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四首:大制不割 〈原 28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經文導讀】
從本文以下至第三十五、三十六首經文正是老子大發慈悲留給世人的修道秘訣,此中對於修道的功夫次第有詳細之剝析,讀者不可等閒視之,應該用心深入研究。
大制不割,就是講道家修道的最高法制,是性命雙修,乃至心物合一。也就是佛教大寶積經講的:佛子於(真如、法性)都要勤修學!!
【經文破譯】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先天真炁的運作是由至靜中自然而來,善於修道的人能掌握這個道理而恆守於雌柔之境以靜待氣機的發動……
老子曰:『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又曰:『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之!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修道者在這個修練法程中身心獲得先天真炁的灌輸就像雨水匯集於溪河,修士能像溪流一樣將真氣匯集於自身並常相保持,就是達到“常德不離”的境界,能夠“常德不離”也就是真氣能隨時匯集於身心上,這時修士就可以擁有自我的真氣能量,並據此證量建立起如孕婦懷胎,嬰兒初孩般的內在修為。
彌勒菩薩曰: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就是講修道修佛起手入門,集精累氣(佛家曰:聚集異熟種子)的過程。
〈以上為練精化氣的法程。〉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于朴。』
修道之人深知隨著定靜功夫之深入,累積於自己身心上的能量越趨厚實精純,甚至,能達到六根互用的神通榮景(人體特異功能),這完全是因為真氣灌輸累積而得的超物理能量(常德、又稱和氣、或異熟種子)所致,善於修道的人能掌握這個道理,因此在心性上總能繼續保持謙讓柔下,處世也皆忍辱不與人爭…
老子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又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於是進入這法程的修士身心就像懭達沖虛的山谷深淵能納蓄眾水乃至豐沛盈滿。故曰“常德乃足”;修道能夠達至“常德乃足”也就能從嬰兒的真純境界,更加深入於“天然真樸”(佛教曰:一切種子阿陀那識)之國度了。
首楞嚴經:陀那微細識,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恐彼執為我。
〈以上為練氣化神的法程。〉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不忒,就是不二的意思,修道聖人深知證道的最高境界是與道合真,也就是老子曰:無為而無所不為的證果,因此聖人在此境界總是恪守(無為妙法),讓身心常守於無智無得之實相法身境界…
老子曰:『知,不知,上。』
又曰:『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天下式,就是講證道的終極標準法制了,遵循這證道的標準法式便能達到“常德不二與道和真”的境界,能夠“常德不忒與道合真”也就是所謂返歸無極道體而歿身不殆之修道最高境界。
老子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稽式就是修道的標準模式,即是天下式!!
維摩詰所說經: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
〈以上為練神返虛、合道的終極法程。〉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物質宇宙正是由“真樸”或稱“真一”境界所流化出來的常德真炁(器)佛家曰:(諸法真實種子)構成
老子曰:『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又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證道的聖人能夠以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圓覺)的證德,來無為而無不為的掌握應用這種創生的能量。這些都是源自於“心、物合修”所不斷累積而成就(真如法性不二)
金剛經所謂: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
所以修道的最高法制便是『心』『物』合修,即是道家崇尚的【性命雙修】。
故老子曰:『大制不割』意思就是道術修行的最高準則,性命雙修,是不可分割的!
(佛老會通)
大寶積經
佛告舍利弗。彼佛功德法門亦復如是。菩薩先得。是諸菩薩當不退轉。若聞此法必能受持讀誦通利。為無上菩提,於真如性當勤修學。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欲住不退地者。聞此稱讚法門。應當受持讀誦通利。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門,於法性中當不退轉。
【讀經心得】
老子曰:『朴散則為器。』;莊子曰:『通天下一炁。』在《道德經》中作者發現(器)字與(炁)字是通用的。就是古代流傳的道家論著中(器)字與(炁)字通用的情形也是極為普遍的!
