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吳言生
身如芭蕉複如夢

《維摩經‧佛國品》︰“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芭蕉中空,象徵生命的脆弱。禪宗亦喜用芭蕉之喻︰
“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化,鏡像水月,畢竟無人。無明不了,妄執為我。于非實中,橫生貪著。”
《永嘉集》“觀身因緣,芭蕉不堅。悟世幻化,木槿之謝。”
《宏智廣錄》卷9 芭蕉之喻,成為禪林詩苑形容人身 脆弱不實的象徵。
謝靈運《維摩經十譬頌》︰
“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
含萼不結核,敷花何由實?”
《全上古文‧全宋文》卷33盧綸《題念濟寺暈上人》︰ “浮生亦無著,況乃是芭蕉。”
《全唐詩》卷279劉禹錫《禪客見問》︰ “身是芭蕉喻,行須筇竹扶。
”同上卷357徐凝《宿冽上人房》︰“覺后始知身是夢,況聞寒雨滴芭蕉。”
同上卷474王安石《贈約之》︰ “但當觀此身,不實如芭蕉。”
《全宋詩》卷538黃庭堅《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憶》︰“萬水千山懶問津,芭蕉林裡自觀身。”
同上卷1007  張耒《臥病呈子由》︰“是身不實似芭蕉。”
同上卷1169《維摩經‧方便品》︰“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大智度論》卷6︰“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
《圓覺經》︰“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是身如夢,喻人生的虛幻不實。夢裡有人我,有種種境、事,其實都是妄心所變現。
慧洪《大雷岸晚睡夢 李德修插瓊花一枝,與語甚久既覺作》︰“人生孰非夢,安有昏旦異?心知目所見,歷歷皆虛偽。他日或相逢,何殊開睫寐。”
《全宋詩》卷1327又《次韻思禹思晦見寄》雲︰“是身已作夢幻觀,肯複經營此身外?”
同上卷1331認識到世事如夢,對生命、外物便不會執著。王安石《宿北山示行詳上人》︰“是身猶夢幻,何物可攀緣?”
同上卷551 又《擬寒山拾得》其三︰“凡夫當夢時,眼見種種色。此非作故有,亦非求故獲。不知今是夢,道我能蓄積。貪求複守護,嘗怕水火賊。既覺方自悟,本空無所得。死生如夢幻,此理甚明白。”
同上卷540范成大《十月二十六日三偈》︰“窗外塵塵事,窗中夢夢身。既知身是夢,一任事如塵。”同上卷2266
針對做夢者執夢為實的弊病,佛教特別強調,如夢智的重要性。
《華嚴經》卷44︰“諸法無分別,如夢不異心。三世諸世間,一切悉如是。”
証悟如夢智,即可以了達事物,的虛幻性,不生貪欲或驚怖,遇境心不起,而獲致解脫。
白居易《讀禪經》︰“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有余。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全唐詩》卷455“夢中說夢”喻幻中出幻,妄中出妄︰ “
昨日夢說禪,今日禪說夢。夢時夢如今說底,說時說如今夢底。昨日合眼夢,如今開眼夢。諸人總在夢中聽,雲門複說夢中夢。”《大慧錄》卷8
“三世諸佛說夢,六代祖師說夢,天下老和尚說夢,即今妙喜與如是老人,又在夢中說夢。”同上卷20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著名的“金剛六喻”,也叫“六如”、“六觀”。
夢幻泡影 露電比喻一切有為法。有為法 是眾因緣和合而成的,沒有不變的自性,而且終將壞滅。對此詩家亦常形諸吟詠,
如蘇軾《六觀堂老人草書》︰“物生有象象乃滋,夢幻無根成斯須。方其夢時了非無,泡影一失幻影殊。”《蘇軾詩集》卷34
樓鑰《寄題汪端明墳庵真如軒》︰“真成一代風流盡,嘆息浮生信六如。”《全宋詩》卷2542
劉克莊《用舊韻贈瑩上人》︰“一半芋甘堪共飽,六如語妙不須多。”
同上卷3076范成大《閶門戲調行客》︰“萬事惟堪六如觀,一杯莫信四並難。”同上卷2261

