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遍地生雞-禪宗公案311


宗杲大慧普覺禪師
  一日,克勤禪師升堂,舉雲門文偃禪師「東山水上行」之公案-
  有僧問雲門禪師:“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雲門禪師道:“東山水上行。”
  宗杲禪師苦苦參究了一年的時間,一共下了四十九個轉語(隱喻),均不契旨。

  後來,克勤禪師在一達官之府宅,又舉「東山水上行」之公案——
  「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雲門雲:『東山水上行。』若是天寧(克勤禪師自指)就不這樣說,而是答:『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宗杲禪師忽然前後際斷,雖然動相不生,卻坐在淨裸裸處。於是把自己的感覺 告訴了克勤禪師。
  克勤禪師道:“你雖然有所得,但未明大法。”
  一日,宗杲禪師又入室請益。
  克勤禪師告訴他說:「你得到這田地(淨裸裸處),也不容易,但能死不能活。不疑言句(不追究文字、公案話頭),也是個大病。不見至道,就應該懸崖撒手,勇於承當。
  宗杲辯解:「我得到這個境界,很快活,別的啥也不理。」(淨裸裸就挺好)
克勤禪師對此話仍不印可。

克勤禪師常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這一話頭 勘問宗杲禪師,可是宗杲禪師每次剛要開口應答,克勤禪師馬上打斷他說:「不是!不是!」這樣經過了半年。
  一日,克勤禪師陪大官們吃飯,宗杲禪師因為琢磨那句公案,忘了下口。
  克勤禪師笑道:「這漢參黃楊木禪卻倒縮去!」(這小子參木頭禪參傻了)
  宗杲說:“和尚,這個道理好像 狗看熱油鍋,要舔又舔不得,要捨又捨不得。”
  克勤禪師說:「你比喻得極好,這個就是金剛圈、栗棘蓬也。」
(套孫悟空的圈、無處下口的長滿刺的果栗)
  宗杲禪師雖苦苦參究,毫無頭緒,無奈之下,他只好問克勤禪師:「和尚當時在五祖那曾問這話,不知五祖怎麼答的?」(頭痛的受不了)
  克勤禪師 笑而不答。
  宗杲於是央求:“和尚當時也是在大眾前問的,五祖答的許多人都聽見了,現在多對一個人說有什麼關係呢?”
  克勤禪師不得已,才說:「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什麼意義?』
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 '
祖曰:'相隨來也。
  宗杲一聽,言下大悟,心中所有的疑團 當下解開。他欣喜地說:“我會啦!”
  克勤禪師便連舉數則公案勘驗他,宗杲果然能夠通透應對。
  克勤禪師高興地說:“我沒騙你吧。”
  宗杲禪師徹悟後,克勤禪師於是著《臨濟正宗記》,交付給宗杲禪師,並令他充當書記,負責寺院文案。不久,又令他分坐接眾。

  宗杲禪師禪師在室中 常舉竹篦問僧曰:「喚作竹篦則觸(冒犯第一義諦),不喚作竹篦則背(違背世間常理)。不得下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

尺童-
宗杲當初悟了個淨裸裸,或悟了個全體,只能死不能活。所以克勤弄了個懸崖話頭 教宗杲絕處逢生。
諸佛出身處?
東山水上行(山活了,呵呵…)
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殿閣也活了,如人吹風感覺清涼。暖喻佛法禪機親切,故意製造矛盾 是迷惑人的,製造疑情效果更好)
尺童也答一下:遍地生雞。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有無相倚,不描不畫,離藤、樹,離藤倚樹)
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 (無有俱遣時如何?)
相隨來也。 (挖苦問者-既然有無俱遣,你又弄個倒樹、枯藤相跟隨來幹什麼?)
所以克勤不太願意 提這次敗仗。
这时宗杲明白了,绝处逢生是不执著的意思,不是简单的悟到 如来全体就是大法了。
!喚作竹篦(小戒尺)則觸(冒犯第一義諦),不喚作竹篦則背(違背常理,犯妄語戒)。不得下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
許多人因為這個機鋒 被禪師用戒尺狠揍。
尺童代答:放下來!
XX:不是不讓說話「下語」麼?
尺童:破「有語無語」的套或枷鎖。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氣 的 共 振


