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81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阿含經記載內容也算是公案一則。

《雜阿含經》第80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

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巖自殺,或令餘比丘殺。
有異比丘極生厭患惡露不淨,至鹿林梵志子所,語鹿林梵志子言:「賢首!汝能殺我者,衣鉢屬汝。」

時,鹿林梵志子聞讚歎已,增惡邪見,作是念:「我今真實大作福德,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鉢雜物悉皆屬我。」
於是手執利刀,順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禪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穌息,汝當令我得穌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
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為何剛好是六???

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於眾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緣故,令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唯願世尊更說餘法,令諸比丘聞已,勤修智慧,樂受正法,樂住正法。」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

阿難白佛:「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
佛告阿難:「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廣說,乃至「如滅出息念而學。」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以上經文就是記載世尊開辦的僧團,也發生誤會世尊開示,愚蠢無知的修行人居然以刀、毒藥自殺,了絕自己性命!!
更有鹿林苑的梵志修行者(小乘行者志求寂靜涅槃),自以為行善替人解脫,竟拿刀子殺死修不淨觀,自願借死解脫之厭世比丘六十人…😱

後來,世尊直接教導開示大乘佛法,斷除小乘行者因修不淨觀,乃至生起惡不善法,而厭身自殘的荒謬行為: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

住微細住,隨順開覺
彌勒菩薩: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修習多修習,由緣真如智境。
即是參禪抱守疑情,乃至開悟明心。
而雜阿含經此處指導,由安那般那而凝住一念心。

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
世尊告戒諸比丘,已經升起、未生起(惡不善法)的小乘行者,速速斷離此錯誤修行方法,不復令此厭世之心誤導修行!!!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81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四 6月 08, 2023 12:47 am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公案。
《五燈會元》卷一 殃崛產難
一日,殃崛摩羅尊者持缽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產難,子母未分。
長者曰:“瞿曇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難?”
殃崛摩羅尊者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
及返,具事白佛。
佛告殃崛摩羅尊者:“汝速去報,言我自賢聖法來,未曾殺生。
殃崛摩羅尊者遂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娩。

公案說,世尊自言,於聖賢(大乘)法,從來不殺生(砍賊頭),是在隱喻何等甚深佛法大義!?

須深經
須深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
「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彼諸比丘皆回曰:否也。」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深見法,得 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須深以外道法(砍賊頭斷煩惱)修佛,本來會難產生不出來,經世尊一番開導,就生出來了🤣🤣😇😇😇😇😇~~~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第五十六則 密師白兔

示衆雲。甯可永劫沈淪。不求諸聖解脫。提婆達多。無間獄中 受三禅樂。郁頭藍弗。有頂天上 墮飛狸身。且道。利害在甚麽處

舉。
密師伯與洞山行次。見白兔子面前走過。
密雲。俊哉(爭奈荒草裏走)
山雲。作麽生(怪儞遲也)
密雲。如白衣拜相(自地升空易)
山雲。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幾乎放過)
密雲。爾又作麽生(人無害虎心虎無傷人意)
山雲。積代簪纓。暫時落薄(從空放下難)

師舉。洞山與潭州神山僧密禅師過水。
山問。過水事作麽生。
密雲。不濕腳。
山曰。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
密曰。汝又作麽生。
山雲。腳不濕。
教中有性修二門。洞上名借功明位。大抵因修而悟。從凡入聖。白衣庶民 直拜冡宰。
若先悟後修。從聖入凡。積代簪纓 本來尊貴。雖飄零萬狀。骨骼猶存。
所以道。貧子喻中明此道。獻珠偈裏顯張羅。汝等諸人。要見二尊宿見處麽。看取天童一狀領過。

頌雲
抗力霜雪(貧則獨善一身)
平步雲霄(達則兼濟天下)
下惠出國(苦瓠連根苦)
相如過橋(甜瓜徹蒂甜)
蕭曹謀略能成漢(葵花向日)
巢許身心欲避堯(柳絮隨風)
寵辱若驚深自信(悟須實悟參須實參)
真情參迹混漁樵(未免靈龜曳尾)

