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二則達磨廓然
示眾雲。卞和三獻。未免遭刑。夜光投人。鮮不按劍。卒客無卒主。宜假不宜真。差珍異寶用不著。死貓兒頭拈出。看
舉。
梁武帝問達磨大師(清旦起來不曾利市)
如何是聖諦第一義(且向第二頭問)
磨雲。廓然無聖(劈腹剜心)
帝雲。對朕者誰(鼻孔裡認牙)
磨雲。不識(腦後見腮)
帝不契(方木不入圓竅)
遂渡江至少林面壁九年(家無滯貨不富)
師云。般若多羅嘗囑達磨大師曰。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 設大法藥直指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又汝到時。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為功德。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不可久留。果有遊梁涉魏鈍滯九年之事。
近代磁州衣法付人山。山曰。某甲不是恁麼人。州曰。不是恁麼人。自不殃及伊。山以法乳情深。俯仰而受。州復曰。汝既如是。第一不得容易出世。若躁進輕脫。中間必有轗軻。此與多羅三囑達磨九年。彼此一時也。
霅溪頌云。不惜過秋霜。圖教滋味長。縱然生摘得。終是不馨香。可以為來者之誡。若是本色道人。出處自知時節。武帝雖不契。置個問端。不妨[利-禾+屈]剞。至今諸方。開堂白槌。尚云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只如第一義諦。還許觀麼。還許武帝達磨問答麼。
萬松道。第一義且置。爾要聖諦作麼。
天皇道。但盡凡情。別無聖解。楞嚴道。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只這達磨道廓然無聖。石火電光中。不妨手親眼辦。武帝頑涎不退。更問對朕者誰。於他梁王分上。也是好心。殊不知。達磨分上。劈面被唾相似。不免更奉個不識。早是花嬌易謝。那堪雪上加霜。達磨見伊眼目定動。即時轉身。別行一路。古人或出或處。或默或語。皆為佛事。後來武帝果然過後思君子。自撰碑文云。見之不見。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雖一介凡夫。敢師之於後。自武帝蒙塵之後。達磨西歸以來。第一義諦無人舉著。賴有天童。為眾拈出。
頌云
廓然無聖(一回飲水一回著噎)
來機迳庭(面赤不如語直)
得非犯鼻而揮斤(好手手中誇好手)
失不回頭而墮甑(已往不咎)
寥寥冷坐少林(老不歇心)
默默全提正令(猶自說兵機)
秋清月轉霜輪(高著眼看)
河淡鬥垂夜柄(誰敢承攬)
繩繩衣缽付兒孫(莫妄想)
從此人天成藥病(天行已過使者須知)
師云。廓然無聖。來機迳庭。此語本出莊子。大有迳庭。不近人情。初祖當時。也少些子方便。殊不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起初便下霹靂手。而今已早私徇姑息。所以得非犯鼻而揮斤。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瞑目恣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失不回頭而墮甑。後漢孟敏客居太原。曾荷甑墮地。不顧而去。郭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林宗以此異之。因勸令遊學。意謂武帝若自肯。達磨未嘗屈己從人。梁王若不契。拂袖便行而無恨。黃金殿上放沒面目。道得一半。少林九年口掛壁上。始是八成。如秋清月轉霜輪。暗用法眼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發明理極無喻之道。河淡鬥垂夜柄。天童上堂雲。一點環中照極微。智無功處卻存知。緣思淨盡無餘事。半夜星河斗柄垂。此兩句如啞人作通事。指似向人吐露不出。那堪師資傳授。藥病相治。轉沒交涉。如何得全提正令去。空花幾費龜毛線。石女空拈莨[卄/碭]針。(咄)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三則東印請祖
示眾雲。劫前未兆之機。烏龜向火。教外別傳一句。碓嘴生花。且道。還有受持讀誦分也無
舉。東印土國王。請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齊(往往償口債去也)
王問曰。何不看經(無功受祿寢食不安)
祖雲。貧道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師云。二十七祖初名瓔珞童子。因二十六祖不如蜜多。與東印土堅固王同輦。問童子曰。能憶往事否。對曰。我憶往劫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持甚深修多羅。以相代正化故。俟師於此。祖告王曰。此非小聖。大勢至之應身也。王命登輦至宮供養。以至披削。祖取般若修多羅事。命名般若多羅。
梁朝以達磨為觀音。西國以祖師為勢至。唯阿彌陀佛 至今無下落。良久雲。豐千饒舌。
後因皇家展會。尊者主席。這老漢顯異惑眾。當時好與掀倒。打斷葛藤。直待問尊者何不看經。果然放不過。這老漢也無大人相。把葫蘆馬杓 翻騰一上 王便禮拜。識甚痛癢。
萬松道。國王貪他一粒米。尊者失卻萬年糧。只知鐵脊撐天。不覺腦門著地。若要扶起。除是天童。
頌云
雲犀玩月璨含輝(暗通一線文彩已彰)
木馬游春駿不羈(百花叢裡過一葉不沾身)
眉底一雙寒碧眼(不曾趁蛇蜉隊)
看經那到透牛皮(過也)
明白心起曠劫(威音前一箭)
英雄力破重圍(射透兩重關)
妙圓樞口轉靈機(何曾動著)
寒山忘卻來時路(暫時不住如同死人)
拾得相將攜手歸(須是當鄉人)
師云。破題兩句。頌不居陰界。不涉眾緣已了。且藏教法數。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喚作三科。尊者略舉首尾。攝其中間。梵語安那般那。譯雲出息入息。其法有六。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具如天台止觀。預備不虞者 不可不知。溈山警策道教理未嘗措懷。玄道無因契悟。寶藏論可憐。無價之寶。隱在陰入之坑。何時得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去。
天童雲
犀玩月燦含輝。
古詩有犀因玩月紋生角。好言語可惜。折合向文才情思上。
木馬游春駿不羈。
此頌出息不涉眾緣。可謂善行無轍跡也。
眉底一雙寒碧眼。
洛浦道。單明自己法眼未明。此人只具一隻眼。若要雙眼圓明。除是不居陰界不涉眾緣。無影林中。高懸日月。不萌枝上。暗辨春秋始得。
看經那到透牛皮。
長慶雲。眼有何過。楞嚴經云。汝今諦觀 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週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這裡蹉過。
藥山道。底牛皮也須穿透。
萬松道。卻具金剛眼。
明白心超曠劫。
三祖道。但不憎愛洞然明白。一念萬年受持不盡。
鹿門道。遍大地是學人一卷經。盡乾坤是學人一隻眼。以這個眼。讀如是經。千萬億劫常無間斷。
萬松道。看讀不易。
英雄力破重圍。
後漢王莽遣弟王尋王邑。至昆陽。圍光武數十重。光武兵弱而欲降尋邑。邑不肯。光武乃益堅諸將。出兵卻戰。尋邑大敗。尊者文武雙全。出將入相。陰界眾緣。非但重圍也。
妙圓樞口轉靈機。
爾雅樞謂之椳。郭璞注云。門扉樞也。流水不腐。中樞不蠹。言其活也。尊者未點先行。不撥自轉。這邊那邊 無可不可。天童披沙揀金。分星擘兩。花判了也。
末後兩句 更有餘才道。
寒山忘卻來時路。拾得相將攜手歸。
此頌 國筵海眾鑽紙穿窗。尊者老婆略與。鉤簾歸乳燕。穴紙出痴蠅。用寒山詩。若合符節。
詩云。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
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
下有斑白人。嘮嘮讀黃老。
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
