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首楞嚴經》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非毘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鉢剌若、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毘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鉢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即俱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我的阿賴耶識資料庫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資料庫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以上講,行者在開悟明心,證悟真如根本智(妙明不滅不生),照合如來藏。
佛家講如來藏思想,與老子講的(道)是完全相同的法義。
如來藏即是涵蓋有漏無漏一切法,是講創生演化的總相。
故曰: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那麼,接下來的: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講啟發一真如心)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所謂法性真如本自圓融)
上兩句,就是重複強調前面文句,順其理趣,而做更清楚更深入,之如來藏釋義: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非毘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鉢剌若、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此言空如來藏,即是講真如空性,與心經無色受想行識…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同一法理。
心經用(無),楞嚴經用(非),字不同,法義相同。又涅槃經曰,無行性空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毘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鉢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即俱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此言不空如來藏,即是講法性,現相顯用。又涅槃經曰:有行性空。
……而空不空如來藏本妙圓心,圓融如來藏元明心妙與如來藏妙明心元。
(故曰:)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以上講,行者在開悟明心,證悟真如根本智(妙明不滅不生),照合如來藏。
佛家講如來藏思想,與老子講的(道)是完全相同的法義。
如來藏即是涵蓋有漏無漏一切法,是講創生演化的總相。
故曰: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那麼,接下來的: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講啟發一真如心)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所謂法性真如本自圓融)
上兩句,就是重複強調前面文句,順其理趣,而做更清楚更深入,之如來藏釋義: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非毘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鉢剌若、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此言空如來藏,即是講真如空性,與心經無色受想行識…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同一法理。
心經用(無),楞嚴經用(非),字不同,法義相同。又涅槃經曰,無行性空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毘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鉢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即俱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此言不空如來藏,即是講法性,現相顯用。又涅槃經曰:有行性空。
……而空不空如來藏本妙圓心,圓融如來藏元明心妙與如來藏妙明心元。
(故曰:)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資料庫
《梨俱吠陀‧無有讚歌》譯文:
〈1〉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2〉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3〉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4〉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5〉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6〉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7〉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其實在中國古代道家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無有讚歌〉這種內容的著作,那就是《庄子天地篇‧泰初有無》這篇文章! 謹摘錄於此以供學者大德們研究比較:
《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 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鳴喙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這篇文章第一句作者如此做斷句: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自古學者卻少有如此做斷句標點的,一般都是: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由於學者大多不解老莊道學【有】與【無】是並重並行的兩項主題。所以在做斷句時把『有』『無』這個道學精義給忽略了,絕大多數的道學研習者也都因此入寶山空手而回。
莊子的確是獲得老子道學之真傳者,他亦掌握到《道德經》的論述精華,莊子深知【無】與【有】正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所以在《莊子‧天下篇》他就讚嘆的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莊子不愧為老子知音,一句『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對於道學真諦,真是一言中的,莊子對於老子道學的認知可謂且精且準矣!
其實老子道學著重於“無”“有”的觀念並不難理解,甚至祂在《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迫不及待的把這概念作出重點開示,但是古今又有多少研究老子的學者專家能切確接收到老子這份信息與苦心?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道德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吧:
《道德經》第一章〈無與有〉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 ~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宇宙與生命的創生實相老子以短短的幾句話便將此中奧義做出重點開釋!明眼人都知道!整部《道德經》五千餘言無非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無”與“有”,或曰:“虛”與“實”,或曰:“心”與“物”做哲學的甚至科學上的詮釋!
在我們深入研究這首《梨俱吠陀‧無有讚歌》,前面所言“無”與“有”為老子道學之重點,是絕對必須先予清楚掌握的,否則對存在於《梨俱吠陀》的這個能證明老子道學西傳印度的重要證據可要失之交臂了!現在我們就分段來破解〈無有讚歌〉與《道德經》的承傳關係吧!
