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阿上人,日本人,認識漢字,但是不會發音,因此當慧遠禪師問他 從何而來時,他就通過書寫來回答。
覺阿上人寫道:“我國無禪宗,唯講五宗經論,國主無姓氏,號金輪王。以嘉應改元,舍位出家,名行真,年四十四。王了七歲,令受位,今已五載。度僧無進納,而講義高者賜之。某等仰服聖朝 遠公禪師之名,特詣丈室禮拜,願傳心印,以度迷津。且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離相離言,假言顯之。禪師如何開示?”
慧遠禪師道:“眾生虛妄見,見佛見世界。”(那個是說,眾生妄見佛與世界。)
覺阿上人寫道:“無明因何而有?”
慧遠禪師拈拄杖便打。
一日,覺阿上人抵達長蘆江岸,忽然聞鼓聲而大悟,終於明白了 慧遠禪師垂示之旨趣。於是他當即趕回靈隱寺,述偈五首,呈慧遠禪師,然後辭歸海東。
其偈云:
1.航海來探教外傳,要離知見脫蹄筌。
諸方參遍草鞋破,水在澄潭月在天。
2.掃盡葛藤與知見,信手拈來全體現。
腦後圓光徹太虛,千機萬機一時轉。
3.妙處如何說向人,倒地便起自分明。
驀然踏著故田地,倒裹襆(pu,包袱、巾帕)頭孤路行。
4.求真滅妄元非妙,即妄明真都是錯。
堪笑靈山老古錐,當陽拋下破木杓。
5.豎拳下喝少賣弄,說是說非入泥水。
截斷千差休指注,一聲歸笛囉囉哩。”
尺童
——這些偈子,可以顯示出覺阿上人 基本上已經明心見性了,但稍有瑕疵。
日本人與朝鮮人 性情接近,雖然道不分南北,但中華寶地 還是相對更能孕育極人。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識精元明
a “識精”指第八識精明之體(即阿賴耶識),此體雖帶少分之妄,究竟全體是真。如捏目所見第二月,全體是真月,但多一捏之妄,放手全真。
b “識精”即根中所具,圓湛不生不滅之性,元(本來)是妙明之心,故曰“元明”。
c “識精”即根中之見精、聞精、嗅精、嚐精、覺精、知精。“識精”為總,六精為別,六精本是一精。
d 在眼能見名見精,在耳能聞名聞精,在鼻能嗅名嗅精,在舌能嚐名嚐精,在身能覺名覺精,在意能知名知精。雖分六和合,元是一精明,此為真本,修行當取為因地心者。
e 在眾生現前身中,捨此識精 則無真可顯,故阿難求索真心後,如來十番顯見, 首顯見精,即顯此真本也;請修之後,所指入門,亦指此也!文殊獨選耳根者,即用真本也。
f 即後十番顯見,“顯見無還”中所指之第二月--見精明元是也。
須知此經宗要,即是捨識用根。
a “識精”指第八識精明之體(即阿賴耶識),此體雖帶少分之妄,究竟全體是真。如捏目所見第二月,全體是真月,但多一捏之妄,放手全真。
b “識精”即根中所具,圓湛不生不滅之性,元(本來)是妙明之心,故曰“元明”。
c “識精”即根中之見精、聞精、嗅精、嚐精、覺精、知精。“識精”為總,六精為別,六精本是一精。
d 在眼能見名見精,在耳能聞名聞精,在鼻能嗅名嗅精,在舌能嚐名嚐精,在身能覺名覺精,在意能知名知精。雖分六和合,元是一精明,此為真本,修行當取為因地心者。
e 在眾生現前身中,捨此識精 則無真可顯,故阿難求索真心後,如來十番顯見, 首顯見精,即顯此真本也;請修之後,所指入門,亦指此也!文殊獨選耳根者,即用真本也。
f 即後十番顯見,“顯見無還”中所指之第二月--見精明元是也。
須知此經宗要,即是捨識用根。
-
- 文章: 2195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04, 2021 3:30 pm
Re: 公案很難懂
<<楞嚴經>>
于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矒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
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
大海在哪裡?
如何又是"入海算沙"
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于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矒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
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
大海在哪裡?
