦不可得。說它流動遠去,卻又最終復返本根,歸宗認祖。道為天地萬物之所依,須臾不可離,故“遠”之名也不能盡其意,則又強名之為“返”。返者,返本歸根,歸根復本。
2.4第四段是描述大道的作用: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此大字,乃是表 絕無邊表之大,大而無外,無所不在。王是代表人。
道大者,包羅天地,無所不容。天大者,無所不覆。地大者,無所不載。王大者,無所不制也。
所以說道、天、地與人之本性 這四樣東西都是廣大無邊的。而人之本性是宇宙之道體,所以人在宇宙中也是最廣大無邊的其中之一。靈性之人 (道,穀神) 可德配天地,故謂「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之外惟天為大。天之外惟地為大。地之上惟人為大。故東南西北之中,有四大焉,人處其一。人為萬物首出之元,以管理河山,統轄人物,可與天地並稱為大。
道為宇宙之源,天地萬物之根,故天下唯道最大,唯道最尊。
“天大”,天高而遠,無所不蓋,施風化雨,養育群生,故可稱其為“大”。
所謂“地大”者,地廣博厚,順天之道,承載萬物,山川河流,動植飛潛,萬物眾生,皆得地之撫養,故可稱地為“大”。所謂
“人亦大”,人者指治世之聖人。天地人三才,人立其中,人為萬物之靈,故為“大”。
2.5第五段是解說如何修道、行道、返道的步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是傚法、學習。這四句話所闡述的真義,是修煉的四大復返先天的過程和階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歸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闢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 後天復返先天自然大道的 修證法則。此段老子總結做人做事的法則: 如何修道、如何行道、如何證道。
『人法地』
人當法地,安靜和柔,勞而不怨,有功不宣。無物不載,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地之德博厚,安靜以載物以養物。人必須學習大地的寬容、無私、平等,無我,長養萬物而不分別。
《易經》“坤”卦 形容大地的偉大為“直、方、大”。大地永遠順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大方廣”。地道之德,安靜而柔和,廣博而寬厚,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負載萬物,養育群生,勞而不怨。有功而不恃,慈養萬物而不圖報。
『人與其他物種依循地球的法則』。地球以『順地者生,逆地者亡』的簡單邏輯 深深規律著地球上 所有物種的生死、演變和行為。
『地法天』
天道浩瀚無際,湛泊不動,施於天下而不求報,生長萬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輕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虛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時順序。地法天德,玄黃相抱,陰陽交泰。所以能成就萬物之形,實萬物之質,都是地道順乎天道的變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地球依循天際宇宙的法則』。天地不仁,『順天者生,逆天者亡』的簡單邏輯深深規律著地球的生滅和外貌。
『天法道』
道者無形、無名、無聲、無臭,至虛、至靈、至妙、至善、至能,兼備萬德,天、地、人、物皆由道之所生,亦由道之所以,故人而能修此道,則能與道合而為一體,亙古常存。道是宇宙萬法運行、互動的規律、法則。表示,清虛的天,在無為中,要傚法道,能生妙法。
《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所謂「觀天之道」,就是要認識自然規律,「執天之行」就是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 就在於此。只有懂得自然規律,掌握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規律,從而不違背 自然規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 人與自然的和諧。
『道法自然』
「自」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 就是絕對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
道是「法爾如是」,它是說明 諸法本身 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純任自然,本來如此。
此地特別要注意的是 老子所謂 “自然”,不是印度的「自然外道」。
外道所謂的「自然」,完全從物理觀點而說。
老子是得道聖人,是明心見性的十住位菩薩。因此老子此處所謂自然,不是狹義的自然界、宇宙森羅萬象,
而是指 “自性”之”德相作用”,即自性的 “智慧德能”。
”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自然者,純任無為也,不假思維,不假造作。
道法自然,意為純任自然,道之本性 是自然而然 (法爾如是),以「無為」為法則。
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所以,「道法自然」說就是主張天、地、人三者之間 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則的天人和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類應該傚法天地萬物,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 和體悟發現蘊含其中的「自然」之道,並將其作為 指導人類行為的根本原則。
法爾如是
經文解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章經文,是在解說道的本體、德相與作用,顯示自然大道之妙義。全章可分為五段。
2.1第一段描述 “道” 的本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物」是表「一個東西」,因其不可名狀、不可思議,故假名為「物」,指非物質的存在狀況,即「道」(或自性、真如)。此物中既含有“五太”( 太虛、太易、太初、太素、太始) 混合物質,也蘊含有無極太極的極至之理。是“心物一元”的混合體。
此物若言無。卻又無而不無,真空妙有。若言有。又未嘗見其有。空空洞洞、渾渾沌沌、未有相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可以神會、不可以言傳、不可思議、說似一物皆不中。
道者,即鴻蒙未判之前,天地未兆,人物無形,渾渾沌沌,渾然一氣。無涯無際,無量無邊,似有一物,由渾沌而成。未有天地,先有此物,它早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存在。萬物由之以成。
『寂兮寥兮』
描述此物的渾沌狀態,形容道的境界與現象。清虛寂靜,沒有形象聲色可尋,看不見、摸不著。靜而無聲,聽之不聞,謂之“寂”。廣闊無邊、大而無外、空而無象,視之不見,不見其始,不知其終,謂之“寥”。
『獨立而不改』
此物超然於萬物之上。從無始以來 到無終以還,此物獨立存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始終如一,永不改變。
2.2 第二段是描述道的德能 與作用:
『周行而不殆。』
