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道德經21)
憨山之三教會通思想,王開府1998
雖以人道為修行之本,修行卻不能以人、天二乘為已足,必須層層上進。憨山指出儒家的不足在於:孔子之道未離分別,即使儒家的靜定工夫,祇是斷前六識分別邪妄之思,仍以七識為指歸,視為生機道源,所以儒家說「生生之謂易」。至於道家之不足在於:老子雖能破前六識分別之執,伏前七識生滅之機。卻仍說:「生生者不生」,認取第八識精明之體,以為妙道之源,故稱之為「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玄之又玄」,以為天地萬物從此中變現。故曰「天地之根,眾妙之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所以稱「自然」。由此觀之,老子還不能證入真「無生」(阿羅漢無生智.八地菩薩無生法忍),仍未打破生死窠堀。[37]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總相就是共相妙吉祥如意 寫: ↑週四 4月 13, 2023 3:12 am 第二十九首:萬物自賓 原 32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佛道會通
妙吉祥如意:
一切種子阿陀那識與異熟種子識,在佛教法義上有何差異!?
阿陀那識是從宇宙創生宏觀講。(總相)
異熟識是講眾人心識生起之因。(自共相)
阿賴耶識是個人心識成就之果。(自相)
一切種子阿陀那識是一合相,湧出異熟種子如瀑流,異熟種子是成就阿賴耶識五蘊熏習的元素。
佛法是屬於探究創生實相真理的實證科學,是人類一切科學中最高級的科學,非常有邏輯性。
講大乘佛法實修若忽略或不知不懂(異熟種子識)的唯識法相義理,那麼修佛者要超越阿賴耶識的束縛(經云:齊識而反,不能過彼),得入佛門,開佛知見是很困難的~~
成唯識論
異熟(種子)識變但隨因緣。所變色等必有實用。若變心等便無實用。相分心等不能緣故。須彼實用別從此生。變無為等亦無實用。故異熟識不緣心等。至無漏位勝慧相應。雖無分別而澄淨故。
以下都是形容異熟種子(識)的境界真相……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別相就是自相
不識字真的很麻煩
還將總相與自共相混用
文字相被外道癡深老楊用到
絕對變成他個人所專有
這種竊盜文字的貪得無厭心理
從其心可知
外道癡深老楊善用自己無知的認知
搞出一大串自己傲慢的認知
連勝性轉為大等的數論外道理論
都能變成佛教至高無上的法義
那麼還能稱數論為外道嗎
玄奘大師辛苦翻譯了成唯識論
卻被外道癡深老楊當玩具玩的不亦樂乎
如遇人糾正
便瞋心大發
何以故
掃了他作大夢的興衝衝之緻啊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道德經21)
憨山之三教會通思想,王開府1998
雖以人道為修行之本,修行卻不能以人、天二乘為已足,必須層層上進。憨山指出儒家的不足在於:孔子之道未離分別,即使儒家的靜定工夫,祇是斷前六識分別邪妄之思,仍以七識為指歸,視為生機道源,所以儒家說「生生之謂易」。至於道家之不足在於:老子雖能破前六識分別之執,伏前七識生滅之機。卻仍說:「生生者不生」,認取第八識精明之體,以為妙道之源,故稱之為「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玄之又玄」,以為天地萬物從此中變現。故曰「天地之根,眾妙之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所以稱「自然」。由此觀之,老子還不能證入真「無生」(阿羅漢無生智.八地菩薩無生法忍),仍未打破生死窠堀。[37]
~~~~~~
回:
老子道德經並沒有『生生者不生。』這句經文。
憨山大師,乃引用莊子書:『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而呈述其見地,認為老子(取第八識精明之體,以為妙道之源)我認為憨山大師在此有所誤解莊子言論之本義也。
因此,下判,認為老子(認取第八識精明之體,以為妙道之源)這種申論就讓人不知所云了!!
莊子大宗師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
註解:
修道修佛是背塵合覺。故稱出世間法……
莊子,此句:『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是承續前文(見獨,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而來…
應該如下面之理解釋義……
殺生者不死,其注解,就是是講修道聖人的行止,即老子道德經講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莊子此句殺生,就是除情去慾的意思!!修道因為損之又損,看似了無生機,但卻是凡情之死,而獲取永生之德。
故曰:殺生者不死。(佛家言:大死一回,涅槃重生)
生生者不生
這句話就是前句的反向思考,即是講,凡夫之人汲汲營營為自身求取功名富貴或健康長壽,其實是隨著時間一步一步,趨向死亡之途……
故曰:生生者不生。
莊子言:
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朝徹,就是明心見性,老子曰: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見獨,就是得道了,所謂(人能得一則萬事畢矣。)
見獨,得一也。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練精化氣
可以延長壽命
看似不錯
但離得了壽者相嗎
佛法說解脫所知二障
佛陀何時強調壽命一說
三界壽命不超無色界
界外壽命佛經那裏有強調過
佛法在世間
忘了這個詞
作夢就能很順暢
可以延長壽命
看似不錯
但離得了壽者相嗎
佛法說解脫所知二障
佛陀何時強調壽命一說
三界壽命不超無色界
界外壽命佛經那裏有強調過
佛法在世間
忘了這個詞
作夢就能很順暢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即汝真心(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兩句來解釋「識精元明」。「能生諸緣」,諸緣也就是我們現前所見到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叫做諸緣。諸緣兩個字就是指第八識的見分與相分,諸這個字就是指見分,緣就是指相分,第八識見相兩分變現出山河大地、一切眾生。不但我們眼前所見、所聞、所接觸的,都是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例外,都是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從這個地方變現出根身器界種子,佛跟我們講這是在染位,「真」墮在「妄」中。雖然墮在妄中,經上常講「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隨緣不變,可見得「妄」妨不妨礙「真」?不妨礙,因為它是虛妄的。它要是能妨礙,那就不是虛妄的,這是我們應該要明了的。如果「虛妄」真的能夠妨礙「真」,那麼它就是真實的,它怎麼叫虛妄呢?現在好像它有作用,似乎它是真的能妨礙「真」,實際上不然,這是因為我們的迷關不能打破,我們自以為有障礙;如果我們打破迷關,那麼我們就像諸佛菩薩一樣的自在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4vmq42v.html
『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兩句來解釋「識精元明」。「能生諸緣」,諸緣也就是我們現前所見到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叫做諸緣。諸緣兩個字就是指第八識的見分與相分,諸這個字就是指見分,緣就是指相分,第八識見相兩分變現出山河大地、一切眾生。不但我們眼前所見、所聞、所接觸的,都是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例外,都是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從這個地方變現出根身器界種子,佛跟我們講這是在染位,「真」墮在「妄」中。雖然墮在妄中,經上常講「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隨緣不變,可見得「妄」妨不妨礙「真」?不妨礙,因為它是虛妄的。它要是能妨礙,那就不是虛妄的,這是我們應該要明了的。如果「虛妄」真的能夠妨礙「真」,那麼它就是真實的,它怎麼叫虛妄呢?現在好像它有作用,似乎它是真的能妨礙「真」,實際上不然,這是因為我們的迷關不能打破,我們自以為有障礙;如果我們打破迷關,那麼我們就像諸佛菩薩一樣的自在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4vmq42v.html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其實從佛法上做歸納:諸緣兩個字就是指第八識的見分與相分,諸這個字就是指見分,緣就是指相分,第八識見相兩分變現出山河大地、一切眾生。不但我們眼前所見、所聞、所接觸的,都是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例外,都是阿賴耶識的見、相兩分,從這個地方變現出根身器界種子
見分之元,就是指真如空智。
相分之源,就是指法性妙有。
此兩者,在無漏界,就是耳熟能詳的(真空妙有)所謂法性真如,即是空不空如來藏,圓成實無漏法身。
真如法性此兩者,流化出有漏世界,根據唯識法相的流化倫理:
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境界