一個穴道若是屬於某條經絡,
這個穴道的共振頻率 也就是這個經絡的共振頻率。
穴道是振動的最大點,若是壓到穴道、抑制振動,
就會抑制大動脈中傳送的壓力波。
我們的身體就是以動脈、
器官與穴道所形成的深廣共振網絡。
從演化的立場看,低等動物的循環 只有一個基頻,
全身只有一個共振腔,可視為一個由簡單彈性動脈腔,
與一條條較堅硬的週邊血管,所組成的壓力腔的構造。
越演化到高等動物的身體 結構越複雜,
血液循環也越複雜。

心臟 剛開始形成時也只連接一條主動脈,
只有一個基頻,是主動脈的天然頻率,
接著在適當的位置 長出肝來了,跟著竊合出第二個諧波,
在恰當的位置 又接著長出腎來了。
一個個經絡 就長出來了,到形成一個胎兒時,
全部十二經絡完全長成。演化的過程 也是一個個的經絡
從前面去產生後面的,發生的過程也是一樣,
所以才會讓整個器官的演化過程,
看起來就像胚胎發生的過程一樣。
但這整個過程 不是全由基因決定的,
心臟提供能量,基因物質 決定生長的材料。
心臟打到肝的共振頻率,肝的細胞就湊過來,
長成肝的樣子,不能參與共振的細胞 就不是肝的部分,
這些細胞就變成身體其他組織。
所以所有動物的肝 都長一個樣子,
甚至位 置也都長在相同對應的位置。

心臟打出能量,共振頻 由低向高的產生,
器官經絡 也一個個長出來,這好比是音樂理論中諧波 產生的現象。
所以第一諧波肝的能量最大,
第二諧波腎的能量第二,以此類推。
愈高頻的能量愈小,身體上的器官 也是肝臟(肝需血量)最大,
再來是腎。 肺臟雖大,但若觀察肺動脈,
肺不是一整個為一個臟器,
而是一小塊、一小塊為一共振單元。

任何一個器官都有兩個共振頻率;
分別是器官本身所在經絡的頻率,與下一個諧波的頻率。
胚胎心臟 打血出來打到主動脈,一開始是打個方波
(也就是一個衝量),這個方波 到了主動脈裡面時,
只有一個共振頻率,也就是主動脈的共振頻。
等到肝開始長出來之後,肝臟與主動脈兩個開始共振,
肝在長的時候,一定要維持 原來的共振頻率,
如果不是原來的共振頻率,肝就得不到血,
所以這個頻率 一定也是肝的共振頻率。
但是假如肝 只有自己的一個共振頻率,
接下來腎的共振頻率 就不會發生,
腎也就不能繼續生長出來。所以肝吸收了這個頻率以後,
一定要再產生 另一個共振頻率才行。
一條動脈血管,有個分叉出來,再分成很多細的血管,
然後流到靜脈去。中間這個微血管網的部位就是穴道,
因為微循環特別豐富,所以也成為局部電阻最小的點。
明確地說,穴道就是靜脈跟動脈中間一些微循環的體系,
假如去看解剖的話,也就是動脈分支的微循環特別多的地方,
再加上這個地方有很多的神經,這樣的一個點就是穴道。

假如底下有一塊肌肉的話,差不多都在神經與肌肉連接處的終板
(endplate)的位置。
一個穴道 若是屬於某條經絡,這個穴道的共振頻率,
也就是這個經絡的共振頻率,所以你可以測量得到。
穴道是振動的最大點,也就是反節點。
而壓到穴道、抑制振動,就會抑制大動脈中 傳送的壓力波。
但是我們身體上的經絡,
事實上 並不只靠動脈網來傳遞諧波,
中間還掛著器官。所以不同經絡間 有器官相連,
振動就會經由器官在經絡之間互傳。
從更微觀的層面來看,穴道則像是在兩個血管
(動脈與靜脈) 間比較小的器官,
在這裡 我把兩個彈簧一個當動脈看、一個當靜脈看。
穴道就像是這種比較小、掛在動靜脈之間的小彈簧,
而一條「經絡」就相當於一條動脈帶著一條靜脈,
再加上許多穴道,整個系統叫做一條經絡,
這個經絡會產生一個特定的共振頻率出來。
而穴道是以一定的距離來排列的,
一個個的穴道以一定的距離排在經絡上,
就會讓這兩條血管好好的共振。
一條經絡 就是一條動脈加一條靜脈,然後上面有很多穴道,
而每一個器官 就負責把經絡跟經絡串連起來。
振動 並不是每條經絡都一樣,而是按照特定頻率 在身上分配的,
不同的頻率 分配到不同的經絡上。所以你的某條經絡不好,
它對應的器官 也會跟著變壞,因為兩者 是同一個頻率。
換句話說,經絡如果沒有能量,掛在中間的器官 就會受影響。

