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菩薩的圓覺法門,是以佛所証的果地為因地正見,正知圓覺心性,
心佛眾生平等無別,覺性本來清淨,本來平等,於一切時中,
覺性清淨 不起妄念。

但是我們眾生,因無明妄想,時時刻刻,妄念紛擾不休,
要一切時不起妄念,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如何去面對妄念?
圓覺經中說「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為什麼不息滅?
因為妄念本空,不用去息滅,它會自然的息滅。
我們的身心,眼所見,耳所聞,乃至於生理上的 麻痛癢所有知覺,
與心理上的喜怒哀樂所感受,都是淨覺心性 透過六根與六塵 所產生的現象,
一切妄念 都在這個現象中 生生滅滅不休。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菩薩的圓覺法門,是以佛所証的果地為因地正見,正知圓覺心性,
心佛眾生平等無別,覺性本來清淨,本來平等,於一切時中,
覺性清淨 不起妄念。

但是我們眾生,因無明妄想,時時刻刻,妄念紛擾不休,
要一切時不起妄念,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如何去面對妄念?
圓覺經中說「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為什麼不息滅?
因為妄念本空,不用去息滅,它會自然的息滅。
我們的身心,眼所見,耳所聞,乃至於生理上的 麻痛癢所有知覺,
與心理上的喜怒哀樂所感受,都是淨覺心性 透過六根與六塵 所產生的現象,
一切妄念 都在這個現象中 生生滅滅不休。
圓覺經說: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對凡愚來說:
1.不息妄心,唯有流轉一途。
2.以佛果地為因地,凡愚更辦不到。
是故,凡愚眾生縱依佛經修習,不可能脫三界而見性,更不用說成佛了!

禪宗常以“當下即是”,不修善不修惡來棒喝徒眾。
殊不知,皆入魔道也!

原因就出在1.2。
遇佛......才是正道。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昨晚看一篇長文
真正是不可思維
結論
本質是絕對即相對
禪宗常以“當下即是”,不修善不修惡 來棒喝徒眾。
殊不知,皆入魔道也!

原因就出在1.2。
遇佛......才是正道。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36.一切唯心造
《甘露門》

在盂蘭盆節(鬼節)的時候,各寺院都要修行施餓鬼會
(其起源於釋迦牟尼在世之時,其弟子阿難得其傳授供養之法,誦陀羅尼經“若能施飲食予餓鬼,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得諸鬼神加持,延年益壽”,給餓鬼即有貪婪之心的人布施食物)。
這時,眾僧以獨特的韻律 唱經之中就有“施餓鬼——甘露門”。其開頭是:

若人欲了之,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人想要知道三世一切佛,就應觀法界之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要知佛心,就應將宇宙諸法的本性 只視作心造)。
“一切”是指所有的現象和存在。
我們周圍所有的存在現像 都只不過是“心”的作用,是“心”產生出來的。
即所有的存在 只不過是由心反應出來的,除卻心以外,什麼都不存在。

曾有一個年輕武士 問白隱禪師是否有地獄。
白隱看了一眼,劈頭蓋臉給他一頓臭罵:“你看起來像是一個出色的武士,可年紀輕輕就問有沒有地獄,真不像話!”
最後還罵那武士 是不忠之臣,不孝之子,膽小鬼。
那年輕武士一開始因為對方是大名鼎鼎的高僧,還咬牙忍著,但最後終於忍耐不住,拔刀就要砍白隱。
白隱和尚巧妙躲閃,但最終被年輕武士追上,就在刀落之際,白隱厲聲喝到:“那就是地獄!”
聞聽此言,年輕武士 馬上清醒過來,連聲稱是。
剛才凶神惡煞的樣子 也恢復了平靜,甚至露出了笑容。
“我知道了,我確實知道了 地獄之所在。”
於是白隱也若無其事似地 微笑著說:“那還是極樂世界!”
地獄也好,極樂世界也好,都存在於心中,是心產生出來的。
有無、得失、善惡、美醜、愛憎,這一切相對 而迥異的看法 都是心產生的結果。
正因為有了相對的世界,所以才有了爭鬥、有了煩惱、有了迷茫。
如果超然地 認為法界一切唯心造,自然而然,所有的對立就消失了,就能擁有一顆真如之心。就應該說是知道了佛心。

《信心銘》裡有言道:“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確實如此,要理解“一切唯心造”很容易,但是要達觀,洞然明白“一切唯心造”卻並不容易。