相用一如(見分相分一體)。圓成實相,所謂真如法性無二,即是一切種智。諸佛法印。
異熟種子識境界
相分(色)即是見分(空),見分(空)即是相分(色)。見分、相分不異也不一,依他起相,法住智,菩薩法印。
阿賴耶業果識境界
能所分立,我執妄心,五蘊熏習,遍計所執相,見分與相分截然有別。凡夫法印。
成唯識論
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彼緣異熟無垢識起平等性智。
真如空智,無名天地之始,
法性妙有,有名萬物之母。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首楞嚴經
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即汝真心(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這裡講的(識精元明)就是講(總相)一切種子阿陀那識,湧現(共相)異熟種子,而緣生出(各相)阿賴耶識。
如果,
阿陀那識,不動凡情,則回歸本位,故曰:(緣所遺者),即是真空妙有,佛性法身,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解深密經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
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
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第十一首:上德不知德 原38章
上德不知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四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首:太上 〈原 17章〉
太上,不知有之!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佛道會通
老子道德經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即汝真心(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這裡講的(識精元明)就是講(總相)一切種子阿陀那識,湧現(共相)異熟種子,而緣生出(各相)阿賴耶識。
如果,
阿陀那識,不動凡情,則回歸本位,故曰:(緣所遺者),即是真空妙有,佛性法身,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解深密經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
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
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第十一首:上德不知德 原38章
上德不知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四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首:太上 〈原 17章〉
太上,不知有之!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佛道會通
老子道德經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因此,下判,認為老子(認取第八識精明之體,以為妙道之源)這種申論就讓人不知所云了!!
認取【第八識精明之體】,以為妙道之源..,以為天地萬物從此中變現。故曰「天地之根,眾妙之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所以稱「自然」。
作者也許是這個意思:
老子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自然」其實就是佛家所說的「識精」?!
老子或許知道也說不定吧
認取【第八識精明之體】,以為妙道之源..,以為天地萬物從此中變現。故曰「天地之根,眾妙之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所以稱「自然」。
作者也許是這個意思:
老子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自然」其實就是佛家所說的「識精」?!
老子或許知道也說不定吧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老子曰:眾妙之門,是講創生程式的(一生二)之(二)的境界。
此(二),老子道德經曰:眾妙之門,就是佛教十二緣起法的開展之始!!
(一生二)套入佛法講清楚,就是由本來法性真如一合相,因(法性有)的粗化,而(真如)與(法性有)一分為二。若是單有真如而無法性之配合,則智慧不得顯也,故佛教於此無漏轉有漏之十二緣起法的首支,稱此為無始無明(真如起所知障)。即是十二緣起法的開展之初,此境界也就是老子講的眾妙之門。
此(二),老子道德經曰:眾妙之門,就是佛教十二緣起法的開展之始!!
(一生二)套入佛法講清楚,就是由本來法性真如一合相,因(法性有)的粗化,而(真如)與(法性有)一分為二。若是單有真如而無法性之配合,則智慧不得顯也,故佛教於此無漏轉有漏之十二緣起法的首支,稱此為無始無明(真如起所知障)。即是十二緣起法的開展之初,此境界也就是老子講的眾妙之門。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302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第四章 老子道的創生方程式
第十八首:道生一 〈原 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前言】
這一章可是老子道學中,濃縮粹煉的精髓!
前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這二十五字,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是由老子之道學所衍生出,關於宇宙生成理論的科學程式。 我們如能破解這程式,也就能破解老子之『道』的所有奧秘了。
老子所導出的宇宙生成論,它的本質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導出的【E=MC平方】這個家喻戶曉的科學方程式,其實質的意義是完全相同的。愛因斯坦的方程式,讓人類掌握物理世界的實相,並且開發了物質中潛藏的巨大能量,人類目前所使用的能源,很大部份由此而獲得,我們慶幸能源帶來生活上便利,也不禁擔心因誤用能源而發展至今的核子武器,也可以將地球毀之於一旦,這些功與過,都源自於【E=MC平方】這組數學式子。而老子的『道的創生方程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它讓人類了解宇宙生成實相的更深層次,不但涵蓋了愛因斯坦的物理世界,並更深入創生物理世界的超物理世界(真道之無為國度),所以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就是在詮釋這個創生實像的奧秘!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探究的也只是老子所謂〈子天下〉的物理現象罷了,充其量只及於老子之『道學』的一半成就。從老子道學演拓出來的這組方程式,也有開發能量的實質效益,只是這能源比愛因斯坦發現的能源更加精純多了。這種直接來自於道境的能量,完全無害。更可貴的是,從老子『真道方程式』所發現的能量人人可得,人人可利用它來增強自我的生命力,它的效益包括心靈與肉體上的獲利。所以老子說:『道』之供養萬物是「善貸且成。」道的能量綿綿若存,動而愈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從道體中求取能量,絕不會像從物質(原子)中奪取能量,而引起物質的反樸(如輻射的傷害)。
研究愛因斯坦的方程式:【E=MC平方】 ,我們必須先搞清楚 E:代表能量, M:代表質量, C:代表光速,光速每秒大約三十萬公里。
研究老子之『真道方程式』,當然要先能要正確把握其中『道』字的特殊含義。我們根據老子開示『道』的本體論與生成論,發現老子言中之『道』字大概可從以下兩個層次來做理解:
『廣義的道』指生成論:指的是宇宙生成的整個過程,就像一條固定的道路,不過,老子指出這條路的末端〈當下〉並非“道”的終點,它仍舊往未來延展中,─『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廣義的道”無法預測終極,也無法追尋起點,老子說:「道!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狹義的道』指本體論:便是宇宙生命創生之路的「起始階段」,也就是宇宙萬物的創生根源。這是一個超越物理時空定律,完全【不可思議】的世界!【道的國度】永無起點,老子稱之為『無極』,所以有『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的說法。『真道本體』是朝向『空無』無限深入的一種無止境的玄微境界,祂事一種極細微,永遠無法達到『零』的『存在』。所以老子第一章曰:【玄之又玄,眾玅之門。】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仍至大順!】就是在形容【道體無極】的慨念!這種『心』『物』『玄同』的境界正是老子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主要內涵。『混成』指的就是『心』『物』『玄同』的境界。『有物混成』若只單做『渾沌莫名』解則未得其精髓矣!