如何又是"入海算沙"
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
- 文章: 527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識得此我縱橫自在
南泉雲:「我十八上便解作活計。」乃識得此我,便縱橫自在去。趙州雲:「我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乃識得此我,將無始有生以來所沾染於身心者,盡教粉碎,還我覺明空昧以前清淨本源去。此兩古佛優劣,人能檢得出,湛愚老人與他握手同參。
南泉去:“王老师自小 养得一头水牯牛。”认得此我真,说得此我出,不以他人粘皮带骨,动辄曰切忌道著,不知忌些什么?
又云:“拟向溪东溪西,不免犯他国王水草。”说得妙,省力省力。
又云:“不如随分纳些些。”说得更妙,越省力越省力。
斯理保任此我,费一丝毫力,即有丝毫碍。著跳出工夫窠臼,即是一逍遥无心无事之大丈夫。今南泉说到随分纳些些,何其亲切绵密,然犹恐人执著此些些而纳。
即结上文云:“总不见得,将上面用心处 一齐扫去。”
所谓认得真,养得妙,真可谓 行解相应。学者读此,珍重珍重。
客問曰:「何以謂之隨分納些?」
曰:「此我本分,豈可以謂之些,以些名此我,則早失此我矣。然養此我不到此一毫毛些些頭上,則所養之工夫粗矣。時。路成就。
不細究此說,開口便道 此理何得以些些為言? 何得又雲納?
總未夢見南泉。而又納,以至於千納萬億萬 納不可勝紀之納,嗚呼異哉!
工夫到此,真可以一口 吞盡十方諸佛 歷代祖師。言說,皆非實義。
好大的一口氣
吐一口大氣,放一江水那麼多臭屁
其實,剛好罷了
為何,平衡
南泉雲:「我十八上便解作活計。」乃識得此我,便縱橫自在去。趙州雲:「我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乃識得此我,將無始有生以來所沾染於身心者,盡教粉碎,還我覺明空昧以前清淨本源去。此兩古佛優劣,人能檢得出,湛愚老人與他握手同參。
南泉去:“王老师自小 养得一头水牯牛。”认得此我真,说得此我出,不以他人粘皮带骨,动辄曰切忌道著,不知忌些什么?
又云:“拟向溪东溪西,不免犯他国王水草。”说得妙,省力省力。
又云:“不如随分纳些些。”说得更妙,越省力越省力。
斯理保任此我,费一丝毫力,即有丝毫碍。著跳出工夫窠臼,即是一逍遥无心无事之大丈夫。今南泉说到随分纳些些,何其亲切绵密,然犹恐人执著此些些而纳。
即结上文云:“总不见得,将上面用心处 一齐扫去。”
所谓认得真,养得妙,真可谓 行解相应。学者读此,珍重珍重。
客問曰:「何以謂之隨分納些?」
曰:「此我本分,豈可以謂之些,以些名此我,則早失此我矣。然養此我不到此一毫毛些些頭上,則所養之工夫粗矣。時。路成就。
不細究此說,開口便道 此理何得以些些為言? 何得又雲納?
總未夢見南泉。而又納,以至於千納萬億萬 納不可勝紀之納,嗚呼異哉!
工夫到此,真可以一口 吞盡十方諸佛 歷代祖師。言說,皆非實義。
好大的一口氣
吐一口大氣,放一江水那麼多臭屁
其實,剛好罷了
為何,平衡
-
- 文章: 527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五五、稀有世尊
〖公案原文〗
須菩提解空第一,生時家室盡空。世尊才升座,須菩提便出眾雲:“稀有世尊。”
且道,見個什麼道理,便恁麼道?
天親菩薩作無量偈,只贊“稀有”二字。
圓悟禪師雲:“一句是一個鐵橛。故六祖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悟去。”
〖鋸解秤砣〗
《金剛經》雲: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天親菩薩為讚歎“稀有”二字,洋洋灑灑,作了無量多的詩偈。)
大慧禪師問:世尊並未開口說話,須菩提見了個什麼道理,便道“稀有”?