“道” 無形、無相、無聲、無色,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道之運行,周流三界,充滿群生,無所不在,無所不至,永不止息。
『可以為天下母。』
宇宙森羅萬象,皆從此物“無中生有”中出生,由此物而立,它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母”。(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2.3 第三段是解說 “道”之本體 的無名之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本無名,它是宇宙萬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言與道斷,心行處滅,無法以世間語言文字來形容,不得已勉強將它命名為“道”,並用它來統括萬法的究竟歸處。
又因它高而無上,大而無外,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廣大無窮,故雖稱為「道」,亦不足以道盡其奧妙,故多加個「大」字來形容道絕無邊表之大。
大曰逝
「逝」是永遠的向內外,四面八方,延伸發展,無限擴張。等於說宇宙 是無限的向外擴張膨脹。大到無量無邊,無有涯際,故雲大曰逝,形容道周行無所不至,難以言喻之大,此即形容道無所不在。
逝曰遠
遠乃窮極,道之體所周流不息,而無所不至。大道之流逝,流之無窮,氣布十方,充滿宇空,無所不通,九天之上不為高,六極之下不為低,無邊無際,無往而弗屆,周行無所不窮其極。大道四通八達,放之四海而皆準,沒有不及的地方。故又強名曰“遠”
遠曰返
正因為“道”太大太遠了,它遍佈一切處,無所不在,通於古今,貫於萬物,若求大求遠去追求它,反而難以得到。其實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就在每個人的心靈裡,須臾不離。若能反求諸己,回頭自省,觀心自醒,即可見“道”。
大道本無時空,最遠的也是最近的,最後的也是最前的,只要神志清醒,常覺常悟,好好張眼一看,天邊就在眼前。若以遠求之,遠而無窮,沒有盡頭,其遠之實亦不可得。說它流動遠去,卻又最終復返本根,歸宗認祖。道為天地萬物之所依,須臾不可離,故“遠”之名也不能盡其意,則又強名之為“返”。返者,返本歸根,歸根復本。
2.4第四段是描述大道的作用: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此大字,乃是表 絕無邊表之大,大而無外,無所不在。王是代表人。
道大者,包羅天地,無所不容。天大者,無所不覆。地大者,無所不載。王大者,無所不制也。
所以說道、天、地與人之本性 這四樣東西都是廣大無邊的。而人之本性是宇宙之道體,所以人在宇宙中也是最廣大無邊的其中之一。靈性之人 (道,穀神) 可德配天地,故謂「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之外惟天為大。天之外惟地為大。地之上惟人為大。故東南西北之中,有四大焉,人處其一。人為萬物首出之元,以管理河山,統轄人物,可與天地並稱為大。
道為宇宙之源,天地萬物之根,故天下唯道最大,唯道最尊。
“天大”,天高而遠,無所不蓋,施風化雨,養育群生,故可稱其為“大”。
所謂“地大”者,地廣博厚,順天之道,承載萬物,山川河流,動植飛潛,萬物眾生,皆得地之撫養,故可稱地為“大”。所謂
“人亦大”,人者指治世之聖人。天地人三才,人立其中,人為萬物之靈,故為“大”。
2.5第五段是解說如何修道、行道、返道的步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是傚法、學習。這四句話所闡述的真義,是修煉的四大復返先天的過程和階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歸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闢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 後天復返先天自然大道的 修證法則。此段老子總結做人做事的法則: 如何修道、如何行道、如何證道。
『人法地』
人當法地,安靜和柔,勞而不怨,有功不宣。無物不載,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地之德博厚,安靜以載物以養物。人必須學習大地的寬容、無私、平等,無我,長養萬物而不分別。
《易經》“坤”卦 形容大地的偉大為“直、方、大”。大地永遠順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大方廣”。地道之德,安靜而柔和,廣博而寬厚,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負載萬物,養育群生,勞而不怨。有功而不恃,慈養萬物而不圖報。
『人與其他物種依循地球的法則』。地球以『順地者生,逆地者亡』的簡單邏輯 深深規律著地球上 所有物種的生死、演變和行為。
『地法天』
天道浩瀚無際,湛泊不動,施於天下而不求報,生長萬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輕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虛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時順序。地法天德,玄黃相抱,陰陽交泰。所以能成就萬物之形,實萬物之質,都是地道順乎天道的變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地球依循天際宇宙的法則』。天地不仁,『順天者生,逆天者亡』的簡單邏輯深深規律著地球的生滅和外貌。
『天法道』
道者無形、無名、無聲、無臭,至虛、至靈、至妙、至善、至能,兼備萬德,天、地、人、物皆由道之所生,亦由道之所以,故人而能修此道,則能與道合而為一體,亙古常存。道是宇宙萬法運行、互動的規律、法則。表示,清虛的天,在無為中,要傚法道,能生妙法。
《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所謂「觀天之道」,就是要認識自然規律,「執天之行」就是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 就在於此。只有懂得自然規律,掌握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規律,從而不違背 自然規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 人與自然的和諧。
『道法自然』
「自」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 就是絕對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
道是「法爾如是」,它是說明 諸法本身 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純任自然,本來如此。
此地特別要注意的是 老子所謂 “自然”,不是印度的「自然外道」。
外道所謂的「自然」,完全從物理觀點而說。
老子是得道聖人,是明心見性的十住位菩薩。因此老子此處所謂自然,不是狹義的自然界、宇宙森羅萬象,
而是指 “自性”之”德相作用”,即自性的 “智慧德能”。
”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自然者,純任無為也,不假思維,不假造作。
道法自然,意為純任自然,道之本性 是自然而然 (法爾如是),以「無為」為法則。
