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
想要解鎖
有方法
後學昨天又看楞嚴經
文殊菩薩提供耳根解鑰法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開始
請參考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8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四七、至道無難
〖公案原文〗
李和文都尉請琅琊覺和尚注《信心銘》。
琅琊大寫一句,下面小寫一句。
文和一見,大稱服。
〖鋸解秤砣〗
古人的文筆格式,大字是原文,小字是注解。李和文都尉請琅琊覺和尚 給僧璨大師的《信心銘》寫個注解,琅琊覺竟用《信心銘》的後句 注解前句。哈哈!
這倒挺省事的。可李文和一見,卻大加稱服。果真有這麼好麼?
讓我們來看看吧:(方括號裏是注解)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往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惟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反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惟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莫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複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延促,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公案原文〗
李和文都尉請琅琊覺和尚注《信心銘》。
琅琊大寫一句,下面小寫一句。
文和一見,大稱服。
〖鋸解秤砣〗
古人的文筆格式,大字是原文,小字是注解。李和文都尉請琅琊覺和尚 給僧璨大師的《信心銘》寫個注解,琅琊覺竟用《信心銘》的後句 注解前句。哈哈!
這倒挺省事的。可李文和一見,卻大加稱服。果真有這麼好麼?
讓我們來看看吧:(方括號裏是注解)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往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惟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反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惟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莫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複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延促,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
- 文章: 528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顯示機鋒相酬的,還有“末后句”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51則︰
雪峰住在庵時,有兩僧來禮拜,峰見來,以手托庵門,放身出雲︰“是什麼?”
僧亦雲︰“是什麼?”峰低頭歸庵。
僧后到岩頭,頭問︰“什麼處來?”
僧雲︰ “嶺南來。”
頭雲︰“曾到雪峰么?”
僧雲︰“曾到。”
頭雲︰“有何言句?” 僧舉前話,
頭雲︰“他道什麼?”
僧雲︰“他無語低頭歸庵。”
頭雲︰“噫,我當初悔不向他道,末后句,若向伊芳道,天下人不奈雪老何。”僧至夏末,再舉前話請益。
頭雲︰“何不早問?”
僧雲︰“未敢容易。”
頭雲︰“雪峰雖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要識末句后,只這是。”