師雲。蓬蒿貪雨露。松柏耐風霜。歲寒然後 知松柏之後凋。此隨緣不變之旨。簪纓落薄之談。有力大人堪任此事也。平步雲霄。一超直入如來地。已是太遲也。殊不知。積代簪纓 本來富貴。
論語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 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也。
司馬相如字犬子。少喪父母。九歲與人牧豬。聞蔺相如為卿相。改名相如。棄豬就學。豬主杖之。先生問知賢。留門外草庵。十年無書與讀。遣去。過升仙橋。題柱曰。若不乘驷馬車。不過此橋。後造得子虛賦。將軍楊得意。夜宿殿中。誦此賦。帝曰。朕恨不與此人同時。將軍奏曰。見在蜀地。帝命往召。同乘驷馬車過橋。封侍中。
蕭何曹參。成漢高祖帝業。巢父許由。避堯洗耳飲牛。
老子雲。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以上四雙八事。皆一句密老。一句洞山。妙哉圭峰舉喻。譬如皇族 淪落微賤。習以性成。後遇薦拔。雖複本位。三端六藝。要重更改習學 力用方全。雖然天童分上 猶落階級。不見道。寵辱若驚深自信。真情參迹混漁樵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佛言。汝稱覺明。為複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師舉。洞山與潭州神山僧密禅師過水。
山問。過水事作麽生。
密雲。不濕腳。
山曰。老老大大作這個語話。
密曰。汝又作麽生。
山雲。腳不濕。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解說

密師伯的「不濕腳」與洞山禪師的「腳不濕」,這兩句的差別到底何在?
「不濕腳」有著落入紅塵的被動感,只能被動地對外境作出反應,一切受外境的支配。
而「腳不濕」則含有主動脫離外境影響的意味,即使涉入百丈紅塵,也不受紅塵一絲污染。
過河,腳怎能會不濕呢!然而,禪者卻能從中體會不著外境的心境。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第五十七則 嚴陽一物

示衆雲。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若非騎牛覓牛。便是以楔去楔。如何免得此過

舉。
嚴陽尊者問趙州。一物不將來時如何(猶是分外)
州雲。放下著(貼體衣衫會須脫卻)
嚴雲。一物不將來。放下個甚麽(人不知己過牛不知力大)
州雲。恁麽則擔取去(喚不回頭爭奈何)

洪州武甯縣新興嚴陽尊者。初參趙州。問一物不將來時如何。此與僧問報慈。情生智隔。相變體殊。情未生時如何。
慈雲隔。暮故底。道情也未生隔個甚麽。此與一物不將來 放下個甚麽。孟八郎漢大同。
州雲 放不下則擔取去者。言下大悟。
佛果法語舉。
黃龍頌雲。一物不將來。兩肩擔不起(果雲。明眼人難謾)
言下忽知非(退步墮深坑)
心中無限喜(如貧得寶)
毒惡既忘懷(無始宿業盡時清淨)
蛇虎為知己(異類等解)
寥寥千百年。清風猶未已(誰不景仰)
師所居常一蛇一虎手中與食。故如得果人。尊者稱之。趙州古佛與尊者。不測聖凡底人。出一言發一問。千古之下。與人為龜鏡。天童見近日師僧粗心轉盛。所以打草驚蛇。

頌雲
不防細行輸先手(黑白未分前猶是正中偏)
自覺心粗愧撞頭(虎口裏下子)
局破腰間斧柯爛(且道如今甚麽時節)
洗清凡骨共仙遊(頭輕眼明)

師雲。王介甫老。持棋隱語雲。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唯其不敢先。是以無所爭。唯其無所爭。是故入于不死不生。棋乃爭先法。贏則贏個先手。輸則輸個頭撞。趙州于爾未下子以前。早先見數著。嚴陽只管橫飛直逴。剩占幾路。不知斧柯已爛也。
王氏神仙傳。晉隆安時。信安縣王質。采薪至眩室阪。見石室四童子弈棋。與質物。如棗子。含之不饑。棋終斧柯 爛于腰間。衣袂隨風。抵暮還家。已數十年矣。
趙州放下著。擔取去兩轉語。抽筋拔髓。換骨洗腸。便與趙州。把手共行。步虛輕舉也。
有底道。清閑真道本。無事小神仙。雖然莫將無事為無事。往往事從無事生

:mrgreen:事從無事生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活自在分類: 鋸解秤砣

佛果圈悟禪師碧巖錄 (卷6)
舉。僧問趙州。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如何是不揀擇
州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僧雲。此猶是揀擇
州雲。田庫奴。什麼處是揀擇
僧無語