經絡中沒有兩條經可以重疊。
因為從數學的理論來看,
兩度空間的東西之諧波 都不能是整數,
所以兩條經 絕對不能相碰,一相碰的話,
就違反數學定理,共振的諧波 就不能是整數了。
所有的經絡 都不相碰,即使我們看到經絡掛圖上晝的,
好像經過同一個位置,其實一個是深的,一個是淺的,
而不是在同一個位置。
沒有一個穴道 是兩條經都經過的。
練氣功的人,在運氣的時候,控制血管的成分比較少,
大部份是在控制穴道的彈性。
運氣的時候,事實上是把每個穴道 都拉得比較緊,
所以「氣」就不會從穴道散掉,而通通跑到手上來。
那些正在運氣的人,事實上 是把肌肉弄得有點緊,
振動傳下來的一路上的彈性 就會都受到影響。
本來振動、能量是要分配到各個穴道去的,
但是練氣功的人 不讓這些振動、能量分配到中途的
每個穴道及組織中,而一直往下趕,
所以「氣」就一直往下走 而跑到手上了。

我們每發一個聲音 就會有振動,
因此也會影響到我們身體脈波的振動。
很多氣功 都要求要發音,也是這個道理。
發聲是可以輔助練氣功的,
因為發聲的動作 可以讓身體不同部份的肌肉
( 穴道 )收緊或放鬆,因而達到收「聚氣」的作用。
不論是咒語或打坐,都是一方面放鬆精神,一方面調整氣血,
讓身體的共振 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而發聲的練習,更將身體各個共振腔充分利用,
因為放鬆精神 是調整氣血的必要條件。
所以,要 共振腔共振,就一定要 放鬆,
這與練氣的秘訣不謀而合,
而這正是提昇、轉化能量必經的途徑。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般 若 ─ 菩 薩 行

僧問:「古人說,若見般若,就被般若縛;
若不見般若,亦被般若縛。
既見般若,為什麼卻被縛呢?」

德韶:「你說般若見什麼?」
僧:「不見般若為什麼被縛呢?」
德韶:「你說般若有什麼是不見的?」
接著他說:
「 如果見般若,就不是般若;
如果不見般若,亦不是般若」
請告訴我,在般若中如何能有見與不見?
因此有言謂:
如果一物 ( 法 ─ 具體實在 ) 缺少,
就不成法身 ( 遍在之具體 ),
如果一物(法)多餘,亦不成法身。
「但我要說:
「若有一法,即不成法身,
若無一法,亦不成法身。
般若直觀的全部真理即在此處。」

另有一則:
僧問:「什麼是摩訶般若 ( 大般若或絕對般若 )?」
青聳道:「雪落茫茫。」
問話的和尚沈默不言。
青聳問道:「你會嗎?」
「不會。」
於此,青聳為他說偈一首:
摩訶般若,非取非捨。
若人不會,風寒雪下。
如果從分別識或智性的觀點來看,
把說過的句子重複一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一個說:「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另一個人則把它重複一遍;
或者,一個說:「曹源一滴水」,
而另一個人也說:「曹源一滴水」。
在這種對話中,沒有智性分析觀念的交通。
就邏輯頭腦的人來說,他不會認為 鸚鵡學話般的反復,
有任何智性的論證。因此,
般若必然是與分別識 不屬於同一秩序的。

般若 必然是一種超越性的原理,
超乎分別識的界限;這在華嚴大師 德韶對應哲學,
與宗教問題時 可以看得出來;
大師的原創性十分顯然,而設若他還留在分別識的思想方法中,
他就永不可能 得到這種原創性與靈敏。
般若是最終實在,而般若直觀 是它對自身的意識。
因之般若 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
它不僅是活動感覺,而是活動之自身;
它並不是一種三昧 ( 正定 ) 狀態,
不是一種消極狀態,
不是僅僅注視著一個物件;
它不知道 有所謂物件;它是活動本身。
般若沒有預先想好的方法;
當需要時,它從自身隨順而出。