大凡扶持宗門,樹立法幢,必須懂得隨機說法,知道是非進退,明白殺活擒縱才可以。
假如眼目迷糊,逢人問也跟著問,逢人答也跟著答,鼻孔就牽到了別人手中,就像這二僧一樣。
雪峰以“是什麼”為其說法,二僧不悟,遂答“是什么”,見解平庸,根機遲鈍,還得勞煩雪峰與岩頭一問一答,一擒一縱,以致于直到現下 仍罕有人知曉本則公案,窮微至幽之處,究竟在那裡。
雪竇頌雲︰
末后句,為君說,明暗雙雙底時節。
同條生也共相知,不同條死還殊絕。
還殊絕,黃頭碧眼須甄別。
南北東西歸去來,夜深同看千岩雪。
“末后句,為君說,明暗雙雙底時節。”
雪竇頌此末后句,既是替人指出一條線索,也是替人將它破除。
“明暗雙雙”
出自保福與羅山的問答︰“師保福 問羅山︰‘岩頭道與么與么,不與么不與么,意作么生?’山召師,師應諾。山曰︰‘雙明亦雙暗。’師禮謝,三日后卻問︰……‘如何是雙明亦雙暗?’山曰︰ ‘同生亦同死。’”《五燈》卷7《從展》
羅山門下,有僧以此問招慶,
招慶說︰“彼此皆知。何故?我若東勝身洲道一句,西瞿那尼洲也知;天上道一句,人間也知。心心相知,眼眼相照。”《碧岩錄》本則引
“同條生也共相知,不同條死還殊絕。”
雪竇意為,同條生還算容易,至於不同條死的話,那差異就大了。
●《一日一禪》第301頁釋岩頭語︰“我和雪峰是德山下的同門,他和我同在一枝上生,徹悟的見地是一樣的,但不死在同一枝,做人的方法不同,亦即教人的手段不同。
要識末后句,只有‘這’是 ‘那’。”
萬松評道︰“雪竇、佛果以‘雙明雙暗’頌此話,非飽參者不知。”
《從容錄》第50則禪林對其奇險機峰,都表示了極度的讚賞,
如佛印元頌︰ “
末后句兮無問處,萬仞鐵山橫在路。
當日岩頭不奈何,至今雪老難伸吐。
倒捋虎須方識虎,未解行人休離母。
透過牢關舉似君,把定咽喉淚如雨。”
《頌古》卷28佛心才頌︰“
龍吟枯木庵中出,天上人間無等匹;
虎嘯岩頭石上來,晴空忽迸一聲雷。
堪笑春池猶拾礫,寶山空到又空回。”
同上 圓悟勤頌︰
“同條生,兩鏡相照無能名;
不同條死,鐵樹花開亙今古。”
同上 “還殊絕,黃頭碧眼須甄別。”
兩句承上文意,說不同條死差異之大,即使連佛陀、達摩也摸索不著。
“南北東西歸去來,夜深同看千岩雪。”
雪竇于言語不及之處,描繪出一幅 純明澄澈的現量境,象徵學人 經由了南北東西的流浪后,回歸于精神故裡,獲得千差萬別,悉消融的般若直觀。
境界高華澄澈,闊大雄遠。
末句后,只這是。
只有‘這’是 ‘那’
雪峰住在庵時,有兩僧來禮拜,峰見來,以手托庵門,放身出雲︰“是什麼?”
僧亦雲︰“是什麼?”峰低頭歸庵。
僧后到岩頭,頭問︰“什麼處來?”
僧雲︰ “嶺南來。”
頭雲︰“曾到雪峰么?”
僧雲︰“曾到。”
頭雲︰“有何言句?” 僧舉前話,
頭雲︰“他道什麼?”
僧雲︰“他無語低頭歸庵。”
頭雲︰“噫,我當初悔不向他道,末后句,若向伊芳道,天下人不奈雪老何。”僧至夏末,再舉前話請益。
頭雲︰“何不早問?”
僧雲︰“未敢容易。”
頭雲︰“雪峰雖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要識末句后,只這是。”
大凡扶持宗門,樹立法幢,必須懂得隨機說法,知道是非進退,明白殺活擒縱才可以。
假如眼目迷糊,逢人問也跟著問,逢人答也跟著答,鼻孔就牽到了別人手中,就像這二僧一樣。
雪峰以“是什麼”為其說法,二僧不悟,遂答“是什么”,見解平庸,根機遲鈍,還得勞煩雪峰與岩頭一問一答,一擒一縱,以致于直到現下 仍罕有人知曉本則公案,窮微至幽之處,究竟在那裡。
雪竇頌雲︰
末后句,為君說,明暗雙雙底時節。
同條生也共相知,不同條死還殊絕。
還殊絕,黃頭碧眼須甄別。
南北東西歸去來,夜深同看千岩雪。
“末后句,為君說,明暗雙雙底時節。”
雪竇頌此末后句,既是替人指出一條線索,也是替人將它破除。
“明暗雙雙”
出自保福與羅山的問答︰“師保福 問羅山︰‘岩頭道與么與么,不與么不與么,意作么生?’山召師,師應諾。山曰︰‘雙明亦雙暗。’師禮謝,三日后卻問︰……‘如何是雙明亦雙暗?’山曰︰ ‘同生亦同死。’”《五燈》卷7《從展》
羅山門下,有僧以此問招慶,
招慶說︰“彼此皆知。何故?我若東勝身洲道一句,西瞿那尼洲也知;天上道一句,人間也知。心心相知,眼眼相照。”《碧岩錄》本則引
“同條生也共相知,不同條死還殊絕。”