僧問趙州。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三祖信心銘劈頭便道這兩句。有多少人錯會。
何故至道本無難。亦無不難。只是唯嫌揀擇。若恁麼會。一萬年也未夢見在。
趙州常以此語問人。這僧將此語。倒去問他。
若向語上覓。此僧卻驚天動地。若不在語句上。又且如何更參三十年。
這箇些子關捩子。須是轉得始解。捋虎鬚也須是本分手段始得。
這僧也不顧危亡。敢捋虎鬚便道。此猶是揀擇。
趙州劈口便塞道。田庫奴。什麼處是揀擇。
若問著別底。便見腳忙手亂。爭奈這老漢是作家。向動不得處動。向轉不得處轉。
爾若透得一切惡毒言句。乃至千差萬狀。世間戲論。皆是醍醐上味。
若到著實處。方見趙州赤心片片。田庫奴。乃福唐人。鄉語罵人。似無意智相似。
這僧道此猶是揀擇。趙州道田庫奴。什麼處是揀擇。
宗師眼目。須至恁麼。如金翅鳥擘海直取龍吞。
某甲雲:
>>這僧也不顧危亡。敢捋虎鬚便道。此猶是揀擇。
>>趙州劈口便塞道。田庫奴。什麼處是揀擇。
汝若認為趙州回罵到"田庫奴。什麼處是揀擇。"
是趙州腦怒成羞啦~~~乃以凡夫心度聖人量也!
這僧若不當下悟入無開口處~~~
若還起善噁心,再一返照!
阿~~~自揀擇了也!!大道何在?
在話頭上者常不落兩邊~~~~~
宗教之最大差別就是祖師不擺孔子相
不了吾宗門行者常言大呆瞋心太重啦!
不信其有何修持?
請問若如是祖師在當機對鋒時
還對汝彬彬有禮的話
如何殺活去~~~~
不如勸汝進學堂去~~~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子常君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所宣導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最極圓頓法門。與圓教所提倡的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並無二致。以絕待真心離言絕相,非可言說,是以妙高峰頂不是人間,凡有言說皆非實義,從來諸佛諸祖亦不立言說。但如不假文辭,一切眾生終無由 知如來本覺心地,是以第二峰頭略許商量,如此方有與諸位理論處。

於今時值末法,人心不比從前,尋個真實悟道的人 尚且是甚難之事,阿誰又能做到頓修、頓悟、頓證?古時禪宗祖師 見學人雖於指示之下,可以頓領玄旨,暗契如來本心,但于修證依然不無漸次之階,遂私通車馬,設三關次第,以表其說。三關之說不知始於何時,其前後之界定也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說法。比較著名的黃龍三關和高峰三關,只是三種勘驗人的手段,並非為示深淺漸次而立,有的祖師因此否認其存在。但是如果從自古以來諸禪德修證的情況看,此前後進修之階次是客觀存在的,與現今時人之參學關係尤甚,故以為實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所謂三關者,乃指:初關、重關、牢關。獅子以為,破初關者,為打破根本無明,證見本有佛性,明即心即佛之旨,約當於見道位;破重關者,為斷除見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八品見惑),掃淨理邊的疑惑和障礙,認清歸家之程途,約當修道位;破牢關者,為斷除思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一品思惑),除滅一切微細流注,至究竟果地成就,約當證道位。宗下所討論的見地,以破初關為初有所明,以破重關為穩妥透徹,至於牢關以後因其已見齊諸佛,故只論行履,不復言及於見,所以有末後一句只到牢關之說。牢關以後非我等初心境界,祖師至此亦無開口之處,但只眾口一詞“向上一著,千聖不傳”。

破初參者只是初見法性,根本智雖然已得,但後得智未得。此時觀察各種事物好象霧裡看花,雖見其形,難睹其真。學人於此亦容易犯二種毛病:第一種人因為自己對許多事物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總在懷疑自己所見不真,是不是另有什麼道理自己沒有見到,沒有明瞭,在沒完沒了的猶豫、矛盾當中倍感煎熬。第二種人不知這只是初到法身邊,以為無上大道不過如此,就此放手逍遙去也。破初關以後所見雖然與佛不別,但無始妄情不能當下頓破,這種理邊的障礙需要反復思量審查,才能發現破除,不是簡單做做保任即能解決的。古人于悟後還要到處參訪,就是要讓大祖師幫助看看,某甲還有什麼毛病自己沒有發現,您幫著找出來,我好回去改。所以說公案裡的故事不全是幫人開眼的,更有幫人明眼的!