『眾妙之門』:是老子道之宇宙創生論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祂是由【道的國度】化生出【物理宇宙】的一個玄妙不可思議的分界點!當代物理科學家透過對【量子力學】的研究!已漸漸能掌握老子所謂『眾妙之門』的微觀世界:
關於【眾妙之門】現代物理科學家所積極研究的【量子力學】已漸有觸及,著名物理博士普朗克將【重力常數】、【光速】、【普朗克常數】結合在一起,而得到長度、時間、物質的最小單位,這便是【物理空間】與【超物理空間】的臨界點:
自然長度 1.6 X 10的-33次方公分
自然時間 5.3 X 10的-44次方秒
自然質量 2.2 X 10的-5次方公克
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導出的數學式子【E= MC平方】 也指出光速的極限為三十萬公里;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所發現的【眾妙之門】,已可用現代物理新知給予明確的定義。
老子在「道之生成論」中,述明宇宙萬物【物質元素】的構成,是由最精細微弱的質素,一路慢慢粗化而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導出的這條定律,就是將這粗化的過程,所彰顯的不同境界現象,作一個階段性的分門別類,所以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裡的(有)指的是形而下的氣質世界;(無)指的是形而上的無為大道之國度!老子道學對『有』『無』這兩個字所賦予的涵義與一般世俗所認定的有與無觀念是頗有區別的!
『大道化生』再來我們對有關老子言中這個“生”字的奧義提出探討。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這個老子筆下的『生』字有大學問,道之生成萬物宇宙,我們是不能以一般世俗所理解的“傳宗接代”“生生不息”來下定義;道之“生”!絕對有別於塵世間物種的延續傳承之表象,物質界的承傳離不開生與死、成與毁,而“道”是不死不滅的,所以在此有必要深入理解老子“道生”的精義;老子一向喜歡以“水”喩道,我們也就以“水”來做比方說明吧:
開始時“水分子”隱藏空氣中,我們用肉眼是“視之不見的”,我們用肉耳是“聽之不聞的”,我們用手掌也“搏之不得”,這時只有以溼度計來測知它的存在。當“水氣”漸聚漸濃便“化生”為“霧”,這時我們就可用肉眼來辨識“水”的存在了;“霧”升上天空變成“雲”,烏“雲”聚集便會起“風”,於是耳朵也聽見了;風雲變色狂風驟雨,於是伸出雙手也可以捧住“雨水”了;落在大地上的“水”,隨著低窪地勢集結成溪流,溪流滙合成山谷湖泊,溢出山谷湖泊的“洪水”順著江河,以萬馬奔騰之勢衝入大海,大海中的“水”有的順著暗潮流到南北極,南北極之“水”終於在酷寒中凍結成“冰”。
“水分子”由不可覺受的精微名狀〈分子態〉,集結成空中雲霧〈氣體態〉→匯集成生成江海之水〈液體態〉→再凝結成北極冰原〈固體態〉;因此我們可以說:『“水分子”生雲霧,雲霧生成江海之水,江海之水生成北極冰原』;以上所推演的水分子的流化過程可說是“水的生成之道”了!從“水的化生之道”我們是不是可以清楚的發現不論水的名狀處於〈氣體態〉或〈液體態〉或〈固體態〉,“水分子─H2O”的本質是不變的,而且從頭至尾都隱藏在裡面,不管水的外觀、性質如何轉變,隱藏在其中的水分子就是不生也不滅,不成也不毁。假如我們在這個理解基礎上繼續作探究,那麼組成這些(水分子)的更細微單位(氫原子)(氧原子)是否也是始終參與(水)之生化?再更深入的追蹤下去質子、中子、夸克、電子、量子、、最後總是會復返(德)、(道)的終極境界。
老子發現!“道”之生成萬物就是如此,縱使芸芸眾生千奇百態追根究底,就只有剩下“道”這個元素了!
先理解以上老子道論的一些基本概念,現在我們可以開始破解老子道之創生論這一章了!
【經文注釋】
『道生一,一生二。』
在開始破解“一”之前,我們得先談談“二”。 老子開導眾生,在《道德經》第一章亦如此來說【法】的。
“二”就是『無名』與『有名』又稱『常有』與『常無』。 老子甚至用玄與牝,陰與陽,象與物,營與魄,天與地,等等名詞來代表『二』。 其實,不管老子在經中以那些字眼稱呼“二”我們若將整部經典融會貫通,便會發現,老子之道的方程式,其中“二”就是指『心』與『物』。 (即是佛家言:真如與法性)
《道德經》第一章 『常有欲以觀其皦,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屬心性。 【皦】:光之幽微者,屬物性。
《道德經》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玄】:指心性。 『牝』:萬物之母,引申物性。
《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營】:指靈魂,屬心性。 【魄】:指氣魄或體魄,屬物性。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象】:徵兆,屬意識層面的,偏向心性。 【物】:明顯指物性。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輕】【重】:指物性。 【靜】【躁】:指心性。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
【勢】:物物演化生成之理則,指心性。
【物】:指物性。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安】【兆】:屬心性。 【脆】【微】:屬物性。
《道德經》中有關隱射『心』與『物』的線索,不勝枚舉。
近代哲學家,論本體,論生成,分成唯心與唯物兩派,壁壘分明,各持己見,爭論不休。老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發現,宇宙的實相是心物二元又是合一的。 老子道之精華就在心與物,明確的說:心與物的互相糾纏融合,舖成這條宇宙創生的『道』路,老子的學問,就是在開示心與物創生宇宙之道,並教導我們如何身體力行,由其中獲取最精純的能量並獲得生命的圓滿。
瞭解“二”指的是心與物,我們就可回頭來研究“一”的含義。老子又稱“一”為德或樸。所以前面提到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便是指 「道生一,一生二」道粗化到德的境界,德又粗化變成「物」與『勢』這便是所謂“二”的境界。
“一”的境界是物質的原素或稱『有名』其細微精化的程度與心性或稱『無名』無分無別,心性與物性在此是不可分的,更明白講:在一的境界,物性與心性是完全融合為『一』的,這個世界是由心性所主導的世界,因為「物理」不起作用,愛因斯坦所發現一切物理規範,在此完全失去作用,所以在心物合一的世界,時間與空間是完全不可思議、超乎想像的。
愛因斯坦《相對論》是二十世紀最先進的物理科學新知,他證實時間與空間是由物質創造出來的一種物理現象。
二千五百年前中華道家老子首徒關尹喜在祂的著作中對此玄妙的物理科學知識早已有所論述;《文始真經》第二卷【柱篇】:關尹子曰:『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晝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嘗有南北。』此中(氣)(形)就是指物質與能量;(晝夜)(南北)就是代表時間與空間。