:mrgreen: 請看上文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出處:大藏經第八十四冊續指月錄卷二、新纂續藏經,續燈正統。
(天童山癡鈍智穎禪師的悟道語錄)。

經文:舉達磨見武帝因緣,頌曰:
提起須彌第一鎚,玉關金鎖擊難開,
重施背踏空勞力,應悔迢迢萬里來。

【經文釋義】:

大藏經第四十八冊,續指月錄、新纂續藏經,續燈正統,記載了天童山癡鈍智穎禪師的悟道語錄,指出達摩祖師西來,遇到梁武帝傳授佛法的典故,內容如下:
「舉達磨見武帝因緣,頌曰」:達摩祖師與梁武帝會見的因緣,達摩祖師滿懷希望,看到中國有大乘佛法的氣象,所以遠從印度,乘船從沿海上絲綢之路,歷經三年的時間,才到達中國廣州荔灣區的地方登陸,因而讚頌達摩祖師西來東土的因緣。
「提起須彌第一鎚」:
達摩祖師希望把祖師禪傳來中國,所以提起好像須彌山一樣大的第一鎚(第一次傳授一指禪),希望將大乘佛法傳授給梁武帝。
「玉關金鎖擊難開」:
但是梁武帝與大乘佛法無緣,所以無法將心法(一指禪),傳授給梁武帝,無法打開梁武帝的玄關金鎖。
「重施背踏空勞力」:
達摩祖師,發了很大的願力,希望將大乘佛法傳來中國,所以背上駝著行李,踏著沉重的腳步,東渡來到中國,因為無緣渡到梁武帝,所以有空乏無力的感覺。
「應悔迢迢萬里來」:
當沒有辦法 渡到梁武帝的時候,反悔遠從印度,萬里迢迢來到中國,傳授大乘佛法的初發心。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道家、儒家的教育、薰陶。
古時期中國的有道明君,大舜傳給禹王的修心之法,
這心法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十六字心法 記載在尚書大禹謨篇,是我國上古時期 有道明君傳授的修心之法,也是中華文化經典中 最早心法的記載。
早於孔子與釋迦一千多年。儒家四書也有記載,
四書論語說:「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厥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四書中庸曰:「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以上為儒家修己治人的心傳,跟上古的十六字心法一樣,都講中;
與佛世尊所傳授的心法----正法眼藏類似。
所以說中國 有大乘佛法的氣象。據史書記載,堯舜時代是中華民族 歷史上的鼎盛春秋,統治者以身作則,修正心靈,文明治世,教化萬民,造就了堯天舜日,五風十雨、麥收雙禾,麒麟在野、鳳凰鳴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盛世。
這是中華祖先 以仁德中道,為修己治國的典範,值得世人學習與效法。

天童山癡鈍智穎禪師悟道語錄指出:
「提起須彌第一鎚」,
當時達摩祖師滿懷希望,千里迢迢遠從印度,乘船經過三年的時間,才到達中國,責任好像須彌山一樣重大,希望第一次將一指禪傳授給梁武帝,以續佛慧命,將般若正法,傳授給有緣人,共歸覺路。但是梁武帝與大乘佛法無緣,所以無法將大乘佛法傳授給梁武帝,開啟他的玄關金鎖,所以癡鈍智穎禪師說:「玉關金鎖擊難開」。
菩提達摩祖師,從西竺千里迢迢,乘坐帆船,背著沈重的行李,跋山涉水,踏著緩慢的腳步,前來中國,可謂費盡力氣,精疲力盡,故曰:「重施背踏空勞力」。
但是達摩祖師在與梁武帝的對話之中,發現梁武帝與大乘佛法無緣,所以達摩祖師沒有將一指禪,傳授給梁武帝,悔恨遠從印度,萬里迢迢,來到中國。所以在洛陽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待有緣人,以傳授心印大法。所以癡鈍智穎禪師說:「應悔迢迢萬里來。」

可見正法眼藏 雖然非常尊貴與殊勝,但是無緣之人,雖然貴為帝王,也是無法蒙霑天恩師德的加被,得授一指禪。
達摩祖師,俗家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來改號名為菩提達摩,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太子,在西方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尊者之處得道,因為看到中國(震旦)有大乘佛法的氣象,所以在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年間,西元520~527年,乘坐帆船東渡,經過三年,經南海到達中國廣州荔灣區的地方登陸,迄今尚留下刻有「西來古岸」四字的碑石。
該地區具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大藏經《歷代法寶記》以及《碧巖錄》等書,都記載了達摩祖師應梁武帝之邀請,來到金陵和武帝對話的內容:梁武帝篤信佛法,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
因而請示達摩祖師︰「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
達摩祖師卻說︰「並無功德。」
武帝又問︰「何以並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此是有為之事,屬人天福報,不是實在的功德。」
武帝接著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祖師說:「廓然無聖。」
武帝問:「對朕者誰?」
達摩祖師說:「不識。」