方法學這個觀念 不能用之於它,目的論亦不能用之於它 ──
但這並不意謂它是反復無常和不識規律的。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它確實是不顧規律,因為般若 是自身的創造者,
它是出自其自由意志 而自行創造的。
如此,分別識是從般若發出,
般若 藉分別識而運作。
從分別識的觀點來看,般若當然是有目的的,是有方法論點,
但我們必須記得,般若 並不受分別識的統禦,這即是說,
般若 不被非般若所統禦,而由於般若是其自身的創造者,
它的世界 乃是常新而永不重複的。世界並非千百萬年前所創造的,
而是每時 每刻都在創造,這個創造 乃是般若使然。

實在界 並非一個供分別識的手術刀 來分解的屍體。
設若它是一個可讓分別識 解剖的屍體,則當 “ 火神來求火 ”
這句話被重複一次之後,悟性就可以說 已經走到最終的地步,
但事實卻遠非如是,“ 火神 ”還得等待般若 在最終極的意義上,認識其自身。
從認識論的意義來說,實在即是般若;
從形而上學來說,實在即空。
因此,空即般若,般若即空。
從心理學上來說,般若是一種經驗,
但這不可混同於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
後者我們可以類別為智性、情感或感覺。
般若 確實是最基本的體驗。
其他一切經驗都以它為根基,但我們切不可以為,
它是與後者 相分離的特異經驗。
它是超乎區分的純粹體驗。

它是 “ 無 ” 的自我覺醒;
沒有它,我們可以說 不能具有任何精神生活,
而不論我們思想什麼、感覺什麼,
我們都會 象失去港口的小船,
因為這些思想 與感覺沒有座標中心。
般若是一體原理 與調合原理。
我們切不可 以為它是一個抽象觀念,因為它決非如此;
是不論任何意義上 它都是具體的。由於它的具體性,
般若乃是我們在世界上 所能具有的最為動力性的東西。
因此, “ 曹源一滴水 ” 不但可以喚醒人 整個的生命,
並且可以喚醒 充滿無限空際的三界生命。

這種創造奇跡的般若能力 在所有大乘佛經中 都再再說明,
我在此要引一個華嚴經典例子:
當佛陀開悟之際,整個宇宙都顯得 完全改變了面貌。
確然,當般若肯定其自身,整個世界都經歷改變,
這個改變 是分別識所不能領會的。
這可以說 是最偉大的奇跡。
但設若這種行為 仍舊停留在分別的範圍之內,
則不論它何等偉大,仍舊不過是一個小花樣,
因為它不能使我們的分別識 在根本上改變
── 這根本改變稱之為paravritti (轉依)。

有些人以為 多數大乘經典中的描寫,都是詩意的想像 或精神上的象徵,
但這種看法 完全喪失了 般若直觀的活動性與意義。
般若直觀 抹殺一切時空關係,
把所有的存在 都還原為一塵刹 ( point-instant )。
這就象世界末的大火,將一切夷平,而為一個新的世界之產生做準備。
在這個新的般若世界中,沒有三向度的空間,沒有可分為過去、
現在與未來的時間。在我的指尖上 大須彌山升起;
在我未啟齒 而你尚未聽見之前,宇宙的歷史 已經說完。
這並非詩意的想像之遊戲,而是「本來人」在他自發、
自創、無目的的活動中顯露其自身。.
本來人 即是肉 還給母親,骨 還給父親之後的那吒太子,
並且,事實上 是骨肉還給父母之後的每個人。
這個本來人,既剝去了一切 他原先自以 為屬於他的東西,
現在投身於無功用行,而這種活動乃是菩薩行 ── 菩薩的實際生活。

【禪學隨筆】 鈴木大拙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修行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然而,如何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心,是有頓漸層次的分別。
黃檗禪師說:「心即是佛,佛就是法,修行就是求法。」
即佛之心,指的是有情眾生的生活;
在一切的日用當中,種種的行為舉止,如講話、吃飯、走路、穿衣、或者是嘻笑怒罵的這一念心,就是佛、就是法、就是道。
如果,離開了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行為,我們還要去哪裡求佛、覓心與悟道呢?
所以說,心即是佛、即是法,不可以以心更求心!
也就是說,不可以騎牛還找牛,自己是佛不肯作,還另外地再去求佛、求法。
果然如此,那就是日中找影、緣木求魚,根本不切實際!
猶如古德所說的: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只須靈山塔下修。」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祖師機緣)