老子對“一”的境界是這樣形容的:
第十四章: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這段的大意是:在“一”的世界心物在此恍恍惚惚無可分辨;分不出上下前後,既無空間感,也無時間感。
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一章是老子從“二”的境界深論到“一”的境界的生動描述!心神從“二”的境界恍恍惚惚的其中有象、有物,【窈兮冥兮】更加深入到“一”的境界,發現心物在此的顯象是『情』與『信』。
現今頂尖的量子物理科學家認為:在超物質的世界,只有無限的資訊在流通,而資訊是不必帶能量的,資訊是非物質性的,只有非物質性才能在“一”的境界中存在。老子早就告訴我們,在“一”的世界,有『情』有『信』。
“一”又為何稱為『德』?德者得也。 宇宙萬物的生成,因為道體逐漸粗化到“一”的境界,進而生成萬物,故曰:萬物『得』“一”以生。反過來說,修道,要由物質界逆修得道,必先進入“一”的境界,回『道』的世界。在修證入“一”的境界也就可以『得』道了,所以老子又稱“一”為『德』。
莊子對德也有一套見解,他說:「德者,和之修也。」意思便是,修成(心物合一)的境界便稱為『德』。
“一”,蘊蓄著創生宇宙的精妙能源。“一”的境界渾然天成,純粹而自然,所以老子又用『樸』來稱呼“一”,『樸』便是未經彫琢的原木,取其自然純樸,天真未破之意。但是老子用樸來稱“一”,通常是詮釋“一”中,偏向物性的一面。例如: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八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第三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是【心】【物】創生物質世界的正式啟航,在“二”的境界【心】與【物】因【物性】的粗化趨勢破壞了(心物合一)的境界而分開!這時物質還未被創造,老子以【常無】與【常有】稱此階段的【心性】與【物性】!心與物在此仍處在未受物理定律管轄的【無為沖虛境界】,所以老子又稱此階段的【心】、【物】為【沖氣】!【心】【物】之【沖氣】結合成“三”便是創生宇宙萬物的【元素】;此創造萬物的元素就是道家所稱的【真一之氣】了!
莊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氣』;老子《道德經》:『大道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魚不可脫於淵!』--第三十六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第八章;以上這些無非都是在隱喻“三” 的境界!
現代物理科學家對這“三”的境界已經有所觸及,老子道之創生論中所定義的“三”正是目前物理科學所研究的最尖端領域─【量子或次量子】的境界!
處於沖虛狀態下的【無名】與【有名】為何會再次結合成創造宇宙萬物的【元素】呢?沒有人知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句【地】隱射【物】;【天】隱射【心】!老子認為由心物交結而成的【宇宙生成之道】,祂的發展純乎自然!為何會有太陽?會有月亮?會有地球?會有你這個肉身?支持你這個生命?老子說:『一切皆自然!』。佛陀說:『一 切皆因果!』愛因斯坦說:『上帝在玩骰子!』
“三”是【心】【物】先由“一”分開成“二”;再由“二”結合成“三”;所以“三”這個階段的【心物之合】,已然不同於道體中“一”的【心物之合】!
“三”這階段的【心物之合】也稱做【常德】或曰【下德】!又稱【和氣】:《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赤子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講的便是和氣。《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這段修練法程所論及的【常德】指的正是【和氣】,亦就是“三”的實質涵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所開釋的【萬物】是老子的特殊用詞,在此必須詳細解說:
《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
《道德經》第三十章、第五十五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於大順!』
老子這幾章所論及的【物】或【萬物】指的正是【真氣】!是宇宙萬物的創造元素;莊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氣!』的論說即以此為依據!道家最重視的【真氣】!正是現代物理學所發現物質的最基礎元素【量子】的微觀世界!研究老子的學問,現代物理科學知識可是必備的基礎科目呢!
在“一”的【心物之合】便是所謂的【上德】!又叫【玄德】!是以老子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不德,所以有德。』--第三十八章;又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第六十五章。『道生之!德蓄之!』--第五十一章。《道德經》中的這些言論中的“德”都是在談【上德】或“一”的境界!
在“三”的【心物之合】便是所謂的【下德】!又叫【常德】!是以老子說:『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不失德,所以無德。』--第三十八章;
“三”又稱【常德】是創造物質的【元素】,宇宙萬物自此而創生!所以說『“三”生“萬物”』!老子曰:『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就因創生宇宙萬物的這一慾念→【有以為】而無法維持祂“無為”的境界!所以若是說宇宙的創生乃源之於【無級道體】的細微一念是毫不為過的;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論德』正是為說明創生宇宙的【有以為】這一念的流化過程而來開導眾生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這句話是用來補助說明前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負陰而抱陽】用白話作註解便是:『負載物質元素環抱心識元神。』句中『陰』代表物性;『陽』代表心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沖氣以為和】老子用這句話來補助說明:『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句中【沖氣】便是指【心】【物】方才突破【眾妙之門】後的沖虛狀態!也就是《道德經》第一章所開示的:『常無與常有』老子更具體的套入功夫理論,形容祂們為【常有,以觀其皦】與【常無,以觀其妙】!
《道德經》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早在第一章就為破解【道之創生理論】預留伏筆!此兩者指的正是真如【先天心性】與法性【先天物性】啊!
