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問撫州曹山本寂 元證禪師曰:「如何是無刃劍?」
(識起迷情於何是無刃劍,無刀刃鋒鋩者是無形劍,是空無實體所成之劍,要證入此境界,要借用龐居士所言:勿嫌落空,若空亦不惡。但能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
師曰:「非淬鍊所成。」
(此無刃劍 不是由鑄劍匠淬鍊而成的,其鍛鍊此無刃劍 與鑄劍匠有所不同也。)
僧云:「用者如何?」
(那用這無刃劍者 有什麼功能,有何與眾不同者?)
師曰:「逢者皆喪。」
(碰到攜有此無刃劍者,皆要喪失 其本來之執著。)
僧云:「不逢者如何?」
(沒碰到此攜無刃劍者又如何?)
師曰:「亦須頭落。」
樣也要毛病斷落,因受熏染者 亦能經此劍清淨。)
僧云:「逢者皆喪則固是,不逢者為什麼頭落?」
(逢者皆喪命,我可理解;不逢者 其頭也會斷落,合乎常理嗎?)
師曰:「不見 道能盡一切?」
(你沒聽說萬物皆同體,此無刃劍 以空無之性,遠遍十方虛空,故能盡一切事物。
但此境要真修實空者 才能致之,若行者 不修而能入佛知見,即謂即心即佛,自是自欺欺人。)
僧云:「盡後如何?」
(斷盡一切事相、物境後又怎麼樣呢?)
師曰:「方知有此劍。」
(行者住入空相、無所有相後,方知有這麼一把無刃劍、吹毛劍,能無所不摧,無所不辦。利益眾生之事,唯賴此無刃劍也!)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遍地生雞-禪宗公案311
尺童
宗杲大慧普覺禪師
一日,克勤禪師升堂,舉雲門文偃禪師「東山水上行」之公案-
有僧問雲門禪師:“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雲門禪師道:“東山水上行。”
宗杲禪師苦苦參究了一年的時間,一共下了四十九個轉語(隱喻),均不契旨。
後來,克勤禪師在一達官之府宅,又舉「東山水上行」之公案——
「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雲門雲:『東山水上行。』
若是天寧(克勤禪師自指)就不這樣說,而是答:『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宗杲禪師忽然前後際斷,雖然動相不生,卻坐在淨裸裸處。
於是把自己的感覺 告訴了克勤禪師。
克勤禪師道:“你雖然有所得,但未明大法。”
一日,宗杲禪師又入室請益。
克勤禪師告訴他說:「你得到這田地(淨裸裸處),也不容易,但能死不能活。不疑言句(不追究文字、公案話頭),也是個大病。不見至道,就應該懸崖 撒手,勇於承當。
宗杲辯解:「我得到這個境界,很快活,別的啥也不理。」(淨裸裸就挺好)
克勤禪師對此話仍不印可。
克勤禪師常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這一話頭勘問宗杲禪師,可是宗杲禪師 每次剛要開口應答,克勤禪師馬上打斷他說:「不是!不是!」這樣經過了半年。
一日,克勤禪師陪大官們吃飯,宗杲禪師因為琢磨那句公案,忘了下口。
克勤禪師笑道:「這漢參黃楊木禪卻倒縮去!」(這小子參木頭禪參傻了)
宗杲說:“和尚,這個道理 好像狗看熱油鍋,要舔又舔不得,要捨又捨不得。”
克勤禪師說:「你比喻得極好,這個就是金剛圈、栗棘蓬也。」
(套孫悟空的圈、無處下口的長滿刺的果栗)
宗杲禪師雖苦苦參究,毫無頭緒,無奈之下,他只好問克勤禪師:「和尚當時在五祖那曾問這話,不知五祖怎麼答的?」(頭痛的受不了)
克勤禪師笑而不答。
宗杲於是央求:“和尚當時 也是在大眾前問的,五祖答的許多人都聽見了,現在多對一個人說有什麼關係呢?”
克勤禪師不得已,才說:「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什麼意義?』
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 '
祖曰:'相隨來也。
宗杲一聽,言下大悟,心中所有的疑團 當下解開。他欣喜地說:“我會啦!”
克勤禪師便連舉數則公案勘驗他,宗杲果然能夠通透應對。
克勤禪師高興地說:“我沒騙你吧。”
宗杲禪師徹悟後,克勤禪師於是著《臨濟正宗記》,交付給宗杲禪師,並令他充當書記,負責寺院文案。不久,又令他分坐接眾。
宗杲禪師禪師 在室中常舉竹篦問僧曰:「喚作竹篦則觸(冒犯第一義諦),不喚作竹篦則背(違背世間常理)。不得下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
尺童-
宗杲當初悟了個淨裸裸,或悟了個全體,只能死不能活。
所以克勤弄了個懸崖話頭 教宗杲絕處逢生。
諸佛出身處?
東山水上行(山活了,呵呵…)
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殿閣也活了,如人吹風感覺清涼。暖喻佛法禪機親切,故意製造矛盾 是迷惑人的,製造疑情效果更好)
尺童也答一下:遍地生雞。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有無相倚,不描不畫,離藤、樹,離藤倚樹)
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 (無有俱遣時如何?)