佛教中對“我法二空”的象徵很多。
如《華嚴經》中就有“夢幻光影”、 “音聲谷響”、“陽焰泡沫”、“畫圖彩色”、“閃電”、“浮雲”、“水月” 等連珠妙喻。禪宗在使用這些喻象時,多數情況下表達了,對空的直觀體証,有時則表現為,磨鏡漸修的空觀,如上引的《浮漚歌》即是。本來應當作直觀感悟的空觀,一經文字作普及性的表述,往往落于第二門了。
對從長期的磨鏡調心,到豁然明心見性的,轉變之表述,以智隍參禪經歷及禪林的吟誦,較為典型。智隍開始時走漸修一途,結庵長坐近二十余年,后來往參六祖, “于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五燈》卷2《智隍》。 
禪林頌雲︰
當年睥睨此山阿,欲著紅樓貯綺羅。
今日重來無一事,卻騎羸馬下陂陀。 《頌古》卷8闕名頌
智隍當年心雄萬夫,想透過二十年的艱苦修行,來獲得開悟,睥睨山阿,好似要建造起畫棟飛檐的,紅樓來貯藏嬌娃。等到參謁六祖開悟后,當年的想法已不複存在,只是騎著一匹羸馬,緩緩走下山坡。從顧盼生雄,到平常無事,反映了從長期的磨鏡漸修,到豁然明心見性的轉變。

禪宗不墜頑空的主張,六祖實有首倡之功。
臥輪禪師偈︰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作么長。”
臥輪認為,既是般若,就應該不生心。如果一生心,就有所住。
慧能針鋒相對地作了一偈︰“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壇經‧機緣品》
慧能指出,般若所証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頑空。
>不思善,不思惡,並非善惡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美丑、辨是非、明得失中,不起任何貪愛、執著,以平等無差別之心,明歷歷地觀照,事物的本來面目。
這兩首禪偈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別基于漸修、頓悟的立場。
>基于漸修的立場,就要不停地斷除,各種雜念妄想,以對境心不起;
>基于頓悟的立場,煩惱本來空,即可于應物無心中,徹見本來面目。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問曰:“僧問洞山宗慧,如何是佛,慧答曰:‘麻三斤。’何謂也?”
  曰:“你問我,我答你。”
  問曰:“如何是佛?”
  曰:“麻三斤。何謂也?”
  客不悅曰:“老人何相戲也?”
  曰:“你問我答,何戲之有?”
  又問:“畢竟如何是佛?”
  曰:“畢竟如何是佛?”
  客怒而去。
  余笑曰:“若不是佛,如何解笑解怒?”

  問曰:“僧問首山:‘如何是佛?’
山曰:‘新婦騎驢阿家牽。’何謂也?”
  曰:“麻三斤,綿四兩,送與玉樓人,繡出鴛鴦盡君看。”
  客曰:“不會。”
  余笑曰:“因你是佛,所以不會。”
  客曰:“即不會如何是佛?”
  曰:“既雲不會,如何不是佛?”
  客曰:“不會不會。”
  曰:“豈但你不會不會,即歷代佛祖更不會更不會。”
  客曰:“原來不會便是。”
  余振威喝曰:“若不會,下地獄如箭射。”

  (湛愚老人《心燈錄》卷五)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師云。
三百六旬似蟻循環而不住。七十二候如珠走盤而非停。日月如梭。春秋若箭。所以閏余成歲。全因律呂調陽。
萬松先師住仰山時。閏四月旦日上堂雲。
所謂道人者。不知月之大小。不知歲之餘閏。野僧即不然。今年三百八十四日。前月大盡此月小盡。即今閏四月一日辰末巳初。
忽有個出來道。通疏伶利知時按節。要且無道人氣息。
野僧以手掩鼻道。近後近後。作什麼。你道人氣息。珍重。恁麼商量。是顢頇不顢頇。是記得不記得。
林泉道。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眾生心佛應須自向。何必霜秋月夜采聽鴻聲。沙塞嚴凝江天寂寞。
雖道法身無被不禁寒。莫守寒岩沉死水。當可回途復妙曲為今時。信手拈來敁斤邈兩。
休便向秤幹上尋。秤錘邊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遠之遠矣。畢竟合作麼生參禮。但能忘計較。處處可歸依。

  (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卷六)
恆不住
文章: 1915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恆不住 »