〈無有讚歌〉第一段:
『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首段內容很清楚,這裡談的是“有”與“無”還未“分化”之前的實相境界,前面莊子說:『【無】【有】,無名;【一】之所起;』老子稱此階段的實相境界為“道”又稱為“無極”,意思就是無窮無盡找不著一個起始點。
此段讚歌中另外提及的『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就是講“一”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最喜歡以“水”來隱喻真道境界,老子曰:『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魚不可脫於淵』『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等等不勝枚舉!甚至在楚古墓出土之《道德經》竹簡版中也夾雜一篇《太一生水》的古文。這裡所提及之“水”字絕對不做一般的解釋,老子是利用它來隱喻“道的創生原能”道家稱此為“真一之”,也就是“道生一”這個“一”的境界。
〈無有讚歌〉第二段:
『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此段內容講到“獨一”的境界,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一又章說:『道生之,德畜之。』,“一”的境界又稱“德”,這是研讀《道德經》不可不知的一個重要概念。關尹喜筆錄的《老子西昇記》曰:『通於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而鬼神伏!』
第一段與第二段綜合起來說,其涵義大概與《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道德經》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經文所開釋的奧義是一樣的,都是針對幽瞑飄邈之真道境界的不可思議做描述!
〈無有讚歌〉第三段:
『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這段的內容也是在陳述“獨一”的境界,這裡就清楚的說明“道生一”的過程,而“天上之水”講的就是“獨一”!在此也明白的給予肯定。
〈無有讚歌〉第四段:
『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這一段內容我們可以逐句分開做詳細解說:
『祂開展“有”“無”!』
“有”“無”就是老子言中的“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就是“有名”與“無名”,也可稱“實”與“虛”,或“陰”與“陽”。總之就是不離“心”“物”二著。
所以此句讚歌所提及之“祂”正是指“道”!
『開展“有”“無”!』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開演的〈創生程式〉的道理是一致的。
『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
這裡的“愛”字指的正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開釋的“上仁”。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虛無的道體逐漸顯化出創生的能量態,這時稱為“德”也就是“一”的境界,從“德”的境界再流化生出“仁”的境界,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仁”的境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老子以“為之,而無以為”來詮釋“仁”的無私大愛,佛家也稱此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依字面來求解:“仁”即指“果仁”,果核內之果仁蘊涵生生不息的創生力,所以說:『愛乃識之最初種子!』而心識之流化,其初始就是從“上仁”開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又說:『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些都是說明心識脫離“道、德”之“無為國度”落入後天“仁,義,禮,智,信,愚”之“有為塵世”而輾轉趨下之流化情形;所以追根究底:『心識之根源乃產生於無為之真道境界!』也就是這句:『心識是祂的產物!』之真諦。
『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老子《道德經》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曒。』『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些都是:『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的具體修道功夫之論述!
老子發現宇宙生命的創生實相不外夫於“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的交相糾葛。所以祂在《道德經》留下一組非常重要的“創生程式”來詮釋宇宙與生命實相之極致真理,這組蘊藏人類最高智慧的“創生程式”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這也就是《讚歌》所言:『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的奧義了。
〈無有讚歌〉第五段:
『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這一段內容顯然與《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互相符契!我們可以將其內容文句意義稍做比較:
《有無讚歌》:『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
《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作者按〉 :以上都是描繪形容真道之不可思議,不可捉摸之境界!
《有無讚歌》:『“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
《道德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作者按〉 :“創造力”偏於“無名心性”,“繁殖力”偏於“有名物性”!“無名心性”“有名物性”在此還是惟恍惟惚,不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有無讚歌》:『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道德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
〈作者按〉 :『自在力』就是代表『無名』屬心性,為陽;『衝擊力』就是代表『有名』屬物性,為陰。莊子對此亦有其生動描述之用詞,《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些議論追根究底都是以老子《道德經》之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為藍本!
〈無有讚歌〉第六段:
『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無有讚歌〉第七段:
『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道德經》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作者按〉:《無有讚歌》結尾這兩段之內容文義合起來就是講上面這句老子名言:『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些話主要就是歌頌真道至高無上,『道體無極』之實相哲理!!其實在中國古代道家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無有讚歌〉這種內容的著作,那就是《庄子天地篇‧泰初有無》這篇文章! 謹摘錄於此以供學者大德們研究比較:
《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 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鳴喙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這篇文章第一句作者如此做斷句: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自古學者卻少有如此做斷句標點的,一般都是: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由於學者大多不解老莊道學【有】與【無】是並重並行的兩項主題。所以在做斷句時把『有』『無』這個道學精義給忽略了,絕大多數的道學研習者也都因此入寶山空手而回。
莊子的確是獲得老子道學之真傳者,他亦掌握到《道德經》的論述精華,莊子深知【無】與【有】正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所以在《莊子‧天下篇》他就讚嘆的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莊子不愧為老子知音,一句『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對於道學真諦,真是一言中的,莊子對於老子道學的認知可謂且精且準矣!