閭丘胤訪後與拾得相攜。出松門更不還寺。
有本雲。喃喃讀黃老。此頌弱喪忘歸 與迷人指路也。
後唐莊宗皇帝。請華嚴休靜禪師。入內齋。大師大德總看經。唯師一眾默然。
帝問何不看經。
靜曰。道泰不傳天子令。時清休唱太平歌。
帝曰。師一人不看即得。徒眾何亦不看。
靜曰。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踪。
帝 曰。大師大德為甚麼總看。
靜曰。水母元無眼。求食須賴鰕。
帝大悅。
況祖師尊者從遠劫來。號大勢至。誦甚深修多羅。因此從師名般若多羅。元來習氣也不除。輸他華嚴卻有衲僧巴鼻。
萬松到此 不覺失笑。且道。笑個什麼。雲居羅漢披襟處。鞏縣茶瓶接嘴時
第三則東印請祖
示眾雲。劫前未兆之機。烏龜向火。教外別傳一句。碓嘴生花。且道。還有受持讀誦分也無
舉。東印土國王。請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齊(往往償口債去也)
王問曰。何不看經(無功受祿寢食不安)
祖雲。貧道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師云。二十七祖初名瓔珞童子。因二十六祖不如蜜多。與東印土堅固王同輦。問童子曰。能憶往事否。對曰。我憶往劫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持甚深修多羅。以相代正化故。俟師於此。祖告王曰。此非小聖。大勢至之應身也。王命登輦至宮供養。以至披削。祖取般若修多羅事。命名般若多羅。
梁朝以達磨為觀音。西國以祖師為勢至。唯阿彌陀佛 至今無下落。良久雲。豐千饒舌。
後因皇家展會。尊者主席。這老漢顯異惑眾。當時好與掀倒。打斷葛藤。直待問尊者何不看經。果然放不過。這老漢也無大人相。把葫蘆馬杓 翻騰一上 王便禮拜。識甚痛癢。
萬松道。國王貪他一粒米。尊者失卻萬年糧。只知鐵脊撐天。不覺腦門著地。若要扶起。除是天童。
頌云
雲犀玩月璨含輝(暗通一線文彩已彰)
木馬游春駿不羈(百花叢裡過一葉不沾身)
眉底一雙寒碧眼(不曾趁蛇蜉隊)
看經那到透牛皮(過也)
明白心起曠劫(威音前一箭)
英雄力破重圍(射透兩重關)
妙圓樞口轉靈機(何曾動著)
寒山忘卻來時路(暫時不住如同死人)
拾得相將攜手歸(須是當鄉人)
師云。破題兩句。頌不居陰界。不涉眾緣已了。且藏教法數。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喚作三科。尊者略舉首尾。攝其中間。梵語安那般那。譯雲出息入息。其法有六。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具如天台止觀。預備不虞者 不可不知。溈山警策道教理未嘗措懷。玄道無因契悟。寶藏論可憐。無價之寶。隱在陰入之坑。何時得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去。
天童雲
犀玩月燦含輝。
古詩有犀因玩月紋生角。好言語可惜。折合向文才情思上。
木馬游春駿不羈。
此頌出息不涉眾緣。可謂善行無轍跡也。
眉底一雙寒碧眼。
洛浦道。單明自己法眼未明。此人只具一隻眼。若要雙眼圓明。除是不居陰界不涉眾緣。無影林中。高懸日月。不萌枝上。暗辨春秋始得。
看經那到透牛皮。
長慶雲。眼有何過。楞嚴經云。汝今諦觀 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週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這裡蹉過。
藥山道。底牛皮也須穿透。
萬松道。卻具金剛眼。
明白心超曠劫。
三祖道。但不憎愛洞然明白。一念萬年受持不盡。
鹿門道。遍大地是學人一卷經。盡乾坤是學人一隻眼。以這個眼。讀如是經。千萬億劫常無間斷。
萬松道。看讀不易。
英雄力破重圍。
後漢王莽遣弟王尋王邑。至昆陽。圍光武數十重。光武兵弱而欲降尋邑。邑不肯。光武乃益堅諸將。出兵卻戰。尋邑大敗。尊者文武雙全。出將入相。陰界眾緣。非但重圍也。
妙圓樞口轉靈機。
爾雅樞謂之椳。郭璞注云。門扉樞也。流水不腐。中樞不蠹。言其活也。尊者未點先行。不撥自轉。這邊那邊 無可不可。天童披沙揀金。分星擘兩。花判了也。
末後兩句 更有餘才道。
寒山忘卻來時路。拾得相將攜手歸。
此頌 國筵海眾鑽紙穿窗。尊者老婆略與。鉤簾歸乳燕。穴紙出痴蠅。用寒山詩。若合符節。
詩云。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
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
下有斑白人。嘮嘮讀黃老。
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
閭丘胤訪後與拾得相攜。出松門更不還寺。
有本雲。喃喃讀黃老。此頌弱喪忘歸 與迷人指路也。
後唐莊宗皇帝。請華嚴休靜禪師。入內齋。大師大德總看經。唯師一眾默然。
帝問何不看經。
靜曰。道泰不傳天子令。時清休唱太平歌。
帝曰。師一人不看即得。徒眾何亦不看。
靜曰。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踪。
帝 曰。大師大德為甚麼總看。
靜曰。水母元無眼。求食須賴鰕。
帝大悅。
況祖師尊者從遠劫來。號大勢至。誦甚深修多羅。因此從師名般若多羅。元來習氣也不除。輸他華嚴卻有衲僧巴鼻。
萬松到此 不覺失笑。且道。笑個什麼。雲居羅漢披襟處。鞏縣茶瓶接嘴時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四則世尊指地
示眾雲。一塵才舉。大地全收。疋馬單槍。開疆展土。便可隨處作主。遇緣即宗底。是甚麼人
舉。
世尊與眾行次(隨他腳跟轉)
以手指地雲。此處宜建梵剎(太歲頭上不合動土)
帝釋將一莖草。插於地上雲。建梵剎已竟(修造不易)
世尊微笑(賞罰分明)
師云。世尊因布發掩泥。獻花於然燈佛。佛指布發處雲。此一方地。宜建一剎。時有賢首長者。插標於指處雲。建剎已竟。諸天散花。讚歎庶子有大智矣。天童舉話。大同小異。
萬松道。世尊祖業轉典與然燈。便有長者承頭收後。如今交付與天童。須要出個合同文契。
頌云
百草頭上無邊春(夾山猶在)
信手拈來用得親(入荒田不揀)
丈六金身功德聚(不審)
等閒攜手入紅塵(逢場作戲)
塵中能作主(一朝權在手)
化外自來賓(看取令行時)
觸處生涯隨分足(不從人得)
未嫌伎倆不如人(面無慚色)
師云。天童先以四句頌公案了。然後鋪舒梗概。展演化風。趙州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世尊當風指出。帝釋信手拈來。天童人境交加頌出。非但古聖。爾即今塵中作得主。化外亦來賓。且道。風流劉駙馬。起此報恩院。與帝釋插草同別。師豎起拂子云。千年常住一朝僧
第四則世尊指地
示眾雲。一塵才舉。大地全收。疋馬單槍。開疆展土。便可隨處作主。遇緣即宗底。是甚麼人
舉。
世尊與眾行次(隨他腳跟轉)
以手指地雲。此處宜建梵剎(太歲頭上不合動土)
帝釋將一莖草。插於地上雲。建梵剎已竟(修造不易)
世尊微笑(賞罰分明)
師云。世尊因布發掩泥。獻花於然燈佛。佛指布發處雲。此一方地。宜建一剎。時有賢首長者。插標於指處雲。建剎已竟。諸天散花。讚歎庶子有大智矣。天童舉話。大同小異。
萬松道。世尊祖業轉典與然燈。便有長者承頭收後。如今交付與天童。須要出個合同文契。
頌云
百草頭上無邊春(夾山猶在)
信手拈來用得親(入荒田不揀)
丈六金身功德聚(不審)
等閒攜手入紅塵(逢場作戲)
塵中能作主(一朝權在手)
化外自來賓(看取令行時)
觸處生涯隨分足(不從人得)
未嫌伎倆不如人(面無慚色)
師云。天童先以四句頌公案了。然後鋪舒梗概。展演化風。趙州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世尊當風指出。帝釋信手拈來。天童人境交加頌出。非但古聖。爾即今塵中作得主。化外亦來賓。且道。風流劉駙馬。起此報恩院。與帝釋插草同別。師豎起拂子云。千年常住一朝僧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5、枯木龍吟
一碧巖錄2
利休之師紹鷗(1504~1555)在形容茶的禪味時,曾引用過一首詩,
詩歌大意是:浦風蕭蕭,春花謝了,紅葉隱了,一片靜寂,彷彿回到了本原,這晚秋的景色正同茶味相通.