初悟人還容易犯的一種毛病,就是以能不能打機鋒、下轉語來證明、衡量自己是否已經開悟了。剛才說過破初參只是證根本智,得素法身,無盡妙用需逐漸顯發。下轉語用的是後得智,有的人可以很快得到,有的人則可能需要歷經很久以後才行。曾有同修對我講:“師兄,我現在什麼道理都懂(不是簡單的解悟,而是真悟了),可就象茶壺煮餃子,怎麼都倒不出!”這種人就好似困在深潭裡的蛟龍,眼見四周的田土需要水,可它上下翻騰就是倒不出,即使偶爾濺上幾滴 也管不了大用。所謂轉語乃是悟心人講出的悟心話,決不象某些人想的,只要說幾句出格的話就是,那只能騙騙門外漢,若遇上識路的人,三言兩語就把你引到陰溝裡去了。因此既然叫它轉語,首先必須是悟了的人道的才行,其次要象大河決堤一樣,一句出口,則萬千轉語皆會下得,偶爾碰上的一二句根本不算數!就好比剛才是的蛟龍,何時等到把潭邊的堤岸衝開,一池清水噴薄而出說,那龍才能騰空而去。

現在禪宗論壇中也算見識了不少的禪客,說句得罪人的話,大多是在玩文字遊戲。有的人下語看似驚奇,那不過是聰明伶俐,記持而成,並非從自家胸襟中流出,縱有驚人之語,又與本分事何干?道個無名無心,雖然有順語下搭之嫌,但也還算不錯。因為我們的自性無形無相,周遍法界;我們的絕待真心含融萬物,總括諸法。此性無可表,此心亦無可名,“說似一物即不中”,如果硬要用一個具體的名目來稱之,則立時即死在句下。可是後面的話問題就來了,既然已經說無名無心了,卻非要指出那個東西識得冷熱,在畫好的蛇下面還要再添上幾支腳。他的意思是在說,能知冷熱的不是我們的肉團心,而是我人本具的佛性,他已經見到這個佛性了。

在《楞嚴經》世尊引導阿難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告訴他自性並不在某一個具體的器官裡。隨後又告訴一切根、身、器界等等皆是如來藏,自性不在別處,就在你面前的一切事物上,所謂“百草頭上祖師意”也。如果只認冷熱以外的那個能知,那麼能知的自性,和所知客體自然又成了兩個東西,如此則又回到錯以識神作主人的老路上去。這看似微小的差別,實乃是天地之隔,此一句錯了,則前邊任你曾下多麼精彩的語言,也總歸是錯。就象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鏈,有一個環節斷了,則整條鏈子即不成其為鎖鏈。

公案既是學人檢測自己的舞臺,也是善知識接引後進的極好機會,若于祖師言下一瞬間當下會取,自可得無盡受用。前次提到的南泉勘庵主公案,那庵主因為腳跟不點地,眼睛不亮,故被南泉瞞過,若是心機快捷之人,于南泉道出“賺我來!”時豁然醒悟,驀地轉身,即不負那老賊探水一場。

舉著這些事例,只是希望大家對於修行一事,應該腳踏實地,莫著在花哨的事情上!古人機鋒打得好,那是他心中計較已盡,再無半毫纖塵,是以答語張口即來,全無一絲造作。現在人乃是為禪而禪,一兩句轉語亦須百般計較,千般思索。古人句句發自心田,故出口盡成妙諦,現在人字字皆須揣摩,雖下語妙而總不相干。修行最要者全在老實二字:你若真有悟處,雖然不會下語,別人亦埋沒不得你。你若不會,即使禪機打得再好,別人亦高抬不了你,何況即使說得幾句順口溜,與生死更無半分干係!這樣講恐怕會得罪一些人,真實目的乃是希望大家通過對公案的學習,瞭解古人心行之所在,以認清進修之方向,若語有不當,還望諸位見諒!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獅子常君

無始無明又名根本無明,乃我人無始以來,由一念不覺,在本來靈明空寂的性覺體上,所生出之顛倒妄想也。由本來之無生,而妄見有生;由本來之不滅,而妄見有滅。如此複有生死輪回,六道遷轉,長墮苦海,無有了期,把個大好的天真佛埋沒在六道裏,甯不冤乎?