其實老子道學著重於“無”“有”的觀念並不難理解,甚至祂在《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迫不及待的把這概念作出重點開示,但是古今又有多少研究老子的學者專家能切確接收到老子這份信息與苦心?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道德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吧:
《道德經》第一章〈無與有〉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 ~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宇宙與生命的創生實相老子以短短的幾句話便將此中奧義做出重點開釋!明眼人都知道!整部《道德經》五千餘言無非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無”與“有”,或曰:“虛”與“實”,或曰:“心”與“物”做哲學的甚至科學上的詮釋!
在我們深入研究這首《梨俱吠陀‧無有讚歌》,前面所言“無”與“有”為老子道學之重點,是絕對必須先予清楚掌握的,否則對存在於《梨俱吠陀》的這個能證明老子道學西傳印度的重要證據可要失之交臂了!現在我們就分段來破解〈無有讚歌〉與《道德經》的承傳關係吧!
〈無有讚歌〉第一段:
『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首段內容很清楚,這裡談的是“有”與“無”還未“分化”之前的實相境界,前面莊子說:『【無】【有】,無名;【一】之所起;』老子稱此階段的實相境界為“道”又稱為“無極”,意思就是無窮無盡找不著一個起始點。
此段讚歌中另外提及的『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就是講“一”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最喜歡以“水”來隱喻真道境界,老子曰:『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魚不可脫於淵』『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等等不勝枚舉!甚至在楚古墓出土之《道德經》竹簡版中也夾雜一篇《太一生水》的古文。這裡所提及之“水”字絕對不做一般的解釋,老子是利用它來隱喻“道的創生原能”道家稱此為“真一之”,也就是“道生一”這個“一”的境界。
〈無有讚歌〉第二段:
『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此段內容講到“獨一”的境界,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一又章說:『道生之,德畜之。』,“一”的境界又稱“德”,這是研讀《道德經》不可不知的一個重要概念。關尹喜筆錄的《老子西昇記》曰:『通於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而鬼神伏!』
第一段與第二段綜合起來說,其涵義大概與《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道德經》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經文所開釋的奧義是一樣的,都是針對幽瞑飄邈之真道境界的不可思議做描述!
〈無有讚歌〉第三段:
『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這段的內容也是在陳述“獨一”的境界,這裡就清楚的說明“道生一”的過程,而“天上之水”講的就是“獨一”!在此也明白的給予肯定。
〈無有讚歌〉第四段:
『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這一段內容我們可以逐句分開做詳細解說:
『祂開展“有”“無”!』
“有”“無”就是老子言中的“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就是“有名”與“無名”,也可稱“實”與“虛”,或“陰”與“陽”。總之就是不離“心”“物”二著。
所以此句讚歌所提及之“祂”正是指“道”!
『開展“有”“無”!』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開演的〈創生程式〉的道理是一致的。
『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
這裡的“愛”字指的正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開釋的“上仁”。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虛無的道體逐漸顯化出創生的能量態,這時稱為“德”也就是“一”的境界,從“德”的境界再流化生出“仁”的境界,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仁”的境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老子以“為之,而無以為”來詮釋“仁”的無私大愛,佛家也稱此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依字面來求解:“仁”即指“果仁”,果核內之果仁蘊涵生生不息的創生力,所以說:『愛乃識之最初種子!』而心識之流化,其初始就是從“上仁”開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又說:『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些都是說明心識脫離“道、德”之“無為國度”落入後天“仁,義,禮,智,信,愚”之“有為塵世”而輾轉趨下之流化情形;所以追根究底:『心識之根源乃產生於無為之真道境界!』也就是這句:『心識是祂的產物!』之真諦。
『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老子《道德經》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曒。』『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些都是:『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的具體修道功夫之論述!
老子發現宇宙生命的創生實相不外夫於“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的交相糾葛。所以祂在《道德經》留下一組非常重要的“創生程式”來詮釋宇宙與生命實相之極致真理,這組蘊藏人類最高智慧的“創生程式”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這也就是《讚歌》所言:『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的奧義了。
〈無有讚歌〉第五段:
『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這一段內容顯然與《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互相符契!我們可以將其內容文句意義稍做比較:
《有無讚歌》:『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
《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作者按〉 :以上都是描繪形容真道之不可思議,不可捉摸之境界!