利體也引過一首詩,詩大意是;
只要見到深山雪野裡 萌生的小草,你就會感到 花香鳥語的春天 在你限前大放光彩。
白雪皚塏的山問,一輪朗日高照,從雪薄冰融處 忽然發現一點小草的生機,發現一點生命的信息,這一株最先從冬的死寂中 掙扎出來的小草的強烈的生命意志,就是動人心魄的禪意啊!
正如枯樹遇風作龍吟一樣,禪的定與悟的動 有機地結台在一起。
這就是一種真正的生命,既是禪的生命,也是茶的三昧。
一碧巖錄2
利休之師紹鷗(1504~1555)在形容茶的禪味時,曾引用過一首詩,
詩歌大意是:浦風蕭蕭,春花謝了,紅葉隱了,一片靜寂,彷彿回到了本原,這晚秋的景色正同茶味相通.
利體也引過一首詩,詩大意是;
只要見到深山雪野裡 萌生的小草,你就會感到 花香鳥語的春天 在你限前大放光彩。
白雪皚塏的山問,一輪朗日高照,從雪薄冰融處 忽然發現一點小草的生機,發現一點生命的信息,這一株最先從冬的死寂中 掙扎出來的小草的強烈的生命意志,就是動人心魄的禪意啊!
正如枯樹遇風作龍吟一樣,禪的定與悟的動 有機地結台在一起。
這就是一種真正的生命,既是禪的生命,也是茶的三昧。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7、雨過青苔潤
一目本禪師錄
詩人芭蕉曾髓鹿島根本寺的佛頂和尚參禪。
一日雨霽雲散。空氣請朗,佛頂興之所致,前往探訪寄身於芭蕉庵里面的俳歌詩人,芭蕉聞訊大喜,迎出門外。
佛頂見芭蕉臉上有得意之色,心下甚喜,忙問,“最近如何度日?”
芭蕉即答,“雨過青苔潤。”
真是法眼一開,真相即現。
雨過青苔潤,這種新鮮獨到的感覺 不正是開了悟眼嗎?然而和尚並不輕易稱許,
追問道,“青苔未生之時,佛法如何?”即朕兆未蔭之前,一念不起的絕對無的境況,同於上文的“漆黑崑崙夜裡走”句。
而芭蕉並不陷入和尚投下的蹄筌,輕輕巧巧地回答說,“青蛙跳水聲。”
這一瞬間,是一代詩匠的明心悟眼的瞬間。芭蕉秉此而聯一詩,“蛙躍古池內。靜瀦傳清響。”成為日本的絕唱。
一目本禪師錄
詩人芭蕉曾髓鹿島根本寺的佛頂和尚參禪。
一日雨霽雲散。空氣請朗,佛頂興之所致,前往探訪寄身於芭蕉庵里面的俳歌詩人,芭蕉聞訊大喜,迎出門外。
佛頂見芭蕉臉上有得意之色,心下甚喜,忙問,“最近如何度日?”
芭蕉即答,“雨過青苔潤。”
真是法眼一開,真相即現。
雨過青苔潤,這種新鮮獨到的感覺 不正是開了悟眼嗎?然而和尚並不輕易稱許,
追問道,“青苔未生之時,佛法如何?”即朕兆未蔭之前,一念不起的絕對無的境況,同於上文的“漆黑崑崙夜裡走”句。
而芭蕉並不陷入和尚投下的蹄筌,輕輕巧巧地回答說,“青蛙跳水聲。”
這一瞬間,是一代詩匠的明心悟眼的瞬間。芭蕉秉此而聯一詩,“蛙躍古池內。靜瀦傳清響。”成為日本的絕唱。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禪海珍言
13,百年鑽故紙何時才出頭
中國福州大中寺有名老和尚,他有三位弟子。三個僧徒都到外面去行腳修行,現在回來了。一徒在都城習得詩文,一徒從諸長者學得經綸,只有神贊什麼也沒學到。於是神贊遭老憎嫌棄,使為雜役。
一天,神贊在澡堂幫老師擦背,邊說,“廟雖好,可惜廟裡的佛不行。”
老師回過頭來,神贊又說,“佛雖然不行,可是還有光。”
又有一回,老師在窗下默誦經文。一隻野蜂想飛出去,沒頭沒躺地亂撞紙窗。
神贊見此情形,便說,“房子這麼大,有門洞開,不從空處出,偏幢紙窗,自費氣力。”
並作一偈道:“不肯出空門,投窗是大癡;百年鑽故紙,何時才出頭(即悟道)。”
於是老師.兌,“你小子所言,另有一番氣度,一定得逢名師,快快道來。”
神贊於是把在百丈和尚門下 修行悟道的經歷講了一遍。
僧師心生羞愧,乞教於神贊,面流喜淚,“老僧到這般年歲 才識到禪宗真訣。”
有門洞開,不從空處出
13,百年鑽故紙何時才出頭
中國福州大中寺有名老和尚,他有三位弟子。三個僧徒都到外面去行腳修行,現在回來了。一徒在都城習得詩文,一徒從諸長者學得經綸,只有神贊什麼也沒學到。於是神贊遭老憎嫌棄,使為雜役。
一天,神贊在澡堂幫老師擦背,邊說,“廟雖好,可惜廟裡的佛不行。”
老師回過頭來,神贊又說,“佛雖然不行,可是還有光。”
又有一回,老師在窗下默誦經文。一隻野蜂想飛出去,沒頭沒躺地亂撞紙窗。
神贊見此情形,便說,“房子這麼大,有門洞開,不從空處出,偏幢紙窗,自費氣力。”
並作一偈道:“不肯出空門,投窗是大癡;百年鑽故紙,何時才出頭(即悟道)。”
於是老師.兌,“你小子所言,另有一番氣度,一定得逢名師,快快道來。”
神贊於是把在百丈和尚門下 修行悟道的經歷講了一遍。
僧師心生羞愧,乞教於神贊,面流喜淚,“老僧到這般年歲 才識到禪宗真訣。”
有門洞開,不從空處出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14、天地一輪
——碧巖錄5
臨濟和尚(?~866)曾說過,“過去我投有開悟時,只覺得周遭一團漆黑,象漆桶一樣。”於是後人把解脫了迷妄中的自己並豁然解悟稱為“打破漆桶”。如大尼俗名千代野,她曾在松見寺住留過。為了盡綿薄之力,她總去幫忙頂水。一日提水時,桶底忽然掉了,水濺濕了她,她忽然了悟。
並作投機禪偈~首,“千代提水桶底漏,水不留來月不留。”
她從這天起 就真正地打破了漆桶,體驗到了本來無一物的心境。
盤圭和尚(1622~1693)也有如下歌偈;古桶底漏,天地一輪。
桶底捅了掉了,只留下一個空圈,天地就在其中。
古桶底漏,天地一輪。
——碧巖錄5
臨濟和尚(?~866)曾說過,“過去我投有開悟時,只覺得周遭一團漆黑,象漆桶一樣。”於是後人把解脫了迷妄中的自己並豁然解悟稱為“打破漆桶”。如大尼俗名千代野,她曾在松見寺住留過。為了盡綿薄之力,她總去幫忙頂水。一日提水時,桶底忽然掉了,水濺濕了她,她忽然了悟。
並作投機禪偈~首,“千代提水桶底漏,水不留來月不留。”
她從這天起 就真正地打破了漆桶,體驗到了本來無一物的心境。
盤圭和尚(1622~1693)也有如下歌偈;古桶底漏,天地一輪。
桶底捅了掉了,只留下一個空圈,天地就在其中。
古桶底漏,天地一輪。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財富禪
臨濟祖師破斥“內外齊修”,開示“無修真修”
以下經句,全部摘自《臨濟錄下卷》,筆者加了註解。
1、【臨濟祖師破斥‘內外齊修’:】
你諸方言道‘有修有證’,莫錯!設有修得者,皆是生死業。你言‘六度萬行齊修。’我見皆是造業。看經看教亦造業。
佛與祖師,是無事人。所以‘有漏、有為,為清淨業’。
“有一般瞎禿子,飽吃飯了,便坐禪、觀行,把捉念漏。你若著心看靜,舉心外照,徹心內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
“是你如今與麼聽法的人,作麼生擬‘修地、證他、莊嚴他’?渠且不是修底物,不是莊嚴得底物。若教他莊嚴你,一切物即莊嚴得,你且莫錯!”