其實無明與真如 原是一體,是以六祖慧能大師直言相告:“煩惱即菩提。”既然煩惱與菩提不二,後世參禅、學禅、悟禅之輩亦明的個中道理,人人皆說也說得,道也道得,可為什麽對于菩提正覺 總是難以真實證入呢?



只為吾人被無明遮蔽太久,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無一時、無一刻 不在顛倒中。人的思想、思維有其慣性,錯誤地、顛倒地事物接觸久了,就會習以為常,反而會以為 它本來就是如此,只有這樣才是正確、正常的。比如我們的眼睛看物,外面的影像 經過眼內玻璃晶體的反射,落在視網膜上的圖象 是顛倒的,原本在上的投射到下邊,本來在下的反而變成為上。但是由于我們從一出生就是如此,早已習慣顛倒了,如果你讓他把上下倒過來,他反而會手足無措。這個無始的無明 也是如此,因為長久以來顛倒慣了,錯誤的觀點一直被認為是正確的,你就是讓他抛棄、放下,他都不知道 應該如何去放,如何去下手。由于這種習慣,本來是無明顛倒,我們會覺得是必然的、合理的,因為它符合 我們邏輯思維的習慣;本來是真如實性,因為不符合我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反而被抵制、排斥和否定。



所以說知道煩惱即菩提,放下即解脫,這是一回事,而能否證得 這個看似簡單,其實無比深奧的道理,又是另外一回事。古人總是從心地上 直接指示,告訴你“那個”就是你的真如佛性,就是你的主人公,可能夠當下契入、直面承當的又有幾人?


當今之世,痛念生死、渴望解脫之士日漸多矣,但許多人勤苦經年,或念佛、參禅、修密,或研習教理、深入經藏,雖已明了如來所宣示之解脫路徑,于世尊出世之本懷已然洞悉領悟,而終不能打破漆桶,脫離樊籠。曾有同門道友問于在下:我知道這個起心動念的 就是我的自性,它無時無刻 不在我面門放光;我也知道說幾句相似的話不做數,要真有所證才算數。可我前前後後忙了這麽多年,這個明明近在眼前的東西,為什麽就是見不到呢?

其實不光是他們有此等困惑,就是本人 也曾多年深困其中。初學佛時 對佛經中的道理,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有那麽一個階段,我感到自己已 經通達了佛陀的言教,我已經悟到了禅!因為不管是經上說的,還是祖師講的,我都已經基本理解,已經大體明了啦!那時受我慢心的驅使,常常自诩是禅的根器,是大乘種子,看別人皆為小根小器,只配念佛修淨土。如此經過了不長的時間,內心漸漸生出幾分 說不出的疑問和疑惑,對于過去那些 似乎已經明白的問題,不知為何漸漸地 又不那麽明白了,本來明明可以用以前學過的教理去解釋的,明明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可是現在 不但不能將其消除,反而一天強似一天,一日重似一日。于是把心中這些 解不開謎團記下來,定期找到皈依師父請教,可師父講的 並未超出自己理解的之外,看起來雖然很有道理,但是並未能從根本上 消除我內心的疑惑。這就象一個少時離家的遊子,以為自己出生以來 始終在飄泊四方,從不知曉 在這個世界 還有個曾經生我養我的家,某日偶然聽到別人的指點,知道自己不但曾經有過一個家,而且知道了回家的路途。按照別人指點的道路,果然找到了闊別已久的家,經曆了最初的喜悅後,


卻發現這所房子既沒有門,也沒有窗戶,前後探察,左右遊走,使出渾身解術 而始終無法入內。如此過了一、二年,心中的困惑 日甚一日,常從心底問自己 這世界如許大,有誰能為我解惑?有誰能為我除疑?用寢食難安來形容 當時愁苦的心境,毫不為過。那時我常常自嘲:原來畫餅果然不能充饑,僅憑幾分理解和明白 如何能消得煩惱!如何能敵得生死!過去心裏面總有幾分輕視淨土,以為那不過是接引鈍根小機的方便法,上根利器 只要認得自性即可照破生死,自是不必定要佛來接引的。到此時才發現自己 原來就象個落水人,淨土就是落水人手中 最後的救命的稻草,除了念佛以求生淨土以為,實在不知道還有什麽法子能救得自己。自是又遂棄禅而入淨,再以後方領悟禅、淨名雖異而體相同,既可開一為三,亦可會三歸一,皆為如來化度群蒙之方便也。