雪竇意為,同條生還算容易,至於不同條死的話,那差異就大了。
●《一日一禪》第301頁釋岩頭語︰“我和雪峰是德山下的同門,他和我同在一枝上生,徹悟的見地是一樣的,但不死在同一枝,做人的方法不同,亦即教人的手段不同。
要識末后句,只有‘這’是 ‘那’。”
萬松評道︰“雪竇、佛果以‘雙明雙暗’頌此話,非飽參者不知。”
《從容錄》第50則禪林對其奇險機峰,都表示了極度的讚賞,
如佛印元頌︰ “
末后句兮無問處,萬仞鐵山橫在路。
當日岩頭不奈何,至今雪老難伸吐。
倒捋虎須方識虎,未解行人休離母。
透過牢關舉似君,把定咽喉淚如雨。”
《頌古》卷28佛心才頌︰“
龍吟枯木庵中出,天上人間無等匹;
虎嘯岩頭石上來,晴空忽迸一聲雷。
堪笑春池猶拾礫,寶山空到又空回。”
同上 圓悟勤頌︰
“同條生,兩鏡相照無能名;
不同條死,鐵樹花開亙今古。”
同上 “還殊絕,黃頭碧眼須甄別。”
兩句承上文意,說不同條死差異之大,即使連佛陀、達摩也摸索不著。
“南北東西歸去來,夜深同看千岩雪。”
雪竇于言語不及之處,描繪出一幅 純明澄澈的現量境,象徵學人 經由了南北東西的流浪后,回歸于精神故裡,獲得千差萬別,悉消融的般若直觀。
境界高華澄澈,闊大雄遠。
末句后,只這是。
只有‘這’是 ‘那’
-
- 文章: 528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無心之心,是汝真心——智證之七
道長
《攝論》曰:
“處夢謂經年,悟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刹那。”
傳曰:
賢首曰:“此中一刹那者,即謂無念。”
《楞伽》曰:“一切法不生,我說刹那義。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以一刹那流轉,必無自性故,即是無生。若是無生,則不流轉。”是故契無生者,方見刹那也。
黃檗慧禪師初謁疏山,
問曰:“刹那便去時如何?”
曰:“逼塞虛空,汝作麼生去?”
慧曰:“逼塞虛空,不如不去。”疏山乃默然。
慧出見第一座,問慧曰:“汝適祗對之語甚奇!”
曰:“亦似偶然,願為開示。”
第一座曰:“還容擬議否?”慧於是悟旨於言下。
予作偈曰:
“逼塞虛空,不行而至。而刹那中,甯容擬議?
直下便見,不落意地。眼孔定動,則已不是。”
道長
離念真心,不好說,不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
譬如說,你說個“無心”,聞者會以為 你斷滅真心;
說個“無念”,聞者又會以為 你心如木石,無任何心念,象植物人一樣。
為說清楚 離念真心的狀態,自古及今,枉費許多口舌,其結果 總是知者知,不知者 還是不知。
●只為學人 不能契入此 即念離念的狀態,以意識心妄測,以世間思維習慣揣摩,難免不頭上安頭 床上架床,越碼越高。故祖師慈悲,一喝一棒,以此斬斷學人情識,希望能當下契入,明心見性。
《攝論》知道這不好說,故用時間來說,說個“一刹那”。因為一刹那間,不會無心,但也看不出是個什麼念頭,念尚未成形。這一刹那的真心,即攝盡 無邊無量劫種種念頭。
●但說個一刹那,其實還是方便說法,一刹那 何嘗就是真心之體?真心自性,不可說!
一刹那,即表示無念,無念即無一法生,無生則無死,不隨世法流轉。
賢首、《楞伽》所說,都是此意。
但學人 千萬不可執著此一刹那,因為說個一刹那,只是讓你對離念真心 有所認知,並非一刹那 就是真心。
真心逼塞虛空,成就種種法,無前後際,非去來今。
●●故慧禪師所說 有去有不去,疏山不肯。真心不可擬議,不可去來,不可取捨,即念無念,於相離相。
●●要知真心嗎?森羅萬象是!具體是個什麼呢?什麼也不是!
若以喻明之,則真心如黃金,金牛、金條、金樹、金手鐲、金耳環等 即是萬法。
你永遠只能看到牛、樹、手鐲、耳環、方塊、條形等種種相,而看不到黃金,但不是沒有黃金,所成種種皆黃金也。
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而變,即生萬法;萬法即是真如,不離萬法 而另有真如也。
蕭熬漿糊發表於 2012-9-3 11:00
不好意思。我基礎不扎實,有些基本的問題 還是沒有弄清楚。
“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而變,即生萬法;萬法即是真 ...