武帝無法理解達摩祖師所言,達摩祖師也知其機緣不到,於是折了蘆葦一枝,渡江到洛陽,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才將道脈傳授給慧可大師。
為何梁武帝興建道場無數,五里一庵,十里一寺,又佈施齋僧,達摩祖師說毫無功德呢?因為梁武帝不明真理,又執著功德相,只是人天的福報而已,所以不是真正的功德。因為功德本身無自性,如箭射虛空,一但福報享盡,依然墮落也。打開玄關竅,傳授一指禪,才能見到本來真面目,會見自家菩薩,但是也要因緣具足,才能承受明師點傳,指點妙竅。梁武帝雖然貴為帝王,但是緣分未到,依然無法得到至尊至貴的大道。明師一指,打開玄關竅,當要頓悟,這一指點,乃要你放下一切,迴光返照,反聞聞自性,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看清自己的生死關頭,不再依靠旁門左道(六根六塵),不再心性外放,不再左右不定,只要將外放的本性一歇,菩提自性 自然顯露出來,了悟自家菩薩,我就是佛,佛就是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離此法。所以無論你身為帝王,或貴為公侯將相,或纏腰萬貫,如果佛緣未到,機緣未至,還是沒有辦法得聞至高無上的一指禪----正法眼藏也。

:mrgreen: 用中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一切唯心造
佛無心。

那麼體悟‘’一切唯心造‘’....非佛道。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由 藍海千尋 » 週一 3月 25, 2024 8:37 am

一切唯心造
佛無心。
那麼體悟‘’一切唯心造‘’....非佛道。
佛無心。真的嗎?
那麼
心無佛
小心被口水吞了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修行在於成佛,而成佛必先「悟明心地」。然而,如何才能悟明心地呢?佛法一大藏教,歷代的祖師菩薩,所開示教導我們的無非就是這個道理;道理明白了,生命才能得到解脫,生活才能無憂無慮、自在無礙,過著沒有煩惱的日子。

談到明心,它有層次上的分別。黃檗禪師說:「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修行就是求法。」這一句話,闡述的就是「即心即佛」的道理。什麼是即心即佛呢?即心即佛,講的就是吾人現前這一念心,具足了如來三身、四智、五眼,與如來身、結跏趺坐,無有分別,一切有情的眾生,當下就是佛,誠如古德所說的「十方諸佛,實無有少法可得,祗此一心而 已,名為阿耨菩提」。

即心即佛,
也可以說是有情眾生一般例行性的生活,諸如在一切日用當中,穿衣、吃飯、走路、講話,或嬉笑怒罵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道、就是法、就是佛。如果,我們離開了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行為,還要去哪裡求佛、覓心,與求道呢?那無疑是日中找影、緣木求魚,本末倒置,不切實際罷了!所以說:「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不可以以心更求心」;也就是不可以騎牛還覓牛,正所謂「自己是佛不肯作,還另外再去求佛,再去求法一樣。」

黃檗禪師又說:「學道之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
這一句話開示我們,凡事只要能夠當下「無心」,不執著於眼前種種的境界相,使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能夠清淨無染,達於無念,就能與「道」相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從日常生活中,直下承當,遇事觸境時,不取不捨、不亢不卑,能以平常心面對一切的境緣,做到「安心處於逆境,靜心處於順 境」,堅定正念,使我們的「覺性」不動,則當下就是「如如佛」。

行者修行,若欲在一切作息動用、語默動靜之中,如穿衣、吃飯、走路、睡覺,或者是迎賓送客、嬉笑怒罵之間,都能「無心」,也就是於一切法「無所住」,就能與我們的覺性相應。
然而,想要做到「直下無心,默契而已」,卻不是一般常人所能為的。所以,祖師菩薩苦心意旨地開示我們要修「定」、修「慧」,要能夠「定慧」等持,做到「體用」一如,不著「空有」兩邊的邪知邪見。因為修行絕不是一句空話,說說而已,修行必須是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從真實心中去做的事情。若只說不做,則成了「口頭三昧」偏於空,或者雖做而不明其理,即落於「執事昧理」;兩者皆偏於一隅,並非中道。