本書第四十四首:『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第四十首:『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文中(器)字皆指(真炁)。古書也有『器』與『氣』通用的例子: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升降,無不出入。』
『佛家解老』
解深密經
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
【經文校佶】
《道德經》通行版本首經文內容文句有短少,段落順序也有錯傳的問題發生,爲甚麼筆者認為這些錯誤是錯傳而非錯簡所產生的誤繆?先是我對《道德經》通行版此首經文之研究發現通行本的內容在段落上有誤植的現象,文內第二段與第三段經文是對調的,其原文為: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這首經文文字本義很清楚,就是老子爲世人開釋有關道家修行的功夫次第與境界證驗理論的法要,本首經文可以說是《道德經》這本(無字天書)的精華,說祂是修道秘笈中的秘訣,精髓中的精髓是毫不為過的。我之所以會認為以上經文段落有錯置是根據我對老子道學架構的深入理解而下斷語的!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老子安排在段落前的幾句話是從道術的功夫次第來開演的。段尾『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復歸于朴』這幾句正是用來對應前面的境界層次證驗,所以這些文句順序是絕對不能發生紊亂。通行本就是搞錯了段落之次序,整首經文的義裡也就造成混亂(請參閱下面經文破譯之內容)。於是作者將此首經文重新校佶如下: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我認為通行版之所以會在此發生錯簡,其原因可能是第二段『‧‧常德乃足,復歸于朴。』若承接最後一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在文字音韻的轉承似乎比較通順,假如當時負責修整《道德經》原版竹簡者對道家學術不甚了了,那麼因此而產生這類錯簡,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當作者完成本首經文之校佶後不久,發現《道德經》另一版本帛書甲、帛書乙這一章的內容竟然與作者校佶完成之段落順序完全一致,甚至在經文文句又有所增加。下面為帛書版之內容(摘錄自《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陳鼓應教授原著):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雞(溪)。為天下雞(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谷)。為天下浴(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忒)。恒德不貸(忒),復歸于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不割。
帛書版顯然間接印證了吾人校佶老子書的方向是正確的。(請讀者參閱本書第一章《道德經》校佶內容。)從帛書與今本《道德經》內容相比較,我們可以邏輯臆測《老子》一書最初流傳的一些細節,帛書與今本《道德經》顯然分別由不同的路線在輾轉流傳。所以作者認為此章經文段落之錯置應該是道德經在民間以背頌承傳的方式而廣為流傳,經口耳相傳的誤失,而非原版書簡經重新整理時所產生之錯簡問題。
關於這首經文近代一些老學專家亦著墨甚深,易鼎順、馬敘倫、高亨等相繼提出校佶意見,他們皆認為本首經文自『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等六句二十三個字為後人竄入。於是他們認為以下的經文校定才是正確的: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學者們對本首經文的校佶所持理由我認為很牽強,我們略為整理高亨如何列舉了六個理由來證明他們的校佶成果是正確的,
高亨說:老子以雄對雌,以辱對白,第四十一章曰:『大白若辱。』及其明證。
(作者按:『大白若辱。』是從聖者的處世之道而言。『知其榮,守其辱』是從道術之功夫理論上作開釋,兩者顯然無法類比。)
高亨說:『榮辱』老子作『寵辱』,第十三章:『寵辱若驚。』可為證明。
(作者按:『寵辱若驚。』與此首經文『知其榮,守其辱』所欲開釋的奧義,風馬牛互不相干。)
高亨說:『為天下谿』『為天下谷』谿谷同義,皆水所歸;間以『為天下式』則與『為天下谿』『為天下谷』不類。
(作者按:此說乃對道學有關道術修練的功夫理論外行而不甚理解之言論。)
高亨說:『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意旨相同,人性未漓為嬰兒,木質未散為朴。若閒以『復歸于無極』則與前二句不類。
(作者按:此說乃對道學有關道術修練的證驗層次不甚了了之論斷。)
高亨說:《淮南子‧道應篇》引老子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而未引『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乃是因為《淮南子》所見本無此句。且其所引『知其榮,守其辱』原作『知其白,守其辱』今作榮者,妄人依誤本《老子》改之耳。
(作者按:這是一相情願之認定,《淮南子‧道應篇》所引用老子之言豈不證明『知其榮,守其辱』本為正確?)
高亨說:《莊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其文雖有裁省,而莊子所見版本無『守其黑,為天下式‧‧』等二十三尤為確的。此採易鼎順、馬敘倫之說而補成之。
(作者按:既知莊子之言其文有所裁省,如何能據此認定其未引用之文字內容部份,為後人所竄入?)
學者張松如承先啟後,他說:
『按:易、馬、高所說極是,今帛書出,可見後人竄改之跡,非但不待魏晉,且復早於漢初。蓋自帛書之前已有人染指。不過帛書不見(知其榮)而見(知其白),其為戰國末以至秦漢間人所增補。此乃竄改之第一歩,增加了二十七字,在輾轉傳抄中方增一黑字與白對,增一榮字與辱對,兩段變為三段。在知白首黑一段臆造出(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等字句,此為竄改之第二歩。到兩漢,尤其是東漢實,更將新增補之二十七字提前,如此則(復歸於朴)與(樸散則為器)相連接更順當些,此為竄改之第三歩。於是遂成為魏晉以來隻今本奠定基礎,為每段二十七自裁省為二十三字,這是與帛書不同的地方。』
余培林教授在其著作《新譯老子讀本》也極力贊同,他說:『高亨之說既詳且精,(知其白‧‧)等二十三字實應刪去。』
當代老學泰斗陳鼓應教授也附和上說而在他的書中作此訂正。
上述,這些近代的大學者知名教授作背書,易老的大發現還有那個後生敢提出質疑?老子書中有關修練功夫之秘訣恐怕就要自此被教授們破壞歹盡,隱藏在經中的修道秘訣眼看自此就要失傳!