《有無讚歌》:『“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
《道德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作者按〉 :“創造力”偏於“無名心性”,“繁殖力”偏於“有名物性”!“無名心性”“有名物性”在此還是惟恍惟惚,不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有無讚歌》:『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道德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
〈作者按〉 :『自在力』就是代表『無名』屬心性,為陽;『衝擊力』就是代表『有名』屬物性,為陰。莊子對此亦有其生動描述之用詞,《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些議論追根究底都是以老子《道德經》之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為藍本!
〈無有讚歌〉第六段:
『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無有讚歌〉第七段:
『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道德經》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作者按〉:《無有讚歌》結尾這兩段之內容文義合起來就是講上面這句老子名言:『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些話主要就是歌頌真道至高無上,『道體無極』之實相哲理!
〈1〉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2〉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3〉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4〉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5〉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6〉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7〉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其實在中國古代道家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無有讚歌〉這種內容的著作,那就是《庄子天地篇‧泰初有無》這篇文章! 謹摘錄於此以供學者大德們研究比較:
《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 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鳴喙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這篇文章第一句作者如此做斷句: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自古學者卻少有如此做斷句標點的,一般都是: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由於學者大多不解老莊道學【有】與【無】是並重並行的兩項主題。所以在做斷句時把『有』『無』這個道學精義給忽略了,絕大多數的道學研習者也都因此入寶山空手而回。
莊子的確是獲得老子道學之真傳者,他亦掌握到《道德經》的論述精華,莊子深知【無】與【有】正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所以在《莊子‧天下篇》他就讚嘆的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莊子不愧為老子知音,一句『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對於道學真諦,真是一言中的,莊子對於老子道學的認知可謂且精且準矣!
其實老子道學著重於“無”“有”的觀念並不難理解,甚至祂在《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迫不及待的把這概念作出重點開示,但是古今又有多少研究老子的學者專家能切確接收到老子這份信息與苦心?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道德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吧:
《道德經》第一章〈無與有〉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 ~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宇宙與生命的創生實相老子以短短的幾句話便將此中奧義做出重點開釋!明眼人都知道!整部《道德經》五千餘言無非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無”與“有”,或曰:“虛”與“實”,或曰:“心”與“物”做哲學的甚至科學上的詮釋!
在我們深入研究這首《梨俱吠陀‧無有讚歌》,前面所言“無”與“有”為老子道學之重點,是絕對必須先予清楚掌握的,否則對存在於《梨俱吠陀》的這個能證明老子道學西傳印度的重要證據可要失之交臂了!現在我們就分段來破解〈無有讚歌〉與《道德經》的承傳關係吧!
〈無有讚歌〉第一段:
『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首段內容很清楚,這裡談的是“有”與“無”還未“分化”之前的實相境界,前面莊子說:『【無】【有】,無名;【一】之所起;』老子稱此階段的實相境界為“道”又稱為“無極”,意思就是無窮無盡找不著一個起始點。
此段讚歌中另外提及的『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就是講“一”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最喜歡以“水”來隱喻真道境界,老子曰:『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魚不可脫於淵』『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等等不勝枚舉!甚至在楚古墓出土之《道德經》竹簡版中也夾雜一篇《太一生水》的古文。這裡所提及之“水”字絕對不做一般的解釋,老子是利用它來隱喻“道的創生原能”道家稱此為“真一之”,也就是“道生一”這個“一”的境界。
〈無有讚歌〉第二段:
『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此段內容講到“獨一”的境界,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一又章說:『道生之,德畜之。』,“一”的境界又稱“德”,這是研讀《道德經》不可不知的一個重要概念。關尹喜筆錄的《老子西昇記》曰:『通於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而鬼神伏!』
第一段與第二段綜合起來說,其涵義大概與《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道德經》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經文所開釋的奧義是一樣的,都是針對幽瞑飄邈之真道境界的不可思議做描述!
〈無有讚歌〉第三段:
『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這段的內容也是在陳述“獨一”的境界,這裡就清楚的說明“道生一”的過程,而“天上之水”講的就是“獨一”!在此也明白的給予肯定。
〈無有讚歌〉第四段:
『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這一段內容我們可以逐句分開做詳細解說:
『祂開展“有”“無”!』
“有”“無”就是老子言中的“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就是“有名”與“無名”,也可稱“實”與“虛”,或“陰”與“陽”。總之就是不離“心”“物”二著。
所以此句讚歌所提及之“祂”正是指“道”!