自古先輩,到處人不信,被遞出始知是貴。若到處人盡肯,堪作什麼?所以獅子一吼,野犴腦裂。”
“道流!諸方說:‘有道可修,有法可證。’你且說,證何法?修何道?你今用處,欠少什麼物?修補何處?”
“後生小阿師不會,便即信這般野狐精魅,許他說事,繫縛他人,言道:‘理行相應,獲惜三業,始得成佛。’如此說者,如春細雨。
2、【臨濟祖師破斥‘向裡’修:】
“道流。是你目前用底,與祖佛不別。只麼不信,便向外求。莫錯!‘向外’無法,‘內’亦不可得。
你取山僧口裡語,不如休歇無事去。已起者莫續,未起者不要放起,便勝你十年行腳。約山僧見處,無如許多般。須是平常著衣吃飯,無事過時。
“大德。山僧說‘向外’無法,學人不會,便即‘向裡’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拄上顎,湛然不動,取此為是祖門佛法也。大錯。”
“是你若取‘不動清淨境’為是,你即認他無明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溶可怖畏’,此之是也。
你若認他‘動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動。應可是道也。
所以動者是‘風大’,不動者是‘地大’。動與不動俱無自性。你若向動處捉他,他向不動處立。你若向不動處捉他,他向動處立。譬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大德。動與不動是二種境。還是無依道人,用動用不動。”
“道流。有一般禿子,便‘向裡’許‘著功’,擬求‘出世’之法。錯了也。”
“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大德。莫錯。”
“我且不取你解經論,我亦不取你國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辯似懸河。我亦不取你聰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見解。”
道流。設解得百本經論,不如一個無事底阿師。你解得,即輕拗他人,勝負修羅,人我無明,長地獄業。如善星比丘,解十二分教,生身陷地獄,大地不容。不如無事休歇去,飢來吃飯,睡來闔眼。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3、【臨濟祖師開示無修真修:‘自心是佛,心境一如,心無罣礙’】
道流,出家兒且要學道。須如山僧往日,曾向毗尼中留心,亦曾於經論尋討,後方知是濟世藥,表顯之說,遂乃一時拋卻。即訪道參禪。
後遇大善知識,方乃道眼分明,始識得天下老和尚,知其邪正。不是娘生下便會,還是體究練磨,一朝自省。
古人云:‘路逢達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
‘若人修道道不行,萬般邪境競頭生。
智險出來無一物,明頭未顯暗頭明’。
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
大德覓什麼物?現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曾欠少。”
“你若欲得與祖佛不別,但如是見,不用疑誤。你‘心心不異’,名之‘活祖’,心若有異,則性相別。心不異故,即性與相不別。”
【註:‘能覺之心’是性,‘所覺之境’是相。其實性和相是同一個東西,都是‘能覺之性’,都是自心,被錯覺成兩個不同的了。所以說‘自心是佛,心境一如’,這就是‘心心不異’。】
【註:夢境產生的原理 其實就是如此,是自心覺知 到自心之光而不識,分別取相,自相渾濁,起為夢幻。所以佛陀經 常用如夢如幻 來比喻佛法,其實究竟不是‘如幻’,而是佛經常說的如什麼?‘如如’——‘好像’這‘好像’本身,還有什麼差別?】
“道流。大丈夫漢。更疑個什麼?目前用處更是阿誰?把得便用,莫著名字號為玄旨。與麼見得,勿嫌底法。古人云: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註:按《五燈會元卷一》,此是西天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傳法偈。“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正是時時認得心境一如,皆是自心性。夢境產生的原理其實也是如此,明白此真理,才會真正心不罣礙。】
臨濟祖師云:“靈音屬耳,若人不信,徒勞百年。”
【註:這音塵 就是你耳根這能聽之性,你要是不信(你便會去‘舍音塵、取根覺’),你修一百年也是白費工夫。】
【請注意:臨濟祖師這是用般若第一義諦,直指《楞嚴經》耳根圓通修法的真諦!】
4、【臨濟祖師對三種根器學人的區別指授:】
“如諸方學人來。山僧此間作三種根器斷:
如中下根器來,我便奪其境,而不除其法。
【註:中下根人學個‘舍妄求真’的方便法,得著個清涼境界,臨濟祖師遇到,便給他打落他得的境界,不打落他的修法。佛也在楞嚴經中否定所有二乘人的三摩地境界(稱之為‘五十陰魔’)。】
或中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俱奪。
【註:中上根人學個‘舍妄求真’的方便法,得著個清涼境界,臨濟祖師遇到,便連修法帶境界都給他打落。好讓他去參悟真修之法。】
如上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人俱不奪。
【註:上上根人學無論什麼修法,無論得著什麼境界,他到那裡還能自己透過真理,不會迷惑(如香嚴悟道,雖用了方便法,但自己能透過祖師禪),便什麼也不用給他打落。】
如有出格見解人來,山僧此間便全體作用,不歷根器。”
【註:如果是出格之人,見地真正透徹,臨濟祖師便是他自心之用(他就是自心佛),不需要再說什麼根器。】
5、【臨濟三玄三要,勘破天下杜撰禪和子】
【臨濟三玄三要,勘破天下杜撰禪和子】
(臨濟祖師示眾云:)
山僧今日見處,與祖佛不別。
若第一句中薦得,堪與祖佛為師。
若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
若第三句中薦得,自救不了。”
僧便問:“如何是第一句?”