所以這句:【沖氣以為和】用白話作註解便是:『先天【心】【物】的沖虛之氣互相結合而產生創造宇宙萬物的《和氣》或稱《真氣》或稱《萬物之元》!』
宇宙萬物由此而生,生命的覺知也依此而運作;《莊子‧天地篇》說: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而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正是銓釋老子這些言論的奧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段共二十一字通行本自成一章,原為第四十章,以我對此段文義之研判,敝人認為此二十一字應是由四十二章脫簡而出;根據我對道德經的校佶心得,原版道德經每片竹簡大約抄刻二十至二十五字不等,例如通行本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此章一共二十五字也是由第二章錯簡而出;又本四十二章『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梁強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以上一共四十八字顯然亦為兩片脫落之錯簡。若依此段文意判斷,這兩片錯簡應是由第三十九章脫落。關於道德經的錯簡問題本書另有專文討論在此暫不細論。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段話是老子對道的方程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作總結!宇宙萬物的生成正是「心」、『物』由道體一路粗化下來,所以由粗返精,由末流返歸本源(佛言:背塵合覺)都離不得【反】這個動作。《道德經》第十六章『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就是詮譯【反】的道理。
【弱】當然是道之妙用,整個浩瀚無涯大得不可思議的物理宇宙,它的構成質素竟然是幾乎不可測知的“微弱”【真氣】或稱【量子】;宇宙間所有的物質就是從這柔弱精妙的【真氣】或【量子】所組成,而【真氣】或【量子】的產生却是由無形道境的沖虛之氣【無名】與【有名】所交和而成;所以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讓很多人迷惑,以為老子的『道之生成論』只是從『無生有』這麼簡單,其實此中的無與有指的是『形而上的無』與『形而下之有』。
無,在此意指:無漏『看不見的無形的道境!』
有,在此意指:有漏『看得見的有形的世界!』
所以這裡所說的(有生於無),是指天下母(無漏法身),化生出天下子(有漏法界)。
和老子一章的真如(無名)與法性(有名)在創生論之意義上完全不同!
老子曰:“玄之又玄”,就是說:宇宙萬物追根究底都可回歸到【真炁】的玄微境界,然後又繼續“不斷精微細化(一切種子)最後乃能與道玄同,性命達於大順之境。所以道德經文說: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於大順。』
這也就是老子道家的修道功夫理論進路之依據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接下來『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句話是老子將祂心靈所感知的微觀世界做出極明確的開示;我們可以試著用鑽石的結構來解釋老子這句話的真諦,鑽石由精純的碳原子所構成,碳原子是由六個電子圍繞原子核而組成的原子結構,原子核中又有六個質子與六個中子,一顆一克拉的鑽石可能要幾億兆個碳原子組合而成,每個原子都有六個電子(電子為量子的微觀尺度)在原子核外馳騁飛繞,根據科學家對原子構造的描述:『假如將原子放大成足球場一般大小,那麼原子核就像足球場中央的一隻小螞蟻!足球場其餘的部分便都是電子馳騁飛繞的空間!』我們認為最堅硬且毫無間隙的鑽石,它實際的結構組織卻是如此鬆散!外表看似異常堅硬的鑽石却有數不盡的電子馳騁其間!與道合真的大聖人祂的智慧與神通是世人所無法想像的,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大聖人對現代物理科學所發現的微觀世界早就瞭如指掌且詳實的記載下來告知於後人!
大聖人用『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句話來開示物理的微觀世界;無獨有偶佛經也曾記載佛陀說:『一杯水中有八萬四仟蟲!』得道聖人能感知物理的微妙世界是不足為奇的!
老子把這句話放在衪的【道之方程式】之後,顯然意義深遠,衪知道有朝一日人類總會看得懂這些物理微觀世界的實相,我在研讀老子的文章總是覺得衪使用的語調詞句或文字安排,完全不像寫給兩千多年前的人看的,說得更貼切點:《道德經》根本就是『太上』留給現代人的一部破解宇宙創生與生命實相的科學經典啊!
西方物理科學家利用『粒子加速器』來尋找萬物的最基本組成元素,但這條路已達無法突破的瓶頸,科學家發現要對10的負20~30次方公分的【量子微觀領域】進行觀察,必須建造一個與太陽系一樣大的粒子加速器,顯然已超越人類的能力範圍,所以某些頂尖物理學家已經向東方的心靈學尋找一條可以突破的方法─利用心靈力來探索量子的世界,如同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薛丁格博士說:『我真的相信現在人類已經達到一個物理學的瓶頸,要在物理微觀領域有所突破,我們目前的思考方式得作調整,也許可以從東方思想作一點輸血‧‧』─《心靈與科學的僑》傅理德曼著,周明辰譯。
著名物理學家─惠普勒也說:「我覺得東方的思想家對一切已經了然,如果我們能將他們的答案翻譯為我們的語言,那麼我們所有的問題就有解答了!」─《不尋常的智慧──與偉人對話》─卡普拉著。
西方物理學家以科學的精神來追尋創生的實相!他們選擇從【物質】這條理路切入研究,結果還是殊途同歸;假如這些科學家知道在中國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有大聖人用衪的心靈力去探知宇宙創生根源的實相,並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恐怕他們都將瞠目結舌讚嘆不巳!但是惜乎痛哉!太上發大慈悲留傳下來的這本稀世珍寶《道德經》!卻被古今食古不化的大儒們給嚴重糟蹋!這些人霸佔著《道德經》自認為老學專家,凡是研究老學不談政治權謀,不談國君愚民治民之道,就是非我族類就是異端!事實上卻是完全不給後進一點獨立思考與發揮突破的空間!如此這般嚴重窒礙人類至寶『老子道學』的發揚,豈不哀乎痛哉!中華子孫不肖!愧對老祖宗大聖人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文章末段:『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開示眾生的慣例,他老人家總是先在文章前段細訴一些道理,然後緊跟著便教導世人如何修道!所以當我們在《道德經》,讀到:『是以聖人‧‧』或『吾是以‧‧』,這時我們可要正襟危坐,洗耳恭聽了!因為接下來老子就要開示一些有關修道的重點秘訣。像此段:『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講的正是《道德經》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而這個法程的具體修練就是《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能掌握老子文章的慣例!對研究老學真有莫大助益呢!因為《道德經》有其一貫且嚴謹之脈絡,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大聖人每一句話可都是真實不虛的。
【經文校佶】
本首經文自古流傳版本有嚴重之錯簡,上文業經作者重新校定,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第一章第六節《道德經》校佶(4)。
第十八首:道生一 〈原 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前言】
這一章可是老子道學中,濃縮粹煉的精髓!
