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的菩薩必須依據法假安立的十二部經.還要住於無上大菩提願
解深密經記載.佛陀告訴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為依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鉢舍那。
止觀禪修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止觀禪修
在唯識來說,相就是遍計所執的產物
所謂粗重就是指世俗,萬法唯識,從識下手是沒錯
所謂根、塵、識,六根就是能取,六塵指的就是所取
六根相應於六成塵轉化成識
也就是遍計所執、虛妄分別轉化成有漏萬法
所以我們要捨去的是:
誤認為能取、所取為真的這一份心
能夠了知能取、所取為虛妄不實就是圓成實
能了知這一份心就叫做如來藏。
因此,我們常說「以假修真」
它的意思就是說六根、六塵雖然都是虛妄不實的
但是我們卻必須利用六根來觀察到它本身不實的現象
所以前面有說到:
止是專注於所緣(奢摩他)
觀是以正見觀察所緣是否和世尊所教印證(毘婆舍那)
那麼會觀察到什麼呢?
第一義諦:
「諸法眾緣生,無自性,了不可得」
也就是觀察到了「空性」,也就是見性了
能取, 所取都是空
這也就是大乘的入門。
如果不知道能取、所取都是空,六根、六塵都是假
那麼後面的修行,也都會很困難了
就像有人說六根都不要了
請問六根都不在了,要怎麼專注於所緣?
六根都不在了要怎麼關照?
所謂粗重就是指世俗,萬法唯識,從識下手是沒錯
所謂根、塵、識,六根就是能取,六塵指的就是所取
六根相應於六成塵轉化成識
也就是遍計所執、虛妄分別轉化成有漏萬法
所以我們要捨去的是:
誤認為能取、所取為真的這一份心
能夠了知能取、所取為虛妄不實就是圓成實
能了知這一份心就叫做如來藏。
因此,我們常說「以假修真」
它的意思就是說六根、六塵雖然都是虛妄不實的
但是我們卻必須利用六根來觀察到它本身不實的現象
所以前面有說到:
止是專注於所緣(奢摩他)
觀是以正見觀察所緣是否和世尊所教印證(毘婆舍那)
那麼會觀察到什麼呢?
第一義諦:
「諸法眾緣生,無自性,了不可得」
也就是觀察到了「空性」,也就是見性了
能取, 所取都是空
這也就是大乘的入門。
如果不知道能取、所取都是空,六根、六塵都是假
那麼後面的修行,也都會很困難了
就像有人說六根都不要了
請問六根都不在了,要怎麼專注於所緣?
六根都不在了要怎麼關照?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止觀禪修
那麼古又說到了「捨識用根」
那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知道根是內、塵是外,相應都是雜染
認真了,它就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萬
就變成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輪迴不已
所以我們希望在最初就能把它斷除了
也就是「關照我們的根」,不要讓外賊進來
我們看南傳一些入門的教法
請修行者體驗當下什麼心、什麼感受生起
只是知道、不用去理會它
這很好,訓練內觀,慢慢可以達到四念處的一個功效
而當您已經很熟練了,那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緣份
都是我們必須去關照、圓滿它的
所以說「隨時在定中」並不是一個神話
是我們一個修行人本來就必須去訓練達到的
時時起關照,時時升起能取、所取皆是空的正念
那麼所辦之事,三輪體空,皆無貪、嗔、癡、慢
不就是涅槃最好的寫照嗎?
那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知道根是內、塵是外,相應都是雜染
認真了,它就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萬
就變成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輪迴不已
所以我們希望在最初就能把它斷除了
也就是「關照我們的根」,不要讓外賊進來
我們看南傳一些入門的教法
請修行者體驗當下什麼心、什麼感受生起
只是知道、不用去理會它
這很好,訓練內觀,慢慢可以達到四念處的一個功效
而當您已經很熟練了,那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緣份
都是我們必須去關照、圓滿它的
所以說「隨時在定中」並不是一個神話
是我們一個修行人本來就必須去訓練達到的
時時起關照,時時升起能取、所取皆是空的正念
那麼所辦之事,三輪體空,皆無貪、嗔、癡、慢
不就是涅槃最好的寫照嗎?
- 大開眼界
- 文章: 1677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31, 2021 6:32 pm
Re: 止觀禪修
這是五陰, 根本不是如來藏
《雜阿含經 273》
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縁 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倶生受想思。
大家口中所說的這個「能知心」其實就是「受想思」,
這是五陰, 根本不是如來藏
【能知心, 受想思】的生起 是來自【根塵識三事和合】,
此心的生起, 皆須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做為依托, 此心才得以生起
《大乘義章》心識之起。必託六根。
《大方等大集經》妄想心依止於色。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依他起性者 心皆依色而起。
佛陀說 "眼耳鼻舌身意欺詐不真",你卻期待用眼耳鼻舌身意看見真相!但是我們卻必須利用六根來觀察到它本身不實的現象
頭殼壞掉嗎?
《別譯雜阿含經 卷三二 (9)》
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偽非真,誑惑世人;
眼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
《法觀經》人生心意本自善...爲耳目鼻口所欺。
------------------------------------------------------------------------------
人的心念 是眼耳鼻舌身意操弄出來的
佛經說【心無所依 無所住】,就是在指:不再依托眼耳鼻舌身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心都無所住...不住眼處乃至意處。不住色處乃至法處。
有人說要從「識」下手,這也是很瞎
因為「識」就是依眼耳鼻舌身意而起
譬如:緣眼.色 生眼識;;緣耳.聲 生耳識
依照佛經說的 "捨棄眼耳鼻舌身意" 才能真正解決一切問題
最好不要自作聰明, 自己亂搞
《思益梵天所問經》世尊。誰能到彼岸。佛言。能捨六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