我認為當今研究老子道學之主流一派,如此隨便更改老子經文實再太冒險,太讓人擔憂,這些學者一向對於《道德經》有關道術(修道功夫理論)這個範疇常常歙之以鼻,我說他們研究老子道學就像夫子上飯館,把菜單拿來當文章讀,卻不知去點選佳餚並親自品嘗箇中滋味。近代學者教授們對中華道家學術顯然連入寶山空手而回都還談不上,恐怕是不得其門而入的。要這些人來校佶老子書、發揚老子道學我們如何能寄以期望呢?
.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
- 文章: 666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66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佛教強調三皈依,即是佛法僧。
即是講:真如、法性,我執。
等同道家創立的天地人三才。常無、常有、真意。又稱三光!!
老子西升記
萬物無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無明冥,天地常照然。
道氣與三光,念身中所治。彷彿象夢寤,神明忽往來。
啖泊志無為,念思有想意。自謂定無欲,不知持念異。
或氣尚麤盛,自知尚多事。事興則形動,動則外通謀。
謀思危之首,危者將不久。不久將欲衰,衰者將不壽。
以身觀聲名,物事難可聚。以名聲傳號,必為世所誘。
皆坐於貪欲,貪欲為殃咎。貪者為大病,習貪來已久。
合會微漸漬,非緘艾可愈。還身意所欲,清淨而自守。
大聖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無,無常可使有。
.
即是講:真如、法性,我執。
等同道家創立的天地人三才。常無、常有、真意。又稱三光!!
老子西升記
萬物無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無明冥,天地常照然。
道氣與三光,念身中所治。彷彿象夢寤,神明忽往來。
啖泊志無為,念思有想意。自謂定無欲,不知持念異。
或氣尚麤盛,自知尚多事。事興則形動,動則外通謀。
謀思危之首,危者將不久。不久將欲衰,衰者將不壽。
以身觀聲名,物事難可聚。以名聲傳號,必為世所誘。
皆坐於貪欲,貪欲為殃咎。貪者為大病,習貪來已久。
合會微漸漬,非緘艾可愈。還身意所欲,清淨而自守。
大聖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無,無常可使有。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66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其實三皈依,就是皈依(此一心),眾生(同此一心)就是(真如)(法性)流落於有漏法界,而造就(我執),並流化成就(一切有漏心識)。而整個有漏界(物理宇宙),正是從(此一心)所幻化而出!!這便是佛家言:一切唯心所造的奧義!!也就是,老子的宇宙創生論(三生萬物),三就是(真如)(法性)(我執),一切心識流轉(唯識法相)皆由此輾轉而得增長廣大而成就:
老子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解深密經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272
-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僧乃指志且真自了了他的出家眾
自了是了二執.人我與法我
領眾是為使他也經引導而自了
故僧並非對應我執
自了是了二執.人我與法我
領眾是為使他也經引導而自了
故僧並非對應我執
-
- 文章: 666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聖經神是三位一體?
聖經:馬太福音28: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此段經文是耶穌於聖經中所說,也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名稱的起源。駱德恩分享,在猶太人觀念中,「名」反應屬性,在此段經文為單數,意味父、子、聖靈有同名同屬性。在這觀念之下,用宗教儀式使人歸入某名下(in the name of)也意味著這位是真神。
基督教聖經開示的(三位一體)
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 ... 4a282cb98f
.
聖經:馬太福音28: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此段經文是耶穌於聖經中所說,也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名稱的起源。駱德恩分享,在猶太人觀念中,「名」反應屬性,在此段經文為單數,意味父、子、聖靈有同名同屬性。在這觀念之下,用宗教儀式使人歸入某名下(in the name of)也意味著這位是真神。
基督教聖經開示的(三位一體)
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 ... 4a282cb98f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66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我執,就包括:(人我執)與(法我執)
成唯識論
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人我見。
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人我見,法我見,都是(我執)!!
現在是從創生緣起講一心的(境界理論)做研討,於個人修持的功夫理論無關!!