師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註:‘真、妄、空’完全一體,無能區分,皆是這一能覺心性,心境不二,無有真妄空有之分。此是般若真義,而且此人已經會‘時時認得’、‘無修真修’,已經不再修六婆羅蜜(因為見地透徹的人已經具足六婆羅蜜),見到這裡就‘無你用工夫處’。
這樣見得的,不管對面是誰,都做得主人。所以說“若第一句中薦得,堪與祖佛為師。”
實際上,佛經說過:若有人聽聞了般若真理,心中已經決定信受奉行(無論證果與否),不懷疑也不驚詫、不疑悔,此人即已經是具足六婆羅蜜了。懂得般若真理以後無修真修,不用修‘五婆羅蜜’就已經具足‘六婆羅蜜’所有功德。
寶積部《父子合集經》中,佛對淨飯王說:修‘五婆羅蜜’一千劫,不如須臾正念觀般若。
龍藏018:《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佛告舍利弗:“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首楞嚴三昧經,剎那圓滿六婆羅蜜:
曰:“如何是第二句?”
師曰:“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註:見性不在於去‘任運隨緣’(無著)、‘心不罣礙’(《楞嚴經》說‘一切無著’亦不是真心),也不在於去做‘舍妄求真’的工夫截斷念頭(這等於用流水上一片漚爛的禾葉來‘截流’),那都是工夫邊事。
知道這個見解的,已經對‘見性’有了根本知見,跟做功夫沒有一點關係。但他認為見性以後還要做二乘禪法的功夫來幫扶。他還不會‘無修真修’,他通過做二乘禪法的功夫來求‘證量’、廣修有為法求‘圓滿六婆羅蜜’。這比第一等人已遜一籌,所以說,“若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
(註:梵文‘漚和’(Upaya)意為‘方便’,‘方便法’——為便於達到目的而設的方法、技巧、權便,這裡指修禪而達見性的方便,如顯教的反觀內照、參看話頭公案,密法的隨察漸收、念“呸”斥念、修氣脈明點等。
吉藏大師《維摩經廣疏》卷二(維摩經方便品第二)載:“梵音稱‘漚和拘舍羅’,此雲‘方便勝智’。方便是善巧之名,勝智為決斷之稱。但權巧有三:一、身權巧,適物現形;二、口善巧,隨機演教;三、意善巧,妙窮病藥。”)
——無著消業見彌勒,平等性智成法器
曰:“如何是第三句?”
師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
【註:只認得這能覺能動的心是‘真’(佛性),盡舍其餘外物/境界當做是‘妄’。他最多用大乘空假夢幻觀——認為境界是自心變化顯現的,他不知‘心境不二’、也不知自心未曾變化和顯現過。
這樣的見解只是初機,其實只認得個‘精魂’。然後他就會落入企圖用‘任運隨緣’來求證量,或去狂做二乘功夫來求‘徹底見性’。其實那樣根本不能見性,最後見個昭昭靈靈說‘見佛性了’,反倒成了五十陰魔。所以說“若第三句中薦得,自救不了”!
唐代南陽慧忠(六祖門下五大宗匠之一),破斥的就是這種錯誤知見:只認自心、不認‘外境也是自心’的二乘人錯誤見。這正是婆羅提尊者說:“不識者喚作‘精魂’”的凡夫所見。以及錯把見聞覺知(六識界)當做自心的。
——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註:一性有三要,每一要中有三玄(還同一性之具三)。若不解第一義諦般若真義,必落入狂禪,或落入工夫邊事。或者有人,雖學得幾句合頭語說得口滑,似乎已知般若第一義,但總是疑著‘無修真修’不能信,只要還有你用功處,你絕不是真明白,“杜撰禪和,如麻似粟”。】
臨濟祖師破斥“內外齊修”,開示“無修真修”
====================================
【財富禪跋】
反覆直指祖師真禪,反覆破斥所有相似禪法的,千古以來,唯有臨濟祖師一人。
六祖都沒有臨濟指授得這麼明白,這麼清晰(當然六祖也都說了)!臨濟祖師是見後世“杜撰禪和子”、相似的魚目混珠纏人太多了,才如此棒喝交加,不惜痛斥諸方,罵聲不絕。
若不是此老漢如此反覆直指,反覆斥罵,不留餘地,正法眼藏幾乎滅矣。若不是這臨濟老漢直言告白、直指而不是隱晦曲指,正法眼藏於今早已絕矣!
雖然如此,臨濟宗從宋代以來,直指已經衰微,相似禪法已經佔據主流地位。雖說起因是後代學人根器不足,祖師禪宗門‘真金鋪’被迫變成了‘雜貨鋪’。但幾百上千年至今,多有後代瞎驢野狐師用鼠糞冒充真金,宗門真法敗落至此。君不見,天下叢林,獅子稀少,已是廟堂丘墟、草深數丈、社鼠肥碩、野狐成群。
正如臨濟祖師臨終長嘆:“誰知我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難怪臨濟公舍報圓寂之時,知正法眼藏會落此光景,至今千年以來淚不曾干。
六祖云:“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
臨濟祖師云:“諸禪德,此時不遇,萬劫千生,輪迴三界,徇好境掇去,驢頭肚裡生。”
各位,隨緣珍重好去!】
宗門自唐代以來,唯有臨濟宗獨傳
--------------------------
臨濟祖師所說‘心心不異、性相不別’的無修真修,經證:
《首楞嚴三昧經 捲上》: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行‘凡夫法’。若見‘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嚴三昧’。
【原文】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等說。若人不得首楞嚴三昧,不得名為‘深行菩薩’,如來不謂此人具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故汝等,若欲遍行一切道者,當學得是首楞嚴三昧,不念一切諸所學故。”
爾時,堅意菩薩問現意天子言:“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行何法?”
天子答言:“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行‘凡夫法’。若見‘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嚴三昧’。”
堅意問言:“於佛法中有合散耶?”
天子答言:“凡夫法中尚無合散,何況佛法?