相隨來也。 (挖苦問者-既然有無俱遣,你又弄個倒樹、枯藤相跟隨來幹什麼?)
所以克勤不太願意 提這次敗仗。悟到如来全体就是大法了。
!喚作竹篦(小戒尺)則觸(冒犯第一義諦),不喚作竹篦則背(違背常理,犯妄語戒)。不得下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
許多人因為這個機鋒 被禪師用戒尺狠揍。
尺童代答:放下來!
XX:不是不讓說話「下語」麼?
尺童:破「有語無語」的套或枷鎖。
尺童
宗杲大慧普覺禪師
一日,克勤禪師升堂,舉雲門文偃禪師「東山水上行」之公案-
有僧問雲門禪師:“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雲門禪師道:“東山水上行。”
宗杲禪師苦苦參究了一年的時間,一共下了四十九個轉語(隱喻),均不契旨。
後來,克勤禪師在一達官之府宅,又舉「東山水上行」之公案——
「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雲門雲:『東山水上行。』
若是天寧(克勤禪師自指)就不這樣說,而是答:『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宗杲禪師忽然前後際斷,雖然動相不生,卻坐在淨裸裸處。
於是把自己的感覺 告訴了克勤禪師。
克勤禪師道:“你雖然有所得,但未明大法。”
一日,宗杲禪師又入室請益。
克勤禪師告訴他說:「你得到這田地(淨裸裸處),也不容易,但能死不能活。不疑言句(不追究文字、公案話頭),也是個大病。不見至道,就應該懸崖 撒手,勇於承當。
宗杲辯解:「我得到這個境界,很快活,別的啥也不理。」(淨裸裸就挺好)
克勤禪師對此話仍不印可。
克勤禪師常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這一話頭勘問宗杲禪師,可是宗杲禪師 每次剛要開口應答,克勤禪師馬上打斷他說:「不是!不是!」這樣經過了半年。
一日,克勤禪師陪大官們吃飯,宗杲禪師因為琢磨那句公案,忘了下口。
克勤禪師笑道:「這漢參黃楊木禪卻倒縮去!」(這小子參木頭禪參傻了)
宗杲說:“和尚,這個道理 好像狗看熱油鍋,要舔又舔不得,要捨又捨不得。”
克勤禪師說:「你比喻得極好,這個就是金剛圈、栗棘蓬也。」
(套孫悟空的圈、無處下口的長滿刺的果栗)
宗杲禪師雖苦苦參究,毫無頭緒,無奈之下,他只好問克勤禪師:「和尚當時在五祖那曾問這話,不知五祖怎麼答的?」(頭痛的受不了)
克勤禪師笑而不答。
宗杲於是央求:“和尚當時 也是在大眾前問的,五祖答的許多人都聽見了,現在多對一個人說有什麼關係呢?”
克勤禪師不得已,才說:「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什麼意義?』
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 '
祖曰:'相隨來也。
宗杲一聽,言下大悟,心中所有的疑團 當下解開。他欣喜地說:“我會啦!”
克勤禪師便連舉數則公案勘驗他,宗杲果然能夠通透應對。
克勤禪師高興地說:“我沒騙你吧。”
宗杲禪師徹悟後,克勤禪師於是著《臨濟正宗記》,交付給宗杲禪師,並令他充當書記,負責寺院文案。不久,又令他分坐接眾。
宗杲禪師禪師 在室中常舉竹篦問僧曰:「喚作竹篦則觸(冒犯第一義諦),不喚作竹篦則背(違背世間常理)。不得下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
尺童-
宗杲當初悟了個淨裸裸,或悟了個全體,只能死不能活。
所以克勤弄了個懸崖話頭 教宗杲絕處逢生。
諸佛出身處?
東山水上行(山活了,呵呵…)
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殿閣也活了,如人吹風感覺清涼。暖喻佛法禪機親切,故意製造矛盾 是迷惑人的,製造疑情效果更好)
尺童也答一下:遍地生雞。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有無相倚,不描不畫,離藤、樹,離藤倚樹)
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 (無有俱遣時如何?)
相隨來也。 (挖苦問者-既然有無俱遣,你又弄個倒樹、枯藤相跟隨來幹什麼?)
所以克勤不太願意 提這次敗仗。悟到如来全体就是大法了。
!喚作竹篦(小戒尺)則觸(冒犯第一義諦),不喚作竹篦則背(違背常理,犯妄語戒)。不得下語,不得無語,速道!速道!
許多人因為這個機鋒 被禪師用戒尺狠揍。
尺童代答:放下來!
XX:不是不讓說話「下語」麼?
尺童:破「有語無語」的套或枷鎖。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慧能弟子 ─ 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人耶?無心人耶?
若無心人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
若有心人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
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
師憫其遠來,遂垂開決。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 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慧能弟子 ─ 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人耶?無心人耶?
若無心人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
若有心人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
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
師憫其遠來,遂垂開決。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 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菩提心,就是「真性」,真性不易,是恆常不變的。
不會隨著時間、空間,歲月的改變而變化。
人從出生到童年,由童年到少年,由少年而壯年,如此展轉到晚年以致老年,身體的形相、機能都一直在轉變退化之中,從童顏的細皮嫩肉,逐漸變成雞皮鶴髮,頭童齒豁,老態龍鍾,甚至舉步維艱,形態肢體完全都不一樣了,但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 始終沒有變易。
就像釋迦牟尼佛開示 波斯匿王所說的話:「大王,你從出生到現在,一共看過幾次恆河呢」?