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所以,「道法自然」說就是主張天、地、人三者之間 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則的天人和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類應該傚法天地萬物,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 和體悟發現蘊含其中的「自然」之道,並將其作為 指導人類行為的根本原則。
法爾如是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2.5 親切勘破
佛祖教人於生死中,頓證無生法忍,且每怪其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古人崇尚實證無生法者,就是要在生死法中,親自真切地勘破而已。
余昔遊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 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策,繞石周行數十匝,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自是遇物皆不驚。余因是知道,人遊生死險道,歷境驗心,必如是而後已。
策馬繞石,令其熟視,直至不疑不驚而後已。佛祖只是能夠看清楚 世間相是幻,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 世人所驚怖的,無非就是生死禍患。佛祖就是要讓人在生死禍患中 實證無生法忍,並且又明言: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妄見生滅。
寂滅場 是證得無生法忍的境界—妄窮真露,寂滅現前。
寂者,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也。
滅者,是從無始來,本自無生之滅也。
虛心絕待,妙體孤圓,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寂滅場地,為真心之全體。
2.5 親切勘破
佛祖教人於生死中,頓證無生法忍,且每怪其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古人崇尚實證無生法者,就是要在生死法中,親自真切地勘破而已。
余昔遊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 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策,繞石周行數十匝,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自是遇物皆不驚。余因是知道,人遊生死險道,歷境驗心,必如是而後已。
策馬繞石,令其熟視,直至不疑不驚而後已。佛祖只是能夠看清楚 世間相是幻,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 世人所驚怖的,無非就是生死禍患。佛祖就是要讓人在生死禍患中 實證無生法忍,並且又明言: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妄見生滅。
寂滅場 是證得無生法忍的境界—妄窮真露,寂滅現前。
寂者,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也。
滅者,是從無始來,本自無生之滅也。
虛心絕待,妙體孤圓,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寂滅場地,為真心之全體。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2.9 如何持咒
佛說修行之路,方便多門,歸源無二。即參禪提話頭,與唸佛、持明(咒),皆無二法。借助話頭、佛號或咒語來磨煉習氣,破除妄想。返本還源。此事如用瓦子敲門,只是要門開,不必計手中瓦子何如也。
憨山大師這一開示,闡明瞭參禪、唸佛和持咒 而明心見性的共同規律。 這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萬念歸一。即參禪的只有話頭、唸佛的只有佛號、持咒的只有咒語,而別無它念的境界,通常稱為粗念歇息,亦稱功夫成片。
第二階段,一歸於無。進入一念不生,寂而照、照而寂的境界,細念歇息,功夫落堂。
第三階段,微細念歇,而明心見性。
第三階段的修法是:在一念未生前,深深覷看:如何是本來面目?「一念未生前,試看底模樣。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
如此拚命做去,一旦微細念歇,本來面目徹現 而明心見性。
2.9 如何持咒
佛說修行之路,方便多門,歸源無二。即參禪提話頭,與唸佛、持明(咒),皆無二法。借助話頭、佛號或咒語來磨煉習氣,破除妄想。返本還源。此事如用瓦子敲門,只是要門開,不必計手中瓦子何如也。
憨山大師這一開示,闡明瞭參禪、唸佛和持咒 而明心見性的共同規律。 這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萬念歸一。即參禪的只有話頭、唸佛的只有佛號、持咒的只有咒語,而別無它念的境界,通常稱為粗念歇息,亦稱功夫成片。
第二階段,一歸於無。進入一念不生,寂而照、照而寂的境界,細念歇息,功夫落堂。
第三階段,微細念歇,而明心見性。
第三階段的修法是:在一念未生前,深深覷看:如何是本來面目?「一念未生前,試看底模樣。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
如此拚命做去,一旦微細念歇,本來面目徹現 而明心見性。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2.11 參禪切要
禪宗一門,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楞伽經》四卷印心。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如來言教)印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
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認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及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直開示,多從疑處敲擊,令人回頭轉腦便休。即有不會者,雖下鉗鎚,也只任他時節因緣。至黃檗,始教人看話頭。直至大慧禪師,方才極力主張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要人切切提斯。
〔南嶽、青原〕六祖惠能下出南嶽(懷讓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二大法統。 南嶽之法流有臨濟宗,青原之法流有曹洞宗。
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唸唸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奈何。故將一則無義味語,與你咬定,先將內外心境 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提此話頭(以此一念敵萬念),如斬亂絲,一刀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
此正是達摩祖師「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
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