雲何名‘修行’?若能通達諸‘凡夫法、佛法無二’,是名‘修集’,而實此法無合無散。善男子,一切法集,無生相故,一切法集,無壞相故,一切法集,虛空相故,一切法集,無受相故。”
《金剛經》云:“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財富禪註:佛說:每天三次、每次恆河沙數犧牲自己的生命佈施給別人,就這樣經過無量劫,都無法圓滿‘佈施婆羅密’。若有人聽聞了般若真理,心中決定信受奉行,不懷疑也不驚詫、不疑悔,這樣不用有為行善佈施,其佈施的善德已經圓滿,超過每天三次恆河沙數犧牲自己的生命佈施別人。
實際上,懂得般若真理以後無修真修,不用修‘五婆羅蜜’就已經具足‘六婆羅蜜’所有功德。
寶積部《父子合集經》中,佛對淨飯王說:修‘五婆羅蜜’一千劫,不如須臾正念觀般若
龍藏018:《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佛告舍利弗:“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財富禪註:佛說:若有人聽聞了般若真理,心中已經決定信受奉行(無論證果與否),不懷疑也不驚詫、不疑悔,此人即已經是具足六婆羅蜜了。
首楞嚴三昧經,剎那圓滿六婆羅蜜:
見性之後無修真修,只是平常用事,沒有有為修行。
《首楞嚴三昧經》云:“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行‘凡夫法’。若見‘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嚴三昧’。”
《首楞嚴三昧經》:‘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無修真修
大迦葉尊者開示:無論證果前後‘一行三昧’都是菩薩最上直路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世尊開示無修真修: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拈華品(拈花品)第二》
“天王。唯有信心,能入是最上道。雲何起信:‘不依心性,他不成佛’?所以者何?於心性外,無成佛路。如是了知,真實求者,能人是道”。
【註:世尊又說:“天王啊。只有相信‘見性成佛’,能成無上道。為什麼要相信“不見自性,不得成佛”呢?在自性之外,沒有成佛之法。】
“智慧如舍利弗,多聞如阿難陀,辨才如布婁那,解空如須菩提,持戒如優婆利,神通如目健連,天眼如阿那律,如是此輩,皆不成佛。所以者何?此輩皆得心性假用,未得心性真實體故”。
【註:那些阿羅漢們,只得心性的空假用,不見自性本體,不得成佛。】
“唯證性體,必滅佛道。如是了知,真實求者,能入是道。”
【財富禪註:世尊說:“只有自證自性本體,必滅所謂佛法(只有見性,別無一法)。】
“天王,或有知見心性妙實體者,知見之時,即體妙理。”
【註:有人知道了自性真實妙體,知見之時就體察到自性的妙理了(一切都是自心能覺之性本身,無有‘能覺’‘所覺’的差別)。】
“無放無離,行住坐臥,心身融一。見聞覺知,根性融一。如是修行,即行佛道。”
【註:於是,就在行住坐臥中,體察色身與自心本來是一;見聞覺知到的一切,與六根能覺之性本來是一。如此‘時時見性’,就是‘真修行’,就是‘行佛道’。】
“在家菩薩,出家菩薩,非異非別,唯以‘融一個’之道。”
【財富禪註:在家、出家人,修法沒有差別,都是以‘一切是一’(一切都是自心能覺之性),才能成佛。】
“我於即時,成佛道已,世間出世,修行無咎”。
【註:我於即時(見性之後),已成佛道,以後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法,都能修行無礙。(我在一切法上時時認得皆是自心性,便是真修。注意,行一切法本身只是莊嚴門、度門,卻不是真修。)】
。。。。。。
“現不成佛,雖未即成佛身已,我今印證此人:即見己身成本佛,是‘知見佛’。我今授記:此人來世,是不久當成‘果滿佛’。”
“如今會中,摩訶迦葉,雖已知見自法身了,未滿六度劫數成故,未得成佛‘妙覺’法身。雖然如是,知見自性佛法身體,十方諸佛一體一躬。知成佛故,得佛印證,事於未來諸佛世尊,當得成佛。”
【註:佛說:見性之人,知見法身、自身本來是佛,已是‘知見佛’,來世不久當成‘果滿佛’。佛在此靈山會上授記大迦葉當成‘見性佛’。】
“天王。譬如世間月輪,朔、弦、望。晦月不現,雖是月輪,人不言月。朔月一分,以日近故,諸人不見。雖俗不信,知者知月。如初發心見性道人,世俗不知,道人知之。三日夕天,現三分光,雖未成輪,世間知月。如見性人,能徹顯德,諸人知之。摩訶迦葉亦復如是,雖今日未實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受未來當成佛記別,名‘見性佛’。”
臨濟祖師破斥“內外齊修”,開示“無修真修”
以下經句,全部摘自《臨濟錄下卷》,筆者加了註解。
1、【臨濟祖師破斥‘內外齊修’:】
你諸方言道‘有修有證’,莫錯!設有修得者,皆是生死業。你言‘六度萬行齊修。’我見皆是造業。看經看教亦造業。
佛與祖師,是無事人。所以‘有漏、有為,為清淨業’。
“有一般瞎禿子,飽吃飯了,便坐禪、觀行,把捉念漏。你若著心看靜,舉心外照,徹心內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
“是你如今與麼聽法的人,作麼生擬‘修地、證他、莊嚴他’?渠且不是修底物,不是莊嚴得底物。若教他莊嚴你,一切物即莊嚴得,你且莫錯!”
自古先輩,到處人不信,被遞出始知是貴。若到處人盡肯,堪作什麼?所以獅子一吼,野犴腦裂。”
“道流!諸方說:‘有道可修,有法可證。’你且說,證何法?修何道?你今用處,欠少什麼物?修補何處?”
“後生小阿師不會,便即信這般野狐精魅,許他說事,繫縛他人,言道:‘理行相應,獲惜三業,始得成佛。’如此說者,如春細雨。
2、【臨濟祖師破斥‘向裡’修:】
“道流。是你目前用底,與祖佛不別。只麼不信,便向外求。莫錯!‘向外’無法,‘內’亦不可得。
你取山僧口裡語,不如休歇無事去。已起者莫續,未起者不要放起,便勝你十年行腳。約山僧見處,無如許多般。須是平常著衣吃飯,無事過時。
“大德。山僧說‘向外’無法,學人不會,便即‘向裡’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拄上顎,湛然不動,取此為是祖門佛法也。大錯。”
“是你若取‘不動清淨境’為是,你即認他無明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溶可怖畏’,此之是也。
你若認他‘動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動。應可是道也。
所以動者是‘風大’,不動者是‘地大’。動與不動俱無自性。你若向動處捉他,他向不動處立。你若向不動處捉他,他向動處立。譬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大德。動與不動是二種境。還是無依道人,用動用不動。”
“道流。有一般禿子,便‘向裡’許‘著功’,擬求‘出世’之法。錯了也。”
“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大德。莫錯。”
“我且不取你解經論,我亦不取你國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辯似懸河。我亦不取你聰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見解。”
道流。設解得百本經論,不如一個無事底阿師。你解得,即輕拗他人,勝負修羅,人我無明,長地獄業。如善星比丘,解十二分教,生身陷地獄,大地不容。不如無事休歇去,飢來吃飯,睡來闔眼。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3、【臨濟祖師開示無修真修:‘自心是佛,心境一如,心無罣礙’】
道流,出家兒且要學道。須如山僧往日,曾向毗尼中留心,亦曾於經論尋討,後方知是濟世藥,表顯之說,遂乃一時拋卻。即訪道參禪。
後遇大善知識,方乃道眼分明,始識得天下老和尚,知其邪正。不是娘生下便會,還是體究練磨,一朝自省。
古人云:‘路逢達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
‘若人修道道不行,萬般邪境競頭生。
智險出來無一物,明頭未顯暗頭明’。
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
大德覓什麼物?現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曾欠少。”
“你若欲得與祖佛不別,但如是見,不用疑誤。你‘心心不異’,名之‘活祖’,心若有異,則性相別。心不異故,即性與相不別。”
【註:‘能覺之心’是性,‘所覺之境’是相。其實性和相是同一個東西,都是‘能覺之性’,都是自心,被錯覺成兩個不同的了。所以說‘自心是佛,心境一如’,這就是‘心心不異’。】
【註:夢境產生的原理 其實就是如此,是自心覺知 到自心之光而不識,分別取相,自相渾濁,起為夢幻。所以佛陀經 常用如夢如幻 來比喻佛法,其實究竟不是‘如幻’,而是佛經常說的如什麼?‘如如’——‘好像’這‘好像’本身,還有什麼差別?】
“道流。大丈夫漢。更疑個什麼?目前用處更是阿誰?把得便用,莫著名字號為玄旨。與麼見得,勿嫌底法。古人云: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註:按《五燈會元卷一》,此是西天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傳法偈。“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正是時時認得心境一如,皆是自心性。夢境產生的原理其實也是如此,明白此真理,才會真正心不罣礙。】
臨濟祖師云:“靈音屬耳,若人不信,徒勞百年。”
【註:這音塵 就是你耳根這能聽之性,你要是不信(你便會去‘舍音塵、取根覺’),你修一百年也是白費工夫。】
【請注意:臨濟祖師這是用般若第一義諦,直指《楞嚴經》耳根圓通修法的真諦!】
4、【臨濟祖師對三種根器學人的區別指授:】
“如諸方學人來。山僧此間作三種根器斷:
如中下根器來,我便奪其境,而不除其法。
【註:中下根人學個‘舍妄求真’的方便法,得著個清涼境界,臨濟祖師遇到,便給他打落他得的境界,不打落他的修法。佛也在楞嚴經中否定所有二乘人的三摩地境界(稱之為‘五十陰魔’)。】
或中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俱奪。
【註:中上根人學個‘舍妄求真’的方便法,得著個清涼境界,臨濟祖師遇到,便連修法帶境界都給他打落。好讓他去參悟真修之法。】
如上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人俱不奪。
【註:上上根人學無論什麼修法,無論得著什麼境界,他到那裡還能自己透過真理,不會迷惑(如香嚴悟道,雖用了方便法,但自己能透過祖師禪),便什麼也不用給他打落。】
如有出格見解人來,山僧此間便全體作用,不歷根器。”
【註:如果是出格之人,見地真正透徹,臨濟祖師便是他自心之用(他就是自心佛),不需要再說什麼根器。】
5、【臨濟三玄三要,勘破天下杜撰禪和子】
【臨濟三玄三要,勘破天下杜撰禪和子】
(臨濟祖師示眾云:)
山僧今日見處,與祖佛不別。
若第一句中薦得,堪與祖佛為師。
若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
若第三句中薦得,自救不了。”
僧便問:“如何是第一句?”