再說,僧,在佛教法制,就是指出家眾。修佛能夠達到自了了他(心經:菩提薩埵),就已經成為勝義菩薩了。
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己學佛向道之心。而此心正是(真如)(法性)交纏流化的最末流。修佛乃是逆此心流(諸識流注)而上,先除人我執,再除法我執,二執解除即是無我,無我則融入(真如法性、能所一如),即是證悟一合相得一切種智(背塵合覺,乃至圓覺)。
成唯識論
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人我見。
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彼緣異熟、無垢識起平等性智。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66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基督教聖經,也有三位一體的記載!!
聖經:馬太福音28: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須深經,詳實記載舍利弗盜法之典故中,早被世尊授記,並應驗於500年後償還業債,其發生於羅馬之受難場景詡詡如生,舍利弗亦因此而創立起西方最大宗教(天主基督教)甚至成為引導人類文明之發展…
佛法確實不可思議也!!
BBC 紀錄片證明 「耶穌是佛教徒」在西藏法勝寺修行得道!
.
聖經:馬太福音28: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須深經,詳實記載舍利弗盜法之典故中,早被世尊授記,並應驗於500年後償還業債,其發生於羅馬之受難場景詡詡如生,舍利弗亦因此而創立起西方最大宗教(天主基督教)甚至成為引導人類文明之發展…
佛法確實不可思議也!!
BBC 紀錄片證明 「耶穌是佛教徒」在西藏法勝寺修行得道!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66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我們可以利用電腦語言之基礎,來闡明理解所謂真如法性於有漏界,輾轉造就唯識法相(個人此心流轉)的法義現象!!
真如猶如電腦語言之基礎(0)!!
法性猶如電腦語言之基礎(1)!!
所謂(我執)猶如電腦(0)與(1)的糾纏配合,所賦予產生的(定義)!!
電腦銀幕所顯現五彩繽紛的虛擬畫面,若追根究底,豈不就是(0)與(1)而以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電腦基礎語言(0)與(1)即是道家所謂的(陽)與(陰)的概念!!
故曰:三(真如、法性、我執,即是心也)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
真如猶如電腦語言之基礎(0)!!
法性猶如電腦語言之基礎(1)!!
所謂(我執)猶如電腦(0)與(1)的糾纏配合,所賦予產生的(定義)!!
電腦銀幕所顯現五彩繽紛的虛擬畫面,若追根究底,豈不就是(0)與(1)而以已。
老子道德經電腦是透過二進位(0、1)進行資料的儲存和計算,而機器語言就是以二進位的方式直接對電腦下達指令。這些指令是直接透過硬體結構讓電腦擁有這些功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電腦基礎語言(0)與(1)即是道家所謂的(陽)與(陰)的概念!!
故曰:三(真如、法性、我執,即是心也)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66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十九首: 昔得一者 〈原 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耶?非與?
【經文導讀】
這首經文文字內容雖然比較長,但是其文義重點卻單純,只是對“一”的歌誦讚嘆!(一)即是道生一,佛家講的:從(真如、法性)一合相,勝性轉為大等的(一切種子阿陀那識)。
道德經此首經文在流傳中有錯簡發生,作者於下章作解說。
【經文破譯】
自古以來天地萬物都是由『一』所供養的,所以說:
天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清明!
地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安寧!
神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靈敏!
谷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充盈!
侯王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管理百姓,作為天下的楷模!
以此看來天地萬物若失去『一』的供養:
天失去了清明,恐怕將要崩塌裂開了!
地失去了安寧,恐怕將要離析荒廢了!
神失去了靈敏,恐怕將要冥頑息歇了!
谷失去了充盈,恐怕將要枯死乾竭了!
侯王失去了貴高,恐怕王朝也將傾頹崩蹶了!
所以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這不就是以低賤為根基、為自處的道理嗎?不是嗎?』
【老子與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舍利弗!一合相不可說,凡夫之人貪着其事!」
覺林菩薩偈頌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莊子解老】
《莊子‧至樂》
請嘗言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
《莊子‧知北遊》
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也?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徙,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解深密經》
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凡別執為我。
佛家曰:於中最初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
道家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耶?非與?
【經文導讀】
這首經文文字內容雖然比較長,但是其文義重點卻單純,只是對“一”的歌誦讚嘆!(一)即是道生一,佛家講的:從(真如、法性)一合相,勝性轉為大等的(一切種子阿陀那識)。
道德經此首經文在流傳中有錯簡發生,作者於下章作解說。
【經文破譯】
自古以來天地萬物都是由『一』所供養的,所以說:
天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清明!
地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安寧!
神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靈敏!
谷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獲得他的充盈!
