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孤頂草離離,拈得分明付與誰。
妙峰孤頂 離一切法,即草離離。就自性而言 也住不得,有住便頂墜,
趙州老祖雲:我若答爾,恐落在平地上。落在平地上便死,這是頂墜的後果,
直得是草離離,向上起用 方能合道。
保福長慶遊山對話,若不是本分事,便成了弄精魂漢,賣弄自性。
拈得分明付與誰。
這個自性 也只有自證自用,也無法告訴別人。就像我們談了好多 體會寫出來了,這只是抛磚引玉,開一線光,但親證 還得靠自己努力。
拈得鼻孔失卻口,髑髏著地幾人知。
鼻孔二個,口一個,若是住在二法上 那也就遠離了自性,
這個“住”是識,是妄心所為,禪下稱不受本分。
髑髏即識未盡,著地就是上面說的頂墜,幾人知,還識得保福長慶的墜處麼?
鼻孔二個,口一個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第24案 藥山升坐
坎坎胡_
《從容錄》舉藥山:
藥山久不升座,院主白云:大眾久思示誨,請和尚為眾說法。
山令打鐘,眾方集。
山升座良久便下座歸方丈。主隨後問:和尚適來許為眾說法,云何不垂一言?
山云: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
禪宗許多法主 都是升座而不說法,現在只舉藥山,那是因為藥山答得明白。
一個道場內 有經師有論師,經師講經,論師造論,各有所職,他們已有許多言說,那麼,還在乎藥山這個老和尚 多說些什麼。
這便是禪宗的主意了,禪師無言,唯示密意,升座無言,一如維摩詰之無言,那些作許多言說的菩薩,包括文殊在內,都只是經師論師而已,
筆者現在居然 點公案的密,有時還不只點,簡直是剖腹穿腸,充其量 也只是個 不入流的論師而已。
坎坎胡_
《從容錄》舉藥山:
藥山久不升座,院主白云:大眾久思示誨,請和尚為眾說法。
山令打鐘,眾方集。
山升座良久便下座歸方丈。主隨後問:和尚適來許為眾說法,云何不垂一言?
山云: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
禪宗許多法主 都是升座而不說法,現在只舉藥山,那是因為藥山答得明白。
一個道場內 有經師有論師,經師講經,論師造論,各有所職,他們已有許多言說,那麼,還在乎藥山這個老和尚 多說些什麼。
這便是禪宗的主意了,禪師無言,唯示密意,升座無言,一如維摩詰之無言,那些作許多言說的菩薩,包括文殊在內,都只是經師論師而已,
筆者現在居然 點公案的密,有時還不只點,簡直是剖腹穿腸,充其量 也只是個 不入流的論師而已。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劉鐵磨到溈山,山雲:老牸牛,汝來也。
磨雲:來日臺山大會齋,和尚還去麼?
溈山放身臥,磨便出去。
此公案還是易懂,檢驗功夫:一,點地;二,轉身;三,放行。
再看雪竇頌:曾騎鐵馬入重城,敕下傳聞六國清。
這二句是頌溈山與劉鐵磨的一問一答,溈山道:老牸牛汝來也。
這一問在一個“來”字,
劉鐵磨答:來日臺山大會齋,和尚還去麼?
這句答在一“去”字,
顯然前句是頌溈山,後句是頌劉鐵磨,頌溈山探杆影頭,頌劉鐵磨妙觀察智,
一來一去劉鐵磨保護的很好,腳跟點地。
猶握金鞭問歸客,夜深誰共禦街行。
猶握金鞭問歸客,是溈山與劉鐵磨的賓主轉換,本來溈山是主,劉鐵磨為賓,
因劉鐵磨一答,便成了劉鐵磨為主了。
一來一去,溈山放身便臥即“無住”意,也稱為放行,
你放我也放,劉鐵磨便出。
夜深誰共禦街行,他兩深深 還有誰知道呢!?
磨雲:來日臺山大會齋,和尚還去麼?
溈山放身臥,磨便出去。
此公案還是易懂,檢驗功夫:一,點地;二,轉身;三,放行。
再看雪竇頌:曾騎鐵馬入重城,敕下傳聞六國清。
這二句是頌溈山與劉鐵磨的一問一答,溈山道:老牸牛汝來也。
這一問在一個“來”字,
劉鐵磨答:來日臺山大會齋,和尚還去麼?
這句答在一“去”字,
顯然前句是頌溈山,後句是頌劉鐵磨,頌溈山探杆影頭,頌劉鐵磨妙觀察智,
一來一去劉鐵磨保護的很好,腳跟點地。
猶握金鞭問歸客,夜深誰共禦街行。
猶握金鞭問歸客,是溈山與劉鐵磨的賓主轉換,本來溈山是主,劉鐵磨為賓,
因劉鐵磨一答,便成了劉鐵磨為主了。
一來一去,溈山放身便臥即“無住”意,也稱為放行,
你放我也放,劉鐵磨便出。
夜深誰共禦街行,他兩深深 還有誰知道呢!?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第25案 百丈野狐
《從容錄》舉百丈:
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隨眾散去。
一日不去,丈乃問立者何人。
老人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 還落因果也無?