王回答道:「兩次,一次是在三歲的時候,今年六十二歲時也去看過」。
世尊問王:「你三歲和六十二歲時,這個能看恆河的心,是一個,還是二個呢」?
王答:「當然是一個」。
佛說:「
這就是『覺性』,覺性沒有生滅;能知、能覺的這念心始終存在,不會變易」。
所謂「覺性」不變。
故六祖惠能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這就是『覺性』
。
不會隨著時間、空間,歲月的改變而變化。
人從出生到童年,由童年到少年,由少年而壯年,如此展轉到晚年以致老年,身體的形相、機能都一直在轉變退化之中,從童顏的細皮嫩肉,逐漸變成雞皮鶴髮,頭童齒豁,老態龍鍾,甚至舉步維艱,形態肢體完全都不一樣了,但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 始終沒有變易。
就像釋迦牟尼佛開示 波斯匿王所說的話:「大王,你從出生到現在,一共看過幾次恆河呢」?
王回答道:「兩次,一次是在三歲的時候,今年六十二歲時也去看過」。
世尊問王:「你三歲和六十二歲時,這個能看恆河的心,是一個,還是二個呢」?
王答:「當然是一個」。
佛說:「
這就是『覺性』,覺性沒有生滅;能知、能覺的這念心始終存在,不會變易」。
所謂「覺性」不變。
故六祖惠能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這就是『覺性』
。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接棒-禪宗公案312
尺童
!有一天,克勤、慧勤、清遠三人 陪侍法演禪師,夜間走山路,燈半路燃盡熄滅了,黑暗中…
法演禪師吩咐三人道:“都來一句,隱喻這個情境。”
慧勤禪師道:「彩鳳舞丹霄。」(我們是得道的鳳凰 夜裡起舞玩金丹)
清遠禪師說:「鐵蛇橫古路。」(鐵蛇:黑蛇。道路黑如蛇。)
克勤禪師說:「看腳下。」(黑!這哥們太黑了--天黑呀,別嘚瑟掉坑裡。)
法演禪師聽了這三人所下的轉語,說:「滅吾宗者,乃克勤爾!」
(還是克勤能滅一切宗門疑難,連宗門都滅,滅得徹底--這個轉語 也挺黑)
!因為門庭日漸興盛,法演禪師後來 命眾又新建了一座東廚,廚房當庭有一棵大樹,長得非常茂盛,但是對廚房有所妨礙。
當時克勤禪師負責寺務。法演禪師事先囑咐道:「樹子無論如何不能砍。」
可是後來克勤禪師 還是讓人把那棵樹砍掉了。法演禪師非常震怒,舉著拄杖追打克勤禪師,克勤禪師撒腿就跑…
就在跑的過程中,他突然猛醒:“這老東西平日像佛,今天怎麼跟惡鬼似的?”
於是便停下,接過法演禪師手中的拄杖,說:“老賊,我今天總算認識你了。”!接棒
法演禪師一聽,哈哈大笑。
從此提升克勤禪師 為禪忽悠學會二把手,可以平行代理自己忽悠大眾。
尺童——妄想是禪之賊也。趙州接南泉拄杖,克勤接法演衣缽。
尺童
!有一天,克勤、慧勤、清遠三人 陪侍法演禪師,夜間走山路,燈半路燃盡熄滅了,黑暗中…
法演禪師吩咐三人道:“都來一句,隱喻這個情境。”
慧勤禪師道:「彩鳳舞丹霄。」(我們是得道的鳳凰 夜裡起舞玩金丹)
清遠禪師說:「鐵蛇橫古路。」(鐵蛇:黑蛇。道路黑如蛇。)
克勤禪師說:「看腳下。」(黑!這哥們太黑了--天黑呀,別嘚瑟掉坑裡。)
法演禪師聽了這三人所下的轉語,說:「滅吾宗者,乃克勤爾!」
(還是克勤能滅一切宗門疑難,連宗門都滅,滅得徹底--這個轉語 也挺黑)
!因為門庭日漸興盛,法演禪師後來 命眾又新建了一座東廚,廚房當庭有一棵大樹,長得非常茂盛,但是對廚房有所妨礙。
當時克勤禪師負責寺務。法演禪師事先囑咐道:「樹子無論如何不能砍。」
可是後來克勤禪師 還是讓人把那棵樹砍掉了。法演禪師非常震怒,舉著拄杖追打克勤禪師,克勤禪師撒腿就跑…
就在跑的過程中,他突然猛醒:“這老東西平日像佛,今天怎麼跟惡鬼似的?”