新老怪 寫: 週日 4月 30, 2023 7:19 am 吳言生
身如芭蕉複如夢

《維摩經‧佛國品》︰“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芭蕉中空,象徵生命的脆弱。禪宗亦喜用芭蕉之喻︰
“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化,鏡像水月,畢竟無人。無明不了,妄執為我。于非實中,橫生貪著。”
《永嘉集》“觀身因緣,芭蕉不堅。悟世幻化,木槿之謝。”
《宏智廣錄》卷9 芭蕉之喻,成為禪林詩苑形容人身 脆弱不實的象徵。
謝靈運《維摩經十譬頌》︰
“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
含萼不結核,敷花何由實?”
《全上古文‧全宋文》卷33盧綸《題念濟寺暈上人》︰ “浮生亦無著,況乃是芭蕉。”
《全唐詩》卷279劉禹錫《禪客見問》︰ “身是芭蕉喻,行須筇竹扶。
”同上卷357徐凝《宿冽上人房》︰“覺后始知身是夢,況聞寒雨滴芭蕉。”
同上卷474王安石《贈約之》︰ “但當觀此身,不實如芭蕉。”
《全宋詩》卷538黃庭堅《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憶》︰“萬水千山懶問津,芭蕉林裡自觀身。”
同上卷1007  張耒《臥病呈子由》︰“是身不實似芭蕉。”
同上卷1169《維摩經‧方便品》︰“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大智度論》卷6︰“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
《圓覺經》︰“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是身如夢,喻人生的虛幻不實。夢裡有人我,有種種境、事,其實都是妄心所變現。
慧洪《大雷岸晚睡夢 李德修插瓊花一枝,與語甚久既覺作》︰“人生孰非夢,安有昏旦異?心知目所見,歷歷皆虛偽。他日或相逢,何殊開睫寐。”
《全宋詩》卷1327又《次韻思禹思晦見寄》雲︰“是身已作夢幻觀,肯複經營此身外?”
同上卷1331認識到世事如夢,對生命、外物便不會執著。王安石《宿北山示行詳上人》︰“是身猶夢幻,何物可攀緣?”
同上卷551 又《擬寒山拾得》其三︰“凡夫當夢時,眼見種種色。此非作故有,亦非求故獲。不知今是夢,道我能蓄積。貪求複守護,嘗怕水火賊。既覺方自悟,本空無所得。死生如夢幻,此理甚明白。”
同上卷540范成大《十月二十六日三偈》︰“窗外塵塵事,窗中夢夢身。既知身是夢,一任事如塵。”同上卷2266
針對做夢者執夢為實的弊病,佛教特別強調,如夢智的重要性。
《華嚴經》卷44︰“諸法無分別,如夢不異心。三世諸世間,一切悉如是。”
証悟如夢智,即可以了達事物,的虛幻性,不生貪欲或驚怖,遇境心不起,而獲致解脫。
白居易《讀禪經》︰“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有余。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全唐詩》卷455“夢中說夢”喻幻中出幻,妄中出妄︰ “
昨日夢說禪,今日禪說夢。夢時夢如今說底,說時說如今夢底。昨日合眼夢,如今開眼夢。諸人總在夢中聽,雲門複說夢中夢。”《大慧錄》卷8
“三世諸佛說夢,六代祖師說夢,天下老和尚說夢,即今妙喜與如是老人,又在夢中說夢。”同上卷20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著名的“金剛六喻”,也叫“六如”、“六觀”。
夢幻泡影 露電比喻一切有為法。有為法 是眾因緣和合而成的,沒有不變的自性,而且終將壞滅。對此詩家亦常形諸吟詠,
如蘇軾《六觀堂老人草書》︰“物生有象象乃滋,夢幻無根成斯須。方其夢時了非無,泡影一失幻影殊。”《蘇軾詩集》卷34
樓鑰《寄題汪端明墳庵真如軒》︰“真成一代風流盡,嘆息浮生信六如。”《全宋詩》卷2542
劉克莊《用舊韻贈瑩上人》︰“一半芋甘堪共飽,六如語妙不須多。”
同上卷3076范成大《閶門戲調行客》︰“萬事惟堪六如觀,一杯莫信四並難。”同上卷2261