道長
●真如 亦是假名,不可見、不可得。“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即名為真如。”
●●非萬法中 另有一個不變者名為真如。若以為萬法無常 而萬法中的真如不變是常,這是真如自性見,是凡夫妄想,是外道所說真如。
故有詩雲:“趣向真如亦是邪。”
●●什麼是真如?
變者非真如,不變者也非真如,變而不變者 即是真如。
真如者,即是萬法的實際,即是真實。
蕭熬漿糊發表於 2012-9-3 12:43
看來我該重溫《楞伽寶山見聞錄》。記得楞伽經中有個觀點:萬法是如來藏的妙用。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真如是 ...
道長
●心識就是心識,怎麼會是我?怎麼會是真如?
常說真如是萬法體,萬法是真如用,這樣說,不是為了強分體用,強立真如與萬法。
恰好相反,正是為了不許人 割裂體用,用者即是真如,體者即是萬法,更哪裡去覓什麼真如萬法,尋什麼體與用?故臨濟大師曰:“個中若了原無事,體用何須分不分。”
蕭熬漿糊發表於 2012-9-3 12:50
原來真如也假名。請問真如 是不是如來藏的異名?
道長
是。
我們如果把不可見 不可得者,命名為道,為無,為形而上者;把可見可得者,命名為物,為有,為形而下者。
1在此基礎上,外道都認為,從無生有。
一切萬有 皆從無而生,無是根本,是不變者;萬有 是生滅無常者,是枝末。
佛法不如是!
2佛法說緣起,從有到有,不說從無生有。無不能生有,有也不能滅無。從有到有,但後有非前有。
前後雖非,但前有後有 本質是一,故由前有生後有,雖生 而其實無生。
●●能知 生即無生,即是真如,非別有 真如能生也。
再簡單點說,即真如 它不是個什麼東西,它只是 事物的實際情形。
若能如實觀察諸法,洞見諸法實相,知曉萬法的實際情形,即是真如。
道長
《攝論》曰:
“處夢謂經年,悟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刹那。”
傳曰:
賢首曰:“此中一刹那者,即謂無念。”
《楞伽》曰:“一切法不生,我說刹那義。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以一刹那流轉,必無自性故,即是無生。若是無生,則不流轉。”是故契無生者,方見刹那也。
黃檗慧禪師初謁疏山,
問曰:“刹那便去時如何?”
曰:“逼塞虛空,汝作麼生去?”
慧曰:“逼塞虛空,不如不去。”疏山乃默然。
慧出見第一座,問慧曰:“汝適祗對之語甚奇!”
曰:“亦似偶然,願為開示。”
第一座曰:“還容擬議否?”慧於是悟旨於言下。
予作偈曰:
“逼塞虛空,不行而至。而刹那中,甯容擬議?
直下便見,不落意地。眼孔定動,則已不是。”
道長
離念真心,不好說,不好用語言文字來表達。
譬如說,你說個“無心”,聞者會以為 你斷滅真心;
說個“無念”,聞者又會以為 你心如木石,無任何心念,象植物人一樣。
為說清楚 離念真心的狀態,自古及今,枉費許多口舌,其結果 總是知者知,不知者 還是不知。
●只為學人 不能契入此 即念離念的狀態,以意識心妄測,以世間思維習慣揣摩,難免不頭上安頭 床上架床,越碼越高。故祖師慈悲,一喝一棒,以此斬斷學人情識,希望能當下契入,明心見性。
《攝論》知道這不好說,故用時間來說,說個“一刹那”。因為一刹那間,不會無心,但也看不出是個什麼念頭,念尚未成形。這一刹那的真心,即攝盡 無邊無量劫種種念頭。
●但說個一刹那,其實還是方便說法,一刹那 何嘗就是真心之體?真心自性,不可說!
一刹那,即表示無念,無念即無一法生,無生則無死,不隨世法流轉。
賢首、《楞伽》所說,都是此意。
但學人 千萬不可執著此一刹那,因為說個一刹那,只是讓你對離念真心 有所認知,並非一刹那 就是真心。
真心逼塞虛空,成就種種法,無前後際,非去來今。
●●故慧禪師所說 有去有不去,疏山不肯。真心不可擬議,不可去來,不可取捨,即念無念,於相離相。
●●要知真心嗎?森羅萬象是!具體是個什麼呢?什麼也不是!
