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學友,
Q:是的,我也覺得如此
那麼,在這彈琴的例子中
要如何能將正念之道中的定、慧勾稽起來?
A:
1. 佛陀用彈琴譬喻,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才能把琴彈好。
這就是中道的原理,大家應該都清楚,雖然很重要,但也就不多說了。
以下講的,可能是大家比較不清楚的部分。
2. 以下跳過未到地,直接以初禪為案例。
其實,初禪.....很忙的!
一般人以為入初禪,就像打坐、霎時進入某種境界、身心不動如山......別傻了,那是修真小說。
為什麼 ? 原因在於.....
尋、伺的不斷調整 !
五根五力的不斷交叉、調整配重!
培養出七覺支,注意釐清各種靜中現象,並回以正確的應對之道 (八聖道) !
初禪的止觀,是如此,
二禪也是,到四禪都是。
但以四禪作為止觀基礎,最優。
=====
以下,就回應逍遙學友所問,簡單以彈琴為例,譬喻一下止觀的操作。(犀牛不會彈鋼琴等樂器,只能粗糙地比方)
1.把各琴鍵的琴弦張力調好、聲音調校到符合演奏需求,這是戒的功能。
2.專注在整首曲子的彈奏,並升起遠離得失的快樂、滿足、像沐浴在喜悅中,這是止。
以下是觀,但不是一成不變地的次第而下,而是看情況所需,善巧地交叉運用,
但為了容易讓學友明白,犀牛用次第方式說明!
3. 在彈奏中,
3.1 清楚地發現哪幾個音符(法),自己忽略了(心)、手指按鍵力道不對(受)、肌肉的協調性(身)...等等問題,
3.2 彈奏中,清楚每隻手指按鍵時的感受...
力道大小、用力的方式、按壓的時間長短、彈奏時的換氣timing
如何讓自己以更舒服的身心來圓滿演奏。
3.3 體會出問題的發生原因、自己的手指、肌肉、心情如何對應? (集)
知道問題後,如何消彌 ? (滅)
把握住每一種嘗試、修正,所帶來的影響! (味)
修正之後,在評估看看是否還有進步空間,直到完善! (患)
然後,誠懇地去調整他、超越他,然後放下它 ! (離)
3.4 讓自己在平安喜樂的支撐下,開始打從心裡願意,去面對從各種過去的彈奏瑕疵(遠離)
願意錯誤固執、習慣中抽離、拋棄不耐、頑固等負面問題超脫出來。(離欲)
從各類彈奏中的瑕疵中,超越出來。(滅)
最後,從整體演奏、調整、...所有的動作(心行),安寧地超越出來、放下剛剛所有的動作負擔。(捨)
3.1~3.4,這是毗缽舍那的概說譬喻。
至於無常、苦、無我,已經藏在上述細節中了,說破不值錢。
======
小結,
從上例可知,
佛陀教導解脫的止觀之法,一向都是交互運用的。(止觀雙運)
這其中,
不會談及甚麼修真祕學之類的玄幻,也不會語焉不詳地打啞謎,把你扔在那裏一愣一愣,否則這怎麼對自己跟觀眾交代?
也不是發現鋼琴、手指、肌肉(色法)、精神狀態(心)的本質(自性、佛性...)、存在(不空)、不存在(空)...等等形而上的冥思,這無法解決現實的彈奏問題。
而是,實際面對演奏過程中,專注地、客觀地發現各種問題,一一提出善巧之道地解決、
同時在演奏中,讓演奏者享受著超凡地幸福感、平安喜樂,
最後透過堅毅的瑕疵評估(厭離),從三類方向 (三解脫門) 超越出去,而臻於圓滿。
這....就是犀牛所理解的止(定)、觀(慧)之道。
平安喜樂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
- 文章: 608
-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感謝犀牛兄
這是很棒的一篇
說真的,其實很值得大家仔細品味與回應
例如
1.一般人以為入初禪,就像打坐、霎時進入某種境界、身心不動如山......別傻了,那是修真小說
--不動如山只是"收斂心神"的一部分,一念不生亦同
2.專注在整首曲子的彈奏,並升起遠離得失的快樂、滿足、像沐浴在喜悅中,這是止。
--止是第一步,要先能收斂散漫,無目的,渾沌的心,才能有更多的"覺",不管是喜悅,吃飯,或是任何
吃飯的時候吃飯,走路的時候走路,活在當下,才能覺在當下--"止"就是這些的先行的基礎
3.各種集,滅,味,患,離
這些就是依據當時情況(看是走路?彈琴?)而產生對應於當時的各種觀察
能先止,才有觀
能觀之後,才能散亂之心更止,目標更集中,而產生更多的觀
.