佛教中對“我法二空”的象徵很多。
如《華嚴經》中就有“夢幻光影”、 “音聲谷響”、“陽焰泡沫”、“畫圖彩色”、“閃電”、“浮雲”、“水月” 等連珠妙喻。禪宗在使用這些喻象時,多數情況下表達了,對空的直觀體証,有時則表現為,磨鏡漸修的空觀,如上引的《浮漚歌》即是。本來應當作直觀感悟的空觀,一經文字作普及性的表述,往往落于第二門了。
對從長期的磨鏡調心,到豁然明心見性的,轉變之表述,以智隍參禪經歷及禪林的吟誦,較為典型。智隍開始時走漸修一途,結庵長坐近二十余年,后來往參六祖, “于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五燈》卷2《智隍》。 
禪林頌雲︰
當年睥睨此山阿,欲著紅樓貯綺羅。
今日重來無一事,卻騎羸馬下陂陀。 《頌古》卷8闕名頌
智隍當年心雄萬夫,想透過二十年的艱苦修行,來獲得開悟,睥睨山阿,好似要建造起畫棟飛檐的,紅樓來貯藏嬌娃。等到參謁六祖開悟后,當年的想法已不複存在,只是騎著一匹羸馬,緩緩走下山坡。從顧盼生雄,到平常無事,反映了從長期的磨鏡漸修,到豁然明心見性的轉變。

禪宗不墜頑空的主張,六祖實有首倡之功。
臥輪禪師偈︰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作么長。”
臥輪認為,既是般若,就應該不生心。如果一生心,就有所住。
慧能針鋒相對地作了一偈︰“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壇經‧機緣品》
慧能指出,般若所証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頑空。
>不思善,不思惡,並非善惡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美丑、辨是非、明得失中,不起任何貪愛、執著,以平等無差別之心,明歷歷地觀照,事物的本來面目。
這兩首禪偈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別基于漸修、頓悟的立場。
>基于漸修的立場,就要不停地斷除,各種雜念妄想,以對境心不起;
>基于頓悟的立場,煩惱本來空,即可于應物無心中,徹見本來面目。
怪老兄法安
向來能提一些禪宗資料分享法友感恩。
還是說一下
吳言生
身如芭蕉複如夢
《維摩經‧佛國品》︰“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芭蕉中空,象徵生命的脆弱。禪宗亦喜用芭蕉之喻︰
紅字有誤說
芭蕉樹事實上是「實而不堅」,絕非中空
用芭蕉樹身內沒有一個堅實的東西
比喻
我們五蘊身心沒有一個堅實的我可執以為實。
這兩首禪偈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別基于漸修、頓悟的立場。
>基于漸修的立場,就要不停地斷除,各種雜念妄想,以對境心不起;
>基于頓悟的立場,煩惱本來空,即可于應物無心中,徹見本來面目。
非也!
六祖是實語者。
因為心本來就是無剎那無不生滅的。
這個就是本心樣貌,即阿陀那識如瀑布如海流水
子曰: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所以禪宗不是要斷生滅心,
反而自識本心,生滅不斷自斷
怎說呢?
臥輪禪師似尚未明心
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
六祖說: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壇經‧機緣品》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芭蕉中空,象徵生命的脆弱。禪宗亦喜用芭蕉之喻︰