如示眾云:「參禪唯要虛卻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如欠人萬貫錢相似。晝三夜三,茶裡飯裡,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鬧時,舉個話頭,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管向個裡看來看去,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便見倒斷也。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驀然心花發明,照十方剎,一悟便徹底去也。」
此一上,是大慧老人 尋常慣用的鉗鎚。其意只是要你將話頭 堵截意根下妄想流住不行,就在不行處 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上尋思,當疑情討分曉也。如云:「心花發明。」豈從他得那?
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參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覓。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後人眼睛。
要你參究自己,而不是向他玄妙言句上取覓。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卻不知道向根底參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思量、卜度),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自己悟了,於是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證得了,正不知全是墮在妄想知見網中。
今世少年,蒲團未穩,就自稱悟道,便呈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想出幾句沒下落的胡言亂語,稱作頌古,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
若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則主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個蒲團,趙州四十年不雜用心,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
今之少年,蒲團還沒有坐穩,就稱自己悟道,便逞口舌,弄精魂(識神),當作機鋒迅捷,想著幾句沒下落的胡言亂語,就稱作頌古。 這都是你自己妄想中得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未得謂得,可不懼哉〕未得謂得,這是大妄語。 於聖道中,未得言得,未證言證,以誑愚人,以取利養,皆名「大妄語」,其罪甚重,死後當入大地獄。
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卻。只如看唸佛的公案,但審實唸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出來,如此喚作悟道,則悟心者如麻如粟矣。苦哉!苦哉!
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塊,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裡人(本性),不是在門外做活計。 」由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
只如夾山參船子,問云:「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吋,子何不道?」
就如夾山(善會禪師)參船子(德誠禪師),船子問道:「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吋,你怎麼說? 」山擬開口,師便一橈大落水中。師又打,山大悟,乃點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青波意自殊。」夾山欲要開口,船子便一槳打落水中。 夾山才爬上船,船子又道:「說! 說! 」夾山欲要開口,船子又打。 夾山大悟,乃點頭三下,說道:「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
要你將話頭 堵截意根下 妄想流住不行
2.11 參禪切要
禪宗一門,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楞伽經》四卷印心。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如來言教)印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
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認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及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直開示,多從疑處敲擊,令人回頭轉腦便休。即有不會者,雖下鉗鎚,也只任他時節因緣。至黃檗,始教人看話頭。直至大慧禪師,方才極力主張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要人切切提斯。
〔南嶽、青原〕六祖惠能下出南嶽(懷讓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二大法統。 南嶽之法流有臨濟宗,青原之法流有曹洞宗。
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唸唸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奈何。故將一則無義味語,與你咬定,先將內外心境 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提此話頭(以此一念敵萬念),如斬亂絲,一刀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
此正是達摩祖師「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
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
如示眾云:「參禪唯要虛卻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如欠人萬貫錢相似。晝三夜三,茶裡飯裡,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鬧時,舉個話頭,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管向個裡看來看去,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便見倒斷也。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驀然心花發明,照十方剎,一悟便徹底去也。」
此一上,是大慧老人 尋常慣用的鉗鎚。其意只是要你將話頭 堵截意根下妄想流住不行,就在不行處 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上尋思,當疑情討分曉也。如云:「心花發明。」豈從他得那?