於是便停下,接過法演禪師手中的拄杖,說:“老賊,我今天總算認識你了。”!接棒
法演禪師一聽,哈哈大笑。
從此提升克勤禪師 為禪忽悠學會二把手,可以平行代理自己忽悠大眾。
尺童——妄想是禪之賊也。趙州接南泉拄杖,克勤接法演衣缽。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能 所 俱 泯
吳言生
「水月相忘」是禪者審美直覺論的特徵,其根本特徵是能所俱泯。
表達這一觀照的範型,是天衣義懷法語:
「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禪者通過直覺觀照,以體證遍佈宇宙的自性,就形成了直覺境。
它的關鍵 是保持主體心靈的空靈自由,即無住生心。
象徵、吟詠無住生心的,有「急水上打球」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80則:
僧問趙州:「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
趙州云:「急水上打球子。」
僧復問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
子云:「念念不停流。」
初生孩子,雖然有六識,眼能見耳能聞,並不去分別好惡長短、是非得失。
學道之人 要像嬰孩那樣,眼見色如盲等,耳聞聲似聾,如癡似兀,才是真正的受用處。
在急水中行船,坐在船上的人 有一種錯覺,誤認 為水是靜止的。
由意識所衍生的諸法 也是如此。
趙州的答語跟這些譬喻一樣,急水上打球,轉眼就流過。
那僧又問投子,投子說:“ 念念不停流。”
嬰孩六識,雖然不起執著作用,卻念念不停地遷流,如急水之駛。
雪竇頌云:
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
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
修行者到了這種境界,就跟嬰兒一樣,雖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卻不加分別,這就是“無功用行”。
不過雖然是無功用,卻依舊 山是山 水是水。
因為趙州、投子都是宗師,故兩人都深明其意。
“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上句頌投子道“念念不停流”,下句引導讀者仔細觀看:
湍急的河水,表面似乎靜止不動,但是把球子丟在上面,刹那間就流走了,這就是靜中有動。
禪者如魯如愚,像是一潭死水,實際上 卻是一湍急流,
這便是“悟了同未悟”的風範神儀,是受過洗煉的向上境界。
對此投子 以一念一念 流轉不停來表示,念念正念相續,在無心的狀態下,一瞬一瞬都是正念。
此詩通過對公案情景的生動再現,引導人們 對公案自身進行體證。
六識無功的境界,是淵深莫測的境界,只有宗師 才能達到。
為了避免讀者 受自己評判的干擾,雪竇在詩中以反詰的句式,
啟發讀者開啟般若慧眼,“觀看”急水浮球的“落處”。
表達、吟詠無住生心的,還有“ 三種病人 ”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88則:
玄沙示眾云:
“ 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種病人來,作麼生接?
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
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
患啞者,教伊說,又說不得,且作麼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
僧請益雲門,雲門云:“ 汝禮拜著。”
僧禮拜起,雲門以拄杖至,僧退後,
門云:“ 汝不是患盲。”
復喚近前來,僧近前,門云:
“ 汝不是患聾。”門乃云:“ 還會麼?”
僧云:“ 不會。”
門云:“ 汝不是患啞。”僧於此有省。
玄沙所說的三種病人,並非指肉體上的盲、聾、啞,
而是指昧於真見、真聞、真語之人。
諸佛出世,旨在教化被無明所障,而迷失本心之人,
故玄沙說 如果接引不了這類人,佛法就沒有靈驗。
公案的後半部分,僧用玄沙的話向雲門請益,
雲門以直接動作作答,絲毫不給其僧分別思量的機會,
促使他當下明白,自己本來就是不盲、不聾、不啞之人。
迷失的凡夫,本來具有真如佛性,由於見聞覺知 妄起分別,迷頭認影,沿門乞食,
以致於有眼而盲、有耳而聾、有口而啞。
公案,旨在超越 見聞覺知的分別妄想,撥落見塵明見性,蕩除妄心見本心,以契入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實相無相境界。
雪竇頌,則翻出新境。
頌云:
盲聾喑啞,杳絕機宜。
天上天下,堪笑堪悲。
離婁不辨正色,師曠豈識玄絲。
爭如獨坐虛窗下,葉落花開自有時。
“ 盲聾喑啞,杳絕機宜。”
見與不見,聞與不聞,說與不說,雪竇全都予以破除,
使得障蔽本心 而形成的盲聾喑啞見解、機宜計較,總用不著,然後才是向上一路的
真盲、真聾、真啞,無機無宜。
“ 天上天下,堪笑堪悲。”
堪笑者是啞卻不啞,是聾卻不聾
( 雖然達到 無分別般若智的聾啞,心裏卻歷歷孤明 );
堪悲者 明明不盲卻盲,明明不聾卻聾。
( 雖然有正常的感覺器官,卻溺於聲塵色塵,而使聞見之性聾盲 )
“離婁不辨正色,師曠豈識玄絲。”
離婁乃黃帝時著名的明目者,能在百步外 明察秋毫之末,卻不能辨“正色”,不瞎而瞎;
師曠是春秋時著名樂師,能辨音以知吉凶,隔山聞蟻鬥,卻不能聆辨“玄絲”,不聾卻聾。
正色、玄絲,縱是離婁、師曠也辨識不得。
那些囿於分別情識、淪喪天然本真之人,縱然目明如離婁,
耳聰如師曠,也無法辨正色、聆玄絲,進行對大道的體證。
雪竇此詩,用反形手法,在理性與悟境間,壘起了一道銀山鐵壁,
並指出悟者應有的態度:既不作離婁,也不作師曠,
“ 爭如獨坐虛窗下,葉落花開自有時 ”。
此境界,見似不見,聞似不聞,說似不說,饑餐困眠,任他葉落花開。
葉落時是秋,花開時是春,
各各自有時節 ( 圓悟語 )。
表達水月相忘禪悟觀照的還有“花如夢”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40則:
陸亙大夫,與南泉語話次,
陸云:“ 僧肇法師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甚奇怪。”
南泉指庭前花,召大夫云:“ 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陸亙是南泉的久參弟子,一天提出:
“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兩句話,認為很奇特。
“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是僧肇《肇論》中的名句。
僧肇此語的思想基礎是 ─ 般若空觀。
依佛教的說法,天地、萬物和我都是因緣所生,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由於其性本空,具有可變性,
因而在不同的條件下,有著不同的變化,
這也就是宇宙萬有,生生不息的原因。
不論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其性皆空,
因此都具有共同的屬性。
然而,對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理性認知,不等於真參實證。
陸亙的問話,並沒有超出經教的道理。
南泉替他指出要害,以破除他的無明窠窟,指著庭前花對陸亙說:
“ 當一個人清淨到了極點,整個身心充滿了光明,寂照時 涵蓋整個虛空,再回頭來看這株花,仿佛是夢中所發生的事。”
這句話就像引人走到萬丈的懸崖上,
然後把他推下,以斷絕他的命根。
詩意謂映現在我們感官上,見聞覺知到的物象,並不是事物自身的真相;
山河大地映 在我們眼簾上的姿態,僅是鏡中之影,而不是山河的原形。
人們的見聞覺知,由於受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所站的立場不同,所得到的觀感也不同。
所以僅僅憑見聞覺知,想體達物的真相,是根本辦不到的,好像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到廬山的形象也就大異其趣。
要體證 如如不動的本來面目,就不能在“ 鏡中觀 ”。
但既然“ 不在鏡中觀 ”,到底要在什麼地方觀?
這就要求參禪者:
立在萬籟俱寂的絕塵之境上,斷滅心機意識的作用,使心靈 渣滓盡化,如同澄潭。
心境雙泯,能所不立,才能體證到:萬物一體的如如。
這是揚棄了感覺,而臻於清澄的心境,始能體證到的境界。
吳言生
「水月相忘」是禪者審美直覺論的特徵,其根本特徵是能所俱泯。
表達這一觀照的範型,是天衣義懷法語:
「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禪者通過直覺觀照,以體證遍佈宇宙的自性,就形成了直覺境。
它的關鍵 是保持主體心靈的空靈自由,即無住生心。
象徵、吟詠無住生心的,有「急水上打球」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80則:
僧問趙州:「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
趙州云:「急水上打球子。」
僧復問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
子云:「念念不停流。」
初生孩子,雖然有六識,眼能見耳能聞,並不去分別好惡長短、是非得失。
學道之人 要像嬰孩那樣,眼見色如盲等,耳聞聲似聾,如癡似兀,才是真正的受用處。
在急水中行船,坐在船上的人 有一種錯覺,誤認 為水是靜止的。
由意識所衍生的諸法 也是如此。
趙州的答語跟這些譬喻一樣,急水上打球,轉眼就流過。
那僧又問投子,投子說:“ 念念不停流。”
嬰孩六識,雖然不起執著作用,卻念念不停地遷流,如急水之駛。
雪竇頌云:
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
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
修行者到了這種境界,就跟嬰兒一樣,雖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卻不加分別,這就是“無功用行”。
不過雖然是無功用,卻依舊 山是山 水是水。
因為趙州、投子都是宗師,故兩人都深明其意。
“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上句頌投子道“念念不停流”,下句引導讀者仔細觀看:
湍急的河水,表面似乎靜止不動,但是把球子丟在上面,刹那間就流走了,這就是靜中有動。
禪者如魯如愚,像是一潭死水,實際上 卻是一湍急流,
這便是“悟了同未悟”的風範神儀,是受過洗煉的向上境界。
對此投子 以一念一念 流轉不停來表示,念念正念相續,在無心的狀態下,一瞬一瞬都是正念。
此詩通過對公案情景的生動再現,引導人們 對公案自身進行體證。
六識無功的境界,是淵深莫測的境界,只有宗師 才能達到。
為了避免讀者 受自己評判的干擾,雪竇在詩中以反詰的句式,
啟發讀者開啟般若慧眼,“觀看”急水浮球的“落處”。
表達、吟詠無住生心的,還有“ 三種病人 ”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88則:
玄沙示眾云:
“ 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忽遇三種病人來,作麼生接?
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
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
患啞者,教伊說,又說不得,且作麼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
僧請益雲門,雲門云:“ 汝禮拜著。”
僧禮拜起,雲門以拄杖至,僧退後,
門云:“ 汝不是患盲。”
復喚近前來,僧近前,門云:
“ 汝不是患聾。”門乃云:“ 還會麼?”