師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註:‘真、妄、空’完全一體,無能區分,皆是這一能覺心性,心境不二,無有真妄空有之分。此是般若真義,而且此人已經會‘時時認得’、‘無修真修’,已經不再修六婆羅蜜(因為見地透徹的人已經具足六婆羅蜜),見到這裡就‘無你用工夫處’。
這樣見得的,不管對面是誰,都做得主人。所以說“若第一句中薦得,堪與祖佛為師。”
實際上,佛經說過:若有人聽聞了般若真理,心中已經決定信受奉行(無論證果與否),不懷疑也不驚詫、不疑悔,此人即已經是具足六婆羅蜜了。懂得般若真理以後無修真修,不用修‘五婆羅蜜’就已經具足‘六婆羅蜜’所有功德。
寶積部《父子合集經》中,佛對淨飯王說:修‘五婆羅蜜’一千劫,不如須臾正念觀般若。
龍藏018:《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佛告舍利弗:“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首楞嚴三昧經,剎那圓滿六婆羅蜜:
曰:“如何是第二句?”
師曰:“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註:見性不在於去‘任運隨緣’(無著)、‘心不罣礙’(《楞嚴經》說‘一切無著’亦不是真心),也不在於去做‘舍妄求真’的工夫截斷念頭(這等於用流水上一片漚爛的禾葉來‘截流’),那都是工夫邊事。
知道這個見解的,已經對‘見性’有了根本知見,跟做功夫沒有一點關係。但他認為見性以後還要做二乘禪法的功夫來幫扶。他還不會‘無修真修’,他通過做二乘禪法的功夫來求‘證量’、廣修有為法求‘圓滿六婆羅蜜’。這比第一等人已遜一籌,所以說,“若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
(註:梵文‘漚和’(Upaya)意為‘方便’,‘方便法’——為便於達到目的而設的方法、技巧、權便,這裡指修禪而達見性的方便,如顯教的反觀內照、參看話頭公案,密法的隨察漸收、念“呸”斥念、修氣脈明點等。
吉藏大師《維摩經廣疏》卷二(維摩經方便品第二)載:“梵音稱‘漚和拘舍羅’,此雲‘方便勝智’。方便是善巧之名,勝智為決斷之稱。但權巧有三:一、身權巧,適物現形;二、口善巧,隨機演教;三、意善巧,妙窮病藥。”)
——無著消業見彌勒,平等性智成法器
曰:“如何是第三句?”
師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
【註:只認得這能覺能動的心是‘真’(佛性),盡舍其餘外物/境界當做是‘妄’。他最多用大乘空假夢幻觀——認為境界是自心變化顯現的,他不知‘心境不二’、也不知自心未曾變化和顯現過。
這樣的見解只是初機,其實只認得個‘精魂’。然後他就會落入企圖用‘任運隨緣’來求證量,或去狂做二乘功夫來求‘徹底見性’。其實那樣根本不能見性,最後見個昭昭靈靈說‘見佛性了’,反倒成了五十陰魔。所以說“若第三句中薦得,自救不了”!
唐代南陽慧忠(六祖門下五大宗匠之一),破斥的就是這種錯誤知見:只認自心、不認‘外境也是自心’的二乘人錯誤見。這正是婆羅提尊者說:“不識者喚作‘精魂’”的凡夫所見。以及錯把見聞覺知(六識界)當做自心的。
——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註:一性有三要,每一要中有三玄(還同一性之具三)。若不解第一義諦般若真義,必落入狂禪,或落入工夫邊事。或者有人,雖學得幾句合頭語說得口滑,似乎已知般若第一義,但總是疑著‘無修真修’不能信,只要還有你用功處,你絕不是真明白,“杜撰禪和,如麻似粟”。】
臨濟祖師破斥“內外齊修”,開示“無修真修”
====================================
【財富禪跋】
反覆直指祖師真禪,反覆破斥所有相似禪法的,千古以來,唯有臨濟祖師一人。
六祖都沒有臨濟指授得這麼明白,這麼清晰(當然六祖也都說了)!臨濟祖師是見後世“杜撰禪和子”、相似的魚目混珠纏人太多了,才如此棒喝交加,不惜痛斥諸方,罵聲不絕。
若不是此老漢如此反覆直指,反覆斥罵,不留餘地,正法眼藏幾乎滅矣。若不是這臨濟老漢直言告白、直指而不是隱晦曲指,正法眼藏於今早已絕矣!
雖然如此,臨濟宗從宋代以來,直指已經衰微,相似禪法已經佔據主流地位。雖說起因是後代學人根器不足,祖師禪宗門‘真金鋪’被迫變成了‘雜貨鋪’。但幾百上千年至今,多有後代瞎驢野狐師用鼠糞冒充真金,宗門真法敗落至此。君不見,天下叢林,獅子稀少,已是廟堂丘墟、草深數丈、社鼠肥碩、野狐成群。
正如臨濟祖師臨終長嘆:“誰知我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難怪臨濟公舍報圓寂之時,知正法眼藏會落此光景,至今千年以來淚不曾干。
六祖云:“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
臨濟祖師云:“諸禪德,此時不遇,萬劫千生,輪迴三界,徇好境掇去,驢頭肚裡生。”
各位,隨緣珍重好去!】
宗門自唐代以來,唯有臨濟宗獨傳
--------------------------
臨濟祖師所說‘心心不異、性相不別’的無修真修,經證:
《首楞嚴三昧經 捲上》: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行‘凡夫法’。若見‘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嚴三昧’。
【原文】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等說。若人不得首楞嚴三昧,不得名為‘深行菩薩’,如來不謂此人具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故汝等,若欲遍行一切道者,當學得是首楞嚴三昧,不念一切諸所學故。”
爾時,堅意菩薩問現意天子言:“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行何法?”
天子答言:“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行‘凡夫法’。若見‘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嚴三昧’。”
堅意問言:“於佛法中有合散耶?”
天子答言:“凡夫法中尚無合散,何況佛法?