.
.
以上,只是隨意舉些看法
所以,我也覺得禪定更重要的是--總稱是各種清楚地的覺知
而不是--一念不生
至於所謂的空,或空性
我相信這些應該不是一兩次或是一兩年就可從禪定中獲得
而且,也不該被當作一個標準答案來獲得
若事先存在一個標準答案
要嘛就是不自覺的已經在洗腦自己了
要嘛就是--吃飯的時候,你沒在吃飯,反而想的是空性--這將嚴重違背你止觀的效果及目的
這是很棒的一篇
說真的,其實很值得大家仔細品味與回應
例如
1.一般人以為入初禪,就像打坐、霎時進入某種境界、身心不動如山......別傻了,那是修真小說
--不動如山只是"收斂心神"的一部分,一念不生亦同
2.專注在整首曲子的彈奏,並升起遠離得失的快樂、滿足、像沐浴在喜悅中,這是止。
--止是第一步,要先能收斂散漫,無目的,渾沌的心,才能有更多的"覺",不管是喜悅,吃飯,或是任何
吃飯的時候吃飯,走路的時候走路,活在當下,才能覺在當下--"止"就是這些的先行的基礎
3.各種集,滅,味,患,離
這些就是依據當時情況(看是走路?彈琴?)而產生對應於當時的各種觀察
能先止,才有觀
能觀之後,才能散亂之心更止,目標更集中,而產生更多的觀
.
.
.
以上,只是隨意舉些看法
所以,我也覺得禪定更重要的是--總稱是各種清楚地的覺知
而不是--一念不生
至於所謂的空,或空性
我相信這些應該不是一兩次或是一兩年就可從禪定中獲得
而且,也不該被當作一個標準答案來獲得
若事先存在一個標準答案
要嘛就是不自覺的已經在洗腦自己了
要嘛就是--吃飯的時候,你沒在吃飯,反而想的是空性--這將嚴重違背你止觀的效果及目的
-
- 文章: 783
-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逍遙學友,
而現代,稍有起色,但多半都是爬文得來的。
借用 陸游先生一句話,作為互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平安 如意
四聖諦的正定之道,在北傳佛教教土中,沉寂已然千年,練習的人極少,....
以上,只是隨意舉些看法
所以,我也覺得禪定更重要的是--總稱是各種清楚地的覺知
而不是--一念不生
而現代,稍有起色,但多半都是爬文得來的。
借用 陸游先生一句話,作為互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平安 如意
-
- 文章: 937
-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29, 2021 2:03 p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犀牛師兄法喜
^^
你這樣的解釋比喻!!
把「調弦」跟「彈琴的念想投入」
當成一回事了...
好像「投入彈琴情境」才是目的
事實上「比喻」是像:「調琴弦」
聲音緊,就把弦調鬆
聲音鬆,要把琴調緊
用實在的正知,去調整現象。
^^
你這樣的解釋比喻!!
把「調弦」跟「彈琴的念想投入」
當成一回事了...
好像「投入彈琴情境」才是目的
事實上「比喻」是像:「調琴弦」
聲音緊,就把弦調鬆
聲音鬆,要把琴調緊
用實在的正知,去調整現象。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雜阿含254經》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復問:
「於意云何?汝彈琴時,若急其絃,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
「云何?若緩其絃,寧發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
「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
「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復問:
「於意云何?汝彈琴時,若急其絃,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
「云何?若緩其絃,寧發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
「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
「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犀牛大德說的調整琴弦鬆緊,
大概就是出自上開《雜阿含254經》了。
其實,將它當作公案來參詳亦可。
但問一句「不緩不急亅的是什麼?
「既不掉悔也不懈怠亅的是什麼?
大概就是出自上開《雜阿含254經》了。
其實,將它當作公案來參詳亦可。
但問一句「不緩不急亅的是什麼?
「既不掉悔也不懈怠亅的是什麼?
-
- 文章: 2203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
- 文章: 2560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修行的問題想請教各位老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 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 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佛既通達五眼,必能覺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 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 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如來所說一切心,皆為眾生之妄心,能悟得妄心非心,即是了達法性,方可顯現菩提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了三心不可得,一體同觀之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