『開展“有”“無”!』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開演的〈創生程式〉的道理是一致的。
『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
這裡的“愛”字指的正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開釋的“上仁”。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虛無的道體逐漸顯化出創生的能量態,這時稱為“德”也就是“一”的境界,從“德”的境界再流化生出“仁”的境界,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仁”的境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老子以“為之,而無以為”來詮釋“仁”的無私大愛,佛家也稱此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依字面來求解:“仁”即指“果仁”,果核內之果仁蘊涵生生不息的創生力,所以說:『愛乃識之最初種子!』而心識之流化,其初始就是從“上仁”開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又說:『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些都是說明心識脫離“道、德”之“無為國度”落入後天“仁,義,禮,智,信,愚”之“有為塵世”而輾轉趨下之流化情形;所以追根究底:『心識之根源乃產生於無為之真道境界!』也就是這句:『心識是祂的產物!』之真諦。
『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老子《道德經》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曒。』『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些都是:『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的具體修道功夫之論述!
老子發現宇宙生命的創生實相不外夫於“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的交相糾葛。所以祂在《道德經》留下一組非常重要的“創生程式”來詮釋宇宙與生命實相之極致真理,這組蘊藏人類最高智慧的“創生程式”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這也就是《讚歌》所言:『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的奧義了。
〈無有讚歌〉第五段:
『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這一段內容顯然與《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互相符契!我們可以將其內容文句意義稍做比較:
《有無讚歌》:『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
《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作者按〉 :以上都是描繪形容真道之不可思議,不可捉摸之境界!
《有無讚歌》:『“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
《道德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作者按〉 :“創造力”偏於“無名心性”,“繁殖力”偏於“有名物性”!“無名心性”“有名物性”在此還是惟恍惟惚,不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有無讚歌》:『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道德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
〈作者按〉 :『自在力』就是代表『無名』屬心性,為陽;『衝擊力』就是代表『有名』屬物性,為陰。莊子對此亦有其生動描述之用詞,《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些議論追根究底都是以老子《道德經》之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為藍本!
〈無有讚歌〉第六段:
『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無有讚歌〉第七段:
『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道德經》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作者按〉:《無有讚歌》結尾這兩段之內容文義合起來就是講上面這句老子名言:『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些話主要就是歌頌真道至高無上,『道體無極』之實相哲理!!其實在中國古代道家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無有讚歌〉這種內容的著作,那就是《庄子天地篇‧泰初有無》這篇文章! 謹摘錄於此以供學者大德們研究比較:
《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 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鳴喙合!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這篇文章第一句作者如此做斷句: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自古學者卻少有如此做斷句標點的,一般都是: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
由於學者大多不解老莊道學【有】與【無】是並重並行的兩項主題。所以在做斷句時把『有』『無』這個道學精義給忽略了,絕大多數的道學研習者也都因此入寶山空手而回。
莊子的確是獲得老子道學之真傳者,他亦掌握到《道德經》的論述精華,莊子深知【無】與【有】正是老子道學的重頭戲!所以在《莊子‧天下篇》他就讚嘆的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莊子不愧為老子知音,一句『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對於道學真諦,真是一言中的,莊子對於老子道學的認知可謂且精且準矣!
其實老子道學著重於“無”“有”的觀念並不難理解,甚至祂在《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迫不及待的把這概念作出重點開示,但是古今又有多少研究老子的學者專家能切確接收到老子這份信息與苦心?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道德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吧:
《道德經》第一章〈無與有〉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 ~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宇宙與生命的創生實相老子以短短的幾句話便將此中奧義做出重點開釋!明眼人都知道!整部《道德經》五千餘言無非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無”與“有”,或曰:“虛”與“實”,或曰:“心”與“物”做哲學的甚至科學上的詮釋!
在我們深入研究這首《梨俱吠陀‧無有讚歌》,前面所言“無”與“有”為老子道學之重點,是絕對必須先予清楚掌握的,否則對存在於《梨俱吠陀》的這個能證明老子道學西傳印度的重要證據可要失之交臂了!現在我們就分段來破解〈無有讚歌〉與《道德經》的承傳關係吧!