其實,世尊未開口,便以“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樣的無執無為,將“實相無相,無相而無不相”的大乘空義 開示得淋漓盡致,饑來吃飯 困來眠嘛!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當然識得,故而開口便贊“稀有”。
若用語言講道理,大慧的師父圓悟禪師 已經講出來了:“一句是一個鐵橛。”
圓悟這句話是讚歎“稀有”二字。
接著便講出道理:“故六祖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悟去。”
“應”——順應事緣,而不落空。
“無所住”——心無掛礙,而不著有。
“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哪?《金剛經》雲:“應生無所住心”——順應,而無所執著。
曾見師尊 元音老人一付墨寶,內中雲:“
佛性天真事,誰雲別有師!
謦劾掉臂處,穿衣吃飯時。
不費纖毫力,何曾動所思。
眾生皆平等,日用自多疑。”
莫多疑,莫妄想,莫執著,便可親證“稀有”。
觀自在
〖公案原文〗
須菩提解空第一,生時家室盡空。世尊才升座,須菩提便出眾雲:“稀有世尊。”
且道,見個什麼道理,便恁麼道?
天親菩薩作無量偈,只贊“稀有”二字。
圓悟禪師雲:“一句是一個鐵橛。故六祖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悟去。”
〖鋸解秤砣〗
《金剛經》雲: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天親菩薩為讚歎“稀有”二字,洋洋灑灑,作了無量多的詩偈。)
大慧禪師問:世尊並未開口說話,須菩提見了個什麼道理,便道“稀有”?
其實,世尊未開口,便以“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樣的無執無為,將“實相無相,無相而無不相”的大乘空義 開示得淋漓盡致,饑來吃飯 困來眠嘛!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當然識得,故而開口便贊“稀有”。
若用語言講道理,大慧的師父圓悟禪師 已經講出來了:“一句是一個鐵橛。”
圓悟這句話是讚歎“稀有”二字。
接著便講出道理:“故六祖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悟去。”
“應”——順應事緣,而不落空。
“無所住”——心無掛礙,而不著有。
“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哪?《金剛經》雲:“應生無所住心”——順應,而無所執著。
曾見師尊 元音老人一付墨寶,內中雲:“
佛性天真事,誰雲別有師!
謦劾掉臂處,穿衣吃飯時。
不費纖毫力,何曾動所思。
眾生皆平等,日用自多疑。”
莫多疑,莫妄想,莫執著,便可親證“稀有”。
觀自在
-
- 文章: 5278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象徵自性活潑妙用的
還有“透網金鱗”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49則︰
三聖問雪峰︰“透網金鱗未審以何為食?”
峰雲︰“待汝出網來,向汝道。”
聖雲︰“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
峰雲︰“老僧住持事繁。”
三聖是臨濟高足,遍歷禪林,諸方都以高賓相待。他提出的問題,也很奇特。在本則公案中,
“魚”喻人們的佛性、自性,
“網”喻世間生活或精神上的種種煩惱。
“透網金鱗”比喻從修行証悟的束縛,解脫而出的境界。
只有超群絕類,得大自在大受用,頂門有眼的禪者,才能叫做 透網金鱗。
三聖以剛硬的機鋒,借透網金鱗自比,問雪峰用什麼方法,可以使自性顯露出來。
雪峰是久經沙場的宗師,對此只是輕輕一撥︰“你的自性顯露了沒有?如果開悟了我就給你說。”
這就出了一道難題︰三聖如果說自己沒有透網,就有辱師門;
說自己透網了,又犯了大忌。
如果不是三聖,而是一般的禪客,聽了這一句便會手忙腳亂,應對不上。
但三聖也非同小可,機警地避開 雪峰的鋒芒而反戈一擊︰
“您是叢林領袖,怎么連話頭也聽不懂?”