前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這二十五字,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是由老子之道學所衍生出,關於宇宙生成理論的科學程式。 我們如能破解這程式,也就能破解老子之『道』的所有奧秘了。
老子所導出的宇宙生成論,它的本質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導出的【E=MC平方】這個家喻戶曉的科學方程式,其實質的意義是完全相同的。愛因斯坦的方程式,讓人類掌握物理世界的實相,並且開發了物質中潛藏的巨大能量,人類目前所使用的能源,很大部份由此而獲得,我們慶幸能源帶來生活上便利,也不禁擔心因誤用能源而發展至今的核子武器,也可以將地球毀之於一旦,這些功與過,都源自於【E=MC平方】這組數學式子。而老子的『道的創生方程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它讓人類了解宇宙生成實相的更深層次,不但涵蓋了愛因斯坦的物理世界,並更深入創生物理世界的超物理世界(真道之無為國度),所以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就是在詮釋這個創生實像的奧秘!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探究的也只是老子所謂〈子天下〉的物理現象罷了,充其量只及於老子之『道學』的一半成就。從老子道學演拓出來的這組方程式,也有開發能量的實質效益,只是這能源比愛因斯坦發現的能源更加精純多了。這種直接來自於道境的能量,完全無害。更可貴的是,從老子『真道方程式』所發現的能量人人可得,人人可利用它來增強自我的生命力,它的效益包括心靈與肉體上的獲利。所以老子說:『道』之供養萬物是「善貸且成。」道的能量綿綿若存,動而愈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從道體中求取能量,絕不會像從物質(原子)中奪取能量,而引起物質的反樸(如輻射的傷害)。
研究愛因斯坦的方程式:【E=MC平方】 ,我們必須先搞清楚 E:代表能量, M:代表質量, C:代表光速,光速每秒大約三十萬公里。
研究老子之『真道方程式』,當然要先能要正確把握其中『道』字的特殊含義。我們根據老子開示『道』的本體論與生成論,發現老子言中之『道』字大概可從以下兩個層次來做理解:
『廣義的道』指生成論:指的是宇宙生成的整個過程,就像一條固定的道路,不過,老子指出這條路的末端〈當下〉並非“道”的終點,它仍舊往未來延展中,─『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廣義的道”無法預測終極,也無法追尋起點,老子說:「道!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狹義的道』指本體論:便是宇宙生命創生之路的「起始階段」,也就是宇宙萬物的創生根源。這是一個超越物理時空定律,完全【不可思議】的世界!【道的國度】永無起點,老子稱之為『無極』,所以有『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的說法。『真道本體』是朝向『空無』無限深入的一種無止境的玄微境界,祂事一種極細微,永遠無法達到『零』的『存在』。所以老子第一章曰:【玄之又玄,眾玅之門。】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仍至大順!】就是在形容【道體無極】的慨念!這種『心』『物』『玄同』的境界正是老子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主要內涵。『混成』指的就是『心』『物』『玄同』的境界。『有物混成』若只單做『渾沌莫名』解則未得其精髓矣!
『眾妙之門』:是老子道之宇宙創生論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祂是由【道的國度】化生出【物理宇宙】的一個玄妙不可思議的分界點!當代物理科學家透過對【量子力學】的研究!已漸漸能掌握老子所謂『眾妙之門』的微觀世界:
關於【眾妙之門】現代物理科學家所積極研究的【量子力學】已漸有觸及,著名物理博士普朗克將【重力常數】、【光速】、【普朗克常數】結合在一起,而得到長度、時間、物質的最小單位,這便是【物理空間】與【超物理空間】的臨界點:
自然長度 1.6 X 10的-33次方公分
自然時間 5.3 X 10的-44次方秒
自然質量 2.2 X 10的-5次方公克
愛因斯坦相對論所導出的數學式子【E= MC平方】 也指出光速的極限為三十萬公里;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所發現的【眾妙之門】,已可用現代物理新知給予明確的定義。
老子在「道之生成論」中,述明宇宙萬物【物質元素】的構成,是由最精細微弱的質素,一路慢慢粗化而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導出的這條定律,就是將這粗化的過程,所彰顯的不同境界現象,作一個階段性的分門別類,所以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裡的(有)指的是形而下的氣質世界;(無)指的是形而上的無為大道之國度!老子道學對『有』『無』這兩個字所賦予的涵義與一般世俗所認定的有與無觀念是頗有區別的!
『大道化生』再來我們對有關老子言中這個“生”字的奧義提出探討。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這個老子筆下的『生』字有大學問,道之生成萬物宇宙,我們是不能以一般世俗所理解的“傳宗接代”“生生不息”來下定義;道之“生”!絕對有別於塵世間物種的延續傳承之表象,物質界的承傳離不開生與死、成與毁,而“道”是不死不滅的,所以在此有必要深入理解老子“道生”的精義;老子一向喜歡以“水”喩道,我們也就以“水”來做比方說明吧:
開始時“水分子”隱藏空氣中,我們用肉眼是“視之不見的”,我們用肉耳是“聽之不聞的”,我們用手掌也“搏之不得”,這時只有以溼度計來測知它的存在。當“水氣”漸聚漸濃便“化生”為“霧”,這時我們就可用肉眼來辨識“水”的存在了;“霧”升上天空變成“雲”,烏“雲”聚集便會起“風”,於是耳朵也聽見了;風雲變色狂風驟雨,於是伸出雙手也可以捧住“雨水”了;落在大地上的“水”,隨著低窪地勢集結成溪流,溪流滙合成山谷湖泊,溢出山谷湖泊的“洪水”順著江河,以萬馬奔騰之勢衝入大海,大海中的“水”有的順著暗潮流到南北極,南北極之“水”終於在酷寒中凍結成“冰”。
“水分子”由不可覺受的精微名狀〈分子態〉,集結成空中雲霧〈氣體態〉→匯集成生成江海之水〈液體態〉→再凝結成北極冰原〈固體態〉;因此我們可以說:『“水分子”生雲霧,雲霧生成江海之水,江海之水生成北極冰原』;以上所推演的水分子的流化過程可說是“水的生成之道”了!從“水的化生之道”我們是不是可以清楚的發現不論水的名狀處於〈氣體態〉或〈液體態〉或〈固體態〉,“水分子─H2O”的本質是不變的,而且從頭至尾都隱藏在裡面,不管水的外觀、性質如何轉變,隱藏在其中的水分子就是不生也不滅,不成也不毁。假如我們在這個理解基礎上繼續作探究,那麼組成這些(水分子)的更細微單位(氫原子)(氧原子)是否也是始終參與(水)之生化?再更深入的追蹤下去質子、中子、夸克、電子、量子、、最後總是會復返(德)、(道)的終極境界。
老子發現!“道”之生成萬物就是如此,縱使芸芸眾生千奇百態追根究底,就只有剩下“道”這個元素了!
先理解以上老子道論的一些基本概念,現在我們可以開始破解老子道之創生論這一章了!
