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
- 文章: 2559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 多不。甚多世尊。(直須知「四大和合而成,歷經成、住、壞、空」)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直須知「有情眾生身、語、意,因、緣和合而成,歷經生、住、異、滅,一體兩面如殺人刀、活人劍,此業識即色陰)所以者何。佛說 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直須了「觀身不淨」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直須了「觀受是苦」)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直須了「觀心無常」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直須了「觀法無我」 )須菩 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直捷了「一體同觀」)
-
- 文章: 3150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如楞嚴經云..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但五陰也是工具.故亦稱五取蘊
同時也是受體.故亦稱五受陰
由清淨的五陰轉為五受陰狀態.背後的原因是欲
如阿含經云.佛告比丘: 「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故經云佛告比丘:「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
但五陰也是工具.故亦稱五取蘊
同時也是受體.故亦稱五受陰
由清淨的五陰轉為五受陰狀態.背後的原因是欲
如阿含經云.佛告比丘: 「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故經云佛告比丘:「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
-
- 文章: 705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我們每人都知道學佛有著「理門」(亦稱「解門」)和「行門」兩者不可偏廢。故有
〈理則頓悟,事須漸除。〉
根塵識的束縛制約著我們太久了,要脱離~只有「理門」根本沒有用,知道是知道就是做不到!!
色受想行識猶如電光般一刹那完成。〈法義道理〉在當下根本產生不了十足力量,那僅僅是落於存在我們〈識中〉的一種知識罷了!一旦種子生現行照樣失陷,10人中有著8,9人都是如此。
色陰區宇僅在〈行門〉中發生,它能成為力量使自己跳脱這無始來的包覆。這就是每個法門中都會有其自己〈行門〉來漸除。
〈理則頓悟,事須漸除。〉
根塵識的束縛制約著我們太久了,要脱離~只有「理門」根本沒有用,知道是知道就是做不到!!
色受想行識猶如電光般一刹那完成。〈法義道理〉在當下根本產生不了十足力量,那僅僅是落於存在我們〈識中〉的一種知識罷了!一旦種子生現行照樣失陷,10人中有著8,9人都是如此。
色陰區宇僅在〈行門〉中發生,它能成為力量使自己跳脱這無始來的包覆。這就是每個法門中都會有其自己〈行門〉來漸除。
-
- 文章: 608
-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根塵識的束縛制約著我們太久了,要脱離~只有「理門」根本沒有用,知道是知道就是做不到!!
色受想行識猶如電光般一刹那完成。〈法義道理〉在當下根本產生不了十足力量,那僅僅是落於存在我們〈識中〉的一種知識罷了!一旦種子生現行照樣失陷,10人中有著8,9人都是如此。
色陰區宇僅在〈行門〉中發生,它能成為力量使自己跳脱這無始來的包覆。這就是每個法門中都會有其自己〈行門〉來漸除。
======================================
這幾年腦中一直浮現---知行合一
其實,理們就是"知",行門就是"行"
〈法義道理〉在當下根本產生不了十足力量,那僅僅是落於存在我們〈識中〉的一種知識罷了!一旦種子生現行照樣失陷,10人中有著8,9人都是如此。
========
10人中的確是8,9人都這麼認為
然而問題是
--"法義道理〉在當下根本產生不了十足力量"這句話為何會成立?
當然若要仔細去推敲知道歸知道,做到歸做到的原因,當然有很多
例如習性啦,欲望啦,想要啦,環境多變啦
但想說的不是這些舉不完的原因
而是想問那些知行不能合一的人
1.起碼在不能合一那當下--你能發現你的不合一嗎?
2.若不能發現,那當然一切都不需再說了,連察覺都無法,談啥糾錯?
若能發現自己正處於知行不合一的狀態
那麼我想再問一句
---你這種知道了,卻不去做(行)
那你來告訴我,你知道了甚麼?甚麼是"知"?
還是你想虐殺你的知?
還是"知"能阻止,虐殺嗎?
"知"在你心中是甚麼?