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參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覓。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後人眼睛。
要你參究自己,而不是向他玄妙言句上取覓。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卻不知道向根底參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思量、卜度),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自己悟了,於是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證得了,正不知全是墮在妄想知見網中。
今世少年,蒲團未穩,就自稱悟道,便呈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想出幾句沒下落的胡言亂語,稱作頌古,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
若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則主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個蒲團,趙州四十年不雜用心,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
今之少年,蒲團還沒有坐穩,就稱自己悟道,便逞口舌,弄精魂(識神),當作機鋒迅捷,想著幾句沒下落的胡言亂語,就稱作頌古。 這都是你自己妄想中得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未得謂得,可不懼哉〕未得謂得,這是大妄語。 於聖道中,未得言得,未證言證,以誑愚人,以取利養,皆名「大妄語」,其罪甚重,死後當入大地獄。
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卻。只如看唸佛的公案,但審實唸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出來,如此喚作悟道,則悟心者如麻如粟矣。苦哉!苦哉!
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塊,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裡人(本性),不是在門外做活計。 」由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
只如夾山參船子,問云:「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吋,子何不道?」
就如夾山(善會禪師)參船子(德誠禪師),船子問道:「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吋,你怎麼說? 」山擬開口,師便一橈大落水中。師又打,山大悟,乃點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青波意自殊。」夾山欲要開口,船子便一槳打落水中。 夾山才爬上船,船子又道:「說! 說! 」夾山欲要開口,船子又打。 夾山大悟,乃點頭三下,說道:「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
要你將話頭 堵截意根下 妄想流住不行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霍金斯 童年開悟的體驗
十二歲時 (1939 ),我在一個威斯康辛州鄉下當報童,有十七英里的腳踏車送報路線。在一個黑暗的冬天晚上,我被零下20度的暴風雪擋在半路上,我的腳踏車跌落在冰雪上。強烈的風 撕裂了筐子裡的報紙,吹散在冰天雪地裡。
挫折與筋疲力 盡使我流淚滿面。我的衣服也都被凍僵了。為了擺脫刺骨寒風,我敲破了一個高大雪堆的冰冷外殼,挖出一個冰雪洞,然後爬進去。 很快的,顫抖停止了,轉而感到一陣甜蜜的溫暖。然後是一陣 超越任何描述的和平狀態。
伴隨著彌漫的光輝 及無限的愛存在,無始無終,與我的本性毫無差別。在我沉默覺知的當下,與無所不在的光明狀態融合在一起時,我的肉體 和周圍環境消失了; 心智活動完全寂靜,所有的思維都停止了。所存的是一種無時間性 及不能描述的無限的存在顯現