若以喻明之,則真心如黃金,金牛、金條、金樹、金手鐲、金耳環等 即是萬法。
你永遠只能看到牛、樹、手鐲、耳環、方塊、條形等種種相,而看不到黃金,但不是沒有黃金,所成種種皆黃金也。
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而變,即生萬法;萬法即是真如,不離萬法 而另有真如也。
蕭熬漿糊發表於 2012-9-3 11:00
不好意思。我基礎不扎實,有些基本的問題 還是沒有弄清楚。
“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而變,即生萬法;萬法即是真 ...
道長
●真如 亦是假名,不可見、不可得。“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即名為真如。”
●●非萬法中 另有一個不變者名為真如。若以為萬法無常 而萬法中的真如不變是常,這是真如自性見,是凡夫妄想,是外道所說真如。
故有詩雲:“趣向真如亦是邪。”
●●什麼是真如?
變者非真如,不變者也非真如,變而不變者 即是真如。
真如者,即是萬法的實際,即是真實。
蕭熬漿糊發表於 2012-9-3 12:43
看來我該重溫《楞伽寶山見聞錄》。記得楞伽經中有個觀點:萬法是如來藏的妙用。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真如是 ...
道長
●心識就是心識,怎麼會是我?怎麼會是真如?
常說真如是萬法體,萬法是真如用,這樣說,不是為了強分體用,強立真如與萬法。
恰好相反,正是為了不許人 割裂體用,用者即是真如,體者即是萬法,更哪裡去覓什麼真如萬法,尋什麼體與用?故臨濟大師曰:“個中若了原無事,體用何須分不分。”
蕭熬漿糊發表於 2012-9-3 12:50
原來真如也假名。請問真如 是不是如來藏的異名?
道長
是。
我們如果把不可見 不可得者,命名為道,為無,為形而上者;把可見可得者,命名為物,為有,為形而下者。
1在此基礎上,外道都認為,從無生有。
一切萬有 皆從無而生,無是根本,是不變者;萬有 是生滅無常者,是枝末。
佛法不如是!
2佛法說緣起,從有到有,不說從無生有。無不能生有,有也不能滅無。從有到有,但後有非前有。
前後雖非,但前有後有 本質是一,故由前有生後有,雖生 而其實無生。
●●能知 生即無生,即是真如,非別有 真如能生也。
再簡單點說,即真如 它不是個什麼東西,它只是 事物的實際情形。
若能如實觀察諸法,洞見諸法實相,知曉萬法的實際情形,即是真如。
-
- 文章: 528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趙州雲。諸方難見易識。我這裡易見難識。則所雲 猶如聾人逾百步外 聆於蚊蚋。豈虛語哉。
長水璿法師。問琅玡覺和尚。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覺雲。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璿於此有省。
且道答他語。不答他語。若道答他。作何道理會。若道不答他。何為遽省去。
天童頌雲。
見有不有。翻手覆手。琅玡山裡人。不落瞿曇後。
又僧問韶國師。一切山河大地。從何而起。
韶雲。此問從何而來。可謂劈腹剜心。
劈腹剜心。
心腹為患。
有時候,後學想想
收手吧
何必呢
昨晚又看53參一書
是請53位古古禪師 降凡來說破的
如是奇珍異寶
唉
蒼天
長水璿法師。問琅玡覺和尚。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覺雲。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璿於此有省。
且道答他語。不答他語。若道答他。作何道理會。若道不答他。何為遽省去。
天童頌雲。
見有不有。翻手覆手。琅玡山裡人。不落瞿曇後。
又僧問韶國師。一切山河大地。從何而起。
韶雲。此問從何而來。可謂劈腹剜心。
劈腹剜心。
心腹為患。
有時候,後學想想
收手吧
何必呢
昨晚又看53參一書
是請53位古古禪師 降凡來說破的
如是奇珍異寶
唉
蒼天
-
- 文章: 528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四八、從此服膺
〖公案原文〗
舜老夫一日問秀圓通:“聞爾見懷和尚,是否?”