〈無有讚歌〉第一段:
『起初!既沒【有】,也沒有【無】;沒有空界,也沒有在它上面的天界!何物被隱藏!在何處?在誰的保護下?而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
首段內容很清楚,這裡談的是“有”與“無”還未“分化”之前的實相境界,前面莊子說:『【無】【有】,無名;【一】之所起;』老子稱此階段的實相境界為“道”又稱為“無極”,意思就是無窮無盡找不著一個起始點。
此段讚歌中另外提及的『深不可測的“天上之水”何在?』就是講“一”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最喜歡以“水”來隱喻真道境界,老子曰:『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魚不可脫於淵』『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等等不勝枚舉!甚至在楚古墓出土之《道德經》竹簡版中也夾雜一篇《太一生水》的古文。這裡所提及之“水”字絕對不做一般的解釋,老子是利用它來隱喻“道的創生原能”道家稱此為“真一之”,也就是“道生一”這個“一”的境界。
〈無有讚歌〉第二段:
『因此,既沒有死亡,也沒有不死;沒有黑夜與白晝的象徵,依靠祂自己的力量。【獨一】!無息的呼吸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此段內容講到“獨一”的境界,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一又章說:『道生之,德畜之。』,“一”的境界又稱“德”,這是研讀《道德經》不可不知的一個重要概念。關尹喜筆錄的《老子西昇記》曰:『通於一則萬事畢,無心留德而鬼神伏!』
第一段與第二段綜合起來說,其涵義大概與《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道德經》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經文所開釋的奧義是一樣的,都是針對幽瞑飄邈之真道境界的不可思議做描述!
〈無有讚歌〉第三段:
『起初只有冥闇,冥闇隱藏著一切!沒有顯明的標記只有“水”。被虛空所隱藏的【獨一】呵!依熱力而出生。』
這段的內容也是在陳述“獨一”的境界,這裡就清楚的說明“道生一”的過程,而“天上之水”講的就是“獨一”!在此也明白的給予肯定。
〈無有讚歌〉第四段:
『祂開展【有】【無】,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這一段內容我們可以逐句分開做詳細解說:
『祂開展“有”“無”!』
“有”“無”就是老子言中的“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就是“有名”與“無名”,也可稱“實”與“虛”,或“陰”與“陽”。總之就是不離“心”“物”二著。
所以此句讚歌所提及之“祂”正是指“道”!
『開展“有”“無”!』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開演的〈創生程式〉的道理是一致的。
『初始有愛!愛乃識之最初種子;心識是祂的產物!』
這裡的“愛”字指的正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開釋的“上仁”。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虛無的道體逐漸顯化出創生的能量態,這時稱為“德”也就是“一”的境界,從“德”的境界再流化生出“仁”的境界,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就是“仁”的境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老子以“為之,而無以為”來詮釋“仁”的無私大愛,佛家也稱此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依字面來求解:“仁”即指“果仁”,果核內之果仁蘊涵生生不息的創生力,所以說:『愛乃識之最初種子!』而心識之流化,其初始就是從“上仁”開始!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又說:『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些都是說明心識脫離“道、德”之“無為國度”落入後天“仁,義,禮,智,信,愚”之“有為塵世”而輾轉趨下之流化情形;所以追根究底:『心識之根源乃產生於無為之真道境界!』也就是這句:『心識是祂的產物!』之真諦。
『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
老子《道德經》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曒。』『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些都是:『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的具體修道功夫之論述!
老子發現宇宙生命的創生實相不外夫於“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的交相糾葛。所以祂在《道德經》留下一組非常重要的“創生程式”來詮釋宇宙與生命實相之極致真理,這組蘊藏人類最高智慧的“創生程式”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這也就是《讚歌》所言:『聖者以其智慧思索於心;發覺了“有”與“無”的連鎖。』的奧義了。
〈無有讚歌〉第五段:
『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這一段內容顯然與《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互相符契!我們可以將其內容文句意義稍做比較:
《有無讚歌》:『祂們的光芒,劃過了冥闇;然而“獨一”祂在上?或在下?』
《道德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作者按〉 :以上都是描繪形容真道之不可思議,不可捉摸之境界!
《有無讚歌》:『“創造力”存在哪裡?“繁殖力”存在哪裡』
《道德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作者按〉 :“創造力”偏於“無名心性”,“繁殖力”偏於“有名物性”!“無名心性”“有名物性”在此還是惟恍惟惚,不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有無讚歌》:『下面是“自在力”,上面是“衝擊力”!』
《道德經》 :『萬物負“陰”而抱“陽”!』
〈作者按〉 :『自在力』就是代表『無名』屬心性,為陽;『衝擊力』就是代表『有名』屬物性,為陰。莊子對此亦有其生動描述之用詞,《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些議論追根究底都是以老子《道德經》之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為藍本!