對無始無明,昔年諾那活佛 曾作過形象的比喻:這個無明 就象一個厚厚的、沒有口的玻璃瓶,瓶裏包裹著的空氣 本來與外面的空氣是一樣的,因為被瓶子隔住了,所以不能互相會合。他說這瓶中的空氣 好比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妄心,瓶外的空氣 就如同無生無滅的真如佛性,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認清 自心本具的真如佛性,就因為有個 象玻璃瓶一樣的無始無明 從中障礙。玻璃瓶打破了,內外空氣 即可以互相融合,無明打破了,我們的妙明真心 也可以當下現前。

假如沒有人告訴我們,說這個瓶子裏外的空氣是一樣的,我們一定會以為 它們彼此是互不相幹的。如果祖師沒有告訴我們,說煩惱即是菩提,我們又如何知道 煩惱與菩提 原本不二呢?即使知道瓶子內外的空氣是一樣的,只要不打破這個瓶子,兩邊的空氣依然不能會合。同樣,即使已經知道了煩惱與菩提不二,只要不打破這個無明障礙,也終究不能生起般若正智。
諾祖亦曾言道:顯教破無明 沒有異方便,好比拿一塊布 慢慢擦玻璃瓶,雖然最終可以將玻璃擦透,但時間必然會很長很長。而密法由于有佛菩薩三密加持,有特殊的方便法,就象用鐵錘擊打瓶子一樣,可以將其立刻打碎,故見效極快。那麽被諾那上師 稱為大密宗的禅,手裏有沒有這樣一柄 可以擊碎無明煩惱的大錘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宗門不但也有這樣一把大鐵錘,而且擊打瓶子的效果也同樣非常地出色。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禅門重錘是如何擊碎無明殼子的。
原文: (香岩智閑)師參沩山,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伶俐,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師被一問,直得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文字從頭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歎曰:“畫餅不可充饑!”屢祈沩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以後罵我去。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幹汝事。” 師遂將平昔所看文字燒卻,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泣辭沩山,過南陽,睹忠國師遺迹,遂憩止焉。
一日,刈除草木,偶抛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沩山,贊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沩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香岩禅師開悟的故事,後世佛子可以說耳熟能詳、盡人皆知,之所以從千七百則中拈出這一篇,是因為由香岩破參開始,禅門中出現了一個全新的修學方法--參話頭!參禅的方法 雖說經宋朝大慧杲禅師的大力提倡,而得以風行天下,其創始人 實際上乃是前唐的沩山禅師。

在沩山之前,宗門接引後學 都是用直接指授的方法,例如達摩之為慧可安心,馬祖答大梅“即心是佛,”為師的只要稍稍透露少分消息,即可使學人 覓得端倪,識得歸家路途。此種手法 雖然快捷淋漓,但是對參學者根器的要求非常高,在這擊石火、閃電光的一瞬,抓得住即可登堂入室,抓不住則當面錯過,是以後來雲岩、靈雲等曆二、三十年不得發悟,其師百丈禅師 亦無可奈何。直指好比用的是一把尖利的小錘,講究的是巧勁,如果玻璃瓶 只有薄薄的一層,自可一擊而碎。但假如是厚厚的一塊玻璃,單靠這樣一把小錘敲敲打打是不行的,必須換把大錘才敲得碎。什麽樣的手段 方稱得上是重錘呢?當然是參究,讓你對一個問題投入全部的身心與精力,象座大山一樣壓在身上,時時不得松懈。這樣的重錘,被沩山從香岩身上首先使用了來。

話說香岩在百丈跟前雖然問一答十,問十答百,但他並沒有開悟,百丈沒有肯他,指示他再參沩山?想必沩山也早知他問題之所在,所以當香岩來參時,即直言相告:“此是汝聰明伶俐,意解識想,生死根本。”可見不僅是後來人,不僅是在下以及其他崇尚多聞的人,就是當年禅宗最興盛的年代,就已經有很多象香岩這樣玩玩知見,耍耍嘴皮子的人了。