僧云:“ 不會。”
門云:“ 汝不是患啞。”僧於此有省。
玄沙所說的三種病人,並非指肉體上的盲、聾、啞,
而是指昧於真見、真聞、真語之人。
諸佛出世,旨在教化被無明所障,而迷失本心之人,
故玄沙說 如果接引不了這類人,佛法就沒有靈驗。
公案的後半部分,僧用玄沙的話向雲門請益,
雲門以直接動作作答,絲毫不給其僧分別思量的機會,
促使他當下明白,自己本來就是不盲、不聾、不啞之人。
迷失的凡夫,本來具有真如佛性,由於見聞覺知 妄起分別,迷頭認影,沿門乞食,
以致於有眼而盲、有耳而聾、有口而啞。
公案,旨在超越 見聞覺知的分別妄想,撥落見塵明見性,蕩除妄心見本心,以契入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實相無相境界。
雪竇頌,則翻出新境。
頌云:
盲聾喑啞,杳絕機宜。
天上天下,堪笑堪悲。
離婁不辨正色,師曠豈識玄絲。
爭如獨坐虛窗下,葉落花開自有時。
“ 盲聾喑啞,杳絕機宜。”
見與不見,聞與不聞,說與不說,雪竇全都予以破除,
使得障蔽本心 而形成的盲聾喑啞見解、機宜計較,總用不著,然後才是向上一路的
真盲、真聾、真啞,無機無宜。
“ 天上天下,堪笑堪悲。”
堪笑者是啞卻不啞,是聾卻不聾
( 雖然達到 無分別般若智的聾啞,心裏卻歷歷孤明 );
堪悲者 明明不盲卻盲,明明不聾卻聾。
( 雖然有正常的感覺器官,卻溺於聲塵色塵,而使聞見之性聾盲 )
“離婁不辨正色,師曠豈識玄絲。”
離婁乃黃帝時著名的明目者,能在百步外 明察秋毫之末,卻不能辨“正色”,不瞎而瞎;
師曠是春秋時著名樂師,能辨音以知吉凶,隔山聞蟻鬥,卻不能聆辨“玄絲”,不聾卻聾。
正色、玄絲,縱是離婁、師曠也辨識不得。
那些囿於分別情識、淪喪天然本真之人,縱然目明如離婁,
耳聰如師曠,也無法辨正色、聆玄絲,進行對大道的體證。
雪竇此詩,用反形手法,在理性與悟境間,壘起了一道銀山鐵壁,
並指出悟者應有的態度:既不作離婁,也不作師曠,
“ 爭如獨坐虛窗下,葉落花開自有時 ”。
此境界,見似不見,聞似不聞,說似不說,饑餐困眠,任他葉落花開。
葉落時是秋,花開時是春,
各各自有時節 ( 圓悟語 )。
表達水月相忘禪悟觀照的還有“花如夢”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40則:
陸亙大夫,與南泉語話次,
陸云:“ 僧肇法師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甚奇怪。”
南泉指庭前花,召大夫云:“ 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陸亙是南泉的久參弟子,一天提出:
“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兩句話,認為很奇特。
“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是僧肇《肇論》中的名句。
僧肇此語的思想基礎是 ─ 般若空觀。
依佛教的說法,天地、萬物和我都是因緣所生,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由於其性本空,具有可變性,
因而在不同的條件下,有著不同的變化,
這也就是宇宙萬有,生生不息的原因。
不論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其性皆空,
因此都具有共同的屬性。
然而,對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理性認知,不等於真參實證。
陸亙的問話,並沒有超出經教的道理。
南泉替他指出要害,以破除他的無明窠窟,指著庭前花對陸亙說:
“ 當一個人清淨到了極點,整個身心充滿了光明,寂照時 涵蓋整個虛空,再回頭來看這株花,仿佛是夢中所發生的事。”
這句話就像引人走到萬丈的懸崖上,
然後把他推下,以斷絕他的命根。
詩意謂映現在我們感官上,見聞覺知到的物象,並不是事物自身的真相;
山河大地映 在我們眼簾上的姿態,僅是鏡中之影,而不是山河的原形。
人們的見聞覺知,由於受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所站的立場不同,所得到的觀感也不同。
所以僅僅憑見聞覺知,想體達物的真相,是根本辦不到的,好像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到廬山的形象也就大異其趣。
要體證 如如不動的本來面目,就不能在“ 鏡中觀 ”。
但既然“ 不在鏡中觀 ”,到底要在什麼地方觀?
這就要求參禪者:
立在萬籟俱寂的絕塵之境上,斷滅心機意識的作用,使心靈 渣滓盡化,如同澄潭。
心境雙泯,能所不立,才能體證到:萬物一體的如如。
這是揚棄了感覺,而臻於清澄的心境,始能體證到的境界。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笑一句,道一聲
尺童
香嚴智閒禪師,參師兄溈山靈佑禪師。溈山問:“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智閒禪師茫然無對,感嘆道:「畫餅不可充飢。」
便將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 付之一炬,說道:「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智閒行腳到南陽慧忠禪師的舊址,覺得這個地方挺不錯,於是在這裡住下來。
一日,智閒禪師正在芟除草木,不經意音,拋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他忽然大悟。
於是便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讚歎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並作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悄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機。 」
溈山禪師聽說後,對仰山禪師道:“這哥們悟了。”
仰山禪師道:“這是用心機意識,著述而成。我去當面印證一下。”
於是仰山便前往見智閒禪師,說道:“和尚讚歎師弟開悟,你試說看。”
智閒於是說那首見道詩。
仰山禪師道:“這是舊習記持而成,如果真正開悟了,另外說一下。”
智閒禪師一聽,便又作一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
仰山禪師道:“你會瞭如來禪,祖師禪還沒夢到。”
智閒禪師於是又作一頌,曰: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
仰山禪師這才印可。
智閒禪師,有一天開示:「公案這個事,如人在樹上,只靠口咬著樹枝,手腳都抓不到支撐時,樹下突然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這時怎麼回答 而又不摔死?