經過看起來像是億萬年,我警覺到有人搖晃我的膝蓋- 我看到我父親焦慮的臉孔。 我極不願意 回到身體及其所帶來的一。 但由於父親的愛和焦慮,聖靈回歸並重新啟動了我的肉體。 以一種超然的方式來看,我同情父親 對我的死亡的恐懼: 但與此同時,我感覺到“死亡”似乎是一種荒謬的概念。
[信堅頌曰: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噴鼻香。]
我從沒跟別人提起這個經驗,因為沒有什麼文字結構可描述它,唯證乃知。
經過這體驗之後,一般接受的世上的實相 開始看起來只是暫時性的,傳統的宗教信仰 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我成一個不可知論者。跟照耀著所有存在的神祇光輝相比,普通宗教的神的光耀 是相當不明朗的,
因此我失掉了宗教,而獲得到了靈知。
霍金斯 童年開悟的體驗
十二歲時 (1939 ),我在一個威斯康辛州鄉下當報童,有十七英里的腳踏車送報路線。在一個黑暗的冬天晚上,我被零下20度的暴風雪擋在半路上,我的腳踏車跌落在冰雪上。強烈的風 撕裂了筐子裡的報紙,吹散在冰天雪地裡。
挫折與筋疲力 盡使我流淚滿面。我的衣服也都被凍僵了。為了擺脫刺骨寒風,我敲破了一個高大雪堆的冰冷外殼,挖出一個冰雪洞,然後爬進去。 很快的,顫抖停止了,轉而感到一陣甜蜜的溫暖。然後是一陣 超越任何描述的和平狀態。
伴隨著彌漫的光輝 及無限的愛存在,無始無終,與我的本性毫無差別。在我沉默覺知的當下,與無所不在的光明狀態融合在一起時,我的肉體 和周圍環境消失了; 心智活動完全寂靜,所有的思維都停止了。所存的是一種無時間性 及不能描述的無限的存在顯現
經過看起來像是億萬年,我警覺到有人搖晃我的膝蓋- 我看到我父親焦慮的臉孔。 我極不願意 回到身體及其所帶來的一。 但由於父親的愛和焦慮,聖靈回歸並重新啟動了我的肉體。 以一種超然的方式來看,我同情父親 對我的死亡的恐懼: 但與此同時,我感覺到“死亡”似乎是一種荒謬的概念。
[信堅頌曰: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噴鼻香。]
我從沒跟別人提起這個經驗,因為沒有什麼文字結構可描述它,唯證乃知。
經過這體驗之後,一般接受的世上的實相 開始看起來只是暫時性的,傳統的宗教信仰 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我成一個不可知論者。跟照耀著所有存在的神祇光輝相比,普通宗教的神的光耀 是相當不明朗的,
因此我失掉了宗教,而獲得到了靈知。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月藏
道長:慇勤抱得旃檀樹——智證之九十六 此博文)轉載
1
香嚴閒禪師偈曰:有一語,全規矩。擬思量,帶伴侶。踏不著,省來處。一生參學事無成,慇勤抱得旃檀樹。
2
傳曰:棗柏論曰:“烏洛迦旃檀香者,烏洛迦,蛇名;旃檀者,香樹也。明此蛇最毒,常患熱毒,以身繞此香樹,其毒氣便息。表若有眾生聞說心境俱空,本無體相,無有處所,無一法可得之香,信而悟入,一切煩惱毒氣 自然清淨。”
予以是知 慇勤抱得旃檀樹之語,非苟然發也。
3
這是香嚴智閒禪師的一首偈子。
“有一語,全規矩”,
不假外求也;前後際斷,本來具足也。如柏樹子、干屎橛、麻三斤、雲門凳子、馬祖拂子、大慧竹篦子,所有宗門規矩、佛法義理都在其中。學人於一法上明得,則於一切法上明得。
“擬思量,帶伴侶”,
你若起心動念,思維分析,欲辨白何為心何為物,何為體何為用,則伴侶生矣,即與此法 不相干也。
“踏不著,省來處”,
思維擬議,總不相關,即踏不著。古人云:“夜行莫踏白,不是水便是石。”踏不著也。
來處,即緣起也。法是心緣起,即法是空;相是體緣起,即相無相。徹悟此意,在省而不在思慮也。
省者,如冰之化為水,如石之徹底解理。
“一生參學事無成,慇勤抱得旃檀樹”者,
學習佛法之妙用也。一生參學事無成者,不取阿羅漢果位,不入寂滅涅槃,證而不取,一切無所得也。
世尊曰:“因無所得故,燃燈佛為我授記。”
慇勤抱得旃檀樹者,事事上明,法法上空,不於任何一物上 粘著取捨,無明蕩盡,即無痴愛 苦惱等病生。
李長者說,印度有一種香,名烏洛迦旃檀香。烏洛迦,是一種毒蛇。據說此蛇劇毒,當其毒重時,自身都不能承受,全身發熱,為解除此毒熱,它會把自己盤繞在一種旃檀樹上,然後慢慢地毒熱消散。這種旃檀香樹,是最名貴,熏持力量最大的一種,故稱為烏洛迦旃檀香。烏洛迦者,無明眾生也;毒熱發作,即眾生之貪慾、嗔怒諸毒發作 所生之煩惱也。盤繞此旃檀,毒熱即消者,佛法如旃檀香、清涼散也,能治眾生之熱毒煩惱也。