所以沩山告訴他,你這是意解識想,是世智辨聰,是無始以來的生死所在,搞這些花哨的東西是出不了生死的!為了看看香岩是否確有所悟,也為了讓香岩意識到自己問題之所在,于是問他:“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你在百丈先師面前見識過那麽多大的場面,聽到過那麽多精彩的對答,我如果問個尋常的問題,你必然有現成的答案在等著我,那麽好!我就來問你個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問題:你知道自己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嗎?香岩一聽,當時就楞住了:我又沒有神通,如何知道父母未生前 是個什麽面目?其實父母未生時,也即是萬法未生時,既然沒有法,又如何來的面目呢?這一問果然有力量,香岩立時啞口無言。


家都知道,所謂“涅磐”者:涅即不生,磐即不滅。只有證到為何不生,才能知道為何不滅,才能超越生死。沩山當時這一問堪稱前無古人,因為以前從未有人問過類似的話,香岩找不出現成的答案,于是求師兄能為他道破(他還沒意識到以前的過錯,就在于總要求個知解,豈不知沩山如果為你說破了,你還能悟嗎?),幸好沩山沒有婦人之仁,好不容易才把他套住,如何能輕易放過?于是說:“我若說似汝,汝以後罵我去。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幹汝事。”正所謂“父母所生口,終不為你道。”當時若是說出來,又如何能有後來之事呢?

香岩無奈,于是將平昔所看的文字 一把火燒卻,充滿絕望和落寞地說:“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各位且道香岩自此真的是什麽都不思,一切皆不想,一門心思去做他的“長行粥飯僧”麽? 非也,此後(據說他在南陽慧忠國師道場的遺址一直住了十幾年)雖然沒有再翻故紙堆中的文字,但師兄的那句話卻未曾須臾忘也,正是因為日日提撕,時時牽挂,才會于某日“偶抛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這個須臾不忘、時時牽挂,就是在參啊! 其實參禅所貴者 是心中的疑情,如果真疑生起來你就是想放都放不下,香岩嘴上說免役心神,其實又何曾 有一日得免過?後世禅和子之所以難以發悟,只為念話頭者多,參話頭者少,因為心中生不出疑情,是以常參究經年而了無消息。

沩山之所以要如此相為,是因為當初 如果直接為他說破,香岩必然象過去一樣,又落入概念的窠臼裏,接著玩他的語言、文字遊戲,如此則如何 能打破無明殼子呢?沩山不愧為大手筆宗師,既然正面接引不行,那就先把你逼到絕路上,讓你來個前無路可進,後無路可退,置之死地而後生。因為你那無明的殼子太厚,給你把小錘子輕輕敲打,根本就打不破,那麽我就給你換把大的,你在那裏慢慢參,參到最後力量積蓄足了,“啪”地一下打開,還怕無明不破嗎?看來這個“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果然是宗下屢試不爽的法寶!至于沩山所首創的,用個無意味語作話頭,使學人籍以參究發悟的方法,在後世幾乎更是成為宗門悟禅的惟一可行之法。


其實話頭本來沒有任何意義,都是些無意味語,可為什麽有意味、有邏輯的見解和思辨都打不破無明,這個無意味的話頭 反而能打破無明呢?近代著名禅宿,八指頭陀月溪禅師 講得很好,在他所著的《禅宗源流》一書中說:“修大乘人 知一念無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無明 以打破無始無明,而見本源自性,乃擒賊先擒王之法也。”按照他的說法,我們的佛性 是無始無終的,由于一念不覺 所生出的無始無明,則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無始無明 本來無知無覺,但是由它所生出的見聞覺知 則是有知有覺;見聞覺知同時具有 淨緣和染緣,其中染緣起現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功用,就是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 具有不可打破的特性。它本身雖然無法打破,但如果以之為工具,卻可以用來打破無始無明,就好比鐵錘 不能打破自己,而可以打破玻璃瓶一樣。
所謂參話頭,就是讓你用這個一念無明 去打破無始無明,從而見到自己的真如佛性,宗門的這柄鐵錘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作用,學人果能如理而參、如法而修,何愁不能破參發悟呢?
關于參話頭,曆代祖師 有許多精要開示,袁煥仙先生更有一番精彩論述,有興趣者可參閱《維摩精舍叢書》。
新老怪
文章: 5196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mrgreen: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