【經文注釋】
『道生一,一生二。』
在開始破解“一”之前,我們得先談談“二”。 老子開導眾生,在《道德經》第一章亦如此來說【法】的。
“二”就是『無名』與『有名』又稱『常有』與『常無』。 老子甚至用玄與牝,陰與陽,象與物,營與魄,天與地,等等名詞來代表『二』。 其實,不管老子在經中以那些字眼稱呼“二”我們若將整部經典融會貫通,便會發現,老子之道的方程式,其中“二”就是指『心』與『物』。 (即是佛家言:真如與法性)
《道德經》第一章 『常有欲以觀其皦,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屬心性。 【皦】:光之幽微者,屬物性。
《道德經》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玄】:指心性。 『牝』:萬物之母,引申物性。
《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營】:指靈魂,屬心性。 【魄】:指氣魄或體魄,屬物性。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象】:徵兆,屬意識層面的,偏向心性。 【物】:明顯指物性。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輕】【重】:指物性。 【靜】【躁】:指心性。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
【勢】:物物演化生成之理則,指心性。
【物】:指物性。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安】【兆】:屬心性。 【脆】【微】:屬物性。
《道德經》中有關隱射『心』與『物』的線索,不勝枚舉。
近代哲學家,論本體,論生成,分成唯心與唯物兩派,壁壘分明,各持己見,爭論不休。老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發現,宇宙的實相是心物二元又是合一的。 老子道之精華就在心與物,明確的說:心與物的互相糾纏融合,舖成這條宇宙創生的『道』路,老子的學問,就是在開示心與物創生宇宙之道,並教導我們如何身體力行,由其中獲取最精純的能量並獲得生命的圓滿。
瞭解“二”指的是心與物,我們就可回頭來研究“一”的含義。老子又稱“一”為德或樸。所以前面提到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便是指 「道生一,一生二」道粗化到德的境界,德又粗化變成「物」與『勢』這便是所謂“二”的境界。
“一”的境界是物質的原素或稱『有名』其細微精化的程度與心性或稱『無名』無分無別,心性與物性在此是不可分的,更明白講:在一的境界,物性與心性是完全融合為『一』的,這個世界是由心性所主導的世界,因為「物理」不起作用,愛因斯坦所發現一切物理規範,在此完全失去作用,所以在心物合一的世界,時間與空間是完全不可思議、超乎想像的。
愛因斯坦《相對論》是二十世紀最先進的物理科學新知,他證實時間與空間是由物質創造出來的一種物理現象。
二千五百年前中華道家老子首徒關尹喜在祂的著作中對此玄妙的物理科學知識早已有所論述;《文始真經》第二卷【柱篇】:關尹子曰:『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晝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嘗有南北。』此中(氣)(形)就是指物質與能量;(晝夜)(南北)就是代表時間與空間。
老子對“一”的境界是這樣形容的:
第十四章: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這段的大意是:在“一”的世界心物在此恍恍惚惚無可分辨;分不出上下前後,既無空間感,也無時間感。
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一章是老子從“二”的境界深論到“一”的境界的生動描述!心神從“二”的境界恍恍惚惚的其中有象、有物,【窈兮冥兮】更加深入到“一”的境界,發現心物在此的顯象是『情』與『信』。
現今頂尖的量子物理科學家認為:在超物質的世界,只有無限的資訊在流通,而資訊是不必帶能量的,資訊是非物質性的,只有非物質性才能在“一”的境界中存在。老子早就告訴我們,在“一”的世界,有『情』有『信』。
“一”又為何稱為『德』?德者得也。 宇宙萬物的生成,因為道體逐漸粗化到“一”的境界,進而生成萬物,故曰:萬物『得』“一”以生。反過來說,修道,要由物質界逆修得道,必先進入“一”的境界,回『道』的世界。在修證入“一”的境界也就可以『得』道了,所以老子又稱“一”為『德』。
莊子對德也有一套見解,他說:「德者,和之修也。」意思便是,修成(心物合一)的境界便稱為『德』。
“一”,蘊蓄著創生宇宙的精妙能源。“一”的境界渾然天成,純粹而自然,所以老子又用『樸』來稱呼“一”,『樸』便是未經彫琢的原木,取其自然純樸,天真未破之意。但是老子用樸來稱“一”,通常是詮釋“一”中,偏向物性的一面。例如: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八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第三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是【心】【物】創生物質世界的正式啟航,在“二”的境界【心】與【物】因【物性】的粗化趨勢破壞了(心物合一)的境界而分開!這時物質還未被創造,老子以【常無】與【常有】稱此階段的【心性】與【物性】!心與物在此仍處在未受物理定律管轄的【無為沖虛境界】,所以老子又稱此階段的【心】、【物】為【沖氣】!【心】【物】之【沖氣】結合成“三”便是創生宇宙萬物的【元素】;此創造萬物的元素就是道家所稱的【真一之氣】了!
莊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氣』;老子《道德經》:『大道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魚不可脫於淵!』--第三十六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第八章;以上這些無非都是在隱喻“三” 的境界!
現代物理科學家對這“三”的境界已經有所觸及,老子道之創生論中所定義的“三”正是目前物理科學所研究的最尖端領域─【量子或次量子】的境界!
處於沖虛狀態下的【無名】與【有名】為何會再次結合成創造宇宙萬物的【元素】呢?沒有人知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句【地】隱射【物】;【天】隱射【心】!老子認為由心物交結而成的【宇宙生成之道】,祂的發展純乎自然!為何會有太陽?會有月亮?會有地球?會有你這個肉身?支持你這個生命?老子說:『一切皆自然!』。佛陀說:『一 切皆因果!』愛因斯坦說:『上帝在玩骰子!』
“三”是【心】【物】先由“一”分開成“二”;再由“二”結合成“三”;所以“三”這個階段的【心物之合】,已然不同於道體中“一”的【心物之合】!
“三”這階段的【心物之合】也稱做【常德】或曰【下德】!又稱【和氣】:《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赤子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講的便是和氣。《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這段修練法程所論及的【常德】指的正是【和氣】,亦就是“三”的實質涵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所開釋的【萬物】是老子的特殊用詞,在此必須詳細解說:
《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
《道德經》第三十章、第五十五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於大順!』
老子這幾章所論及的【物】或【萬物】指的正是【真氣】!是宇宙萬物的創造元素;莊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氣!』的論說即以此為依據!道家最重視的【真氣】!正是現代物理學所發現物質的最基礎元素【量子】的微觀世界!研究老子的學問,現代物理科學知識可是必備的基礎科目呢!
在“一”的【心物之合】便是所謂的【上德】!又叫【玄德】!是以老子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不德,所以有德。』--第三十八章;又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第六十五章。『道生之!德蓄之!』--第五十一章。《道德經》中的這些言論中的“德”都是在談【上德】或“一”的境界!
在“三”的【心物之合】便是所謂的【下德】!又叫【常德】!是以老子說:『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不失德,所以無德。』--第三十八章;
“三”又稱【常德】是創造物質的【元素】,宇宙萬物自此而創生!所以說『“三”生“萬物”』!老子曰:『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就因創生宇宙萬物的這一慾念→【有以為】而無法維持祂“無為”的境界!所以若是說宇宙的創生乃源之於【無級道體】的細微一念是毫不為過的;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論德』正是為說明創生宇宙的【有以為】這一念的流化過程而來開導眾生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這句話是用來補助說明前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負陰而抱陽】用白話作註解便是:『負載物質元素環抱心識元神。』句中『陰』代表物性;『陽』代表心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沖氣以為和】老子用這句話來補助說明:『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句中【沖氣】便是指【心】【物】方才突破【眾妙之門】後的沖虛狀態!也就是《道德經》第一章所開示的:『常無與常有』老子更具體的套入功夫理論,形容祂們為【常有,以觀其皦】與【常無,以觀其妙】!