學道人得此清涼旃檀香,一生護持,種種煩惱苦自然消散也,故雲“慇勤抱得旃檀樹。”
佛法中又有澄水珠之喻,無論什麼地方 無論有多渾濁的水,只要以此珠投之,即刻變為澄淨。此與旃檀樹同喻也。
a十年 發表於 2012-5-15 09:51
如石之徹底解理。
請道長解釋這句話。什麼是如石之徹底解理。
b
解理,是個物理學名詞。看似堅不可摧的一塊大石頭,風吹日曬雨淋,久而久之,從頂到底 徹底裂開。學人學習佛法,破除無明障礙與此類似。
道長:慇勤抱得旃檀樹——智證之九十六 此博文)轉載
1
香嚴閒禪師偈曰:有一語,全規矩。擬思量,帶伴侶。踏不著,省來處。一生參學事無成,慇勤抱得旃檀樹。
2
傳曰:棗柏論曰:“烏洛迦旃檀香者,烏洛迦,蛇名;旃檀者,香樹也。明此蛇最毒,常患熱毒,以身繞此香樹,其毒氣便息。表若有眾生聞說心境俱空,本無體相,無有處所,無一法可得之香,信而悟入,一切煩惱毒氣 自然清淨。”
予以是知 慇勤抱得旃檀樹之語,非苟然發也。
3
這是香嚴智閒禪師的一首偈子。
“有一語,全規矩”,
不假外求也;前後際斷,本來具足也。如柏樹子、干屎橛、麻三斤、雲門凳子、馬祖拂子、大慧竹篦子,所有宗門規矩、佛法義理都在其中。學人於一法上明得,則於一切法上明得。
“擬思量,帶伴侶”,
你若起心動念,思維分析,欲辨白何為心何為物,何為體何為用,則伴侶生矣,即與此法 不相干也。
“踏不著,省來處”,
思維擬議,總不相關,即踏不著。古人云:“夜行莫踏白,不是水便是石。”踏不著也。
來處,即緣起也。法是心緣起,即法是空;相是體緣起,即相無相。徹悟此意,在省而不在思慮也。
省者,如冰之化為水,如石之徹底解理。
“一生參學事無成,慇勤抱得旃檀樹”者,
學習佛法之妙用也。一生參學事無成者,不取阿羅漢果位,不入寂滅涅槃,證而不取,一切無所得也。
世尊曰:“因無所得故,燃燈佛為我授記。”
慇勤抱得旃檀樹者,事事上明,法法上空,不於任何一物上 粘著取捨,無明蕩盡,即無痴愛 苦惱等病生。
李長者說,印度有一種香,名烏洛迦旃檀香。烏洛迦,是一種毒蛇。據說此蛇劇毒,當其毒重時,自身都不能承受,全身發熱,為解除此毒熱,它會把自己盤繞在一種旃檀樹上,然後慢慢地毒熱消散。這種旃檀香樹,是最名貴,熏持力量最大的一種,故稱為烏洛迦旃檀香。烏洛迦者,無明眾生也;毒熱發作,即眾生之貪慾、嗔怒諸毒發作 所生之煩惱也。盤繞此旃檀,毒熱即消者,佛法如旃檀香、清涼散也,能治眾生之熱毒煩惱也。
學道人得此清涼旃檀香,一生護持,種種煩惱苦自然消散也,故雲“慇勤抱得旃檀樹。”
佛法中又有澄水珠之喻,無論什麼地方 無論有多渾濁的水,只要以此珠投之,即刻變為澄淨。此與旃檀樹同喻也。
a十年 發表於 2012-5-15 09:51
如石之徹底解理。
請道長解釋這句話。什麼是如石之徹底解理。
b
解理,是個物理學名詞。看似堅不可摧的一塊大石頭,風吹日曬雨淋,久而久之,從頂到底 徹底裂開。學人學習佛法,破除無明障礙與此類似。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慧開
這一首詩偈,是無門慧開禪師寫的,如何做人處世、安身立命。
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季節。繽紛百花、皎潔明月、舒暢涼風、皚皚白雪,是大自然的景緻。
牽掛人們心頭的「閒事」,則無非是「庸人自擾」的無明煩惱,擾亂清明自性的世俗瑣事。
如果心中去除了執著煩惱與掛礙,恢復了自我本心的清明,悠然閒適,便能與大自然相契,自然而然能領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純淨澄明,契入於「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蒼蒼翠竹即是法身」的淨妙禪喜中。
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先生的詩句:「萬物靜觀皆自得」,也就是這樣的一種禪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春天的百花開了,秋天的月亮特別皎潔,夏天吹拂著徐徐涼風,冬天飄著皚皚白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就像我們生老病死的過程。
在現實生活裡,經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假如我們能將生老 病死的無常、榮辱得失的好壞,都不掛在心上,那就是人間最好的時節了。
人並不是擁有良田千頃、廣廈萬間 就能快樂滿足的,真正的快樂是:心裡有智慧,沒有掛礙!