雪峰久經沙場,陣腳絲毫不亂,用“老僧住持事繁”巧妙地擋回了問題。
表面上氣勢稍減,實際上 乃是不著痕跡的,圓熟機法。
三聖雖然知道自性,不可局限在小天地以內網,但在問話中,仍然流露出他的意識裡,還有一個大小相對的,空間理念存在。
殊不知法身遍佈宇宙,在自性以外 並沒有一個網。
自性超絕對待,因此不能在自性之外,安立任何名相。
禪宗常說“于一毛端,立寶王幢。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大無大相,小無小相。
如果有了大小、內外的空間理念,就不能開悟。
雪峰的回答,是運用截流之機,使三聖獲得,超越空間的體會。
參《禪的超越性》,見《中國禪宗大全》第1042頁。《古尊宿》卷22《法演》︰“眾中或謂雪峰與三聖宗派不同,故言不相契;或謂三聖作家,雪峰不能達其意。如斯話會,有何交涉﹗”
在這場法戰中,三聖一攻再攻,雪峰明守暗攻,都顯示了 嫻熟的斗機手段,和圓熟的悟境。
雪竇頌雲︰
透網金鱗,休雲滯水。
搖乾蕩坤,振鬣擺尾。
千尺鯨噴洪浪飛,一聲雷震清飆起。
清飆起,天上人間知幾幾?
“透網金鱗,休雲滯水。”
法演說這一句,已把公案的全部意思給頌出來了。
既然是透網的金鱗,就不會困居在,不流動的死水中,必須游向波濤浩渺,白浪滔天的地方。
“搖乾蕩坤,振鬣擺尾。”
這是對當時法戰情境的 精彩再現。
自性的作用 好似透網金鱗,搖鬣擺尾時,簡直可以 振蕩乾坤,翻天覆地,
正可謂︰
“透網金鱗掣電機,休雲滯水與拖泥。
雷霆一擊青霄裡,傾湫何處不滂 ﹗”《頌古》卷29真如 頌
“千尺鯨噴洪浪飛”,
頌三聖“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這句話,如鯨噴洪浪 氣勢威猛。
“一聲雷震清飆起”,
頌雪峰“老僧住持事繁”,如雷震飆起 大用現前。
鼓山 頌︰
“金鱗透網欲吞舟,一向沖波逆水流。
卻被漁翁閑引釣,隨波逐浪漫悠悠。”可與此互參《頌古》卷29。
頌古的意旨,在于贊揚雪峰、三聖都是宗師。對此禪林亦多有贊譽,
如上方益頌︰
“護浪 雲勢可驚,平空驟雨似盆傾。
不因放卻淮河閘,九曲潮頭卒未平。”
同上佛心才頌︰
“鯤鯨已插摩霄翼,海客猶懸釣月鉤。
罔顧翻空洪浪惡,一帆風信出鰲頭。”
同上遁庵演頌︰
“張猴白,李猴黑。硬如綿,軟如鐵。
驀路相逢兩會家,臨濟未是白拈賊。”
同上
“浪級初升,雲雷相送,騰躍棱棱看大用。
燒尾分明度禹門,華鱗未肯淹□瓮。
老成人,不驚眾,慣臨大敵初無恐。
泛泛端如五兩輕,堆堆何啻千鈞重。
高名四海複誰同,介立八風吹不動。”《從容錄》第33則天童覺頌
“清飆起,天上人間知幾幾?”
結句以金鱗透網時的恢弘氣象,將讀者的思緒 引向酌之不竭、挹而愈甘的雄奇壯麗情境,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此詩以透網金鱗 作為主要意象,
以搖乾蕩坤,振鬣擺尾,鯨噴浪飛,雷震飆起,喻自性顯發活潑大用。
詩歌氣勢雄猛,如天風海雨 撲面而來,使人身臨其境,感受到金鱗透網的 自在與通脫。
透網
還有“透網金鱗”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49則︰
三聖問雪峰︰“透網金鱗未審以何為食?”
峰雲︰“待汝出網來,向汝道。”
聖雲︰“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
峰雲︰“老僧住持事繁。”
三聖是臨濟高足,遍歷禪林,諸方都以高賓相待。他提出的問題,也很奇特。在本則公案中,
“魚”喻人們的佛性、自性,
“網”喻世間生活或精神上的種種煩惱。
“透網金鱗”比喻從修行証悟的束縛,解脫而出的境界。
只有超群絕類,得大自在大受用,頂門有眼的禪者,才能叫做 透網金鱗。
三聖以剛硬的機鋒,借透網金鱗自比,問雪峰用什麼方法,可以使自性顯露出來。
雪峰是久經沙場的宗師,對此只是輕輕一撥︰“你的自性顯露了沒有?如果開悟了我就給你說。”
這就出了一道難題︰三聖如果說自己沒有透網,就有辱師門;
說自己透網了,又犯了大忌。
如果不是三聖,而是一般的禪客,聽了這一句便會手忙腳亂,應對不上。
但三聖也非同小可,機警地避開 雪峰的鋒芒而反戈一擊︰
“您是叢林領袖,怎么連話頭也聽不懂?”