秀雲:“是。”
舜雲:“有何言句?”
秀雲:“有曰:
《投機頌》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峰前獨足立。
奪得驪龍頷下珠,一言勘破維摩詰。”
舜雲:“不好。別有什麼言句?”
秀雲:“一日,有長老來參。懷舉拂子雲:‘會麼?’
長老雲:‘不會。’
懷雲:‘耳朵兩片皮,牙齒一具骨。’”
舜歎雲:“真善知識!”
從此服膺。
〖鋸解秤砣〗
參閱“五、身手不凡”,這一則可以說是其續篇。
看那《投機頌》,儼然一副“木蘭當戶織”的情趣:
一二三四五六七——嘰嘰複嘰嘰,織啊織啊……
萬仞峰前獨足立——您如果見過織布女 怎樣在木制的老式織布機上織布,就會知道,這一句是
多麼地微妙微肖。
奪得驪龍頷下珠——織布時,頻頻熟練地投梭、抓梭。這一句多麼象那抓梭的動作啊。
一言勘破維摩詰——抓梭之後,便是“哐嘡”一下。機、詰兩字,卻也諧音。
當然,禪師是借織布(投機)這個題目,而寫頌抒發禪意:
一二三四五六七——參哪參哪……
萬仞峰前獨足立——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奪得驪龍頷下珠——刹那之間,突然破參!
一言勘破維摩詰——哈哈!原來如此!
只討論兩個問題吧:
一、為什麼《投機頌》不好,而那“耳朵兩片皮,牙齒一具骨”好呢?
其實很簡單:您看那《投機頌》是不是還有“法”的痕跡呀?
而“耳朵兩片皮,牙齒一具骨”卻是那麼地平實,已無悟跡,儼然本地風光也。
二、最後四個字“從此服膺”,是圓通秀對舜老夫服膺呢,還是舜老夫對懷和尚服膺?
這個留給大家討論吧。
耳朵兩片皮,牙齒一具骨
借皮骨的色身
一合相
〖公案原文〗
舜老夫一日問秀圓通:“聞爾見懷和尚,是否?”
秀雲:“是。”
舜雲:“有何言句?”
秀雲:“有曰:
《投機頌》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峰前獨足立。
奪得驪龍頷下珠,一言勘破維摩詰。”
舜雲:“不好。別有什麼言句?”
秀雲:“一日,有長老來參。懷舉拂子雲:‘會麼?’
長老雲:‘不會。’
懷雲:‘耳朵兩片皮,牙齒一具骨。’”
舜歎雲:“真善知識!”
從此服膺。
〖鋸解秤砣〗
參閱“五、身手不凡”,這一則可以說是其續篇。
看那《投機頌》,儼然一副“木蘭當戶織”的情趣:
一二三四五六七——嘰嘰複嘰嘰,織啊織啊……
萬仞峰前獨足立——您如果見過織布女 怎樣在木制的老式織布機上織布,就會知道,這一句是
多麼地微妙微肖。
奪得驪龍頷下珠——織布時,頻頻熟練地投梭、抓梭。這一句多麼象那抓梭的動作啊。
一言勘破維摩詰——抓梭之後,便是“哐嘡”一下。機、詰兩字,卻也諧音。
當然,禪師是借織布(投機)這個題目,而寫頌抒發禪意:
一二三四五六七——參哪參哪……
萬仞峰前獨足立——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奪得驪龍頷下珠——刹那之間,突然破參!
一言勘破維摩詰——哈哈!原來如此!
只討論兩個問題吧:
一、為什麼《投機頌》不好,而那“耳朵兩片皮,牙齒一具骨”好呢?
其實很簡單:您看那《投機頌》是不是還有“法”的痕跡呀?
而“耳朵兩片皮,牙齒一具骨”卻是那麼地平實,已無悟跡,儼然本地風光也。
二、最後四個字“從此服膺”,是圓通秀對舜老夫服膺呢,還是舜老夫對懷和尚服膺?
這個留給大家討論吧。
耳朵兩片皮,牙齒一具骨
借皮骨的色身
一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