侯王得到『一』的供養,才能管理百姓,作為天下的楷模!
以此看來天地萬物若失去『一』的供養:
天失去了清明,恐怕將要崩塌裂開了!
地失去了安寧,恐怕將要離析荒廢了!
神失去了靈敏,恐怕將要冥頑息歇了!
谷失去了充盈,恐怕將要枯死乾竭了!
侯王失去了貴高,恐怕王朝也將傾頹崩蹶了!
所以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這不就是以低賤為根基、為自處的道理嗎?不是嗎?』
【老子與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舍利弗!一合相不可說,凡夫之人貪着其事!」
覺林菩薩偈頌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莊子解老】
《莊子‧至樂》
請嘗言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
《莊子‧知北遊》
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也?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徙,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解深密經》
廣慧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凡別執為我。
佛家曰:於中最初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
道家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663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道德經第二十首:至譽無譽 〈原39‧ 42章〉
至譽無譽。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經文破譯】
『至譽無譽。』
最高的榮譽歸屬於創生萬物的無為真道,而祂的偉大卻是無法利用言語去稱頌的。
『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居於君主之位,已獲得最高的榮譽,是不需要再自我加以驕傲稱譽的;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喜歡如珠玉般的炫麗外表,而自願安於平凡,就像外貌粗糙的岩石一般。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一般人最厭惡的大概就是自己成了孤兒、寡婦、不榖這種人,而國君卻以此自稱。所以世間事到底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真是無有定論的!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古之賢人這麼教我,我也這麼承傳給後人:『強大筆直的上等木材,總是被用來吊在半空中作為屋樑,連赴死都不得其所啊!』我是一直以此自我的警惕的,世人應該戰戰兢兢的就像尊敬父親的親口言教來領受這個教義!
【讀經心得】
『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成語正是出諸於《孔子家語》的記載,《家語》所摘錄的內容正是孔子遊學周京洛陽,參觀周朝太廟,石階前直立的銅人像之背後銘文,也就是史家所謂的《三緘其口之銅人背銘》;老子《道德經》有許多首經文都是直接引用此《金人銘》來作為勸世之道;所以本經文才有:『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的說法。學者從這些文字大概也就可以推斷出《道德經》的成書年代了。
【經文校佶】
本首經文是作者參考老子著作《道德經》的文筆風格,再綜合原通行本第三十九章與第四十二章之錯簡校佶而另成新的一首經文。
老子著作《道德經》自有其獨特的作風與習慣,經文第一句通常都是有關對真道的稱頌,並以此做為整首經文之主題;例如本首經文第一句話『至譽無譽』就從容的點出整首經文所欲敘述的道理。
【莊子解老】
《莊子‧至樂》
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
《孔子家語》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燄燄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人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詩曰: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
至譽無譽。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經文破譯】
『至譽無譽。』
最高的榮譽歸屬於創生萬物的無為真道,而祂的偉大卻是無法利用言語去稱頌的。
『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居於君主之位,已獲得最高的榮譽,是不需要再自我加以驕傲稱譽的;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喜歡如珠玉般的炫麗外表,而自願安於平凡,就像外貌粗糙的岩石一般。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一般人最厭惡的大概就是自己成了孤兒、寡婦、不榖這種人,而國君卻以此自稱。所以世間事到底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真是無有定論的!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古之賢人這麼教我,我也這麼承傳給後人:『強大筆直的上等木材,總是被用來吊在半空中作為屋樑,連赴死都不得其所啊!』我是一直以此自我的警惕的,世人應該戰戰兢兢的就像尊敬父親的親口言教來領受這個教義!
【讀經心得】
『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成語正是出諸於《孔子家語》的記載,《家語》所摘錄的內容正是孔子遊學周京洛陽,參觀周朝太廟,石階前直立的銅人像之背後銘文,也就是史家所謂的《三緘其口之銅人背銘》;老子《道德經》有許多首經文都是直接引用此《金人銘》來作為勸世之道;所以本經文才有:『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的說法。學者從這些文字大概也就可以推斷出《道德經》的成書年代了。
【經文校佶】
本首經文是作者參考老子著作《道德經》的文筆風格,再綜合原通行本第三十九章與第四十二章之錯簡校佶而另成新的一首經文。
老子著作《道德經》自有其獨特的作風與習慣,經文第一句通常都是有關對真道的稱頌,並以此做為整首經文之主題;例如本首經文第一句話『至譽無譽』就從容的點出整首經文所欲敘述的道理。
【莊子解老】
《莊子‧至樂》
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
《孔子家語》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燄燄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於此?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人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詩曰: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