雪峰久經沙場,陣腳絲毫不亂,用“老僧住持事繁”巧妙地擋回了問題。
表面上氣勢稍減,實際上 乃是不著痕跡的,圓熟機法。
三聖雖然知道自性,不可局限在小天地以內網,但在問話中,仍然流露出他的意識裡,還有一個大小相對的,空間理念存在。
殊不知法身遍佈宇宙,在自性以外 並沒有一個網。
自性超絕對待,因此不能在自性之外,安立任何名相。
禪宗常說“于一毛端,立寶王幢。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大無大相,小無小相。
如果有了大小、內外的空間理念,就不能開悟。
雪峰的回答,是運用截流之機,使三聖獲得,超越空間的體會。
參《禪的超越性》,見《中國禪宗大全》第1042頁。《古尊宿》卷22《法演》︰“眾中或謂雪峰與三聖宗派不同,故言不相契;或謂三聖作家,雪峰不能達其意。如斯話會,有何交涉﹗”
在這場法戰中,三聖一攻再攻,雪峰明守暗攻,都顯示了 嫻熟的斗機手段,和圓熟的悟境。
雪竇頌雲︰
透網金鱗,休雲滯水。
搖乾蕩坤,振鬣擺尾。
千尺鯨噴洪浪飛,一聲雷震清飆起。
清飆起,天上人間知幾幾?
“透網金鱗,休雲滯水。”
法演說這一句,已把公案的全部意思給頌出來了。
既然是透網的金鱗,就不會困居在,不流動的死水中,必須游向波濤浩渺,白浪滔天的地方。
“搖乾蕩坤,振鬣擺尾。”
這是對當時法戰情境的 精彩再現。
自性的作用 好似透網金鱗,搖鬣擺尾時,簡直可以 振蕩乾坤,翻天覆地,
正可謂︰
“透網金鱗掣電機,休雲滯水與拖泥。
雷霆一擊青霄裡,傾湫何處不滂 ﹗”《頌古》卷29真如 頌
“千尺鯨噴洪浪飛”,
頌三聖“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這句話,如鯨噴洪浪 氣勢威猛。
“一聲雷震清飆起”,
頌雪峰“老僧住持事繁”,如雷震飆起 大用現前。
鼓山 頌︰
“金鱗透網欲吞舟,一向沖波逆水流。
卻被漁翁閑引釣,隨波逐浪漫悠悠。”可與此互參《頌古》卷29。
頌古的意旨,在于贊揚雪峰、三聖都是宗師。對此禪林亦多有贊譽,
如上方益頌︰
“護浪 雲勢可驚,平空驟雨似盆傾。
不因放卻淮河閘,九曲潮頭卒未平。”
同上佛心才頌︰
“鯤鯨已插摩霄翼,海客猶懸釣月鉤。
罔顧翻空洪浪惡,一帆風信出鰲頭。”
同上遁庵演頌︰
“張猴白,李猴黑。硬如綿,軟如鐵。
驀路相逢兩會家,臨濟未是白拈賊。”
同上
“浪級初升,雲雷相送,騰躍棱棱看大用。
燒尾分明度禹門,華鱗未肯淹□瓮。
老成人,不驚眾,慣臨大敵初無恐。
泛泛端如五兩輕,堆堆何啻千鈞重。
高名四海複誰同,介立八風吹不動。”《從容錄》第33則天童覺頌
“清飆起,天上人間知幾幾?”
結句以金鱗透網時的恢弘氣象,將讀者的思緒 引向酌之不竭、挹而愈甘的雄奇壯麗情境,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此詩以透網金鱗 作為主要意象,
以搖乾蕩坤,振鬣擺尾,鯨噴浪飛,雷震飆起,喻自性顯發活潑大用。
詩歌氣勢雄猛,如天風海雨 撲面而來,使人身臨其境,感受到金鱗透網的 自在與通脫。
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