  「趙州因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曰。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
頌曰。
  編擗曾挨老古錐。七斤衫重幾人知。而今拋向西湖裡。下載清風付與誰。 (雪竇顯)。

  七斤衫重豈難提。日出東方定落西。一擊珊瑚枝粉碎。轟轟雷雨滿山溪。 (白雲端)。

  獨坐獨行真竭鬥。無規無矩老禪和。四方八面雞拘留。天下誰能奈你何。 (保寧勇)。

  問來親切布衫酬。指出青州是舊遊。皓月當空澄巨浸。鯨鯢無奈不吞鉤。 (照覺總)。

  趙州布衫重七公斤。問處分明答處親。大地山河都蓋卻。誰是當機裁切人。 (文殊道)。

  七斤衫重絕纖埃。妙手何人解開剪裁。堪笑東村王大伯。滿身風雨入門。 (普融平)。

  青州七斤衫。盡力提不起。打破趙州關。總是自家底。 (徑山杲)。

  【續收】
趙州老對。面人難曉。一歸何處。青州布裊。金銀琉璃。硨磲碼碯。 (龍牙言)。

  夜半墨漆黑。捉得一個賊。點火照來看。元是王大伯。 (鼓山珪)。

  等閒提起七斤衫。多少禪流著意參。盡向青州作窠窟。不知春色在江南。 (運庵岩)。

  鑊湯無冷地。黃河輥底流。金剛難插觜。腦後掛燈球。 (或庵體)。

  拶到懸崖撒手時。七斤衫重有誰知。寒來暑往渾無用。掛在趙州東院西。 (石庵璽)。

  當機覬面提。覬面當機疾。開眼放痴頑。鞭逼人上壁。 (北磵簡)。

  趙老七斤衫。提來用恰好。若更問如何。且去青州討。 (斷橋倫)。

(祖師機緣)六祖下第九世之餘清源下第八世之餘 
(臨濟)

  【增收】鼎州文殊應真禪師(嗣德山密)。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黃河九曲。頌曰。

  问法穷因归何处。黄河透过碧波澜。须知云外千峯上。别有灵松带露寒。(投子青)。

  路窮崖斷進無門。賴有山翁指出原。九曲黃河清徹底。誰知別是一乾坤。 (懶庵需)。

  九曲那容眨眼看。操舟誰解別波瀾。文殊曾展回天手。直得朝宗萬派幹。 (木庵永)。

  【增收】
文殊真因僧問。古人垂一足意旨如何。師曰。坐久成勞。
頌曰。
  馳書才去返匇匇。一足垂酬繼後蹤。坐久成勞誰委悉。紅爐點雪自相通。 (投子青)。



《宗門拈古彚集卷》

  「趙州因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曰。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

  昭覺勤雲。摩醯三眼。一句洞明。似海朝宗。千途共轍。雖然如是。更有一著在。忽有問蔣山。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只對道。飢來吃飯困來打眠。

  仰山欽雲。大小趙州腳跟下紅線不斷。等閒問著便見牽東補西。若是道林則不然。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劈脊便與三十。雖則太煞傷慈。要且一時慶快。拈拄杖雲。只今莫有與麼問底麼。乃靠拄杖雲。放過一著。


  靈隱林雲。趙州雖善用太阿。截斷這僧舌頭。未免自揚家醜。靈隱則不然。或有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只向他道今日熱如昨日熱。

  高峰妙雲。大小趙州拖泥帶水。非特不能為這僧斬斷疑情。亦乃賺天下衲僧死在葛藤窠裡。西峰則不然。今日忽有人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只向他道狗舐熱油鐺。

  天界盛雲。要頭斫將去。要皮剝將去。要心刳將去。且喜沒法子。奈得白拈賊何。

  東明際雲。趙州恁麼答話。大似熟處難忘。山僧則不然。設有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但向道。
大地山河一片雪。 」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2014-09-10 09:17:34)轉載▼
分類: 正法眼藏【摩尼珠】


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昨晚打坐時,約子醜時凌晨,忽然在心中 冒出古佛說的這兩句偈語,就念著睡著了。
早上醒來又記不得了,想了好久都湊不齊一句。
想起半句,又想起半句,上網搜才找齊了。慚愧愚鈍啊!
原來,
第一句是西天五祖提多迦尊者的傳法偈。
第二句是西天十四祖龍樹尊者的傳法偈。
頂禮祖師爺佛菩薩慈悲教導,當銘記在心不敢再忘。
2014-9-10晨追記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接棒-禪宗公案312
尺童