紅字有誤說
芭蕉樹事實上是「實而不堅」,絕非中空
用芭蕉樹身內 沒有一個堅實的東西
比喻
我們五蘊身心 沒有一個堅實的我 可執以為實。
:D 沒有一個堅實的我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苏树华
《西遊記》大義略說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源流無隱顯,大道非生滅,然而,若不經一番孕育和修持,則雖在源流而不知,雖處道中而迷失,故《西遊記》第一回題目名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石猴出生的地方叫“十州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的一個叫花果山的地方。
十州,表十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
三島,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稱之為“世”,四維上下稱之為“界”。時空合稱,名為世界。
●祖脈和來龍,皆源頭之義,教下所謂一真法界,宗下所謂自心本性。妄想執著的猴心,本從一真法界來,它的源頭 就是自心本性。
花果山,表示石猴的最初的境界,就像《聖經》裡所說的伊甸園。
花果山上有塊仙石,高度是三丈六尺五寸高,圍長時二丈四尺,表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節氣。仙石表固執與無明。經過時節的孕育,靈猴便從這塊靈石中出。
●源流本無出入,大道本無生滅,只因凡夫妄想執著,故而迷失了源流,背離了大道。
迷失了源流,源流未曾失。背離了大道,大道未曾離,只因凡夫不覺,假名迷失,假名背離。
若欲返本還源,切需有個靈根孕育、心性修持的過程,所以叫做“靈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一顆圓圓的石頭,猶如一個胞胎,孕育著一個猴子。這顆石頭,乃天地間的精華。天表父,地表母。孕育著的這塊石猴,代表著凡夫的“我執”,代表著凡夫的“無明”。若無天地父母,若無妄想執著,則無靈猴胞胎,
所以《西遊記》雲:“三陽交泰產群生,仙石包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歷代人人皆屬此,稱王稱聖任縱橫。”
●人生之初,天真無邪,故眼運金光,驚天動地,然而,逐物著相,金光漸息。形下之物,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不足為異。
世人哪個真正地認識自己?真實的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不認識自己,“歷代人人皆屬此”。
世人把肉體當自己,其實,肉體不是真正的自己。若肉體是自己,死屍就是人。
無縛無脫本無枷,著取少分自囚禁。花果山儘管很快樂,這裡畢竟是二元對立的娑婆世界,在二元對立的娑婆世界中生活,落入二元對待的人我是非之中,便會負罪累累。罪者,累贅也。石猴出世,污染尚未顯,近乎天道,相似本來,所以,靈光照徹天地,驚動了玉皇大帝。可惜,這個靈猴背卻真心,向外追尋,結果,金光漸息。後來,這個靈猴又有了很多的猴子,這些猴子就是自己的同類,就是自己八識田中的習氣種子,這些猴心種子,逐漸地顯現於意識層面,也就成了靈猴意識到的八萬四千煩惱。猴王不但有了很多的猴子,也有許多的朋友,譬如牛魔王,美猴王這時的精神生活,外攀內掛也就多了起來,有了權力的同時,也就有了許多累贅。
眾猴者,意識界之現像也。有物可著,忙個不停,這正是猴心妄想之捕風捉影。猴王者,意識也。
猴心眾多,唯以“自我為大”,所謂“自大”。妄想眾多,皆以“自我”為中心。這個眾猴之王,狂傲自大,自稱齊天大聖。
可惜了,只是個上穿下跳的遊者,哪裡是什麼齊天大聖,佛家所謂,只是個“逐影捉相”的生滅法。
美猴王終日結交十方同類,醉生夢死於飲酒作樂之中,一次飲酒,一老猴死亡,這時,他落淚憂傷,他看到了死亡,他體驗到了死亡,想到人的一生,只不過是一個過程,而死亡則是一個必然的結局,死亡之時,金錢名利,思想意識,一概靠不住,到頭來,人死了,還是一場空。想到這裡,他不免惆悵起來,如何才能不死?這時,他要學一個長生不死的法。這便是他學道修行的最初起因。
有錢者,亦知終究會失去。有權者,亦知終究會失去。有命者,亦知終究會失去。擱舍生滅法,尋覓事究竟。美猴王要想獲得解脫,也就不得不離開他的八萬四千小猴,也就是離開他的八萬四千煩惱。
實際地探討生命者,乃道心之顯現,成就之前因。有此前因,再配合上實行,方有看破出離之可能。憂金錢權貴者,小人也,百姓也,眾生也。究生命之真相者,大人也,道人也,行者也。
猴王到了南瞻部洲,學會了人禮,學會了人話,學會知識,學會技術,只能適應社會,謀個好職業,卻不能長生不死。
美猴王又經過千辛萬苦,度過了四重大海,來到了一個叫西牛賀洲的地方,他向一個樵夫打聽仙人住處,樵夫告訴他:前面就有一座山,叫靈臺方寸山。靈臺方寸山上有個洞,叫斜月三星洞。有位神仙,名字須菩提,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就住在這裡,你可以向他學法。
●靈臺方寸,心也。斜月三星,心也。須菩提,佛弟子也。須菩提住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這就告誡學佛的人,凡是佛弟子,都應該安住在自心上,若是心外別求,捕風捉影,則非佛弟子。
●禪宗雲:即心即佛。淨土宗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欲淨其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法華經》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楞嚴經》雲:唯此一事實,餘二皆非真。等等。佛教的根本,就是這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心”。若知此心,則不名百姓,則非眾生。
須菩提祖師問美猴王:你是哪方人氏?美猴王不知其問意,他又跑到花果山上去了,說自己是花果山人氏。真是習性難改,故祖師棒喝交齊,與他徹困。可惜,凡夫執虛不放,認認真真地往那虛幻事上著,自家的“靈臺方寸,斜月三星”卻不曾識得。本來無名姓,當下本來人,說個虛妄事,未契祖師意。
祖師給美猴王賜姓取名孫悟空。
孫者,子孫也,佛子也。
悟空者,覺悟空性也。
●這個空性,就是我們的生發萬相的空心,與諸佛祖師無二無別,這個空性,也叫做法身。
●孫悟空這個名字,就是告訴我們,佛弟子要覺悟自己的空性,禪宗所謂明心見性,也就是淨土宗所說的花開見佛。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8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新老怪 寫: 週二 4月 25, 2023 5:09 pm ●這個空性,就是我們的生發萬相的空心,與諸佛祖師無二無別,這個空性,也叫做法身。
●孫悟空這個名字,就是告訴我們,佛弟子要覺悟自己的空性,禪宗所謂明心見性,也就是淨土宗所說的花開見佛。
沒錯,禪宗就是證悟此空性,而稱開悟明心。
大乘佛法,證悟真如根本智,始稱勝義菩薩。
從初地乃至八地,所修般若波羅密多,無非就是為了圓滿此空理智心,即是究竟涅槃,一真如心。
至此不動地圓滿一真如心,而後所修上品般若波羅密多,即稱涅槃智。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陶淵明(372—427)有一首詩,頗能說明此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mrgreen:心遠地自偏。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308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蘇樹華
(三)以色相呈與隱晦險峻