雲何名‘修行’?若能通達諸‘凡夫法、佛法無二’,是名‘修集’,而實此法無合無散。善男子,一切法集,無生相故,一切法集,無壞相故,一切法集,虛空相故,一切法集,無受相故。”
《金剛經》云:“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財富禪註:佛說:每天三次、每次恆河沙數犧牲自己的生命佈施給別人,就這樣經過無量劫,都無法圓滿‘佈施婆羅密’。若有人聽聞了般若真理,心中決定信受奉行,不懷疑也不驚詫、不疑悔,這樣不用有為行善佈施,其佈施的善德已經圓滿,超過每天三次恆河沙數犧牲自己的生命佈施別人。
實際上,懂得般若真理以後無修真修,不用修‘五婆羅蜜’就已經具足‘六婆羅蜜’所有功德。
寶積部《父子合集經》中,佛對淨飯王說:修‘五婆羅蜜’一千劫,不如須臾正念觀般若
龍藏018:《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佛告舍利弗:“若人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信樂聽受,歡喜不厭,是即‘具足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能為他顯示分別,如說修行。”
——財富禪註:佛說:若有人聽聞了般若真理,心中已經決定信受奉行(無論證果與否),不懷疑也不驚詫、不疑悔,此人即已經是具足六婆羅蜜了。
首楞嚴三昧經,剎那圓滿六婆羅蜜:
見性之後無修真修,只是平常用事,沒有有為修行。
《首楞嚴三昧經》云:“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行‘凡夫法’。若見‘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嚴三昧’。”
《首楞嚴三昧經》:‘凡夫法、佛法不合不散’無修真修
大迦葉尊者開示:無論證果前後‘一行三昧’都是菩薩最上直路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世尊開示無修真修: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拈華品(拈花品)第二》
“天王。唯有信心,能入是最上道。雲何起信:‘不依心性,他不成佛’?所以者何?於心性外,無成佛路。如是了知,真實求者,能人是道”。
【註:世尊又說:“天王啊。只有相信‘見性成佛’,能成無上道。為什麼要相信“不見自性,不得成佛”呢?在自性之外,沒有成佛之法。】
“智慧如舍利弗,多聞如阿難陀,辨才如布婁那,解空如須菩提,持戒如優婆利,神通如目健連,天眼如阿那律,如是此輩,皆不成佛。所以者何?此輩皆得心性假用,未得心性真實體故”。
【註:那些阿羅漢們,只得心性的空假用,不見自性本體,不得成佛。】
“唯證性體,必滅佛道。如是了知,真實求者,能入是道。”
【財富禪註:世尊說:“只有自證自性本體,必滅所謂佛法(只有見性,別無一法)。】
“天王,或有知見心性妙實體者,知見之時,即體妙理。”
【註:有人知道了自性真實妙體,知見之時就體察到自性的妙理了(一切都是自心能覺之性本身,無有‘能覺’‘所覺’的差別)。】
“無放無離,行住坐臥,心身融一。見聞覺知,根性融一。如是修行,即行佛道。”
【註:於是,就在行住坐臥中,體察色身與自心本來是一;見聞覺知到的一切,與六根能覺之性本來是一。如此‘時時見性’,就是‘真修行’,就是‘行佛道’。】
“在家菩薩,出家菩薩,非異非別,唯以‘融一個’之道。”
【財富禪註:在家、出家人,修法沒有差別,都是以‘一切是一’(一切都是自心能覺之性),才能成佛。】
“我於即時,成佛道已,世間出世,修行無咎”。
【註:我於即時(見性之後),已成佛道,以後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法,都能修行無礙。(我在一切法上時時認得皆是自心性,便是真修。注意,行一切法本身只是莊嚴門、度門,卻不是真修。)】
。。。。。。
“現不成佛,雖未即成佛身已,我今印證此人:即見己身成本佛,是‘知見佛’。我今授記:此人來世,是不久當成‘果滿佛’。”
“如今會中,摩訶迦葉,雖已知見自法身了,未滿六度劫數成故,未得成佛‘妙覺’法身。雖然如是,知見自性佛法身體,十方諸佛一體一躬。知成佛故,得佛印證,事於未來諸佛世尊,當得成佛。”
【註:佛說:見性之人,知見法身、自身本來是佛,已是‘知見佛’,來世不久當成‘果滿佛’。佛在此靈山會上授記大迦葉當成‘見性佛’。】
“天王。譬如世間月輪,朔、弦、望。晦月不現,雖是月輪,人不言月。朔月一分,以日近故,諸人不見。雖俗不信,知者知月。如初發心見性道人,世俗不知,道人知之。三日夕天,現三分光,雖未成輪,世間知月。如見性人,能徹顯德,諸人知之。摩訶迦葉亦復如是,雖今日未實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受未來當成佛記別,名‘見性佛’。”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五則清源米價
示眾雲。阇提割肉供親。不入孝子傳。調達推山壓佛。豈怕忽雷鳴。過得荊棘林。斫倒栴檀樹。直待年窮歲盡。依舊盂春猶寒。佛法身在甚麼處也
舉。僧問清源。如何是佛法大意(小官多念律)源雲。盧陵米作麼價(老將不論兵)
師雲。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初參六祖便問。當何所務 即得不落階級。
祖雲。汝曾作甚麼來。
源雲。聖諦亦不為。
祖雲。落何階級。
源雲。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祖深器之。會下學徒雖眾。師居首焉。亦猶二祖不言。少林謂之得髓矣。據這僧問佛法大意。也是本色乍入叢林底人。要隨文殊遊鐵圍山。清源是聖諦亦不為底人。卻只作尋常相見顧問道。盧陵米作麼價。
有者道。盧陵米價不許商量。殊不知。已入觔斗行鋪了也。要得不入這保社。問取天童。
頌雲
太平治業無象(旄頭星現也未)
野老家風至淳(爭如我這裡種田博飯吃)
只管村歌社飲(窮鬼子快活不徹也)
那知舜德堯仁(始成忠孝)
師雲。唐文宗太和六年時。牛僧孺為相。上曰。天下何時太平。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致交侵。百姓不致離散。雖非至治。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所及。退而累表請罷。出為淮南節度使。
萬松道。已是起模畫樣。所以野老家風。擊壤謳歌。禮樂文章。翻成特地。盧陵米價。可曬深玄。舜德堯仁。淳風自化。村歌社飲。得其所哉。月白風清。各安其分。還會麼。逐便歸堂
第五則清源米價
示眾雲。阇提割肉供親。不入孝子傳。調達推山壓佛。豈怕忽雷鳴。過得荊棘林。斫倒栴檀樹。直待年窮歲盡。依舊盂春猶寒。佛法身在甚麼處也
舉。僧問清源。如何是佛法大意(小官多念律)源雲。盧陵米作麼價(老將不論兵)
師雲。吉州清源山行思禪。師初參六祖便問。當何所務 即得不落階級。
祖雲。汝曾作甚麼來。
源雲。聖諦亦不為。
祖雲。落何階級。
源雲。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祖深器之。會下學徒雖眾。師居首焉。亦猶二祖不言。少林謂之得髓矣。據這僧問佛法大意。也是本色乍入叢林底人。要隨文殊遊鐵圍山。清源是聖諦亦不為底人。卻只作尋常相見顧問道。盧陵米作麼價。
有者道。盧陵米價不許商量。殊不知。已入觔斗行鋪了也。要得不入這保社。問取天童。
頌雲
太平治業無象(旄頭星現也未)
野老家風至淳(爭如我這裡種田博飯吃)
只管村歌社飲(窮鬼子快活不徹也)
那知舜德堯仁(始成忠孝)
師雲。唐文宗太和六年時。牛僧孺為相。上曰。天下何時太平。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致交侵。百姓不致離散。雖非至治。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所及。退而累表請罷。出為淮南節度使。
萬松道。已是起模畫樣。所以野老家風。擊壤謳歌。禮樂文章。翻成特地。盧陵米價。可曬深玄。舜德堯仁。淳風自化。村歌社飲。得其所哉。月白風清。各安其分。還會麼。逐便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