 !有一天,克勤、慧勤、清遠三人 陪侍法演禪師,夜間走山路,燈半路燃盡熄滅了,黑暗中…
  法演禪師吩咐三人道:“都來一句,隱喻這個情境。”
  慧勤禪師道:「彩鳳舞丹霄。」(我們是得道的鳳凰 夜裡起舞玩金丹)
  清遠禪師說:「鐵蛇橫古路。」(鐵蛇:黑蛇。道路黑如蛇。)
  克勤禪師說:「看腳下。」(黑!這哥們太黑了--天黑呀,別嘚瑟掉坑裡。)
  法演禪師聽了這三人所下的轉語,說:「滅吾宗者,乃克勤爾!」
(還是克勤能滅一切宗門疑難,連宗門都滅,滅得徹底--這個轉語 也挺黑)

  !因為門庭日漸興盛,法演禪師後來命眾又新建了一座東廚,廚房當庭有一棵大樹,長得非常茂盛,但是對廚房有所妨礙。
當時克勤禪師負責寺務。
法演禪師事先囑咐道:「樹子無論如何不能砍。」
可是後來克勤禪師 還是讓人把那棵樹砍掉了。
法演禪師非常震怒,舉著拄杖追打克勤禪師,克勤禪師撒腿就跑…
  就在跑的過程中,他突然猛醒:“這老東西平日像佛,今天怎麼跟惡鬼似的?”
  於是便停下,接過法演禪師手中的拄杖,說:“老賊,我今天總算認識你了。”!
  法演禪師一聽,哈哈大笑。
  從此提升克勤禪師 為禪忽悠學會二把手,可以平行代理自己 忽悠大眾。

尺童——妄想是禪之賊也。趙州接南泉拄杖,克勤接法演衣缽。
:mrgreen:看 腳下。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蘇東坡的三世因果


 【 蘇 軾 】
有名的大文學家,所作詩詞歌賦、道德文章,傳誦至今。
他因仕途坎坷,屢次被貶,晚年修道至為虔誠,六十六歲去世那年,終於得道。
他的一生遭遇為何那樣不如意呢?
如果我們知道他的前兩世因果,就不難明白了。
從前有一寺廟,有兩位住持:悟號與達號。
有一天師弟達號下山閒逛,走到三叉路口,
忽看到一女嬰 被棄在路旁,啼哭不止,就將棄嬰抱起,給一個無兒無女的老翁撫養。

十六年後,達號有次下山,走到三叉路口,想起往事,就到老翁家中探望。
老翁說:
「這女孩兒,我把她取名碧蓮,長得聰明伶俐,也很嫻靜,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
達號想看看碧蓮,但老翁說,不知她肯不肯。
就到屋裡問碧蓮,碧蓮說:
「師父是我的救命恩人,我當然要去拜見他了。」
碧蓮跟老翁出來,達號看見她美麗非凡,動了愛慕之心,便賄賂老翁,晚上將碧蓮送到寺中。
半年後,師兄悟號有一天坐禪時,得知師弟與碧蓮有私,就想勸誡他,那天正是八月十五日。
悟號辦了一桌齋筵果品,請達號過來共餐。
師兄在席中向師弟說:
「今夜是中秋佳節,咱兩人以蓮花為題,各吟詩一首助助興吧。」
   師弟遵照師兄之意先吟:
    日照紅霞照紅霞滿池中,含盡秋風幾度長,
     斜臥一枝偏點水,呈芳萬紫紅蓮香。」
   師兄隨即和詩:
    「月映碧霞遍池中,迎秋沾露夜轉長,
      熱茗同賞中秋月,碧蓮賽過紅蓮香。」
師弟一聽,便知師兄已窺破 他與碧蓮的私情,含羞帶愧,不辭而別。
回去給老翁數兩銀子,說「你們下山去吧,隨便愛到哪裡便到哪裡,今後不必再惦念我了。」
   然後作一首遺偈給悟號師兄:
「吾年四十七,萬事要歸一,只因念頭差,今朝去得急,
 對汝悟和尚,何勞苦求乞,幻聲如雷電,依舊沖天密。」
達號寫好,放在桌上,便撞壁自盡。
悟號已證宿命通,看此偈知師弟 沒有十分懺悔之心,必落畜生道。
悟號將達號埋葬後,不覺過了數月,一天下山勸世渡人,走到一鄉村,看見一隻白雄雞,在路邊追逐母雞,
悟號慧眼一照,正是師弟轉世的,就罵道:
「你前世在寺中 與碧蓮做出醜事,污穢三寶,今日在路邊如此,豈不又觸犯三光?」
悟號向雞主人說,把雞賣給他,養在寺中叫更,主人說:
「既然是師父要養,就送給師父好了。」
悟號將白雄雞帶叵寺院,挖去左眼,折斷右腳,關進籠裡,掛在寺院門口,讓他早晚聽經聞法。
這隻白雄雞蒙師父授記,得轉回人身,投在蘇州府蘇家出世,即是蘇東坡。