禪宗史上,以色相呈的公案,亦到處可見,豎拂子、舉拳頭,正是以色相呈。
豎拂子、舉拳頭的意旨如何?拂子拳頭皆不是,見色明心西來意。
馬祖弟子在具體運用“見色明心”之方法時,盡顯“隱晦險峻”之禪風。

譬如鹽官齊安禪師之禪機問答:
有講僧來參。
師(鹽官齊安)問座主:蘊何事業?
對曰:講《華嚴經》。
師曰:有幾種法界?(按:明知故問,只為設教。)
曰:廣說則重重無盡,略說有四種。(按:依文解義,不是真見。)
師(鹽官齊安)豎起拂子曰:這個是第幾種法界?(按:因人而定。)
主沉吟。(按:這座主,當下變現出個鬼界,自入其中,難得出離。)
師曰: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

●以禪宗的立場而觀之,重重無盡法界相,全在諸人一心中。一心 是重重無盡法界相之本源。
這個講僧,執著在望文生義 而成的法界相上,卻不曾識得 諸法之本源,
故鹽官齊安 豎起拂子問:這個是第幾種法界?
若從法相上而論,目前拂子所處的法界,因人而異,
1譬如金錢之法相,在貪婪的人的心中,屬於餓鬼界 之法相。
2若有清淨人,福德具足,以平常心態而用之,金錢之相,亦清淨之相。
鹽官豎起拂子問講僧:這個是第幾種法界?
講僧著於其上,左思右想,作繭自縛,此正是“鬼家活計”。
●若是有智慧的人,見拂子而明心。清淨之心 現諸相,當下娑婆 即極樂。
講僧以為,鹽官是問“這個拂子”是第幾種法界,其實不然,
●鹽官問的是:這個“能見拂子的(心)”是第幾種法界?它還落入法界等級嗎?
講僧不會法界義,思慮求解妄尋覓,豈不是“鬼家活計”?
所以鹽官說:“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
依照禪宗的立場,諸佛菩薩,不離本真,更何況其他法相?
●長沙景岑禪師開示云:
華嚴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信一切世間境界 是如來境界。
又華嚴云:諸佛世尊 悉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
又華嚴云:佛法世間法,若見其真實,一切無差別。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睜眼見明,閉眼見暗,仰則成相,俯則成形,若欲眼中無色,難難難。
然而,若能悟得,色空二相皆屬相,諸相虛妄無二樣,則知“滿目色相非實有”。
風聲鳥語盡是法相,萬籟俱靜亦是光景。
有聲乃聲之動相,無聲乃聲之靜相,動靜二相,常在耳根,若欲耳中無聲,難難難。
然而,若能悟得,有聲無聲皆屬聲,動靜兩相皆屬相,則知“充耳音聲皆虛妄”。
●依照禪宗的立場,文殊、觀音不在別處,乃諸人一真心體之妙用。
在眼觀色之用,謂之觸目文殊。
在耳聞聲之用,謂之屆耳觀音。
●●見色聞聲,無非一心。文殊觀音,心(佛)之妙用。