這時上座虎頭招說:「先不說樹上,請和尚把未上樹時,試說一句。」
(影射香嚴苦參的「父母未生前」公案)
逗得香嚴呵呵大笑,同時也用笑聲印可了虎頭招。
尺童-
石擊竹子發聲,妙聲起時,香嚴突然離境忘言,感受奇特,剛笑人、石、竹如此巧合發聲,突然回想起「父母未生(聲)前」公案,頓悟無生事業。
如來禪嘛,山河大地是如來,得了個全體。
祖師禪呢?瞬目揚眉,吞山吐海,得了個自在。
關於“父母未生時”,也就是未上樹時——既然未上樹,也就沒有樹上許多事,什麼“祖師西來意”,什麼怎麼回答的,全部解套。
今天徹底點破 這個千古坑人句——“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我是誰”,三者並立同等,歸根結底。千百年來,這種話頭,不知坑了多少迷人,也不知度了多少痴漢。
父母未生時,當然無一事,本來無面目,何處弄張臉?
我是誰誰誰,需見如來面,如來說無我,空空無所依。
尺童
香嚴智閒禪師,參師兄溈山靈佑禪師。溈山問:“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智閒禪師茫然無對,感嘆道:「畫餅不可充飢。」
便將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 付之一炬,說道:「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智閒行腳到南陽慧忠禪師的舊址,覺得這個地方挺不錯,於是在這裡住下來。
一日,智閒禪師正在芟除草木,不經意音,拋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他忽然大悟。
於是便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讚歎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並作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悄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機。 」
溈山禪師聽說後,對仰山禪師道:“這哥們悟了。”
仰山禪師道:“這是用心機意識,著述而成。我去當面印證一下。”
於是仰山便前往見智閒禪師,說道:“和尚讚歎師弟開悟,你試說看。”
智閒於是說那首見道詩。
仰山禪師道:“這是舊習記持而成,如果真正開悟了,另外說一下。”
智閒禪師一聽,便又作一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
仰山禪師道:“你會瞭如來禪,祖師禪還沒夢到。”
智閒禪師於是又作一頌,曰: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
仰山禪師這才印可。
智閒禪師,有一天開示:「公案這個事,如人在樹上,只靠口咬著樹枝,手腳都抓不到支撐時,樹下突然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這時怎麼回答 而又不摔死?
這時上座虎頭招說:「先不說樹上,請和尚把未上樹時,試說一句。」
(影射香嚴苦參的「父母未生前」公案)
逗得香嚴呵呵大笑,同時也用笑聲印可了虎頭招。
尺童-
石擊竹子發聲,妙聲起時,香嚴突然離境忘言,感受奇特,剛笑人、石、竹如此巧合發聲,突然回想起「父母未生(聲)前」公案,頓悟無生事業。
如來禪嘛,山河大地是如來,得了個全體。
祖師禪呢?瞬目揚眉,吞山吐海,得了個自在。
關於“父母未生時”,也就是未上樹時——既然未上樹,也就沒有樹上許多事,什麼“祖師西來意”,什麼怎麼回答的,全部解套。
今天徹底點破 這個千古坑人句——“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我是誰”,三者並立同等,歸根結底。千百年來,這種話頭,不知坑了多少迷人,也不知度了多少痴漢。
父母未生時,當然無一事,本來無面目,何處弄張臉?
我是誰誰誰,需見如來面,如來說無我,空空無所依。
-
- 文章: 527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拖死屍者是誰
高峰原妙是南宋時的一位偉大禪師。
當他老師第一次要他參「趙州之無」時,他便盡力參證這個問題。
有一天,他老師雪岩欽和尚突然問他:「誰替你 拖個死屍來?」
這個可憐的傢夥不知怎樣回答。
他的老師很嚴厲,常常打人。
後來有一天,他在夢中 想起他的另一位老師。
老師曾要求他參悟「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公案,
這使他三天三夜沒有閤上眼。在這種內心極度緊張狀態下,
有一天他看到五祖法演給自畫像的題詞,其中有兩句是:
百年三萬六千朝,
反覆原來是這漢!
這使他突然打破了「拖死屍者是誰」的永久疑團。
他整個改變了,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高峰在語錄中 告訴了世人 在那些日子裏他的內心傾向:
「當我回到參堂一個月之後,有一天夜裏,睡夢中突然間注意到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問題。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我失眠了,
忘記吃東西,也不辨東西,不分晝夜。
當我擺餐巾擺飯碗甚至上廁所時,不管走動或停下,不管說話或默不作聲,
我整個生命都充滿著『一歸何處』的公案。我的心不曾想到別的事情,
即使稍微想到一些與這問題無關的東西,也不能夠。
我像是被釘住 了或是被膠住了,不論我怎樣想擺脫也無法動一下。
雖然我置身於許多人或集會中,總覺得好像一個獨處似的。
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我的感覺 是如此的清楚,如此的平靜,
如此的超越一切事物之上!絕對地淨純而一塵不染!