一個人即使錢財再多,名位再高,若有人我的掛礙,有人我的是非,有名聞利養的百般計較,家事、國事、心事太多,心理壓力就太重。
錢財越多,名位越高,越放不下,又有什麼意義?
一個學生功課壓力太大,他會受不了;一個公務員的事務太忙,也會壓得喘不過氣來。
我們要學習 舉重若輕的心胸,減少心上的壓力,才能輕鬆自在,真實體會到 人生的意義!
所以「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只要我們心境好,看人一切都好,不但父母愛我,子女孝順我,朋友對我好。你感到人好,你自然就會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做起事來 就會得心應手;你感到境好,走在路上,躺在椅上,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真是「心中無事一床寬,眼內有沙三界窄」。一個人光是要求世間好、環境好、朋友好,是沒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從心態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話好,無一不好,那便是人間好時節了!
無門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梁,西元1183~1260年,世壽七十八歲。慧開禪師因為苦參「無」字話頭而開悟,因此特別著重「無」字法門,他將歷代禪宗重要的公案 斟選彙編,選擇其中的四十八則,纂整合為「無門關」一書,並自作序文道:「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
深得六祖慧能大師「無念、無相、無性」的思想要旨。
在四十八則膾炙人口的有名公案之中,第十九則便是這首詩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無門慧開
這一首詩偈,是無門慧開禪師寫的,如何做人處世、安身立命。
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季節。繽紛百花、皎潔明月、舒暢涼風、皚皚白雪,是大自然的景緻。
牽掛人們心頭的「閒事」,則無非是「庸人自擾」的無明煩惱,擾亂清明自性的世俗瑣事。
如果心中去除了執著煩惱與掛礙,恢復了自我本心的清明,悠然閒適,便能與大自然相契,自然而然能領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純淨澄明,契入於「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蒼蒼翠竹即是法身」的淨妙禪喜中。
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先生的詩句:「萬物靜觀皆自得」,也就是這樣的一種禪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春天的百花開了,秋天的月亮特別皎潔,夏天吹拂著徐徐涼風,冬天飄著皚皚白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就像我們生老病死的過程。
在現實生活裡,經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假如我們能將生老 病死的無常、榮辱得失的好壞,都不掛在心上,那就是人間最好的時節了。
人並不是擁有良田千頃、廣廈萬間 就能快樂滿足的,真正的快樂是:心裡有智慧,沒有掛礙!
一個人即使錢財再多,名位再高,若有人我的掛礙,有人我的是非,有名聞利養的百般計較,家事、國事、心事太多,心理壓力就太重。
錢財越多,名位越高,越放不下,又有什麼意義?
一個學生功課壓力太大,他會受不了;一個公務員的事務太忙,也會壓得喘不過氣來。
我們要學習 舉重若輕的心胸,減少心上的壓力,才能輕鬆自在,真實體會到 人生的意義!
所以「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只要我們心境好,看人一切都好,不但父母愛我,子女孝順我,朋友對我好。你感到人好,你自然就會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做起事來 就會得心應手;你感到境好,走在路上,躺在椅上,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真是「心中無事一床寬,眼內有沙三界窄」。一個人光是要求世間好、環境好、朋友好,是沒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從心態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話好,無一不好,那便是人間好時節了!
無門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梁,西元1183~1260年,世壽七十八歲。慧開禪師因為苦參「無」字話頭而開悟,因此特別著重「無」字法門,他將歷代禪宗重要的公案 斟選彙編,選擇其中的四十八則,纂整合為「無門關」一書,並自作序文道:「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
深得六祖慧能大師「無念、無相、無性」的思想要旨。
在四十八則膾炙人口的有名公案之中,第十九則便是這首詩偈。
-
- 文章: 519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隨其流而揚其波《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不拘泥於客觀事物,而能順隨世俗而轉變自己)。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 而啜其醨 (你何不跟著吃酒糟喝薄酒)」?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為何要執著地揣握著美玉而招致流放)?」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讓潔淨的身體,去蒙受污穢的東西﹗)!寧赴常流 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溫蠖乎(讓自己皓如日月的高潔,被世俗的塵垢污染)!」
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滄浪:漢水。]
隨其流而揚其波《史記.卷八四.屈原列傳》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不拘泥於客觀事物,而能順隨世俗而轉變自己)。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 而啜其醨 (你何不跟著吃酒糟喝薄酒)」?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為何要執著地揣握著美玉而招致流放)?」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讓潔淨的身體,去蒙受污穢的東西﹗)!寧赴常流 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溫蠖乎(讓自己皓如日月的高潔,被世俗的塵垢污染)!」
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滄浪: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