●禪海叢林之中,更有俱胝一指禪,可謂“見色明心”之極端。●一指玄關,見色明心
俱胝法嗣天龍,天龍法嗣大梅,大梅乃馬祖之親承弟子。
天龍豎一指,俱胝乃大悟,師師相承,心印無差,只是禪風大變,氣力亦大減。
●杭州天龍和尚上堂云:大眾,莫待老僧上來便上來、下去便下去,各有華藏性海,具足功德,無礙光明,各各參取,珍重!
(按:華者,花也,即蓮花。佛教以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德,象徵自性清淨之德。
華藏性海者,喻自性寶藏,廣大無邊。華藏性海,各各有之,返觀體察,莫向外覓。)
僧問:如何是祖師意?
師(天龍和尚)豎起拂子。
僧問:如何得出三界去?
師曰:汝即今在什麼處?
(按:人問:如何得出三界去?答曰:汝即今在什麼處?天龍和尚問得極好。
●三界法相,盡是“自己家裡事”。所謂出三界者,即“在三界而出三界”,“在世間而出世間”,並不是離開“三界”更有一個“第四界”,並不是離開“世間”更有一個“出世間”。悟道不疑之人,乃“立於萬法之本、用得萬法之妙”的人,亦假名“出三界”的人。)

天龍和尚,雖寥寥數語,亦見其樸實禪風。然而,法至俱胝,則唯有一指,更無方便。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有尼,名實際,到庵,戴笠子執錫繞師三匝,
云:道得即拈下笠子。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
師曰:日勢稍晚,且留一宿。
尼曰:道得即宿。師又無對。尼去後,
(俱胝)嘆曰: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擬棄庵往諸方參尋。
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
(按:莫作山神報信之想。)果旬日,天龍和尚到庵。
師乃迎禮,具陳前事。
●天龍豎一指而示之。師當下大悟。
自此凡有參學僧到,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唱。(按:雖已開悟,亦禪林幼稚。)
有一童子於外被人詰曰:和尚說何法要。童子豎起指頭。歸而舉似師。
師以刀斷其指頭。童子叫喚走出。師召一聲。童子回首。師卻豎起指頭。童子豁然領解。
(按:試問:真的“豁然領解”了嗎?答曰:不見得。童子既無悟後呈心,亦無悟後行錄,何以能證明他會得祖師意?)

關於俱胝一指禪,
玄沙云:我當時若見,拗折指頭。
玄覺云:且道,玄沙恁麼道,意作麼生?
雲居錫云:只如玄沙恁麼道,肯伊不肯伊?若肯,何言拗折指頭?若不肯,俱胝過在什麼處?
●世人著一指相,為一指相所障,玄沙為遣其境,故曰“拗折指頭”。
玄沙“拗折指頭”,猶如雲門“一棒打殺釋迦,貴圖天下太平”,也只是為了破人執著,救人出離。
雲門問答云:
舉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師(雲門)云: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
雲門“一棒打殺”,意在奪卻學人所著之“佛相”;
玄沙“拗折指頭”,意在奪卻學人所執之“指相“,無關“肯伊與不肯伊”的事。
雲居錫禪師以“肯伊不肯伊”相問,亦只是`另造一境,以勘學人之見處。
●●豎起指頭,同於豎拂子,亦是以色相呈,令學人由所見之色(豎起的指頭),領悟能見之心。
後人贊他一指禪,以為微妙玄通。可惜,豎起一指不是禪,只是禪門之方便。
●若人認在指頭上,失卻當人本來面。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