自始至終 只有一個心思。外界是如此的寧靜,我是如此地 忘記他人的存在。
「六天六夜就像白痢一樣過去了。最後當我跟著大家 到來三塔講經時,
偶然擡頭看到五祖演師的詩句。這使我突然間從恍惚迷離狀態中 醒悟過來,
而從前老師所問的問題『誰能替你拖個死屍來』的意義,也在剎那間領悟了。
我感到這個無邊的空間 似乎破為碎片,而大地 也完全毀滅了。
我忘了自己,也忘記了這個世界。它好像是一面 反映另一世界的鏡子。
我試驗過我所知道的幾個公案,發現它們是非常的明白清楚!
我不再迷惑於般若的妙用。」
後來,高峰見到了他的老師。
老師一見他就問:「誰替你拖個死屍來?」
高峰大笑。
老師想用棒子打他,高峰便握住棒子說:「今日你打不得我!」
老師問:「怎麼不能打你?」
高峰便拂袖而出。
第二天,老師又問他:「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高峰回答說:「狗舔熱油鍋。」
老師問:「你從哪裏學這些無聊話來搪塞老夫?」
高峰說:「正要你疑著呢。」
老師便高高興興地走了。
大凡公案,都像一把生了銹的鎖,或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初學者未知深淺,便用鑰匙一個勁地桶,一股氣的解,
結果自然是出了一聲冷汗,氣喘吁吁地 累趴在地上。
坐在地上凝神靜氣地想上幾年,鎖也爛了,繩子也斷了,上前一摸,
正要驚喜地進去,卻又發現房子裏 空空如也,於是連呼上當。
而當他驀然回轉身來時,竟意外地發現,
自己原來所處的世界 卻是皓月當空,
群花爛漫,百鳥啼鳴,好一片美麗的天地。
高峰原妙是南宋時的一位偉大禪師。
當他老師第一次要他參「趙州之無」時,他便盡力參證這個問題。
有一天,他老師雪岩欽和尚突然問他:「誰替你 拖個死屍來?」
這個可憐的傢夥不知怎樣回答。
他的老師很嚴厲,常常打人。
後來有一天,他在夢中 想起他的另一位老師。
老師曾要求他參悟「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公案,
這使他三天三夜沒有閤上眼。在這種內心極度緊張狀態下,
有一天他看到五祖法演給自畫像的題詞,其中有兩句是:
百年三萬六千朝,
反覆原來是這漢!
這使他突然打破了「拖死屍者是誰」的永久疑團。
他整個改變了,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高峰在語錄中 告訴了世人 在那些日子裏他的內心傾向:
「當我回到參堂一個月之後,有一天夜裏,睡夢中突然間注意到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問題。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我失眠了,
忘記吃東西,也不辨東西,不分晝夜。
當我擺餐巾擺飯碗甚至上廁所時,不管走動或停下,不管說話或默不作聲,
我整個生命都充滿著『一歸何處』的公案。我的心不曾想到別的事情,
即使稍微想到一些與這問題無關的東西,也不能夠。
我像是被釘住 了或是被膠住了,不論我怎樣想擺脫也無法動一下。
雖然我置身於許多人或集會中,總覺得好像一個獨處似的。
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我的感覺 是如此的清楚,如此的平靜,
如此的超越一切事物之上!絕對地淨純而一塵不染!
自始至終 只有一個心思。外界是如此的寧靜,我是如此地 忘記他人的存在。
「六天六夜就像白痢一樣過去了。最後當我跟著大家 到來三塔講經時,
偶然擡頭看到五祖演師的詩句。這使我突然間從恍惚迷離狀態中 醒悟過來,
而從前老師所問的問題『誰能替你拖個死屍來』的意義,也在剎那間領悟了。
我感到這個無邊的空間 似乎破為碎片,而大地 也完全毀滅了。
我忘了自己,也忘記了這個世界。它好像是一面 反映另一世界的鏡子。
我試驗過我所知道的幾個公案,發現它們是非常的明白清楚!
我不再迷惑於般若的妙用。」
後來,高峰見到了他的老師。
老師一見他就問:「誰替你拖個死屍來?」
高峰大笑。
老師想用棒子打他,高峰便握住棒子說:「今日你打不得我!」
老師問:「怎麼不能打你?」
高峰便拂袖而出。
第二天,老師又問他:「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高峰回答說:「狗舔熱油鍋。」
老師問:「你從哪裏學這些無聊話來搪塞老夫?」
高峰說:「正要你疑著呢。」
老師便高高興興地走了。
大凡公案,都像一把生了銹的鎖,或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初學者未知深淺,便用鑰匙一個勁地桶,一股氣的解,
結果自然是出了一聲冷汗,氣喘吁吁地 累趴在地上。
坐在地上凝神靜氣地想上幾年,鎖也爛了,繩子也斷了,上前一摸,
正要驚喜地進去,卻又發現房子裏 空空如也,於是連呼上當。
而當他驀然回轉身來時,竟意外地發現,
自己原來所處的世界 卻是皓月當空,
群花爛漫,百鳥啼鳴,好一片美麗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