悟號知道師弟 已投胎轉世到蘇家,為了渡化他,也脫凡胎出世,投在蘇州府陳家,名瑞鄉。
十六歲時,上京考試,中了一甲進士。
那天正逢四月初八佛祖聖誕,虎岳寺的一個和尚進宮領香油錢。
陳瑞鄉碰到他,就問到哪裡去。和尚說要入宮 見皇后,領錢供佛。
陳瑞鄉說:「帶我跟你入內宮 看看皇后,好嗎?」
「你是俗家人,我怎麼敢帶你呢?
哦,對了!你可以打扮成和尚模樣,僧帽戴上,僧袍穿好,同我一齊進去吧。」
皇后眼尖,看出陳瑞鄉不是真和尚,命人扯落僧帽,一見留有頭髮,怒斥和尚:
「你好大膽子,竟敢帶俗家人進宮!」
「皇后明察,我們僧家收的徒弟,到十六歲才剃頭取法號。」
「你這徒弟今年多大年紀?」
「十六歲了,不過他是剛才我在路上新收的徒弟,要回到寺中,才能剃髮。」
「本應降罪,帶念今天是吉日,特赦一次。
他就叫【佛印】吧。」
陳瑞鄉就這樣陰錯陽差地 當了虎岳寺的一名和尚。
因為他是有慧根的,也是乘願再來的,數月後就開悟,能知過去未來。

再說蘇東坡十八歲那年 上京赴試,也高中二甲進士。
先鳳翔府判官,後入召直史館,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到杭州當通判。
後又因詩作有訕謗朝廷命官之嫌,被捕下獄。
王安石變法失敗,才被召為翰林承旨,歷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
但他為官清正,不善逢迎,
王安石部下得勢後,又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貶為瓊州別駕。
到晚年才赦回,提舉玉局觀。
當蘇東坡為杭州為杭州通判時,佛印知機緣已成緣,就想來點化他了。
佛印向衙門皂隸說:
「我今天特來見你老爺,你與我通報去,說外面有一位詩僧求見。」
「你這和尚口氣好大,我老爺曾為翰林院大學士,在朝廷吟有多少好詩,哪一個人不欽敬?
你竟敢自誇為詩僧。」
「不必多言,去稟就是。」
皂隸入稟,蘇東坡就先叫佛印對對子,果然對得甚妙,
再叫他以虎岳寺為題,吟詩一首。
佛印吟道:
「虎岳一老僧,要解無根樹,能取天邊月,會點海底燈,
拿得南山虎,捉了北海龍,腦中藏金線,諸般件件能。」
蘇東坡一讀,果然是詩僧,就請他入內相見。
佛印要求開門進去,東坡應允,但心中不悅,看他從中門進來,
就吟道:
「江水滔滔不斷頭,只因水落向東流。」
佛印馬上接道:
「昨日虎岳山上坐,一輪明月照蘇州。」
蘇東坡一聽便知佛印已有神通,因詩中的弦外之音 即讚他做官清廉,守正不阿,
因此便引為知己,且一見如故(因上輩子即為師兄弟)。
從此他們就經常在一起參禪論道。