〈無有讚歌〉第六段:
『誰是真知者?誰能說明之?祂創生於何時?造化形成於何時?諸神在造化形成之後出生;那麼,誰能知道【獨一】祂何時產生?』
〈無有讚歌〉第七段:
『無人知道造化何時形成;祂是否創造了祂?祂晀望於最高天,或許只有祂知道!或許,連祂也不知道!』
《道德經》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作者按〉:《無有讚歌》結尾這兩段之內容文義合起來就是講上面這句老子名言:『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些話主要就是歌頌真道至高無上,『道體無極』之實相哲理!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我的阿賴耶識資料庫
不空如來藏,即是異熟種子(異熟識)與阿賴耶識八識,乃至與客觀存在之器世間。
勝鬘經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如來藏章第七
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
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因為,成唯識論法相宗唯以心識為探討深入之路線,所以,就順理成章,忽略客觀存在的器世間,宇宙星系乃至山河大地,這條物理科學路數!!
故說,一切唯心所造,這個心指的是如來藏心,而絕非個人阿賴耶識,此理甚明。
那麼,修佛者會有神通力,就是從如來藏心所爆發。行者於此證悟現量,乃物隨心轉,故有神通涌現,法爾如是也。
勝鬘經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如來藏章第七
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
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因為,成唯識論法相宗唯以心識為探討深入之路線,所以,就順理成章,忽略客觀存在的器世間,宇宙星系乃至山河大地,這條物理科學路數!!
故說,一切唯心所造,這個心指的是如來藏心,而絕非個人阿賴耶識,此理甚明。
那麼,修佛者會有神通力,就是從如來藏心所爆發。行者於此證悟現量,乃物隨心轉,故有神通涌現,法爾如是也。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我的阿賴耶識資料庫
公案無大小,能起疑情的就是妙!!!!
無門關第十一,州勘庵主
趙州到一庵主處問。有麼有麼主豎起拳頭。
州云。水淺。不是泊舡處。便行。
又到一庵主處云。有麼有麼主亦豎起拳頭。
州云。能縱能奪能殺能活。便作禮。
無門關第十一,州勘庵主
趙州到一庵主處問。有麼有麼主豎起拳頭。
州云。水淺。不是泊舡處。便行。
又到一庵主處云。有麼有麼主亦豎起拳頭。
州云。能縱能奪能殺能活。便作禮。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我的阿賴耶識資料庫
華嚴經38卷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
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
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我的阿賴耶識資料庫
首楞嚴經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異性人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淨名露,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
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
,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異性人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淨名露,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
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
,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我的阿賴耶識資料庫
妙吉祥如意 (2008-04-17 09:44:54)
留言內容: 《洞山缽帶子》
僧問。時時勤拂拭。為甚麼不得他衣鉢。
師云。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缽帶子。
僧問。未審甚麼人合得。
師云。不入門者。
僧云。祇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
師云。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
師又云。汝道。甚麼人合得。這裏合下得一轉語。且道。下得甚麼語。
時有一僧。下九十六轉語。並不契。末後一轉。始愜師意。
師云。闍黎何不早恁麼道。
別有一僧密聽。祇不聞末後一轉。遂請益其僧。僧不肯說。
如是三年相從。終不為舉。
一日因疾。其僧云。某三年請舉前話。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惡取去。
遂持刀白云。若不為某舉。即便殺上座也。
其僧悚然云。闍黎且待。我為爾舉。 乃云。“直饒將來。亦無處著”。其僧禮謝。
~~~~~~~~~~~~~~~
呵呵呵呵呵呵------
且說洞山禪師於“不入門得之”後更問取一轉語,結果眾僧轉了九十七轉才獲得大師首肯!
那麼第九十七轉句“直饒將來。亦無處著”又有何佛法密意呢!?
爲甚麼會引起雪竇顯與天童兩位會家子,在“將來底”與“不受”兩個節骨眼上各有堅持呢?
到底“不受”與“將來底”誰是應“眼”?誰是應“瞎”??
烏龍院先賣個關子,有請梅庵姑娘給個見地.....
~~~~~~~~~~~~~~~
雪竇顯云。
他既不受是眼。將來必應是瞎。
天童拈云。
長蘆則不然。直須將來。若不將來爭知不受。直須不受。若不不受。爭免將來。將來底必應是眼。不受底真箇是瞎。還會麼。
哇,哈哈哈……妙哉!!妙哉!!!