只有你能來告訴我,告訴別人,告訴自己
接著同樣方式去分析觀察你的"行"
說不定你就有機會去發現"知"與"行"知之間的一體性,關聯性
一旦發現,或許知行合一就不再是口號
〈法義道理〉在當下根本產生不了十足力量---這句就會變成
---〈法義道理〉在當下就是十足力量
色受想行識猶如電光般一刹那完成。〈法義道理〉在當下根本產生不了十足力量,那僅僅是落於存在我們〈識中〉的一種知識罷了!一旦種子生現行照樣失陷,10人中有著8,9人都是如此。
色陰區宇僅在〈行門〉中發生,它能成為力量使自己跳脱這無始來的包覆。這就是每個法門中都會有其自己〈行門〉來漸除。
======================================
這幾年腦中一直浮現---知行合一
其實,理們就是"知",行門就是"行"
〈法義道理〉在當下根本產生不了十足力量,那僅僅是落於存在我們〈識中〉的一種知識罷了!一旦種子生現行照樣失陷,10人中有著8,9人都是如此。
========
10人中的確是8,9人都這麼認為
然而問題是
--"法義道理〉在當下根本產生不了十足力量"這句話為何會成立?
當然若要仔細去推敲知道歸知道,做到歸做到的原因,當然有很多
例如習性啦,欲望啦,想要啦,環境多變啦
但想說的不是這些舉不完的原因
而是想問那些知行不能合一的人
1.起碼在不能合一那當下--你能發現你的不合一嗎?
2.若不能發現,那當然一切都不需再說了,連察覺都無法,談啥糾錯?
若能發現自己正處於知行不合一的狀態
那麼我想再問一句
---你這種知道了,卻不去做(行)
那你來告訴我,你知道了甚麼?甚麼是"知"?
還是你想虐殺你的知?
還是"知"能阻止,虐殺嗎?
"知"在你心中是甚麼?
只有你能來告訴我,告訴別人,告訴自己
接著同樣方式去分析觀察你的"行"
說不定你就有機會去發現"知"與"行"知之間的一體性,關聯性
一旦發現,或許知行合一就不再是口號
〈法義道理〉在當下根本產生不了十足力量---這句就會變成
---〈法義道理〉在當下就是十足力量
-
- 文章: 2559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直須知「觀受是苦」)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 相應生瞋恨。(體驗苦而全然認可)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透過不斷人生歷練,才能跨過層層身心障礙)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知苦而不覺得受苦)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直捷離四相)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 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直須了「四攝法」)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即任運無礙)
-
- 文章: 3150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也是善知識.所言甚是....文章 由 逍遙 » 週五 9月 29, 2023 5:42 pm
-
- 文章: 3150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六根的前五根即是五陰中的色陰?
經云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然.一根當如何拔法?
經云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然.一根當如何拔法?
-
- 文章: 705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為何我們無始以來無法脱離〈根.塵.識〉束縛和制約!?
我們每一個人的情識作用,無論偏於感性或理性,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不由自主」的表現出來。
因為每人的貪瞋痴之執著程度不同,又是依於外緣而有色蘊的發動,色心相應而啟動感受,人的思想是因感受而運作,運作是內在行為的策劃,最後才會形成意識目標,便是所謂的〈自我意識〉。由此可知,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便是依此自身於「色→受→想→行→識」的連鎖啟動又快如電光般在刹那間形成的表現。
然而人的自我意識,是從小到大,在世間的相對環境中成長的;依於〈無始業力〉而發動無法控制的欲望,遂生起貪瞋癡的習氣,乃至引發五欲八風等情識,這些情識的發展,便是自我意識的表徵。
我們人常掛在嘴邊說「放下」!
其實真實的自己是百般放不下的,每逄下次甚至每次遇相同的情境下,情識反應皆如初一轍,不是嗎 ?說看破放下僅是自欺的安慰。放下是要真能〈看透〉才真能真正地邁向看破放下!