有一次蘇東坡做了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自以為悟道,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都吹不動了,
 得意洋洋地叫人拿給佛印看,哪知佛印批了一句:
「放屁!」蘇東坡氣壞了,
就過江找佛印理論,佛印卻已在門口 寫上兩句: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只有甘拜下風,終於拜佛印為師,
曾作詩偈:
「識破紅塵就出家,五湖四海放丹砂,
飢餐松柏山花子,渴飲清泉漫錦茶,
 船沈採煉乾坤老,睡摘蟠桃會上花,
我今已作神仙客,不在宋朝金榜誇。」
佛印見蘇東坡果然真心要持齋修行,也作一首,勉勵他矢志向道:
「天地一輪磨,輪迴無盡年,
華屋量人斗,嬌妻渡客船,
 田園身後事,兒女眼前花,
人生如寄居,超出是神仙。」
以後,蘇東坡就真正看穿 榮華富貴,不過是虛花假景,
時時跑到虎岳寺 去請教佛印師父,加緊堅修苦功,勇猛精進,不久悟知前世之因,
後修成羅漢果位。
蘇東坡去世後,宋徽宗謚號「文忠」,
也肯定了他的文學地位 與忠心愛國的精神。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雲門好日(原覺法師《碧巖錄》公案義解)


原文:
  雲門垂語雲。十五日已前不問汝。十五日已後道將一句來。
自代雲。日日是好日。

義解:
  雲門禪師向徒眾開示說:「十五日以前的情形,我就不問你們了,十五日以後的情形,誰能隨便說出一句來聽聽?」
過了一會兒,他代眾人回答說:“日日是好日子。”

  以下我詳細講解這則公案:
  無論是十五日以前,或是十五日以後,除了時間段不同以外,雲門禪師 根本沒有指出任何具體內容,這樣讓徒弟們說什麼呀?
  就因為沒有具體的內容,所以,徒弟們才可以 海闊天空地去想。
但是又不知道所想的內容 是不是師父所要問的。
就是因為不知道 師父具體要問的是什麼,所以又不知道 具體該想什麼。
  其實,雲門所問的問題,正好既可以讓徒弟們 漫無目標地去想,也可以因為不知道具體該想什麼,而什麼也不想。
這既能漫無目標地想,也能不想的狀態,正好是縱橫無礙的解脫狀態。
雲門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接引徒弟們 體悟到這個境界。
  當時他的徒弟們 卻認為雲門在考驗自己,想讓大家說出一件具體的事件來。
其實,這個具體的事件,就是縱橫無礙的 般若智慧!

  無論想出的是什麼內容,也離不開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範圍,也就是相對角度上的各種知見。
不想,正好是清淨的本來面目;
想,正好是生萬物的無明妄動。
想也正好,不想也剛好。
  現在大家能否「道將一句來」呀?真的「道將」出來,那就不是縱橫無礙了。
到此,我也不能再「道」了,但又是縱橫無礙地 道將出來了呀!
道又如何?不道又如何?所以,雲門禪師才說「日日是好日」。
  這則公案與第五則「雪峰粟粒」是一樣的,只不過又改頭換面,用時間相來考驗了。
如果不是真的 從源頭徹底開悟,隨便換個方式 就會被迷惑呀!

  (原覺法師《碧巖錄》公案義解)

:mrgreen:
不想,正好是清淨的本來面目;
想,正好是生萬物的無明妄動。
6
新老怪
文章: 527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沿著這樣的脈絡下來,傅大士的偈語因而可解。
這首偈句說的就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
無所住,按照《金剛經》的法要,就是不住於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這些都是“非相”,必須離開這些非相,才不為虛妄所迷惑,而得到實相。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說的是心,心中如果沒有鋤頭、水牛等諸“相”的存在,則抓著鋤頭 也如空手,騎著水牛 也如步行,可以自在灑脫,不被鋤頭或水牛所限制,如此一來,萬法皆不住於心,就不被虛妄的諸相所弄。
“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說的則是境,外在的境 往往誤導我們對於實相的理解,橋看似不流,實則因為人的流動 而跟著流動;水看似流動,實則未曾流動,其中的差異 在於這些諸相住心,而境又不離心,我們心中 受到橋相與水相的局限,眼見的動靜之境 因此分別出來,如果我們拋掉 這些執著,
看似靜止不動的橋,在時間的流動中,其實是不斷流動的,
而看似流動不止的水,則千古常在,反而是靜止不動了。

更深一層來說,有跟空、動與靜,看似截然兩異,實則有中有空、空中有有,動中亦靜、靜中亦動,
這是所有相的無常本質,看穿無常,就不著空有,
不被內在的心 與外在的境所羈絆,而能來去自如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