對他道: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生。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丈云: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
百丈的“不昧因果”,真的驚天動地,震撼鬼神。
凡夫要敬畏因果,但行人卻不能 為因果所縛,因為必須超越因果 始能成佛。
所以說“緣生性空”,只是說識境如何而成存在與顯現,倘若為“緣生性空”所縛,
那麼便等於終身 受識境的存在 與顯現所縛,不但不能成佛,連資糧道都不得入。
那老人答學人所問: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
他答不落因果,即是依超越因果而說,他卻不知,大修行人是依超越因果 而見,並不是否定因果 而行,
若說不落因果時,便是作意於無因果,這樣便毀壞了世俗,便是野狐禪,所以他便要 墮五百世野狐身。
百丈下轉語 說不昧因果,那是對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亦唯清楚明白 才能超越,
更重要的是,超越因果 並非否定因果,亦不是雖不否定,卻不重視。
“不昧”便不同了,尊重因果 而不為因果所縛,這才是自在,不同於作意於不落。
再說一句,“不落”與“不昧”,雖然都同樣 是超越因果,然而前者 毀壞世俗,後者則無毀壞。
《從容錄》舉百丈:
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隨眾散去。
一日不去,丈乃問立者何人。
老人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 還落因果也無?
對他道: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生。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丈云: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
百丈的“不昧因果”,真的驚天動地,震撼鬼神。
凡夫要敬畏因果,但行人卻不能 為因果所縛,因為必須超越因果 始能成佛。
所以說“緣生性空”,只是說識境如何而成存在與顯現,倘若為“緣生性空”所縛,
那麼便等於終身 受識境的存在 與顯現所縛,不但不能成佛,連資糧道都不得入。
那老人答學人所問: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
他答不落因果,即是依超越因果而說,他卻不知,大修行人是依超越因果 而見,並不是否定因果 而行,
若說不落因果時,便是作意於無因果,這樣便毀壞了世俗,便是野狐禪,所以他便要 墮五百世野狐身。
百丈下轉語 說不昧因果,那是對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亦唯清楚明白 才能超越,
更重要的是,超越因果 並非否定因果,亦不是雖不否定,卻不重視。
“不昧”便不同了,尊重因果 而不為因果所縛,這才是自在,不同於作意於不落。
再說一句,“不落”與“不昧”,雖然都同樣 是超越因果,然而前者 毀壞世俗,後者則無毀壞。
-
- 文章: 5219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第26案 僧敲寺門
《聯燈會要》舉鶴林玄素:
有僧敲門,師(玄素)云:誰?
僧云:是僧。
師云:莫道是僧,佛來也不著。
僧云:為甚麼不著?
師云:無棲泊處。
鶴林玄素是牛頭法融的第五代弟子,牛頭法融 則是禪宗四祖道信的傳法弟子。
所以牛頭一系的傳法,跟六祖慧能一系的宗風大異,雖然所傳的 都是佛的密意。
這則公案,玄素不肯開門,是因為無論僧佛都“無棲泊處”,那便是心不著相,
連對佛都不著相,當然更不會對僧著相,這“不著相”便是牛頭一系的禪機。
六祖一系的傳法便不同。
這則公案記錄了 鼓山永禪師的評語,那便是六祖慧能一系的禪機。
說言——
鶴林 只解把定封疆,不能隨高就下。
山僧即不然,方丈門 八字打開了也。
僧來佛來,了無罣礙。何故如此?家無小使,不成君子。
這是說,鶴林玄素 不隨世俗(“不能隨高就下”),所以落在智境邊,也可以說是落在“非有”邊,
以“無相”為宗旨,這樣才會說“莫道是僧,佛來也不著”。
鼓山法系則不同,不否定世俗,那便是“隨高就下”了,不光是“把定封疆”(把定勝義)。
必須這樣,才能入如來藏境界,因為如來藏是:如來智境上 有世俗識境自顯現,那便不光是“把定封疆”、不光是把定 如來智境。
雖然無相(一切法的相 都不真實、一切現像 都不真實),但假如認識 是智境上的自顯現,那麼,無相便是有相。
無的是 現象的虛妄相,有的是 智境上的顯現相,所以才說“無相 不能入大乘”,這裡說的大乘是一佛乘,不是菩薩乘。
鼓山永禪師說的“家無小使,不成君子”,也即是龍樹所說的“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聯燈會要》舉鶴林玄素:
有僧敲門,師(玄素)云:誰?
僧云:是僧。
師云:莫道是僧,佛來也不著。
僧云:為甚麼不著?
師云:無棲泊處。
鶴林玄素是牛頭法融的第五代弟子,牛頭法融 則是禪宗四祖道信的傳法弟子。
所以牛頭一系的傳法,跟六祖慧能一系的宗風大異,雖然所傳的 都是佛的密意。
這則公案,玄素不肯開門,是因為無論僧佛都“無棲泊處”,那便是心不著相,
連對佛都不著相,當然更不會對僧著相,這“不著相”便是牛頭一系的禪機。
六祖一系的傳法便不同。
這則公案記錄了 鼓山永禪師的評語,那便是六祖慧能一系的禪機。
說言——
鶴林 只解把定封疆,不能隨高就下。
山僧即不然,方丈門 八字打開了也。
僧來佛來,了無罣礙。何故如此?家無小使,不成君子。
這是說,鶴林玄素 不隨世俗(“不能隨高就下”),所以落在智境邊,也可以說是落在“非有”邊,
以“無相”為宗旨,這樣才會說“莫道是僧,佛來也不著”。
鼓山法系則不同,不否定世俗,那便是“隨高就下”了,不光是“把定封疆”(把定勝義)。
必須這樣,才能入如來藏境界,因為如來藏是:如來智境上 有世俗識境自顯現,那便不光是“把定封疆”、不光是把定 如來智境。
雖然無相(一切法的相 都不真實、一切現像 都不真實),但假如認識 是智境上的自顯現,那麼,無相便是有相。
無的是 現象的虛妄相,有的是 智境上的顯現相,所以才說“無相 不能入大乘”,這裡說的大乘是一佛乘,不是菩薩乘。
鼓山永禪師說的“家無小使,不成君子”,也即是龍樹所說的“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