《道德經》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早在第一章就為破解【道之創生理論】預留伏筆!此兩者指的正是真如【先天心性】與法性【先天物性】啊!
所以這句:【沖氣以為和】用白話作註解便是:『先天【心】【物】的沖虛之氣互相結合而產生創造宇宙萬物的《和氣》或稱《真氣》或稱《萬物之元》!』
宇宙萬物由此而生,生命的覺知也依此而運作;《莊子‧天地篇》說: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而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正是銓釋老子這些言論的奧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段共二十一字通行本自成一章,原為第四十章,以我對此段文義之研判,敝人認為此二十一字應是由四十二章脫簡而出;根據我對道德經的校佶心得,原版道德經每片竹簡大約抄刻二十至二十五字不等,例如通行本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此章一共二十五字也是由第二章錯簡而出;又本四十二章『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梁強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以上一共四十八字顯然亦為兩片脫落之錯簡。若依此段文意判斷,這兩片錯簡應是由第三十九章脫落。關於道德經的錯簡問題本書另有專文討論在此暫不細論。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段話是老子對道的方程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作總結!宇宙萬物的生成正是「心」、『物』由道體一路粗化下來,所以由粗返精,由末流返歸本源(佛言:背塵合覺)都離不得【反】這個動作。《道德經》第十六章『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就是詮譯【反】的道理。
【弱】當然是道之妙用,整個浩瀚無涯大得不可思議的物理宇宙,它的構成質素竟然是幾乎不可測知的“微弱”【真氣】或稱【量子】;宇宙間所有的物質就是從這柔弱精妙的【真氣】或【量子】所組成,而【真氣】或【量子】的產生却是由無形道境的沖虛之氣【無名】與【有名】所交和而成;所以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讓很多人迷惑,以為老子的『道之生成論』只是從『無生有』這麼簡單,其實此中的無與有指的是『形而上的無』與『形而下之有』。
無,在此意指:無漏『看不見的無形的道境!』
有,在此意指:有漏『看得見的有形的世界!』
所以這裡所說的(有生於無),是指天下母(無漏法身),化生出天下子(有漏法界)。
和老子一章的真如(無名)與法性(有名)在創生論之意義上完全不同!
老子曰:“玄之又玄”,就是說:宇宙萬物追根究底都可回歸到【真炁】的玄微境界,然後又繼續“不斷精微細化(一切種子)最後乃能與道玄同,性命達於大順之境。所以道德經文說: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於大順。』
這也就是老子道家的修道功夫理論進路之依據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接下來『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句話是老子將祂心靈所感知的微觀世界做出極明確的開示;我們可以試著用鑽石的結構來解釋老子這句話的真諦,鑽石由精純的碳原子所構成,碳原子是由六個電子圍繞原子核而組成的原子結構,原子核中又有六個質子與六個中子,一顆一克拉的鑽石可能要幾億兆個碳原子組合而成,每個原子都有六個電子(電子為量子的微觀尺度)在原子核外馳騁飛繞,根據科學家對原子構造的描述:『假如將原子放大成足球場一般大小,那麼原子核就像足球場中央的一隻小螞蟻!足球場其餘的部分便都是電子馳騁飛繞的空間!』我們認為最堅硬且毫無間隙的鑽石,它實際的結構組織卻是如此鬆散!外表看似異常堅硬的鑽石却有數不盡的電子馳騁其間!與道合真的大聖人祂的智慧與神通是世人所無法想像的,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大聖人對現代物理科學所發現的微觀世界早就瞭如指掌且詳實的記載下來告知於後人!
大聖人用『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句話來開示物理的微觀世界;無獨有偶佛經也曾記載佛陀說:『一杯水中有八萬四仟蟲!』得道聖人能感知物理的微妙世界是不足為奇的!
老子把這句話放在衪的【道之方程式】之後,顯然意義深遠,衪知道有朝一日人類總會看得懂這些物理微觀世界的實相,我在研讀老子的文章總是覺得衪使用的語調詞句或文字安排,完全不像寫給兩千多年前的人看的,說得更貼切點:《道德經》根本就是『太上』留給現代人的一部破解宇宙創生與生命實相的科學經典啊!
西方物理科學家利用『粒子加速器』來尋找萬物的最基本組成元素,但這條路已達無法突破的瓶頸,科學家發現要對10的負20~30次方公分的【量子微觀領域】進行觀察,必須建造一個與太陽系一樣大的粒子加速器,顯然已超越人類的能力範圍,所以某些頂尖物理學家已經向東方的心靈學尋找一條可以突破的方法─利用心靈力來探索量子的世界,如同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薛丁格博士說:『我真的相信現在人類已經達到一個物理學的瓶頸,要在物理微觀領域有所突破,我們目前的思考方式得作調整,也許可以從東方思想作一點輸血‧‧』─《心靈與科學的僑》傅理德曼著,周明辰譯。
著名物理學家─惠普勒也說:「我覺得東方的思想家對一切已經了然,如果我們能將他們的答案翻譯為我們的語言,那麼我們所有的問題就有解答了!」─《不尋常的智慧──與偉人對話》─卡普拉著。
西方物理學家以科學的精神來追尋創生的實相!他們選擇從【物質】這條理路切入研究,結果還是殊途同歸;假如這些科學家知道在中國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有大聖人用衪的心靈力去探知宇宙創生根源的實相,並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恐怕他們都將瞠目結舌讚嘆不巳!但是惜乎痛哉!太上發大慈悲留傳下來的這本稀世珍寶《道德經》!卻被古今食古不化的大儒們給嚴重糟蹋!這些人霸佔著《道德經》自認為老學專家,凡是研究老學不談政治權謀,不談國君愚民治民之道,就是非我族類就是異端!事實上卻是完全不給後進一點獨立思考與發揮突破的空間!如此這般嚴重窒礙人類至寶『老子道學』的發揚,豈不哀乎痛哉!中華子孫不肖!愧對老祖宗大聖人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文章末段:『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開示眾生的慣例,他老人家總是先在文章前段細訴一些道理,然後緊跟著便教導世人如何修道!所以當我們在《道德經》,讀到:『是以聖人‧‧』或『吾是以‧‧』,這時我們可要正襟危坐,洗耳恭聽了!因為接下來老子就要開示一些有關修道的重點秘訣。像此段:『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講的正是《道德經》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而這個法程的具體修練就是《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能掌握老子文章的慣例!對研究老學真有莫大助益呢!因為《道德經》有其一貫且嚴謹之脈絡,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大聖人每一句話可都是真實不虛的。
【經文校佶】
本首經文自古流傳版本有嚴重之錯簡,上文業經作者重新校定,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第一章第六節《道德經》校佶(4)。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