留言內容: 《洞山缽帶子》
僧問。時時勤拂拭。為甚麼不得他衣鉢。
師云。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缽帶子。
僧問。未審甚麼人合得。
師云。不入門者。
僧云。祇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
師云。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
師又云。汝道。甚麼人合得。這裏合下得一轉語。且道。下得甚麼語。
時有一僧。下九十六轉語。並不契。末後一轉。始愜師意。
師云。闍黎何不早恁麼道。
別有一僧密聽。祇不聞末後一轉。遂請益其僧。僧不肯說。
如是三年相從。終不為舉。
一日因疾。其僧云。某三年請舉前話。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惡取去。
遂持刀白云。若不為某舉。即便殺上座也。
其僧悚然云。闍黎且待。我為爾舉。 乃云。“直饒將來。亦無處著”。其僧禮謝。
~~~~~~~~~~~~~~~
呵呵呵呵呵呵------
且說洞山禪師於“不入門得之”後更問取一轉語,結果眾僧轉了九十七轉才獲得大師首肯!
那麼第九十七轉句“直饒將來。亦無處著”又有何佛法密意呢!?
爲甚麼會引起雪竇顯與天童兩位會家子,在“將來底”與“不受”兩個節骨眼上各有堅持呢?
到底“不受”與“將來底”誰是應“眼”?誰是應“瞎”??
烏龍院先賣個關子,有請梅庵姑娘給個見地.....
~~~~~~~~~~~~~~~
雪竇顯云。
他既不受是眼。將來必應是瞎。
天童拈云。
長蘆則不然。直須將來。若不將來爭知不受。直須不受。若不不受。爭免將來。將來底必應是眼。不受底真箇是瞎。還會麼。
哇,哈哈哈……妙哉!!妙哉!!!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我的阿賴耶識資料庫
本來無一物,就是講證悟真如空性。
直饒將來,即是起發起真如用。
從初發心住地菩薩,證悟真如根本智,以後地地皆可發真如用。依斯行般若波羅密多。
只是,發真如用,是講功夫理論,所以,便有初地不了二地事的說法。更有因此個別行者對於修定的方法差異,而分為大小乘佛法實修功夫之差別。
根據融會貫通大乘佛經,便知初地乃至七地菩菩薩,修習定慧等持,其主要任務,即是漸次深入滅盡定的現證,滅盡定要做到不染一法,為準則,而不染一法,即是真如空性,此不染一法之真如空性,即是有漏法界十二緣起第一支(無明住地)。
修佛功夫滅盡定,於第八不動地完成心解脫後(不復成就阿賴耶識),此時即證悟一真如心,又稱究竟涅槃
滅盡定,到此才能達到完全圓滿,所發起之真如智用,開始稱之為(佛慧),至此而後所發起的般若波羅密多,就稱涅槃智。
以上就是大乘菩薩從開悟明,轉進見性成佛的約略整理!!參考: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金剛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妙法蓮華經
大寶積經
如是舍利弗。是諸菩薩種種方便成就眾生。悉令安住於佛法中。所以者何。唯有如來智慧解脫究竟涅槃。更無餘乘而得度脫。以是義故名為如來。如來如實覺了如故。名為如來。
佛告舍利弗。彼佛功德法門亦復如是。菩薩先得。是諸菩薩當不退轉。若聞此法必能受持讀誦通利。為無上菩提,於真如性當勤修學。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欲住不退地者。聞此稱讚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於法性中當不退轉。
法性與真如是大乘佛法的唯二主軸!於無漏法身,真空妙有合而為一!
圓覺經,側重真如的開示,所以稱圓覺。
法華經,側重法性的開示,所以稱法華。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結合法性與真如的法義精髓,因此稱般若。
成唯識論
禪宗公案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94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我的阿賴耶識資料庫
薩迦耶滅究竟涅槃?!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就是講心解脫(證解阿賴耶識),所謂薩迦耶滅(斷離我見),一切法空,證悟究竟涅槃!!!
中阿含成就戒經
尊者舍梨子復作是念:
「此比丘於世尊前再三非我所說,亦無一比丘歎我所說,我宜默然。」
於是,世尊問曰:
「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尊者烏陀夷白世尊曰:「是也,世尊!」
世尊面訶烏陀夷曰:
「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
從究竟涅槃而起修之佛慧(上品般若)即是所謂涅槃智。乃是一真如心發起之真如大用,見相非相,不復參雜薩迦耶我見,此後所所修習之般若為報得,無功用行。
內證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絕表示。
息諸諍論勝義諦,超過一切尋思相。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