修行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悟道;一是修道。悟道屬於理,而修道則屬於事。若不能理事圓融,著於兩邊,就不能與「道」相應。
過去有一位八指頭陀,當年還是一位放羊的牧童。有一天,在放羊的時候,天空忽然刮起了風,下起雨來。他看到一顆開滿桃花的樹,被風吹 得是花落滿地,於是悟到「無常」的道理,知道世間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異滅等四相遷流種種的情形。他了解了世間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存在,或獨立存在的;人世間一切的現象,都是仗因托緣而生,無非虛妄。於是,他就決然的剃度出家;出家之後,很精進的辦道。有一位居士為了成就他的道業,就護持他閉關,並請自己的女兒親自為他送飯。時間久了,這個女孩就對八指頭陀產生了愛戀。有一天,這個女孩,將鞋子脫下,丟向關房,正好扔在八指頭陀的衣擺上。八指頭陀,看了之後,就用手指一勾,將繡花鞋扔到窗外。就是因為起了這個念頭,接下來的這念心,就開始不定,心裡面老是想到丟繡花鞋的事,讓他心煩意亂,不能集中精神。於是,他一咬牙,用刀將勾繡花鞋的手指頭給砍了。後來,又去朝禮阿育王廟,為了供養佛舍利,燃指供佛,又少了一根手指, 因此被人稱為「八指頭陀」。
由此可知,修行並非簡單的事,無論修習哪一個法門,都必須放下萬緣,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遠離名利財色,從真實心中去做,通身靠倒,方能成就。

古德說:「即心即佛」;
心既是佛,為何這念心卻迷昧了本心,起惑造業,受報在六道之中,有無盡的生死煩惱呢?經云:只因一念不覺,無明妄動,故而昧卻了本心。所以,欲得成佛,就要明心;若欲明心,就必須在「心」上用功。所謂在心上用功,就是時時提起「觀照」,觀察我們的這一念心不起妄動,保持這一念心的清淨無染。若有過失,就立即懺悔改過。如果,能在我們起心動念之處,起微密的觀照,安住這一念心在「正定」之中,就能見到佛之本性。

念佛法門,修的就是這一念心,所謂「念佛念心」。
念佛人,念念念佛,就是要我們念念提起觀照,時時以佛為緣、處處不離於佛,其目的就是要學佛的心行,學佛的清淨心、平等心與慈悲心,讓我們的心願解行, 齊與佛同,不夾雜絲毫的妄想與分別,使我們的這一念心住在「正念」之 中,如如不動。能如是念佛,才是真念佛,真修行。  
所謂的修行,若借用古人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不改舊時人,只改舊時行履處。」修行,即是透過不斷地觀察、檢討來發覺錯誤,然後將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一切不正當的言行與習氣改正過來,讓我們的德行臻於圓滿,達到「真善美慧」的境界,進而成為一個完人。當我們修行成就之後,雖然成佛作祖了,但佛性不動,並沒有增減,只是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與凡夫不同而已;一切的神通妙用,出沒自在,只是隨著時節因緣而改形換質罷了。至於一切的萬行,也都是「一心」所現,沒有不同,所以說:「萬行一心,一心萬行。」

須知,透過修行覺悟的功夫之後,人還是原來的人,並無差別;所不同的只是這一念心有所改變了,它從迷而轉悟,由識而成智,所作所為已非往昔造業的凡夫,所以說凡聖同源,只在迷悟的差別。修行即是修心, 一切的善行,都是從一念真心中生起來的,故《金剛三昧經》云:「空心 不動,具六波羅密」,所謂「一心具足萬行」。

為何又說:「一心具足法報化三身」?因為心無形相,卻遍滿虛空法界,這就是「無邊身」;當修行萬行,功德圓滿,達到福慧莊嚴,就是功德「報身」。
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宇宙間的一切萬事萬物,皆是一心所感之事。佛法一大藏教,所說的「教理行果」,亦攝於一心之中。由此可知,除了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之外,實在無有一法可得。十方一切眾生的「依正」二報,雖然有淨穢的不同,也都是一心所感變的,所謂:「唯心淨土」,「心淨則佛土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乃至所有十方淨土,都是自心所現,故說:「土非心外,淨由一心」。