看透就是依佛陀叮嚀的「减從色除」著手。
對我們學人而言,在修學的心路歷程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強烈的自我意識;就像影子隨著身體,遇到任何關係自我的緣境,便會頓然地展現出來。所謂自我意識,就是以自己的知識經驗而執著(即我執);另一種是依於俢養,或說是法的執著,自認為經典上怎麼說或高僧大德怎麼說,而造成修養或法的執著(即法執)。由於所知和煩惱而引起情識的作祟,使得自我意識迷惑,遂生起無明混亂,破壞了平和與寧靜的心態,而發動傷害、怨恨、愛戀等相對的感性言行,即使多少是理性的,仍然免不了是強烈的自我意識。
人性於自我意識的表現,不外感性與理性二途;感性的明顯處,是偏於激動浮燥,凡事不留人餘地;理性的明顯處,是較為冷靜,凡事可以商量。
自我意識的表現,總在〈因緣法則〉和〈因果關係〉之下開展出來:
因貪欲而愛取,因瞋恚而憤恨,因癡迷而誑惑;總在計較中盤算,執著中取捨。
又在不同「選擇性」之下:
因親疏而來比較,因利害而進退,因好惡而合離;總在計較中盤算,執著中取捨。
色蘊的形成,是來自色塵緣境,這色塵緣境當然關係到人或事,這些人或事表現出來的,對「我」而言是一種色塵緣境;所以色蘊形成之後,會有人的感受,只是這個「人」,有所謂平常的人,或有修行的人,或已經有修養的人。如果是個普通的人,他的色蘊一形成,受想行識是一氣呵成;如果其人是在「行門」上來下過一番心力工夫的人。有了〈定力〉的基礎則對人、事的分析就更能平静面對,或說將缺點將減到最少。
學佛的人想要達到去迷轉覺的理路,進而行於覺悟之道;那麼,首要的便是先得發現自我意識,進而認識自我意識;當對自我意識有了深刻的了解,才有獲得突破的機會。然而,這些發現、認識、了解、突破在形式上並未離於自我意識,但在實質上是經過了比較、淘汰、選擇等過程,而獲得由感性轉向理性,再由理性進入突破性的境地,是截然不同於原有的自我意識。
我們每一個人的情識作用,無論偏於感性或理性,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不由自主」的表現出來。
因為每人的貪瞋痴之執著程度不同,又是依於外緣而有色蘊的發動,色心相應而啟動感受,人的思想是因感受而運作,運作是內在行為的策劃,最後才會形成意識目標,便是所謂的〈自我意識〉。由此可知,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便是依此自身於「色→受→想→行→識」的連鎖啟動又快如電光般在刹那間形成的表現。
然而人的自我意識,是從小到大,在世間的相對環境中成長的;依於〈無始業力〉而發動無法控制的欲望,遂生起貪瞋癡的習氣,乃至引發五欲八風等情識,這些情識的發展,便是自我意識的表徵。
我們人常掛在嘴邊說「放下」!
其實真實的自己是百般放不下的,每逄下次甚至每次遇相同的情境下,情識反應皆如初一轍,不是嗎 ?說看破放下僅是自欺的安慰。放下是要真能〈看透〉才真能真正地邁向看破放下!
看透就是依佛陀叮嚀的「减從色除」著手。
對我們學人而言,在修學的心路歷程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強烈的自我意識;就像影子隨著身體,遇到任何關係自我的緣境,便會頓然地展現出來。所謂自我意識,就是以自己的知識經驗而執著(即我執);另一種是依於俢養,或說是法的執著,自認為經典上怎麼說或高僧大德怎麼說,而造成修養或法的執著(即法執)。由於所知和煩惱而引起情識的作祟,使得自我意識迷惑,遂生起無明混亂,破壞了平和與寧靜的心態,而發動傷害、怨恨、愛戀等相對的感性言行,即使多少是理性的,仍然免不了是強烈的自我意識。
人性於自我意識的表現,不外感性與理性二途;感性的明顯處,是偏於激動浮燥,凡事不留人餘地;理性的明顯處,是較為冷靜,凡事可以商量。
自我意識的表現,總在〈因緣法則〉和〈因果關係〉之下開展出來:
因貪欲而愛取,因瞋恚而憤恨,因癡迷而誑惑;總在計較中盤算,執著中取捨。
又在不同「選擇性」之下:
因親疏而來比較,因利害而進退,因好惡而合離;總在計較中盤算,執著中取捨。
色蘊的形成,是來自色塵緣境,這色塵緣境當然關係到人或事,這些人或事表現出來的,對「我」而言是一種色塵緣境;所以色蘊形成之後,會有人的感受,只是這個「人」,有所謂平常的人,或有修行的人,或已經有修養的人。如果是個普通的人,他的色蘊一形成,受想行識是一氣呵成;如果其人是在「行門」上來下過一番心力工夫的人。有了〈定力〉的基礎則對人、事的分析就更能平静面對,或說將缺點將減到最少。
學佛的人想要達到去迷轉覺的理路,進而行於覺悟之道;那麼,首要的便是先得發現自我意識,進而認識自我意識;當對自我意識有了深刻的了解,才有獲得突破的機會。然而,這些發現、認識、了解、突破在形式上並未離於自我意識,但在實質上是經過了比較、淘汰、選擇等過程,而獲得由感性轉向理性,再由理性進入突破性的境地,是截然不同於原有的自我意識。
-
- 文章: 705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