極樂世界,非遠在距此娑婆世界 西方十萬億佛國土的他方世界之外,極樂世界其實近在咫尺,就在我們的眼前。只要我們的這一念心,能看破事實的真相,不著五欲六塵的境界相,知道一切法「緣起空性」,「一切 相皆是虛妄」,而能放下種種的情執分別,這一念心淨,五濁惡世剎那就 成了極樂淨土。若這一念心不清淨,莫說不能與阿彌陀佛的淨土相應,就算到了極樂世界,也不能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所以,佛法以「心」為宗,以一心作為修行的本因。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行者能自性自悟自證此心,能保任此心不著兩邊,行於中道,念念清淨,不受塵緣的污染;若能一念清淨,則當下即佛。

古禪德說:「一泯未嘗存,能隨染淨緣,遂成十法界。」佛法說空,不是空無所有,而是空而不空;也就是「真空妙有」。而「妙有」即是法界。什麼是法界?法界,就是眾生的心,所謂「法界即心,心即法界」; 眾生心即是佛心。須知,真心無形無相,卻充滿十方。亙古亙今,眾生本具清淨本源的佛性,所謂「自性清淨心」,此心清淨,恆常圓明普照,但眾生一向迷而不覺,故起「染」用,誤將「見聞覺知」當作真心,所以被根塵所遮蔽,起惑造業,不能得見廣大圓明的心體。然諸佛菩薩,背塵合 覺,已悟明心地,而在「淨」用,佛性已顯,知道心體清淨離念,無斷 常、垢淨,無明、佛性皆空,坐斷兩頭,了知三界六道,唯心自現;水月鏡相,無非虛妄,豈有生滅?故而,諸佛菩薩能遊戲神通,自在解脫,一切無礙。

「即心」,
講的就是現前凡夫五蘊身心之中,那個意識虛妄分別的執取之心,此意識妄執的心就是佛。經云:「一切眾生,貪欲恚痴,諸煩惱中, 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凡夫的心與佛心,本 來無二,如冰與水,拳與掌之間的關係一樣,唯有表相的不同而已,實質上卻沒有分別。如果能徹悟此心,即可大用現前,大機圓應,泯除凡聖的差別,拔除生死的根源。到那時,就能見到「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當下就能徹證「全心即佛,全佛即心」。

一切萬物,無非自心所現,都是此心的妙用,所謂「心即萬法,萬法 即心」;心不小,萬法也不大,故而才有「芥子納須彌」之說。所以,大 小無礙,猶如古德所說「以大千土作一粒粟,將一粒粟作大千土」,就是這個道理。


:mrgreen:
黃檗禪師說:「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修行就是求法。」
念佛法門,修的就是這一念心,所謂「念佛念心」。
黃檗禪師又說:「學道之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
即心即佛,
新老怪
文章: 522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據說有一次某個和尚從南方來拜訪趙州,提出雪峯和學生的一段對話:
學生問:『如何是古潭寒泉』?
雪峯答:『即使你瞪目而視,也看不到底』。
學生再問:『飲水的人怎麼辦呢』?
雪峯答:『他不用嘴飲』」。
趙州聽了這段話後,便故意幽默的說:「既然他不用嘴飲,也許用鼻飲吧」?
那位和尚又問:「那麼,你說如何是古潭寒泉呢」?
趙州回答:「味道很苦」。
那位和尚再問:「那麼,飲的人怎麼辦呢」?
趙州回答說:「死去」。
後來雪峯聽到這段對話,大為讚美說:「真是古佛!古佛」。
所謂「趙州古佛」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

  上面所指的「古潭寒泉」,其實就是道。
「味道很苦」的意思是說你要求道,便必需經過嚴格的自律。
達到忘物忘己的地步。唯有吃得苦中苦,才能做得人上人,
正是所謂「大死一番,再活現成」。在這段話中 可以看出了趙州的樂觀和活力,
以及他那深湛的智慧,和輕鬆的幽默感 都是從克苦中提鍊出來的。
有一次,一位儒生去見他,被他的智慧所感動而說:「你真不愧為一位古佛」。
趙州立刻回答說:「你也是一位新如來」。
趙州這話並不只是讚美,筆者以為這是他很敏捷的修正了「古佛」一詞。
因為真正的自我 是常新的,古佛 卻只是死了的佛而已。
禪師們的共同目的 都是要引導學生 走向真正的自我,趙州也是如此。
只不過他所用的方法 有時顯得滑稽突梯罷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